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奇在公路狂奔,发动机的轰鸣配上架子鼓和节拍器顿时就让人体内的叛逆分子开始躁动起来。
生活平淡无奇,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曾经无法习惯的习惯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个音符。
我们惊讶的发现,那本已被岁月战败的另一个我,竟然依旧存在,而且跃跃欲试地想要去打破什么。
生活是一面镜子,平滑而现实的镜子。
梦想是也是一面镜子,弯曲的镜子,镜中的事物随心扭曲,飘渺却美好。
只是不知当你发现你想要的是弯曲镜世界时,你是否还能钻出那泥泞的现实。
楼顶,城市的夜空下,女主说:听听这座城市,已经被垃圾音乐污染了。
是时候反击了。
我们要给这座城市上演一场刻骨铭心的音乐会。
她没曾想到:谱曲的竟是小时候自视为音盲,长大后当了警察的男主。
结尾,乐队创始人之一拿着演出服说:这也太掉价了。
女主说:但是我们总得挣钱糊口,除了音乐他们什么都不会。
餐馆,《电爱》,六个鼓手,音乐响起,女主舒缓又显调皮的歌声唱起,还是英文,立马让我心醉,真的很好听,就是太短了。
回头要单独下载。
更早些时候,男女主在楼顶,同一片城市的夜空下,看着整座城市的灯火随着男主的谱曲明灭,演奏出最为震撼人心的音乐。
男女主接吻,仅此而已。
女主和伙伴逃亡,男主在弟弟为主角的音乐厅里,终于可以做到心静神明,享受属于他的那份清静来。
发动机的各种轰鸣声配上鼓,绝了。
发现有警察追击果断把鼓抛出车外对追击的警察进行妨碍。
安全部门误把滴答作响的节拍器当作炸弹。
“一座城市和六个鼓手”设计图(“乐谱”)。
鼓连接上一万瓦的高压电线圈。
警察被戏弄,把“放克贝斯”送给指挥家。
四人狂敲3小时决定第一段SOLO谁来演奏。
敲到鼓碎。
撕纸币的声音。
锯东西的声音。
第一乐章:doctor,doctor,gimme gas(in my ass)。
伪装成医院工作人员劫持来做直肠手术的电视明星,将其推进手术室,音乐演奏开始。
扣击胸口声,按按钮声,拍气管口声,提示声“don`t touch the patient”,心脏监护器发出的心跳声,掌拍肚子声,敲打气罐不同部位声,拿起明星的双手击掌声,等等等等。
第二乐章:money to you,honey。
黑头套,突袭银行,开始演奏。
大印敲击玻璃声,拨弄键盘声,盖章声,碎纸机粉粹钞票声,尖叫声,打印收据声,弹硬币声,按计算器声,排队提示到号声,点钞机点钱声,等等等等。
someone`s been playing in the wrong key? (是有人弹跑调了吗?
【也有偷盗的意思】)any violinists caught fiddling?(哪个小提琴家练琴了?
【也有诈骗的意思】)在被警察追逐的时候,找了根棍子折两半,边跑边敲击。
两个接着气罐的小喇叭直接把警察耳朵震出血,大杀器啊。
雨奏。
演奏前先用蜡烛激发灭火器。
第三乐章:fuck the music,kill!
kill!
