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聊斋:兰若寺

聊斋:兰若寺,Curious Tales of a Temple

主演:卢力峰,林强,张赫,陈子平,傅铂涵,橙璃,刘校妤,谷江山,谢轶辉,傅婷云,杨默,李诗萌,孙路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5

《聊斋:兰若寺》剧照

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2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3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4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5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6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3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4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5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6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7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8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19聊斋:兰若寺 剧照 NO.20

《聊斋:兰若寺》剧情介绍

聊斋:兰若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青书生蒲松龄行路遇险,不得已夜宿兰若寺,却被一蛤蟆一乌龟抓到了一口奇异的古井底,两只精怪比赛讲故事并逼迫蒲松龄评判故事的好坏……最终,被逼无奈的蒲松龄也讲出了自己的奇妙故事。 本片为篇章式结构,分为一条主线《井下故事》以及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改编的《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共六个篇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许动黑暗迷宫白狐幽蓝幻境模仿汽车先生和圣殿骑士团夺命异教徒杀漠农民院士二十不惑2大唐女法医小镇车神之五菱漂移驳命老公追老婆无间蓝调女王花吃了那女孩歌带你回家修女2出国中华英雄之风云再起阿里巴巴大盗奇兵我的徒步之旅麻辣老师十一字杀人覆流年工作细胞第二季初恋UNDERDOGs~败犬与初恋~负重前行(短片)白牙反转时空爱上你

《聊斋:兰若寺》长篇影评

 1 ) 下次全让画皮的导演整!!!!!!!

前三个故事三如折磨,仿佛是某种内部奖励让攒够多年苦劳的技术总监过把导演瘾,只有表现没有表达,充斥着保守刻板油腻的过度表演(崂山道士尤甚!

),小倩嫁接到民国也并没有利用好时代议题进行延伸解构,相当于只给故事换了个皮肤。

前半部分整体观感像看了个20年前的大型央视动画栏目包装,尿频尿急随便尿,全程尿点连点成线。

第四篇画皮水准一骑绝尘,断崖碾压,无论美学还是试听甚至拉高了行业上限,值得一看。

最后一篇鲁公女相对画皮中规中矩,表现良好,情绪饱满,情节圆满也是个令人满意的故事。

从全片结构来说,井下精怪比拼故事,先讲了几个一般的故事,然后逐渐升级,最后蒲松龄来个精彩的收尾。

这样看来总导演不但知道前几个故事不行,甚至还作为了叙事的一部分,这就很气人,相当于明知不行还给端上来,变成的电影的一部分。

 2 ) 追光的编剧首要任务是通过初升高语文考试

先说整体观感:又看了一遍长安三万里。

看长安三万里的门槛是小学语文水平,看兰若寺大概需要初中语文水平,私以为是编剧的极限了。

怕大家忘了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安三万里我们亲爱的追光干了什么。

为了把那几首古诗串起来,编了个狗屁不通的高适李白的爱情故事,为了碟醋包了顿饺子。

到了兰若寺,编剧有点烧脑了,聊斋的故事怎么串起来好难哦,于是乎摆烂说咱们来拍单元剧吧。

最后发现整个结构散架了,自作聪明的在每个故事里加个水井,加个兰若寺地点当线索。

友情提示编剧一下,我初中语文老师教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确实是这么教的。

再来逐一点评这五个故事。

第一个崂山道士,作画很炫技了,算是加分项。

其他的照着原故事基本一字不差编的(我记不清是初中课本还是高中课本学的了)。

第二个莲花公主,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了。

一开始我没想明白为啥要把人物设定成小孩,看完后面几个明白了是要跟后面那些炫压抑书生区分开。

故事的内核设定成了童心与幻想,算是有效改编。

但就是强行加个春江花月夜让我ptsd犯了。

知道你们编剧会背这首诗了,满意了吧。

第三个聂小倩,编剧给设定成了民国背景。

我不确定编剧是否想隐喻战乱是恶鬼,迫使情人分离。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还算是不错的隐喻。

整体故事算是平庸的恶,大部分跟影版倩女幽魂差别不多,只不过给了个he的结局。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开头小倩进宁采臣屋露出肩带的操作真的有必要吗,你电影不还是主要想给小孩子看吗,这真的适合小孩子吗?

第四个画皮想讲夫妻的若即若离。

故事大概就是聊斋原文的妻子版视角扩写。

我倒觉得把这个故事设定到现代或者民国会更有讲头,可以试着探讨婚姻的义务和婚而不爱的压抑。

或者加一个妻子最后弃丈夫而去的结局,表达一些女性主义。

可惜编剧换不得。

最后一个鲁公女是可改编性最强的,也是最显出编剧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接受好的故事。

编剧那似乎有个什么he指标,如果一个故事不he就浑身发痒。

这个故事好好写完全足够单独成篇的,追光你们当时编青蛇的扩写能力呢去哪了呢。

救别人还是成全自己这种电车问题,编剧不烧脑整了两条鱼让主角来救??

