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别离》感悟中国、匈牙利教育文化差异来源:Gina同学的微信公众平台(id: UnaDonna121)040篇原创 | 文:Gina同学UnaDonna|关于布达佩斯的一切周末闲来无事,边做菜边顺手打开youtube上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听着,本来就图一心多用放松打发时间随便看看,万万没有想到还挺吸引人的,随即抱着ipad追了一整天。
这部剧讲什么的呢?
三个即将中考的北京孩子,三种不同经济实力的家庭,三对性格迥异的父母,关于是否要送孩子出国读书而演绎的各种悲欢离合故事,也间接反映了这个时代下很现实的问题,比如教育已经取代了房地产,成为了最大的消费和投资;比如自认为混的不错的中产阶级却难有的安全感;比如留学的低龄化和竞争的激烈度……尽管我早已大学毕业,但每每看到童文洁、方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恨铁不成钢”就颇有代入感,恍惚间又回到那段与各类黄冈题库、学王一拖三、优化设计“相爱相杀”的苦情岁月。
大环境如此,资源稀薄的家庭就只能寻求规律,顺水行舟,孩子苦,当爹妈的也得熬着一起苦:每天早晚上下学得接孩子吧;上一天班哈气连天陪孩子做作业熬眼睛,看着静音电视睡着是常事吧;一三五小测试,每周末模拟考,月考,期末考,中考,高考,日复一日,想想身体和心灵也都要垮了……其实有时候本来已经学挺好的了,但看人家都在上补习班,自己不去,就怕落后,焦虑的看不到远方和希望,疲惫的找不到坚持的意义。
用尽洪荒之力,孩子终于熬到了考大学以为就此登上人生的巅峰可以彻底解放了,随即胡乱报些志愿,其实连这个专业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只是“随大流”,哪里想得到那么长远。
远离了繁重的课业,唠叨的父母,大学里面玩上天,临近毕业,傻眼了,年轻人图样图森破啊!
你懂的,这世界终究是不公平的,而且它本来就不应该公平呀。
看看咱思聪怎么说
上述绝对属实,因为平凡普通的Gina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作为一个来自小城的姑娘,从初一开始就被严格管教,大搞题海战,比方朵朵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按照我娘的话说是一个从此“上了紧箍咒的人”,没办法,重点大学重点专业给我们省就那么几个名额,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机会去重点大学,往严重了点说,整个家庭都会不好了。
那时候的噩梦总是关于没考上好大学,应了老爸的“预言”,蹬着自行车拖着小冰箱灰溜溜的沿街叫卖“花凉粉”,周围指指点点:“咦,这不是gina同学么”,我,羞红了脸,惊醒……
哎,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但如同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永远唤不起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的积极性。
此处的“学习”我打了引号,特指填鸭式教育,每个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是好奇,学习是无处不在贯穿一生的,而不是特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与卷子,不是为了分数而扼杀了的兴趣爱好。
长大后的我当然渐渐理解父母那种“只要想到小孩有个好前景,哪怕只有一门缝宽的机会,都会不顾一切向里挤”的望女成凤的心切。
但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的那么苦?
那么被动?
来匈牙利学习、工作、生活的这些年,我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很多都给了我很深刻的启迪,细枝末节也能感觉到这个国家仅次于国防地位的教育事业,绝非纸上谈兵:1. 匈牙利的教育环境在国内,每每提到出国留学,最常送去哪?
大家都说欧美欧美,就是欧洲和美国,那么欧洲的教育究竟优越在哪里呢?
哪里的教育才堪称一流呢?
也许你觉得匈牙利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匈牙利的教育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可是响当当的啊!
人口区区只有900多万,却出了1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计算机语言之父”是匈牙利人,“氢弹之父”、“原子弹之父”、“信息经济学之父”、“维生素C之父”都是匈牙利人……想当年,惜时如金的爱因斯坦一遇到刨根问底的记者就不耐烦地说:“你去问我的匈牙利人吧!
”因为在他的实验室里,大半科学家来自匈牙利。
最重要的是匈牙利的教育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尊重充分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上,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言(包括母语、非母语的外国语言)、数学、国家与社会、自然与科学、体育、艺术、手工、偶剧、国情等。
中学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数学、体育、艺术、历史,这五门是必选科目,文学、商业、电脑,这3门中可以选2门,以上8门学科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每所学校都必须开设。
体育,这种在国内被称为“副科”不被重视总是要调课的科目却是匈牙利孩子们的必修课,也就不要吃惊为什么近几届奥运会人均金牌排行榜第一名花落匈牙利家了吧!
