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北京医院里那一段,女儿因为母亲干涉自己的事,发生争吵,季佩珍悲伤的对女儿小美说到,“我等不了了。
”我的眼泪再次倾盆而出。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连这样一句话也没有留给我们,躺下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中断了我们和她这一世的母子情缘。
季佩珍化疗后头发掉的厉害,还白发,女儿小美给她染发,梳子一梳头发就是一把一把的掉,小美心疼的动作有些迟缓。
季佩珍站了起来,说,不染了,然后拿出推子,自己把头发给剃了,当一缕一缕头发飘落在地,这时候你不想落泪都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世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很多时候我都怀疑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你们其他方面对我一点都不关心,只关心我结不结婚,好像只要孩子结婚了,你们就完成任务。
但是,作为孩子,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关心你活得是不是真正的开心快乐。
如果我有孩子,我只会关心她是不是真的健康快乐?
而不是她还不赶快结婚?
搞得我没完成任务被人说?
我只是随便说出两个条件,一个是身高一个不吸烟,你就劝我身高高的打老婆,难道矮的就不打?
难道高的就没有不打的?
我觉得简直太搞笑,毫无逻辑,狗屁不通。
你说吸烟可以戒,但是人家戒不戒是别人的事情,但是别人是肯定不会为你戒,婚前或许为了得到戒了,婚后或许为了生孩子戒了,但后面有一万种理由重新吸烟。
不要把决定权交到别人手里,不要期待别人改变,不然终究会失望。
有时候年纪这么大还这么天真,我也是佩服的。
跟一个不喜欢的人一起生活,还要诸多忍受,受尽不足为外人道的委屈,我可能真的会抑郁死。
你自己都讲自己老公 “嫖赌饮”啦,我真的不想我成为你那样,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像我这样。
我知道这样很伤人,但真的是我真正的想法。
“向下兼容”降低要求也不是说不可以。
我也不是说想要找多高多帅的,起码是顺眼喜欢的吧,又矮又丑还吸烟,我对住他可能吃饭都不香,难道还要跟他一起亲嘴睡觉,为结婚而结婚,跟一个我不喜欢的人,那是绝对不可能。
如果你没有好的资源介绍给我相亲,那你就跟以前一样不管我,任由我自己一个人坐选择和决定。
如果某一天我遇到一个我愿意的人,我自然会选择结婚,如果遇不到那就不结婚。
我很认真的,不是开玩笑。
你们也应该知道你们做不了我的主。
我不靠男人吃饭,现在我也不靠你们,我是在乎你们,该我承担为人子女的责任我不会逃避,但是想道德绑架我,我只能远离。
“有头发边个想做癞痢”有好的谁不会抢着去,不好的难道我还要上敢去吃屎。
甘简单的道理,难道你唔明。
话我要求高,自私都没有错,我也不怕村里人讲闲话,我内心强大,嘴长在别人身上还不让人说,随便吧。
反正我不在乎。
如果你很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我还是那句话,我帮不到你,你自己要学会调整。
我以前很多时候不开心或者不敢开心,都是容易共情了你的不开心。
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我,家里面从来不会好好说话,一言不合就大声吵闹。
我也不想那样,但是还是变成了那样。
所以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口头表达,我觉得我还是文字表达得更清楚。
现在,我也明白了让别人开心,不是我的责任。
即使是我的妈妈。
我开始学习不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你也要学会让自己快乐起来,而不是一味抱怨而不改变。
最爱婧仪姐姐啦,当然要去支持一下子,看完后,觉得它算不上称神,也不是平庸,它赚取了我很多的眼泪,因为这一点就挺值得的,然后就是我一定要让我爸妈都身体给保护好不让他们受伤提醒他们按时体检,注意身体健康,提醒妈妈保护好自己,因为我妈也得过宫颈瘤子,我深有体会,希望他们能健健康康地陪我长大,等我成家立业,希望她们开心快乐富足,我现在不想远嫁,只想离我爸妈近一点,让他们放宽心,哥哥离家远,只能尽量靠我来维持这个童年的伊甸园,它可是我的一整个青春,我不想失去,也更不想离开。
人的回忆难免认为家才是自己最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地方,所以我尽量地父母在,不出远门。
有些情节把人物刻画的较为单薄了,是有点败笔,但是整体上还是看完了。
--找到了2022年1月3号写的观后感悟,先放在这里吧。
一年过去了,发现现在评分降了好多。
前半段我是一直笑着看下去的,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一个是李小美为了躲避和老妈的视频,假装信号不好而黑屏,实则是用手捂住前置摄像头,简直和我为了挂掉老妈的视频,一动不动假装卡住的小伎俩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去北京治病,实则为了纠正小美在恋爱上错误的季佩珍,吐槽着小美打扫的看起来干净的屋子其实衣服乱八七糟的塞满了一柜子是“猫盖屎”的时候,我笑着感慨电影的真实。
但是渐渐的剧情就开始催泪。
因为我妈就坐在旁边,我一直在她面前装出的都是一副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模样,所以电影后半段都是掐着胳膊看完的。