担心年华老去耽误所爱之人前程,编剧直接一颗aptx4869喂给男主??

两人相见不相识,女主直接超雄不听不听上吊自杀??

在黄泉里男主拉起鼠掉的女主就跑,莫名其妙就给女主拉回了阳间??

所以男主之前让女主投胎是为了啥,直接卡bug赖着不投胎不就结束了吗。

让我写可能会写一个两个人死生错过的be故事,留一个死去的瑛儿总会遇到一个愿意为他奉献的书生的开环结局。

结局那个彩蛋更是神中神,乐子中的乐子,后面座位的大姐直接没忍住开始大声骂追光,给电影院所有人都逗乐了。

编半天没达到爱死机里那个狐妖和男孩故事的皮毛,编剧的首要任务还是好好学习初中语文证明自己有通过初升高语文考试的能力。

 3 ) 古代神怪故事的现代化创新,真的成功了吗?

追光动画2025年的新作《聊斋:兰若寺》从刚上映的时候就让观众期待值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哪吒2》下映之后,这是目前院线唯一能看的国漫了。

同样是经典大IP,同样由国内顶尖的动画公司制作,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很多人知道追光动画,是因为两年前出了个《长安三万里》。

所以不少人对《聊斋:兰若寺》的期待很高。

开分8.3,但评分一降再降,最终停留在了6.6。

失望啊失望!

那么这部动画的雷区在哪儿呢?

01鸡肋的主线剧情《聊斋:兰若寺》是一个拼盘动画作品,这也很符合《聊斋》的特点,因为这本原著就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

其实故事只有5个,还有一个是主线故事,或许作者还想延续《长安三万里》的玩法,但明显主线剧情单薄。

《长安三万里》虽然从高适的视角切入,然后碎片化讲述了李白的几个片段故事以及和高适之间的友谊,但剧情整体上是连贯的。

而《聊斋:兰若寺》的五部动画是独立的故事,之间没有关系,和主线有些割裂。

主线故事叫《井下故事》,讲的是蒲松龄途径兰若寺落脚,然后掉入井下,和蛤蟆精、乌龟精比拼讲故事。

这个主线剧情整体上来说就是很幼稚,无非是故事大赛,那总要有个结果。

可是最终,蒲松龄作为蛤蟆精和乌龟精裁判,一碗水端平,平息战火的方式就是自己也讲了一个,而且比他俩更好。

故事比拼的主题就是“情”,这确实很符合《聊斋志异》原著的主题,各种“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如果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挺好看的,可是用目前《井下故事》的主线串联就觉得有点刻意了。

而且《长安三万里》中的讲述者高适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讲述的过程就更加真实可信。

但《聊斋》本就是蒲松龄的原著,可他却变成了故事里的一环,而且还是听两个神神叨叨的人讲述的,就觉得有点没必要。

不妨改成蒲松龄一边写书一边游历四方,也同样成为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然后将这个故事写出来。

如果只是讲故事大赛,未免过于低龄化了。

02六个故事六种风格加上主线故事,《聊斋:兰若寺》中一共有六个故事。

其中包括《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还有主线《井下故事》。

最初看预告片的时候,片方宣传的是这六个故事会用六种不同的风格表现,这还挺让观众惊喜的。

之前看《中国奇谭》的时候,也是这种单元故事,每个小动画的导演都不同,风格也不一样,看着很有新鲜感,也很有中国风。

《崂山道士》用的是毛毡风格,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爱好学道修仙的王承去崂山拜师学艺,最终学习到了穿墙术,师傅告诉他法术不是哗众取宠,但他回家之后就急于在妻子和邻居面前暂时,最后撞了一头包。

这个动画风格很独特,目前并没有看过哪部动画采用了毛毡的风格,整体的质感毛茸茸的,给人一种很梦幻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讲述士子窦旭受邀至“莲花国”,与莲花公主相遇,并帮助公主化解巨蟒灭国危机。

莲花公主就是一只小蜜蜂。

整个故事童真可爱,那么动画的风格也采用了一种欧美童话梦境风,看上去很像《寻梦环游记》。

第三个故事是《聂小倩》,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民国时期。

这个动画的风格采用了一种“水墨淡彩”的方式,就是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浓淡来表现画面,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的味道。

而这种风格恰能突出人鬼情的凄美。

第四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是《画皮》。

画风用了宋代工笔美学的方式,采用工笔重彩的压抑色调、戏曲写意的肢体语言,将婚姻批判包裹在凄美诡谲的宋代画卷中。

第五个故事是《鲁公女》,讲述痴情书生张于旦与早夭才女鲁瑛人鬼相恋,为助其转世,勇闯黄泉路,直面无常鬼吏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青春浪漫的色彩,而动画风格也是绚丽奇幻的。

主线《井下故事》也是充满奇幻色彩,视觉效果拉满。

回顾这六个故事,风格确实不同,但并不是六个故事六种风格。

至少很多风格并不明显,比如《井下故事》《鲁公女》和《莲花公主》的区别并不大,如果不是专业学动画的观众很难区分。

《聂小倩》和《画皮》最大的区别就是年代不同,但整体风格也很类似。

比较突出的是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毛毡风格很有特色。

所以说,如果要宣传六个故事六种风格,不如区别更突出一些,木偶、剪纸、皮影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为什么不用呢?

