讲真,我没有闲情写影评(专业程度不及影评,充其量只是个观后感),no time no more.尤其在连看了三部x men前传之后,更是毫无意趣。
but,观看《August: Osage County》的两小时期间及之后数小时实属感概良多,不吐不快。
《August: Osage County》这部影片是我无意中在bilibili翻看到的,标签有“群星撕逼”、“戏剧改编”,群星撕逼,恩,星确实有点儿闪耀,梅姨、大嘴罗伯茨、伊万、miss sunshine、本尼……戏剧改编,恩,可以跟波兰斯基几年前拍的话剧改编单场景四个演员狂飙演技的《杀戮》有一番对比。
于是,我带着标签开始看电影。
影片伊始就连说了两遍“life is very long”,T.S.艾略特说的,当然很多人都说过这句话,“life is very long",伴随着这句话的是几个镜头的美国南方的荒原,《荒原》,是的,T.S.艾略特的诗作,现代诗歌的奠基。
一开头这几个大片大片的南方平原镜头和几句话颇有深意。
紧接着整个故事就由几段重要对话冗长的展开了,在这并不沉闷的两个小时里,美国南方小镇奥色治郡一个有着三个女儿的家庭挖掘着并不罕见的秘密,家人中的相爱想杀一幕一幕揭出。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剧情本身我是不想讲太多的,既然是一部改编自戏剧的电影,戏剧冲突自然相当饱满,场景单调、角色不多,重要演员都竭尽所能爆发着他们的演技,导演能发挥的地方少之又少,剧情推进和戏剧冲突全由演员和对话完成,导演在一个又一个对话间穿插了美国南方荒凉平原的或远景或黄昏或清晨的镜头,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镜头吧,或许也暗示了这个家庭故事发生的背景,你不了解美国南方的生活背景又如何理解这个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家庭呢?
在影片结束后我问了度娘“奥色治郡在哪里”,度娘不知道,我自己揣度了,也许就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故乡,炎热干燥、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生存环境恶劣如此等等。
当故事中的老夫妻仍苦守在这荒无人烟的苦哈哈的小镇,而女儿们都到其他地方去谋生时,忍受彼此是不是让人更加不能够忍受呢?
生活是否漫长到使人绝望的地步呢?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定然都对震撼的撕逼大戏以及梅姨叹为观止的演技折服,梅姨不露痕迹的完美演绎了一位常年嗑药表面疯癫内心脆弱清醒故作坚强的刻薄母亲,几乎把与她对戏的几位大牌的演技也一并带上一层楼的既视感,当然也因为有了她出色的诠释角色使得几场撕逼大战更加精彩绝伦。
不过我觉得这个电影还可以拍得更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比如更真实的话剧风格,更突出人物,戏剧冲突更激烈,像《杀戮》一样简单粗暴给观众以直接的冲击。
又比如这种家庭伦理题材,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戏可以处理得更细腻,夸张一点就像《呼喊与低语》那样把三姐妹间的感情诉诸于近镜头的人物表情上。
所以问题还是在于导演,这个导演侧重于简单的故事表述和几场家庭冲突,在有一个好剧本的前提下,它是可以给人以更深的震撼和深思的。
最后就讲讲被很多人都说过写过的影片的主题了,已经有人引用了张爱玲的这句话“人生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莎士比亚也说过“人生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任何意义”呢,恩,《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名作,讲述的也是一个美国南方家族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南方还遍地是奴隶,当然同样残酷。
我之所以会感慨会喜欢这部其实欠佳的影片可能因为它主题残酷吧,翻开袍子满眼虱子的畅快就是我全部的恶毒,而我们在生活的真实之下仍然热爱它却是我全部的赤诚。
18年看的电影,当时在台北做交换生,刚好远离家人和家里的各种琐事。
无意中搜到的电影,压抑却又激发着强烈的共鸣。
看到一句影评说“生活,远观是喜剧,近看是悲剧”,形容的真好,讽刺的是很多人都更能看到别人被“远观到的”生活喜剧。
“家人”真的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说是“细胞的随机选择”残忍又无法反驳,当每个人被自己的破事儿弄的焦头烂额的时候,connection 是失功能的。
当真正陷入绝望的时候有多少人会相信或者会想起来去相信家人是能带来力量的。
小时候总是讨厌妈妈把自己丢给奶奶或外婆,尽管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让爱更有力量~现在想想,等她老到不足以照顾自己,出于同样的理由,也许我也会不得不把她丢给保姆,那个时候的妈妈,可能也会如此这般讨厌我吧~ 最后的最后,走着走着,终究会只剩下自己,我们谁都不能责怪。
