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戒指那真的好感人想哭,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抗拒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
在爱情面前,应该要学会在聪明一点。
你为之付出的不一定带来感动或被感谢。
还是要学会,少浪漫一点?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对啊手机不是说手机上班时间手机不是说。
当第四次流泪的时候,我看了一下进度条,还有三分之一。
---一直相信,电影能让人落泪,是因为某些镜头引发了记忆或想象深处的那个柔软的地方的某种共鸣。
所有的苦与甜,说过的话,付出的努力,流过的汗和泪,呐喊,焦虑,期待,祝福,微小的契机引发的巨大的幸福感。
是那些朴素而纯真的影相,那些真挚的情感,一直像毛衣补丁里的护身符一样,无论如何削去自己的棱角变成麻木的人,都守候着自己。
等待一个时刻,召唤起人对这一切的想念,召唤回灵魂深处的,质朴的本我。
堤真一饰演的父亲角色跪下来向小绿道歉的时候,眼神充满了虔诚,说“嗯……这个嘛……你的失望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我也是,招工的时候,犹豫了好久该怎么写。
可想来想去,无论如何,我都不想写上‘修理车行’这四个字,好像一写上去一切就都结束了似的。
汽车行业以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我一直相信,铃木车行成为铃木汽车公司绝对不是一个梦……”那时的日本,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多么像啊。
刚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他们小小的家做像天空一样大的梦。
大家都一样普通,而有相同的勇气对生活充满期待。
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变好,一切都会好的。
电影里父亲的坚定的眼神,饱含了最深的热情,身后的孩子,妻子,面前的学徒小绿,他们都一起相信着。
这种相信并一起努力的劲头,就像是儿时春游前的准备,甚至比得到以后更让人幸福充实。
购入电视时街坊邻居共享的喜悦与期待。
买新冰箱时四个脑袋探到冰箱里面那止不住的兴奋,与我童年记忆里父母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回全家第一个空调时三个人在一张床上蹦跳然后躺在一起笑的情景如此相似。
太像太像——物质生活未必奢侈,而正是不易才倍加珍惜。
圣诞节,钢笔,棒球台,车票,幸福得睡不着。
那些父母们,是多么不善言辞,却愿意精心设计一个最美的谎言,给自己最深爱的孩子。
淳之介说“叔叔,不用为我费心”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孩子太过成熟了,让我有些心疼。
而作家那句“笨蛋!
和我有什么关系!
”和后面用软下来的口气温柔地说的“有什么喜欢的东西,我会跟圣诞老人说的”反而真诚得像个小孩。
那只“三流的钢笔”,让才华横溢而大方善良的淳之介,似乎找到了一条路,让他能像他眼中偶像般的存在的作家一样书写,哪怕是在别人眼里是“垃圾”的作家,在他心中也是闪亮而伟大的。
闪亮而伟大,以至于最后他愿意放弃看得到的“一流的生活”,即使三次被推开,还是义无反顾地紧紧拥抱作家。
相遇与重聚,同一句“用常识考虑一下啊,我和你,可是毫无关系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
”,可是内涵已经不同了,常驻于彼此的感情,已经不同了。
贵贱不重要,而自己想要的,才是重要的。
作家与舞女的爱情,也令人潸然。
舞女面对空盒子的表情,有着甚于面对装着任何定情物的盒子的满足。
生活的真相有时太过绝情,以至于一句再见难以被说出口。
既然难以说出口,不如这样:来,为我戴上这枚戒指,真漂亮。
她知道他会履行那个承诺,等他有钱了,给她买那枚戒指。
也知道她明天就要启程,无法戴上那枚戒指了。
