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赛车:极速狂飙》。
5分。
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阿奇·马德基、大卫·哈伯、奥兰多·布鲁姆主演作品。
其实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故事的原型主人公非常励志。
毕竟赛车确实是富人的游戏,而主人公的父亲只是个不怎么入流的足球俱乐部成员。
他靠着玩游戏的机遇侧面杀入真实赛车,并且一步步拿到国际赛车执照,获得相当高的成绩。
但好莱坞所谓大片的毛病在于过度套路化,过度追求炫酷的外表,全片轰隆的发动车声、翻转的镜头、炫酷的特技,让这部本来励志的赛车片变成了烂俗的爆米花片。
它的套路是:反抗安排、发现兴趣、遇到机会、侥幸进入、遭遇挫折、幸运突破、崭露头角、势如破竹、重大转折、灵魂觉醒、夺得桂冠、收获爱情、名利双收。
爽文、爽片。
它如果写实一点,故事写实一点,镜头写实一点,可能真是部相当不错的传记赛车片。
一些吐槽:主角其实开过3年的卡丁车,父亲也非常支持,但是家里经济条件只支持他开3年。
詹恩在现实中获得的第三名,但后面的赛车生涯极其坎坷,所以这个电影看着很讽刺。
来自网友的冷知识:主角老妈是红牛领队霍纳的老婆。
GT7并不是最逼真的模拟软件,我知道的职业车手都是用acc,iracing练车,很少有人用gt7,除非是要参加gt7比赛。
gt学院办了很多年,也不是谁一拍脑门就说搞个方向盘车神开真车的活动,布鲁姆可以看做是山内一典的化身。
尼克的领队好像霍纳,尼克有点像潘子的升级版,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小心机?一般来说,车手和技师关系都很好且互相信任,不会搞得剑拔弩张,也不会有技师指导车手开车。
末位发车超过欧洲最强的前19名,离嗮大谱,前19名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一样的车,你想超就超?凭什么?詹恩这种强插内线的开法在游戏中是要罚时的,现实中可能会引起事故被禁赛。
超车没有全景视角,都是特写咻的一下就超过去,太糊弄人了。
(到这里,本片已经烂得覆水难收了)2个女性选手真的很照顾性别平等了,但是女选手训练的戏份基本没有。
这个训练过程部分写实,但是缺了比较重要的驾驶理论和卡丁车训练,还有体能训练也远比电影里残酷。
真车和模拟器的脚感是不一样的,用这模拟器的脚感来断定刹车打滑,也挺离谱,其实看一下传感器数据就知道了。
戏剧转折没必要这么尴尬。
比赛之前不走赛道?没有练习?也省略了排位赛。
弯道超!直道超!外线超!想超就超?超超超!你那叫超车吗?
你那叫开挂!你下贱!领队不会在比赛中大喊大叫,不会教车手怎么开车,也没空做车手的心理辅导师。
卡帕太多违规的危险驾驶行为,现实中应该禁赛了。
其实职业车手很少有故意撞人的(除了中国赛车),也很少有公路上飙车的(除了张臻东)。
卡帕从车里出来没有手套?重大事故没有黄旗?没有安全车带?这都TM什么年代了,赛车胜负还看录像回放,计时器都买不起吗?
一个个赛车手都有路怒症,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或者开小差,这种心理素质开赛车简直是害人害己。
gt组别还没开顺溜呢,就跑勒芒24小时,步子得迈大了不怕扯着蛋吗?
这里需要加强!夜间雨战不开闪灯?雨战飚到360?这么着急去投胎啊?
最后山内用方向盘玩gt7用车尾?开什么jb玩笑?软件模拟,但剧情并不模拟,明用追求真实的“GT7”的栈道暗度“极品飞车”鸡血爽快的陈仓,想严肃地赛车,但又想增加戏剧性,所以gt7就硬生生憋成了极品飞车。
开头深夜飙车躲避警察的时候,我就感觉大事不妙了。
太多过于中二的桥段,过于离谱的戏剧转折,编剧是日本人吧?