正如影片最后留给我们那一幕般……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强大的演员阵容(神奇博士本尼、奇迹男孩他妈茱莉亚、以及几个各位包括我可能不太了解不过演技很他妈赞的演员)本片根据戏剧改编,全篇以密集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祖母与祖父,祖母与女儿、女儿与女儿、女儿与女儿与女儿,女儿与丈夫,女儿与孙女(社会的不行)等等等等,伏笔铺垫不断,当矛盾爆发的刹那,观众无疑爽翻。
节奏很快(矛盾线很多丝毫不乏味),黑色幽默不乏(女儿骂祖母有毒瘾,你看完就知道为什么黑色幽默,毕竟孙女。。。
)。
“Life is so long”诗人T.S艾略特说的,他不是第一个说,更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但他为此获得赞扬,只因他写了下来,所以只要说到这句话,后面就得提到他的名字。
由一句恐怕是最不艾略特并且人人都能说得出的诗句开头的电影,伴随老人迟缓而柔和的声线,德州开阔的风光,徐徐晚风。
它满足了一切罗马蒂克的场景,但你绝不会猜到后面是一顿饱含怎样暴风骤雨(即使说腥风血雨也不为过,但我仍不忍用这样的语词来形容一个家庭,即便它再不堪)的大餐,这平静的开头也是影片唯一祥和的时候,父亲对新雇佣的印第安人乔娜所言,语毕,还扔给她一本艾略特,那位写下这句诗同时也写下《荒原》的天才。
生命很短暂,生命很漫长。
这是人们常常在匆忙之后叹息的话语,它可以被出数次使用而不被透支,因为背道而驰却均有理有据。
短暂是因它美好,漫长是被它缠绕。
昨日翻看《傅雷家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致可以将这短暂跟漫长勉强衔接起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使得这句话尽管略含伤悲但也坦然实在。
在我极其有限的认知中,我本以为,家人应该是他们这样的:严父慈母,孝儿善女,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仿佛拿去了自己一半的生命,剩下的一半自己也只是苟延馋喘。
他们感恩上帝的设计,感恩成为一家人的缘分。
所以的灾难和幸运都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
伦理、血亲,骨肉,以往被这些羁绊得太多的是我们接受儒文化浸淫的东方人,将科学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用绝对理性的姿态来看淡这些的西方人永远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以绝对潇洒的形象向我们招手,坐实了东方人伦理先行的愚昧。
前几日母亲节不知在哪里看到谁写的回忆录中提到:“她的离世,让我从未感到我与这个世界如此地没有关系。
”这是那篇长文中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因为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从小便在捉摸的一种情景,或许是需要拿一生来催眠自己去接受总有这样一天会到来,看看真的到了那种时候我能不能勉强还能站立。
“伦理不是一个枷锁,一个礼教,伦理是每天过日子必然有的情绪、惯性。
”我们对这个词说了太多的坏话,不遗余力地想要摆脱它,仿佛它就是绊住我们最大的一颗石头。
我们可以逃开吗,家人是我们的灾难吗?
“我们是姊妹”“可我并不觉得我们有多亲近”“我倒是觉得我跟你们两很亲近”“老是见不到你,你已经很久不在这儿了”“我还是觉得很亲近啊”“我没有办法继续玩家族秘辛和姊妹情的游戏了,我们只是凡人,碰巧因为基因扯上关系,是被随即挑中的细胞”“你何时变得如此愤世嫉俗了”“或许我会愤世嫉俗是发现照顾父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少来这套,我也有参与”“知道你因为受不了而逃走,我不是在批判”“你没这么做并不是我的错”“所以少来姐妹情这一套,当我离开这里,我不会跟你们一样有罪恶感”“真不敢相信,你看世界如此黑暗”“呵呵,那是因为你在弗罗里达啊”将这场不能仅用不欢而散来形容的最让我憋得慌的唯一一场三姐妹在一个场景对话的戏的台词这样一句一句地敲出来,那种瘆的慌的剜肉般的痛感丝毫没有因为我提前预知这几句对话的残酷而消减半分。
这让我想到邱老师在《20世纪西方文学》课上将《白象似的群山》一行一行念给我们听的场景,也许若干年后我仍然可以如同现今般清楚地记起那天下午的教室以及教室里面回响着的故事:那恰好也是一场有关伦理的对话,谈到最后恰也形成了一个找不到出口的死角。
一个指手画脚,一个怨声载道,一个假装天真。
这就是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
我们是姐妹所以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得了吧,你怎么不说你离了婚,离婚是人为的很不光彩,可是子宫癌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这是两码事儿,你是为了保持你的完美吧,顺便再一次证明我是瑕疵品,我觉得我跟你们两都亲近啊,你多久才回来一次就说这种话,能有多亲近,你为何想得如此黑暗,你很光明?
