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尾,讨论的主题,依旧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和如何被定义,人在公权与私刑中如何做出抉择。
电影选择了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也是常规的处理方式。
那么,让我们换个结尾吧:取消刑警发现东京塔的灭灯这个设定,意味着追诉期不会因为刑警妹妹的死而得到改变。
刑警没有能够说服整容男利用公权力制裁凶手。
整容男用绳子勒死了凶手。
整容男被警察带走时,将戒指掉在了现场。
一年以后,陆续出现老人被勒死的案件。
经查,死亡的老人们劣迹累累,大多数是在某地震时期,因为紧急避险做过杀人之举。
刑警男在案件现场陷入沉思。
镜头回闪:镜头①:凶手男将捆起来的刑警妹妹强行喂饭:“我不准你死,你便不能死。
”镜头②:凶手男:你就是用这只手戴戒指的?
用斧头剁掉刑警妹妹的左手。
镜头③:凶手男交代刑警妹妹被杀后,嚎叫:将其勒死,分尸,尸体在我出差时都不知道被我扔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了。
镜头④:凶手男住宅附近发现的刑警妹妹的白骨,只有一只左手。
镜头⑤:整容男杀掉凶手男时,附近透视镜子中的一个模糊背影,看着一个之前最爱的人活生生勒死了现在最爱的人(斯德哥尔摩)。
镜头⑥:一个赤脚女子用右手,捡起了落在现场的戒指。
这部电影是盲选观看的,不认识任何一位主演也没看过韩版,纯粹是看片名觉得应该不差,事实证明果然还可以。
这两年日韩的片子看的比较多,羡慕他们什么都敢拍都敢说,在政治、司法、商业、媒体等各个层面讨论自由、民主、人权等等。
希望我国的电影也作为一根针扎在痛的位置吧。
作为一部悬疑电影,不算很复杂,完全不熟悉看到一半也能猜个一二,三位男主的演技都很好基本不出戏(但是藤原龙也的杀马特造型还是值得吐槽。。。
整容又不是换头。。。
)开头的所谓蒙太奇也比较简单,在正片开始前几分钟就精炼地介绍完信息量很大的背景,紧接着曾根崎雅人坐在黑暗里用低沉的声音伴随着一个“浸入式”ppt向全世界自白,自己是过了诉讼时效法律无法追究责任的杀人凶手,由此引发之后的几次反转。
情节紧凑比较不会想上厕所,某些瞬间会心寒到害怕。
关键词是PTSD、复仇、社交媒体和言论自由和诉讼时效。
木村航代表的受害者群体所展露的二次杀害让观者感同身受。
“他杀了我爸爸两次,22年前一次,现在一次”,言论也是把刀子,说者无意而已。
我们生活在并不算言论多么自由的国家,还存在很多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总感觉是限制了说真话的,留下了说傻话的人。
自由的到底是什么?
诉讼时效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电影讨论过了,光是我看过的就有《杀人者的记忆法》、《共犯》,每一部都带着我们思考诉讼时效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诚然国家警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人揪着过去的案子不放,但是短短15年,熬过去就是个全新的人了,想想就觉得可怕。
这部电影在这个问题上以一种积极夸张的方式呈现了这种政策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群众大声呼喊着“都已经是22年前的事情了”“好帅啊,多么高智商的犯罪而且完全没有被抓到”的时候,是完全不管也不顾受害人和他们的家属是怎样的伤痛了。
把杀人凶手捧成网红作家一定是社会的退步,一定是。
关于复仇也不必赘述,看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人,都绝对深刻地领略过仇恨永远会反作用循环的道理,无论何时,喋喋不休,直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从这世上消失。
最后的结局【追逐黑暗-狱中讲述的案情真相-决定发行】更是让人后背一凉,在黑夜中前行大概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部电影并不是原创,而是翻拍自2012年的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没有看过韩版,无从比较韩版、日版的优劣,只能写一写看完日版的感受:挺棒的!
