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实在不敢恭维,但是题材不错,是有名的佛典不去观音院“《華嚴經》中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所參訪的補怛洛迦山(今南印度海島)即是觀世音菩薩行化的道場。
在中國, ,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處。
相傳,唐宣宗年間,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鍔。
一日,到五臺山參禮,見一尊觀音菩薩妙相莊嚴,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薩聖像,進而禮拜供養,該是多麼殊勝!於是便私自攜走菩薩像,直奔下山。
回日本的途中,船經普陀山時,突然浪濤洶湧,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鐵蓮花,阻隔了去路。
慧鍔見狀,即在聖像前禮拜懺悔,頓時風平浪靜,船駛近普陀山觀音洞時,安然靠岸,不再前進。
慧鍔即上岸,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島上居民稱此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
“
文/梦里诗书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是感觉稍有卖点的,中日演员的联合演出,阵容也还算不错,也是国内比较罕见的宗教题材电影,虽说不上有多少期待,但感觉至少应该是部中规中举的古装电影,但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南无额弥陀,神一般的剧情暂且不谈,整部电影通篇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谬赞佛教有多么的伟大,强压将电影中离谱的剧情与佛教的教义相结合,灌述给观众,说白了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洗脑片,而且还是低能的那种,当宗教绑架了电影,我很难认同这也算一部电影。
首先这样一部神作剧情上太雷人了,全片唯一灌输的一个思想就是善恶有报,因果轮回,而且整部电影几乎无时不刻的在宣扬佛法的伟大,丝毫不注重电影的剧情发展和逻辑观影,再不可思议的事情再离谱的剧情扯上了佛教在电影中好像全部都变的能说的通了,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宗教题材的电影自已也并非不能接受,像《七宗罪》《圣痕》《十戒》个人认为虽然都是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题材电影,但这些电影之中在表述了其宗教思想的前提下透过剧情也很好的展现出了主旨思想,很好的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芒,能够引人深思,从内心去感悟其教义的博大,而不是向这部电影一样,通过各种强差人意的电影剧情,向祥林嫂一样一遍一遍在剧情中把佛教思想向念经一样表述出来,这就是差距,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当电影变成了教条主义,向人一遍遍说教的时候,这部电影其实就已经失败了。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工具,也不乏很多相当有名的宗教宣传电影,但当宗教绑架了电影只是把他作为一个宣传工具的时候,其实这部电影在定义的时候就已经铸就了其失败的命运,如果非要让我就这部电影谈点感悟的话,我只是感叹时间催人老,当年《追捕》中美丽动人的真由美变成了《肯去观音》满脸沧桑的橘皇后,时间真是一把杀猪刀呀,这是这部电影给自已唯一的感触。
大爱无疆,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所有差评的人请先给自已的心灵做一次环保,再去看这个片子,就会明白观音的同体大悲。
愿每个真正修行的人,都可以像莲妹一样行菩萨道,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世间就会充满爱与安祥,也就不会有杀戮和战争。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去看看这部电影。
阿弥陀佛!