那是因为你住在弗州,那个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而我,只有我,五十岁了还独身一人地呆在这个发霉的热炉(又热又发霉的地方恐怕也只有这里)看守着两个老疯子多少年,替你们尽义务。
阳光充足吗?
那是因为你只看得到别人的阳光。
我的下半身都浸泡在污水里没人看得到。
看完之后大致扫了一下所谓的短评、影评,都以绝高的姿态点评这部改编之作的缺陷,我没看过剧本,也没看过话剧,也未去调查它的改动在哪里,到底改得有多坏。
“《红楼梦》表面上看着是这么一间宅子,但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通道,都可以拍出一个特别长的走廊”——史航这句话一度作为我衡量影视作品好坏的一把标尺,我没有手术刀,也无法成为外科医生,因此,看东西也仍然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剧情的好坏,故事的好坏。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也许它不完美,跟《密会》一样,过于集中地戏剧冲突增加了它的戏剧感,削弱了它与现实的互涉。
尤其是小查尔斯与艾薇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弟这个包袱,是影片下半段最减分的地方。
可从另一个角度,它的减分由于牵扯出另一个家庭和另一辈人的故事而又加了分。
另一个减分却也合情合理的桥段在人设上面,印第安女人的出场,那种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平静与超脱于看惯了美式故事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和可恶的剧透没有多大的差别,一个最低等的身份脸上却散发出圣母般的柔光,她就是耶稣在世来悲悯这群可怜的躁动的动物,的确,最终她抱着这群动物中攻击性最强的那个结束了这个故事。
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稳定了自己的功能,从电影的角度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人尊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再一次得到彰显。
由白种人以外的种族来拯救这些堕落的自以为是的混蛋是美国故事里亘古不变的传统,《汤姆叔叔的小屋》《喧哗与骚动》,沿袭这种传统是编剧们的使命。
然而如果这样的设定永远继续下去就证明他们的文化里永远存在种族问题,现实中不能消灭它,仍然要依靠无数的艺术加工来隐晦地反思。
可这对于可怕的种族偏见有多大的意义呢,如同茨威格在回忆录中写到罗曼罗兰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艺术崇拜(曾几何时,我们更是如此,但如今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部片子中,不仅是体现在开头那句没头没脑的艾略特的诗句,也体现在他们整个家族唯一都认同并暗自为之骄傲的一点:父亲是诗人。
母亲对大女儿没有从事写作而愤慨;讽刺丈夫60岁之后就没再写过诗但也常常拿他出版诗集的事儿作为荣耀;姨妈对姐夫艺术家似的神秘和心思敏锐的欣赏,并对儿子小查尔斯丝毫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好基因而懊恼(事实上遗传到了,只是她没看到)命题过多也常常是使一个故事没办法无暇的致命伤,种族、两性、养老、育子、嗑药年轻化、婚姻、代沟、南北方。
美国故事里面永恒轮换的老生常谈,戴锦华老师曾说过:英国的事儿就是英国的,法国的事儿就是法国的,可美国的事儿却是全世界的。
这句话放到这里很不适合,但她所言是事实,在上几周看二战回忆录和奥利弗斯通的纪录片尤其有这个感触。
只是,这些母题是可以推彼及己的,想想看,人类没绝种一天,一天都逃不开这些事儿,也许你想说它们是破事烂事烦神事,最消耗我生命拉低我格局的没事找事。
那是因为你不愿意承认经营家庭其实并不是拿不上台面的一项事业,它的和谐可能是外部任何的风光都无法比及的重要。
再亮丽的职场都抵不住一个惨不忍睹的家庭放在你身后,它是悬崖,是炸弹,是随时将你的放光放亮撕得粉碎的凶手,是让你不堪一击的利器。
持刀相向的对象通常是你的敌人,这是没有错的。
只是,敌人跟家人的身份有时候也是能够重叠的。
单纯的敌人也许就向着你开一次枪就跑开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开枪他无暇顾及你了,但如果同时他也是你的家人,那么他不会跑开的,他逛一圈等你伤刚要好的时候再向你开一枪也不一定。
因为他的敌人极其有限,他有一生的时间与你周旋。
中国人常常说儿女是冤家,又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
俗语都是人们经验的提炼,其中暗含着我们这个乐感文化的民族对于家庭事务的繁琐的毫无恶意地无奈与嘲讽,中国人骨子里认命,我们相信成为一家人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命运,也愿意以全部的勇气去直面这种命运,即使它会耗费你毕生的经历让你看上去一事无成。
但从这部片子里我也感受到面对伦理血缘时一切的潇洒也许都只是徒劳和假象。
豆瓣上的短评都以“年度撕逼大戏”来定义这部电影(搞不懂什么时候我们也变成任何话语都离不开生殖器的民族,好像好好说话就有罪一样)其实,一切古今中外涉及到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艺术作品就没有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糟,这一部也不例外。
出轨、乱伦、性格不合……写去写来也就是这些东西,借用一句艾薇的话:我们都是凡人。
是啊,我们都是人,犯的错误也都差不多。