重型机械突袭古典音乐会。
钻地声,挖掘机、铲车的铲子拍击地面声,推土机的铲子摩擦地面声,双锤敲击喷泉声,大喇叭声,车辆摇晃声,等等等等。
警长怒砸各种乐器。
第四乐章:electric love。
六人身体用绳子吊在高压电线,用电线演奏。
音盲警察创造的曲子,一人来开合电闸,其余四人挂在电线上敲击演奏。
整个城市一闪一灭,别样的美感。
《阿里斯基与龟》里,北野武穷尽一生,抛家舍业投身艺术却终究输在没有艺术天分上,成了终老一生的画匠,而非画家。
电影里的前大部分描绘了一个少年伪绘画天才,但是最后的百分之十,让他失败了。
有人说,感谢这最后的百分之十,失败了画家梦,但是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song of noise》,给四星,少的一星却是因为最后的百分之十,成就了奥斯卡,成就了大部分common people,却没有成就电影本身。
电影里的人得等级划分其实十分明显。
以博森为代表的six drummers是无视金钱、权利、甚至做工优良乐器,华丽演出厅和音乐界认可的音乐追求者。
他们的艺术道路上,音乐源自本真,源于内心的渴望与平静所爆发出的生命力。
在博森眼里,那些所谓的“音乐”实在是“垃圾音乐”。
巧的是,以奥斯卡,哥哥的爸爸妈妈,音乐学院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根正苗红的音乐家也把街头卖艺的手艺人,躲在地下室死磕吉他的躁动少年,和吹啦奇形怪状身着奇装异服的乐器的行为艺术者,包括博森这些非常态存在的艺术家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叫做“垃圾音乐。
”对立的两方反击的手段不同。
Six drummers 以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及这座城市的底线——医院的演奏是对音乐生命力的追溯,主节奏有人的胸腔、腹腔以及手的拍打构成;银行的演奏是音乐对金钱世俗的反讽,随着银行经理看见钱被碎纸机粉碎的一声尖叫,six drummers的音乐态度显而易见;第三章更为讽刺,奏乐形式直指传统意义上的正宗音乐所代表的老套、烂俗,借着奥斯卡的指挥,six drummers使用最简陋粗鄙的机械演奏出震耳欲聋的音乐;而最后一章,最让人称绝,算是他们对音乐的祭献,冒着生命危险,给脱离光、电子音污染的城市献上一曲。
面对六个疯狂的艺术家,而XX则只能动用武力予以报复。
他们抓遍了城里的地下艺术家:真心搞音乐的,玩儿票的,装逼的……各色人等,各种乐器应有尽有。
近百号人挤在警察厅里,各种演奏声交相迭起。
于是这场类闹剧引出了电影中关节性的人物阿玛德斯——音乐世家里的音盲。
阿玛德斯疯狂的砸毁了许多见乐器,砸毁了压制了他多年的音乐。
对于阿玛德斯来说,音乐一直是一种恼人的东西。
阿玛达斯喜欢音乐吗?
当然喜欢。
为什么又不喜欢?
阿玛德斯喜欢没有杂质的音乐,当下的音乐与门第、权钱、跟风、迷失、嘈杂、品牌号召力挂钩,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本质。
在一个只有“垃圾音乐”的世界,阿玛德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无声音乐。
其实,整个电影的信息量非常大,导演想要映射的点非常多。
比如体制内的音乐学院只能批量生产没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比如社会大众失去对音乐的鉴赏力盲目跟风,崇拜名流;比如底层音乐家的挣扎,对即将死去的音乐的拯救;当然,还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爱情。
影片的最后,一种不是happy ending的happy ending。
一向自负傲慢的奥斯卡体会到音乐真谛;那群噪反的鼓手,与社会达成协议。
这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百分之十的失败的部分。
有狗尾续貂之嫌。
本来在这样一部充满躁动因子(看点)和剧烈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电影里,没有爱情,故事也依然看点十足。
甚至故事在阿玛德斯与萨那在房顶上分开就可以结束了。
而导演始终想给观众一个交代。
而这个结局感觉连导演都没完全厘清。
到底音乐变成了什么样子?
是垃圾音乐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还是被称为垃圾音乐的成了真的垃圾音乐?
最后的结局让整部戏有狗尾续貂之嫌,也使得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充满自信的昂扬、天马行空的躁动转变为一种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些许无奈和不知所措。
当然,不排除自己理解粗鄙,或许导演有像哈内克《趣味游戏》里戏弄观众的癖好——你以为我在说这个吗?
其实,我说的是那个。
嘛哈哈Ps最后的electric love很销魂也许四个乐章个代表四种音乐?
