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曾经是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她的丈夫行为先锋不羁,是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星。
他们都嗜毒,丈夫还因为吸毒过量而死。
而艾米利则被搜出毒品而被判6个月监禁。
因为夫妻一直过着不正常的生活,所以儿子被爷爷奶奶领走抚养,想给他一个清洁的成长环境。
艾米利出狱后,她强烈的想要回儿子的抚养权,然而长辈却没有办法相信艾米利能尽好母亲的责任。
为了能和儿子重聚,艾米利找了一份餐馆的工作,努力戒掉毒瘾,让自己成为一个清洁的母亲。
正巧此时奶奶患病,爷爷分身乏术,无法照料孙子,这样一来,事情真的可以遂愿么?
我猜想“错过又如何”是香港人的翻译,这里面含有十足的香港人的思维。
就像他们挂在嘴边的那句“活着最重要是开心”一样,人生即便再大失误,犯错再多,也可用一句“错过又如何”来平衡心态。
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虽然夜阑人静、疼痛难忍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落泪,但Emily始终没有停下脚步,顾影自怜,一个人舔舐伤口。
生活需要坚强,需要接受看起来不适合你的工作、居所。
我想看Clean很久了,不知道为何,我本不是张曼玉的影迷,却被这部戏里的她吸引。
伦敦,加拿大,巴黎,美国,剧中的人物总是行色匆匆,影片节奏也很快,对白简单粗暴。
Emily对儿子Jay的说话方式让我佩服,tell the truth,不要怀疑孩子的智商和判断力,或许看来复杂的事情被他们理解后会简单明了起来。
Jay对Emily说:“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旧金山吗?
”这是生命的一个转机,Emily原本为了儿子放弃的机会,儿子又交还给她。
影片最后,Emily对着杯子哭出声来,走出录音间,望着旧金山的天空和远方依稀可见的金门大桥,影片收场。
我喜欢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能说出“错过又如何”这般气度的话的人,当然要付出更多,毕竟他错了,他承认错了,至少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影片的节奏很快速,张曼玉的角色一直都是来去一阵风,镜头的剪辑也很快速,整部电影看下来,真有一种喘不过气的紧张感。
片子很克制,没什么煽情,仿佛只是如实讲述着一个吸毒的女人怎样在丧夫后,又想重新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故事。
即使这个孩子生下后,她和男友就没有养过他,而是一直由男方父母在养。
都没有交代。
比如在前一刻还在跟男友吵嘴要分开,一直都是那么没心没肺的,急吼吼的,男友死后,坐了6个月牢,真的就开始彻头彻尾的变了。
或许这是人真的是难以捉摸的物种。
很喜欢台词,都简明而中要害,类似聪明人,彼此不需多言。
比如男友父亲对她说的,你要先活下去,然后考虑再要这个孩子。
后一次她想带孩子去旧金山,他又对她说,奶奶已时日无多,先让我们和孩子多呆一会儿,你先去忙,以后孩子还是要靠你的。
沟通非常的顺畅。
而她也是明白人,彼此并不需多言。
就这样理解了。
还有孩子对她的怨恨,是因为奶奶说她叫爸爸吸毒,害死了爸爸。
她告诉孩子,爸爸承受的压力太大,吸毒是为了逃避。
孩子理解了,接受了她。
片子里一直在讲述她是怎样求生存。
男友还在时,对于小的唱片公司都可以不屑一顾,现在她却要端盘子、卖东西。
这过程里自然少不了磨折。
戒毒的恍惚,导致出错,被人呵斥。
还有申请一份销售员的工作,要被人指责衣服穿得不对版,而对方还不隐瞒曾是她在做节目主持人时的粉丝。
她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去前女友那里寻工作也被这样的粉丝提醒。
可又怎样,还不是得端盘子与卖东西。
就是当你一无所有时,你就得放低身段——男友因她不肯放低身段,唱片一直出不来,不肯屈就小公司而日渐潦倒。
生活给她上的一课是现实比这还糟,先要活下去,才能谈其余。
曾经的功成名就与如今落魄的落差。
她可以承受这一切,是因为她有了目标,那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
这部片子讲的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但是却可以表现得这么风轻云淡。
她一无所有,又可以从头再来。
没有强大的内心怎么做得到。
她跟前男友在一起时,两个人是躺在名声上睡大觉,还为了逃避而吸毒。
然后一无所有时,她又重新去面对生活。
这时她可以没有那些负累,表现得如此泰然,真的可以吗?