片子开头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说了1995年东京发生了5起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分子一身黑衣包的密不透风,当着受害人家属的面勒死受害人。
影片毫不避讳的指责警察们破不了案的无能,好不容易有次追捕,都一枪打在了犯罪分子的肩膀上,追捕的牧村警察居然还被犯罪分子划伤了嘴巴留下了疤痕然后犯罪分子逃之夭夭了,不光如此,犯罪分子还把牧村作为下一个报复的目标,只不过是连累了牧村的上司无辜被炸死,牧村的妹妹也失踪了,下落不明。
而牧村以及他的同事们,在后来数十年的日子里,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再然后,日本版布了一个法令,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的、超过多少时限的犯罪,一概不追究。
看到这,我心想:那这片子讲啥?
牧村同学发誓要找出犯罪分子于是私下不休不眠的继续查案?
NO有个小子自己蹦出来了,杀马特发型加上一副吊炸天的欠揍样在连环杀人案22年诉讼有效期即将到来之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啊,大咧咧的承认自己就是凶手,还隆重推出自己写的书,公布自己当年是怎么杀了那些人的不过,坦白说,这个情节我倒是想到了。
考虑方向:1,这小子想出名想疯了;2、如果他真是凶手,这影片到底要怎么惩罚他呢。
可想而知,凶手自曝了,这得引起多大的反响吧?
整个日本,都沸腾了,电视新闻报道,签名售书,微博都要爆了啊 书本登上畅销榜啊,无数少男少女追捧啊,觉得凶手迷人有个性长的帅啊,怒涨粉啊,俨然巨星了啊(个人觉得这个是最写实的,看似荒诞其实最现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无脑粉。
)这不是赤果果的挑衅警方么?
而且,凶手还跑到其中一位受害人家属的工作单位(医院),低头认罪道歉去!
这不是再揭开受害人家属的伤口撒盐么?
真是看得我等肺都要炸了,恨不能冲进屏幕里暴打丫的!
自然,牧村警察同志在凶手的耳语挑衅下暴怒,加上看不下去的围观正义群众,合伙要胖揍凶手,凶手自然抱头鼠窜了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在凶手的签名售书会上, 当年受害人的儿子要来枪击凶手,被闻讯而来的牧村一个飞身扑倒凶手,完美避开了子弹,然后还有另一受害人的女儿要手刃凶手,同样也被牧村挡下划伤了牧村的手臂。
此时,我蒙圈了。
这片子要怎么演啊?
牧村为啥要救这个凶手?
是忠于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职守么?
这片子接下来将要重点刻画牧村在作为警察保护已经不被法律追责的凶手避开家属复仇与作为受害人之一想要置凶手于死地的矛盾中精神分裂吗?
NO好戏才刚开始呢在犯罪分子成为话题人物的同时,电视台为了要不要请他上电视关注这一事件吵翻了天,有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来反对的,有从收视率角度支持的。
当然,最终还是决定要请凶手本尊来上电视节目。
可以理解,这么好的热点事件,哪家媒体愿意放过凶手也很happy呀,这种增加曝光度的事多多益善嘛于是就去咯,上了《新闻眼》节目,接受主持人仙堂的访问呀,可想而知,警察又暴怒了,民众又沸腾了此时,我在想,警察叔叔难道要绝地反击了吗?
这片子按这个节奏走下去,估计2小时刹不住啊。
NO高潮到了很快有人在网上发了段当年牧村上司替他受死的视频,宣称自己才是真凶手!!
出书的小子,就是个骗子!
哦?
有意思了哎 我放下了手机游戏,开始揣测,难道牧村要发挥警察技能,鉴真去伪?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电视台,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凶手二号啊。
只不过人家提出个要求,要和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以及牧村当堂对质。
呃,是一齐上电视,你好我好大家好。
于是凶手一号作家片子和牧村警察先到了演播室,两人眼刀嗖嗖飞,针锋相对,眼看都要现场掐起来了,主持人仙堂这个做过战地记者的人都快镇不住场子了,总算撑到了号称真凶的凶手二号全副武装从到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比美国总统还要守备森严的一众保镖的掩护下亮丽登场了。
自然,一上场就表示了对作家骗子的鄙视,并放了当年牧村家起火爆炸的后半截视频,也就是牧村妹妹被活活勒死的实况录像。
当然,这段录像没有对电视观众播出,主持人仙堂建议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就只有 演播室内 人看到就好了。
自然,牧村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勒死,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冲上去打凶手二号。
同时,奇怪的是,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也神情有异啊那小眼神里的恨意,慢慢升起,毫不掩饰啊这啥情况?