所以若论国风,《聊斋:兰若寺》还是比不过《中国奇谭》。

03魔改原著对于这种古典小说,其实怎么改粉丝的怨念都不会太大,一千个作者的笔下有一千个哪吒,饺子都让哪吒有很眼圈了,罗小黑都让哪吒的丸子头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拿下来,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聊斋:兰若寺》选取了这五个故事中有两个故事是观众所熟知的,但似乎魔改了剧情,让观众并不满意。

首先是《聂小倩》,影视剧拍过无数个版本,只要是“聊斋”IP之下的影视剧就必拍这个故事。

原版的《聂小倩》应该是唐宋时期的人,但《聊斋:兰若寺》里将这个朝代放在了民国。

人物还是不变,男主角宁采臣不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了,而是一位有报国志向的医生。

故事背景是民国乱世,没有具体交代,但大概率不是抗日战争就是军阀混战。

聂小倩的设定是官宦之女,埋骨在兰若寺,被夜叉姥姥控制吸人魂魄,这些剧情都没有改变。

改变的是燕赤霞,他开始觉得刀剑不好用,然后用开了光的手枪打夜叉,还挺魔幻的。

这些现代化的改编倒是无可厚非,魔改的是结尾。

原著里的《聂小倩》虽然也是圆满结局,但至少符合逻辑,在燕赤霞的帮助下转世为人,与宁采臣成为夫妻。

而这个版本里的聂小倩竟然是因为和宁采臣朝夕相处有了人味,然后自然而然复活了!?

逻辑上有点扯淡,就算是一出鬼怪神侠的故事,也要有一些底层逻辑的。

《画皮》也被改编了很多个版本,但原著中的王生就是死了没有复活。

不过《聊斋:兰若寺》似乎很喜欢大团圆结局,电影塑造了一个善良且果敢的陈氏形象,她坚决救活了丈夫,但由于丈夫出轨实锤,两个人或许以后也会带着隔阂过日子。

这就是蒲松龄总结的“至亲至疏夫妻”。

其他几个故事由于不清楚原著剧情,也不是很让观众熟知的故事,暂且不评判了。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反而更加期待今日上映的《罗小黑2》和即将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国漫还在探索中,即便有许多次失败,也仍要支持一下的吧!

 4 ) 故事平平,定位混乱

前两个故事太过低幼,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又风格一转讲起成年人的情与爱,目标受众到底是谁。

《崂山道士》基本没有改编,且不说故事本身放在如今看讽刺力度一般,电影也没有重点突出讽刺部分,只留了个喧哗闹腾的印象。

毛毡风格拓展有限,反倒是应了电影里那句“故事不行才用这些小花招”。

《莲花公主》把主角改成了儿童,确实有了些童趣。

《聂小倩》新瓶装旧酒,可惜了这瓶子。

《画皮》相对原始文本中无言的报应承受者,这版故事中的妻子更有主体性,同时也去掉了原文中更恶心的一些设定。

虽然最后只是个鉴渣的故事,不过结合独特的风格,优秀的制作,值得一看。

《鲁公女》改编最大的一个故事,也是最动人的一个。

中间一句“就算强抢也要来娶我”很雷,但在后面的情节里算是圆回去了。

至于用来串联这几个故事的《井下故事》,则是最大的败笔。

说白了就是蛤蟆、乌龟还有蒲松龄三个轮流放电影,还得争论谁的更好看。

为了后面蒲松龄的故事能顶上去,五个故事基本就是由差到好排列,导致一开始的观感实在太差。

 5 ) 短篇与长梦:兰若寺的叙事革命

《兰若寺》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其故事模式与其他类型的“蒲松龄宇宙”改编作品有所不同。

它的结构似乎模仿并再现了蒲松龄作为短篇小说作家的写作方式。

尽管在经典版本的《聊斋》电视剧中,多个故事通常按集数分开,一至两集讲述一个故事,并形成连贯的剧情,但这种方式实际上类似于长篇小说的结构。

电视剧版的《聊斋》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类似《水浒传》的叙事方式——通过将108位英雄分别介绍,尽管彼此有时没有直接关联,但通过各自不同的章节呈现他们的个性,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然而,这种叙事结构若直接转化为电视剧中的剧而非短片的形式,则显得并不完全合适。

为什么我认为只有在短片的模式下,这种结构才能更加合理地呈现呢?