总之导演没有煽情,我们只看到她在忙碌,像阵风一样来回穿梭,就几乎没有停顿的时候。
停顿的时候,印象深的是两次,一次是在水边注射毒品,然后睡去。
还有一次在录音,录完之后在桌子边哭哭笑笑。
她很少给我们看到她这样袒露内心的时刻,她用忙碌掩饰着自己的感情。
因为导演很少表现这些,所以给了我们很多想象,想象她是如何疗伤。
又是如何变得这样坚强。
又或者她原本就很坚强,只是没有到山穷水尽,到了这一天,加上母性的力量,她就变得那么强韧起来。
她总是行色匆匆。
很喜欢抽烟。
瘦小的身体,总喜欢穿皮夹克,带鲜艳的围巾。
强大地面对明显失败的人生。
从没有看到她的一丝胆怯。
最令人敬佩的恐怕就是这么一种态度。
跌入困顿后会做出何种选择。
她好像没有害怕过。
她简直都有点不像真的了。
可也许真的是有的,这样强韧的女性。
值得崇拜的女性。
看到张曼玉在这部影片后接受采访的一段话:“我想有一种东西来自我的内心深处,坚强地面对生活道路中遇到的一切。
回到最初———8岁时在一所说英语的学校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那从很早以前就建筑了我的自尊心。
我很懂得保护自己,但我现在正在试图改变这个。
”再回到这个角色,以及两个人已经离婚的状况,以及阿萨亚斯说用另一种更适合的朋友的关系来爱着张曼玉。
才发觉,这部电影,的确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一份礼物。
是因为虽然结婚不到4年、一共相处8个月,但是张曼玉吸引阿萨亚斯的一直是坚强,也是他了解到的张曼玉,就是这一份坚强。
成龙早年说,从没见过张曼玉这么成功的女孩子,一直都那么快乐,跟谁都处得好。
而张曼玉自己说,离开香港,是想学做人,一直被宠,怕会忘了自己是谁。
把自己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从头开始,不论是8岁那年陌生的学校,还是嫁给一个法国人,或者是电影里的这个她一无所有从头开始。
这是阿萨亚斯相信张曼玉会做的事,即使有一天一无所有,她还是会强韧地活下去。
所以他写出了这样一个角色。
片子里是一个孩子使她这样做。
但是实际上,也许她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做得到。
从拍完《清洁》后,张曼玉不再接片,是为了发展多一点的爱好,装置艺术被纽约博物馆收藏,学剪辑,去年在音乐节现场演唱,组乐队,哪一样不是从头开始呢。
因为张曼玉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在挑战自我的人。
突然想起那只不会落地的无脚鸟,她也是这样的吧。
阿萨亚斯的懂得与体恤,成就了张曼玉的戛纳影后。
其实,又何尝不是她自己成全了自己。
看《清洁》时有一种很强烈地心灵震撼。
我不知道把这个片子当作一部文艺片看合适还是当作一部励志片。
张曼玉的表现可圈可点,她的眼神是片子的一个亮点。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张曼玉的眼神已经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场景的氛围了。
游走于不同的场合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目的。
因此,带着AKG在录音棚的张曼玉全身心地投入唱出《Down In The Light》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道是结局的感动还是音乐的共鸣。
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破天荒地上了两个晚上的自习。
张曼玉在《清洁》这个电影中表现出中年女人在受到人生打击时脸上的沧桑,让我记忆尤深。
它告诉我难受、压抑、窘迫仅仅是一个表情。
中年人的尴尬在于没有时间让你为自己的处境怅然若失。
虽然你很丧,必须努力去活下去,并且要在最煎熬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直到有一线契机,完成自我救赎。
被她的表演吸引。
美丽是个定义很宽泛的词语,每个人眼中的美丽呈现出万千不同的风情,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美丽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Maggie”很容易让人音译为“美丽”,而这个名字的主人也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把时光都雕刻成了一种美丽。
在港产片鼎盛的九十年代几乎无人不晓张曼玉这个名字,选美冠军涉足影视圈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多半会被定位于花瓶角色,尽管每个女艺人在站稳了脚步之后都想努力摆脱图尤其表的角色定位,所以有人刻意扮丑、有人尝试年龄上的跨度,更多的人都是以转型失败告终,陷入不伦不类的定位误区,渐渐淡出直至被人淡忘。
由此想来张曼玉算是运气上呈的幸运儿了,年纪轻轻就能有幸与多位知名导演和演员合作,不仅摆脱了花瓶的形象,还在很多影迷的心里树立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运气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当然很多人都说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会抓得住机遇,而她的聪颖与美丽是先天赋予她的另一种准备。
说实话读书的时候我爱看港片可是并不是张曼玉的什么粉丝,我总觉得这个女孩长得一双狐狸一样两头尖尖的眼睛,实在不是我当年心目中美女的典型形象。
后来读大学那会周末没处去就到录像厅打发时间,有一晚放映一部片子叫《爱在娱乐圈》,剧中周海媚饰演的那个人物据说就是以张曼玉为故事原型的。
《爱在娱乐圈》拍的很滥,充斥着各类假以吸引人眼球的潜规则爆料(张钰是不是也受了它的启蒙呢?
