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同学推介我不要看这部片子,因为他看不懂。
但我还是看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剧情很一般,不过叙事方式很不错,这也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电影其实与安排小说结构差不多,情节电影有情节电影的套路,人物电影有人物电影的重心,如果导演与编剧对剧本理解角度不同搞乱了套,那出来的电影很可能变成上下不稳中间晃荡,好故事也讲成乱七八糟。
2007年秋季在全美上映的由乔治.克鲁尼制片并出演的新片《Michael Clayton》可以说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物电影:主要情节与悬念都都相对简单直接,电影注重的更是人物性格的构建与重要角色的勾画,情节安排为凸显人物特色而服务。
剧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位事业生活两失意的律师Michael Clayton。
这位当了十七年的律师在事务所却连个合伙人都不是,甚至不上庭,只专门负责处理辣手案件的清理工作;嗜赌,离异,听了自己酒鬼兄弟的鼓吹,把退休用的身家性命钱投到一个餐馆上,结果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
电影很注重从多角度构筑Michael性格的层次,比如在家庭一线上,Michael既对不成器的兄弟恨铁不成钢,甚至冷酷,但同时又对所有的亲人十分温暖,尤其是对自己的小孩,自己再失意也还在努力的当个好爸爸;而在工作一线上,Michael一方面无精打采得过且过,但一到事态紧急,尤其面对客户合理无理的巨大压力时,他又表现得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各个细节都在暗示他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律师的强大实力。
尽管人物电影中的情节大多相对简单,但情节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有再丰富层次的人物性格,如果不能在某种特别环境中被激发出性格中的某种极端,只通过单纯的干巴巴叙述,那结果必定是毫无情趣的。
与靠蹊跷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电影不同,人物电影中的情节不在其多么曲折,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故事的行进与节奏,如何使用最适于展现人物性格多个层面的叙事手段来强化中心角色,矛盾为人物服务,而不是相反。
在《Michael Clayton》中,导演Tony Gilroy 采取了反复穿插Michael家庭与事业两条线的方式来烘托引导人物的多层性格。
家庭这条线本身对主情节的铺展其实并没有实际功用,每穿插一次,不是为Michael的性格做出补充,就是为他后来的行为加入注脚。
倒序手法的应用与依靠辅助人物故意来引出或者扰乱谜团的安排,一方面增加了这个本来简单故事的可看性,另一方面也为人物性格的铺垫提供了充分空间。
除了编剧与叙事手法,关键演员的表演对一部人物电影成功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电影中给出的细节证据再充分,表演不够强劲不具备说服力,电影的中心——人物,也会彻底失败。
《Michael Clayton》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选角的恰当。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的表现尽管算不上最突出,但外放的部分刻画得很到位。
男配角英国演员Tom Wilkinson饰演的发疯律师我认为是片中表演上的最大亮点,神经质、喋喋不休、偏执而具有神秘色彩,十分引人入胜。
女配角英国演员Tilda Swinton这次依然演反角,尽管话并不多,但外强中干的特性被表达得十分到位。
总体来说,《Michael Clayton》在情节内容上并无新意:典型的好莱坞主题+典型的克鲁尼套路;但导演基本遵循了人物电影的安排方法,线索穿插与节奏安排上都严格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使这部非常好莱坞,原本水平马虎的故事片提升了一个层次,成为2007年度人物电影的典范。
刊登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邁克爾·克萊頓又名《全面反擊》因為奧斯卡的提名,因為喬治·克魯尼才看的這電影這老小子還是那么帥這老小子還在做他的鉆石王老五這老小子還是那么會演兩個小時的電影看到一半,才把來龍去脈看個清楚也許是我的理解能力比較低了電影使用了倒敘,這不成問題只是,總覺得斷斷續續可當最後一幕來臨的時候一切都那么清楚了全面反擊實際上反擊不過最後一幕前面一切都是鋪墊鋪墊的恰到好處反擊的簡單,不粗暴是氣勢,壓倒了一切把她從雲端推到地獄的深淵我太喜歡這結局了克萊頓是一個調理人有別于律師,更像一個料理人面對破產面對死亡他選擇了反擊贏了
我看了几篇其他大侠写的《迈克尔·克莱顿》评论,有一个关键点都语焉不详。
我估计许多人没搞明白,所以简单解释一下。
这个关键点是,迈克尔·克莱顿如何会下车逃过一死?