难道不应该是被揭穿后的心虚躲闪眼神么?
说时迟那时快, 作家骗子一把抢过主持人手里的钢笔,一个猛虎跃起,扑向采访台对面的凶手二号,用钢笔扎向了凶手二号。
于是演播室现场一片混乱……打架的,拉架的,要杀人的……连一贯镇定的主持人仙堂也是一脸没回神的表情手足无措靠边站了……这时,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也是一脸懵逼,啥情况?
作家骗子难道恼羞成怒了了?
NO牧村说出了真相:作家骗子其实不是真凶,是他妹妹的未婚夫,这本书其实是他根据案件材料编写的。
当年妹妹的未婚夫伤心欲绝跳楼自杀未遂,发誓一定要找到凶手,于是在另一受害人家属(也就是医院工作的那位院长)帮助下整容,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凶手心理变态,受了牧村一枪就害得牧村失去了上司和亲人,这凶手一定睚眦必报。
于是他们想自曝凶手然后意图引蛇出洞……原来如此……这么一来,牧村为啥要保护作家骗子也就说得通了, 他们的计划也成功了,真凶果然受不了刺激,自己现身了。
果然大道有轮回老天饶过谁呀你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
NO又大反转了喂!
真凶受不了牧村和作家的追打,大喊自己是个冒牌的,有人匿名通过假信箱给了他钱,让他来干这事的What?
牧村、作家(妹妹未婚夫)、受害人家属、主持人仙堂,又都全傻了……真凶没出来,还暴露了自己啊咋整?
牧村又开始看录像了,妹妹未婚夫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的看录像……突然,这妹夫跟发现新大陆似的,抓起衣服就冲出去了,找院长借了车,就跑了……院长赶紧通知了牧村。
牧村就按照院长那车GPS定位信息去追了……哦 ,还忘记说了,新闻主持人仙堂因为做过战地记者,还把自己亲历写好了书,所以也是个知名人士,就有人找到他跟拍他做纪录片,事无巨细,从工作到生活都拍。
这天呢, 正好这个仙堂去自己的豪宅别墅了,自然,摄制组也跟着去了。
So,聪明如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仙堂是有问题的。
果然,牧村妹婿正在别墅豪华影音室等着他呢,当面指责仙堂是凶手,因为在中东战场上亲眼看着自己的德国搭档(我怀疑是情人吧)被勒死,于是心理变态了。
妹婿还打开所有投放设备,各个受害人被害的画面就在显示屏上展示着。
至此,真相大白了。
后面的戏当然就是妹婿和仙堂厮打成一团,先是妹婿占上风,然后仙堂占上风,打的妹婿趴地上了,再然后仙堂拿电线做了个绳套套自己脖子上了,表示不想活了,让妹婿勒死他……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岛国确实盛产变态。
然后,牧村很合适的赶到了,劝说妹婿放下绳索,说自己看录像发现妹妹正在被勒时背景远处的东京塔灯光熄灭了,说明已经到第二天了,正好过了豁免期的规定期限(例如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案子都不追责了,但是妹妹被勒死时已经到了1996年1月1日凌晨了),所以,仙堂不能避开法律的惩罚……这个结局倒是很好莱坞,看来不能让坏人逃之夭夭是全世界通用法则。
不过,最后结尾片段,牧村在机场送别妹婿,机场的广告牌上,放着仙堂的大头像,宣传推介仙堂的书……颇具讽刺意味。
这部片子,情节上的反转再反转是最大的特点,尽管前半截节奏有点拖拉,也可以视为铺垫吧,但是依然能吸引我放下手机游戏,认真看了下去,气氛营造的不错,色调一直偏冷,压抑,只有最后真凶落网,牧村和妹婿去妹妹遇害的屋顶上献花,才有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色调很温暖,暗示他们解脱了自己的心魔,走向了新生。
不足的是,我其实都没明白妹婿怎么就怀疑到了主持人仙堂,怎么就看出他是凶手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妹婿冒充凶手,后面仙堂的暴露草草带过,感觉头重脚轻。
难道是我漏看了什么关键情节?
