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兄弟的真名是彭顺和彭发。
1965年在香港出生,彭顺是哥哥,彭发是弟弟。
代表作品有《无声火》,《见鬼》系列,《鬼域》等,大都以泰国为背景。
彭顺的最新作品是《B+侦探》,彭发最新作品是《索命童话》。
都将在今年上映。
狐:《B+侦探》从片名看应该是《C+侦探》的升级版,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升级?
彭:首先是投资大了一点,然后是故事。
观众要从第一分钟一定要用脑子去看,用心去看这部电影才明白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我这次不是要观众去猜哪一个是凶手,我要说的是一个凶手背后的一个故事。
观众要想,为什么人会杀人呢?
我什么人有仇恨?
所以这个故事在脚本里面比较用了一些功夫。
狐:上次郭富城的角色是破别人的案子,但是其实这个角色也有父母的血案,这次是寻找杀自己父母的凶手吗?
彭:不是,这次还没有。
《B+侦探》之后就是《A+侦探》,才会讲他的父母的案。
狐:你和弟弟彭发导演是拍鬼片起家的,近两年选择了别的题材,是因为市场问题,还是是因为内地的审查制度?
彭:审查制度这个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鬼的题材在内地是不容易通过的,但是我自己也想说故事说的类型多一点,因为鬼的故事来来去去都差不多,什么鬼,怎么来这样。
我觉得做人比较难度多一点,这个故事想让观众从我的电影里明白人性中的一些。
这个是我作为导演想做的更好的部分。
每一个都每一个导演都是要进步的,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从另外的方向去拍电影。
不是每一部都是说鬼的。
想给观众每一次看我们的电影,会留下深一点的感受。
狐:以后会不会继续把鬼片拍起来?
彭:其实我们还会拍鬼片,但是不是每一部都是鬼来的,这部戏是一个悬疑的故事。
我们彭氏兄弟其实最近一直都有计划拍鬼片,但是也不是很多,两年才有一部。
狐:其实以前的香港鬼片有很多类型,比如刘观伟和林正英他们拍的投胎转世或僵尸片等,虽然是鬼片,其实并不那么恐怖,有些甚至是很喜剧的,你觉得鬼片最重要的是什么?
彭:如果是鬼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吓到观众,这个是一定的。
就好像有些导演拍喜剧片,观众如果不笑,就不行了。
所以拍鬼片就是要想怎么拍才能够让观众感觉很惊悚。
狐:《见鬼》系列是你拍的鬼片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常常将鬼魂故事与人的超能力或者心理悬疑结合,会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反而很恐怖。
你的故事和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故事来源就是听身边的别人的鬼故事,有些是新闻。
我们看报纸会看到一些很奇怪的案件会发生,没有办法解释,然后我们就会想是不是鬼在捉弄人?
然后我们从这个方向去说故事,并拍成一部电影。
狐:看鬼片的观众心理大概有两种,一种就是真的相信鬼是存在的,还有一种认为鬼产生在人的心里,《B+侦探》会强调人的“心魔”,你更愿意从哪个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彭:我自己觉得鬼片就像你刚才说的,有两种拍法。
可以是没有原因的,就是鬼走出了就杀人,然后拍他怎么样杀人就可以,但是我们更进一步的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鬼是从哪里来的?
可能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就是自己想出来的。
我常常也觉得人比鬼更恐怖,有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晚上我们自己在走的时候,如果我们看见鬼,可能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一秒两秒就已经走过了,但是晚上我们看见一个人很久,然后站起来,就会怕,如果他是人,就比较恐怖。
因为我们不知道他走过来对我做什么。
所以我相信有一些情况是人比鬼更恐怖。
狐:你最中意的鬼片作品是什么?
彭: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一个人脑子里会出现“666”这种灵异的感觉,给我印象很深,内地的名字我不知道怎么讲?
所以也有很多成功的鬼片,我以前看过很多。
狐:鬼片曾经风行一时,现在似乎有点没落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鬼片若要复兴,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彭:这个问题我也想过,自从我们拍完《见鬼》之后,在香港很少人拍鬼片了,有人也说因为《见鬼》太成功了,所以别的导演已经不敢再拍鬼片了。
因为他拍鬼片一定会拿他的鬼片跟我们《见鬼》相比,所以好像吓怕其他的导演了,不敢拍鬼片。
因为我们彭氏兄弟拍会有特殊的地方,而且我们很擅长于自己骗自己,没有问题。
但是近几年鬼片真的是少了很多。
狐:现在华语电影市场很好,但是在类型电影探索上还不成熟。
您在创作的时候,会刻意坚守自己的那一块领域么?
