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河濑的片子向来没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琐碎简单的对话,生活化的场景。
大部分都采用手持摄影,晃动的镜头下却无形中多了些代入性。
对于河濑,一部分人热爱至极,另一部分人嫌弃至极。
似乎没有什么中间派别。
河濑擅长使用大量并未对剧情叙述有什么直接意义的空镜,却很好的交待了环境,间接影响到观者对人物当下心境的解读。
真千子在失去儿子后在一所养老机构工作,遇到了三十三年前失去妻子行为举止怪异的茂树。
茂树一直难以忘记妻子,也曾因为真千子动了他最为重视的书包而将她粗鲁的推倒造成骨折。
千真子陪着茂树去给妻子扫墓,终于知道为何那个书包对于茂树是如此重要。
里面有给妻子带来的八音盒和三十三年来的日记。
于是,真千子在茂树的念念不忘下得到了某种释怀。
两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经历,确实超出了我的感知领悟,所以我也确实未有半点感同身受。
倒不是要让谁薄情,但至少做到不要如此厚重。
人生难免一场场离别,如是总是如此计较难免无法释怀,失去即无法挽回,何不珍藏于心就好。
《殡之森》整部片有着难得的静奕的基调。
我总记得那安静的温暖发午后带给我的感动,嘈杂的蝉鸣,更显得夏日宁静,这是夏日独有的吵闹的安静。
是我喜爱夏日的这样的夏天让人热爱生命。
在一个安静闷热的午间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千真子真的是一个有责任心,坚强,勇敢,有爱,强大的独立女性。
丧子给她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虽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时常是要保持理性的。
但是……但是,总有那么些伤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即使理性总要告诉我们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的,再怎么挂念也无能为力。
然而痛苦并不会因此减少。
老人走向河流的时候,千真子撕心裂肺的哀求他回来。
她真正哀求的,其实是她那逝去的孩子。
人死不能复生……若是人生突遇变故,亲人离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总觉得最深的痛是一种情感的长久麻痹与迟钝,未必要强忍欢颜,亦未必要阴郁寡欢,只是不愿提起,更不愿触碰,随波逐流,任其消散,或者压抑后更激烈的爆发,终究都有释怀的方式。
只是一个有心事的人,却还有那样的耐心,让人不忍去责难她们的幼稚。
生与死的讨论多少有些刻意,情感过早的爆发,让之后变的有些乏味,33年的记忆因为完整而显得有些虚情,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的感动,只留下长而缓慢的镜头在一片片翠绿间让人困意重重。
这是可怕的影片,我被郁闷坏了,除了女主角脱衣服给大叔取暖的时候,来了点精神,然后一直是闷到要死,其实我很努力了,一直在努力的想进入剧情,但没办法,实在不是我的菜,没办法欣赏,只能说抱歉了。
对于本片的选择,还是给没看过的人提个醒,慎重,很可能没办法欣赏。
“不需要什么刻板的规定,你知道的”丧子之痛和丧妻之痛的人在一起交流。
风景很美,音乐也不错。
疗伤电影?
森林里迷路,拿起手机对风祈祷。
年轻女人把老头当做儿子看,老头把她当妻子看?