不追究这些细节了,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颇有峰回路转之感,悬疑推理要做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容易,所以,我推荐这部片子——《22年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质感很好的电影(尤其前半小时),后面就有问题了。
主要问题出在剧情上,而排除剧情我还是很喜欢这片子的,无论是录像带样纪实的画面,剪辑的节奏上,还是演员的表演。
剧情上的问题还是源于翻拍。
韩版算是水平中上的一部作品,拿来翻拍也未尝不可。
但别人作为一部原创作品,无论怎样的情节,都是和结构统一的。
就比如被日版删掉的遗属复仇团剧情,虽然很2(真的是很2,我当时还笑出声了),但融入进了整个故事里,至少并不让人觉得很突兀。
日版大概是导演也有一些野心,他并没有满足于翻拍,而是要利用原版的元素进行编排,重新构成一个片子,那么就产生了很强的拼贴感。
这种拼贴感在铺谜面的前期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解谜的后期,就导致整个片子结构散架,情节散架,甚至人设也对不上准星,观感很差。
比如韩版本身的案件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反社会的愉快犯犯下连环杀人案(以及监禁、强奸等暴力行为),遗族为了揪出杀人犯,冒充犯人。
这个反社会的愉快犯,本质上来说就是天灾,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落你身上算你倒霉,比较简单化的处理,你这样才好去拿出笔墨说受害者家属和警察那边的戏吧。
但是日版首先加了个新人设,就是嫌犯变成了个苦逼的PTSD。
那么日版中根据韩版逻辑、复制韩版情节设下的这个引犯人入套的陷阱根本就没立足之本了。
日版里伊藤英明还振振有词的说根据案情判断杀人者是个自我陶醉型人格(韩版人设),所以设下了圈套引他上钩,但最可笑的是你都把人设改了,他就不可能会因为这种圈套上钩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上钩了,这就显得非常愚蠢了。
而且本末倒置的一点是,重新设置杀人犯看似带来了新的悬念,但给一个完全不重要的角色(说是游离于剧情之外都可)那么多闲笔,还单拉出一条线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悬念”也是仅存于创作者的幻想中了。
删掉了遗属复仇团的整段剧情,把遗属们打散成一个个元素,也没有余力去挨个描写。
所有人都是浮光掠影,给不了人啥印象。
夏帆那么可爱,也看得出来很努力的想立住一些人物性格,但根本没空间给她去展现,这很气人。
因为缺失了剧情,导致“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反转前置,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并没什么空间做伊藤英明和饼哥的对手戏,那么反转力度就不是很足了。
导演也是知道这一点,特地加了个傻屌代理人的反转,勉强还算OK——但也让我“求求你们好心一点不要安排那么明显的真凶哪怕真的是个路人也好”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真凶,他就是那么的明显。
当然这个反转力度不足,有另一个原因是重新编排剧情,不得不把小帅哥整容成饼哥(……)的剧情后置(原作应该在影片开头)。
还是那句话,用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怎么都讲不好。
归根结底,原本这个反转价值也不是那么高,大概属于一个“哦”级,出乎意料之余算不上惊艳。
原作最好的一个反转,其实是“时效已过无法追溯的案件,却因为犯人的疏忽有了转机”。
这个反转本身有一口气在里面,还有一定的警世意义,告诉你做人不要太跳,不要随便虐人家泉水。
在韩版的场景(电视台对峙)下,整个这段戏翻译过来就是:“草您亲妈,装TM最聪明的,吃瘪了吧”,至少这是很让观众满足的设计。
日版就奇葩了,跟着一个毫无意义的悬念走到最后一个舞台,老生常谈的蜜汁告白,蜜汁打斗,蜜汁劝善之后(这些韩版其实也有,不过这时候观众已经爽过了),突然抛出反转,把反转当成劝人不要做错事的筹码,力度就很削弱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跟韩版一样都联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导演和编剧还是比较用心的吧。
问题还是出现在翻拍的患得患失上。
导演或者保守一点,只把背景事件置换,完全翻拍原作;或者激进一点,在保留两个核心反转的基础上抛弃原作,重设剧情,我想都会比现在这种把原剧本打碎了东拼西凑找能用的东西会更好看。
不过搞一部电影总归免不了出现或多或少的互相妥协,光是指责导演编剧似乎也有失公允。
这种大人的事情是会让人觉得片子蛮可惜的。
因为小明 又因为是悬疑类的题材,所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收藏必看的电影。
但相比起自己大的期待,相比日本同类型的其他片子,这个电影还是让我尤其失落. 剧情上直到直播时的反转“其实我不是杀人犯”,看了一下进度条…其实大概已经猜到了谁是真凶,只是还在期待着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处理呢?