一直比较喜欢禅理,说句实话,一直觉得所有讲述佛理的影视作品都浮于表层,在看的时候也不是冲着它的宗教禅理去的,纯粹是为聂远看的。
这部电影整体质量中等吧,当然比起一些所谓的商业大片又要好一些,在一些地方还是能看出来导演很用心,画面和音乐上很是不错,演员表演尚可。
中野良子的皇后雍容大方,台词也很不错,慧锷的虔诚坚韧表现得不错,至于聂远的光王装傻一段用力刚刚好,没有过犹不及之感,而最后的关于传灯一段说得很堂皇但没有那种刻意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这里面的佛家禅理比较多,但除了余秀峰提到的几句感觉有些自然,其余人都有为了说教而说教而觉生硬。
斯琴高娃老师的太妃很威严,少了些慈爱,少量的几句台词有些太过用力之嫌。
至于莲妹这个重要角色,个人觉得表演一般,一来是角色本身设定本就有过于单薄之嫌,而台词也没有能动人心弦之处,加上演员自身也难以真正融入角色所以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再来说说剧情吧,剧情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了,套路比较老,当然也和如何表现有关在几个应该着重用力来牵动人心的地方却潦草带过,显得平淡,且其戏剧性又过强。
要说要把佛家主题表现好确实不易,希望以后能有更优秀的电影出来,让这世界多一份宁静吧。
我在观音成道日带着虔诚的心观影。
结果是,本片虽然大方向有一诚大师的“把关”没有大问题,但是各种莫名其妙肤浅理解胡编乱造逻辑混乱情节和细节,愣是把我看得毫无佛意,各种扒小受慧萼大师之心,唾小莲NC圣母(不想用观音二字)行径之念。
给3星只是因为总体拍摄确实做到了尊重佛教场所和宗教习惯。
≪不肯去观音≫,主要展现出人心善良大慈大悲的一面。
说实话,激发我看本片最大的冲动,在于看到了斯琴高娃和曾经的真由美才特意带老妈去看的,而且看这片的主要观影群都是信佛的老年人,一般人都不大能看懂;另外本片可能借这样的一个题材来暗中希望中日友好关系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总之,爱看不看。
N多年前,日本僧人来我大唐求佛,由于此观音像有颇深刻的历史渊源,不能轻易送人。
而日本方面又一再要求,必须请回为止,日本僧人无奈,只好铁了心肠,以感天动地的诚心在雨中跪求数日,终于感动观音心肠,取得神像回国。
在归途的海面上,菩萨现身显神灵,普度了执迷于形象的日本僧人,彻底大彻大悟菩萨本应该在人们的心中,而不仅限于一尊雕像。
本片看似一出佛家典故,演绎不肯去观音故事的来龙去脉。
实则内里暗含了当下紧张的中日关系,不知忏悔的日本人以为请回善物,就可以洗脱自己的罪孽。
其实根本不懂得,雕像只是外在的形象化而已,真正的善心还需自己的真心实意。
影片中也非常明确的以一个“和”字,对日方传达了强烈的信息。
只有和,才能繁荣昌盛,那不和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不知道,只会参拜的日本人能看到此片吗?
他们又能看得懂吗?
明明宗教有很多有趣的点可以拍,也有很多角度可以表现佛教的意义,教人向善。
但拍成这样真的很扭曲。
这是一个极度圣母的形象,请问为了不连累狱卒和其他犯人回去送死,那去而复返是不是也等于连累了无辜的哥哥去死?
而圣母为什么不怕死?
因为不是人啊,是菩萨的分身啊,所以死不死的有什么所谓。
而当代社会中如此圣母怕是要上演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所以有何办法解决呢,正是依靠法,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规则,即不是任何独自个体的心意。
所以尉迟为何自杀正是因为他信的是人治不是法治。
当然心存善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是需要以法作为最低准则约束罢了
今天下午,与众亲友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进江头开明电影院观赏了电影《不肯去观音》。
看完以后,电影带来的震撼、感动、回味和思考也成了一个在心中“不肯去”的“观视音”回忆。
令我这个自认较挑剔的影迷不禁想写点观后感。
作为被爱情片、枪战片、肥皂剧等众多商业电影长期摧残的一代,熏陶出了个人看电影的恶趣味:没有大牌导演或演员的不看,媒体不积极宣传的不看,剧情不离奇的不看,网络评分不好的不看……所以,在看到腾讯新闻宣传此片时,心里就有了一点期待,再看出演的演员都是实力派演员:斯琴高娃这种老戏骨自不必说了,看过她演的n多戏诸如《康熙王朝》;聂远,这几年时不时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演过唐僧;李纯,演过《金陵十三钗》;中泉英雄,演过《南京,南京》;中野良子,与高仓健合作过《追捕》。
冲着这些演员名字,已经眼前一亮,再加上听说与正史所记不肯去观音由来的故事不一样,又有一诚法师做为本片顾问,就似乎找不到任何不看的理由了。
于是,掐指一算,观影日期将至,为了更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两天早上起来冒出了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想法,今早起来又增念了数遍大悲咒,希望菩萨加持,能从电影里获得智慧。
果然,这不是一部“不看遗憾,看了后悔”的片子,而是一部“不看真后悔,看了不遗憾”的片子。
首先说震撼。
令人震撼的不是场景,而是编剧。
少有一部电影里不需要爱情作为穿插情节的一条辅线的。
本片情节紧凑,台词简洁而有感染力,言语中传递的只有慈悲的大爱!