2. 匈牙利的教育制度匈牙利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分别为小学8年,高中4年。
同时自2015年开始,3岁以后的孩子必须接受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都是免学费的,只收取数额很少的学杂费,包括活动、餐饮、观光旅游,博物馆动物园参观等。
除了学业以外,老师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体育能力以及其他各种生活体验。
国家还有这样的政策,通过参加匈牙利高考,考上公立大学的,第一个学位是政府出资支持读书的,没有考取的,读大学需要自己出钱。
你要读取第二个学位,也要自己出钱,但国家可以提供助学贷款。
这种崇尚知识的育人环境,简直大大调动了学生努力读书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自小学高年级阶段(4-8年级)就开设有德语、法语等语言兴趣班,所以整个国家的多语种普及率非常高,一个人会三四门外语简直就是小意思。
而高等教育里面以医科教育见长,在欧洲极具影响力,医学院的留学生里面有超过50%的外国留学生。
其他专业如机械工程,经济学,物理,工商管理,建筑学等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低廉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和相比较西欧更容易找到工作、拿到工作签证,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3. 匈牙利的教育气质从裴多菲的诗歌、李斯特的音乐中我们可以读懂匈牙利人——敢爱敢恨,率性而为!
也许是地处欧洲腹地的忧患,也许是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也许是多种文化的冲击和积淀,使得匈牙利这个中欧小国出了不少世界级名人,除茜茜公主、裴多菲、李斯特,还包括大家熟悉的思想家卢卡契、金融大鳄索罗斯、现任德国外长费舍尔以及著名的新闻奖创始人普利策。
平时在公车上,地铁上,总能看见手捧书本的“低头族”。
匈牙利人热爱读书,喜欢思考,平均每人每年读11本书,买20本书,这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古老国家人民的一种特性。
读书人多,写书的也多。
2002年,五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中,有三位匈牙利人,最后颁给了凯尔泰斯。
作家在匈牙利地位很高,无人不知的有凯尔泰斯、艾斯特哈兹和纳达什,更不要说老总统根茨了,他不仅写小说和剧本,还翻译了《指环王》。
正是应了那句话,如果不能行走,那就读书,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让我们再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来到匈牙利,让孩子接受这里的教育,感受这里的生活,享受这里的文明开放,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更圆,只是,如果你足够幸运,在年纪很轻的时候能有机会在世界上到处走走,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你都会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它会告诉你:人生不只有一种活法。
4. Gina写在后面的话:今年夏天,家人来匈牙利度假,非常开心的一段时光,分别的时候他们说:“因为孩子,我们有机会去看世界,开阔眼界。
轻松文明的环境,心是自由的,人是被尊重的,谢谢孩子。
” 小别离,所有的爱都指向永恒,唯独父母与孩子的爱,指向别离。
其实最后我们会发现,再回首去看,影响我们最大的,不是走出去的那些路,而是这一生与父母共度的所有时光。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不是彼此之间的渐行渐远,背影写着“不必追”,而是曾经你带我看世界,现在我把我爱的世界带给你。
借此文,感谢我的家人。
👆我是作者Gina同学,想读万卷书想行万里路,只为倾其所有过想过的生活。
目前旅居欧洲小城布达佩斯。
爱旅行,爱咖啡馆,爱复古,爱原汁原味的西方生活,最感兴趣的是 “人” 。
想与我分享更多布达佩斯资讯,请加微信:329627147.UnaDonna121|关于布达佩斯的一切回复数字(如 030即可获取往期推送)039: 白天与黑夜|我见过最美的布达佩斯038: 布达佩斯有家店|Flour Style Wok: 幸福不过一碗面037: 厨神来袭|Jamie Oliver的店开到布达佩斯了036: 布达佩斯创业工场|求职or创业or投资035: 坐不住了 | 陌上花已开,我们一起去野餐可好?
034: 布达佩斯的夜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033: 在匈牙利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32: 独立私厨【专访】:这里有抚慰人心的欧洲家庭手作料理031: 还在迷恋宋仲基?
来看看这个匈牙利小哥!
030: 故事 | 我的匈牙利贵族妈妈马格蒂029: CHEZ DODO【专访】 : 我的一生就只想做好马卡龙这一件事028: 【专访】一位布达佩斯女孩把自己每天的穿衣搭配画了下来……027: 那个传说中比法国甜点更诱人的……英国LUSH026: Carpe Diem | 写在25岁边上025: 【专访】会玩儿|留学留到匈牙利?
024: 心安之处即是吾家|匈牙利租房买房全攻略023: 如何打造一场完美的家宴?
022: 跨年|如何与2015说再见?