非常俗套的成长故事,和原型故事已经相去甚远,Sony或成最大赢家。
这个片子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各种赛车声浪,属于车迷的重金属福音以及日常辱法(爆缸xs)。
2023美国动作片《GT赛车:极速狂飙》,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17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7.5,IMDb评分7.4,于2023年9月1日引进国内上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虽然本片不是一部纯粹的粉丝电影,但是游戏粉丝一定会非常喜欢,影片里有很多只有游戏粉丝才能体会到的彩蛋。
我玩过同名游戏,不过并不熟悉,所以只能看个热闹。
影片的题材很独特,不是像《极品飞车》那样根据游戏硬编出来故事,而是将《GT赛车》游戏史上的一段真人真事搬上大银幕,不是《极品飞车》那样的游戏改编电影,而是游戏题材电影。
《极品飞车》游戏走的本就是故事路线,而《GT赛车》游戏是竞技路线,没有故事,因此很难改编为电影。
真人真事本身充满传奇色彩,非常不可思议,从游戏到真实,从梦想到现实,完全的两个世界,竟然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在现实中还能有所成就,非常不可思议,其实游戏者在现实中能够参加正式比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在世界大赛中获奖,更加不可思议,堪称“传奇”。
本片可能是我第一次看拉力赛电影,赛车电影很多,不过拉力赛题材好像是第一次看,脑海中没想到之前看过同题材电影。
由于取材于真人真事,很涨知识,长见识,了解到很多赛车、赛事、赛制、赛道的知识。
影片作为动作片,赛车戏份很大,很重,很足,娱乐性很强,无论是游戏粉丝还是电影观众,全片看下来都很解渴,很过瘾。
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棒,有世界各国的风景,有世界各国的赛道,有世界各国的赛车,游戏粉丝的情怀一定爆棚。
影片有很多镜头运用在模仿游戏运镜,我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
影片堪称是赛车运动宣传片、《GT赛车》游戏宣传片,虽然活动由日产汽车发起,不过影片没有过度地为日产汽车做宣传,着眼点更多放在赛车运动本身。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影片除了矢志不渝这条热血励志的主线以外,父子线架设得很成功,最后父子融合非常感人,父亲的哭戏演得很好,此刻爆发强大泪点。
男主在玩游戏时,通过CG变化仿佛置身于赛车之中。
后来在比赛中运用游戏技巧,影片再次通过CG变化让男主回到游戏机前,这一前后呼应的手法非常有趣。
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片尾展示了故事原型人物,演员与真人的合影,给这个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片尾不是电影花絮,而是游戏花絮,这是对游戏的致敬,没想到制作《GT赛车》需要这么大的阵仗。
英文片名就是游戏原名,没有副标题,中国引进画蛇添足多了副标题,多此一举,生怕《GT赛车》无人知晓。
而且,“极速狂飙”很俗气,像网大。
这种片商类似这样自作聪明加副标题的片名多如牛毛。
比预期中要好些,至少没看睡着。
本片的故事极其简单,平民男孩如何成为职业赛车手的故事。
不过,这种电影看多了,就容易做梦,但电影不就是造梦的么,嘿嘿。
对了,本片的音效挺不错的,很有可能会拿到明年奥斯卡最佳音效的提名,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至于演员方面,哈伯的演出不错,开花平平淡淡,新人主角也仅是及格的水平。
可本片的整体效果还是远远比不上《极速车王》,摄影和剪辑太过潦草,始终没让观众感受到赛车极速狂飙的快感,又或许是之前有太多同类型影片的原因,反正没感觉出导演拍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故事。
不过,PS5主机因为这片再创佳绩是不会感到意外的。
在虚拟世界开车训练了车手的经验神经网络可以做出现实世界做不出来的驾驶线路游戏是虚拟的感觉是真实的苹果空间计算机进一步推动人脑的潜力大脑对于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感受是真实的未来的矿山开采能源建设机械设计材料研发医学人体都会是新的感受借助新的工具人类可以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强大的机器传感器信息大模型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新的算法决策基于计算机的决策而不再是赛车手的决策未来已来