),可是它却让我有了好奇心去关注这个名叫“Maggie”的女演员身后的故事。
1985年,她与发型师拍拖多年,离离合合终告分手;1986年,她在美国拍片期间认识HANK,双方以书信传情,分手后对方公开他们的情信;1987年,她公开与尔冬升拍拖,感情维持三年;1993年,她与商人宋学祺恋情曝光,一年后曾传出婚事,1995年感情破裂,Maggie为这个男人差点倾家荡产;1996年,她主演了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电影《迷离劫》,两人在拍片间隙互生情愫,1998年12月26日,她和阿萨亚斯低调结婚,没想到,2002年5月10日托好友王家卫的泽东公司向媒体传出她与结婚三年半的阿萨亚斯离婚的消息,她又成了一个独身的女人。
她自言自己是个浪漫的人,可以为爱情放弃一切……她的魅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电影于她不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生命和事业。
只要是好电影,她可以减低片酬来演出。
更为难得的是,她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感受、去寻找快乐。
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清澈而深沉的内在美感。
那份气定神闲、那份雍荣华贵、那份平淡自然都在显示着: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我见由怜的阮玲玉、我行我素的金镶玉、妩媚妖娆的青蛇、平凡真实的李翘、端庄大气的宋庆龄、婉约隐忍的周淑珍……她曾经说过:“所谓美女,都是时光雕刻成的。
”时光荏苒,光阴这把利可能会剑磨去青春的娇艳,但是也会给聪明的女人披上光彩照人的霞衣。
《Clean》在戛纳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没去赶热闹,三年之后才一睹影后风采。
很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张曼玉一点也不高贵,瘾君子的形象多少有些污糟糟的,张曼玉也在扮丑吗?
很多事情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第二个就成了跟风, Maggie没有为了搭这趟末班车而随便糟蹋自己的形象的必要。
看过影片我隐约体会到她之所以饰演这个角色的原因,人物的身份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她们必须要具备某种灵魂,与演员本人有共鸣的某些共同之处。
艾米丽在跟儿子解释她为什么要吸毒时说:“毒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以另一种种生活方式生活,我也是……毒品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快乐过后要支付代价,非常昂贵的代价……”我想这远比我们对毒品的理解更贴切真实,但当儿子问她为什么现在又会去戒毒时,她回答说:“因为不这样的话,我就再也见不到你。
”艾米丽艰难地把毒瘾戒了。
当影片结尾她在录音棚里缓缓唱出那首歌时,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与希望所带来的美丽。
一个好演员不需要刻意去扮演与自己性格悬殊很大的角色来博得观众或者影评人的喝彩,那样的方式犹如走钢索掉下去就万劫不复,聪明的演员永远会挑选自己理解得懂的角色去尽心诠释,犹如张曼玉,所有的角色背后都是时光雕刻出的美丽。
有段时间不写影评了,不怪片子渣,怪自己才疏学浅,写了之后会觉得自己原来只有如此斤两,不写又会退化,刀用久了还是要打磨,否则就只有被丢弃的份了。
《清洁》又名《错过又如何》,这里的错过不是miss,而是错了,又如何,曾经做过错事又如何,就像那句被网络用烂的,听了就嗤之以鼻的——“谁没爱过几个人渣”,只有在失恋、受伤过之后,才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知道宁缺毋滥,感情不是因为孤独而将就。
当然这部片子并不是讲张曼玉爱错了人,而是吸了毒,朋克的造型,从头到尾的满头卷,叼着烟,手指的骨头清晰可见,她之后映入公众的视线几乎都是这个造型,或许是前夫送给她的最好礼物,把张曼玉的演技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很有王家卫的代入感,但是充斥着英语、法语,和美式的教育方式,告诉我并非如此。
ps在这里不得不赞下张曼玉的口语,会几种语言并运用的如此当地化,真的是amazing!!