021:浅析匈牙利医疗制度020:剁手党福利 | 布达佩斯Vintage淘宝指南019:在匈牙利生了孩子以后竟然……018:圣诞集市 | 一场流动的盛宴017:姥姥看世界 | 布达佩斯的日与夜016:布达佩斯的咖啡馆时光015: 一个居住在欧洲的亚洲妹子的美洲之旅014: 窥视美利坚013: 360秒get美国签证012:布达佩斯的中秋 | 自制小鲜肉月饼011:【欧洲难民】事情的另一面010:【直播欧洲】最严重的难民潮来袭009:搭乘国际航班商务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08:怎样办一场有趣的轰趴?
007:太!
会!
玩!
了!
看看歪果仁的周末怎么过006:世上没有后悔药,牙医提前给忠告005:【专访】揭开欧洲牙医神秘面纱004:参加传统西式婚礼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03:【专访】梦回欧罗巴,美女复古店主的时尚密码002:在国外跳蚤市场摆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01: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近 和妈妈在家里看电视剧 15岁的方朵朵 经历着的青春期 躁动不安 和妈妈一起看的时候 觉得 哇靠 那个方朵朵和15岁的自己简直一模一样有一天 我爸坐在我身边 看到方朵朵偷偷写小说 网络更文那段 我爸就开始数落我 其实方朵朵还算幸运好嘛 至少还能用电脑 我那时候 偷家里电脑密码 想方设法半夜爬起来偷偷更文 小灵通晋升成手机 然后 成绩一落 我爹妈就把我手机收过去 只可以周末用 那时候 所有的心思就是和爸爸妈妈斗智斗勇 与其说 怀念那个15岁的自己 不如说怀念那个叛逆期的自己小别离这部剧 只能说 选取了中国三种典型的家庭 讲述了相对典型的故事 我在方朵朵的身上看到自己 因为 我就是那个在中间的大部分的孩子 聪慧谈不上 愚笨又不至于 防火防盗防不住叛逆期的小心思那个时候的自己敢爱敢恨 友情最大 爱情是什么 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明白 父母一个心思把所有的爱放在面对升学压力的我们 其实这份压力 现在看来是父母与子女一起承担的 那时候总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 其实后来想想 父亲那段时间 推掉了所有的应酬 喊来外婆照顾我的生活起居 和班主任三天两头的沟通 月考 小测的成绩 每一次 都拿回去签字 当然 那时候 我具备了一项能力 模仿我爹妈签字 高仿版的 我爹妈其实也知道我具备这项技能 报喜不报忧 是每个孩子曾经做过的事情 我也曾压力大 小伙伴扎堆 晚上7点才坐上回家的公交 那些年 王小姐和我回忆起来 仿佛是秋千上荡过的风 愉悦而短暂 后来 想想那年车棚那里的那颗香樟 像一颗花椰菜 裹着青涩在家门外的我们 谈笑风生 爹妈面前 进入家门的我们 装的人模狗样 比如 书本底下垫着的小秘密 周末相约去书店 实则 压马路的小故事 和我妈说我在看书 实则 总能摸索出书本外的趣事突然很想念那个时候 仗义执言 义薄云天的小姑娘 突然很怀念那时候的友情 10年是什么样子呢 十年后的现在 突然怀念 那时候的友情 虽然 我们一如既往 可总觉得抵不过现实强行让我们分道扬镳的疏远感小别离 人总有别离 友情 亲情 父母爱 最终抵不过离别 有些咫尺天涯 有些 相隔天涯 求学 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而一次次别离 谁能说 这不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呢
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最近,《小别离》这部国产剧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看国产剧从来都是打发时间,为了在查找资料或者做别的时候不那么寂寞,看这部剧却纯粹是为了黄磊。
也不得不承认,黄磊在每部戏中如鱼得水的发挥确实让人叫好。
可看了几集,就忍不住继续看下去了。
只因为很真实。
大家都在写剧评,但聚焦的点都是金钱与教育,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虽然我承认导演在拍摄之初可能就是奔着反映社会现象的目的去的,汪俊导演也确实很喜欢拍这样的作品,但我看到的却是那又被展现一遍的“青春期”。
这中国式的青春期!