然而最后感觉只是匆忙的交代了一下杀人犯变态的原因(战争时恐怖分子在他面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眼睁睁看着却被放走)22年逍遥法外,甚至想证明自己才是真凶时还找替身来.现在却奇怪的接受个采访,奇怪的就想去死.反正看了后心里空落落的…比较失望的一部电影。
不过看了影评讲日版《我是杀人犯》,主要目的是表现原谅自己,开始新生活,对应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设置最后一个反转——诉讼时效没有过,男主没给犯人私刑。
也算是比较合理 开一下脑洞…[很纠结一个点,影片有在强调凶手是一个完美杀人犯,每次作案手法都是让受害者家属亲眼目睹亲人被害的全过程,然后放掉家属。
也曾引出过警察妹妹不符合一贯作案手法的话题,但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于是,就在脑子里改编了下。
妹妹并没有被杀,而是被杀人犯囚禁在自己的别墅里,因为妹妹误以为自己哥哥被杀了,所以内心也很痛苦。
而杀人犯就是变态的留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痛苦的人在身边。
直到影片后来 男主也就是妹妹男友去了别墅见到她,却因自己整容加上妹妹22年被囚禁精神有点失常,没认出男主 哭泣这样好像也有点俗套且不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了😞(。•́︿•̀。)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日本电影《22年后的自白》是翻拍自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韩版没有看过,正好可以没有主观印象地去讨论日版。
剧情讲述一个藏匿了二十二年的连环杀人案逃犯,忽然站在大众面前出书来宣扬自己是怎么杀人的,警察有多么无能,这是把警察局的面子按在地上摩擦啊,用矛盾冲突快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
这个题材和剧情设计相对新颖,往常虽然也有一些挑衅警方的犯罪片,但走黑红流量文艺路线的罪犯很少,大多是自认为高情商犯罪的莽夫,no zuo no die嘛。
不过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猜出,初期出书自认凶手的崎雅不可能是真凶,男一号如果是个十恶不赦的反派,还因为刑事案件公诉失效一直逍遥法外,最后反人性博热点赚个盆满钵满,这成何体统?
电影创作团队是何目的与用心?
所以剧情一定有反转,反转的节奏与次数的把控,将直接影响电影的观感与评价。
幸好故事的复杂性和给人的想象空间,弥补了悬疑性不足的问题,也随着剧情的推进,一次次考验人性的弱点,最后也满足了观众的爽点,还蛮值得深度思考的电影作品。
东京连环杀人案是从1995年1月开始,接连有受害者在家中当着亲人的面被勒死,且凶手不杀证人,就喜欢看证人无能为力的样子,让他有难以言明的快感。
直到凶手与警员牧村发生贴身肉搏互有损伤后,凶手决心报复牧村,杀害了他的妹妹里香。
一名资深警员滝中计被炸身亡,算是替牧村死了一回。
凶手由此开始偃旗息鼓藏匿起来,一直到诉讼失效也未再次犯案露出破绽,警方对此也是毫无办法。
为什么要杀一留一,这个动因想了很久,万万没想到是因为凶手有PTSD,他将自己的恐惧释放在了无辜百姓身上,倒也是一个合理的理由。
很多年后,一名叫崎雅的男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凶手,还把案件信息写在书里公布出来,结果导致年轻人空前追捧,书籍一度脱销,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崎雅竟然还不满足,要求出版社加大销售力度,还要参与电视节目录制,一时间分不清他到底是杀人犯,还是当红偶像了。
崎雅本是里香的男友,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在牧村的授意下,让真凶看到他的“杰作”被人冒充还名利双收,会不会心受刺激而再次现身。
风险很大,万一凶手已经老死病死或者无法接收相关新闻,那崎雅就不好收场了,不过哪怕有一点希望,肯定也是值得一搏。
这也能很好解释为何其他受害者家属都在谋划杀崎雅时,牧村出手阻拦一次又一次,为崎雅的身份反转做好了铺垫。
电台双伪凶手对质这一趴属于意料之中,但真凶是主持人在观看时真没反应过来。
后来崎雅以里香戒指里的信息,指出主持人直播的话术有很大的漏洞,一个只有崎雅、牧村和凶手才会知道的漏洞。
主持人杀里香的时间并不是牧村默认的时间,所以依旧可以让其依法入罪,这个安排多少有些牵强,为了救下崎雅编剧也是拼了。
