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主人公的自我认知是和家庭的矛盾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其他观众会觉得这个安排很刻意,为了显示自我认知的艰难,又加了一场家庭矛盾。
但这部电影给我很重要的一个共鸣就是Oscar的家庭。
家庭矛盾让他变得害羞,胆小,我也是这样。
看到电影里Oscar爸妈的争吵,我一阵烦躁,在那些瞬间对我父母有一种咬牙切齿的埋怨,为什么他们作为成年人,连最基本的安稳的家都给不了?
这种性格无疑给Oscar的自我认知造成了困难,因为他的自信需要慢慢培养,可能因为家庭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他把这种别人比自己好的感觉迁移到了自己的性取向上。
再加上他的生活环境,在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道路上,他举步维艰。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这个人群的孤单。
Oscar辗转于爸妈之间,感觉自己不属于任何一边。
一面是爸爸的疑神疑鬼,对上一段婚姻的偏执,另一面是妈妈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启了一个Oscar无法加入的家庭。
电影最后,Oscar住的那个面朝大海的小木屋,旁边没有其他宿舍,更是再次显示了这个主题。
他妈妈对他说,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容易,听者有意,Oscar肯定是慢慢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妈妈对Oscar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电影并没有要体现妈妈的愧疚,而是她对儿子的境况非常理解并接受下来,毕竟她的愧疚也不能还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快乐的童年了。
电影最后是正能量的,因为Oscar的爸妈虽然对对方有意见,也没能给儿子安稳的成长环境,但是他们都深爱着Oscar,换仓鼠这个安排也很巧妙,先是Wilde跟Oscar说仓鼠是雄的,然后电影结尾解释了这个片段,换仓鼠,给Oscar一个寄托,正是他们对儿子的爱最细致的体现。
另外就是Oscar虽然经历了这么多,但他最终也进大学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了,慢慢开始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小仓鼠(Oscar的潜意识)也跟他说了Oscar现在很快乐。
但就我的理解和经历,我觉得Oscar不管日后多开心和成功,他对美好家庭的向往也只能是向往了,他和父母之间的隔阂也未必能消除,爱一直都在,但也许爱也消弭不了他心里的孤单。
Oscar自幼有着悲惨的童年,母亲因为忍受不住父亲的控制欲而选择了离开了自己和父亲,自己只有和父亲一起居住。
父亲的控制欲干涉了Oscar的生活,偏激的态度甚至让他的生活和学习出现了问题。
最后柜中的野兽觉醒,自己也离开了故土,选择了在另一个地方进行生活。
电影的情节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无脑。
就是“质疑-接受”的过程。
很巧妙的是,作者选用了钢筋这个意象来讲剧情串联起来。
钢筋是Oscar小时候看到queer被欺负时的施暴工具,同时也是从那时起深埋进自己心底的同志情节。
每一次Oscar同志意识觉醒的时候,钢筋场景都闪回,给自己以莫大的恐惧。
别人的亲吻,接触,或者是心动,钢筋放佛Oscar身体里面的寄生虫一样呼之欲出。
钢筋是痛苦的根源,也是Oscar对自己的性取向从质疑到接受过程中所遭受苦难的器具。
而最后伴随着自己的同志意识觉醒,Oscar也摆脱了藏在自己心底里的钢筋,和儿时的恐惧场景觉醒,正式的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
是什么让Oscar如此痛苦?
