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是忧郁的颜色,所以蓝色爱情被覆盖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潘粤明和袁泉那时正值芳华,在电影《蓝色爱情》中,他们将这一抹蓝色肆无忌惮的加以点缀,把这忧郁的颜色泼向荧屏,作出了一幅关于寻找和爱的凄美画卷。
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一名刑警,曾经他也想和艺术结缘,然而现实总不会轻易如人意,高考落榜后,无奈的他只能子承父业。
袁泉饰演的刘云是名话剧演员,她钟情于行为艺术,在进行一次桥上跳河的行为艺术表演时,刚好路过的邰林误以为她要轻生将她“救下”。
这便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尴尬而不失优雅。
由于刘云开玩笑说杀死了自己的负心男友,邰林将她拘留,并以留案底的名义要到了她的电话号码,之后两人顺理成章的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刘云一直在寻找一个叫马白驹的人,便托作为刑警的邰林帮忙寻找,邰林出于职业习惯,也查知了刘云没有父亲的情况。
从警队内部得知,马白驹与多年前发生的一桩命案有关。
作为警察的他必须要以刘云为线索查出事实真相,而她确是和自己刚陷入热恋的恋人,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他们相遇之后第一次约见的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邰林:我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你没事把我叫起来刘云:谁让你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留了我的传呼机号和地址吗邰林:我那是公务,留案底刘云:哦,那我搞错了,我走了邰林:诶,别走啊,见到你我其实挺开心的,我叫邰林,26岁,汉族,身体健康,未婚……在从父亲那里了解到案件中死去的是位刑警,又亲眼见证同事身负重伤后,最终他选择完成自己的使命。
事情的真相是马白驹就是刘云的亲生父亲,当年一位姓刘的警察夺走了她的心爱之人李文竹,一次,在澡堂中两人再次偶然相遇,气愤不已的他脱口大骂,导致正在做卧底的警察暴露身份,被当场弄死。
心虚的他远逃他乡,李文竹在得知事情后,也精神崩溃。
最后,电影在刘云的又一次跳河的行为艺术中结束,只不过这一次她已经找到了早已迷失的自己。
纵身一跃的刹那,她已经释然。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每一帧都美如画,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产生把它截取作为壁纸的冲动。
如两次跳楼的行为艺术中,人物以天空大海为背景,全景和近景在人物和背景中切换,色彩和构图都增加了这让人窒息的美的程度,这一切要得益于导演霍建起资深的美术功底。
再有,电影巧妙的将话剧穿插其中,作为反应人物内心状态的暗示,同时作为拖动情节发展的助手。
袁泉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话剧演员,所以涉及的话剧台词从她口中念出时,我们就能深深的体会到刘云一直处在寻找自我、寻找父亲、寻找真相的痛苦中。
对于电影的两个核心人物:邰林和刘云,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感叹:年轻的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是多少个我们所羡慕的曾经发生自己身上的青春,连他们充满蓝色忧郁的爱情都是那么的迷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这个完整的故事中窥探他们各自所隐藏在心底的伤痛。
对于邰林来说,身边的人一直说他不像一个刑警。
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不是没有其他出路,才不会当警察!
因为他有一颗艺术家的内心,艺术本来就是唯美和富有浪漫气息的,而刑警却是需要逻辑和理性的工作,所以邰林一点都不适应。
而与富有艺术气息的刘云的相遇,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激情!
对于刘云来说,我们会发现他经常表现出一副神经质的样子,显得古灵精怪。
这是因为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母亲崩溃后的性格和行为都给她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她不希望他人看破她的内心,于是她用行为艺术来伪装自己,即便面对心上人邰林,她说话也总是给人半真半假的印象,因为他希望得到爱情,又怕受到伤害。
与你不寻常的相识,让我怦然心动,在你充满情调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我如歌的美丽。
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几乎相信了你……刘云在得知自己被心爱之人利用后,只能感叹:寻找有时候是个陷阱—进得去,出不来。
“今生不谈恋爱,来世不做刑警”,在其位,谋其事。
这是邰林在痛苦中做出的抉择,他说出这句话有所撕心裂肺,他对刘云的感情就有多深。
刘云蹦极到最低点,纵身从桥上跳下,与在水中挣扎的邰林触手可及。
画面中忧郁的蓝色渐渐散去,一抹暖色铺展开来,他们找到了彼此内心的归宿。
爱读书,爱电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书影流光” 谢谢支持!
