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有人在你后面拿刀追你,你不得不一直跑还得应对路上飞来的障碍,等到你到了的时候你以为你终于赢了,伤痕累累。
结果那人来告诉你,你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你失败了。
但是看看你周围,你还得享受生活,享受你跑过的这一切啊(就算你得了癌症马上就要死了而且身败名裂)。
这个结尾可以说毫无意义,但它慢下来的那一瞬间也很动人。
但这也太tm悲了!
不止文森特,压的我也喘不过气来。
我真以为这是个热血爽片,我被骗了呜呜呜呜呜这一定是马总为了还tsn欠wardo的债去拍的片子吧!
好多代餐可怜文森特[悲伤]以及:卷老师真的适合演这种看起来就很聪明的片子又及:就算这里文森特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失去他的合作伙伴朋友和哥哥啊.jpg
趁人少补个影评。
昨天看完《蜂鸟计划》,写的是两位股市高频交易员为了让交易速度缩短1微秒,不惜任何阻挠修一条从美国西海岸到纽约的光缆专线的疯狂故事。
这片给了我非常难得的观影体验,即它开始揭露所谓资本、所谓资本主义必然崩塌的深度逻辑。
这是之前那些关于金融危机故事片、纪录片像《大空头》《华尔街》未曾达到的深度。
大概8年前,我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高频交易和外汇杠杆交易。
高频交易,就是利用编程让系统自动快速交易。
高频交易的关键,是找到稳定的交易逻辑,寻找到适合的下单平仓时间节点和条件。
高频交易可以规避人性的脆弱,不会贪婪或恐惧。
再大的金额,在系统里不过是一段代码。
因此,利用高频交易,可以稳定、理性地快速盈利。
相比人工交易,高频交易至少能快几十到几百倍不止。
那段时间我写过一个很简单的交易系统。
实际操作一年,系统盈利率能稳定在60%以上,盈利倍数约3倍,即每一单亏损的平均期望是5美元,盈利的平均期望是15美元。
程序自动运行交易,频率也不高,一周3到8次,不加杠杆平均每周赚3050美元。
这看起来很平平无奇对不对?
那加上杠杆呢?
加上1比500的杠杆会如何呢?
我不敢在500倍杠杆环境下让系统自动运行,因为人性的脆弱,很难承受一秒内上万美元的波动。
我是韭菜,当然无法承受大额交易。
可专业交易员就可以吗?
唯一定理:任何事物都会时刻变化,直至最后消亡。
对于高频交易员来说,最大的噩梦是系统会崩塌。
随着时间的延长,盈利率90%以上会慢慢降到40%,盈利倍数会从10倍降低到1以下。
只要把交易周期拉长,不用上百年,最多二十年,任何交易系统的最终结果都是亏损得精光。
交易员能做什么呢?
只能不断调试完善,优化交易逻辑,更仔细地筛选交易条件。
可这时,就要面临第二个问题。
越精细的系统,有效时间越短。
系统运行条件越简单粗略,存活时间才会越长,例如海龟交易系统。
为什么越精细的反而活的越短呢?
背后逻辑很简单。
假如市场上都用的系统A,所有人赚的钱都差不多。
当更精细的系统B出现后,短时间内B赚的钱会超过A。
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系统B赚钱,随着使用人增加,B的利润逐步下降,最终变得和A一样甚至不如A。
这时,B就死了。
越精细的东西,消亡得越快。
精细的B消亡了,交易员会做出更精细的C;更精细的C消亡了,会出现更更精细的D,后面还会有EFGHI……但每个系统存在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最终达到临界天花板。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一定要越来越精细高效呢?
我就不能越来越粗糙简单么?
不能,因为资本或者资本社会不允许这种逻辑存在。
资本的核心,在于资本本身要持续稳定最好能加速度地增殖。
3%的存款不够,要国债;5%的国债不够看,得8%的公司债券;债券不够看,得15%的基金;基金不够,得30%的股票;股票不够,得100%的风投上市利润。
无法实现越来越高还稳定的收益怎么办,上杠杆。
1:5不够,上到1:10,1:100,1:1000……但是,杠杆的倍数越大,风险越高。
一旦到了上万的杠杆,别说风暴,一只蝴蝶扇起的风就能吹垮整个交易市场。
至此,明白资本为何一定会消亡的背后逻辑了吗?