直线相交,错过可以预见,她让那个交点充满了甜蜜与温情。
影片末尾,她恋恋不舍地看着手上的“戒指”,那夕阳掩映下熠熠生辉的戒指,在她心里,在他心里。
铃木一家追着火车奔驰的时候,我已经涕泗交流得连脸都抬不起来。
就是有这样的人,人海中相遇,却真心相对的人。
永远予以坚强的支持,真诚的笑容,温柔的对待。
他们沿着山际线,小车努力地飞奔着,让那个女孩在回乡的路上不孤独。
多么善良。
我突然想起儿时楼下小亭的老爷爷,每次我去找他,他都给我花生糖。
用一块白手帕包着,他笑呵呵地打开,砌成方形的花生糖,花生被透明的糖浆粘在一起凝固成型,每次我都要嚼很久才把它吞下,那么香甜,甜得那么自然。
老爷爷的脸在我脑海中已模糊得像一场梦。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他的糖从哪里来,我吃过多少颗。
但那一块一块小小的方砖,以及方砖旁的碎屑,在看到铃木一家挥舞着手臂与小绿道别的时候,都那么真实地一下子又映上了脑海。
那种好,那种无条件的好,不问出处,不依靠逻辑与理智,如此自然,逼真,让人感激得无以复加。
---影片结束,一家三口在夕阳下,站在天蓝色的小小的皮卡旁,充满憧憬地望着与他们的梦想有关的东京塔。
我突然想起,我没有第五次流泪。
因为那完整的最后的三分之一,我都在与感动缠绵。
总结近年日本电影的进展状况,《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是无法绕开的对象。
截至目前,该系列已公映三部,即《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ALWAYS三丁目の夕日,2005)、《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ALWAYS続·三丁目の夕日,2007)、《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之1964》(ALWAYS三丁目の夕日1964,2012)。
三部影片依次取得32.3亿、45.6亿、38.2亿(日元)票房,其中,前两部在1980—2008年票房总收入排行榜中分列第七十二位、第三十二位。
在创造商业佳绩的同时,该系列的艺术成就亦受肯定,它斩获多项日本电影大奖,如第一部包揽有“日本电影奥斯卡”之称的“日本电影学院奖”2006年度全部十三个奖项中的十二个,第二部也获得2008年度多项提名。
更重要的是,对该系列电影的兴味唤起日本社会对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4)历史的高度认同,进而引发“昭和三十年代怀旧热”。
影片以1958—1964年间东京下野某三丁目街道上两个家庭的生活为核心。
铃木则文早年参军,战后与妻子友惠、儿子一平和睦生活,通过经营铃木汽车修理店,一家人将日子越过越好。
铃木家对面住着落魄作家茶川龙之介,“茶川家”这一新共同体在生活的考验中艰难形成:一方面,茶川与舞女宏美突破金钱、身份的掣肘最终结合;另一方面,茶川与阴差阳错收养的少年淳之介逐渐培养出父子真情,并从其生父处获得抚养权。
影片表现的日常生活主题并不出奇,这引人追问:该系列获得持久、广泛认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影片的艺术表现传递了何种价值信息与精神意旨?
引发怀旧热潮的背后,暗含了日本社会怎样的精神文化状态?
本文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及其相关叙事呈现为切入视角,在战后日本社会史、精神史脉络中展开分析。
这些人物作为艺术形象,有其丰富的审美鉴赏价值,作为文化形象,表征着创作者对昭和三十年代历史状况的认知,具有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
通过考察影像中昭和三十年代的精神气质与核心感觉,从中透视与此气质、感觉深刻关联的当代日本社会的思想意识与观念感觉,本文将进一步反思近年日本电影“战后怀旧”的叙事特征。
一、告别战争:铃木则文的时间感呈现及其内在限度 以饱含生活体验的喧哗众声与典型形象切入故事,是此系列电影传达时间感的独特方式。
第一部开篇,观众未见图像先闻其声,铃木家的收音机中陆续传来力道山摔跤比赛的解说声,若原一郎《喂!