我不想抨击中国式的教育有多么不好,毕竟我也没有接受过国外教育,并且我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茁壮成长。
咪蒙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说是我们的青春期没有早恋,堕胎,有的只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想想作为山东学子,高考还要考基本能力的那代学生,我的青春期好像也和剧中的三位孩子一样,学习是头等大事。
我也经历过因为生病一天没有去学校,去到学校之后就看到了桌子上铺满了厚厚一沓试卷的悲壮场景,那时候,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病不起,时间耽误不起。
我也曾经叛逆过,像小主人公那样,学习压力很大的时候,进门从来不给爸妈好脸色看,因为睡不够就乱摔东西,乱发脾气,反正我妈被我气哭好几次。
我因为不愿听父母的唠叨,曾经和他们冷战过很久,虽然现在想想,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可恶。
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青春期,恰好在中国,孩子的青春期年龄总是能和重要的考试,像是中考高考完全重合在一起,孩子拼命的想创造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父母却为分数忧。
我所说的中国式青春期是充满了矛盾的。
孩子和父母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父母一边无比的心疼着孩子,抱怨着学校给孩子施压太大,一边却总是跟孩子说一定要去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而孩子呢,一方面希望自己变得优秀,给父母长脸,将来成为父母那样优秀的人,一方面却有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矛盾就在,双方对比彼此隐藏了自己最善意的一面。
剧中的张小宇是个可怜的孩子,母亲早亡,父亲又娶了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小后妈(虽然这好像成为了国产剧中必不可少的人设),小小的心灵也是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虽然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但是亲情对他来说似乎可望而不可求。
即便这样,善良的小宇也总是想和父亲更亲近一点,也想把小后妈当做自己的亲人,但是这种想法他只和自己的好朋友说,却从不在父亲面前提起,在父亲面前,他只扮演着混世小魔王的角色。
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就是这样的矛盾体:爱,却从不说出口。
剧中海清扮演的朵朵的妈妈似乎是一个更大的矛盾体。
听学校的老师说朵朵在数学课上睡着了便立刻火冒三丈,从奶奶家回来的朵朵倒头就睡,妈妈担心的却是今晚的练习题做不了了,可听了爸爸说朵朵吃着饭就睡着了的时候便心疼不已满面泪水。
那是一个妈妈的真实写照。
当朵朵和父母起争执的时候,黄磊和海清坐在沙发上垂泪,两人的对话看哭了多少人。
“我抱着她进进出出,怎么今年全部都不一样了。
”面对孩子对自己的生疏,没有哪个父母是无动于衷的。
可是关系缓和了两天之后,妈妈的关注点就立刻又放到了学习,分数上面。
看剧的时候,我讶异的问我妈,现在的00后都这么厉害了么。
朵朵和妈妈玩起了谍中谍而且大获全胜,甚至不惜说出:“你要是敢这么做,就别认我这个女儿。
”我记得我青春期的时候虽然叛逆,可是一次也不敢公然的对抗父母。
可是后来,双方互相道过谦之后,朵朵笑着跟妈妈说:我们去吃好吃的吧。
晚上,朵朵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虽是母女,却亲如朋友。
那一刻,我黯然失神。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挚爱,怎么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敌人。
或许这种矛盾的根源就来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想当然的隔阂,从而演变成的不信任。
父母总是以为孩子需要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庇护,他们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需要步步帮他们打算到,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找男朋友。
剧中的海清就充分的流露出了这种担心。
可是不放手让他们去做,怎么会知道他们做不了呢。
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懂这些大道理,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深深的知道,我要面临中考,面临高考。
我要好好学习,我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
可当父母一遍遍在我们耳边重复着这些我们了然于心的道理时,怎么能不逆反呢?
孩子总是认为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可是你不和他们说,他们怎么又能知道你的想法呢?
海清急于知道自己女儿朵朵的内心世界,可奈何女儿并不愿意对自己敞开心扉,不惜上网买IP装作女儿的小粉丝套女儿的话。
这样的下下策虽令人不耻,但是却透露出为人父母满满的无奈。
他们偷看子女的手机,看日记,其实哪种手段都是本着更了解孩子的目的,但是选错了方法。
不是说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孩子的青春期似乎就变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猫和老鼠的游戏,然而等我们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我们就会共同的为那段本应美好却被我们过的无比混乱时光感到惋惜。
而那时候,我们却再也不能陪在彼此的身边。
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慢慢悔悟自己的过错,开始意识到父母的不易。
都说小别离是为了大团圆,可是为什么不能在别离之前就过得幸福团圆呢?
前一段时间看过《我亲爱的朋友》里面有一句台词颇为震撼:“大概只有老父母死去的那一刻,子女才会真正的原谅父母吧。
”一个朋友发过的剧评则是引用了美剧的台词:“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
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我们说谢谢。
而我们都得不到想要的。
”那么为什么不相互道歉,相互致谢呢?
龙应台的目送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父母目送着我们一步步走远,而我们也目送着父母一天天老去。
这个过程,本不应该只停留在“目送”。
父母子女一场,也不应该仅仅意味着,你们彼此的缘分只是今生今世在目送彼此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我不知道这中国式的青春期什么时候能改变,我只知道,时间容不下我们这么互相别扭。
那本应该是相互陪伴的最美好的几年。
也许你们差点都忘了,你们是多么的爱彼此。
关于这部剧,有太多的共鸣。
可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生的爱今生说!