要是往悲剧向发展,崎雅去杀主持人时先被反杀,然后牧村被偷袭重伤,眼看也要牺牲时,古惑仔出来力挽狂澜。
为了保护同为受害者家属的古惑仔,牧村破例放走对方独自善后也并无不可。
最近,特别喜欢观看反转类的电影。
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如:《调音师》等等。
之所以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大概就在于这些电影可以带来“爽”感。
这种“爽”感在于突然之间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前面是这样。
比如《第六感》。
前面的部分,一直在讲布鲁斯·威利斯打不开房门。
自己也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不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看完结尾,你再回想这么一个细节,你会惊诧,你会震撼。
这种惊诧与震撼,带来了一定”爽感“。
佛陀讲“悟”,当一个人悟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是“悟”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喜悦。
比如:一件久久想不通,也无法释怀的事,忽然之间,想通了,天地之间瞬间明亮。
这时候的你,就处于“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带来一种“爽”感,顷刻之间,活蹦乱跳。
这跟得了第一名,得了什么奖之类,有所不同。
那个喜悦是来自外在,而这个喜悦有心底而起。
悬疑片还满足了人类一种心理需求,即蔡格尼效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们不知道幕后真凶是谁,所以我们一直要看下去,看下去,要满足内心的“答案”,来“补全”脑海中的那个小缺口。
《22年的自白》有多处反转:第一处反转,曾根不是凶手,是骗子。
第二处:真凶出现。
第三处:真凶不是“真凶”,是花钱雇来的。
第四处反转,刑警才是写书的人。
第五处:曾根是丽香的未婚夫。
第六处反转是:节目主持人是凶手。
第七处反转是:失效期没过。
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拍过来,我们应接不暇。
但或许是太集中了,有反转带来的爽感,到后来,就疲了,只剩了“哦,这样啊。
”如果节奏把控稍微好点,就像《调音师》那样,隔上那么一段时间,抛出一个反转,这样子,或许会更好点。
赞叹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改了37次,或许正是如此用心。
剧本里的每句台词都显得很扎实,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而是处处都埋着一定的伏笔。
总之,很满意。
不想复习期末考,想去看电影,翻了翻上映的片子,就这部想看。
结果附近的电影院就一家上映了这部片子,而且一天就一场,所幸时间不错,二话不说买了票。
对于这个故事,我之前没有接触过。
节奏很紧凑,有反转,铺垫很好,叙事流畅,很有诚意的作品了,很奇怪排片为什么这么少。
凶手因为自己曾经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好友被勒死而留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把伤害加在许多无辜的人身上。
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这简直是个很变态的事了。
凶手让一个普通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以满足自己破掉的内心,想想就觉得毛骨悚然。
把杀人过程录像,作为作品欣赏,卸下面具,在社会中还是留有一席之地甚至社会地位还挺高,战场上留下的心理阴影到底能让一个人的内心扭曲成什么样?
看完这个电影,其实很想上战场看看。
哪怕知道自己是个心理很脆弱的人,平时看到点小出血都会恶心的不行。
哪怕自己的心愿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但心愿和现实还是有差距。
我的天哪这个片子太棒太棒了 为什么国内院线没有引进???
为什么没有引进???
【剧情】悬疑剧最主要的还是剧情 剧情真的没话说 剧情发展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每次剧情推进我都觉得紧张的要死 就是中间部分剧情略有拖沓 最后故事的收尾算是个happyending?