本以为豆瓣影评会有很多玩模拟器的玩家来凑热闹,结果基本没有。
作为模拟器4年玩家。
本着遵从事实的原则来说说本剧中一些模拟赛车的问题,首先主角的基座是fanetec DD PRO,是fanetec基础入门级直驱基座。
踏板是fanetec v3。
这些设备在模拟圈是基础入门级别的产品。
不过主角原型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款产品。
fanetec的优势是支持PS。
而GT赛车这个游戏是索尼PS独占。
本人只有pc平台设备所以我至今没有体验过这个游戏。
拟真程度无法凭空捏造。
但是圈内知名人士的说法是半拟真偏向娱乐。
但是GT赛车这个游戏的影响力和游戏性在索尼PS平台是绝对的第一(仅限赛车类游戏)。
说完设备来说说影片中的驾驶错误。
首先是影片19分钟时,男主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线,在弯道内测超越了一台日产GTR。
这个就是犯规行为。
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主角开的车性能都比同场竞技的车要快了不是一个级别。
直道全油超超超,入弯点刹车超超超。
而且这个流氓鱼雷行和为几乎贯穿了整个影片的。
可以说是主角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男主的驾驶视角居然用的是保险杠视角。
如果他是娱乐玩家就算了。
可他不是呀。
主角每次换挡都踩离合: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拨片序列当的车。
只有起步才需要踩离合。
其他档位加减档均不需要离合。
而且主角每次都是出弯之后才降档,这个实际是你档位选择错误才需要降档的。
降档的目的就是让发动机保持最佳转速区间以备随时加速。
油门操作全片也是不着调,不是松油门就是全油门。
大马力后驱车对油门精细操作非常讲究。
出弯就全油。
直接就打转冲出赛道了。
capa车队居然是开碰碰车的。
第一次恶意追尾开看得我一愣一愣。
以为我自己对赛车规则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可以说前篇对驾驶技术和赛车规则的描写都是错误的最后回答很多人的疑问,模拟器真的能练车技吗?
答案是肯定的。
拟真游戏确实可以让你提高对车辆的控制。
让你在现实中对一辆车快速上手。
特别是练习跟趾,漂移。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最近两年国内模拟圈发展还是挺快的。
这个离不开厂家和广大的UP主不遗余力的宣传。
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
就像其他圈子一样。
有了设备党和鄙视链。
真正静下心来玩的人并不是大多数。
入坑之间一定要想好是不是自己真的喜欢驾驶。
因为一套设备也是不便宜的,重复练习也是挺枯燥的。
最后奉上我已经放到发霉的设备图。
发霉之前
用VR之后发霉
YO,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调侃《芭比海默》,因为这两部电影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调性。
不过今天要聊的《GT赛车:极速狂飙》,又名《GT:跨界玩家》,这部电影其实在选题角度,和《奥本海默》反而有所关联但又呈现不同的观看方向。
因为这两部都是根据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的,但《GT赛车》在类型上,却完全360度零死角灌输了纯纯的资本商业爆米花味,是一部无需思考甚至都不用字幕也能看懂的赛车竞速电影。
《GT赛车》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曾经也是拍出过先锋个人风格,打破科幻外星文明传统观念,又有着暗喻讽刺现实种族与殖民议题的《第九区》,但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尼尔导演不管从身型还是执导的电影,那都是越来越圆滑...如今他带来的这部《GT赛车》,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纵观影史,从来不缺乏好的赛车竞速题材的电影作品,从近些年刻入人物精神悲怆骨髓的《极速车王》,赛车韵律和音乐以及剪辑完美融合的《极盗车神》,势均力敌双雄精彩曲折人生的《极速风流》,以及古早的偷盗神片《极速60秒》。
话说我们都很喜欢用“极”来去作为竞速赛车题材的片名,这部《GT赛车》副标题同样也有“极”,那这次又有多极。