最近看了小别离,刚开始是冲着黄磊和海清去看的,看了几集,发现讲的是中考的事,很多情节让我感同身受,这也是让我看了小别离后,能够理解剧中种种原因,喜欢小别离的原因。
近几年的出国热,中考,高考的压力,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三个家庭,三种生活阶层,三种不同的选择,三种不同的烦恼,也许,每个看过这部剧的人,有意无意的都会往自己身上联想,同龄人正经历着剧中发生的,度过学生时代的人会回想当年的自己。
这个剧很新,90后的孩子也许更能体会剧中各种情节,90后孩子的家长更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我觉得剧中讲述的,就是当年自己经历的,很多东西和朵儿的经历很类似,学习成绩中等,学习还算用功,在考重点校的边缘上,家里还算小康,同样希望我成绩优异的父母。
后来去美国喜悦的感同身受,以及打算回国的念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问题,但是这么准确,一针见血的表现社会问题,家庭矛盾的,算是一部良心制作。
本剧名为小别离,最终,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会别离,因为孩子们都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我想说的是,不要让孩子成为你奋斗的唯一目标,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一切,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生活是得不偿失的。
我觉得黎巴嫩的那首诗说得真好:你的孩子因你而来,却并不属于你。
也许真正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只有我们自己,因此,寻找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蹦蹦跳跳把《小别离》看完了,抛开出国热这些教育话题,想谈谈海清演的童文洁。
童的标签应该是“女强人”,“爱哭”,“典型虎妈”,“脆弱”。
看过几部黄磊老师的电视剧,剧情几乎都一致,顺风顺水的感情在最后骤起波澜,最后5分钟强行团圆,童文洁这个角色是看起来最完整也最真实的一个人。
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电视剧中的人假,笨,生硬,甚至是讨厌,所以漫威为代表的爆米花电影能席卷走数十亿的票房,不过英雄归英雄,平常人就是又蠢又笨,就像古美门说过的那样,《釜山行》中,没有人性的老板应该会很惹人厌,那个开门的老太太应该会引来一片叫好,男主最后用手捂住丧尸的嘴应该会被很多人骂蠢,可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啊,老板,我就是想活命,我就是自私,我不在乎别人死活,在生死关头,老板背后的一群人都是这样做的,只是敢做不敢说,没人敢直面自己肮脏的灵魂;老太太也是自私的,她看到了车厢里的人的自私和无情,自己却做出了更惨绝人寰的开门,没有谁的灵魂比谁的更伟大;孔侑最后的“自杀”式捂住丧尸的嘴,那一瞬间,丧尸扑向了他的孩子和孕妇,在他逃亡了一天筋疲力竭的时候,他的下意识就是堵住他的嘴,就像地震中母亲会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实又愚蠢。
回到童文洁,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爱哭爱闹,在家里的独裁式统治,逼着女儿学这学那,天天怀疑丈夫外面有事,归根到底,在于心灵的空虚、脆弱和不成熟。
感情方面,童比绝大部分的女孩要幸福,而且幸福的多,初恋一走便是一十八年,而且方圆人如其名,方可执刀救死扶伤,圆可做饭贫嘴下跪。
不过感情观的幼稚注定了她悲剧的内核,恋爱早期,便是分手便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到最后离婚亦是如此,没有任何感情历练的她在方圆的巧舌如簧的哄杀中,根本不懂如何在感情上去做一个称职的情人。
童年双亲逝世的阴影给她留下了一辈子的自卑心理,之后的一切努力,爱情,家庭都是为了缓解她内心的那份脆弱和不堪一击,初恋便奉子成婚,内心对情感方面的需求可见一斑,所谓的独裁式统治,“家里所有的事都要听我的”其实都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她非常在乎方圆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朵朵今天去哪儿了,学了哪些事情,一旦朵朵出国,情绪瞬间就崩溃(PS 后面的方圆变得十分混蛋,不知道是剧情要求还是冲突需要,作为一个陪了18年的人,这种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方圆应该知道,而不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
职场上的童前期算是一个“女强人”,却充满了一副输不起的气质,她努力奋斗的源泉在于内心的脆弱,但是这份脆弱却并不会因为她的职位的提升而有所改变,她受不了对手的搔首弄姿,经不起贬谪的打击,简言之,输不起,一旦有这种想法,想在career life走的顺是不可能的。
郑州的行程更像是一种历练,一种击碎玻璃心的释放。
反映到现实中,童很普通,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一路自己拼搏得到事业得到幸福,脑回路没有刹车带说话收不住,不过依然是看过的电视剧中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之一,脆弱是女人的天性,谁都有脆弱的时候,谁都有脆弱的G点,于是有了情感依靠便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出去,直到某天发现自己的心灵被辜负,如悟净受尽万剑穿心之苦,镀上一层玻璃的外衣,小心翼翼地对别人打开心灵,变得敏感和世故,所终多不能为爱守爱,童、舒淇算很幸福的了。
剧中一个很关键的词是“瞒”,朵朵瞒成绩,瞒逃学,瞒写小说,方圆瞒送朵朵出国,瞒和周佳成,瞒和陈洁,瞒朵朵离婚,最后的求婚算是为瞒了十九年的故事画上句号。
而在童的逻辑中,你瞒我一定是有事,否则你为什么要瞒我呢?