资本的唯一本质是必须实现持续加速度的自我增殖。
但是,任何事物都会随时变化,直至消亡。
资本以为在不断升级,从蒸汽时代升级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后续可能会到量子时代、虚拟时代。
资本主义从一维升级到二维、三维,离地板越来越远。
可把天地颠倒过来看,天花板成为地板。
每次升级都离天花板越来越近,越来越快。
升级实际是降级内卷,升维成了降维。
《蜂鸟计划》中从17微秒缩短到16微秒的光缆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5亿美元,但不到二十年,整个交易市场必然崩塌。
钱不可能让一家公司赚了。
能缩短到11微秒的信号塔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20亿美元,但公司能活多久呢?
只会比20年更短。
主人公明白了,随着资本增殖驱动,只会出现越来越快的交易方式,今后交易时间甚至可能是负数,自己耗费心血投入的光缆计划迟早会失败。
电影的最后结局,主人公得了癌症,认识到光缆计划失败的事实,选择把光缆毁掉,回到最简单的生活。
看起来《蜂鸟计划》写的是99%的人都接触不到的高频交易,背后却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有人抱怨主人公的失败结局不好,不是商业片应该的逻辑云云。
但是,消亡才是资本的唯一结局。
现实面前,电影苍白无力。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视频截图星期五言:《蜂鸟计划》是一部创业励志题材的商业类型片,具有一定的套路性,唯一不同在于它是反励志的,于是剧中便有了“快慢对抗”这一主题。
快是相对于创业而言的,慢是相对于生活而言的。
显然导演在围绕这两样东西的矛盾冲突做文章。
这是个再俗套不过的主题设置了,不值一提。
问题在于它达到这一目的的电影拍摄手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细加分析,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电影语言设计都在围绕主题做文章)。
这其实也是西方商业类型片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的编剧导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势必连抄都抄不会!
本文就来看看导演具体是怎样用那些手段吸引观众投入到主题对抗中的。
(注:1、本文涉剧透,未看片先阅读会严重影响您的观影思考乐趣;2、《蜂鸟计划》全国院线正在上映;)一、开篇俯视与平视拉开“快慢对峙”序幕电影开端三分钟始于一个大全景俯拍,镜头横移,高速公路下几辆汽车像斑点般横穿画面。
紧接着,镜头上摇,两个坐在横椅上的人出现在画面中,那是创业者与投资人在谈合作项目。
从剧情角度来讲,这是个普通的创业励志片头。
可导演却巧妙地用视觉对比的方式展现开来,如此不仅交代了剧情,还产生了主题上的戏剧张力。
张力在哪,我们进一步看:“全景俯拍下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队”体现出的是空间与速度感,属创业这条快线,“两人长椅谈话”体现出的是生活上的思考,属创业动机以及人物性格这条慢线。
很显然,单从视觉角度,两幅画面便充满了反差,可以说导演已经在这前三分钟拉开“快慢对峙”的序幕了,只不过这个序幕是纯视觉电影化的罢了。
不出所料,之后电影通片都在围绕对峙戏开展。
几乎所有的固定镜头都在讲生活、讲创业动机,都在给创业的紧迫感起反力(也就是慢在给快起反力)。
二、专业术语、道具、数字所起到的障眼法要构建正反两面的矛盾冲突,首先要把正反面人物干的事(也就是电影中人物的创业项目)说清楚了。
事情很简单,片中两位主角要在堪萨斯和新泽西之间建一条一千英尺的光纤。
非但事得说清楚,还得让人相信这是靠谱的真事。
怎么达到这一点,那就要靠电影的“逼真性”了。
对此,电影一经进入正题,便是一番专业术语和专业设备的狂轰乱炸:什么脉冲、中微子、集线器啦,什么数据线、工程图、股票指数啦,再有什么挖掘机、测量仪甚至快艇直升机啦...