根源来讲是他的家庭环境。
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抛弃自己的母亲,缺失的母爱,母亲角色缺失。
和控制欲强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角色的过度充斥,单一亲情的接受曝光,这无疑是导致他在接受自己性取向过程中变得如此痛苦的原因。
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实际上也是暗含着和自己的家庭和解。
与母亲,他或许接受了母亲的意见,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搬到了一个离自己家比较远的地方进行生活。
和父亲,虽然结局之前大吵一架,但在梦中闪回依然有着父亲的身影以及那一句告诫:你现在可以自己做梦了。
Oscar最后还是给自己买花了。
爱人怪物,我格格不入的肉灵。
这部电影整体我觉得一般只能说是好看的剧情片重点是LGBT,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也算是可圈可点。
吸引我的是它迷幻风格的配乐,每个场景都运用得很巧妙,体现出了奥斯卡内心的偏执纠结和转变。
本片带有浓烈的魔幻色彩,不管是从小到大和仓鼠的对话还是派对上呕吐出钉子,以及和父亲争吵后从身体中拔出的钢筋。
种种臆想都是奥斯卡对自己同性恋这个身份的恐惧和反抗的体现。
然后前期色彩风格相对浓郁迷幻点,最后的海边小屋环境很舒适平静,结局挺好的不是大喜大悲的那种,美好又自然。
奥斯卡在海边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段,一个是小奥斯卡在目睹同志遭受暴虐后听从父亲的意见自己对着镜子剪头发,这里算是抗拒真实自我并决心隐藏的开始吧。
小奥斯卡和父亲还有他的树屋另外就是和韦德的那段吻戏。
我挺喜欢韦德这个角色的(主要是阿廖沙.施耐德很帅)但是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还算不上是爱情(如果能发展一下也挺好的😉)
韦德裹挟着瓶装水的朦胧少年之吻切换着奔腾的瀑布湍流,满屏的肉欲却不显色情(这一段感觉和哈维尔多兰的手法很像但是我不专业所以不做过多评价)
说到韦德,往坏里说他就是个无聊找情趣的双性恋,挑逗一下奥斯卡。
但是往好里说他是彻底打开奥斯卡心中柜子的那把钥匙,他激发了奥斯卡的情欲也有好好引导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没有看懂的就是他和奥斯卡说自己要去柏林但是朋友却感知奥斯卡他其实是回家,没看明白他为什么撒谎。
1.Wilder:What are the words?Empathy.感同身受.2.Wilder:Smoke her out.Told you.(弹烟的动作).3.Oscar:Give her to me.Wilder:It's him.4.Wilder:What do you do up here?(what you do p here).5.Wilder:If you don't hate your parents you'll eventually became them.6.Oscar:Sorry to impose.7.Buffy:I'm just happy you're not gonna set me on the fire.8.Buffy:But you know I'm not the original hamster from your childhood right?I mean,it has been 10 years.Your parents replaced me,like,4 times.Oscar:What was that?Buffy:Oh,nothing.
且不说难能可贵的经典重映和新片首发,电影节还让很多即便在小屏幕上也难得一见的电影有了发光的机会。