故事真是有趣。
方圆(黄磊 饰)和童文洁(海清 饰)结婚多年,膝下育有一女朵朵(张子枫 饰)。
近日里,夫妻两人为了是否送朵朵出国念书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并且最终在未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将朵朵送出了国,没想到这一举动却令整个家庭走向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金琴琴(赵今麦 饰)从小到大都被人成为“神童”,尽管已经足够优秀,母亲吴佳妮(朱媛媛 饰)却依旧心心念念着琴琴能够出国深造,甚至为此不惜和丈夫金志明(韩青 饰)大动干戈。
张小宇(胡先煦 饰)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公子,却和继母蒂娜(陈小纭 饰)势如水火,令夹在中间的父亲张亮忠(汪俊 饰)大呼头痛,为了给成日里惹是生非的儿子找一个出路,张亮忠将张小宇送出了国,使得张小宇意外的收获了成长。
该剧围绕中学生是应该努力上名校还是出国展开,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叛逆的故事,很符合中国现在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挺切合现实的,蛮好看。
三个不同条件的家庭,三个不同性格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以来是每个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管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父母都渴望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和生活,希望他们过的比自己好。
通过该剧我们可以看到,大部份家长都和朵朵的妈妈一样,觉得任何和学习无关的爱好都是不好的,都是影响学习的,所以朵朵妈妈不允许朵朵写小说。
慢慢的文杰觉得只有送朵朵出国才是更好的选择,当文洁得知安妮的女儿Rose因在国外中学受同学欺凌而患上精神疾病,文洁和方圆也因此打消了送朵朵出国的想法,专心国内中考,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对朵朵频频施压。
身为“学神琴琴”之母的吴佳妮为了给琴琴追求更完美的前途,却动了把琴琴送到国外念高中的心思,甚至为了让女儿出国让女儿认自己的姐姐为妈妈,聪明的琴琴故意和大姨亲近忽略妈妈,慢慢的让妈妈感觉自己女儿要是离开了就好像失去女儿一样,也放弃了让女儿出国的念头。
“混世魔王”小宇因缺乏母爱父亲再婚不怎么管自己不听管教,身为父亲的张亮忠怕小宇走歪路,软硬皆施地把小宇从老老丈人那接回了家,儿子和老婆之间的矛盾,加上吴佳妮的撺腾和方圆的建议下,也把儿子的归途寄予在了出国这条路上。
最后小宇通过朋友和蒂娜的帮助奋发图强,终于拿到签证,越来越懂事优秀得到父亲和后妈的刮目相看。
朵朵的小书大卖,文洁的事业也再次东山再起,和方圆和好如初。
琴琴也考上了重点高中,父母也复婚了。
三个家庭经历了百般波折和好如初,三个孩子也经历了叛逆期成长了很多,各自对未来充满了期许,很圆满的结局。
这部戏以中学生教育为题引,每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展开不同观点,以及背负学习压力的孩子们在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经历一些的家庭变故,父母们也经历着观念和态度的蜕变,最终他们明白,陪孩子一起勇敢面对成长,才是撑起每个小家庭的大信念,最终他们也收获了圆满的生活。
我们感谢父母的爱,感谢他们的付出。
我们感谢青春,青春让我们成长。
相信爱不怕别离,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第一次看到对这部剧的评价,是说,特别真实。
让我更加愿意去追看,是因为黄磊和海清。
我觉得这部剧能抓住我,是因为我的这个年龄阶段。
现在的我,还没有忘记青春期的那些点点滴滴。
被剧情一点,又能想起不少。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宝宝,那种一切为她好,一切为她着想的心情正在燃起。
看着剧情,不由地想象自己会是怎样。
这种好玩的剧里,往往都有三个家庭。
而且三个男人是哥们儿,三个女人是姐们儿,三个孩子是发小。
有时候我都会瞎想,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几个人,万一以后我和我老公吵架了可咋办。
哈哈哈。
琴琴家的这条线是最简单的。
主要还是讲父母两个人的意见分歧。
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生活的时候,吵吵架是生活的调味剂。
可是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俩就会变得谁都不肯让步,谁都觉得自己心里委屈。
然后不知不觉走向陌路。
虽然真正相爱的人,还是能走到一起。
但是真的,价值观什么的是不是相匹配,太重要了。
小宇家这条线有点复杂。
小时候缺少父爱的,对继母不放心的,还有交杂着丈母娘的问题,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另外还添了点产后抑郁、精神出轨什么的。
太复杂了。