甚至导演还要在画面上加上字幕提示工程进展的具体坐标……
所有这一切视觉听觉一齐上阵,谁还能怀疑它不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但请大家注意:这部电影真的就只不过是个“龟兔赛跑”的老梗罢了。
它牛就牛在“逼真性”和“细节性”上。
三、为“快”助力的三大法宝光有一个逼真性还满足不了观众对故事戏剧性的需求,于是,导演编剧用上了屡试不爽的商业片三大板斧——1、设路障
这个路障指的是创业过程中的坎坷。
比如说组建专业团队的坎,比如说说服雇主允许管道经过自己家地下的坎,再比如说技术人员要攻克的那个1毫秒的时间差。
全片主角创业路上几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相应的“坎”在阻拦,不得不说,这让创业看起来更刺激了!
2、设反角这些路障背后还得有个大反角,她能让对抗看起来更直观更具象,同时也能平衡演员男女比例,增强生动性和喜剧性。
于是便有了女老板艾娃的出现。
她从一上场便奠定了自己的形象与故事使命。
没错,她就是给创业项目捣乱的大反角。
3、设人物动机这里指的是主角创业的动机。
这个动机通常是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递进呈现出来的。
本片则是通过安东和文森特两个创业主角分别表露出来。
安东的动机是显性较直观的,电影开端就讲出来了:在山上买套房子。
文森特的动机是隐形较抽象,在之后跟合伙人谈话中讲了出来:关于成功、关于父亲...
我们不管这些动机是显性还是隐性,是赚钱还是励志,总之它让看的人更同情角色了,更期望他们创业成功了。
我认为,这便是导演设置人物动机戏的目的之一:拉拢观众。
这三大板斧下来足以抓住观众的心理里了,但这还不够让故事更具戏剧化,于是电影在中段又放出了个大招,以便让创业项目的时间更紧迫了,让成功的欲望更强了。
我们继续看——四、“癌症”进一步增强创业的紧迫感电影中,男主角文森特,也就是创业的主导者被测出患了癌症,并且通过医生强调:时间所剩无几,必须立刻停下来接受治疗。
这个情节相当于在观众心里搁置了个倒计时秒表,以此来加强时间的紧迫感,巩固主角达成目的的执着性(或者说偏执性)。
同时,这个设定也在跟创业的“快”进行对抗。
自此,主题里那个隐藏的“生活的慢”开始逐步占据上风。
电影在文森特忙得不可开交被麻烦搅得焦头烂额之时,安排了一场“按摩”戏,这便是慢与快对峙的典型例证。
只不过这个“慢下来享受生活”的欲望始于男主角潜意识里的动机。
或者说男主的思想开始转变了,开始怀疑创业的正确性了。
五、两位主角隐藏的快慢冲突我们前文提到两位主角的创业动机:一个显性直观,一个隐性抽象。
其实在这种差异下还暗藏着他们动机上的冲突,我们来看一些细节画面——
大家发现了吗,但凡在谈工作正事的时候,安东总在“吃”,换句话说,安东展现的都是生活的一面,他的行为跟创业的快是不搭的,是相斥的。
另一个坐飞机的情节更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矛盾冲突:
安东对坐飞机的恐惧让两人不得不改开汽车,降慢速度。
显然,我们与其说两位主角表现的是创业的两个不同动机,倒不如说他俩是围绕电影“快慢”主题设计出来的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物。
从故事角度,这种设置仅仅是加强了戏剧张力而已。
要知道,所有这一切导演几乎都是用视觉语言以及演员动作表演来完成的,而非电影语言之外的生硬说教,这便是差距。
六、结尾的升格镜头让慢战胜快最终,慢战胜了快——两位主角不再执着于创业项目的成功与否,而是静下心来品味起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视觉语言又是怎样完成这一主题结局的呢?