而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些打着“多元视角”等旗号的作品在天朝银幕上更是绝缘,那当然无论如何也要体验一把。
比如《柜中野兽》。
虽然这类包含同志情愫的电影在境外早已日趋稀松平常,昨夜在三里屯观看时还颇有种踩在雷区上但就是不怕爆炸的狂放与傲气。
不过,拎走所谓不同的幻色,这类题材当然并不新奇。
依然满是青春成长类型片寻常的元素——孤僻而有才华的少年情窦初开,在抉择生活与情感的道路上,面对家庭、社会、同侪的左右,苦于渴求和挣扎。
那就要看如何表现,如何让人着迷或至少沉浸。
同是加拿大的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早已做出惊艳的表率,那些迷眩的光晕和孤傲的角度,为故事的推进打磨出极其迷人的个性。
新人斯蒂芬·邓恩(Stephen Dunn)试水长片,倒也有些多兰的情调在。
镜头干净而绚烂,很多时候充沛的明光一浇上去,都带着迷思般的体验了。
虚虚实实的画面,有时只任着人声长长短短地四溢,也甚是清绝。
不消说,画面的美感遍布全片。
而更抓人的,是那些叫嚣着的音符。
在影院强劲的环绕声中,每一次的搏动与喧嚷都镶嵌着金属的清脆和水分的盈润,意念被高度凝练,直面着拖长了的时间片段。
嘎然停止那一刻,恍惚的咣当劲儿总是奇妙而刺激。
就如海报所彰显的分裂与迷幻,电影的画面与配乐成了这风致最大的养料。
只是,尽管都在为一段段心路历程铺垫,有时配乐太喧宾夺主后,也容易让人在静寂之时感觉落差。
仿佛华章过后,总是懒怠记取那些质朴的主线。
论及主线,尽管常见重复段落,但纵然影史千百遍讲过,也总有个把耀眼或清心的能够打动人。
《柜中野兽》中的Oscar本来美好的童年笼罩着离异与欺凌两道浓重阴影,自此羁绊了他的情感与性情。
刺伤别人的那根血淋淋的铁棍,在他未敢正视自己捍卫自己的时候,总是一旦情动便在肚腹之内钻刺。
如此蚀骨的移情,在电影里总是疼痛万分地撕扯着。
而他为了抵挡这种痛苦,多年来也是苦心孤诣。
小时候乖顺地剪短头发,跟随父亲做木工,走所谓男子汉的路线,却始终未尝明白这些风牛马不相及的行为并不是压抑自身的良方。
长大后跟着尝试大麻,跟着参加迷乱的派对,也是不清楚这些跟风的做派并不能带来多少合意的释放。
就这么一个多少有点格格不入的人,结交着稀少的朋友,沉迷于孤独的化装行当,与仓鼠为伍,还在脑中模拟着假设的对话,对那宽广的外界与前路,总有些封闭和逃避。
一叶障目的无力感,在某些时段就是如此沉重。
就像很多人在认清自己之前,也许都有过漫长的一段孤独与抵触,怀疑自己,鄙夷他人,厌弃生活。
独自落在自己的泥淖中单打独斗,开花也好,枯萎也罢,一个人的战争足以被内心戏渲染得雄奇而悲壮。
所以无论这电影稀薄的同志情由是否相关,在被音乐轰鸣被画面牵引之后,也许很多人会对这种寂寥与委屈有一定的体悟或共鸣。
何况,在很多人心中,又未必没有一只柜中怪兽存在过——电影名为Closet Monster,翻译成柜中野兽真不如柜中怪兽——这种意像更接近于熟悉环境中的梦魇,也符合西方的神怪审美。
房间里触手可及的熟稔衣柜,谁知道那黑魆魆的腹腔里潜伏着怎样的怪物等着噬人?
安全感被架空后,Oscar那无法安置的平宁随时被瓦解,随处被风干,电影也被丢到摇摇欲坠的栈桥上。
当然,柜子的隐喻,必然还可以给这少年的不安心魔增添一层因由和属性。
面对这些魔障,我们跟着他在电影中寻找豁口。
那故事总是跳荡在稳固与磕碰之间,渴望,失落,尴尬,释怀。
事情总是要演变得激烈,才更容易促成出路的铺陈。
也是未曾想到,那个孩提时会用气球无比温馨地给自己造梦的父亲,竟在这十八年的生命中搅出了那么多的波澜——变化急促得有些败笔的成色。
作为一部处女作,显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无论是节奏的把控,还是演绎的呈现,一口气到底还是要顺着呼出去才好。
只是这一出独角戏般的战役,也是编排得生鲜活泼,让人回看了一次当年,又抉择了一次当下。
<图片1>
