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长恨歌》1、咔嚓!
张叔平剪胶片的时候动作一定非常利索,锋利的“剪刀”,锋利的断裂。
所以,片子零碎跳跃,不连贯。
加上,片断之间的黑底白字“台词”,仿佛看到一滩碎片落在旧地板上。
这“旧”当然是就电影本身而言。
有人说,人生无不琐碎的集合。
谁的对,但是要是如此,琐碎的艺术如何超越生活?
对于100多分钟的电影而言,凝聚无疑更为直接,琐碎不过是个借口。
这是电影的硬伤之一。
2、如果不是读过小说《长恨歌》,我想我很难如此快的理解电影。
显然,其中的一些东西被简化了,被“凝聚”了,但是简化之后,我并没有看懂。
尤其在王qiyao如何成为选美第三。
本来我还想看李主任如何一掷千花的,可惜这么好的场景没有了,关导演如何没有想到,本来是表现旧上海的风情的最好机会阿。
本来小说改编成电影,总不被讨好,这次依旧是如此。
小说我看过两遍,记忆力不好,一些情节忘记了,但是流畅的叙述记在脑子里。
王的随遇而安印象比较深刻,不想王听到李主任死了会那般歇斯底里。
这一次,电影还是不如小说。
3、然而电影的空间表现力总是没有电影强。
片子究竟还是比较好的,这是和最近看到的几个片子对比。
看到王和第二个男人(吴彦租)一起到程先生家里去,恰巧蒋丽丽也在。
酒正酣,程先生、蒋丽丽和王唱歌并跳起舞来,仿佛回到年少青春。
这个时候,程先生的老婆和吴彦租孤零零坐在座位上,难堪、伤心、悲痛、愤怒、无奈,感情集于刹那。
完全的情感隔阂。
还有影片后期,有一段王琦瑶、程先生和蒋丽丽儿子吃饭,王琦瑶提出要去看蒋丽丽,程先生竟然失声痛哭,影片之长恨这一幕体现甚深。
镜头表现的张力出来了。
若是小说文字,这样的空间渲染,怕是难以描写。
4、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她总是自以为是的找对了人。
错误的时代,当然值得是几个相互连接的时代,她是王琦瑶,人是李主任和后面的几个人。
时代其实并无对错,人在时代中,埋怨时代只能说明人的无奈了。
王一不小心遇到的了李主任,她的生活轨迹瞬间发生变化。
爱王的程先生注定在后来的几个“错误”的时代长恨。
5、把王琦瑶当作主角,还不如把程先生当作主角。
王琦瑶在时代的变化之下,顺着时代的波澜渐渐苍老,生活对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时代的注脚。
她并无所求,困难总是被她好脾气消磨,生活的很愉快。
而程先生则不同,他喜欢王琦瑶,然后并没有结果。
在不同时代的情况下,那个狭小的弄堂总离不开他的苍老。
每一次王和另外一个男人出现,每一次都遭受一次深刻的打击。
他无力还击。
说他并没有机会,不如说他并没有胆量。
最后的最后,也许他很恨自己,但是人已老,人已去。
时代戏弄了他一次,他却戏弄了自己的一生。
恨有多长。
應該比愛長久。
以前上學的時候最恨長恨歌。
以及將進酒等等。
明明是詩,偏偏長的都快趕上小說了。
最要緊的是必須記清楚,考試要用到。
平時誰說話還能一直詩來詩去那就厲害了。
关锦鹏一直是個有些悶的人。
從他的藍宇,有時跳舞都能看出。
這個人性格中的固執堅持了他的悶,讓所有看電影的人一起陪著悶。
所有的影片風格都是一樣的。
用細膩的手法展示了愛情的細節。
眼波流轉間,風清雲淡。
鄭秀文明顯的老了。
歲月年華是一個女人最傷痛的軟肋。
男人只不過過眼煙雲。
那么多人都走了,留下的只有傷痛做伴。
王琦瑤每每在床上哀求那個男人能多留一段時間,要的,不過是溫暖。
就算最后死在男人的手上也應該死而無憾吧。
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在感情上一直很懦弱。
想愛的永遠愛不上,就算預料到愛的人會栽到男人手裡也悄無聲息的默默關注。
他所有的秘密就在一扇黑布帘后面。
當王琦瑤揭開時,他憤怒的維護著自己的感情。
程︰你不要動我的東西。
王︰你的東西?