这次更直接,镜头直接做升格处理——
电影便是在这些慢镜头下结束。
自此,快慢对抗足见分晓。
镜头运动画面逐渐放大 杰西的脸 聚焦 说明在这场谈话中他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逐渐说服这个老头 下班之后过马路的跟镜头 背景乐 登登登 比较轻松那一挂 一个长镜头 跟镜头的方法 比较生活流的表示 景别 开头的景色 延伸感 很多特写镜头 很写实 不能说是人物传记 但是是关于一个工作很写实的一些描述 特写镜头需要的 很多大远景 展示环境比他们在大环境下的渺小艰难角度 女boss剧中的镜头 仰视的镜头 还有背光 都很具有压迫感 比如说给邻居签文件 这部电影里关于仰俯视人物地位的镜头很多蒙太奇 胃镜那里背景音乐歌剧 对比蒙太奇 一个人在调整代码 一个人做胃镜 交叉蒙太奇 紧张感 女boss那边和他们这边的对比声音 开头说服老头背景的杂音 像耳鸣的声音 冷冰冰的 跟证劵公司老板讨价还价那的音乐 小提琴在他尾巴那段起光线 背光的镜头 女boss和他们说话的算一个 压迫感 施工过程中jesse的那个也算 在很危险的情况下坚持色调 一直是偏冷色调的 一方面是创业片 比较冰冷的叙述 导演情感代入的不多 另一方面是一个基点便悲伤(文森特得了胃癌 眼泪汪汪好可怜预示最后二人注定会失败IT行业工作者是秃头 太真实了 安东才三十多就秃成这样 女儿长大会遗传吗 “山间的别墅 小径 蜂鸟成群”人物反差还挺有意思的 安东竟然怕坐飞机 这女boss的角色形象给人感觉很莫名其妙 生气的很莫名其妙 还一直跟着主角俩跑 救命看Jesse哭的那段 好心痛 高个子跑起来真是太好笑了hhhhhhhh还挺喜欢导演最后想传达的东西的 最后他们什么也没得到 金钱 山间别墅 就连命也没了 但是好像还得到了很多 很多人一辈子都触碰不到的经历 收获了朋友(虽然说这么说有点俗 但是真的还挺喜欢的 那种激进的 无奈 痛苦 被迫和解的过程 还挺治愈人的
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资本运作亦如此。
然而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
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2.片尾时,胃癌晚期、创业失败的文森特大雨中告诉农场主上周已撤走地下光纤之际,兄弟们言谈之间思考人生,如果生命只有16毫秒(蜂鸟煽动翅膀的时间),这转瞬即逝的记忆、感受,他的生命会和那些活了100年的人一样。
或许正是这样考量非洲种植柠檬的农民的变量,才有超越了华尔街的商业本质一抹亮光。
本人对什么华尔街金融商战毫不了解,因此前半部分的什么证券交易、商业计划让一度我昏昏欲睡。
等我清醒过来时,怎么我们的文森特就得癌症了,不过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剧情开始精彩了。
选择生命还是事业,显而易见的答案在创业者面前根本就不用选择,当然是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选择家庭还是事业,这种永恒的难题在理工男绝顶聪明的木鱼脑壳里也不属于变量范围内的事情。
可是在你看来可以改变全世界的伟大计划,是建立在破坏他人生存环境的基础上,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金钱以外的变量。
三次工业革命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总有人踩着加速前进的步伐想要创造新一轮的变革,也有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游离于飞速变化之外。
没有人能逃脱科技的束缚,可技术至上论早就过时了,秒进斗金占领华尔街然后呢?
美强惨主人公文森特孤注一掷近乎偏执,会一瞬间失去理智拿着锯子独自走向信号基地,也会在进手术室的最后一刻接受失败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关心成功更关心失败,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撞南墙也不回头的疯子,也不会有名留青史的那一小部分人。
安东在监狱里的的那一番骚操作绝度是本片的高光时刻,天才如果不归你所用也尽量别成为对手,因为失败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他们飞速运转的大脑总能精准地抓住下个契机点。
最后通过这部电影我还是学到很多的,比如在向金主爸爸要钱的时候,语速一定要快眼神一定要坚定,一定要表现出一副没有你我不行的楚楚可怜的模样,这样1500美元就能瞬间到账了。
最最后,感谢@桃花岛观影团提供的提前观影机会!