中村君》的歌声,长岛茂雄与金田正一棒球对决赛的直播声,NHK节目《阿杨阿宁阿东》的重播声,引出1958年春季这一故事展开的时间。
此后呈现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古朴宁馨的三丁目街道,抑或长镜头中正在建造的东京塔,都进一步填充了这一历史节点包含的生活内容及其对应的时空感觉。
第二部借一平之口道出东京建造高速公路的新闻,第三部中奥运会的举办场景及三丁目居民乐此不疲的谈论,都保持着这一艺术表现风格。
丰富的声音与形象传递着昭和三十年代的日常生活感,包含着对日本逐步远离战争阴影、经济发展日趋可喜状况的理解,使影片洋溢着欣喜、积极与满足的氛围。
这些内容引人回到昭和三十年代生活经验,从中隐现与历史经验藕断丝连的过往幽灵。
铃木与友惠的交谈间隙,远处收音机正播放寻人节目,为战争中离散的亲属传送消息。
收音机含糊微弱的声音本易被忽略,而时断时续的播报在主人公话题清晰的交谈声中更显得如杂音般赘余。
作为战争记忆在当下的留存,其微弱性暗示着这一记忆正在淡化、消隐,而与娱乐节目的大声嘈杂相对比,则进一步将此记忆消退的意涵界定为当下日常经验对过去政治、历史经验的强势超克。
不仅如此,这一日常经验本身也正被科技进步的滚滚车轮推动更新。
收音机行将被新型电器取代,铃木家陆续置备的黑白电视、电冰箱乃至彩电迅速改造着三丁目居民的生活想象。
对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科学进步、技术翻新的着迷,使铃木不满足于对一时经验的驻足与守护,而欲拥抱更为新奇的感官体验。
由此,对远离战争阴影的日常经验的浪漫怀旧,对伴随科技进步的生活体验的追新逐异,双重认识装置共同打造了影片“告别战争”的时间感,蕴含着肯定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价值倾向。
由“浪漫”与“科技”打造的时间感,在历史怀旧的温情外衣下包含“去历史化”的效果:影片经多人之口感慨日本“越来越好”,暗合“已不再是战后”的宣言精神。
活在当下、活在未来与活在过去之间的裂隙、矛盾、纠葛,这一历史感的复杂性在铃木则文这一形象上集中、深刻地体现出来。
他身上烙刻着在战争中度过青年时期的一代人的遭际:天性单纯,安居乐业,因家境、资质普通而未能成为知识精英,战争来临后响应国家动员,被编入“帝国陆军南方连队第七中队”,前往远离故土的满洲地区。
作为少数幸存者,他在战后归国并恢复正常生活。
他对事业、家庭的认真态度与言谈举止中展现的活力不仅是天性使然,更是因为幸免于战火,故而热烈地拥抱新生活。
影片对这一人物过往经历的提示,使其当下的热烈情态尤显动人。
然而,铃木间或遭遇不被理解的尴尬。
招呼左邻右舍参观新电视时,他感慨“战争已经过去”,一语未落,就被急于看电视的卖烟婆婆呵斥“够了,太啰嗦”;劝一平好好吃饭时回忆“战争中都没得吃”,反被一平不耐烦地打断。
起初面对这些反馈,他嘟囔着表示气恼,而随着时间流逝,新生活带来的鲜活体验令人应接不暇,铃木自己也鲜少主动提及战争。
影片将战友会的邀请函构思为挑战其日常体验的契机,铃木的犹豫踟蹰体现出在战争遗留的历史感与当下时间感之间的权衡:是否忍痛斩断历史幽灵的恼人纠缠,不再让过去的梦魇打搅今日的新生活?
铃木最终在妻子的鼓励下出席战友会,只为寻觅失散已久的好友牛岛的下落。
影片对战友会的举办铺垫良久,却对当日情状一略而过,巧妙地将悬念保持到铃木回家后的情绪状态,进而将深夜饮酒一幕烘托至叙事高潮。
铃木邀牛岛回家饮酒,反复表达重逢的喜悦。
忽而情绪一转,掩面泣道:“我这么幸福,真的没关系吗?