如果单看电影前面的部分,肯定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看见马,自然风光好,下车看看什么的,都解释不过去。
大家把整个电影的情节连贯起来思考,会发现下车这一偶然事件中隐含的必然性。
前一天白天,迈克尔·克莱顿把拿到的复印件资料想给老板看,结果老板告诉他“我们一直都是干脏活的”,然后用8万美金加3年的合同给他塞口。
迈克尔·克莱顿虽然很不爽,但是还是无奈地接受了现实,用8万美金暂时度过了财务危机。
晚上,他自暴自弃地回到了1年多没有去过的赌局。
就是在赌局上,居然还有一个小人物揭他投资餐馆失败的伤疤。
他实在坐不下去了,出来后正好碰上一个案子,处理这个案子的过程显示出他平时做的就是这一类的擦屁股的dirty work。
这次遇见的客户是一个彻底的混蛋,用英语叫"asshole"。
撞了人逃跑还责怪路不好的家伙。
这时对一切都无所谓的迈克尔·克莱顿狠狠洗刷了这个混蛋几句,扬长而去。
此时凌晨驾车行驶在郊区的公路上,迈克尔·克莱顿的心情极度复杂。
在家庭上,他离异,孩子跟老婆;事业上,他的职业“特别顾问”,只是一个高级跑腿的。
在事物所干了十几年居然都不是合伙人。
想返回去干老本行律师被老板拒绝。
而且他始终忠于的老板被证明也是一个没有良知的混蛋。
他们的衣食父母,客户们,都如同那个撞了人逃跑的垃圾。
所谓的事业,根本上一无是处。
财务上,除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估计年薪不少于20万美金),他基本是一穷光蛋,45岁了面临破产。
而最最要命的,在人格上,他知道自己为了8万美金加3年的合同,背叛了起码的良知。
同时还背叛了死去的好朋友亚瑟。
他基本上一无所有,他什么都不在乎了。
他深深意识到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而就在这个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晨曦中几匹马站立在原野上。
这和儿子及死去的好朋友亚瑟在读的红色小说中的几乎画面完全一样(请回忆此细节)。
这个奇迹般的巧合,使迈克尔·克莱顿深受触动。
他走下车,想舒缓一下纷扰的思绪。
人在遭受了巨大挫败的时候难免会感时伤怀。
就是这个奇迹般的巧合,救了他的命。
整个故事的脉络,就是迈克尔·克莱顿莫名其妙遭人暗杀未遂,然后倒叙描写前因后果,最后迈克尔·克莱顿奋起反击,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很棒的一部电影。
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刑事犯罪检察官的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饰)在纽约法律界可谓是风光一时。
而经历了一番不可解释的遭遇之后,迈克尔离开了原职。
还好他又在一家大型的私人法律事务所里找到了位置,暂且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办事经验维持生机。
在新老板马蒂·巴彻(西德尼·波拉克饰)的督促下,开始了兢兢业业地为肯纳、里丁以及老板巴彻等人的洗脱种种肮脏的法律事件当中。
但是,不同境遇、忙碌辛苦的工作也终于大大改变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个人生活:妻子孩子离他而去,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再度遭遇沉重打击。
无法估量的债务让他没了以前的光彩,彻底厌倦了。
尽管,迈克尔非常想摆脱目前的工作状态,但是他的财政状况以及他曾宣誓要为公司的老板效力的决心,让他别无选择,只得继续在这样的工作中煎熬。
与此同时,迈克尔·克莱顿又因为公司的肮脏业务而卷入一场价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集体诉讼案当中。
而正当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丰富的办事经验“拨开迷雾”成功解决这场诉讼案的同时,老板巴彻手下的另一个办事员亚瑟·艾登斯(汤姆·威尔金森饰)以及女诉讼律师凯伦·克劳德(蒂尔达·斯文顿饰)等人的一一卷入,使得迈克尔·克莱顿的事业和人生再次面临新一轮严峻的挑战……
作为边缘人生存,已经融入到生活中,这也许是与可悲命运的直接联系。
但谁能否认,身份的模糊并不能左右生存的必要。
边缘人,在主流之外,却不是另类。
同样的养家糊口,自我生计,只是没有名份和认同。
在权利与执行之间,有着模糊的层面。
一个人即不是权利的拥有者,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认同者,还不是碌碌无为的凡人。
他是什么?
克莱顿先生,既不是资本的掌控者,也不是专属的专业人士。
他混迹于他们其中,做的是这些人都不能做的事。
小到作坊大到财团,哪里没有这样的人。
而这样的人,存在的价值是否连城毋须考证,而入世的心境却微妙得很。
走上一条路,不归。
遵循游戏规则,角色其中。
这样走下来,距离优越生活的标准早不远,距离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却绝口不提。
这个“不提”最可悲,混迹于高端事务中风平浪静,时而英雄而为,时而神秘连连,时而遭人妒忌,时而风光无限。
然而,却没有一天心安理得,深心的那个窟窿被表象的完美遮掩,表象的完美怂恿着灵魂规避自我应有的存在感。
时间可以让一切成熟,始乱终弃还会否极泰来。
三番五次,成就了标准化的边缘人,权利者和正品们运用的最高级清洁工。
能力毋庸置疑,经验毋庸置疑,人脉毋庸置疑,貌似纯良太平,貌似精英勇士。
其实,只是体制中的一个可以更换的轴承。
克莱顿先生的投资破产了,无辜的样子,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体制不能赋予的自我。
他的清洁工工作很隐蔽,流连于高层和客户之间,危险的消解着潜规则。
这是他的错吗?