苦情戏也许早已经过时,然而它却以不同的包装仍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凡人,我们是动物,与我们有关的事情都代代相似。
《红楼梦》中有大批撕逼戏也有源源不断的诗意,如果只剩其一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精品。
《喧哗与骚动》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人设与情节设定,家人变仇人、乱伦、为一正常的人是黑人保姆,但它也有其柔软的部分让你在绝望中有个地方喘口气儿。
《雷雨》中也是如此,甚至连“热”的意象也都相似。
锵锵在谈到文章出轨事件的时候许老师说他问过网友为何会如此关心这样一件八卦,对这件事的传播度很是惊讶,网友回答说:这件事看似是别人的家事,可搞不好明天就是你我的事儿了。
对,还有什么理由比“与我相关”更冠冕堂皇理所应当的呢。
我们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只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只明白自己的委屈,只觉得自己无辜。
就如同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考虑自己,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家这种东西来将这样一群动物统一到一起根本就是笑话。
话到此处,可以回到标题上了,“家人即地狱”,当然是援引萨特在《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将知乎上的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解释贴过来:【涛吴,sapiosexualRosier、陈海星、Tyro 等人赞同可以看别人的演绎,不过最好结合小说自己去理解。
以下是我的理解:在小说《禁闭》(Huis Clos, "No Exit")之中,萨特描写四个人(的魂灵)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预想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
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
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
此种情况下,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
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
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括号内引自知乎想想看,这个家庭是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将他人的存在看成是自我存在的障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梁文道在锵锵里说过他观察到我们排队时候的焦虑、我们做任何需要我们等待的事情的时候的焦虑,那种把排在自己前面的人异化成怪物的情绪,像随时可以点着的火药,仿佛恨不得眼前的人全部消失,留下令自己舒心顺畅的世界。
我不愿再去梳理这个家庭的不堪来佐证这种现实。
正如姨夫所言:为什么,你们两姐妹说话要那么刻薄,你们面对的是你们的家人,是爱你们的人。
他们相爱吗?
这样的家庭还有爱可言吗,我觉得有的。
Bill多次主动的示好想与芭芭拉重归于好;芭芭拉在父亲葬礼之后告诉女儿:你千万不要死在我前头;Violet得知丈夫死后刻薄中无法掩饰的绝望;姨夫与小查尔斯的父子情深;艾薇绝境中唯一的甘泉和表弟查尔斯的心心相惜(大卷儿谈情唱歌真的很棒,声音简直了;第一次惊艳到是在夏洛克里面小提琴);凯伦每一次尴尬的讨好般的笑脸相对在她带着未婚夫去找童年的回忆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也许她比任何人都想要依靠这个回得最少的家。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那些无数次FXXK的相互伤害中深深地掩埋了。
每一个人都在某一瞬间露出了,我后悔这一切,我后悔我把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的,家本应是相互取暖和疗伤的地方,却被我们亲手变成了地狱,这样的表情。
但是,亲爱的,生活需要前行,即便我们带着原罪,带着诅咒,带着镣铐。
“我已身陷血泊中,即使不涉血前行,回头也同样恼人。
”——《麦克白》
I just found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real worldJust a lie you've got to rise above这部电影是2013年里我比较偏爱的一部,虽然画面有点粗燥、光线略显黑暗、主演缺点颜值。
Sam Shephard饰演的Beverly虽然出场很短,但是是我最爱的角色。
电影开头,人到黄昏的他是真的觉得人生太漫长了吧。
敞开大肚子,对刚请来的看护娓娓道来人生其实有点太漫长。
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央,往水里一跃之前,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嗜药如命身患口癌的妻子。
让自己希望落空的大女儿。
还有那个不能相认的小儿子查理。
温柔保守一直在身边的二女儿。
至于小女儿,怕是已经无暇顾及了吧。
人生真是讽刺。
死了后,也就落得连襟这样的评价:不管怎样,虽然有缺点但他是一个正直的男人。
哦,对了,还是著名的获奖诗人呢。
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最最性感吗?