尤其是在一部如《兰若寺》这样的影片中,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它成功地将短篇小说中的几个故事—如《崂山道士》、《兰若寺》《画皮》和《鲁公女》等—进行了重建。

从长度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影片在比例——长短之间的协调,使得故事结构更为符合短篇小说的特点。

这意味着,在改编过程中,我们不必强行将短篇故事的情节扩展为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复杂结构——比如《刺客聂隐娘》那样——,而是要保持短篇的精炼与独特感。

与短篇小说相对应的电影类型其实是“短片电影—香菲尔姆斯”(short films)。

在这一层面上,《聊斋之兰若寺》提供了一个与蒲松龄原作《聊斋志异》在类型上高度契合的呼应。

影片不仅仅是对原作的一种模仿,还通过技术手段和形式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对位。

例如,它借鉴了西方小说如《十日谈》或《一千零一夜》中的框架结构—通过将一个大故事包裹多个小故事的方式,形成了典型的古代说书艺术。

这种结构在中国、阿拉伯、印度和欧罗巴文化中都颇为常见,并且在《兰若寺》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当然,这种结构并非单纯的复刻,它也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特别是对《画皮》等故事的重新创作——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AI版本的画皮故事?

这些改编未必忠实于原作的趣味,反而可以视作在当代语境下对经典故事的一种再解读。

这种改编与当年的经典相比,更多地呈现出的是一种当代创意和新的视角。

就像《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悟空传》等,这些故事与原作关系更为松散,更多的是创意和世界观的模仿,尽管也带有实质性的致敬。

 6 ) 《聊斋:兰若寺》影评

追光出品,必属精品。

期待这部电影好久了。

从追光动画的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追光动画就一直在致力于追求探索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国漫的崛起。

《聊斋志异》曾被列为“六大名著”之一,但新中国成立后被剔除,或许我们并不经常读《聊斋志异》,但是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些故事的呈现,也是一大幸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拼盘电影,五个故事组成一个故事,其中《聂小倩》和《画皮》最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也是民间流传最广,最为《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

其趣味性,深度性,代表性,还有唯独根深于老百姓间的民俗,以及中国人才能感受到的共鸣。

这是一部动画片,但个人认为它所达到的成就也是值得广大成年人观看的。

《崂山道士》告诉我们不要寻求不劳而获,哗众取宠,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干实事。

《莲花公主》则内容较为低幼,但想象力很丰富,令人大开脑洞。

《聂小倩》恐怕是中国影史上流传最广翻拍最多的聊斋作品。

这部动画作品,不仅有新意,而且有心意。

《画皮》对观众们来说想必也不陌生,完成度也较高,对人物的刻画也很丰满。

《鲁公女》的故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其对中国古代神鬼民俗做了深刻的描写,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会带来代入感。

剧本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并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值得赞扬。

画面精致绚丽,精彩纷呈,也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看完电影,觉的还不错,祝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7 ) 依旧合我心意的追光新作

本来想说大大超出预期,转念一想不过是追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发挥罢了!

这次追光尝试了新的手法,全片分为5部分单独讲述,就如同聊斋故事一般,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手法更难把电影做好,作为动画电影,时长出乎意料的达到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量大管饱,而且全程都没有刻意水时长,动画引擎和CG技术依旧国产顶级,看完想再刷一遍IMAX了。

5个故事中个人最喜欢鲁公女,其次是聂小倩的故事,鲁公女性格和声音都很像白蛇里的小青,聂小倩建模有点像蒂法,两部都很感人而且都是HE,说明追光还是能讲好HE的,希望可以给白蛇一个改编HE吧。

二刷过了,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两个故事放在一开始非常败好感,而且偏低龄,很多人打低分也正是因为前两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从第三个故事才开始进入正题,如果删减掉前两个故事,整体时长在90分钟会更好,这样也更有利于影院排片。

 8 ) 随感

一般不会特别差评动画电影,我自己很喜欢动画,也是很希望更多人去看动画电影的,也因此只在豆瓣上聊记一笔吧,朋友圈就不发了。

第一篇:基本是按原作走的,在视觉表现上用了毛毡材质,有点趣味也仅止于此。

这部电影我是盲去的,只冲着动画和聊斋,未看梗概,并不知是由动画短片构成的长片,因此当镜花水月终了时才知这就结束了,并不是我以为的有反转或新编的故事,略微失望。

另,故事结尾后编剧还要借蒲松龄之口来解释说明一番,真大可不必… 留点活给家长吧。

题外话: 幽我于广寒,难道不是把我关在广寒的意思吗,跟三道人又何干(我忘了原话),只能说印象里此处台词处理的不好。

第二篇:无聊。

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也是比较堆砌的一篇。

堆砌指的是视觉花里胡哨,故事基本是没料。

最难绷的还属打大蛇时画卷打开蹦出了公主,大蛇萌晕了,然后你肯定会想,这么无厘头的设计,肯定埋着线吧,画由心生,那岂不得来一幅义侠擒蛇图来治治这蛇顺便首尾呼应一下?然而没有,纯物理攻击,真就无语。