这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真是生活的神奇呀。
朵朵家的故事是主线。
最能有讨论的就是,支持朵朵爸还是支持朵朵妈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希望宝宝能一直开开心心的,可是当孩子长大,我们却渐渐忘了这个愿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用尽自己的能力各种保护,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说自己长大了,还真的会接受不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她依偎在身边,可是终有一天她要离开的呀。
就是看了一部剧,一部挺不错的剧,津津有味的追剧。
我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因为我知道,关上剧,还是会继续希望自己能掌握小畅的一切。
但要说,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结尾,最最后的结尾。
前一刻还挺有意思的呢,怎么到了最后这么脱离实际,说好的现实呢?!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近来假期闲得无聊,便陪着爸妈看八点档标准的家庭伦理剧,却不料,看到了太多自己过去的影子。
“我一直都觉得每年过年都是一样的,突然今年就什么都变了。
”方圆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高中。
我也曾和朵朵一样,喜欢写小说,在贴吧上拥有一群“粉丝”。
可是啊,分科,高考,让我渐渐隐退了网络。
那三年,没看过电视剧,自己躲在房间里一遍一遍地做着卷子,房外的父母大气都不敢出,即便开了电视也把音量调成只剩1。
每晚睡前必有一杯牛奶,爸妈在房外陪着坐到12点,直到被我撵去睡觉。
就像《小别离》里面的情节,真的太像了。
我以为,我会一直那么乖那么乖,然后顺利考上个好大学。
但并没有。
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童文洁那样的紧张唯分数论,但不知为何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反而让我有了负担。
升上高三,我突然有些厌恶上课,不喜欢班主任,做了些叛道离经的事,以至于一模跌出了前100名。
这对于从小学开始到现在从未试过的低迷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班主任叫来我谈话,她还没出声我就忍不住哭了。
回到家,吃饭的时候,明明父母在问饭菜合口吗,我却啪唧一下掉了眼泪。
我知道我不能这样了。
因为这样一次的重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庆幸的是,高考最后我超重本快40分。
我以为我的春天来了。
我想在大学重新开始,我跟我爸说我要到外省去。
因为我的分数在外省能上很好的985,可在省内只能勉强上个211,但其实更多的是,我想出去外面看看。
只是我妈却不愿意了,她说省内的211也不错啊,为什么要去那么远呢?
因为这样我和我妈吵了一架。
越临近填志愿的日子,我妈就越不和我说话,固执地像个孩子一样和我冷战。
直到有一晚,我爸和我说,“要不留在省内吧,你妈也是舍不得你。
你知道吗,她昨晚和我哭了一个晚上。
”最后我妥协了。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有些埋怨我妈当初不让我出省,直到看到剧里童文洁那永远都掉不完的眼泪,她固执地不让朵朵出国,还有后来的她整个心都空了的表情,好像一只久久依恋于桃花树的大鸟,一下子无力飞离。
我才明白了。
只是,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
别离不是一个选择题,只是一个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小时候我不懂,甚至说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终将离别。
我们是一家人啊,是血浓于血的呀,怎么会分开呢,为什么要别离呢?
直到方圆说:“朵朵迟早有一天要离开我们。
她会长大,她会有自己的家。
”像是突然惊醒,在庇护的路上走了太久,都忘了远方的路阳光刺眼。
可是啊,有时候也会想,父母之所以赋予我们生命,不就是为了世上多一个人陪伴,与这个世界产生多一丝关系吗?
为何到头来,却又是父母自己亲手切断了这联系呢?
是因为,人,生来就注定孤独吗?
前不久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达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没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突然觉得有些悲戚。
最后附上剧里最喜欢的一段话。
———————————————————————————————————————PS. 虽然这部剧里看到了太多真实的东西,但不得不说在朵朵出国之后的剧情,真的看不下去了。
在朵朵出国之前,我非常大方地给这部剧打4.5分:制作上一如既往地纯朴,稀松平常的拍摄,普普通通的烦人配乐,平铺直叙一丝悬念没有的故事,可是总好过《好先生》每个镜头都在呐喊:“看我们制作精良吧,超韩赶美了吧,不差钱吧?