什么是美呢?
我想这部片子可以给你答案。
即使每一颗痘痘都看得清、重重的眼袋也不遮掩,可是那种年轻的、精灵般的美,怎么也藏不住,这是时下每一帧都精修的电影丧失的审美趣味。
电影真的是画框,让生活变得有质感。
电影艺术真的迷人。
此外,日后我的婚纱照等等,一定不要精修到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喜欢霍建起的舒缓与诗意,多少演员在他的镜头前留下了最美最青葱的年华呀!
喜欢源泉有灵气的眼睛、美丽的身姿,真的穿什么都好看呀!
喜欢潘老师的小奶音,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和少年感真的很抓人眼球啊!
马白驹,是她的童年,她母亲的爱情。
相逢,由一场行为艺术开始。
行为艺术的契机,注定了人生一幕,与寻找有关,与借口无关。
而这借口,恰好是马白驹这个名字。
冥冥中的潜流找到出口,喷薄而出,猜忌,挣扎,游离,痛楚,四处蔓延,变成她的终极一跳,变成她最为灿烂的一场行为艺术。
她的裙裾翻飞于江水之上。
身形的轮廓愈发柔软,朦胧。
蒙蒙的天色,看不清她的面庞。
围观的人很多。
他抢过扩音器。
说,我爱你。
她从护栏外侧过脸来,微笑的面庞,有一滴泪流下。
她纵身跳去。
他毫不犹豫地随后跳下。
以话剧女演员为职业的女孩,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的艺术过程里。
他配合了这一场艺术。
“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他在涛涛江水里大叫她的名字。
而她已然在蹦极绳上,往复飞翔。
藿建起2000年导演的片子,《蓝色爱情》。
浓重的文艺的处理痕迹。
由方方的《行为艺术》改编,我没看过的她的一个中篇。
看见开头敲着方方的大名,便知道会很好看。
这种回溯的手法,和倒叙的精神,要继续学习。
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袁泉的颜值+舞台剧风格+演技 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我爱这部电影!
袁泉一直是个专业的话剧演员,在这部电影里能够看到她的话剧功底以及电影演员的表演实力,真的太过瘾了。
这部电影里也正好是袁泉和潘粤明的颜值巅峰阶段,看他们的合作和表演是一种享受。
另外,希望中国有更多这种内容完整经得起推敲而且带有日式法式小清新风格的电影!
像这样的电影,虽然剧本有硬伤,但是演员,镜头,情感…其实都可圈可点。
为什么当年以为迎来的中国影视圈的崛起,结果等到了倒退呢?
长大了发现,当年苛责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优秀的,或者起码也是可以下咽经得起咀嚼的,如今都是屎。
没吃屎之前,总是忽略掉饭的可贵,这大概是好导演和这个时代为我上的一课吧。
对于优秀电影的苛责,我一直以为是为了鞭策,但是这部电影看完,我开始反思。
鞭策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我的真正问题在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不知道解构,以及辩证看问题。
对电影的评价除了好就是坏,而且大多全凭感觉。
看见坏的,批判一番,自然是没毛病的,看见好的,也要批判一番,而且可以用上同样的说辞,这就很有问题。
我的批判,通用即是无用。
对于与人相处的感受:我说话总是情不自禁地评判别人的行为,别人想的做的,好了呀,坏了呀,有什么问题呀,有什么好处呀,我支不支持呀…等等等。
偶尔这么做还好,但是我总是这样,就很没趣,也很没灵性。
我总觉得这不叫聊天,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看了这电影顿悟了,聊天应该是各自发挥想象力的事,你一言我一语,我用想象力为你形容我的感受,你用想象力聆听,至于生活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个借力的工具,再不济应该是互相交换信息的过程。
总之不应当是互相评判的过程,那是任何关系都不应当长期保有的说话习惯,即使是长辈和晚辈也不行。
这也不叫讨好,因为除了闲适,不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
不必执着于利益取舍,不要给自己或者帮对方掂量利害关系。
这样的谈话其实很要求知识面,否则容易只谈感受,矫情,或者只谈想象,空洞。
还有一点关于自我预期。
可爱不是使劲卖萌装可爱,与众不同不是每天drama像个神经病,生气也不致于咄咄逼人把人呛到哑口无言,得理不饶人。
…总之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那个时代人的共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不过有些条件,不要故意不修边幅……好吧虽然我真的从高中开始就想做个苦行僧,每天睡桥洞。