电子、古典……我是音盲,这个参不透。
和柯波拉的 "鬥魚(Rumblefish)" 及徐四金的 "香水(Perfume)" 並駕齊驅, 三者同為打破感官認知的傑作! 柯波拉的 "鬥魚" 是 "視覺" 的突破, 利用 "黑白" 與 "彩色" 的影像反差來暗喻 "希望"、"理想"、"是非" 與 "幻滅" ...徐四金的 "香水" 是 "嗅覺" 的反思, 利用 "氣味" 暗喻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繫, 葛奴乙追尋香水的過程更像是他在追求親情及愛情下天涯海角的孤獨、旅程、及流浪 ... "噪反城市" 是 "聽覺" 的回歸與再發現, 看懂 "反諷" 是全片的一大樂趣, 如果對主角出身音樂世家卻是一個音盲還嫌不夠諷刺的話, 他的名字叫做 Amadeus (莫扎特的大名) 無疑太逗, 究竟男主角是音盲? 還是莫扎特是音盲? 送給老弟的教科書將了那些學院派和象牙塔的傢伙一軍! 女主角對男主角一個無聲的問候 "你還好嗎?" 勝過千言萬語! 電子音樂要上到電線電纜上演奏! 是要坐在音樂廳裡享受古典的旋律, 還是要隨時隨地聆聽與享受各式各樣的聲音 (或是某些人所謂的噪音) 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但是懂得容忍及接納不同的聲音應是全片最大的收穫! 是的, 我也許不欣賞你的看法或觀點, 但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 就如同這個影評及回應一樣 ...
这部电影获得201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评论周单元的Young Critics Award和Grand Rail d'Or奖,还获得美国奥斯丁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奇幻电影奖。
导演:乌拉•西蒙松&约翰内斯•夏尔纳•尼尔松西蒙松和尼尔松1969年出生于瑞典隆德。
两人在七岁时相识于一次共同参演的学校戏剧活动上。
在斯德哥尔摩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后,尼尔松先后从事过平面设计师、动画片画家、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
西蒙松则从马尔默音乐学院毕业,做过音乐家、歌唱老师、导演和编曲。
两人都未曾在学校学习过电影或接受此方面的培训。
1996年,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短片Nowhere Man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参加影评人周单元。
另一部短片《不速之鼓手》(Music for 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也在200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得三十多个国际奖项。
2006年,两人再次携短片Woman and Gramophone参加戛纳的影评人周单元。
之前平面设计师和音乐家的经历在两人的导演和配乐工作中留下了痕迹。
由于带着荒谬的色彩,并总是对人类的思想和动机充满好奇心,他们的作品堪比雅克•塔蒂、罗曼•波兰斯基及其同胞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噪反城市》是两人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转载自http://www.sweden.cn/culture/art/film/2011swedishfilmweekinchina/soundofnoise/
8分许多桥段都很有创意,比如用各种各样的东西玩音乐,医疗器械,挖掘机,甚至他妈的高压电网,可能在别人看来都是噪音,但翻过来主人公也是这样认为低俗大众的。
最后两人在电光闪闪的楼顶上深情一吻,让我想到了搏击俱乐部,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携手看着整个世界崩坍,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点瑕疵的是,警察帮助流氓们的疯狂音乐计划,同时也实现让周遭安静的愿望,连他牛逼哄哄的弟弟也无能为力。
可是,流氓们只是让这个城市安静了下来,那么,外面的世界呢,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操,写完了才发现写的很傻逼。
两位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音乐家,当自己的另类作品在大众场合得不到认同以后,愤而走向极端以报复社会为发泄口,试图制造各种恐怖事件来唤醒普罗大众。