照的都是我怎么是你的東西了。
原來他從來都不曾介入過王琦瑤的生活。
從開始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心裡就隱隱的揪緊。
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沒看過王安憶的原作所以也沒有什么失望。
只是一個平淡女子的一生就像響雷在我頭頂炸開。
劈哩啪啦做聲。
你這一輩子都會栽到男人手裡了。
朋友在多年前就對我說過。
仿佛照鏡子,王琦瑤在歡愛過后的落寞表情沒有人會看到。
你愛我也不過是愛我的肉體。
如果真的只是愛我的靈魂,請你不要靠近我。
我沒有落淚,盡管心隱隱的痛。
影片看起來很現實,其實主旨仍然是愛。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現實,那王琦瑤就不會在后面的感情中黯淡下去。
她會活的出彩多了。
最喜歡結尾這一段。
當年華已逝風韻猶存的王琦瑤同與她女兒一樣大的男人老克臘,兩人赤身裸體在暗暗的燈光中相對,她再一次苦苦的哀求,留下來再陪我一段日子吧,過些時候你再走。
男人說,反正我早晚都是要回來的,早走晚走有什么區別。
她愣了一下之后笑了。
此時,愛也已經不是愛。
反反複複要的溫暖為什么就那么難得到。
影片有些匆忙。
想要詮釋的東西太多,反而有點突兀。
感情被分成一段一段的歲月,淺淺淡淡的過了。
只是。
此恨绵绵无绝期。
电影远远不如原著好看,郑秀文的角色与记忆中王璐瑶的原形相差甚远,虽然也看过不少她的电影,其间也不乏好的作品,如孤男寡女 瘦身男女 嫁个有钱人 现代钟无艳.....但这次的出演,实在有些失败,她的气质与骤然望去的风情跟旧上海的王璐瑶没有任何交集的地方,加之生涩费力的普通话,整部影片很难让人进入状态,如果你喜欢王安忆,建议你可以读小说.
在期望值不高的情况下还觉得不错。
如果不和王安忆的同名小说联系起来,把它当作另外一个故事的话,还是蛮好看的。
王安忆也说了,上海的每一个弄堂里都有一个王琦瑶,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另一个同名上海女子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导依旧是《胭脂扣》的那个浓浓怀旧情结,光影布景仍然无可挑剔。
王琦瑶靠在曾经和李主任百般缠绵的墙边失声痛哭,那墙做旧得极其自然,她哭的也极其生动。
只是郑秀文不应该把《孤男寡女》、《夏日嬷嬷茶》这类的都市爱情喜剧路数挪过来,或者她只是本色演员而已。
她用头撞墙哀悼李主任从她生命里离去,以及对着蒋丽莉大力点头充分显示出了,呃……套用周星驰的话,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控诉……她变成了与刘德华配戏的KINKI和与任贤齐搭档的SUMMER,完全不像那个苍白的上海女人了。
胡军吴彦祖梁家辉都很好,他们也是惯于和女人演戏的男人。
黄弈和郑希仪都是上海女孩,关导也算用心良苦,同时照顾了投资方英皇高层的面子。
苏岩也好,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恩怨纠缠的五人吃火锅,餐桌放在镜头偏右,背景是古老的画着亭台楼的阁照相馆布景,王琦瑶蒋丽莉和程先生跳起舞来的时候,康明逊被挤在镜头的一角,默默的点了一支烟,程的妻子慌乱地关窗户。
舞蹈着的三个人曾经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知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醒悟过来,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原著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禁要比较一下小说与电影中同名人物的不同命运了。
李主任、程仕路、蒋丽莉在书中均算不得好死:一个飞机失事一个文革跳楼,而另一个罹患癌症。
但是在关锦鹏宽容温情的眼中,一行字就了却残生。
程死于香港蒋故于台北,都不是他们的故乡,也不是生活最久的地方。
李主任更离奇,身份被扩充成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做的倒都是舞厅争女人之类的黑帮事),辗转到了巴西开牧场,一个4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悄悄活到了81年。