有时候调侃我上我也行,但我觉着至少这则故事里,我可能真比编剧强点。

第三篇:我最烦的一篇。

论堆砌程度较第二篇只多不少。

把设定强行搬到民国,但对主线不起任何关键作用,主打一个给大家看看民国聂小倩长啥样。

甚无聊。

宁采臣还是一般的无用,打怪全靠燕大侠,最后那妖被收时还对聂小倩说什么“你又骗了我”我只觉得滑稽,收您的那不是收妖革囊嘛… 聂小倩只是把它挂那儿啊,有一分钱智斗相关吗…… 还有什么,人气沾多了我便活了过来的设定,真的太突然了,看得我脑仁儿疼。

第四篇:也是电影里最好的一篇了。

但结尾的处理,其实比较逃避问题。

往好里看,是给出主人公态度后适当的留白;往坏里说,则是编剧也想不好主人公在那个时代里能出走到哪里去?甚至她是否能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至亲至疏夫妻。

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给了最多思考的短片了,并且也有一定程度的新编(画皮鬼未必无真情,人不如鬼)。

视觉呈现上个人认为也是最有意境的。

第五篇:鲁公女好好打磨剧本完全可以作成一部长篇。

但没有。

甚至这个短片的剧本都是有瑕疵的。

就不提那个人人喊打的“就算强娶也要娶了”,也不提那个时时刻刻出戏的“鱼蛋”(新编不是这种新),我就不理解,张生看着顶天十七八,怎么十六年后直接爷爷辈儿了… 而鲁公女甚至未看清来人就匆忙要赴死? 就算来人真不是张生,就不等了? 还没等到张生呢…… 后面就是一出动作样板戏,皆大欢喜。

第五篇其实是最接近现代情感模式的,只能说剧本实在没打磨好,导致情节上经不起推敲,至少令我无法共情。

最后提一下设定上的问题,虽然各自成篇,但作为一个长片呈现,总觉得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较好。

比方说,小倩沾着沾着人气儿便还阳了,这对吗?

鲁小姐成日里黏张生身上了也不见活过来呀?

是有杜丽娘还阳,但既是一个长篇,篇章间大抵不应令人感到设定上的矛盾。

又比如,鲁小姐为鬼不借张生之力寸步难行,那我请问其他鬼鬼咋就哪哪儿都能去有通天大能呢。

当然可以解释说,鲁小姐乃一小鬼,无恶鬼之力,我以为这倒是值得借蒲松龄的旁白之口略加解释的,但剧本是没有任何说明的。

总体来说,不推荐大家去影院观看。

虽然我很心疼背后的视觉特效团队,但以我个人体验来说,这两个多小时我真是不好。

不仅是剧情问题,有些画面和台词也令我不舒服,太多细节无法一一复述,只能说我坐在影院的感受就是化身悟空,坐如针扎抓耳挠腮大摇其头。

好多朋友说这是拼盘,但我其实完全接受这种形式,好的短片其韵悠长,不输长篇。

比如中国奇谭,就做得特别好。

只能说追光还是浮躁了。

同时也不由得想起哪吒。

哪吒2在后期风评挺两极分化的,其中缘由了解的自然了解,不了解的在此我也不愿多说。

我内心一直觉得那些批评之声实在是,平常不太去电影院看电影吧。

实际上我们这儿大多数电影的剧本水平大约就是这个兰若寺了。

并非哪吒完美、说不得,而是确实难得,难得的制作和剧本都在线,可以盼它更进一步,但恶语相向,实在罪不至此啊。

最后部分是我真实感受,无拉踩之意,只有感而发。

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友好讨论。

同时我也希望追光能多加沉淀,打磨剧本,不然真的很浪费视觉团队的付出。

btw 看完电影后迎头一场暴雨,当时本人还撑着伞呢,30秒衣服鞋全完了…… 哎,谁懂看完烂片心里空落落身上湿透透的救赎感啊。

 9 ) 打开一本奇幻的书

影片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蓝本,将古典奇幻故事与现代叙事手法融合,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震撼与思想深度的盛宴。

影片的叙事采用 “一寺一树一井” 的独特结构,用《井下故事》巧妙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篇章式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短小精悍的特质,又赋予电影连贯的整体性,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在角色塑造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很有现代感。

聂小倩一改往日柔弱形象,化身掌控自身命运的独立女性;莲花公主兼具古典柔美与坚韧勇气,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力量;《画皮》中的陈氏勇敢撕下婚姻面具,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关系中的压抑与反抗。

这些角色的重塑,让人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中融合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毛毡和宋画风,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鲁公女》中的黄泉世界,更是打造出一个恢宏壮丽的东方亡者景观。

《聊斋:兰若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让人在奇幻故事中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魅力。