《GT赛车》和此前索尼影业的游戏改编电影不同,原因在于游戏《GT赛车》系列,并没有剧情,PS的《GT赛车》系列,又名《跑车浪漫旅》,该游戏以其说是游戏,更像是一个赛车迷练手的模拟器,玩家可以把自己选择的赛车,任意改装成自己喜欢的款式,更重要的是,车子任何微小的装备改动,都能反馈到驾驶的过程中,而且很接近于现实中同样车型的驾驶反馈。
再加上游戏中各种现实赛道的真实还原,更加深了这款游戏专业程度。
所以电影《GT赛车》不可能以没有主角的游戏作为改编,而是换了个赛道,以真实故事作为改编蓝本。
早在2008年,日产就和索尼合作运营了《GT学院》,目标就是在游戏里发现能成为现实赛车手的玩家。
现实中《GT学院》还做成了真人秀,这也是影片为何在训练玩家时,会有拍摄团队坐着直升机拍摄的原因。
影片中的主角詹恩·马登伯勒,在现实中其实是第三届《GT学院》的学员了,不过影片为了突出努力和天赋改变命运,为了塑造更曲折的英雄成长路,改成了类似首次实验性把玩家变成真实车手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选詹恩·马登伯勒作为《GT赛车》的主角,前两届的冠军不也很香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詹恩更符合英雄成长旅程中,有过明显的“灵魂黑夜”的剧作章节。
在真实事件里,詹恩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上,他驾驶的日产汽车在路面上升赛道直接起飞,冲进观众区域,造成严重事故导致一名观众死亡。
虽然事后得到的结论是赛车本身设计和路面,以及当时风向等各种因素,和詹恩驾驶没有关系,但这起事故成为詹恩职业生涯的一个难以跨越的阴影和障碍,毕竟这是一条人命。
其实这起真实事件,可以用来深挖和下沉影片对于詹恩角色塑造的一个有力关键节点,甚至是可以探讨下车手对于赛车压力,竞速事故带给车手的道德天平失衡和心理负担等等,但遗憾的是影片只是作为剧情叙事推进的转折,用了一两场戏就像转动车里方向盘一样,轻踩刹车然后看到直路继续加油向前冲,詹恩又再次走向了人生巅峰。
这也是我觉得作为拍过《第九区》的导演尼尔,其实完全是有实力把这个真实故事改写的更好,而不是比现实故事更励志,更热血更爽文,但也能理解,甲方索尼爸爸的年度商单,作者表达就先放一边,爽才是重点。
聊到这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电影《GT赛车》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或者严谨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而是依靠着一个真实故事蓝本,去拼凑组合魔改出来的一部爽感度为主的商业娱乐片。
影片的故事遵循了最为传统的救猫咪节拍,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能呈现尽可能优质的赛车戏码去服务。
这也造成了《GT赛车》给我十分割裂的观影体验,文戏不值一提,流水账的通篇陈述,比如为了有女主戏份,给男主强加了一位暗恋的女朋友,然而在现实中,詹恩为了全心全意做职业赛车手,牺牲掉情感生活时间不谈恋爱。
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位日常反对詹恩前进的剧作标准化“反派”老爸,但现实中詹恩老爸是给他最大鼓励的人,而詹恩母亲虽然有过怨言,但也就是发牢骚詹恩不按时吃饭而已,这些显然放在影片中无法给主角詹恩制造阻碍,所以詹恩老爸被改编成为那位对他唱反调的人。
不过好在后面詹恩和他父亲的大和解,在杰曼·翰苏的动情演绎下,还是能拉回一些亲情分。
似乎聊到这那影片还能看吗,那现在就拉回来一些,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高达98%这你受得了吗,一部分原因是热爱这款游戏的玩家肯定疯狂给高分。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影片作为竞速运动题材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大银幕的视听呈现下,赛车的轰鸣和极速飞驰带来的肾上腺素快感,是不会骗人的。
赛车竞速的镜头语言设计上,这次也采用了不少新的拍摄技术,以求还原游戏中摄影机回放赛车时的贴地视角,还有一些轮胎动向等细节。
影片在堆叠递进比赛模式的层面上,还是做得很有节奏感的,从詹恩一开始只在自家小屏幕前玩玩赛车,到他入选GT学院开真实的训练车赛出圈名次,再到他开始打职业比赛,到最后最刺激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比赛和速度都在一场场的升级,挑战也越来越难,带来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
《GT赛车》其实就是一部常规性的年度动作商业片,影片的目标性也很明确,不去深入真实故事中主角的内心和困境,而是借着现实中草根逆袭的真实案例,去最大程度拓展出更抓人眼球的赛车竞技,当主角詹恩最后站在领奖台上时,一切都看起来很圆满,未来可期。