得了口癌的Beverly夫人告诉你,不多话的神秘男子尤其性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性感的挺着个大肚子的老男人觉得人生活够了?
后续就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
虚伪做作,炒作忽悠,堆砌梦幻、追捧主题的的好莱坞总是不断的用一些忽视生活本质的英雄主义梦幻篇去鼓吹特定的价值观,但这部电影却非常认真严肃的探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Beverly夫人,拥有可怜的童年,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不是那几个女儿能够了解,也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
想当初,你们的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你们的母亲在家天天被家暴,你们的父亲住在车里度日,可我们都靠自己的努力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你们呢?
衣食无忧的整天就知道矫情,到底干成了什么?
可是啊,自己的丈夫出走,自己最挂念的是在银行的保险箱。
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一腿,绝对不是选择了high ground而是不想和自己的老公闹翻,将就着过吧。
三个女儿。
大女儿,据说是父亲的最爱,老父亲本来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作家。
对,这很像现在大多数人父母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但是这大女儿估计是受不了这样的期望和压力远走高飞了,如今自己的婚姻遇到问题。
小女儿,就是小女儿的样,虽然在外面也混了多年,也算是体味到了人生艰难,自己带来的男友和侄女乱搞后也会一边哭着一边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个小女儿,估计内心笃定了,天塌下来还有老大老二,父母的事是绝对轮不到她来操心的。
二女儿呢,也许是不够优秀,也许是不够坚强,一直待在父母的身边。
家里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听到老妈说大女儿才是父亲的最爱这种话。
也难怪,她会爱上小查理。
一直被忽视,没人关心的她和总被嘲笑的小查理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看上去柔弱的二女儿才是最坚强的人,那个得了口癌还坚称自己是最强女人的夫人才是最要去依靠别人的人。
当二女儿得知真相时,奇葩的大女儿还坚持为自己辩解殊不知有的时候责任在谁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边跑着追二妹的车,一边叫着二妹的大姐也是需要二妹的咯。
这部片子很棒,每个角色都真实的让人恶心,让人讨厌。
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我们一边讨厌着那样的他们,在背后对他们充满鄙夷可一转身自己也活成了他们。
人生,大概是生不由己的。
命运,或许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人活着终究需要些什么来支撑自己。
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和胖胖的趴踢飞阿姨的老公一样靠Smoking a lot of grass一样勉强度日。
别担心,这和taking pills以及drinking没什么不一样。
2013年,一部几乎融合了所有观众能想到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众多大牌影星加盟的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将近20多个奖项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这部电影就是《八月:奥色治郡》,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崔西·莱茨的同名戏剧作品,戏剧版被媒体誉为“21世纪美国第一部伟大剧作”,几乎囊括了从普利策奖到托尼奖等重要奖项,是21世纪获奖最多的戏剧。
《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人物相继登场,暗藏的情绪和矛盾未经太多铺垫就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家庭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困境。
121分钟的片长保留了戏剧版的精华,也做了一些巧妙的改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范本。
本文将以《八月:奥色治郡》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拆解这部电影的结构和思想内涵,后两部分解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成败原因。
炙热、荒原、冷漠,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三个关键词: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郡的一个大家庭中,一天清晨,父亲贝弗利失踪,三个女儿和姨妈先后赶回家中,回到嗑药上瘾、神经质的母亲维奥莱特身边。
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成为导火索,隐藏在平静生活表象下两代人的矛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本就危机重重的大家庭和五个小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
八月——炙热的季节,焦躁、压抑的情绪。
片名中的“八月”别有深意,故事时间被定格在八月,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影射着一家人遭遇令人窒息的困境。
炎热的夏季催生了人们燥热的情绪,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压抑的情绪如同草原上的枯草,一点火星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怒火。
八月的热浪又仿佛是拷问灵魂的火焰,亲情中的每一丝缝隙都会被毫无保留的照射出来,变成一道道被灼伤的伤口。
奥色治郡的荒原——精神世界的贫瘠。
奥色治郡(Osage Country)是奥克拉荷马州面积最大的城镇,典型的地广人稀,当地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电影中多次出现荒原的镜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用心良苦。