整个片子有一种迷幻偏执的美感,其实很喜欢结局的处理,真的很希望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够从阴影中走出去,男主最后的放下其实更能反应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现状吧,成长后更能去理解,去原谅那些伤害,所以最后放走仓鼠也就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放下了,结尾的海边小屋太美太宁静,电影色彩也从最开始的迷幻混乱变得舒适,也说明了男主内心的变化。
电影最开始展示了对同性恋的歧视,可是到后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宽容,一方面父亲虽然知道儿子是gay,却始终没有过度伤害儿子,父亲的几次病态的爆发也都是在遭遇儿子伤害他之后,毕竟父亲也是真的孤独,只有孩子了,影片也大多展示了父子之间有爱的相处,也正因为这样,最后男主的钢筋才没有挥向父亲,没有悲剧,只有亲密的人之间的互相原谅。
女闺密和男二号对男主的态度也更能代表这个世界开始包容接纳同性之爱,尤其是男二在树屋对男主的开导和治愈,让男主感觉自己不是那么羞愧,但是我依旧好奇导演对男二的设定,可能无关爱情,只是利用这一角色去展示男主的真实情感,也是引导男主情绪走向的关键吧。
然后本片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大于了伤害,伤害在先,可是我看来母亲一直对男主充满了关心和包容,就算父亲偏执病态,爱的树屋,和最后仓鼠点醒了四次更换仓鼠,都是爱的表现。
更有趣的是男主明知道仓鼠不是原先的那一只,却刻意的忽略,一味把情感寄托在仓鼠身上,所以真正病态的男主啊,是父亲和母亲一直在包容他,他却不自知,一味地给父母憎恨与伤害。
所以最后我从电影看到的是孩子应该学着去理解父母,有了理解就会放下心里的芥蒂,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总体来说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能够能抓住我的情绪和电影一起起伏,可是感觉电影表达还是有些矛盾不清的地方,因为自己也不专业,就不在手法上妄加点评。
第一次写影评,逻辑很混乱只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祝大家观影愉快。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柜中野兽》,下面请看前线躲在阴影中的少年们如何面对现实的评价了!
子夜无人:有生命力的处女作。
赵小毯:泛善可陈,实则是青春片。
热可可加盐:Vapid and cliche. This is exactly what an LGBTQ movie should NOT be.Xavier-耐观影:柜中的描述没能鞭辟入里,就像是任何一个少年青春期所发生的故事,没能给观众强烈的记忆点。
Her Majesty:只有掏出无用的乌干达,用它把父权牢牢锁在柜子里,才能跑出柜外,拥抱母性。
柜里柜外的对位关系蛮有趣。
将nbcs单元里的几部lgbt题材电影作比较,就不难看出《醉•生梦死》和《橘色》是带有猎奇目光和优越感的直男拍出的假冒伪劣产品;而《柜中野兽》才是由真同性恋导演和演员拍出的带有思考的、沉浸于身份中的真品。
psychopath.MN:心灵的压抑与挣扎最后还是回归探讨到家庭与成长原因。
一切的爆发和释放都归于对父亲的怨恨与愤怒,受童年阴影的影响而采取了措施寻求解脱,可整部影片却一直在强调Oscar的身份认同与挣扎的过程,对于父子情感后来的禁锢却是模棱两可,使得大多情感冲突与压抑后的爆发都有些不知所云。
仓鼠本是因情感缺失而幻化成Oscar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可最后的最后又处理成情感之外的事物,显得异常超现实与突兀。
鲍勃粥:cliche, cliche, cliche. kitsch, kitsch, kitsch. 和仓鼠对话居然成为了内心戏的推动主体,这种宛如世纪初的特摄电影(加菲猫,鼠来宝)的把戏真的还能再用?