只要一想起死去的战友,我就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牛岛微笑作答:“当然没关系,活下来的人就该去追求幸福,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伙伴。
”牛岛眉眼间的青涩气息,铃木反复提及希望牛岛见见妻子友惠,这都让人疑窦暗生。
事实上友惠正在备酒,相见本是易事。
次日铃木才从友惠的调侃中得知,前夜只是他自斟自饮,先前延宕的悬念就此露出端倪:牛岛实已在战争中亡故。
叙事的张力使前夜的饮酒对话成为意涵丰富、耐人寻味的段落。
铃木对友惠的调侃之语,反映出他真诚希望牛岛幸存及其笑答之语能够真切存在。
他的不安与愧疚源于自省,牛岛对历史记忆的点醒显示出此前任由战后感消逝的不恭。
“对不起”的感情袭来,铃木对自己能否心安理得享受眼前幸福加以再审视。
基于生与死、幸存与牺牲、当下与过去的云泥之别,他以梦幻般的方式排遣同情与伤感。
想象中的牛岛现身,替铃木说出自我宽慰、自我勉励的想法,即告别过去、面向未来也是已逝者所乐见的。
一方面,将昔日密友塑造为阵亡青年的典型形象、表征参战记忆的具体对象,以此凸显战争对铃木这一个体生命而言所特有的惨痛意味,这使铃木对战争只言片语的感慨显露出切肤感,这是影片引入牛岛这一人物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铃木梦幻中的牛岛,其音容身姿难得保持着未经战争磨砺的干净纯粹,对其形象的选择性呈现中隐含着铃木意识深处对唤起具体战争记忆的回避。
此外,对二人情义浓墨重彩的表现,使战友会本身仅作为牵引故事进展的元素而被淡化处理,对其本身怎样举办、反响如何等内容的省略成为服务于逃避式叙事需要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艺术处理也使影片在更多战争受害者的命运、更细致的战争体验、共享历史经验主体间的互动等方面语焉不详。
青年士兵的阵亡是历史的悲剧,其悲剧意义在影片中却被着力烘托、同时也简单归结为:他们未能享受战后的美好生活。
因此,死于战争这一事实,仅被视为生者自我鼓励的前提。
死亡事实唤起的悼念、伤感、苦恼之情本应连带着对战争机制的深刻追思,而具体地回忆战争则意味着将战争作为仍浸透血泪与疼痛、如在眼前的历史现场加以感受与指认,从中激发的残酷感、窒息感具有深刻的具体实在性,能有效避免将战争抽象为带有人道主义、感伤主义色彩的空洞能指。
尤其是发动战争而战败的一方,对战争、战败体验的具体回溯还连带着其对于自我的认知、省察、批判,意味着突破自我作为受害者的选择性印象,意识到自身加害者身份的同时伴随对同受战争侵害的他者、乃至自我中的他者处境的关注。
影片所构筑、渲染的铃木之歉疚,固守以其好友为中心的同乡士兵这一自我,自我内含的异质性与更广泛的他者身影的缺席,令影片对战争议题的思考实际收束在私人化、感伤化、怀旧化的层面。
由上,对战争记忆的消化与超克被转化为铃木的个体诉求,而铃木以选择性、逃避性的方式回忆牛岛,以抽象化、笼统化的方式讨论战争,都使得战争本身成为远离历史经验、丧失政治紧张感、割裂与当下生活内在连带性的封闭对象。
战争本身的正义性、价值性追问就此搁置,它仅作为幸福当下与美好未来的参照面,迅速转化为幸存者个人投入新生活的动力。
影片力图在铃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活在过去、缅怀战友的时间感,但此时间感却因丧失其内在的历史纵深而仅成为一种暧昧逃避的艺术征候。
影片力图以“说这个(战争)也没什么用,这里会越来越好”的说辞治愈宅间、友惠、信夫等人的战争创伤,这种时间感与历史思考逻辑都与表现铃木的方式相同。
我是一直笑着听完最后的主题曲的。
片尾的六子坐在电车上,对面的友枝和一平便伸手指向身后的方向。
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个观众应该都已经明白了,三丁目的夕阳,最后出现在夕阳里,一定是这个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的建筑物——东京塔。
到东京的时候我本来是不打算去东京塔的,仅仅是因为在皇居转了转之后发现还有时间,于是就去那边兜了圈。
如今的东京塔实在不算显眼,论高度,远不如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北京的大裤衩之类。
更何况,游客们现在都是奔着天空树来的。
银色的外形,还是外来语的洋气名字,东京塔就越发不显眼了。
六子刚到东京的时候还是被称为“战后”的年代,东京塔还只是个修了一半的大铁架子。
那个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还叫“三件神器”,街区里面的人互相熟识,简直与我们的八十年代如出一辙。
一样的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走出,在东京塔一天天的建成之下复兴的,不只是高楼、街道,还有人与人的关系,心中的梦想,这使得整个时代似乎都被涂成了暖色调,充满了温馨的元素。
看到这里的人,难免会怀念起那个其实已没有记忆的年代。
相对于今日略显冷漠的世界第一都市,昔日的东京三丁目是何等的可爱呢。