 10 ) 中学生阅读理解

看《聊斋:兰若寺》的过程像参加一场滋味复杂的饭局。

追光动画选《聊斋志异》做“新文化”系列第二部,想法其实挺聪明。

原著本就是几百个短篇故事攒成的集子,很适合拆成几个小单元拼成一部电影。

让蒲松龄掉进兰若寺的井底,跟乌龟精、蛤蟆精比赛讲故事,这种主线设计也算巧妙。

可拼盘片最大的难题不是怎么串起故事,而是每个故事到底有几分成色。

遗憾的是,眼前这盘菜多数时候味同嚼蜡。

两个妖精先讲了四个故事。

头一个《崂山道士》用了毛毡动画风格,技术上的确抢眼。

人物和场景毛茸茸的,穿墙时还有毛发拉扯的效果。

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被耗光,因为故事几乎是照着原著亦步亦趋,王生学艺不精撞墙出丑的故事谁都知道,穿墙失败、讽刺投机取巧的结尾,一点新意都没有,就像把语文课文原封不动搬上银幕。

追光以往擅长给老故事装新酒,这次却打开头就像被忠于原著捆住了手脚,让我顿时就有不祥的预感。

接下来《莲花公主》更让我困惑。

原著里它本身是个浪漫中带着暗喻的寓言:书生闯进蜜蜂精的王国,和公主结缘,最后发现繁华不过是一场蜂巢幻梦。

这种亦真亦幻的调子,本来特别适合用动画去发挥想象力,可改编的内核却更加简化,成了小孩子的英雄梦。

少年主角误入蜂国救公主,剧情简单得像给学龄前定制的童话。

说童趣或许客气了,本质是创意贫瘠。

孩子看可能觉得热闹,成年人只会觉得像看了一段卡通频道的动画片。

到了《聂小倩》,本来期待能翻身。

背景挪到民国是很大胆,火车冒着黑烟驶过荒野,宁采臣提着旧皮箱,聂小倩穿上旗袍。

可一旦进入正题——书生夜遇美貌女鬼,道士出手降妖——立马又跌回老套路。

即便燕赤霞掏出手枪打妖怪,还自嘲“这玩意没用”,这种小聪明反而暴露了主创的窘迫:明知时代设定没真正服务于故事,只能靠台词硬拗一点新意。

背景再变,核心还是古装鬼片的骨架,连某些场景氛围都跟张国荣港版差不多。

民国元素成了层虚浮的包装纸,揭开后换汤不换药。

《画皮》试图走深刻路线,想借陈氏撕开婚姻面具,点出女性在传统关系里的压抑,这角度本身很新颖。

可实际呈现上,陈氏大部分时间在担忧、哭泣,最后突然大彻大悟,转折生硬得像开了三倍快进。

王大郎的背叛缺乏心理刻画,从感恩收留到暧昧沉沦几乎一笔带过。

本该血淋淋的夫妻博弈,拍成了“丈夫犯错—妻子原谅”的样板戏,原著里“画皮易识,人心难测”的警世味,几乎看不见了。

两个妖精的四个故事讲完,已过去快两个小时。

冗长的段落里,蒲松龄为了保命,还得不断吹捧它们,夸这个故事揭露人性,那个故事寓意深刻,艺术成就并驾齐驱。

银幕外的我只替他心累,为了活命说违心话可以理解,但硬用初中阅读理解的思路把平庸之作夸成杰作,实在尴尬得人没耳听。

同情来看这片的中小学生,学校里上语文课已经够费脑子了,好不容易放暑假来看个动画片,还要被搞得PTSD发作,真是造孽。

直到蒲松龄亲自讲《鲁公女》,电影才像睡醒了。

书生张于旦遇见爱骑射的将门之女鲁瑛,两人相恋却阴阳相隔。

鲁瑛早逝后,张于旦守诺多年,最终闯地府救回爱人魂魄。

这段把原著里的痴情改得更纯粹,书生从青年等到白发,返老还童后与转世的爱人重逢。

情绪推得层层递进:黄泉巨浪中张生拼死营救所爱之人,转世少女面对陌生爱人却无法相认的焦灼,直到信物出现、记忆回溯,展现了真正的浪漫根本不需要说教,深情自然能让人动容。