上一秒你是资本的宠儿,但下一秒你可能就成为资本的弃儿。
资本的世界就是这么的血腥残酷,它不管你曾经是谁,可以轻易的席卷走你的一切。
资本无情,自成一套规则。
它并不会顾及津巴布韦柠檬农民是否生活的好,它不会估计堪萨斯农户的传统信仰。
他只关心最终有多少利益进入自己的口袋,它关心的只是自我的不断增值。
艾森伯格再次扮演创业者,但这一次他演绎的不是向上一次《社交网络》里成功而耀眼的扎克伯格,而是扮演经常发生并很少被人关注的失败的一方——文森特·拉列斯基。
修一条管道,直通堪萨斯和纽约,节省1毫秒的时间,就可以年入百亿。
这听起来是真的很疯狂。
但是现实的世界就是这么疯狂。
或者说资本就是这么疯狂。
坐在电脑前的股票交易员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的抢夺成交订单,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资本运动最直接的意志表现。
为了赶超竞争对手,领先哪怕一毫秒都可以带来数以万计的收益,同时他们也愿意为了这样的领先付出可观的代价。
当资本为了不被别人赶超,就开始疯狂涌向这个1毫秒的机会,这也是这部影片发展的逻辑。
所有的设想都很美好。
但是现实就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会在你犯错时狠狠的给你一巴掌,即使能够蒙混过关,困难教训也依旧会接踵而至。
最终,当文森特抛下所有,孤注一掷,眼看项目成功在望之时。
竞争对手却悄悄地给了其致命一击。
罗翔教授说:“人生,我们能够自己掌控地只有5%。
”而创业时一件需要和人生另外95%的未知进行斗争的过程。
很多人,他们拼尽所有,最终却仍然是失败。
所以创业成功并不能归结于个人努力,而是应该归结于时运,是你所处的环境铸造了你的成功。
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资本吞没,甚至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这,应该影片中所要阐述的一个点。
资本无情,但世界的发展仍然需要资本驱动,但又不只靠资本驱动。
这一年,内卷,这个词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反对内卷,不是反对竞争,而是反对资本追求增长而对我们劳动价值的过度压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疲惫困倦,让我们生活的枯燥而痛苦。
人间有爱。
正如影片结尾表现的那样:文森特与安东手足间的相互扶持,马克与文森特分享工程成功竣工的喜悦(虽然项目失败了),文森特撤去堪萨斯农舍地下管道后与农户的彼此谅解。
正是这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彼此相处所付出的时间和真心,是能够治愈我们心灵创伤的良药,让我们在疲惫时仍有动力,在绝望时仍有希望。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体现出近年来美国人对于反对资本主义操纵一切的批判和表达。
从管线途中每一个住户的抉择到工程投资施工的运作,都再方方面面表现出人们对资本的态度和资本下所造成的行为偏差。
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感到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所有制度设计都是为了资本而服务的国家。
正如影片结尾说的那样:文森特问:“当我们拥有华尔街之后做什么?
”安东答:”我们一把火烧了它。
然后再津巴布韦的农场旁吃烧烤。
”资本无情,人间有爱。
内容对小白不友好,就是对于个人投资者也不友好,我不明白那几毫秒,和预判趋势来说,有屁用。
适合个人投资者的是分心和预挂单,可能适合高频交易基金的是速度和确定性。
片中弟弟癌症是命,他已经很优秀了,哥哥是也很优秀,这种经历对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损失。
可怜的是投资人,为什么会all-in破产?