暖色调的东京塔,冷色调的天空树,仿佛正好是两个时代的象征。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上野的三丁目,一个小镇,几户人家,过日子的点点滴滴,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日本民间生活的缩影。
导演刻意地营造怀旧的氛围,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刚开始我几乎把它当成是八十年代拍的老电影,看到豆瓣的介绍才发现居然是2005年的作品。
怀旧、温情,总是很能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的,比如小镇第一次看电视的热闹欢腾的场面不亚于嘉年华盛会,让我想起了儿时乡村看露天电影的快乐,那种巨大的欣喜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无法感受的。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民,这样温情脉脉的电影无异于一次集体的心理疗伤。
很多的家庭都掩藏着千疮百孔的伤痕,开烟酒店的孤身老婆婆,在空袭中失去妻女的医生,被断绝父子关系的落魄的儿童小说家,开了小酒馆的从良的舞女,被母亲遗弃的小孩,被家人当作累赘的打工妹,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沮丧和怨恨,只有积极乐观、努力进取,一门心思过好日子,对未来的期盼是雨过天晴的彩虹心情。
灾难总算过去了,逝者安息吧,活着的人慢慢地收拾伤痛,日子总是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孤身开店的老婆婆追赶一切的新鲜事物,学骑自行车、喝可乐,乐呵呵、兴冲冲的劲头充满了力量感。
丧失亲人的医生热心地为社区人民服务,在新年来临之际扮演送礼物的圣诞老人。
落魄的小说家收获了爱情和亲情。
修理车行的小老板家的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所有人的伤口在时间的流逝里在人与人之间在关怀里慢慢痊愈。
世间有它残酷的法则,而人类自我疗伤和重新出发的能力在磨难中更显坚韧。
搞笑和温暖之间的无缝过渡...那个天才一般的孩子,倔强的铃木汽车,落寞的医生...还有那次追寻远处父母亲的探险;卖冰的自行车,第一台电视,芥川奖..很多都和我们的童年类似,不过资本主义的日本比我们早大约15年而已——最后我们还是一起站在东京塔下看夕阳吧。
那一代人的市井生活,那一代人的简单快乐,那一代人的善良温暖。
日本不过是比我们早了20年,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生活。
那种资本主义刚刚开始,新鲜事物带来的兴奋,过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还没有被金钱洗涤殆尽的感觉,也只有那时候有,以后再也不会有。
从头到尾煽得你死我活,是煽情片不是悲情片,明摆着的要煽我,我还是感动的想落泪,靠啊。
这片子的镜头、特技、演员阵容都是超豪华的,情节简单利落,脚本真是一流,这样多人物的群戏能做到人人性格清晰然而主次又分明是很不容易的。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永远的昭和时代。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每部都很有诚意,导演,演员等等都在很用心的拍好每一部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不仅取决于题材,还被演员是否到位;剪辑是否犀利;BGM是否恰到好处的牵动演员心情……所影响着,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日本电影更有诚意的原因。
战后车行老板拥有的满腔热血坚定可以把自己的汽车修理厂壮大成汽车公司,阴差阳错的招了一个只会修理自行车的小陆酱,却和她走在完成梦想的道路上,像一家人一样。
来到大城市东京倍儿感兴奋的小六酱却只是来到了一个修理厂,而且做的也不是社长秘书之类的工作,只是一个小小的修理工,还是机动车顿时觉得被骗也只好妥协,因为不想回家成为家里的蛀虫,和车行老板一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了一年,年底才知道她的母亲不曾抛弃她,怀着感恩的心坐上回家的火车。
幻想自己获得芥川奖的小说作家莫名其妙“领养”了一个儿子,并被其一点点改变,我想他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是人生最有希望的一段时光,淳之介就好比一股推进他人生向前的动力机。
不甘做舞女,自己开店做老板娘的广美,那只差一步就在一起的爱情,那不知何时能拥有却时刻期待的戒指,最后回到为了父亲医药费而不得不做回舞女的广美,似乎生活在和她开个玩笑,却不能阻断她内心的希冀。
失去妻女的宅间医生,厚脸皮的老太婆,悲催的外卖大叔……都是这部五星电影不能缺少的因素。