但是小美因为妈妈独自去找了郑毅而生气的时候,徐帆那句“可是妈妈,等不了了”让我瞬间泪崩。
其实从外公的离世开始,妈妈和我说的那句“我再也没有爸爸了”,我就特别害怕自己爱的人离我而去,也常常会因为一些文章而泪目。
特别是慢慢的长大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父母已经老了。
我妈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打我骂我,而是什么事都会选择最委婉的方式说。
就像电影中一直任性的李小美问的那句“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怎么办呀”是啊,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妈妈也都一直是我的避风港,以后如果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我从来不敢想象,一直拿着我还小妈妈还不老来糊弄自己。
可是我也知道自己也不小了,而爸爸妈妈也是一年比一年老,但自己每次任性妄为的时候,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些。
当然全剧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剧中的妈妈因为怀孕而放弃了去南极科考队的机会,徐帆的那句“但是你不一样,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直击泪点。
亦如《你好,李焕英》里面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一样,妈妈的爱总是毫无保留,我也总是会不理解厌烦抵触,但好在我还有机会去珍惜这——关于我妈的一切。
看到这部片 感觉中国电影已经没什么希望的样子!
各种翻牌片 还拍的自取其辱!
翻拍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原片哭惨哭到心碎一地,非常温情默默又带着强烈的家庭力量,改版的母亲好像接地气了 但是之前妈妈的味道全变了…实在不希望这是一部只有能力借着人家原版的哭点来赚国内观众眼泪钱的电影,但是把出彩的气质都改的面目全非。
看本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原版电影,对标和客观性会更强一些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月影人(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60463/徐帆演的真好,这种表演带来的真实感让剧作的很多问题都很容易被忽略,而这类中国女性在国内这一代女性中是有代表性的,她们善良勤劳,有能力,甘于奉献,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尽心,对丈夫体贴,她们用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她们的价值感,获得她们的幸福,但是这种高强度的付出是有代价的,依从商业片逻辑本片重点不在此。
母女矛盾是贯穿的主线,整体依然是母亲患绝症就解决了矛盾,解开了心结,虽然剧本上有补充女儿对于母亲见男友的不满但是跟父亲说怕以后没有了母亲谁管她……这含糊了根本的矛盾。
我注意到影片中的男性有意无意的都是无能和反面的,自暴自弃的弟弟,一蹶不振的丈夫,有家室的女儿男友,应该是为了渲染母亲的不易,客观上男性这部分却是最现实主义的表达,女儿那种母亲死后变得发奋图强继承遗志的情况太浪漫化,这是此类商业片逻辑的要求,也注定此类电影艺术价值不高。
观看本片最大价值就是欣赏徐帆的表演。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几点:1.关于题材。
最近几年的题材都是关于抗击癌症,生死离别,这样的题材本身会触及到大部分人的痛点。
所以在观摩这部影片的时候,几次出现情绪的不适,会有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亲人的离别的感伤。
导演对这样的题材选择可能和疫情的背景相关,人人处于自危。
导演把它巧妙的利用起来,既成了观影者共情的痛点,也成为了很好的商业卖点。
2.关于演员。
徐帆老师唐山的口音和表演总觉得是有点刻意,影片中两次发飙的戏,会显得非常生硬。
人物情感行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成为了情感为情节服务,叙事上的逻辑断层。
总之,总体上表演略微生硬,叙事的感情表达不到位。
观影期间几次被感动,其原因是此类影片所呈现的情感表达,而非故事本身。
3.关于影片的矛盾。
故事的情节非常拖沓,而且人物的矛盾非常松散,导致整部影评的情节线表现的支离破碎。
弟弟的转变,女儿的清醒,都是人物本身的情感所致,并不是因为情节矛盾所致。
在影评结尾处,导演的处理更是生硬,母亲的死亡换来的是女儿的人生觉醒。
这样的情节让我十分抵触,一个女性的转变,为什么要靠另一个女性的牺牲才可以变成一种被大众定义所谓的“完美的人生”。
写完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听到她说话的声音,我随便聊了几句,挂掉电话开始忙自己的事了,生活并不是电影。
《关于我妈的一切》为弟弟老公女儿婆婆忙碌了一辈子的地理老师季佩珍,迎来了自己圆满退休的日子,却没想到也快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
电影泪点很多,尤其那句“妈妈等不到你长大了”以及抗癌火锅店老板那句“不管怎样,我刘玫要是不在了,这味道不能倒撒!