通过刻板印象(看手的方式)的两次确认身份过度刻意且腐朽,类型化的人物描述令人毫无兴趣。
派对部分甚至需要直接展示男主使用药物才能推入高潮,强行的借物似乎是不信任影像本身的能力。
高度随机的情感唤起毫无预期和预警,一切都被过度设计,且同时不够大胆。
欧.尹:比预期好看些,视听上的风格化可以给人留下印象,整体节奏尚流畅。
文本意图过于明显,为讲身份认同,攒出一个模板化的故事,原生家庭问题、遭遇ptsd、环境舆论等等一般都能想到的点皆在,且不说父母形象均塑造失败,更强行让宠物开口,以此勾勒内心,不说笨拙也不能算新鲜高级。
影片的说服力因而欠奉,观感上几无共情,观影中更像是阅卷人读应试作文,单除去unfortunately一段——我在收到拒信看到最刺目的词也即是这个表面客气的unfortunately。
迷幻松饼:奥斯卡和王尔德。
虽然剧情平铺直叙,但是童年、父母和性向三条线通过主角对性向的探索串联系来的构思还算巧妙。
前半段电影的配乐有点土,后来的电子乐加上暧昧的灯光、怼脸特写和一些隐喻,感觉才逐渐上来。
很喜欢影片最后仓鼠说你父母换了我四次和气球爆炸的声音。
整部电影最让我喜欢的是主角没有去成纽约,爱情无果,并没有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像他妈妈跟他说:you’ve never had it easy and maybe you never will. 当你决定面对真正自我和人生的那一刹那就是梦的泡沫破碎的时候。
布谷卟咕:合格的青春片(居然是处女作?
),为了Aliocha Schneider的颜值得一看,故事结构很简单,这次的主角尚未打开自己,暂且处于人生种种小挫折爆发的时间点- 失学,感情不顺,家庭不和。
延续了这类类型片的套路:略显孤僻的天真主角,有与众不同的潜能,去派对麻痹苦闷的自我,和暗恋对象有亲密的暧昧瞬间。
观众可能会被某些瞬间戳中,也许是钢筋刺穿小腹般对性向的恐惧,或是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出的不由自主的笨拙。
对我来说是“What’s on your nails”那小心翼翼、快速掩盖欲望的一句。
主人公对爸爸又厌烦又因为是亲密关系而失望的感情处理得很细微,结局小转折说的小仓鼠其实不知道是换了第几个了(给这个故事温柔加成),也许也照应了人的成长中,有的时候会很愤怒目前的人生现状,感到迷失自我,过去的自己消失了;但送走过去迎接的是新的成长。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部小众(据我目前感受来看确实)的但同样不可不看的同性爱情电影。
虽然说是同性爱情电影,不如说是藏匿在主角内心深处的同性爱情欲望的萌芽和爆发。
穿插在剧中主角探索和家庭冲突两条线中间的仓鼠,是主角从小的好朋友,尽管从主角小时到长大仓鼠已经死了换了多次,但主角依旧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一直在某些情况下和自己对话。
在我看来,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主角的心理自白,不知他,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总会或多或少的幻想一个伙伴陪着自己,其实长大以后,会发现其实那就是那个时候躲起来的自己。
另外,整个电影里,男主和一个男生在床上喂水,那流淌着透着光的,流淌过的就是那种爱情向往的脉搏冲动。
以及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男主和父亲吵架,看到一根钢筋从自己肚子里凸出来,鲜血和腹部破裂,这些画面组装在一起,搭配音乐,确实有达到一种撞击和冲击感,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很喜欢结尾,当主角用纸船把陪伴自己很多年的仓鼠尸体送进大海,看到仓鼠和自己说着那些告别的话,有一种仿佛和那个被压抑的自我和解的感觉。
整个片子有一种迷幻偏执的美感,其实很喜欢结局的处理,真的很希望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够从阴影中走出去,男主最后的放下其实更能反应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现状吧,成长后更能去理解,去原谅那些伤害,所以最后放走仓鼠也就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放下了,结尾的海边小屋太美太宁静,电影色彩也从最开始的迷幻混乱变得舒适,也说明了男主内心的变化。