两人的小破坏受挫后,为了制造更大效应,随后招来更多不得志的鼓手来充当助手,开始一起接一起的挑战社会和传统的破坏。
另一名出身音乐世家的警察,从追查他们到认同他们,并最终加入他们一起完成伟大的“城市电爱”交响噪音。
影片由并非电影院校专科毕业的两名瑞典人合伙完成,把之前获奖无数的短片《不速之鼓手》重新再加工成剧情长片,并且在戛纳再次获奖。
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多么复杂的剧情片,最大看点在于其中的几段别开生面的音乐桥段,音乐电击疗法、银行碎钱音乐、铲车和电线音乐,各种前卫的超乎想象的音乐形式,把众多人们手中的日常生活工具,被几位音乐人随手把弄节奏骤起,立马成为一场突破传统想象力的艺术噪音。
当主流群体们还沉醉在各种屎尿屁整蛊恶俗中时,两名瑞典人为大家带来别出心裁的音乐整蛊剧,来一次“真正的违法艺术”,在展示不同凡响的音乐形式的同时,还用音乐来讽刺现实和社会现象,让世人见识到真正高修养的超凡想象力。
如果你把其中的音乐片段当成真正的音乐来欣赏的话,只能说,你会错意了。
导演只是想借助这种另类极端的音乐形式来唤醒大众的传统思维方式,比如那个造诣颇高的天才指挥家弟弟,尽管他如神童一般照耀着整个音乐界,但他那种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音乐思维,却是最要不得的艺术修养形式。
实则导演只想告诉大家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更离不应该固步自封。
一些简单的想法。
从荒谬与平静的对比中看,这五个鼓手演奏的每一个章节都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可是他们对此却毫无犹豫,比如说私自使用医疗器械在病人身上演奏,中图甚至使其心跳停止;扮作土匪去银行演奏,销毁了大量金钱只是因为碎钞的声音符合他们的期待;使用挖掘机、地钻在音乐厅门口演奏,引起群众恐慌,并破坏了公共财物;关闭城市电闸在高压线上演奏,既危机自己的生命,又影响了全市人民的生活。
鼓手所作所为的荒谬,和情感上的坦然平静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从残忍与柔情的对比上看,他们共同存有残忍和柔情。
在医院演奏,是病人死亡,他们尽力抢救病人,这可以看出他们的柔情,而在抢救回来之后,他们竟然决定继续演奏,这里的残忍让人心惊,同时又表现出他们对自己追求的音乐的执着。
女主在演奏第三乐章的时候,能够下令同伴挥动挖掘机驱赶探长,差点使探长死亡,又能够在后期与探长互生爱意,这里残忍与柔情的变化无不透露着荒谬。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在模仿生活中比我们坏的人。
反叛的鼓手,出生在古典音乐世界的音盲,这些人物都不被他们所在的世界接受,甚至被视为反例。
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他们所在的世界视为滑稽和搞笑。
而为了和他们所在的世界宣战,他们拿起音乐作为武器,不断向世界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并且试图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音乐。
但是,他们的反抗,只迎来世界的不屑和忽略。
尽管在第四乐章中,探长和五位鼓手合体成,六个鼓手终于集齐,演奏了一曲electric love,但整个城市在享受了短暂的一个夜晚的音乐律动之后,还是重归古典音乐,逃离这座城市的五个鼓手也没能迎来他们真正的观众,只能演奏一些世人喜欢的音乐来谋生。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引起了我的大笑,但在影片结束后,我却感受到了莫大的讽刺。
影片在荒谬中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浪漫。
在第四乐章结束后,演奏男主的曲谱时,探长与女主在天台上互诉情衷,这时电影四周漫上了粉红色的特效,而这与韩剧中爱情片每一集结尾定格时的粉红色特效相像。
此时女主即将面临被抓捕的危险,影片却在展示浪漫,在略显荒诞的影片内容中,这种甜美的氛围反衬了影片荒诞的效果。
在这其中,我还看到了媚雅对一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的影响。
对这个城市来说,只有古典音乐才是正统的、高雅的。
可是在探长的世界里,这些都是噪音,是程式化、死板的音乐。
但探长的父母、他弟弟的音乐史老师不这么认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开着无聊的同一个玩笑“是哪个人弹错键了嘛?
还是哪个小提琴手拉错了弓?