父亲贝弗利是个诗人,最喜欢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众所周知,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原理论”抨击现代人精神匮乏。
电影两次引用艾略特的诗句作为旁白,其中一句“Life is very long(人生漫长)”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的题眼。
电影以荒原开场,以荒原落幕,大女儿芭芭拉最后驾车离去,电影画面就定格在了一片荒原之中结束。
荒原象征着电影人物精神世界的贫瘠,看似辽阔壮丽,其实内里空无一物。
冷漠——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
印象最深的不是酗酒、吸毒、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激烈的桥段,而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冷漠,这群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人情味。
贝弗利和维奥莱特几乎没有交流,贝弗利在自杀前曾说:“我的妻子嗑药,我酗酒,这是我们之间的协议”。
三个女儿不同程度的从父母那里学到冷漠和算计。
大女儿芭芭拉和母亲一样强势,喜欢说教,教训别人。
小女儿凯伦回家后丝毫不关心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吸毒, 急不可耐地介绍她“完美”的未婚夫、炫耀即将到来的婚礼。
二女儿艾薇身患癌症、子宫被摘除,家中却无人关心,她说:“我不觉得我们的姐妹之情有那么深。
我们只是一群碰巧被细胞随机配对的普通人,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基因的联系。
”这个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华丽家庭,毁于家庭成员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冷漠。
反传统的情节、人物设计,冷峻展示家庭传统的崩解:《八月:奥色治郡》的主题和人物设置像极了我国的《雷雨》,尽管东西方价值观有别,但“父慈母爱、恪守道德、自我节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表现家庭的困境,这部电影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不留一丝怜悯展示在观众面前,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把摧毁别人作为快感的母亲。
大家庭里女主人维奥莱特由于患口腔癌,整日服食镇静剂上瘾,这个看起来虚弱的女人洞悉人性、说话刻薄,有相当的攻击性,她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够迅速地找到身边每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心和痛楚,她掌握了女儿们的秘密以此从心理上打击。
维奥莱特的变态性格来源于自身童年的不幸,她企图通过揭别人的伤疤来为自己生活的不幸复仇,摧残最亲近的人,一个也没有放过。
维奥莱特是家庭伦理电影中非常少见的“暴君”式母亲,和维系家庭情感纽带作用的传统母亲形象天差地别,她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颠覆伦理的家庭关系。
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和学生出轨,而14岁的女儿简处于叛逆期,学会了吸毒。
艾薇厌倦了照顾父母的生活,她与表弟小查尔斯相恋,相约到纽约去开始新生活。
凯伦带回来一个离过三次婚的未婚夫史蒂夫,这个花花公子半夜去勾搭14岁的外甥女。
电影的最后,还揭晓了一个让观众惊掉下巴的谜团,小查尔斯是贝弗利和姨妈偷情的私生子,这也成为压垮五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忍让、逃避,被压迫的男性角色。
男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弱,丈夫、父亲、儿子在两性的冲突中败下阵来, 成为了家庭中的弱者。
作为一家之长的贝弗利面对妻子的暴躁,束手无策,整天麻木的生活。
姨夫查理处处避让,他的儿子小查尔斯从小就被奚落、嘲讽,性格内向懦弱。
在女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退无可退的贝弗利选择了自杀。
查理、小查尔斯、女媳比尔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电影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传统的人物设计,增强戏剧张力,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结合《八月:奥色治郡》的优缺点,看群像电影的成败关键: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呈现出一般的特征,比如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人物、多线程,再加上复杂的结构,构成了一般群像式影片的基本特征。
群像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分支,很多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过很多“人物群像”的探索。
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有波兰斯基的《杀戮》,索德伯格的商业巨制《十一罗汉》,来自意大利的票房黑马《完美陌生人》等等。
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是电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内在商业逻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的。
大牌演员扎堆,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既能用演技“撑起戏”,还要有一定商业价值。
《八月:奥色治郡》中,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伊万·麦克格雷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影星,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多样性、平衡性让主题表达更有优势。