是他作为工具的下场吗?
有的人就会成为工具,有的人就会成为使用者。
谁是使用者,是那些获得首肯的人。
谁在首肯,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顺着脉络上升的究竟是怎样的人。
《全面反击》相当隐晦的展示了一种对比,新的掌权者和常年的清洁工之间的比较。
前者和后者明显不同的是,能力上的差距。
可以看出,被使用和被信赖有多么天壤之别。
也可以看出,这根本不重要。
难看的是,对克莱顿先生的认知早已被固化、被倾向了。
谁都习惯,谁都清楚,谁都不言而喻,包括他自己。
没有这个电影,也没有了这个荒诞却精彩的对比,因为很真实。
好莱坞电影不喜欢深刻,所以《全面反击》只抛出了这个基调,讲得还是黄金叙事的惊险高潮。
而高明之处在于,这故事被设置在纯现实的环境下,恍然如同真事儿。
一个被体制抛弃的人的全面的绝地反击,一个草根英雄的大作为,借机全面影射社会现实。
乔治克鲁尼原本不是实力派演员,近年来开窍发奋,直奔实力派而来。
评论说这是他最优秀的一次演出,私下以为,他相当合适这个角色。
偶像变实力的资本在于积累,俨然大器晚成。
其经验值贵在丰饶,在崇拜和肤浅中成长。
换作任何当红男星,他们个性化的丰富表情都不适合本片风格。
这个半记录式的导演风格实在适合克鲁尼式成熟帅气的固执呆板。
没了这点内敛的英气锐利和不苟言笑,影片素质很会走入颓势。
加之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克鲁尼实在合适克莱顿先生。
编剧出身的导演奉献了超强剧本,工整划一严丝合缝,还异常专业。
冷色系影像更突出了影片叙事所强化的危机感。
导演将这个俗套的好莱坞故事变得更紧凑更具备张力,属于稳健叙事的典范。
对于一个老套路故事来说,《全面反击》堪称惊艳。
关于良心和资本之间的斗争实在是现实问题,其中充斥谋杀和潜规则更是引人注目。
其实,克莱顿先生的边缘人命运也许更贴切人心。
一个小人物的牺牲与这个人一辈子的忠诚付出,一次逼不得已的良心发现与这世界上充斥的权谋和狡诈,这种对比是电影的精髓所在。
一个失意的中年律师,或许是庞大机构的不起眼人物,又或许是一个危急时刻扭转格局的滑头。
浑浑噩噩的过着中年生活,朋友的滑稽表现和最后的死亡,视乎唤醒了人生那点良性意识,追查真相突然丧命,觉得最给力的是最后一段蒂尔达·斯文顿面对克鲁尼的威胁逼迫,心理纠结的过程,视乎感受到了作恶多端后恐惧的颤栗。
我花了一个黄昏加晚饭的时间去看完《迈克尔·克莱顿》,它充满了让人头皮发麻的细枝末节,它甚至成为了一个难以扯破的体系,不好去跳出这个故事的漏洞。
关于法律、谋杀、巧合、责任、黑色、都市,各种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面萦绕。
在Tony Gilroy如此强大的编剧手笔下,《源代码》、《盗梦空间》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也是它能够提名奥斯卡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聪明人,如此简单的思维也要靠一些重复观看的伎俩来看懂。
但是电影语言是不会欺骗人的,包括乔治克鲁尼在片中说的话。
如果不看字幕,很多地方是和我们一直以来懂得的偏差大相径庭。
鼓起勇气去打击犯罪集团,化身正义去全面反击(如同香港的片名翻译),这些都有,可是如果你真的这样理解,那还是可以把他当做阿甘,看完后努力奋斗学习。
显然错了,错综复杂的东西面前,已经丝毫没有所谓的正义和勇气。
克莱顿的经历充满了钻空子、邪恶,和运气,通过他的角度我们看到一个无奈的现实:事情已经不是勇气和正义这些东西能够左右的了。
我可以为了8万块钱去做肮脏的事情,被同事们看不起,我可以去欺骗、隐瞒,甚至犯法潜入犯罪现场。
斯文顿当年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拿到了女配角的小金人。
其实他的戏份非常少,如果她的角色在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危机公关员工。
我看它是冲着克鲁尼和Tony Gilroy两个人去的,后者是波恩系列的编剧,这让我充满了期待,倒是对斯文顿没什么兴趣。
果然,Tony Gilroy的镜头下充满着类似恐惧和躁动的不安,那是想表明克莱顿的末日处境,一个失败的人的近况。
他显然从格林格拉斯哪儿学到了波恩系列才有的气质,而不失诗意地把他们表达出来。
故事就显得这么的漂亮,比如克莱顿儿子嘴里那个故事,后来克莱顿看见的几匹马就像神一样救了他的命。
最后的对话,胜利是平静的,Tony Gilroy选择用那么平静的镜头语言去刻画。
那么克莱顿最后是承担了所有,还是欺骗了所有呢?