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南美国家恰好在相对于上海的地球背面。
康明逊的去向书中似乎没有交待,的确许多曾经熟识的人都如同断线风筝般接二连三地消失,其踪迹再不可寻,或者不愿去寻。
但是敬爱的看着港式团圆剧长大的关导亮出必杀技——又一行字,交待康卒于旧金山,又是一个远离上海的地方,也又不是他起先离开上海所去的香港。
没错,影视剧一般都将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的一清二楚,和文字的信马由缰不同,特别是关这样稳准狠的导演,他戏中的一只茶杯一束灯光都严丝合缝决不取巧,那么对人物的处理也算是对观众的负责任。
与薇薇张永红她们不同,王琦瑶同时代的人都是被迫离开上海的,为躲避战争和回忆。
然而世界之大,却没一个地方像上海一样既妥帖又称心,是可着他们的心生长出来的一朵莲花。
于是他们不停的搬迁,流离失所最后客死异乡,而上海还在那里,黄浦江仍然在流。
王琦瑶从没想过离开,只是在旧巷里慢慢的生长老去。
她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又是不得不说的,一张口便是西皮慢板的似水流年。
她不过是一颗蓝色扣子,上海是那座红色房子。
1.不象大多数人一样,看它是因为它的原作者王安忆,我看这部片完全是冲着“关锦鹏”这三个字去的,尽管我已经很久不看文艺片,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关导的导演风格。
2.本片看似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事实上故事的主角却始终只有一个梁家辉,其他的演员,不管戏分多少,或是表演的多么出彩,终究只是梁的配角。
3.本片看似讲述了一个想爱却爱不到,想平淡生活却总是无风起浪的倒霉蛋的故事,事实上却是在讲述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所有人的命运都不会被操控在自己手中,只有时代是最后的胜利者,无论是显赫一时的,或是困顿一生的,终究都被时代所淹没,被遗忘在久远的时光中。
4.郑秀文实在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演员,从青春灿烂的小女生,到风姿绰约的少妇,再到落魄流离又神经质的更年期妇女,也不知是导演调教的好还是郑秀文拥有未被人发掘的表演潜力,总之,她在举手投足间都能显露出对角色所在时代和所在年龄的良好把握能力。
听说港台那边的导演都不喜欢刻意的去教演员怎么怎么演,所有的东西全由演员自己揣摩体会,能不能演的好,全在于演员自身的素质。
如果关导也有这样的习惯,而没有对郑秀文做过多指导的话,那少加磨练,郑氏成为演技派女星是完全有可能的。
5.胡军实在是极品男色,看他与郑秀文的几次吻戏,风头绝对盖过对手,彻头彻尾的一个尤物。
要是单论嘴唇的性感程度的话,郑秀文完败于胡军。
不由感叹:难怪关导对胡军青睐有加!
6.不知道是编剧出了问题还是导演有意如此,总之本片拍的除了主要人物的名字和故事主线外,已经基本上和原著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7.这个片子我没有买碟,看的是中央六套的,看完以后,觉得还是得买一张回来仔细研究一下,因为没有字幕实在是累死耳朵,而且,对于这部片子的看法,很不凑巧的,我又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这是一部相当精彩外加相当精致的片子,何况最近真的是没有什么好看的文艺片能让我打起精神来一口气看完的了。
看过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虽说老上海味道不浓,但对于男女之间眉来眼去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一种风情,把握得恰到好处,故对电影版《长恨歌》期望值颇高,本以为关导也可以恰如其份地表现原著文字词语间流露出一种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人世沧桑,最终却是带着遗憾走出影院。