还是主要观众喜欢,都可以拍?
彭:我也有一点点担心,好像这部《B+侦探》我现在真的很期待观众看完之后观众更觉得好。
其实我拍的方法跟鬼片差不多,但是里面不是说鬼了,是说人的故事比较多,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在某一些情况下,人比鬼更可怕。
这部《B+侦探》就尝试用这个方法去拍。
我相信观众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有惊悚的感觉。
然后他可能更喜欢这个故事,背后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可怕,是什么事情发生之后就变成,这个凶手出现,然后凶手背后是什么,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解开,告诉观众。
到底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狐:兄弟俩做导演有不少组合,像科恩兄弟,沃卓斯基兄(姐)弟,达内兄弟等,但合作方式不一样,有些是一个制片一个导演,或一个负责编剧一个负责导演,你和彭发的合作方式是什么?
彭:我们是所有工作一起做。
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我们也试过每人做一天导演,也尝试过一人拍一场戏,这一场戏我拍,另外一场戏他拍,但是把两段的片子放在一起,也可以的,观众是看不出来哪一段是彭发拍的,哪一段是彭顺拍的。
可能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俩兄弟是双胞胎,是一个妈妈生的。
所以我们想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有一些电影我们是一起拍的,也有一些是分别拍的,之后彭发也有一部电影国内观众应该可以看到。
狐:你们的作品都是以泰国为背景,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跟内地或香港合作的电影,为什么会坚守在泰国这个背景中?
彭:我自己很喜欢泰国这个地方,出来的效果比较特别,因为香港拍电影的地方已经用了很多了,很多人已经看过了。
但是这个故事如果在泰国发生,即使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像《C+侦探》里面会有大象在街上,跟剧情联系在一起。
因为大象在泰国人看来是很神圣的,如果你车撞死大象,会有一些矛盾发生。
这样就会有一些独特的剧情。
这在香港电影里面是没有的。
很多观众看过以后,也很喜欢里面的东西。
面对一起案件,侦探该做些什么?
不断去找寻线索,去创造破案条件,靠近危险,接近真相。
而非装作一个滔滔不绝的理论家,一个所言必中的预言家。
巧的是凶手居然会出现在他身边。
那不是扯淡么?
那样的世界也太小了吧?
所有的探案片都在告诉我们:优质侦探的魅力在于,他(她)能敏锐地从未知中发现异样,联系已知,揭开案件的谜底,让真相大白,还蒙冤的嫌疑人以清白,他摆出事实、启发证人,最终使凶手罪有应得一一伏法。
彭顺导演的《B+侦探》即是一部描述一个神探的佳作。
片中的私家侦探阿探由郭富城饰演。
(2020-5-2上午于宁波)【补充】该片从编剧层面开始就把一个错综的故事做到扎实细密,且具有一个个情节小高潮,这在目前中国推理悬疑电影这个类型中,已是最为靠谱的作品了。
放映现场,主办方为了配合影片悬疑的主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猜凶手的游戏,即在影片放映到104分钟的时候停下来,让观众来找出幕后真凶。
我本着奖品不拿白不拿的原则,抢到了参与名额,并且胸有成竹的在纸条上写下了我所觉得最有可能的那个名字(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几个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可能的名字),但最后的结果是,我猜错了。
提示一下打算进电影院观看本片的朋友,它作为一个悬疑片,并不需要你拥有缜密的思维,超高的智商和过人的推理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完全不推理的推理片,你只要是有点推理能力,就会立刻聪明反被聪明误。
爱好悬疑小说的朋友或许听过推理小说二十法则,请原谅我以全概偏,拿当中几条与本片对照比较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便一目了然。
★必须明确、公正的将所有线索呈现给侦探与读者。
老实说,在这一点上,导演一开始做的不差。
导演可能考虑到,如果在最后一秒才将凶手的杀人动机通盘用闪回或者自我讲述去交代,会显得过于突兀和牵强从而消化不良(见郭富城另一部电影《杀人犯》)。