一开始的画面,我是拒绝的,不喜欢颓废低压的氛围,但最后渐渐的转变,Duang,duang的剧情发展,才会让我给这部影片打五星的。
张曼玉的眼睛会演戏,真的,她那种由迷离变到清晰,发型也变得越来越精神,还有她那可爱至极的儿子,真希望自己也能生出这么颜值高的儿子。
这种画面的反差,才会给这部片子提亮,励志不少。
谁没错过,谁没‘堕落过,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个理想的支柱,有信念,不放弃。
为”它“扫除过去,扫尽堕落不堪,迎接全新的自己,“它”也使你变得更美丽。
不怕错过,就怕没了追求精神支柱的勇气。
好希望盗一盗你们的日记,看看你们的梦想。
片尾以张曼玉的一首“She can't tell me"结尾,虽然意犹未尽,但导演已经把结局叙述清楚了,就不得不终止,才符合整部片子的节奏与文艺。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
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
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
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
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
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
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
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
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
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
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
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
”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
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
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
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
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
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
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
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
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
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
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
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
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
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
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
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
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
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
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
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
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
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文:眉间尺
躺在地板上看完张曼玉的CLEAN。
一部主旋律的文艺片。
看完迷失东京感到迷惘的孩子,可以看看这部宣扬皈依人生正途的片子,是所谓,懂得困苦者才能享受愉快。
各种元素,摇滚、毒品、女同性恋、死亡、孩子、家庭掺杂在一起;张曼玉说着漂亮的伦敦英语、法语、粤语,还在影片当中唱了两首标准的英式摇滚。
影片中提及了责任,毕竟她不再是问“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的小女孩,也不再是不知道生活会不会更好的女青年,她是个为孩子戒毒的前摇滚女青年,一个坚定不疑地向着安定踏实的生活走去的中年女人。
所以,我所认为的女性三部曲:这个杀手不太冷、迷失东京、清洁。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有些无趣, 也许是没法感同身受吧,或许电影上映时间较早,而现在类似题材感觉也很多。
所以对我而言,这部有些平庸。
也可能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不是这种吧。
电影有种让人觉得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感觉。
算不上糟 但是也没法让我喜欢的感觉我不太喜欢,或者觉得别扭的地方1.电影很多镜头用意实在太明显,很多镜头都能让人预料到下一个镜头剧中人物要干嘛,例如jay 跑不见的时候, 或者张曼玉喝咖啡时要落泪时。
2.电影里面有太多 对我而言莫名其妙的人物出现。
剧中人物很多。
但是我觉得对于塑造主角 或者电影主题 似乎没什么帮助。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例如艾琳的助理。
感觉画了不少时间描述他们, 但不理解用意在哪。
3.电影似乎也有很多让我觉得不太理解用意的地方。
开头拍了用了不少时间一个女生才台上唱歌,但是之后似乎对剧情没什么影响 我也不太懂用意4。
总觉得剧中的每个角色演戏都用力过度,有些做作(这个完全是个人观点)。
反而印象中艾琳和助理的表演比较自然5.不知道开头的方向对不对。
一开始就是女主老公的低谷期和各种挣扎。
然后就死了。
总觉得她老公应该是电影的重要角色。
但是直接描写实在太少。
间接的却很多,从不同人口中说出来。
但对我来说总觉得这个人物实在不够立体6.关于女主,感觉全片都只描写了她的挣扎和堕落。
但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都是她之前的光辉,总给我一个种不真实的感觉。
我总觉得女主应该是一个让人会喜欢的角色。
但是很多描写场景真的觉得没法喜欢上她。
觉得她总是在好高骛远。
没有真正的改变。
结算是在结尾,我也没有看到很多实质的改变。
全片感觉都是周围的人在帮她。
而她似乎并没有完全从过去走出来。
也许是因为我太喜欢新奇诡异的电影,这种有关生活的没法打动我?