剧情被修改,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段解放前。
原著中李主任是军界要人,因时局动荡,导致王琦瑶和他不能常相厮守,最后李主任的座机失事,王琦瑶落了单,从而导致王琦瑶一生悲剧的开始。
这场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很大一部分是金钱和权利的诱惑,王琦瑶有虚荣心,是上海小女子的腔调。
而电影里李主任的身份被改变,他们卷进一桩黑社会的纠纷。
和李主任相处的一段时光,只是王琦瑶人生初期的境遇,在整段电影中占一小部分,叙述时间仓促,最终导致该段故事情节不完整,差点拍成枪战片。
电影最后交待李主任远赴巴西,客死他乡,可能是从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考虑,其实于表现王琦瑶碧落黄泉的悲剧命运并无半点帮助。
第二段,王琦瑶和康明逊的恋爱。
原著中这一时期王琦瑶周围的男男女女沉迷于旧时代的阴影中,但外面确实明明白白的新时代,好朋友蒋丽莉变了,程先生因为变不过来而跳楼自杀。
王琦瑶和康明逊的爱情最终因为旧世的观念而流产,康是旧时代的上层家庭,而王不过是旧时代被人包养的三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偷情一般,自然不会有结果。
严师母和王琦瑶在一起搓麻将,不过是吃喝玩乐,在王琦瑶家里关上门时间似乎回到过去,但王琦瑶和表弟康明逊结婚,她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电影里因为康明逊要随父亲去香港做生意而导致他们不能结婚的解释过于牵强,也不符合当时上海人的门第观念。
电影里蒋莉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解放后去了香港,文革前回来一次,这一次就开始怀旧,她和王琦瑶在程家跳舞,故事叙述上似乎为时过早,最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说明她几岁死于香港,这种人物的叙述方式无异于传记,对表达社会气氛毫无帮助,完全不如原著中蒋丽莉嫁给山东来的军代表,后来入党,最后抱怨而死来得有力度。
再来说一说程先生。
电影把程先生的生命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他成了王琦瑶死亡的见证人,这一改变恰恰有违原著王琦瑶长恨终生的主题。
原著中王琦瑶身边的人都成了过客,一个一个朋友来了又去了,甚至唯一的女儿,也仅仅是陪她走了一段。
王琦瑶的孤独是一种气氛,让读者从高处看着这个从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小女子怎样一步一步沿着人生的羊肠小道走下去,在每一次可以拐弯的地方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最终走到了人生尽头,王琦瑶似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她终身是孤独的,也就有了“长恨歌”。
而电影却让程先生始终陪伴着王琦瑶,让观众感觉王琦瑶并不孤独,至少还有一个程先生在,死了,长恨的是程先生,《长恨歌》成了程先生之恨。
电影里的背景实在是狭小。
虽说关导用心良苦,连文革里的搪瓷杯和八十年代的厚玻璃杯都注意到了,但因为缺乏外景,感觉满眼尽是狭小的室内空间和演员的大脸盘子。
服装用了符号化的服装,文革中程先生在农场劳动的一个场景里,背景的群众演员一律白衬衫蓝裤子,要说在劳动,穿背心也是常有的事情,就不能丰富一点儿吗?
在几个时代的表述中,因缺乏大场面,仅仅用音乐和时代歌声来表现,略嫌粗糙,市内和室外分隔了开来,人物塑造上,最后一段将书中的老克勒和黄牛长脚合并成了一个人,除了这个小混混人物还比较合情合理一点,其它人物均无可圈可点之处。
程先生的性格和原著中的最为相似,但因为梁家辉演惯了这类角色,这个角色也并不因此更接近上海男人的形象 。
康明逊是个失败,把电影里的康明逊放到香港会更合适。
蒋丽莉既然成了过客,塑造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
李主任很有英雄气概,张永红和薇薇很有现代女孩子味道,其它的一些角色,放到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