”电影展现了生命面对痛击时的顽强和不得不逝去的无奈。
感动的地方我不想说太多,为避免误导更多观众,我简单说说里面的不合理处。
电影没具体说季佩珍得的什么癌,只说子宫里长了肿瘤,首先肿瘤并非就是癌,肿瘤是不是恶性也不是一个B超就能断定的。
其次,电影里做医生的老公去求北京的老同学给妻子做手术,医生说没意义的时候,他还不放弃一定要做手术。
事实上作为已经扩散的癌症是不能直接做手术的,有些可以通过放化疗控制后做手术,很多是彻底不能做手术的,因为手术意味着会增加扩散,病人死的更快!
此段描述绝对为不懂常识的编剧胡扯!
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有靶向药,靶向药的原理使其往往效果明显,但更让病人痛苦的是其副作用和后来产生的抗药性。
电影里的靶向药是输液,现实中也很多是口服药片。
影片中季佩珍对女儿的令人窒息的爱并不值得提倡,女儿长大了,妈妈却没有意识到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也正是她过于沉重的爱让女儿那么叛逆。
一个单身女孩做着助理工作却在北京自己整租的两室一厅也严重不符合现实,她全月的工资都不够房租,别说两室一厅,大开间都不够。
孩子在父母怀里是心肝宝贝,然而职场不同于父母的温室,需要自己努力历练成长。
女儿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干的工作,但也没必要非安排去完成妈妈未竟的事业,妈妈的理想不必要也得是女儿的理想。
片尾曲不错《牵一双手》(《关于我妈的一切》电影主题曲)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0j8S57H54Zl3 @QQ音乐弹幕里一片“祝爸爸妈妈永远健康”,希望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们都健康快乐平安长寿!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仿佛是堂皇一样,太远了就想着靠近,太近了又想着离去。
而有一天弹簧的一头消失了,另一端会到哪里去呢?
影片中,女儿李小美,到了南极。
这是一部关于不太圆满的谅解的故事。
说实话,这个婆媳关系也太好了,我不相信它讲述了母女的、情人的、姐弟的谅解,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可悲的放在一个“人就要死了”的前提下。
死者为大,全片都透出这么一个传统而又能解决一切的理念。
全片持续性的母女冲突,从一开始单纯的控制与反控制,到中后段在与癌症抗争的同时穿插不伦恋情以及母女冲突,甚至还有一条姐弟冲突的线索链,使得全片包括的内容太多,而且前后给观众的感觉并不统一——前期的柴米油盐,后期又直接讨论生死。
整部电影虽然想以催泪为核心卖点,但是徐帆和张婧怡说实话我认为在影片中表现一般,前者一说话就让我出戏,总有些出鸡皮疙瘩的感觉,而后者主要是戏剧感染力以及对情感的爆发比较疲软(好几个地方感情需要爆发,她总是弱了那么一截,太嫩了)。
在得知自己别情人骗了这点,张婧怡的情感还是没有宣泄出来,这语气、这表情还是死板了一些。
而真正让我眼圈含泪的,是作为三号人物的,家庭中的父亲这个角色,许亚军的表演非常出色,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父亲,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一开始的木讷,毫无存在感,到对妻子爱意一点点的流露,直至最后的感情爆发,期间,他有慌张、愤怒、无力、不甘、绝望,也有隐忍、坚强、以及作为医生的职业冷静。
全片能够看出他一直在隐忍,而到最后,在一个小酒馆里,他不得不面对妻子即将离去的现实时,他从默默流泪到痛哭。
仿佛是酒精的催化,也仿佛是现实和面前的挚友、女儿叫醒了还在幻想中的他,眼泪中有不甘、悔恨、无所适从,他在那一瞬间整个人都塌了。
许亚军在片中的情绪变化非常专业而真实,这才是演技啊在一个女性题材电影里,一个男性演员抢走了大部分的光芒,究竟是不幸还是幸事呢?