但现实中的詹恩,并没有像影片中最后在勒芒赛事中有着电影梦幻般的收尾,詹恩反而在那场比赛职业生涯走向滑铁卢,原因是在于当时日产的LMP1项目已经失控,研发出来的那辆赛车各方面性能都很差,以至于当年3台车直接退赛两台,有一台虽然完成比赛,但没有达到有效成绩,总之就是这场赛事以全方位失败告终。
当然作为索尼投资并拍摄的《GT赛车》,是不可能以如此写实并让人唏嘘的结局作为影片的结束点。
也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认为影片是实质意义上的真实故事改编,即使现实中的詹恩有参与电影中的车技拍摄,更严谨来说,影片应该是真实故事蓝本为灵感创作的全新电影,看完影片我其实体验不到更多的励志和鼓励,而是更想再搞两盘《GT赛车》游戏。
这或许也是索尼的目的了吧。
总的来说,电影《GT赛车》是一部全方位面向各个观众年龄层的大型娱乐狂欢,外带宣传索尼自家产品属性的商业片,影片有着很强的游戏玩家视角标签,相信不少玩家看到电影里各种型号的改装赛车,以及不同赛道风采,还有刺激的竞速后,会获得一定的满足,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想要在影院消遣轻松的观众,影片能值回票价。
但如果你想去收获一部类似于《极速车王》那样,去体验主角对赛车的热爱,以及结尾人生走向意外遗憾的沉默思考,那《GT赛车》给不到你。
不过我还是希望《GT赛车》票房表现好一些,我对导演的《第九区》续集,还是保有幻想...不是,抱有期待的。
但如果真的有《第十区》之类的,请导演抛开老套中庸的剧作公式算法,回归独立创作者的初衷吧。
好!
《GT赛车:极速狂飙》就先聊到这里!
大伙伴们观影后,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观感!
7/10
终于蹲到一影院排IMAX,立刻买票去看了这部GT赛车。
还行吧,至少是符合我的预期水准。
-影院体验我选的影院放映机是 IMAX 氙灯,数字IMAX,屏幕观感稍微有点偏暗,尤其是边缘部分以及放映夜晚时分的情节时;音效很好,与IMAX映前秀的赛车相呼应了!
综合来看,估计选择杜比影院或者激光IMAX会更好点,但是刚好又赶上奥本海默上映期间,这恐怕有点难了......-故事本身· 虽然我喜欢赛车游戏,但是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除了电玩城里的模拟赛车以外我就没用过模拟设备玩赛车游戏。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已经打算等毕业后工作赚钱了一定要入手一整套设备!
当然还有PS。
(谁懂现实中不敢开车但又喜欢玩赛车游戏的人的想法.......)· 一开始得知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时真惊讶到我了,相比于电影或许我对故事原型人物詹恩·马登伯勒的事迹更感兴趣,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后续也会去了解下真实背景。
-剧情整部影片既有刺激惊险的场面又有温情、感动的情节。
主角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戏我能理解,拍得也还行,但是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有女友戏......为啥总是要加点爱情元素进来呢,这部分在整部片中真的显得很奇怪、突兀以及没必要(或许是想更还原现实?
反正我GET不到这点。
)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估计绝大多数都是奔着“刺激“、“飙车”和”豪车“等场面来的,我认为电影本身基本上是都做到了的,从运镜以及声效等多个角度也能看出导演他们很努力地在营造氛围感,体验蛮不错,个人认为比看家人侠X时爽,当然也仅限于影片后半部分。
男主出事故之前的部分,我认为拍得太稀碎、太流水账了,编剧就是单纯想让观众知道整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大概是怎样的,什么都讲一些,过于简单、零碎。
有些画面吧,看起来是想把观众拉进赛场上,但却又总会突然停下来、戛然而止,与后面拍勒芒比赛时的画面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特效、音效和画面还是OK的,剧情就简单无脑了,观影前降低下期待值或许会好点。
-几处地方1、经常看足球赛的观众应该对影片中提到的卡迪夫城很熟悉吧。
看到卡迪夫城时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有好几个月没踢过足球了,真的很想踢球赛。
希望新学期能多点机会。
2、换胎!!!
是全场最好笑的地方。
3、没看过赛车比赛,但看这部电影还是被科普了些知识哈:勒芒24小时耐力赛、FIA.......