唾弃莺莺燕燕…好吧,把自己捣持捣持也不算莺莺燕燕…也想过做丁克朋克…曾经觉得要等到时代好了我再生孩子…否则就是软弱的妥协,就是安稳平庸。
可是我总是因为很羸弱的原因(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单薄的一条逻辑)就作出一个很大胆的决定。
我从不怀疑自己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这种不经大脑的决定还是少点好,花点力气去了解一下即使结果过相同也更好。
算了,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我真的得有只小狗子价值观扭曲,还会导致表达观点时总是难以持重,前言不搭后语。
这都是完全承认一个,完全否认另一个导致的,没有辩证的看待问题爱也不是一方面那么无私霸道的爱了,我再也不这么想象了
依旧是舒适的优雅的九十年代影像,很自然的被霍建起带入氤氲着蓝色文艺气息的画面中,像王家卫的风格的,虽然比之粗糙,却又有霍导独特的色彩风格和镜头组接,带着浓浓的话剧色彩,以及对行为艺术和生活的探索,一句: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说开了那一代人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惆怅与迷茫潘粤明和袁泉用京腔和话剧式的独白让我想起《大宅门》里戏曲的配乐,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更适应艺术本身这不算快不算慢的市井生活,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沿海城市,被我放在记忆中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正体现在这部电影之中
故事一般,上一辈的纠葛由下一辈来解开,很多言情剧延用的模式,结局石川身上的误会和刘云跳海的行为艺术都表明了虚惊一场,符合刘云的气质和性格。
重点邰林一个愣头青和刘云无比洒脱的话剧演员的人设挺有意思的,是除了袁泉的美颜之外吸引人看下去的另一诱因。
邰林,子承父业的刑警,除了办案没有业余生活的直男,邂逅了刘云,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话剧演员。
邰林中二地非法拘留刘云,开始了一段感情。
恋爱后,邰林对行为大胆的刘云好奇,邰林探索行为艺术演员的行为也让邰林探索出自己还有艺术细胞的活力……一直相信自己为追逐美而生而亡,艺术是美的一大外延。
所以男陷入对女主喜欢的诱因之一是女主每个细胞都散发着浓郁的文艺青年的气息,男主不断询问你们搞艺术的怎样怎样……。
这个设定让人无法否定,也吻合了每个时代总有部分人对于文艺群体的推崇和追捧,譬如说会吉他的男生更吸引女生的眼光,百无聊赖的贵妇热心于资助中意的但贫困的文学家,当代对于演绎人士和歌手的狂热,虽然我不太认同他们是艺术家……有如此人设,应该是导演霍建起心中对文艺真正的喜爱的,女主话剧般的独白是非常有张力的,也只有对不同艺术包容和关注才有这个点子吧,比较阅片少的我是少看到这个
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应该是在遥远的2002年,刚刚拜入师门不久的我们在李师的视听语言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片段。
原小说的名字是行为艺术,片名又叫蓝色爱情,艺术和爱情不遑多让的是当时年方二八的少年们所有的想象,虽然我们尚不知艺术为何物,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那吉光片羽却格外清晰的成了脑海中的“钉子户”。
直到再次在电视上看到它。
现在追忆起刚上大学时,自己经常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假小资伪艺术电影整的晕头转向七荤八素,铭记《蓝色爱情》倒也不难理解。
当初只记得谈情说爱的“轻”,如今看来却是苦苦求索的“重”。
那与其说是邰林苦苦求索爱情之纯和刘芸汲汲探究是非曲直的重,倒不如说是导演霍建起在进入电影圈前黑夜中漫长旅程之重。
开头就是邰林在迷离的大街上剪掉长发,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他要藉此来和过往做一个彻底的切割。
然而艺术的“余孽”尚未剔除干净时,他就碰到了刘云。
于是,在理智/冲动、世俗/梦想、工作/艺术、职责/爱情之间他来回的摇摆。