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本片中的线索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为了探讨现代家庭的问题。
此外,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演员们互飙演技,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去中心化”是电影艺术发展和现代审美的一次演变。
当代社会热衷于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提倡尊重自由、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因此去中心化,展示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需要更多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能最大限度体现这种复杂性的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群像电影都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群像电影也有不少瑕疵,如《八月:奥色治郡》就有一些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过满、冲突过于激烈,有些“狗血”了。
和《完美陌生人》类似,把冲突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如果说家庭成员出轨、滥交等尚属于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影片最后揭晓姨母的儿子是父亲贝弗利乱伦产生的私生子,这个情节显得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片中人物的处境就很像一个“修罗场”,所有人都困在里面,狗血的密集程度超出合理性。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剧情和线索间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
叙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跳转,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是群像电影的一大难题,如果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几近完美,观众很可能在电影的中段就失去了观影兴趣。
“拿来主义”并不轻松,戏剧改编电影大有讲究: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戏剧改编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者有之,如《1900:独白》改编而成的《海上钢琴师》、脱胎于音乐剧的《歌剧魅影》、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黑泽明名作《乱》、国内的《驴得水》等等,失败的也不少,形成惨烈翻车被口诛笔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今年年初改编自同名经典音乐剧的《猫》。
除去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大部分戏剧改编电影的状态是不温不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话剧《雷雨》一共有4版影视剧改编作品,最有名的是1984年孙道临版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合适改编成电影,其他三个版本看过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成功。
《八月:奥色治郡》上映后,也被《纽约时报》批评失去了太多原剧的韵味。
可见,即便如此经典的文本,改编成电影仍有诸多困难,“拿来主义”并不轻松。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更强调主题的提炼和抽象,电影创作首先要完成叙事的精彩,决定了在创作阶段两者便有了不同的侧重,换句话说,更抽象化、更夸张的故事主题往往更能抓住人心,而在电影中往往会显得刻意,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理念的冲突有时几乎不可调和。
再以《雷雨》和《八月:奥色治郡》为例。
《雷雨》的严谨结构是用诸多的巧合搭建完成的,曹禺先生通过这种巧合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但是这种连续不断的巧合放在在电影上,使得电影的叙事相当脆弱,降低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版《八月:奥色治郡》在这方面做得更巧妙一些,它削减了巧合和重复等戏剧中的手法,而重点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缺失我们常说的“人物弧光”。
戏剧中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非常强,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可以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然而在电影中有些牵强,如果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突兀,就失去了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可以说,如何做取舍决定了戏剧改编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容易,这也侧面反映了经典戏剧改编成电影后成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了。
终:《八月:奥色治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范本,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时代精神、观众审美不断变化过程中,电影制作理念相应的调整和进步。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SJBD补标
从饭桌大闹那场戏开始突然特别想念唐顿庄园英范带来的尊重。
我痛苦所以我有理由发疯?
梅姨的演技无可质疑,但剧情反复在“毫无节制的谩骂后说你看,我病了好可怜,可以理解吧”,又加“无底线的互撕后,说你看我们都很痛苦,她还嗑药了,可以理解吧”的逻辑里,这不仅仅是戏剧夸张尺度的拿捏问题。
恶的江水滔滔不绝,失了人物性格,内心表现和剧情的平衡。
就像人们有时需要些甜味平衡饮食,但要把一个人浸在糖罐子里24小时,当你问他:怎么样,甜吧?