真事改编。
詹恩从小酷爱赛车,哥哥、父亲足球运动员,父亲生气希望他干点现实的事,而詹恩沉溺于赛车游戏。
日产营销经理丹尼演讲提出征招虚拟赛车手加入学院培养职业冠军以噱头提高公司销售获采纳,找到因车祸做卡帕车队机械师的老车手杰克被拒。
杰克给车队年轻赛车手提建议被侮辱,愤然辞职加入日产的计划。
詹恩被哥哥嘲笑,晚上一起去烧烤喝酒遇警察,他用娴熟的车技逃避成功。
詹恩入选电竞选拔赛,获第一出线,去学院培训。
詹恩非常了解车的性能,刹车滑了他感觉得到,在10人中获冠军,杰克因詹恩不善言辞想选第二,杰克拒绝。
詹恩需在6站比赛中拿个前4才能有执照,维也纳第4被卡帕车队恶意冲撞勉强完赛,终在最后迪拜站获第四,与日产签约。
德国站比赛,赛车飞出使一观众丧生,詹恩自责颓废,杰克鼓励他并讲述自己目睹车手身亡的经历。
詹恩无罪,但其他车队反对电竞赛车手,他必须在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登上领奖台,丹尼召回学院其他选手组队,靠詹恩最后逆转终获第三。
这是观《GT赛车:极速狂飙》引起的一些小思考詹恩·马登伯勒从一个普通的衣服商店导购员、虚拟赛车手一步一步走向征战各大赛场的顶级赛车手,源于什么?
拥有什么?
取决于什么?
成就于什么?
就简简单单的按照电影的一个叙述顺序来剖析吧一是一个非常和谐友爱的家庭。
一位虽然不支持,起初不认可,但是依然选择半任性自我发展的父亲;一位非常温暖、善良的母亲。
二是他有一位自己爱,且能沟通并支持他稀奇古怪想法的双向奔赴的爱人。
三是其本身所拥有的天赋。
能在一个虚拟游戏中打出这么好的成绩,并且在机会来临之时能得到欧洲区的第一。
这是天赋,也是实力与积累。
四是不可缺的机遇,这是所谓的运气。
没有营销鬼才的设想,没有机械师的怀才不遇…五就是努力了。
机遇来临,你也抓住了,但是后期能否维持,这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且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天赋)去提升自己。
六是良师益友。
当你拥有了更大的舞台之后,良师益友其实一直贯穿着你的之前与之后。
这样一位曾经的天才老师以及一个营销天才推动的机遇,以及这个机遇背后你所得到的良师益友。
七就是时间以及积累造就的相对实力了,也是集大成者的一综合项。
没有慢慢积累起来的实力,这一切都是白说。
没有实力拿不到邀请券、得不到欧洲赛第一,也就得不到这个机会、这个更大的舞台;没有实力,六场比赛也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拿到第四,拿到执照;没有实力,怎么玩最后的耐力赛?
这一路的风风雨雨,比起第一场比赛就横空出世的天才故事,这显然更真实,也必然带来着掌声和闪光灯。
但同时站得高,望的远,跌的也最惨。
所以发生了风速引发的车祸事件,并有人因此而殒命。
其引起的心灵震荡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必破之局。
这个时候家庭良师益友等功能就最大的发挥出来了,所有人都在陪着你,所有人都在开导你,所有人都在引导着你走出这个泥潭。
而低谷之中,深渊之上,只要能起身动弹,往哪都是上升。
人总要经得起磨难、谁的一生是可控的,谁不是伴随着磨难前行,风雨过后见彩虹。
最后,我想聊聊文化输出。
正是因为国外愿意做这种尝试,有这样的营销鬼才,愿意创造这样的机会,才会有这样的一部电影诞生,才会有文化输出,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赛车这个领域。
就像那个营销鬼才说的,千万记的模拟赛车手都是潜在的购车客户;那么千千万万看这部电影的人,很可能就是赛车的潜在观众和爱好者,潜在的游戏玩家。
这部电影真的集合了很多东西,同时又因为真实故事改编,所以让人倍感震撼,中间的故事曲折的让人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它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一夜成名,更多的是艰难曲折、步步为营、潜心积累、慢慢打磨,最后遇到良师益友,一步一个脚印拼到最后。
同时这也是恰恰是互联网的魅力之处,它真的打通了很多普通人与一些特殊领域的沟通、了解的渠道。
如果没有这种真实模拟赛车场的游戏,很多人不可能接触这个领域,也因此不会引发对他的兴趣;很多人对赛车感兴趣,也不会得到模拟1000次的这个机会并坚持练习实践。
所以这或许就是时代的机遇吧顺便说说曾经我的大学校长讲过的一句话吧。
“没有形式,何来内容”?