正如片中那点题般的话剧名字一样,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邰林找寻的是爱情的纯度,却在不期然间利用了爱情来厘清自己的职业定位;刘云要找寻的是父亲和真相,却被迫从艺术的瑰丽中走出面对现实中的血色;马白驹要找寻多年前陷落的爱情,却被迫在逃离中无望的爱;刘母要依靠癫狂来躲避现实的残忍凄然;刑警队长求破案,邰父求儿子上进,邰母求安宁……艺术的灵感和奇想与工作中的秩序和纪律完全是相向而行的,刘云就化作了那个艺术女神,而父亲同事则是秩序的维护者。
两方力量不断地角力,邰林则在两端摇摆不定。
邰林第一次和艺术之神的媾和妄想被工作的寻呼所打断,第二次艺术女神意乱神迷的投入他怀抱时,他却清醒理智的要看清艺术的真容。
黑暗中,邰林(抑或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陷入了一个“无物之阵”,眼看着彼岸就在不远处,却永远无法泅渡而去。
所以,大家都在找寻,最后找寻到的却统统不是自己想要的。
邰林希望藉此长大成人,却仍逃不过最后的纵身一跃;刘云找到的事实真相让她不忍睹视,刑警队长最后破案未遂;马白驹躲避多年之后终究落网…… 邰林是此地的现实之我,刘云是彼境的艺术之你,最后邰林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想要完成和艺术的和解,却被艺术晃点了。
回想10年前,大家因艺术之名走到一起,现如今世俗之网已经羁绊了十之八九的翅膀,而那些极少数扎进河中的人,却在下落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
不是人人都能毅然决然地扎进艺术之河,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艺术女神垂青的幸运儿。
好在,霍建起成了。
PS:两天前看完一点粗鄙的想法,不揣浅陋,不惧过度阐释,立此存照吧。
人上岁数重新看过更是艳羡敢于终身一跃之人,永远在路上远远好过永远徘徊踟蹰的人。
失去纵身一跃的机会后,总可以给他人一片掌声,一声喝彩。
潘粤明的样子就是喜欢的男生理想的模样。
两位年轻又漂亮的主演,以文艺片的表演质感,演了一个按爱情片节奏拍摄的普法故事……旁白无罪,但反感不断靠主角自白来推进故事,让人很怀疑导演的叙事水平。当然,袁泉姐姐实在太迷人了就值再加一星,如果她那时有机会演一演绿子就好了,我仿佛都能看见。
就是这种傻逼电影教坏了几代人满嘴的胡话,坦诚永远是解决问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办法。别扯爱情,这悲剧都是因为傻造成的。不是袁泉那么好看这电影根本看不下去
要不是看袁泉人漂亮胸漂亮我才不会看完呢!妈的!
虽然很难看,但我还是为了袁泉和关队坚持看到了最后一秒
2000年是什么时代?一个追求美与爱,呼唤自由、探寻真理的年代,人们或许还能从残酷生存中,生发出诗意与激情,即使不及八九十年代,可寥寥火星仍让人身处现世,无比怀念。
谢谢有这样一部电影记录下了千禧年时最美的大连,谢谢那一年最美的袁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美好
我要从这里跳下去~
整个影片始于行为艺术,终于行为艺术,有意思。所以就是警察利用女朋友办案的故事,我觉得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冲突不够强,有些地方有种强行情感爆发的感觉。袁泉真美啊!
略矫情的男女主爱情线带出父母辈的悲剧,俩主演和台词都挺生涩的。
说实话,案情调查的情节很普通,虽然占据了很大篇幅,但是袁泉的角色确实亮了,明明是一次悲剧,可最后的一跳居然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出来,中二女生真的要命啊!此片根据方方的《行为艺术》改编,最后的落脚点也暗合了主题。片子的突出之处在于袁泉角色的性格刻画,虽然占比很少,个人认为,此片其实其实删掉大量的查案戏码,以及其他不必要的因素,将剧本的七成以上刻画落在袁泉身上,这么写八分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最后的荒诞,此片最多七分。刘云是个行为艺术家,对于生命的爱恨情仇的诠释,也用行为艺术加以实践。四星给最后情节的惊喜吧。
糟糕的伪文艺片腔调。
所谓“文艺片”里的都市青年大部分精神都有问题。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艺术,这两太有文艺片的氛围了
在读的电影声音分析的书里有这部电影的案例分析。改编成话剧应该会不错,袁泉和潘粤明都是嫩出水的青春美貌,除此之外it‘s just plain,谈何而来的edgy......
很小时候看的。对袁泉的美印象深刻。
啥也不是
太艺术了,看不懂
是我不懂的爱情
胶原蛋白 颜值巅峰的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