唯一可以让观众怀旧的,是那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王琦瑶染黑头发的那一段。
之前看长恨歌,不知怎么就忽然想起了高晓松在黄磊的访谈专集里说的那句话:我们都不喜欢那种土的掉渣的现实主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必须说的是,尽管大众风评对其的剧情,演员,甚至是造型都各有偏颇(我之前看报道说,老外分不清张叔平做的造型,觉得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是一样的…………),可是,我却实在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啊。
多好看的郑秀文都说郑秀文是这部剧最大的争议,说她不像上海女人的有之,说她完全没演技的有之,甚至说她拍戏拍到得绝症的也有之。
可是,我看到她在片子里的亮相,那样清汤挂面的一张素脸,说是白净又泛着种委婉的瓷青。
细细的眉,弯弯的眼,乍看上去也不过是份清秀,却偏生在右边眼角下缀着枚小小的泪痣。
原本,那也只是微微弱弱的一点,而或是因由着那底子的白,于是竟分外扎眼。
而她的美,也就这样凭添了份流动的凛冽之气,不动声色的,出了尘。
我于是想,郑秀文是多么的好看啊,只为这头一幕的眉目清朗,她这个王琦瑶也可见是做了工夫在里头的。
而后,她烫卷了头发,把眉毛挑成那种微带着棱角的高扬,嘴唇樱红,丰润得掩埋了边界。
我看到她穿着那些带垫肩的旗袍,把身子撑成那种肩膀周正,腰身窄小的样子,心理面想,张叔平怎么那么厉害呢。
原本,之前已有张曼玉那么惊艳的旗袍造型,任凭谁来再做也不免受其影响,或留于那高领窄身之流,又或急急的剑走偏锋,失了旗袍的那一点精韵。
可偏生,到了张先生的手里,一切便就轻而易举起来。
两片早已脱离了主流的肩衬一晃忽间便撑起了这袍子的另一翻神韵,同样的精致唯美,却平白的多了份英气,想来倒是与那位始终自己活着的三小姐和得相得益彰。
再而后,她岁岁年长,慢慢的由一个通体轻透女孩子,便成了一个安静隐忍,周身烟火气的世间妇人。
罕有的是,这一路,她竟都是美的。
少年时的肆意凛冽,爱情里的妩媚婉转,乃至,人到中年,眉目上的彷若平静与根骨里的骚动不安,在郑秀文的低首回眸之间,处处却都是这样的美。
看完这一路,我决定了两件事,其一,张叔平确实是非哈不可了。
妖精到这个份上,确实已隐约可见极至的影子了。
其二,虽然郑秀文的港腔国语让人发疯,虽然我没有办法接受她在过于激动时的表演方法(拿头撞地???
),可是,如果有人说这一部剧郑小姐完全没有演技,我还是会具理力争的。
我想说的是,即便王安忆的三小姐或者未必尽然是那个样子的,可是这一出的郑小姐却绝对还是出了精神的,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难得了。
更何况,她是这样的好看。
多好看的他们粱家辉,胡军,吴彦祖,黄觉,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剧能聚集如此多让我心动的男子。
都说老关是GAY,看来,眼光这个东西,还是受性取向的影响的,而很明显的是,老关有跟我相近的STYLE。
都说粱家辉已经是老戏骨,任何角色也都是游刃有余,自由进出。
可我一看到他,却仍总会想起,他在“情人”的那件白西装,那件黑色的真丝睡袍,那个赤裸的,异常美丽的身体,那时的他演的是那样一个带一点点怯懦中国男人,身上却有掩不住的飞扬之气。
而今,在这个依然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怯懦男人身上,我看到的他,光芒已然全尽收敛于角色之后,却周身弥漫着一种强烈的伸张感,所谓“一抬手足以动全局”说的怕就是这个样子了。
胡军是北方男人的典型,他站在那里,便是一种乱世枭雄的气韵。
可是他这个枭雄,又因由着他面相上的和善坦荡而反有了种悲剧的意味。
霸气那种东西,始终是勇过之而谋不足,而我一直相信面相上不带一点阴霾的人始终只能有一时繁盛而已。
毕竟,光越亮,阴影也就越深重。
事实上,他的出演,也始终是这样的类型,从陈捍东到乔峰,到而今的李主任,有哪个不是盛而衰之,终于英雄迟暮的。
于是,这样的落魄由他演来倒也成了熟悉的,我看到他失势后在旅社里对程先生无奈而自嘲的微笑,就不由的想起了陈捍东跟蓝宇重逢时的那个场景,他在刹那间失措而又逞强的样子,实在是英雄的非英雄时刻。