乌龟精和蛤蟆精嚎啕大哭放走蒲松龄,恰恰说明主创自己也知道好坏:这个故事的水准,明显高出前四个太多了。

可惜这份精彩来得太晚。

当《鲁公女》把情感浓度拉到顶峰,我刚被点燃的热情,又不得不随着片尾字幕的到来戛然而止。

明明这个故事的骨架足够撑起一部长片:生死契约、时间跨越、为爱对抗轮回……随便挑一个主题都能深挖,偏偏只能塞在拼盘里当压轴菜。

从《白蛇》系列的痴守五百年到《鲁公女》的阴阳救赎都能看出,追光非常擅长拍痴男痴女,可前面非要凑四个平庸段落,白白消耗我的耐心。

也许追光团队对《聊斋志异》作为名著的敬畏压倒了创作的雄心。

拍《长安三万里》时,他们敢让诗人纵马驰骋、对酒当歌,把唐诗魂化成视觉奇观。

可到了《聊斋:兰若寺》,除了《鲁公女》敢放开改编,前四篇更像缩手缩脚的临摹。

技术依旧顶尖,可故事灵魂寡淡。

皮相再美,缺了精气神也只能东倒西歪。

拼盘式动画的形式不背这个锅。

把《聊斋》拍成系列短片合集,想法其实很契合原著气质。

但选择哪些故事、如何再创作,考验的是眼光和胆识。

这次多数篇章像安全牌:挑大众熟悉的《崂山道士》《聂小倩》,却不敢突破经典版本框架;塞进儿童向的《莲花公主》讨好合家欢,又处理得过于低幼;想借《画皮》探讨婚姻,笔力又跟不上野心。

只剩《鲁公女》一颗珍珠,淹没在冗长沙砾中。

如果未来还要拍拼盘动画,追光或许该想清楚:短不等于浅。

十五分钟照样讲出动人故事,但得放手让想象力真正飞驰,而不能自己戴上镣铐跳舞。

毕竟蒲松龄写鬼写妖,刺贪刺虐,骨子里是自由的狂想。

动画人如果只敢描摹皮毛,不敢触碰那根反叛的骨头,再好的技术也救不了单薄的灵魂。

当两个妖精被《鲁公女》感动痛哭时,银幕前的我其实有些羡慕。

至少它们一听就听到个好故事,而我得忍耐近两小时才等来这份感动,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光顾着看电影,连外卖券都没抢上,那就一边做饭,一边想想这篇文怎么吐槽吧。

《聊斋:兰若寺》短评

拉黑追光!谁爱看谁看

7分钟前
  • 寻蜂
  • 很差

比喻一下,一坨屎,分几小泡拉的。本来打一星的。最后一个故事讲的还可以,加一星。

11分钟前
  • 好奇的熊猫
  • 较差

背景:我是直男,且中年,我对追光一直抱有期待,我喜欢《长安三万里》,我一向反对舆论场对直男癌相关议题的泛化批评。但是!这片子连我都受不了了——几个老男神仙凭什么把嫦娥弄成一个AR小人儿来跳舞助酒兴啊?好好的小男孩小女孩之间的故事,搞什么幼女魅惑啊?聂小倩的旗袍撕开露出肩膀,你们创作者比男观众先high了一把吧?这就是真真正正男凝了吧?鲁公女怎么就能说出“强娶我也要把我娶走”这种人神共愤的话?除此还有:蒲松龄这阳光男大和两栖动物之间的戏请全剪掉吧!崂山道士为了显得自己牛逼,就把人家卖梨小贩的梨全给散了,这事在2025年还是正义的?画皮里面夫人给做的那一篮大鱼大肉,你不吃就不吃,怎么也不交代放哪了?被女鬼吃了吗?鲁公女里的男主忽然变年轻,荒谬!女主因此而自杀,荒谬!男主因此而去黄泉追妻,荒谬!

13分钟前
  • 被弃用的阿灵顿
  • 还行

好久没在影院里看到困了… 嗯…越来越困…画皮最困…

15分钟前
  • 柒柒Mensageira
  • 较差

又臭又长看的尿急,前俩故事过于幼稚,后面情爱故事又同质性太高,女角色像是同一个配音毫无区分度,女鬼也是清一色白幼瘦。动画居然完全比不上真人电影,封建糟粕的内涵也原封不动呈上,失败的一次改编

20分钟前
  • 青草溪
  • 较差

崂山有趣、莲花治愈、小倩凄美、画皮深刻、鱼蛋感人。几个故事都各有千秋,要是让我选个最厉害的,我也选不出来,全爱

22分钟前
  • ><
  • 力荐

不善于讲长篇故事的追光这次选择用短篇拼接的方式完成此片,整体呈现效果还是不错的。对于前两个故事的评价引用乌龟说的话:“故事不行,光整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从第三个故事开始渐入佳境,很喜欢画皮的质感;鲁公女尤为惊艳,追光在有好的故事基础下狂炫了一波顶级技术水平,是继将进酒后的再一次视觉盛宴~中式审美还是太戳我了。缺点就是感觉人物的表情还是不够灵动,有时还是稍刻意了。结尾的二手玫瑰开嗓成功留住了我,赞!哈哈哈……彩蛋的新片预告看完其实倒没有太多期待,感觉追光给自己画了一个不愿跳出舒适圈,希望未来追光可以凭借顶级的技术和更加多元化的剧本给观众带来惊喜吧。

23分钟前
  • 今天找到猫了没
  • 推荐

从井底的故事比赛,串联起来讲诉了5个围绕兰若寺的奇异故事,耳熟能详的崂山道士仿佛是个变戏法的,可爱的莲花公主充满童趣,民国版的聂小倩宁采臣终于有了个好结局,还有最喜欢的画皮和鲁公女,可以一看