电影里充斥着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儿,生活在三丁目,温暖着三丁目,活泼在三丁目,他们共同拥有三丁目的夕阳,共同见证着东京塔的建成,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旁观者羡慕还来不及。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战后的日本,虽然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看出他们懂得如何在战后活的更精彩,每天都让自己过的有意义,这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生活状态。
夕阳是很美的场景,能和爱的人一起欣赏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其实想说很多很多,但奈何文采不好,词穷于指尖。
写得也怪乱糟的,想到哪写到哪。
只是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也同时爱上了日本电影,记录一下心里所想吧。
好了,点击确定,走人,继续观影。
日本人似乎对东京铁塔有一份特别的怀缅之情。
年前大卖的《东京铁塔─我的母亲父亲》就打正招牌用东京铁塔来做作品名称,我最近看陈年日剧《Over Time》,东京铁塔亦连贯了整个故事。
两年前游大阪时住在梅田新阪急酒店,对面有家叫Yodobashi的超大型影音电器店,我们当时在那里买了刚出版的《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的DVD,买下这DVD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罕有地附载英文字幕。
日本出版的DVD不便宜,但经典和冷门的好东西不少,最大的却步的不是价钱,而是大部分都只有日文字幕。
《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在零五年末上映时大受欢迎,令日本掀起了一阵昭和怀旧热,那时候战争结束了十多年,百废待兴。
电影的海报有一个兴建到一半高度的东京铁塔,影片的最后一幕是黄昏,东京铁塔刚刚竣工。
这次再游关西,恰巧又遇上这部电影的续集《ALWAYS 续・三丁目の夕日》刚出了DVD,我就在道顿堀的买了一片普通版。
虽然是普通版,但在收银时亦加送了“DVD化纪念”特制的漫画册和一个金属铅笔刨。
《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是CAST超强的群戏,故事其实老老土土,比如乡下妹出城打拚、穷作家爱上了舞女,但老土的东西就是有永恒价值,况且电影的另一个主要卖点,是利用视觉特效(VFX),将战后十年的场景重现荧幕。
电影销售的是个梦,社会上的缺失,人们在光影中寻回。
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艰困,但社会在战后似乎有一种凝聚力,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再过几年国家就要办奥运,大家可以全情投入,生活逐步由低谷爬升。
怀旧的好处是将美好的记忆留下,将丑陋的东西淡化,当年的日本社会是不是如电影般单纯美好,处处展现人性光辉,观众应该是没有兴趣去深究。
上集两年前看完之后觉得超好看,眼泪都差不多流出来了,马上在豆瓣给了五颗星。
看完了续集《ALWAYS 续・三丁目の夕日》,才发觉上集很多剧情都忘记了,例如乖巧的淳之介(须贺健太饰)为何会跟着穷作家,两人非亲非故的人之间是怎样建立起生死相随的深厚感情呢?
我完全想不起来,反正多线发展的剧情感染力极强,但沉淀下来深刻的记入脑中的却并非那么多。
为了解开自己看续集时的疑问,我再重看了上集一次。
那些教人捧腹大笑或者感动落泪的剧情不好在此多说,也不想写什么评论。
重施故技,在这里说说重看时的几个不太起眼但别有意思的小节:(一)小汽车修理厂的老板铃木(堤真一饰)骂青森来打工的星野六子(堀北真希饰)不懂汽车修理是骗子,后来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六子并无在履历上撒谎。
铃木是退伍军人,典型的日本大男人,知道自己错怪了人后,马上跪下来对六子深深鞠躬,但一下子咀巴还是支吾以对,铃木的小儿子一平(小清水一挥饰)睁着父亲,甚至推撞他,迫老爸要老老实实的道歉。
铃木虽是粗人,但道歉道得合标准,事后不但无损本身作为老板的尊严,而且赢得了员工的效忠。
(二)穷作家茶川龙之介(吉冈秀隆饰)江郎才尽,连写少年历险小说的灵感都没有了,于是偷偷拿了淳之介创作的故事去交稿。
淳之介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挪用,不但没有不满,反而衷心感谢茶川把他的作品投至少年杂志。
我提出这一段并非是认同茶川的剽窃,也不是要赞扬淳之介的大方,而是这一段让人感受到一个作家创作时最谦卑最纯粹的精神,就是一心只想着创作,只要作品有人读到和得到认同就开心满足了,写作带来的名与利都变得微不足道。
这不是版权法问题,而是高尚的无私,这个大概只能在小孩的世界发生。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像淳之介那么无私的人,理应好好保护尊重,而不是尽情去剥削。
(三)因为六子忍不住吃了过期的奶油泡芙,铃木家买了电冰箱,家中有齐了电视、洗衣机和电冰箱这三宝。
电冰箱送来,家人逐一探头入冰箱内感受凉风,好不兴奋。