吴彦祖的英俊一直是一场灾难,于是我原谅了他在早期的影片里总是经意或是不经意的脱去上衣,(这样美好的身体,多看看也是无碍的)终于等到了他在“新警察故事”里的夺目耀眼。
最后天台那幕,他的碎裂痛苦让我感觉心里的那跟弦被紧紧的绷起,他是那样的美丽啊,即便充满着毁灭的气味……而这一次,他蓄着胡子,掩起了那张异常光辉的脸,认认真真的做了一回怯懦,自私而有充满无奈的上海男人,载着琦瑶去堕胎的时候,他一直工整的打着蜡般的头发终于零落的散乱了下来,他那样哭着,企求他的女人不要去打掉那个他不能为之负责的孩子,那个时候,我奇怪的想,或者之前在被褥之间,他与她说的那句“我对你是认真的”是真的也说不定。
黄觉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个意外,我看到他,于是想到已经在英国的YING,她总是说:这男人有什么好的,一看就知道以后一定会秃。
黄觉会不会秃我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瘦长,沉默,有男人的冷冽残酷和孩子的单纯狂热……多好看的吻尽管从“蓝宇”开始,我就知道老关是各种高手,可是我还是必须说,长恨歌里的那三个吻实在是我在国内片里看到最棒的………………那样结实,肆意的并且绵长…………我开始想念接吻了,最好,再有结实的拥抱。
她们说,寂寞时候左手暖右手就好了,那么想念接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平安夜,我选了看《长恨歌》。
电影是关锦鹏的,所以格外的好感涌上心头,还记得一个人评价电影的时候说一句话,如果有很多明星的话,电影本身一定不出彩。
所以我宁可整部电影里只有SAMMI。
于是抱着宝贝一起观看,开始的那种笑意,是由于琦瑶的那种年轻,那种旧上海的美貌。
有种小姐的气质和女子的温婉。
自从李主任出现之后我就拖拉下整个细节,因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缠绵悱恻我想电影里都要仔细交代,不然的话会让观众摸不到头脑。
于是上海小姐,于是程先生的约会,于是一个情妇,于是一种战争的情景与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的感慨,我有点想去安慰琦瑶的冲动,只是感觉她不更世事,只是一个不知外面的世界的女子。
建国前整个电影都是充满张力的。
因为我知道了一种很与众不同的形象,就是SAMMI演的小姐,这个小姐,似乎只知道世界只有爱情。
然后为了一个男人。
这或许就构成了整个人生,她的人生似乎就是为别人而设定的。
她的身边处处是危险的人物,她的身边到处是惊险的人生历程。
一种约定似乎就是一个人生。
后来的她开始了与康先生的爱情。
若不是因为爱上你,我怎么会知道爱有天意?
琦瑶真的又一次付出真心,我想康先生也是真心爱她的。
因为那种缠绵我想不是随便的谁可以解释的。
但是这份爱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了一个孩子,一个叫做薇薇的孩子。
康先生最终还是走了。
电影里的男人似乎只有程先生留到了最后,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总有或多或少的人会突然走掉,然后我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孩子大了,她也老了。
或许套用那句恶心到死的话,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
她也开始了新的人生。
一个女人要从悲伤中走出来多么不容易。
于是我在想,我怎么去释怀那些男人犯下的过错,我怎么能知道我是爱她的…所有的故事似乎只有一种旋律,那就是悲伤过后的凄惨。
于是她的人生又有了新的男人,一个小青年。
黄觉的演出是在是不出彩,我觉得他还是有点不知所以然的出现。
一个人的成长,一种心地的梳理…还是性与爱,最后他们都尝试过了,但是还是要走。
离开的前夕,死亡是一切的终结。
电影里有些细节我真的不能忘记,被枪指的琦瑶,在家跳舞的丽丽,偷偷跑来帮忙的程先生,为后面铺垫的老克,演出非常垃圾而且我很讨厌的黄奕出现的那个薇薇,还有演出很精彩的郑希怡,还有落魄中的李主任,还有真的留下眼泪的程先生。
所有的所有,似乎都在验证这个女人的命运。
美貌,性,人生。
她似乎都占据了,而每一件又都那么悲伤…看过之后又流泪,只是很想去爱这个女人…..