所以在本片中采取的是双线索的讲述方式,一条线讲的是陈探在查一桩连环杀人案,另一条则是说有一个小男孩从小无父无母,被邻居家的大姐姐收养,却因悲惨遭遇而产生了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分裂。
稍有观影经验的朋友可能看到一半就能知道,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个当年的小男孩,他毫无疑问便是杀人凶手。
虽然逻辑简单,但起码思路还是很清晰。
但更机警的观众再看下去便会明了这只是避重就轻,偷梁换柱的障眼法,因为导演再没有去着重解释清楚凶手是如何犯下一连串暴行,又不被人发现的原因(为何没有留下指纹,为何犯案技巧如此纯熟就像是警员所为),而只需要告诉观众,小男孩是谁就可以了。
当然,由于这样的双线叙事只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视角,不是片中人物的视角,所以你自然不能责怪陈探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找出小男孩。
这不是漏洞,也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
即主角所掌握到的线索和信息和观众掌握到的是不同步的,是延迟的,观众比主角更早一步掌握真相。
观众全知全能,主角有所不知的做法在悬疑片中其实也有先例,如希区柯克的一系列作品。
但与那些高级技法明显相悖的是,本片的这个真相至始至终也没有产生更多戏剧性变化,这种信息延迟也没有对剧情造成更大的张力,侦探并没有因为无知身陷险境,让观众也为他捏一把汗。
仅仅是真相放在那里,主角看似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不仅情节显得拖沓,也大大消解了后半部分的紧张度,比如陈探坐在公园长椅上拼命去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思考犯罪动机就不能再让人感到刺激。
★除了凶手的诡计,不得用写作手法(拍摄技法)误导读者(观众)。
在这一点上,本片几乎已经不能用误导来形容,几乎可以说处处是在故布疑阵。
这种故布疑阵依靠的不是引人入胜,层层推进的情节,而是一些明显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的低级障眼法。
如陈探和泽少在酒吧里的一段谈话,导演就故意处理的比较暧昧,陈探漫不经心的玩笑和泽少过于紧张的反应,配上提心吊胆的音效像是暗示当中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事实是最后的真相与他们俩都没有半点关系。
张兆辉饰演的精神病,全程插科打诨,除了晃了一下观众,顺便制造一些紧张场面和喜剧场面,在最后给陈探提供了一个颇为玄乎的破案思路之外,和案情,主题乃至整个人物关系完全没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仅仅是作为极像犯罪嫌疑人,甚至逼着你说“就是他”其实根本“不是他”的幌子之二。
尤其让我忍无可忍是,影片一再引导观众把思路引向“罪犯有丰富的反侦察能力”,“可能是警员”的方向,并且在陈探和泽少双双遇袭那晚进一步透露出威胁他们的力量可能恰恰来自警方内部。
这一切就差直接告诉你谭耀文所扮演的那个卢警官嫌疑重大,试想就算要警告陈探不要插手警方事务,有必要以冒充飞车党这种既危险又费力的方式进行吗?
陈探对于警局的威胁真的有如此之大吗?
如果他跟这件案子没有关系为何会在第二部加进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呢?
悬疑片里不是不允许一些支线对观众的判断进行干扰,但是前提是必须要自然,合乎情理,而不是像本片一样为了迷惑你而故弄玄虚,咋咋呼呼,丝毫不考虑人物动机和合理性。
实不相瞒,在影片进行到104分钟的时候,我在纸条上写下的就是卢警官的名字,也没觉得他有多像,毕竟对他的铺垫和描写也是少之又少,而是实在是相比之下,其他人更不像。
如果你要以最有嫌疑的人即是最没有嫌疑的这样一条定律来反驳我说,那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影片在我看来最大的致命伤。
到底谁才是影片中看起来最有嫌疑的人?
答案是,林家辉。
无论是直接有老太太出来指认他曾经在凶案现场出现,还是他在审问中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生活时遭到的质疑,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比他更像凶手。
这么像凶手的人,怎么会是凶手,大家都这么告诉自己,可是他偏偏还真是!