可能和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去理解它有关系,如果你选择看着镜头,那么克莱顿作为一个男子汉,承担了所有,英雄般地拯救了自己的命运,而如果你选择故事和语言,克莱顿也同样是神,因为上帝站在了他这边。
分2次看完的,主要就是前半段实在是让人提不起情绪来.但是后半段渐入佳境,尤其是最后10分钟,解气!
梦见迈克尔•克莱顿来到我国,到那个有着1700年历史的小县城,受家属委托开始着手调查某厨师的坠楼案(之所以接受这个案子,是觉得自己比较擅长解决企业与百姓间纠纷的案件). 经过调查发现如下疑点: 1、既然是自杀,为什么之前的证人描述是坠楼的人身下没有血迹?
2、厨师坠楼后楼内没人,但是身上的伤是怎么来的?
没有人关注伤是如何造成的。
3、为什么要进行2次验尸?
4、说其是自杀为什么ZF还要给家属赔偿?
于是开始写报告,报告刚写个提纲成。
已经有人开始递话:你还想不想在娱乐界混了?
还想不想活了?
想要多少钱?
同时家属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就这样吧,到次为止吧,我们还想要那点钱呢!
你来我们县城总不能裸奔吧?
按理说迈克尔•克莱顿不差钱,但为了自己的前途(因为这次是跟ZF打交道,而不是跟酒店),不得不开始重写报告。
最后提交报告内容如下:该厨师确实是自杀,ZF是由于酒店破产出不了赔偿金,出于同情给予补偿的。
同时迈克尔•克莱顿向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发出呼吁,这个地方的ZF是最有同情心的,自杀还要给补偿金,如果你实在觉得混不下去了,就到这里来自杀吧,还能给家人挣点赔偿金!
梦醒,上班。
这篇评论写的不伦不类,就如同迈克尔•克莱顿的报告一样!
为一家律师公司工作了多年的男主角,最后在良心和金钱之间选择了良心。
这部电影有些沉闷,而且语言大多晦涩不清。
还用倒叙的方法,看到一半才明白是一家农药公司的产品有致癌成分,请律师打这场颠倒是非黑白的官司,最后被告农药公司的律师发现农药公司有意隐瞒真相,而惨遭毒手。
男主角顶住诱惑,披露了真相。
这和Brockovich中小人物扳倒大公司如出一辙。
乔治一个人的演出
不怎么样
个人觉得悬疑设置的一般,倒是女配角印象较深。
2012.3.11 原野上的那几匹马,平静,希望,坚强,不屈服
好深奥!
情节老套。化学制剂这玩意害人,可仍算是天灾。人祸从来都更具杀伤力。
這麼無聊的劇情 不是因為George Clooney 我應該會很快睡著😪
前面太过晦涩难懂,差点给了个2星……
或许是对中年危机还没切身体会,看着觉得一般
36
差劲
类似源泉
典型的插叙结构,乔治克鲁尼饰演一位落魄律师,律师事务所一大帮律师从上到下为了大笔的律师费而忙活着给干了无数肮脏勾当的大公司擦屁股,完全符合利益先行的逻辑。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垄断,而我们对其中绝大部分都无能为力。
就影片而言,为正义的伸张所付出的代价,很重——美国亦如是,何论……但毕竟剧中人迈克尔成功了。我们的迈克尔在哪?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亚瑟在哪?
确实挺乱的
Realm and Conquest。George Clooney绝对是有脑有才有能力的美貌大叔。
作为编剧而知名的Tony Gilroy的导演处女作,剧情中心线相当简单,几个叙事方面的小技巧值得借鉴,典型的人物中心电影。
片名其实是《迈克尔.克莱顿》翻译成《全面反击》估计是为了吸引眼球;剧情异常沉闷,节奏超级慢,我看了大约四十五分钟依旧不知所云,查了影评和评价,发现看不明白的不是我一个人,当然给高分好评的也不少;要知道,艺术上一些事物十分抽象,普通人不能理解也整不明白十分正常,我这初中没毕业的文化程度还是没有必要继续在这部影片上浪费时间了!
结尾不错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