就因为这部电影突然对日本的悬疑犯罪片感兴趣了【演技】男主的演技真的没话说 太棒了 中间有段剧情推进的戏 几乎没有声音 只有男主的表情 演技这一段实在炸裂 男二和反派的演技也全部在线 前半段真的完全猜不到这个反派是谁【画面和音效】故事用的时间线可以说是插叙吧 过去的画面和现在的画面在画风上有很大差别 我很容易理清时间线(不会像有的悬疑剧因为时间线错乱看的我云里雾里)拍摄手法也很好 画面看得我非常的舒服 没有觉得导演炫技或者很高端的感觉 音效的处理上也很棒!
紧张的环节音效恰到好处的空白反而更能渲染气氛!
总之真的特别特别棒!!
不枉我煞费苦心的找资源!!
片子的主题和矛盾点设置的也特别好!!!
真的太好看了吧!!!
怎么说呢,这部片子凶手利用法律的漏洞躲藏过刑事追诉期,而只有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们这些年一直沉浸在痛苦之间而无法得到安慰,甚至有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跳楼。
很多时候,法律的设立都会有灰色边缘,往往总是有不法之心的人想趁机借此利用,很可惜,本片受害者家属通过精巧设计将真正地凶手引出,虽然凶手无法以全部案件定刑处理,但是还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是说正义不会迟到。
这些年来法律也在不断改进,让更多的案件凶手能够伏法认罪,还公众一个正义,让那些不法之心的人无法利用灰色边缘,还公众一个公平的社会。
太做作了!太做作了!!!
自认凶手的套路果然都是为了找到凶手,这部片子对于时效性伏笔、凶手是谁都没有特别大的惊喜。但整容怎么能把脸型整大这一点不合常理啊?
在迎来第一个反转之前,一切伏笔都埋得很成功,日本电影擅长这种气氛紧张,制造狐疑的商业悬疑片。但当真正的凶手逐渐浮出水面之后,观众渐渐感到过于显而易见,并且他的动机显得多少有点牵强,有一种导演费尽心思挖了一个坑,最后却迫于时间有限草草把它掩埋的感觉。
追诉期、精神病横亘在正义面前的两道路障,每次看到这样的故事,都会想法律真的完善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法律才需要一次次修改,有些人选择维护法律的正义,而有些人选择触犯法律维护心中的正义。
无聊的天空总是会下起不知道什么雨
电影名字也是醉了,剧情拖沓
3.5 出色的气氛营造与配乐、千回百转的反转设计,“多媒体影像”的媒介引入也算还行——并非只是《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搜索》那种空有其表的介入,而是无孔不入的混乱临场效果和“镜像”概念。至少在噱头上,还是展现出了新式社会派推理抓人眼球的一面。
日本做为一个原创性这么高的国家,没想到拍电影还会翻拍别国的啊。主角一开头就承认自己是罪犯,很好奇117分钟的电影要怎么发展下去,过程很吸引人,很好看。
构思不错,剧情不在案情上,可惜了
影片在展示用弱智理论激起民愤然后变网红,可大家不会这么傻的,算是一个普法片。
我建议去看看隔壁小栗旬演的ミュージアム,先看哪个都行,看完就知道日式推理玩的梗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必须赞一下饼哥和小明的演技呀,对比之下新一代小鲜肉的周平君就苍白多了。然后看之前注意时效和各位主角大概的年龄,这样可以看到一半就分析出凶手。最后剧透一句,这部电影是一个PTSD的抖M的故事
三无产品,没有细节推理,没有爱恨情仇,没有深刻内涵,日系推理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老梗
故事层次感不好,最后一部分属多余,不如韩版明快;日本人审美真是有问题,啥就绝世美男了,虽然他是夜神月;人物多属酱油,比如夏帆毫无存在感。总体还不如韩国原版,亏还是翻拍
中规中矩的翻拍,创新点太少了。
开头对数字化时代的呈现还挺酷的,所以显得后面的一堆老梗更俗不可耐了,其实最怕的就是这种制作精良却太过平庸的电影。猜到不会认真探讨杀人犯心理学,但搞成这样也实在是太雷声大雨点小了。
18.03.07★★★☆.二十年过去丽香男友的得四十多了居然还是原来的小毛孩,,剧情度过前期乏味的喧闹,逐渐引人入胜,只是如幻肢痛搬,看完后不知哪里缺少一种张力,还可以,但不够好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送别时,牧村以为看到回首又是少年,然而……
虽说演的不错,但是,个人感觉,太暴力了!本来可以三星的,中!
卧薪尝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