27分钟前
  • °Cai
  • 推荐

每一个故事都足够精彩,足够有自己的特色。前两章梦幻童真,后三章纯爱、现实、勇敢

32分钟前
  • 米子
  • 力荐

但凡是追光动画,这些年都会无脑冲,进而形成一种期待的习惯,不是期望它足够闪耀,就是足够独特。尤其是现在,很多电影不得不稳扎稳打甚或亦步亦趋的时候,它还挺敢创新,甚至敢逆潮流而动。非常喜欢争议不小的《青蛇2》,也一直期待追光再度呈现豪横胆量,毕竟不管结果如何,意义已经千金不换。像这次,毛毡风格的《崂山道士》、童趣趋向的《莲花公主》、民国背景的《聂小倩》,就都有跳出框架的思量。而兰若寺竟是一个空间主体,串联多个名篇,借此还原《聊斋》本身短篇荟萃的形式,确在意料之外,细想又合情合理。越到后面,越见本土恐怖风情如皮囊加身,尤其是《画皮》的恶鬼人间,《鲁公女》的往生奈何,阴间的呈现与拿捏,很有冲击力。下次又能怎样革新,怎么戏耍,但求依然自我,依然无畏。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想不通为什么不能砍掉两个故事,做一个九十分钟的故事?或者将《鲁公女》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黄泉路上的美术富有想象,前面几个故事风格不一,让人一言难尽。每一则结束,还让蒲松林做一下阅读理解和上价值……小倩的故事中,大师说要去西北,一度以为要去晚安😴

35分钟前
  • ROSEJUNE
  • 较差

爱情与婚姻的至纯至爱常常被影视作品无休止放大,但情感关系是世俗化最真实的写照,蒲松龄的奇诡笔触总能残忍点破美梦,露出醒世箴言的肌理。追光动画在改编上并没有囿于窠臼,而是在保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选材和技巧寻求平衡。《崂山道士》《莲花公主》是铺陈,羊毛毡、蝉翼的手法尝试很有新意;《聂小倩》《画皮》是起兴,经典文本的新角度二创;《鲁公女》是戏剧的高潮,引发浓烈的情感共鸣。真正的结局,则落脚于创作者蒲松龄的精神世界。五类情感的描摹,既有小篇幅的情感呼应,更在整体编排上更符合电影的结构语言,让假寐有了写实的共振。

37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追光一如即往的剧本差 以讲故事比赛的方式串联起这些故事本就老套 每个故事结束还生怕你看不懂 再来一句话总结 里面几个小故事 崂山道士让嫦娥变舞姬 聂小倩背景放民国目的除了让小倩穿旗袍没看出别的 喜欢莲花公主那章的建议去打双影奇镜 画皮可能是里面唯一还不错的一章 推荐本章导演去导道诡异仙

38分钟前
  • innoce
  • 较差

一共五个小故事,不建议10岁以上看一二,不建议10岁以下看三四五,总结这电影不建议看。

41分钟前
  • 如鬼
  • 较差

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清朝的青蛙说了一个民国时期的故事,有点子搞笑。

45分钟前
  • 忽而花开
  • 还行

150分钟讲5个故事,不如150分钟讲好一个故事,不过聊斋故事的体量150分钟确实还是太勉强了。 追光导演是有多爱春江花月夜啊,虽然我也爱,但是能不能在电影里少爱一点?聂小倩改了朝代和结局,画皮改了角色和身份,鲁公女倾注了最多的情感,但......很遗憾,似乎都没有让这一部电影有好看更多。20多年前是倩女幽魂,10多年前是画心,现在......很抱歉,是二手玫瑰。看不穿 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 是你瞳孔的颜色一阵风 一场梦 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你的轮廓在黑夜之中淹没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看着你抱着我 目光似月色寂寞就让你在别人怀里快乐爱着你 像心跳难触摸画着你 画不出你的骨骼记着你的脸色 是我等你的执着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46分钟前
  • Feu
  • 较差

不太理解如今不动筋骨的改编还有什么翻拍聊斋的必要。。。即使追光的画面一如既往的漂亮(茅山道士的毛毡画风很可爱)但剧情实在太无趣了

48分钟前
  • 风雨暗花
  • 还行

1部烂片等于6部烂片,大大节省了观众看烂片的时间,感恩!贴心!

49分钟前
  • 敢偷我萝卜
  • 较差

好难看啊,我看的是聊斋吗?聊斋你能拍成这样?

54分钟前
  • 豆友GJe11Rylts
  • 很差

蒲松龄的鬼故事新编,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故事,其一是民国的小倩、宁采臣别有一番风味,真爱战胜了乱世鬼怪,人定胜天,最后的结局很有爱,其二是“画皮”,夫人一句“恶心”够狠够决绝,把中式恐怖婚姻展现的淋漓尽致,古代旧时女性的觉醒更彻底,期待追光再出个番外篇。

56分钟前
  • 清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