时代技术突破不可抗拒,投资就有风险,作为投资者要敏锐(女老板),作为投资者创业者又不能all-in。
其实《蜂鸟计划》除了商业上的元素之外,还存在一种关于生活,快与慢的哲思。
文森特和安东,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华尔街甚至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着生活中速度的提升。
生活的水准不断提升,人们恨不得把万事万物都按照摩尔定律的标准去要求更新,五年前汽车的0-100加速10秒的水平大家都说够用,现在电动汽车动辄把0-100的加速提升至4秒钟内,甚至是2.1秒钟。
但是这些数据的提升,真的解决了大部分人们生活的烦恼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未卜(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92639/
如果一个商业片导演突然有了艺术片的情怀和野心,开头搞了一个隐喻“走向荒凉”的蒙太奇,用了相当类型化的手法讲了一个看似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有关一个野心宏大的计划,最后以悲伤落寞的结局收尾,你肯定会觉得这片子烂尾了,并且会怀疑导演是不是习惯把调味品当正餐,因为“这跟说好的不一样”。
既然你的外包装是想让观众以图一乐呵的心态走进电影院,而且你也确实以这样的手法讲了故事,那么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主角一行实施疯狂计划经历千难万险最后大获全胜以高速度打败了华尔街并且名利双收类似于“奥逊的十一大盗”或者“速度与激情”的故事而非一个无名小伙在实施疯狂计划的时候中途查出自己罹患癌症追求高速度失败而感慨生命短暂最后是个病魔缠身的无名小伙甚至还把背后资助他的巨头拉下水类似……《蜂鸟计划》的故事,找不到类似如此无耻的参考系,这完完全全就是就是导演兼编剧的不知所谓和自以为是,他本可以通过写满一张纸来证明自己是个作者却拍了一部电影只能假装自己是个“作者”,而且我始终笃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只有他们在干自己专业的事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他的专长,但导演这回的“胡涂乱抹”说真的,不咋地。
我不是在分门别类,觉得商业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艺术片的导演应该怎么样。
我们尊重小丑的忧伤,但绝不是在马戏团看表演的时候。
6分。
p.s:不过不得不说,“卷西”真的是个奇才。
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有意义...为什么艾森伯格每个角色说话都那么快,那么神经质
我就觉得挺一般的,这种故事也不吸引我。有梦想的疯子并不可爱,尤其挥霍的是别人的钱。虽然付钱的人也是在期待利益,但总感觉多少理智一点点。
16 ms
拼尽全力的最后却是满盘皆输,费尽心血挖出的隧道却败给了新技术,技术迭代来的太快,一不小心前浪就被拍死在了沙滩上。PS:满屏的理科词汇对文科生十分不友好。
cctv6 电影一般 不过故事有趣想起来人类群星闪耀里那里架线的故事重点不是山间别墅 而且离人群远点在丛林中则为泰山 在代码中则为沙和尚
VIFF观剧完毕 好看 笑点很多 码农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全场欢呼
从技术到人格,叽叽喳喳慌慌张张,不好看,无内涵
太零碎,太生硬了。最后的结局纯粹是为了反思而反思,实在突兀。
爱拼才会赢个P
钻挖光纤管道也能如此惊心动魄,虚构剧情也能如此写实如真人真事。只不过有些情节展现例如按摩和打网球莫名其妙。首首配曲无一不动听抓耳,十足配合场景和调动气氛,其中的西语歌很是喜欢。Salma Hayek口音性感,身材销魂,活脱脱“墨西哥巩俐”。
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Jesse超级乖的跟我问好拍自拍🤳 电影一般 前半部分节奏很怪 但是Jesse和Alex的演技真的太棒了, Selma气场很大 Michael本色出演,三星电影+一星给Jesse
卷毛一直在演戏,实际上还是有点头重脚轻了。。。豆瓣一个评论讲蛮好的, 为什么最近好莱坞一直关注失败案例挺值得聊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你是要放下,还是要成佛? 导演可能只想刀放一半还惦记着能做半个佛。毫无重点,絮絮叨叨。
最后救赎在阿米什人这儿我是没想到的……反智的一律低分。
密度不够。
惨烈的失败,然后是回归对感情的尊重。
比较闷,看不进去。
大多数时候,更快的结果只是变慢
拼尽一切命都不要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才是常态
是的Jesse卷毛还是很可爱,但是塞在一个(不动脑子的)传统叙事的片子里也没啥光芒了…这种感觉像是一个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拍一个拥有跌宕起伏经典结构的片子,并没有想到自己为啥要拍电影这个问题,只是先就这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