这里吐槽一下,镜头第二多的男性配角,那个扮演出轨属下的上司,这位叫李程彬的演员全片只有一种表情——(●—●)徐帆扮演的母亲季佩玉是一个我们眼中标准的中国家庭妇女,既要照顾公婆,丈夫又是个粗心肠,有一个叛逆的女儿,教着一群十一二的孩子,另外她也算半个扶弟魔。
这简直是论坛标准妇女形象代言人了!
而她对于周围人的重要性,只有到她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被众人察觉,女儿的懊悔、丈夫的悲伤、弟弟的惭愧。
只有当死亡来临,他们才会低下头忏悔,这太悲哀了。
这是季佩玉的悲哀,用她丈夫的话可以回答:“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注意到?!
”本片的卖点还有对晚期癌症病人的详细描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里状态的描写,残酷而又真实,但对于电影来讲,作为娱乐题材,太过沉重了。
《滚蛋吧肿瘤君》里,这一段太过理想化,而《关于我妈的一切》里则太过真实。
真实得让人头皮发麻。
随时随地一大把的头发从头上滚落,大口的吐血,临终前丧失了视力……在影片后端,癌症晚期患者的一系列身体崩溃的表现让之前构造的乐观、坚强、相信奇迹的美好画面被打碎。
晚期癌症的元素也算是影片的核心之一,但是很遗憾,我认为从商业价值上来讲,这一点成为了它的短板。
目前靠催泪大卖的题材不外乎爱情和家国情怀,但是母女情+绝症的催泪系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李焕英还是算喜剧)。
主创似乎也是到了这一点,对于母亲的去世影片没有直接描写,反而是用一种浪漫的手法,先带着观众回忆了母亲的年轻时光,而后在海边以父母的共舞迎接了最后的离去。
在影片最后,李小美实现了母亲的夙愿,随着科考队前往了南极,这种强行的提升格调,充满了不协调的魔幻感,和影片本身的写实风格有些格格不入。
一个探空气球写上了季佩玉的名字,被她的女儿放到了南极上空。
我想说:妹子,你妈活着的时候少让她操些心不更好?
尴尬到脚趾扣地…本来想骂周也台词不行来着😂结果发现是张婧仪,这俩人这么像的吗?
一癌治百病?
原本冷漠的老公(锅都溢了还在看报纸,有那么多国家大事需要你关心嘛)变得会疼人了;叛逆的女儿(巨婴嘛这是,把自己成年后糟糕的生活通通甩锅给“管太多”的妈妈)变懂事了;浑蛋的弟弟改邪归正了,连得了阿兹海默症的婆婆都难得清醒了一下。
剧情七零八碎,仿佛导演是要把催泪情节做个拼盘。
张歆艺是负责硬广的吗?
严重怀疑火锅和假发都是品牌植入。
湘爱不是湘菜嘛,怎么改火锅店了……女儿知三当三的情节对故事有什么推动的作用?
为了突出她叛逆?
好无聊啊,咋每个叛逆的憨憨都要糟蹋自己的人生,不能好好生活,北京买房,脱离所谓父母的掌控嘛?
(另外不得不吐槽编剧是没在北京生活过吗?
一个小编导在北京五环内租个一居室,这家里有矿吧)这母亲也是绝了,为啥要对每个人负责啊,有什么圣母癖嘛?