由此看来,影片完全可在那场审问过后紧接最后一场戏利落收尾,何必又辗转来回,磨磨几几,让人期待最后还有反转呢。
如果导演只是想把那场审问做成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铺垫来与结尾遥相呼应,那我只能说它信息透露的太多太直接太引人注目,以致竟然好端端地把铺垫做成了大揭秘。
说到头,还是导演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观众高估了导演的智商。
★凶手必须要有相当的戏份。
倘若凶手只在片中露了一两面,既没有在情节中占据足够的分量,又没有与剧中人物长时间周旋在一起,那么真相揭晓时观众既不会有智力激荡的快感,影片本身也传达不了半点主题意义和情感力量,只有意料之外而无情理之中。
它只能进一步说明主创心虚怯懦,底气不足,不敢与观众直面相抗,而只是利用信息的压滞和不对称欺压你。
所以,林家辉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另一个理由是,他压根就是一个跑龙套的!
在真相揭晓前,任何一个人的戏份都要比他多吧。
凶手若是没有分量,又如何体现出主角的分量和故事的分量。
童年的戏份固然饱满,但就与本片特殊的编排结构,在真相揭晓前,他和林家辉应该算作两个人。
★侦探为了破案就必须要有探案的行为。
侦探的探案行动不仅能体现侦探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在以他为视点让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渐理清,向真相步步迈进。
侦探不探案就不能叫侦探,侦探的义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
陈探有没有探案,表面上看是有的,他一直在关心案情。
但他的探案行为真的是有效吗,真的对案情进行了实质性的跟进和突破吗?
除了做出凶手是人格分裂这种观众都能知道的初步结论之外,就再无透过蛛丝马迹对线索进行归纳,理清,也没有让案情层层深入,而只是被动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障眼法,甚至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案件始终流于最表面,一直到了最后影片不得不结束了,他才突然有如神助一般。
所以,通片看下来,主角的形象不仅不鲜明,而且窝囊之极;不仅没有探案,反倒阻挠着观众断案。
好的悬疑故事应该是积极,正面和观众进行互博,彼此站在一个起跑点上,共享案件资源,而非压滞大量信息,一味回避案情,一个障眼法加一个障眼法的蒙你。
现在倒有些后悔当时没在豆瓣上先看看那严重剧透的剧情简介了,不仅不必担心会影响本到身也好不到哪去的观影体验,有个心理准备也不至于猜得晕头转向之后被堵成内伤,面对猜谜环节还能顺带做个弊捞点小纪念品,太值了。
另外,当时我的身旁还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一开始也一起在饶有兴致地猜着凶手,片子放了一会再转头看去,老俩口早已酣睡过去。
怎么关于卢长官的那条线就这样断了呢?
一共死了四个人,凌家辉不过杀了两个,还有两个应该就是和卢sir有关系的了,怎么就没了下文了呢?
虽然童年和回忆和现实世界的穿插,做得不错,因为当琪琪姐死的时候,我以为那个弟弟把自己“姐姐”给杀了。
琪琪姐和“姐姐-凌可儿”长得确实很像。
悬疑、惊悚、兄弟情长、孤儿的悲惨童年、警察的内讧、社会阴暗面、贩毒、高利贷、妓女、早孕、父母横死、摩托追逐。
什么题材都有了,但却没捏出个形。
又见精神分裂症。
最莫名其妙的就是那个梁xx,算个什么角色?
“沉默的羔羊”中的Antonie Hopkins?这也太奇怪了吧?
他不只不过是个没考取警校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没有什么擅长的?
为什么要去找他指点迷津呢?
做为C+侦探的前传,拍得真不怎么样。
一个原来很简单,没什麽悬念的故事!
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叙事手法和故弄悬虚的剪接技巧。
也因此令到电影中每个人物都很傻很天真。
1)2011年5月20日沪西小厅。
2)票价70元,58团购网39元两张票+两小矿水+小爆米花(实际没给)。
3)就十二个观众。
4)估计都是团购网买的,开始了一会儿进来一对祖孙,外孙块头很大,有股味,不知道是口臭还是狐臭。
5)无广告跟预告片。
6)不知不觉,又好几个月没进电影院。
本身想跟老丁看《关云长》的,无奈他有事。
差点约不到人,感谢姚抽空陪我。
心理电影,感觉很灰暗。
泰国拍的,所以挺有亲切感的。
110522下外公家
真实的当事人,是一贯情感退缩、社会退缩和其他接触上退缩;喜好幻想、独自活动、内省性沉默寡言的。
看似是一个过渡人格的精神病人()。
陈探也不是真实的。
不定期通常受刺激后,原来的人格(家辉)并不知晓地突然转变为新人格(陈探对原来人格有相当的了解,但完全遗忘)。
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
C+侦探是买的碟看的,看了两三遍都觉得很过瘾很好看,想不到第二部居然这么垃圾!