”类型是国内电视剧最擅长(基本上唯一擅长的)生活婆婆妈妈剧,胜在故事真实,台词打动人,朵朵把老两口呛得抱在一起痛哭的场景,彻底让我代入了,仿佛看到了我即将开始的惨淡的青春期撞见更年期;演员们演技都在线(除了那几个Boys)。
黄磊的演技有多爆棚吗?
也不见得,可真的好自然,因为他就是在演他自己,完美的老公完美父亲完美老师,和他在真人秀里一样一样的。
海清有多烦人吗?
也没有,她演什么都一直是这个样子的。
冲着她看到低分试卷以后,强行咬着牙收拾起碎成渣渣的心,压住满腔的郁闷,在全家人的白眼中故作平静地给朵朵辅导功课到一半,终于爆发出来来:“你怎么这种题也会错啊?
你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女儿看看我:你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就说明她成功了。
故事从朵朵决定出国那一刻开始变得不可思议。
这个决定一下,朵朵就不焦虑了,原本不及格的英文考试靠美国考试都高分了,浪费时间的网络小说变成了独树一帜的优势,本来连年级排名128的中考都小宇宙爆发进了八中。
好吧,这些可以算戏剧的张力。
没有问题!
那最后十来集,夫妻俩你爱我我爱你可非要整出个误会离个婚,美丽可爱的小后妈突然心性大变拉来俩素质低下的亲戚,好好的邻居还整个小暧昧,真的就是为了引申出那句貌似深邃的:“人到中年跟孩子,跟父母,跟之前的自己这些小别离都是为了最后你跟世界别离的一个准备。
” 我怎么不信呢?
明摆着就是为了再往里多加些江小白,Rio, 三九胃泰的植入广告,演员们反正也是按集数收钱,何乐而不为?
至于结尾处朵朵那段慷慨激昂的演讲,美国高中这好那好,但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
虽然意料之中,(学霸和人才咱得自己留着,就让学渣呆美帝吧!
) 小农的我还是飞快地算了一下她爹妈白瞎的中介费培训班费报名费一年学费,啊!
多么贵的领悟!
🎵🎵赞它,是因为它的诚意,那几句打动过我的台词,让我感同身受的几幕情节;吐槽它,是因为,它晚节不保,拿最可贵的诚意换了银子。
跟着爸妈看了些。太碎了,全是情景,没有情节推进。不过太喜欢小宇了。
妹子演技不错,对《唐人街探案》最后那一笑印象太深刻了。TF是什么鬼啊。
朵朵小宇琴琴这仨小演员都演的非常好,就更别说父母辈的演员了,三小只确实有点小尴尬。竟然爱上生活剧的剧情了,好几次都撞泪点了,还好是团圆的结局
虽然演技都在线,但是剧本编的太糟心,黄磊小三狗带,一星差评
张小宇,潜力股实力派😻
依然悬浮得不行,三小只当年好尬,黄磊的演技已经模式化了。
剧本硬伤
这部里记住的麦麦!
借一个留学议题集中年危机狗血之大成。
我讨厌朱媛媛,演什么都一副甲亢的样子
名儿起得特别好
比想象中的好看
注水太多,广告植入用心良苦哈。插播的电视剧在关注孩子的需要方面,有突破。萨提亚心理治疗亮了。三星。
从这部剧开始喜欢get到张子枫的演技 开始喜欢她。比心
看过几集,国产电视剧的强项,也许就在这家长里短之间。
每一条留学狗都累啥样儿了编剧知道吗?!我们要学托福,要靠SAT or ACT, 要考名校还要学SAT2和AP,还要学好学校的功课!编剧真的有做好功课吗?留学一年二十万?不止!最起码需要三十万!家庭条件不好真的是个障碍。讲真,这个剧看了一点共鸣都没有。希望编剧在创作的时候先做好自己的功课再说,呵呵
众生皆是颠狗
算是不错的国产剧,不过最后十几估计是硬撑出来的,非常水。
当你看到演员表里有黄磊的时候,那么这个电视剧或电影八成是好片。因为黄老师真的很会选剧,他演的每一个角色也都十分到位,不愧是表演系教授。不过张子枫确实演技欠练,我并不喜欢她塑造的这个青春期初三少女。
黄磊演的都是一种感觉,虽说是电影学院的老师,这个算是近期内最好的电视剧了,比满屏的玄幻魔法大ip的烧钱剧好太多了,很细腻的感觉,还有三个小盆友能换个发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