人早已窒息。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
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
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
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
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
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
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
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
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
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是癌症,是病痛,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
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Eat your fish.——————————————————————盗火贼。
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图片1>
八月的奥色治郡,气温高达华氏108°。
父亲的突然失踪然后离世,把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带回了梅姑所饰演的母亲的故居。
母亲嗑药成瘾并且烟不离手,十足疯婆子一个,但却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在葬礼之后的餐桌上,便是她发飙的好戏,用自己尖酸刻薄的话语一一“攻击”了现场的几乎每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telling the truth。
首先是大小女儿的离开,让她觉得是他们抛弃了自己,即使在得了口癌的时候,女儿们也没有陪在自己身边。
然后大女儿大嘴朱责怪是母亲的刻薄与自私造成的这一切。
然后就是电影海报中的场景,扭打在一起的梅姑跟茱莉亚罗伯茨。
大女儿结婚多年,却遭遇婚姻困境,女儿早熟的问题。
丈夫外语搞上自己的学生,女儿却在葬礼的时候还惦记着家里电视播出的《歌剧魅影》。
大女儿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母亲,严厉而粗暴并切直接又付诸在了自己女儿身上,这使得其丈夫大为不满,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提出分居。
二女儿是唯一陪在母亲身边的人,40多的年纪却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最后竟又爱上了自己姨妈的儿子。
母亲觉得二女儿虽听话未免有些柔弱,却不知其在得了子宫癌的时候自行去医院把子宫切除了,并且只告诉了表兄,两人从此萌生爱意,并决定也要离开这座荒芜之地前去纽约。
三女儿算是最风流的一个吧,每年都能带着不同的男朋友,这次又带回了一个开着跑车的未婚夫,并开心地宣告明年1月要去Belize度蜜月。
可是未婚夫却和自己姐姐的14岁侄女差点搞到一起,却还哭着告诉大姐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的女儿也有责任。
然后和未婚夫愤然离开。
似乎从她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在感情上自己过得也并不如意,正如那句Doesn’t that sound nice上一样只不过是自己的美化。
姨妈姨夫婚姻长达35年,但是姨妈有着和母亲大人一样的性格,认为自己的儿子懦弱没用而一味挖苦,直到最后和大嘴朱抖露,自己的儿子是自己和姐夫所生,也就是大嘴朱的弟弟,同时也是二女儿的亲弟弟,并告诉大嘴朱他们不能在一起。
知道真相的二女儿眼泪掉下来,愤然离开。
关于父亲,电影开头他突然请来一个印地安保姆来料理家务,似乎预示着自己的离开,可是为了什么原因却一丁点儿都没有留下。
家庭里的每个人清楚并由衷的表示他是一个正直的再好不过的人,但从梅姑口中说我们知道,他为了那点情事耿耿于怀30几年,而大女儿的离开也对他的自杀负有一定责任。
最后是保姆,片子里除了做得一手好菜外还做得一手好甜品,可是梅姑一直并未怎么待见她,直到大女儿的愤然离开,最后只有在楼梯口依偎在她的怀里了。
关于剧中比较印象深刻的几句话,大嘴朱女儿在饭桌上说道的,我们在食肉的同时,也吃下了动物被宰杀那一刻的恐惧。
大嘴朱对女儿说,千万别比我先死,即使活得想一团狗屎,只要活着。
还有NEVER SAY NEVER.正如饭桌上梅姑说的,你们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攻击,并述说在那个年代自己的不堪童年,说在场的都过得太安逸,要是都像自己那时候那么拼命,现在的人人都可以当总统。
所以那些觉得电影只是一场撕逼狗血剧的人,也只能说是家庭过得太幸福,无法体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unpleasant experience
人生苦长。。。
舞台剧味道浓厚,餐桌前的群戏太精彩,几乎可以当成教科书。
没什么
尴尬人遇尴尬事!!!
还成。
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它强大的戏剧冲突让人想到罗曼·波兰斯基的《杀戮》,而它的场面显然更不易把控,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主导盘活了一场阴暗的家庭伦理群戏。在一个无法理清的情感线团中,观众看到了人间诸多的私密悲伤,并不是催泪,而是镇静、引人入胜。
挺好的片子
电影版《无耻家庭》,狗血源于生活。台词和表演很亮,划分到喜剧是不是因为梅婆的各种恶毒吐槽?
精彩的剧本,导演的功力相对较弱。许多Drama的核心没有爆发,而是靠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精彩演技的强势推动来达到应有效果。梅丽尔斯特里普用力很猛,相比下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些无言近镜头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矛盾和苦楚
逼逼叨叨的撕逼大战,不做死就不会死。这种片子真心要少看了。
开始之前看了一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心就跟着Wes Anderson飘走了。配乐是Gustavo Santaolalla的鲜明风格,至于电影本身——戏剧舞台上的正正好,改编成电影就过于狗血。马脸的角色一出现,我还在感叹Chris Cooper+Margo Martindale=Benedict Cumberbatch的选角真是赞到骨子里,结果……
简直是人间抓马大集合(形象点说就是一间公厕在你眼前爆炸了),这家的经太难念。最最糟心的是,在已经过去的以及往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多少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诸如此类的破事(意外地共鸣挺多)。BC唱歌算是比较暖色的地方吧,credit曲好伤啊...以及梅姨的南方口音再次震傻我。
梅姨歇斯底里的吐槽看的好捉急,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PS:卷福唱歌好好听~~
对描述争端本身的家庭闹剧 与隐藏其背后的人情世故 即使演绎真实 也深感难以投入 太不喜欢这类题材
丑,乱
很精彩的故事,矛盾冲突刻画的很好,但未免又有些不真实
感觉要是能在剧院里看舞台剧,应该会更好些。
算了...8分又咋啦...就是不喜欢这种电影
all messed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