镜头一转,见原来卖冰块结铃木家的商贩,无奈地望着被弃置的旧式木冰箱。
电冰箱普及,冰块商贩就被淘汰。
日本堀起成为电子大国,当中有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臣轮而被淘汰的人和物,又何只那个木冰箱和那位冰块商人。
就写到这里吧。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温馨感人。
影片描写了东京一个小居民区的平淡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生活。
看过影片后才知道,原来三丁目、夕阳是地名,就是故事的发生地,确切的说应该是:夕阳村三丁目。
吉冈秀龙的表演夸张幽默,值得称道。
小雪确实很漂亮。
看到三浦友和在片中演一个小角色,心里不禁感慨一番。
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最爱看日本的温情剧:不像时下流行的爱情剧,主要是描写亲情,平凡生活的温暖或探讨人生意义的电视剧。
像温柔时刻,风之庭院,敬启父亲大人等。
这类电视剧叙事平缓,刻画细腻,初看时有点枯燥,仔细品尝后却又意味深长。
每次看后,总能让人平静下来。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就是这类题材。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战后不久三丁目区的人们的生活,窄窄的小巷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电影着重描写的的是其中的两家。
一家是铃木车行,家中三口,其乐融融,小绿的到来将这种温暖渲染到了极致,铃木老板脾气暴躁却心地善良,爱妻护子,为了她们努力奋斗,是巷中最早添上三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家庭。
他家的对面是铃木先生很看不起的茶川先生。
他是一个做着作家梦的二流作家,背井离乡,整天衣冠不整,顶着鸟窝头,靠开一家小店来维持生活。
与淳之介相遇后彻底改变了他。
淳之介,一个内向腼腆的小孩子,被母亲抛弃后又被当地的风尘女子广美收留,因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茶川家。
一直低着头,平常经常沉默不语,只有在看小说时才露出天真的笑容,视茶川为偶像。
茶川最初是讨厌他的,也是,本来就是陌生人,他们是毫无关系的,可出于善良,茶川还是收留了他,最终,他们互相改变了对方:一向不愿成家的茶川却悄悄问铃木有家庭是不是很幸福,想给淳之介一个完整的家,而淳之介也终于像一个正常的小孩了。
这些都是很微小的事:铃木老板的认真生活,茶川和淳之介间的羁绊,赶潮流的杂货铺老奶奶,却很让我感动。
可在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也只有发生在电视上我才会感到,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极有可能会不屑一顾。
随着年龄的增大,小时对世界的幻想已被现实击的粉碎,人也逐渐变的急功近利,被欲望遮住了双眼,渐渐忽略了那些琐碎而感动的事情。
昔日纯洁的心灵也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曾经那些快乐的事情现在只觉得无聊幼稚。
想要回到过去已经不可能,现在也只有多多注意观察,多经历几次感动,刺激刺激那颗快要麻木的心,找回一丝曾经的感觉。
堤真一的戏路真的挺宽的
不喜欢
两部都看完了。其实没觉得多感动。日本电影的过分煽情往往适得其反。真正能感动人的往往是《湿度爱情》这样的在情欲中让人失去重量。
请回答1958?色调温暖复古,情节煽情但没太煽到点上。铃木汽车厂的梦想和可口可乐文化入侵。比起堀北真希,更吃小雪的御姐颜。拿出空戒指盒的作家是真的真诚,但也是真的废柴呀(不是指没钱)
堀北的方言是亮点。。。
毫无感觉~
编剧怕是韩国人吧
那个时候的日本和日本民众孕育了现在的50岁以上日本唯一有活力的一群人。
全员演技浮夸甚至到略尴尬的程度,堀北真希的演技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只能说还行吧,标准日本温情片。看电影时不在状态,戒指那段居然动人。
玛德,不好看。老早就看过了。
温情片,平凡的生活,依然保有的希望和信念。
小温情
太过理想化了,看来哪里的人都觉得以前美好
看不完也两星是对以前单凭情绪好恶而给一星的纠正
夕方
很喜欢这片子。吉岡秀隆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黑泽明片子里的小鬼了。呵呵,整个片子充溢着一种向前的动力,一种生活的希望,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老了喜欢看的片子 歌很好听
不好看
那些日新月异的大物件和光怪陆离的小市民,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事和悲欢离合的一世情...漂亮的摇臂、动人的音乐以及烙有时代印记的表演。高塔已经崛起,日本不再是战后。就算过去50年,夕阳也会一直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