生活还要有仪式感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香槟就是这个形式、这个仪式感吧。
香槟永远留在领奖台上。
人嘛,总要有一点这样的形式和坚持的。
最后就是也挺佩服GT赛车的,这种文化输出、这种潜意识广告,让人震撼,让人不禁想去玩一玩这个游戏,让人不禁想走进赛场去亲临现场观摩一下赛车手们的真实速度。
四平八稳,赛事的演出尤其是高潮的勒芒拉力赛全都被笼罩在无数前辈赛车片的影子下,一直在等待的想象力时刻只有最后赛道上短暂的“重返游戏”,布鲁姆坎普此次的输出全在精神层面——主角肩负着游戏极客、阶级斗争、种族革命多层面的一体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布鲁姆坎普自己和他的创作的一次自我肯定与喝彩,他真的太需要鼓励和认可了。
全世界电影这么多年都没放Kenny G的了吧,只能说原型人物选得好,不然整个影片更无聊了。
没有那么精彩,有些人牛逼吹大了
意外的好看。这个故事流畅顺滑,典型的运动爽片。游戏拟真,电影重现,对画面的多重再造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
以为是流水线烂片,没想到居然还行,还成。编剧把能考虑都快速写了一下。(看完感觉还是不了解赛车,更想去玩游戏)
从玩赛车模拟器到GT签约赛车手再到站上勒芒赛道领奖台。是商人们营销宣传的手段,是总工程师未完成的勒芒赛道,是少年对于赛车的梦想。
最骚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布洛姆坎普的导演功力真心不错,就是运气差点儿。
游戏照进现实
十分无聊.......努力了三次都看不下去,只能这样了。
最后的赛车戏还是看得挺激动…
看惯了速度与激情,这个很无聊,场景单一故事线简单,可能给青少年看更有感觉吧。但赛车这个东西到底什么人在玩??这么有底子,攻击性和危险程度都很强
如果奋斗不够挣扎,成就也便略显单薄
无功无过的游改,和龙与地下城差不多
算是近几年最纯粹的赛车竞技电影,赛场效果和视听感受极佳。而故事很独特,让导演能在这个故事里继续发挥他二元论的特长。“GT赛车”的模拟器格式,有培养赛车运动方面的技能潜力,让故事起因和结果,好似热血漫画,跨越次元梦想成真。但故事的经过,则现实的表达了过程的艰辛——跨次元的技术难度,现实是非质疑,以及主角万众挑一的水平和毅力。游戏玩得好,真不一定车开得好。全片最爽一幕——主角的游戏手法与赛车天赋合一,让他能“看到”其他职业车手看不到的超车路线,有《头文字D》里“排水渠过弯”的感觉,也让两个世界完成了统一。
真人真事改编,真让人热血澎湃!——#GT赛车:极速狂飙 Gran Turismo (2023) #Jann_Mardenborough
真好看。ps,看来韩寒是赛车手,也一般,没什么
极速车神极速风流等太多前辈在前,很难玩出什么新花样了
太精彩了!绝了
飙车还挺好看的。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是天生的。其他就非常流水账了。
软件模拟,但剧情并不模拟,明用追求真实的“GT7”的栈道暗度“极品飞车”鸡血爽快的陈仓,想严肃地赛车,但又想增加戏剧性,所以gt7就硬生生憋成了极品飞车。开头深夜飙车躲避警察的时候,我就感觉大事不妙了。太多过于中二的桥段,过于生硬的戏剧转折,编剧是日本人吧?非常俗套的成长故事,Sony或成最大赢家。这个片子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各种赛车声浪,属于车迷的重金属福音以及日常辱法(爆缸xs)。超车没有全景视角,都是特写咻的一下就超过去,太糊弄人了。二刷mx4d:二刷以后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比赛节奏,基本上就没有跑完完整的一圈,要么暂停,要么镜头切到房,要么加cg特效,太破坏情绪的连贯性了。被mx4d晃晕了,基本上跟着影片的内容来晃,音量大也震,代入感还行,可惜本片比赛节奏太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