电影最开始展示了对同性恋的歧视,可是到后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宽容,一方面父亲虽然知道儿子是gay,却始终没有过度伤害儿子,父亲的几次病态的爆发也都是在遭遇儿子伤害他之后,毕竟父亲也是真的孤独,只有孩子了,影片也大多展示了父子之间有爱的相处,也正因为这样,最后男主的钢筋才没有挥向父亲,没有悲剧,只有亲密的人之间的互相原谅。
女闺密和男二号对男主的态度也更能代表这个世界开始包容接纳同性之爱,尤其是男二在树屋对男主的开导和治愈,让男主感觉自己不是那么羞愧,但是我依旧好奇导演对男二的设定,可能无关爱情,只是利用这一角色去展示男主的真实情感,也是引导男主情绪走向的关键吧。
然后本片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大于了伤害,伤害在先,可是我看来母亲一直对男主充满了关心和包容,就算父亲偏执病态,爱的树屋,和最后仓鼠点醒了四次更换仓鼠,都是爱的表现。
更有趣的是男主明知道仓鼠不是原先的那一只,却刻意的忽略,一味把情感寄托在仓鼠身上,所以真正病态的男主啊,是父亲和母亲一直在包容他,他却不自知,一味地给父母憎恨与伤害。
所以最后我从电影看到的是孩子应该学着去理解父母,有了理解就会放下心里的芥蒂,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现在的彩虹片拍的越来越像青春片 可能因为青春期的人都有自己最柔软的秘密 而柜子里的事又是这些秘密里最敏感的一个吧 取向的懵懂 童年的创伤都是写烂的东西 却因为这部戏迷幻的配乐 素净的配色显得特别的清新 无论是柜子里的人 还是柜子的人 多少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些许影子 对远处的人的敬仰 对梦想的坚持 借鉴「Black Swan」的意象手法在这部戏里成为男孩一次次蜕变的标志 作为处女作虽然青涩的地方不少 但是看得出导演有自己的情节和风格 希望下一部作品不会太远
不用过多药丸,只需要一个精神分裂视角
十分个人化但杰出的作品,镜头细腻,感情充沛,第一遍跳看有点可惜,值得二刷。导演居然是同村人简直炸裂。。。
电子配乐和奇幻画面太带感
原声不错
我以后要把文艺片都标记出来口亨
蛮好看,表演和摄影加分。Oscar的心理描述得并不是非常清楚;除了童年阴影导致的对性向的压抑,其他的性格描述更像是模糊的-导演对情绪化的状态的表达强于完整人物的塑造(这也是表演和摄影突出的部分所在)仓鼠的对话很幽默,又带出孤独的忧伤。不管怎么说残酷青春,人家西方的同志还是比我们容易多了
男主真他妈的好看!
挣脱父权的过程真是艰难,那就是一座大山,每个少年都需要跨过去的山。
一般般还行吧。少年面对创伤发现自我,只是最后的幻想是否过于白日梦自我安慰了。厕所自慰突现钢筋,最后终于拔出钢筋挺精彩,可惜还是差一点劲儿。
选歌品味比多兰差一点。天菜也和《幻想之爱》里外型差不多一个型,会说话的人格映射宠物又很《海狸》,啥意思,处女作就要集LGBT导演之大成吗
电子迷幻乐用的有点太多了,剧情没太看明白。
柜子是一语双关,既讲了男主被父权压抑住的性取向、又含有对柜中母亲衣物的小心翼翼、对母爱缺失的童年阴影
最後三十分鐘是情感累積大爆發
蛮喜欢男主 Connor Jessup,加一星
康纳杰斯普长得有点像小乔勒,indie pop版的壁花少年
好真實的痛,把鐵棍拔出來的痛勝於插進去的痛。最後倉鼠才對旁白畫蛇添足,說得太白,但還是超喜歡倉鼠的設計。那一腳踹得太好,我快把所有髒話傾注在那位父親身上。故事很喜歡,配樂攝影很棒,男主超讚,情節和敘述上的不足也算不了什麼了。
柜中野兽,本身一种心理挣扎的描述,但是涉及到复杂的家庭关系,变成了寻根问底的考证。
心有仓鼠,被逼做野兽。关于突破青春心理禁锢,电影语言和美学放在这个比我还年轻的导演身上令人惊喜。但仍显苍白。惊讶给仓鼠配音的竟是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We are closet monsters and gonna kill all the monsters especially fathers
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