在电影院看了一半就准备走的,怕浪费钱坚持看完,之后我只能后悔!
说实话,不怎么样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凌乱。
呵呵,缕缕,大家讨论一下。
凶手(也就是凌家辉)从小就有很严重的人格分裂症。
本来是想把发生在他和他姐姐(实际上是他妈妈)的事情重新演绎一回,本来完美的结局应该是他把他姐姐和那小孩子杀了。
可是因为出现了两个男人,把他完美的剧情破坏了。
他的姐姐(实际上是妈妈)因为爸爸有外遇,她妈妈把他爸爸杀了,然后想拉着她跳楼,被邻居救下后,因生活所迫13岁就要去打工,结果在晚上下班回来后被人强暴后怀孕了,什么不懂的她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后想杀掉小孩又不忍心,所以就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养育下来,当孩子懂事后就骗孩子说是他姐姐,是她把他从他要跳楼的妈妈手里解救出来的(实际上把她自己的事安在凶手的身上)然后就有了片子开关这一段。
然后从第一个凶杀案起,就是把她姐姐(实际是他妈妈)的妈妈把她爸爸杀了然后跳楼,开始演起……感觉非常失败的是摩托车那一段,谭耀文怎么莫名其妙来这么一出?
本来是不错的一部电影,但那些鬼影啊神马的太扯蛋了……悬疑就悬疑好了,为嘛非要带上一些迷信色彩,难道想说能破案全靠那个被杀女人的鬼魂的指引?
科学与迷信本是完全的对立面,导演到底想说是一个案子的侦破光靠推理是无用的,时候到了案子自然就会破了?
真扯……
神棍片,间或莫名其妙的搞笑
还是喜欢鬼神的...
华语片伤不起呀伤不起
漏洞颇多···
开始悬念足,气氛和画面感都做的很好。到一半开始胡编,随便凑个变态杀手,动机虚假,自杀虚假,找个离奇身世,败了
推荐理由仅是影片氛围及观影效果,但收尾收的不高明,不出彩。
结尾不给力啊
如果跟剪切版的《c+侦探》相比,还是《B+》更完整一点,但跟未剪切版的《c+》比,它就没优势了。可以看出,《B+》也是动过手术的,但不像《c+》那样伤筋动骨。暗线没有《c+》那么多了,相对来说是一个略简单的悬疑故事~郭富城的表演不错,阿探这个角色他是越来越有心得了~
这不是一部经典,某些方面甚至不如第一部。但这绝对是一部好片子。明显的彭氏风格化,紧凑的情节,精彩的演技,以及有点出人意料的结局。大陆的惊悚悬疑片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最爱的是色调和质感,深陷难以自拔。期待A+侦探,期待华丽的收尾!
虎头蛇尾,不如C+。
失望不起了
我总以为郭富城是凶手
每次看这种庸常至死的电影总比看了部彻底的烂片还让人生气
其实看过致命id的人都应该明白 这是一部向致命致敬的电影 我认为导致这部还算不错的影片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差评的主要原因 还是导演功力尚浅基本上让所有人都没看明白本片的真像 希望下部A+能弥补一下。。。
郭富城的演技太棒了`
如果它是一部惊悚片,我唯一一次被吓到,是在电影结束被媳妇儿叫醒的时候⋯⋯
情节零散弱智到让人昏昏欲睡。看影评有人依据现在这个剧情把故事分析得很是精彩,但那是文字的二次创作,并不能因此让部电影更好看一些。
《B+》的故事比《C+》更复杂了,看来彭顺在编剧上花了很多心思,但谜底揭晓得有点早,差不多在2/3处就可以猜出凶手了,惊喜没了,当然结尾的处理还是出乎意料的,彭顺留点悬念准备拍《A+》了
我真的觉得逻辑很混乱。
哈哈哈哈 不错 蛮多笑点的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