”,借此反讽探长的职业,以媚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评价探长的生活。
他的弟弟只能接受音乐谱上规定的鼓点节奏,而不根据音乐本身的特色做出改变。
他们的音乐世界是无聊的,他的弟弟甚至排斥别人的风格,但失去本真的音乐让他们变的狭隘而没有生机。
主流媚雅的潮流压抑了那些有真正音乐天赋的人的创作,六个鼓手竭力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向往,但还是失败了。
影片的最后探长依然去听他弟弟的音乐会,但是他是安静的,因为他的内心此时只有真正的音乐,而他们所弹奏的,都是失去了音乐的本真,狭隘的,无聊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他对这些伪音乐是免疫的。
相反,他能和另外五个鼓手遥空感应发自内心的音乐,女主与探长相视一笑,只有追寻本心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本质。
我不得不想到探长的古典世界安静了,但还有多少人在“古典音乐世界”里被迫嘈杂?
电影中对节奏的单纯追求遭受到了主流的打击,他们被当作异质逃离这座城市。
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节奏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他们的演唱会往往一票难求。
曾经的异质成为了如今的潮流,而未来,节奏是否会成为音乐中的高雅呢?
我觉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今天的古典音乐不正是当年的流行音乐吗?
而在诸如摇滚、说唱、节奏已经成为流行的今天,未来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的出现呢?
站在2022年的视角回望这部2010年上映的影片,我对艺术的昨天、今天、明天都有了更加丰富的想像。
疯了吧,第二次了上当了!
上一次是《中间人》... 又是豆瓣所有人都说好,好屁啊!!!好的过《海盗电台》,怎么可能!!
充其量是个大制作的实验片,哪儿好,好哪儿,有反政府就好?
说实话从电影角度看就是个三星半的水平,玩音乐的说好就算了,不玩音乐的也说好你妹的就是从众心病又犯了!!!
这个片设定很有趣,拍的也很有趣。但是我实在不理解豆瓣的“文艺青年们”凭什么72%的人都打4星以上。情节如此之弱,音乐其实也很涣散,这种为了表现艺术而故意让角色都神叨叨的片我真的不怎么待见,本身看它拍的很有趣准备给3颗星,现在就只给2星
两颗半星给医院的那一场 半颗拿来庆祝男主角终于听不到音乐了
以后谁再在短评里骗人我就上他家阉掉他····什么鼓手什么音乐反社会什么小号搏击俱乐部····他妈走到最后15分钟就成纯纯的爱了
看的想睡觉
形式大于内容…
两星给前面两个乐章……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最美的音乐。有些人喜欢宁静到仅有些许噪声。有些人喜欢嘈杂与喧嚣。有些人喜欢古典和优雅。即使我是个音盲,我的世界依然充满音乐!
前戏不足,高潮无力,中间糟烂。
原来只是你不懂,原来只是你发现不了,原来只是你听不到,原来世界被音乐环绕着。
喜欢打击乐的同学不能错过。
充满坏音乐的城市需要被忽略的日常噪音拯救?它不是在教你什么才算好音乐,古典乐已经经典得无法移动,谁都对其无伤大雅。乐盲警察也没能迸发音乐天赋,他只是逃脱了音乐的干扰。这帮音乐Geek是在对抗权威与泛滥,这台时时刻刻掌控规范的现代社会软体系统。前提你要对这里播放的音乐有感觉。
可惜结尾有点失望,前面如果是重金属的话,后面就这么一下子变成小清新了呢?前半部分可以打满分,结尾是个败笔。
什么鸟东西~
这片很NB啊,不说别的单说以声音为主题和音画关系上的实验,都很到位了。NB的关于当代艺术的片子。
挺特别的一部片子,或许懂音乐的人更有感觉。
想法不错,但感觉不好看→_→
好棒。就是一场装在警匪斗智类型片壳子里的实验音乐秀。@MOMA with DTM
剧情片版的《破铜烂铁打着玩》
……有点闷
有意思~就是太装逼了,装到略显傻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