正如季佩珍所说,这是我的选择,你不一样,你可以过你想要的生活,选择为了家庭,为所有人操碎心,这无需指摘,给这种选择加上即将离世的后缀,便是一种强求,强求所有人的回报,承认本质的亲情能让人感动,却也是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的枷锁。
这个电影里就许亚军的表演像个正常人
隔壁的观众哭了很久,的确是很好哭,徐帆真不错。只是我觉得太温情脉脉了,里面的家庭问题、母子问题、姐弟问题,每一个追究下去,都是玻璃渣,踩一下都会流血的,不过现在因为妈妈要离去,就给柔化了,磨平了,这让我不满足。这位妈妈是中国大部分妈妈的缩影,我们接受起来非常顺滑,因为电影再一次歌颂她肯定她,我们被她感动,也为自己感动。但妈妈变成这样,更深层的原因不是感动能解决的。
3.5~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
我真的不相信在我泱泱大国关于妈妈的一切就这样?求求了,妈妈们真的可以精彩一些,这部电影里的内容真的不能是妈妈的一切…徐帆老师这次演得好?也许吧,但说是是故技重施不为过吧?参见《唐山大地震》以及她演的同题材电视剧。
我觉得剧情真的很感人啊,看得我一直在哭得稀里哗啦,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和我妈在一起
6.8/10影片翻拍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记得当时真的是哭的不能自已。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太过于电影化,太过于主旋律了,最后总是要来一点所谓的升华,有人说了,我们要传递正能量,要积极向上,所以我们的结局一定是要美好的,其实大可不必,淡淡的忧愁未免不是一个好结局,反而这种悲伤更容易击中人,后劲更大,这也是区别于韩版最大的问题所在。哭是因为母亲这个角色,但整部电影所有角色都感觉游离在生活之外,就像是那种临时搭了棚,临时做了一场表演,没有生活感,更没有历史感。
国产63
导演手法生涩,不会转场,都是生硬的淡入淡出。对演员表演也不太有调节能力。主角的情感与身份设计包罗是挺全的,母亲,姐姐,妻子,媳妇,包括少女时独立个体。但冲击与感染力比较泛于表层。像陈明昊完全该有一场爆发的戏来给全片添彩的。导演浪费了他。
不少地方都很动人,很多情节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去看之前多带点纸巾,太多共鸣很容易泪崩。应该是这个档期的一匹黑马了,非常符合市场主流观众观看的一部亲情电影。徐帆在线下不少话剧的磨练下演技发挥依然稳定,吴彦姝的表演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这算什么关于我妈的一切,只有付出没有自我,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为家庭奉献而感动嘛,想克制又台词鸡汤,想感人又叙事普通ps但是能看出徐帆喊冯小刚哥哥的样子
看的点映,电影黑屏,全场泪目。在场女生泣不成声,徐帆患病后剧情忍无可忍,煽情片段拼凑,黑屏转场接二连三,女儿线实在拉胯,着实暴露编剧无力。滥用升格配乐加戏,让我屡屡扶额叹息,仅靠这种手段赚取观众眼泪,此类国产电影不足以上院线。
一开始妈妈喂养婆婆,妈妈走了之后女儿喂养奶奶,爸爸很忙,要忙工作…所以女人应该背负这些?这是伟大?
直戳泪点,也有一个爱管这管那的妈妈,很怕她会离去,想到就会哭着睡不着
题材加分,李小美叛逆到没有《妈妈!》好哭,一滴泪都没有。完整看过张婧仪的四部剧加一部电影,第一次感觉到她的演技这么拉。
被电影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季佩珍赚足了眼泪,这个母亲的形象一点也不陌生,是所有母亲的缩影。在电影中母亲也只是季佩珍诸多生活角色的其中一个,除此之外,她还是好妻子,好儿媳,好姐姐... 操持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差点让人以为她的世界只有家庭,但其实季佩珍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只不过家人都太享受她的无微不至而忽视了原本的她,直到最后女儿知道了她的梦想,了解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母亲。电影并非一味歌颂母亲为了家庭付出了所有,是想要观众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母亲和家人,爱什么时候都不晚。
影博一号厅的音响系统需要调较一下了,什么效果啊喂。前阵子错过一部主题相似的院线片《候鸟》,这部不能过,往返十六公里到影博打卡。审美有功有过,品控无功有过。有关父子关系的叙事、住院痛极之时写名字等细节关节之处很有些东西,奈何承载内容的无论技术、艺术还是话术都难堪大任。主题指向性okay,主题展示很不okay。从制作逻辑角度出发,我无法给出四星,仅添加一个标签,留作“纪念”。
跟着高清频道看的,看到“她妈看导航第一次开四惠桥居然没迷路果然是地理老师”那条评论太好笑了哈哈!但剧情啥情况?当妈在的时候,亲手带大的弟弟、尽心尽力的女儿、感情良好的丈夫生活都一塌糊涂,人走了之后他们生活就一下有方向变好了?don‘t get it
还好不是那种以刺激泪腺为目的的电影,死亡主题展现的还挺阳光的。影片很明显想刻画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但用力还是过猛了,用力更猛的是女儿,前半段与母亲的对抗实在是太刻意太夸张了,桥段也比较老套。最打动人的是张歆艺扮演的那个火锅店老板。
3.5白色气球升空理想,黑色秀发延绵生命。绚烂烟花阖家团圆,无垠海滨爱永不停。她是女儿的母亲/奶奶的母亲/丈夫的母亲/弟弟的母亲,可偏偏没能成为自己身体的母亲。《故事会》文体的哀苦亲情片,没啥标新立异的剧情,但依旧打动了全场观众,因为真情本无需技巧。【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