但我觉得拍生活类电影 要拍的好有真实的确不容易。
演得好是演得好,然后呢?
2008年11月20日
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吧。但是,其实感觉其表演还是稍微显得木讷了些,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叫作内敛。法国的片子感觉就是淡淡的,没有多少立志的情绪,更多的是生活,真实中的混乱却更加让人热血在沸腾
剧情没啥意思,主要还是看张姐演技
《清洁》依然仅有关向心的个体,即使它存在母子关系之弥合等家庭叙事,白色偏淡蓝的色调相当"纯净",犹如白粉、绝望,或是救赎。一个经典的远景发生在第一幕后半段,深夜,女主角的车停在河畔,远处是火光。剧情与情感向度并非重点,更应关注的是女主人公这个角色与张曼玉呈现的强可塑性
或许是俺理解不了,但俺真是觉得看完了不知所云,印象里只有不断的点烟镜头~~~
好尼玛烂的法国文艺片。
3.5 所以十年前张曼玉上草莓的萌芽起源于这里,而阿萨亚斯会认识张曼玉还和她结婚是因为他痴迷于看香港电影,由此推得张曼玉心思活络玩音乐遭遇滑铁卢是新浪潮伊始的各位香港电影大师们的锅。第七部阿萨亚斯了!这次照旧有跨国界多语言背景,thematically格局还是小了很多,更直白,能想能值得玩味的趣味少了,镜头水准总是很在线又很飘。
大失所望,甚至张曼玉的表演都撑不起戛纳影后,更别说剧本的漫天散漫了。无意义的手持是法国导演的癖好吗?难怪我是如此的受不了娄烨。无趣的一部张曼玉封山作,太可惜了。
影后定制片,除了曼玉别无可看。影像神韵全无,导演从《迷离劫》延续下来的对曼神男女通吃的气质符号、港英身份符号的运用更加套路。母子戏可信度为零,曼神更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洒脱不羁的远房小姨。曼神演歌手也算是如愿了,现实里曼神的歌喉,我只能说比老王(王祖贤)好一点点吧。
张曼玉唱歌太难听了
另外一种曼玉,前夫眼中的曼玉?
阿萨亚斯在叙事上永远留于不自信及不自觉的平庸。
没来由的恨与没来由的爱共同上演了一场轻浮的宽恕。我完全能理解为何赵涛老师在看完本片后会觉得自己也能争一个戛纳影后的头衔,张曼玉在这个起承转合全都缺乏铺垫的故事中表现得就像一个没有主动性的受体,在恍恍惚惚中就完成了没有弧光的表演并得到了赞赏。也不知导演是想表现毒品后劲太足,以至张曼玉的角色还没反应过来电影就结束了;还是这世界中人人都是宽厚的教徒,不需要张曼玉的角色怎么努力一切都会sorted out for her。总之,关于故事和人物的一切都糟糕透顶,只有张曼玉敬业的多语种切换及偶尔一两个加分的镜头还在提醒着观众这不[应该]是一部没有追求的电影。最后,导演明明能通过衣着的变化及路人的对话来暗示时空的转换,但他却执意用字幕再告诉观众一遍,简直多此一举。
很闷
我咋觉得一点也不好看,最后几分钟才有点内容。。。
做女人当如张曼玉。
个人感觉还不错,影片的节奏并不快,故事叙述方面也比较清晰。张曼玉也将不羁、伤心、绝望、紧张、平和、挣扎等等多种情绪演绎得很到位。影片中的那个小孩子挺可爱的。
张曼玉的语言能力非常强悍,但这个影后拿得太水了(而且她那时候唱歌就非常难听诶)。感觉整部电影只是阿萨亚斯对摇滚歌手/单身母亲/戒毒者的生活状态的一个非常扁平化的想象,所有台词对话都像油星浮在水面上。
5.9分左右。淡得出奇,导演似乎根本没有任何想法施加在这部作品当中,只任它随风摆动。张曼玉真是个好演员,即便是在异国,演绎一个并不那么靠近自己的角色,却都能如此富有层次,而且自然流畅——除了唱歌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