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名就是故事最好的写照。
长,是悠长缱绻的感情和羁绊。
恨,是无法化解的遗憾。
歌,是对王琦瑶以及这座城市美丽如歌的过往的最好比喻。
这首歌从弄堂里开始吟唱,它的曲调里有做饭爆锅的滋滋声,有剪刀裁剪布料时,闷钝的喀嚓声,它的唱词里有弄堂里影影绰绰的流言,有邻家麻将桌上的叫牌声,还有旧上海电影厂里那声王琦瑶自认为最重要的那一声“开麦拉”。
电影《长恨歌》就是从这声“开麦拉”开始说起。
一、视角转变•程先生 小说里作者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如果真有讲述之口,那也只能寄托于上海弄堂上空盘旋的白鸽。
王安忆在小说开端就已经先描述了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而在这些之后才开始上海弄堂女儿的描写,而王琦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描写让故事有一种虚幻感,会让人觉得,也许这个故事只是弄堂里被鸽子听去的,关于众多“琦瑶”的流言中的一个。
小说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作为她命运轨迹的横截面,王琦瑶是一个在时代里随遇而安的女子,能够把日常的生活过得别有一番小情趣,所以小说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闲的情调,这种情调如同味道,从闺阁的薰衣草,到脂粉,到油烟,再到平安里的炭火味和飘香的烤山芋,味道的更改也是王琦瑶命运的更改。
而在电影里,王琦瑶的故事却因有了程先生这个实实在在的讲述人之后,愈发的具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使得王琦瑶的每一段恋情都一步一个脚印。
视角转变后,电影就不得不增加程先生的寿命,改变了他自杀的命运,以便最后能够看着王琦瑶死去。
这种改变让程先生变得生活化,并且在时代的变化里不断的改变着,他神出鬼没的娶了老婆,下乡搞建设还当上了劳模。
他不再是执拗高傲的摄影师,不再是阁楼里很少露面以至于被误认为特务的那个痴情男人,他更像是个笑迎八方客的照相馆老板,他甚至可以不再叫程先生,叫程老板或者老程似乎更合适。
程先生从电影中获得了生存权之后就开始承担起讲述者的义务,于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和程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李主任在小旅馆的会面,为王琦瑶拍假结婚照,下乡认识老克,几个人在舞厅里的欢声笑语,这种相识甚至熟识的人物关系让电影显得十分市井,那些本来应该在王琦瑶生命里来去匆匆的过客,现在却仿佛是一群熟人,其乐融融,而长恨歌似乎也改为敲锣鼓更能应景。
结尾处安排程先生去王琦瑶的住处,并交代了事情的后续发展,这种改变大大削弱了王琦瑶一生的孤寂感,反倒是程先生成了长恨歌里最孤独的一个人,王琦瑶尚且有他的注视,可程先生的心思却没有人能再来评说。
原本那场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的死亡,现在倒变成了一个真切的刑事案件。
二、删减 •康明逊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并不难,但是如果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里遇到的几个男人的故事却不容易,尤其是这些男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续出现的时候。
电影大刀阔斧的砍去了很多关于王琦瑶几段恋情的铺垫,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的只是突兀的情节。
这样的删减好比剔除了故事的血肉,只剩下干枯无味的骨架,对观感有很大的影响。
小说里的王琦瑶与康明逊相识是因为围炉聚会。
书中描述炉火用过“一苗蓝火”这个词,我觉得这也是两个人感情的状态,他们的感情慢慢产生的,绝不是烈焰。
经过删减之后,这段情节完全被改写,严伯母和萨沙全都无影无踪,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康明逊与王琦瑶生下一个女儿的结果。
没有了炉火边无数夜晚的小聚会,没有了汤圆糕饼的香气,也没有了小火慢热的过程,两个人的关系仅仅用了三个场景就发展到了生儿育女,不管是比照原作还是抛开原作,这样速度的进展都让人觉得仓促。
“暧昧”在一定程度上有时间意义,因为暧昧本身就需要时间,在短短的109分钟里,电影急于給人物扣上关系或者解除关系,而没有着重展现人物感情变化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观众看到的是王琦瑶走马观花般的经历了四个男人,最后也丧命在自己想要挽留的男人手里。
删减了情节时候,人物感情做了淡化。
蒋丽莉不再从始至终钟情于程先生,换言之,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爱也大打折扣,人物之间只有关系而没有纠葛,当一切都赤裸裸就没有了美感,所谓的长恨,也就没了根基。