夜晚她用她的体温温暖他,似乎有乱伦老少恋的味道。
老头把三十多年的日记(到2006年)放在地上,睡到死去的老婆的土地上,而她对着空气转动声音,大概是求生。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气氛做作”、“不知所云”,这是短评区大多数的心声。
我老婆的表妹今年车祸去世了……家族成员们至今没走出来也肯定走不出来吧。
评论中关于一切“不知所云”、“场景刻意”等的评论,现在看来,都是最简单的由衷之语和自然行为。
如果这片子我在去年看可能还真的get不到一些点。
茶田那段对女主来和男主来说就是潜意识的幸福回忆。
溪流涨潮那段,女主崩溃是被找回了失去孩子的感觉。
八音盒那段女主看着男主了却心愿挖了坟,为男主亲人放了音乐,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希望。
人都有一个终点,男女主是反差很大的一对设定,但在森林中,仿佛是第三个人来引导他们的森林中。
他们有了交集,有了共同面对死亡的交集。
这大概是导演想表达的人人面对死亡的无力,却又使劲让自己过得去的样子吧……还有一些评论如:男女主干嘛不做爱……没看懂请也别瞎讲啊,很丢脸呢。
对不起吧,可能我真的是没啥欣赏能力,这部电影太令我失望了。
文艺剧情片我是看出来了,可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就止步在这里了。。。
开头冗长,中间拖沓,结局迷糊,剧情,背景,地点,几乎所有都是靠自己的猜测,我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啊。
全靠后来自己找影评才知道他究竟说了啥,这样的电影也是没谁了。
“大闷片”不是浪得虚名的,像我这样平时不喜欢快进的人,也忍不住跳了一次又一次。
我发现我没什么评价想说的,因为我觉得我找不到引起我兴趣的地方。
和萌动的朱雀一样的开篇。
缓慢的节奏和漫不经心的剧情开始让我也有点闪神。
不是年年清明我去过的那些树林。
然而在这片令人神伤的森林里,依然掩埋着一个个寂寞的灵魂。
孤立无援,企图安歇。
老人的世界,一股老人气。好恶心的片子,全程一个年轻女人跟一个白发老头厮缠在野外的二人世界,又是追逐又是互喂又是互抱,不如直接肉搏了。女的还时不时发出那种淫荡的娇喘和嘶吼。
镜头的凝滞(定镜,或者缓慢摇动或跟拍的手持DV)模仿着一个“痴呆”的视角,它是茂树的状态,与此同时,也属于年轻的真千子,《殡之森》则是她的加速老化,随后,她将在转动的八音盒乐音中耗尽余生。而“森林”提供了一个可供观望,却无人真正进入的“纵深”空间,在《殡之森》中,意味着死亡,也即某种返祖行为,顺遂自然时间的轮回,却仅有神秘,没有今村式的恐怖,当他们放弃车子,进入丛林时,隐含着一种潜在的灵/肉对立,灵魂逃离了身体,获得了解放。然而在通往死亡(丛林)的返祖之旅之中,人物的解放并非摄影机的解放,摄影机同样是观看对象,影片人物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只有挣脱的渴望,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抗,因此,它保持着一种缓慢,平稳速率的“跟从”,或者是一种鬼祟的“尾随”。
漫长而抒情的亡者告别之旅,用那么美的景色来衬托活在其中就是活着。(脱掉衣服抱在一起真的比穿着衣服暖和吗?!)
1:08彻底囧了
活着有两层含义:进食!那么告诉我,你吃大米吗?是的,很好,这也很重要。活着还有另一层含义:对生命的感觉,去感受生活,去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它不仅仅指,吃饭和生存。因此也就像我刚才说你的问题有两层意思你吃饭吗?是的,你吃饭,所以你活着
实在看不懂……虽然知道河赖直美是镜头取胜的导演,但我也看不懂这镜头啊😂
说实话,看着这个片吃安徽板面是不用过水的,自带洗涤功效。
岩井俊二吐槽的日本演员过于僵硬问题我算是感受到了…
不舒服……
殡之森
4.7 平靜的,深情的。輕輕流淌的河水,不再回溯。如果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很醜惡,那么可能是誤解了這片裡的深情。情感投射的對象並非男女,而是自我的本身。
[3.5/5.0] 無所不在的渡邊真起子。
安静而深挚的情感。
电影本身就是在探讨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当然,此处值得一提的则是这里的死亡指的是一生挚爱的逝世。但是,难道淳朴一定得用原始的暧味行为表现么?
#BD(8.3/10)理想中《草木人间》的模样,令人安心的电影。生死边界的幽冥之森,涤荡内心的缺失,收获温柔却坚韧的生命力。前段的自然主义影像是那么动人,后段虽略显单薄直白,但依旧完全沉溺于滞重的时间流逝与绵延的情绪洪流之中。
森林的意象联想到阿彼察邦......
镜头语言太差了,恨不得把“马上要出事了”甩在脸上,剪辑也很差,一个场景切另一个的转场也很奇怪。故事啊镜头啊,都透露出一种直白感。有时候这种直白感很打动人心,有时候就,很莫名。失去了含蓄的电影,很像韩影,动不动声嘶力竭(没有批评韩影的意思)
女主长得不错
丧子人妻和失智老人的丛林之旅必须说一句拍就拍 你晃晃晃 晃个屁啊河濑老师失水准
好矫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