佛法经典台词的引用恰到好处。
这让看惯男主女主爱得死去活来的我一时有点不适应,看的时候还偶有猜测是否光王和莲妹会有点什么情愫暗涌呢?
果然是凡夫心的恶趣味啊!
惭愧。
同时,很赞叹编剧高超和圆融的编剧水平。
其次说感动。
令人感动的情节有好多处:如橘皇后有感本国战乱两次迎请密色观音宝像的至诚发心;慧萼和尚不远万里远渡重洋长跪殿外披星冒雨绝食三日默然诵经表明心迹的壮举;莲妹不顾个人安危屡次拯救他人于为难之中的无我付出;莲妹和海生自动投案……当然还有光王在五台山对慧萼和尚所说的关于传灯的一席话,很令人感动。
再来说回味。
一般令人回味的除了情节的设置,更多的是经典的台词。
谨摘录个人记得的几句大意,欲意全观,请走进影院。
经典一:无尘大师对慧萼和尚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啊!
经典二:莲妹对司马将军说:菩萨亦度有罪之人,恶人若能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
经典三:莲妹对海生说:我要回大牢!
我不能为了自己活着而连累其他的人!
(莲妹若越狱其他同在牢中之人都会被斩首)经典四:慧萼和尚自忖,如果人人都能像莲妹一样把所有遇见的众生都当成亲人对待,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经典五:慧萼和尚第一次遣唐回日时的反思:虽然我没有能把观音宝像请回日本复命,但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大慈大悲的精神,即使把宝像请回日本也难以平息战乱。
经典六: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说思考。
看完本片,由衷觉得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短暂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为了利益他人,她不惜身命。
虽然她没有讲出多少佛法的深刻道理,但她所作所为无一不令人觉得她就是菩萨示现,为轮回中迷惑的众生演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一出又一出好戏,她就像菩萨为热恼中的众生遍撒清凉甘露;她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她为危难中的众生施以无畏。
看过以后,个人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成就如观世音菩萨般的心行和功德?
如此思维,便觉人身如此宝贵,有如此殊胜的修学因缘当倍加珍惜,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修学氛围中有次第地不断训练如菩萨的发心和行持,才有可能成就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感恩善男子的布施,让我们有机会得以理解菩萨的精神!
愿时时忆念菩萨寻声救苦不肯去。
愿菩萨久住刹尘劫不肯去。
愿观世音菩萨永住心中不肯去。
弘扬佛法,渡世济人,以书画面授, 以传经布道,林林总总,以电影形态与大众触碰,不失为新的布道传法,星火燎原的最好形式。
宗教中,信仰伊斯兰的人口约2000多万人。
其次是基督教(含天主教)约1600多万,还有咱们本地的道教约数百万人,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约有2亿信徒,但真正皈依也在2000多万之众。
泱泱大国,数千年的宗教文明,经历了无数传递与演变,原教和新法,普世价值下的同化,在人们对浩瀚宇宙的渴求探索;对前世未来以及今生人之本身廖廖数载的牵畔;对信仰回归的终极关怀,宗教文明在此过程中不断超越着人的内心,适应着未来社会的变迁。
佛教、道教中除去传统的《西游记》《济公活佛》《封神演义》等等神话外,真正传经弘法,亲近民众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不肯去观音》可谓是一部鉴证历史,大慈大悲,观音应验,回归信仰的正能量之作。
当下的人群信仰的缺失,物质上的渴求富有,心灵上的过度贫瘠,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仰沙漠化,有人什么都信,见庙就进,见神就拜,满是敬畏。
唯独见到同类的人,却时风日下,人心不古,缺失应有包容和关爱,佛法以影视形式开化度人,就这部观音菩萨作品,可称得上开山之作。
社会需要更多的阳光,需要正能量来一扫雾霾,荡涤心灵,冀希望国家宗教局能通过更多的题材作品,一来重现我们的璀璨历史文化;二来可以丰富我们多元化的观影需求;三来更可以唤醒更多的沉睡的心灵...............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emm…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