三、增加•李主任电影通过增加情节的方法,把原来形象并不是很清楚的李主任清晰化了,小说中的李主任像是一种情绪而不是情节,他投给王琦瑶的玫瑰,他爱听男旦唱戏,他送的爱丽丝公寓,他似乎是一个幕后人物操纵着那些让王琦瑶魂牵梦绕的意象,与其说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李主任,到不说是展现了爱丽丝公寓里斜卧在沙发上日复一日等待着的王琦瑶。
而电影用不小的篇幅来描写李主任,增加的王琦瑶与李主任在上海小姐选拔时有点主动要玫瑰嫌疑的的对话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王琦瑶的性格,之后出入舞厅的场景给王琦瑶以及她的感情蒙上了一层俗气。
再看到后来,与黑帮的枪战,落魄和巴西农场更是画蛇添足。
李主任所赠的爱丽丝公寓被捐献又复得是电影加入的情节,失而复得却正好印证了历史事件,給这个故事时代的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在原作中,时代其实是被模糊掉的一部分,王琦瑶在不同的时代里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但却没有过多直接的描述。
比如李主任的飞机失事,比如程先生的自杀,比如小陈去美国……所有的情节都能对应到具体的时代但是却从不刻意。
在电影里,与时代相符的音乐的运用以及标志性物件的出镜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时代的变化,比如眼保健操的广播还有搪瓷杯和毛主席像章,这样的处理进一步使得王琦瑶这个人物显得畸形,原本王琦瑶是一个活在时间缝隙里的美丽女子,时代是模糊的背景,她的生活才是前景。
一旦放在鲜明的时代里,王琦瑶的魔力就会消失,她那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中却没有老去的容颜就显得蹩脚。
四、糅合•老克人物太多故事会更像流水账,但是人物的糅合似乎并没能真的解决问题。
蒋丽莉和吴佩珍,老克和长脚。
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
老克与长脚的糅合加编剧的改写,让他只是空有一个老克腊的绰号,没有了老克腊的怀旧情怀,那么他对王琦瑶的爱也无处追本溯源。
老克腊的上辈子论給他和王琦瑶的感情加上了一层幻化感,因为迷恋的是一种旧情怀所以他的感情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旧情怀本来就存有几分虚幻的色彩,让观众可以接受。
但是电影里的老克,其实骨子里是长脚,他更像是一时对王阿姨产生了好奇的冲动。
忘年之恋,其实是需要一层修饰的薄雾来示人的,但电影里,却只展示了赤裸裸的关系,而王琦瑶的表现更是让本来就面目全非的人物越走越远,甚至让人产生几分不快的厌恶感。
小说结尾王琦瑶在弥留之际思绪穿越回片场,看清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戏里早已定夺,夹竹桃开花是又一季的枯荣,在生与死之间,现实与幻觉之间,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如戏般收尾,但下一场却又会接替着上演,就像是一首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虽然看待改编不能要求完全遵服从原作,但是即使只是单单当作一个电影来看,《长恨歌》的剧情设置也太过仓促,目的性太强,人物之间只有关系,却没有味道。
雾里看花,美的正是那似真似假的一份思绪。
白雾散去,纵使是花开花谢,也尽是寻常。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我写那么长的影评哪里去了。。。
视角由王琦瑶给转成了程先生。
好片儿。
电影有多长,恨就有多长。
其实最喜欢蒋丽莉
要不是梁家辉我都看不下去了。郑秀文的普通话太出戏了。感觉就是个作死的女人啊,怎么一点都感动不起来,喜欢不起来呢。
要是对白讲上海话那就更完美了 还有用上海老演员
女人,一辈子要爱过多少个男人
编剧的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悠悠沉沉。
她应该懂得我是在问“你还好吗”
我把这三个星星送给“程先生”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一个懦弱的男人,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一个女人的命运,折射一段历史的变迁发展。如此而已,看了这部电影,对梁家辉有些好感了。
跟我想象的差很远
郑秀文的演技太棒了,但是口音么......故事细想之下,还是单薄了些吧,好在立意好,又足够细腻,每个人都还有木有样,没有挂上太明显的标签,嗯。
很久以前看的 比较经典的片子 王安忆的王琦瑶 郑秀文演什么都有神经质的迷惘 还是喜欢小说
苦情片啊~~
敗筆就在鄭秀文的普通話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