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有村民们“不能提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可怕到了与它相关的红色都成为村庄里决不能出现的禁忌,年轻人不敢接近森林,更不敢离开村庄穿过森林到镇上去,而这“不能提的东西”竟然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们精心杜撰、表演和渲染的。
这是本无恶意的欺骗,失去至亲的不能承受之痛使长老们极度厌恶因追逐金钱、欲望而充满欺诈与杀戮的世界,所以他们选择毕生与世隔绝,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没有金钱的、以良善与正义指引的小社会,使他们自己和孩子们过上的幸福的生活。
然而,矛盾出现在当勇敢善良,且思想独立的路希斯生命垂危之时,看起来平静富足的小村庄与外面的世界相比物质匮乏,缺少救人所需的药品。
作为长老之一的艾薇的父亲将真相告诉了深爱着路希斯且“能力超群”的艾薇,并允许她穿过森林去镇上买药。
路上,艾薇误杀了扮成怪兽的疯癫的诺亚,并带回了药品。
长老们决定继续保守村庄的秘密,并利用诺亚的死让“不能提的东西”更可怕、更深入人心,也把村民们更牢固的圈在这个他们认为充满良善和正义的村子里。
然而,这个秘密能否世代相传,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能否允许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呢?
长老们也对此并不坚定,还是应该让年轻一代自己选择,“一切若要结束,自会结束”。
艾薇的父亲经过了内心强烈的挣扎,一方面他不希望打破村庄的规矩,另一方面他从现实社会而来,如果没有他们制造的“禁忌”,见死不救在外面世界的道德里就是犯罪,这也破坏了长老们追求的“清白”。
另外,我认为艾薇和路希斯是长老们物色的接班人,他们适合“引领那些只会追随的人”,他们对于在长老们去世后维护这个村庄是很重要的。
一群脱离现代社会的隐士,一群遭受威胁的村民,也许导演想通过电影来寄托乌托邦的幻想,也许想通过电影来对人们良心和道德的一次批判,可惜,恐怖的不够吓人,让人失望,而批判却不够力度,不上不下,一部平庸的电影,导演江郎才尽了
刚刚接触豆瓣,虽然看过这部片子已有大半年了,还是忍不住想为这部片子写点什么。
这段时间疯狂的迷上了惊悚片,几乎将楼下小店的惊悚片子借了个遍,《电剧惊魂》《心慌方》这些自然不必说,看到这部《灵异村》的封皮上打着“惊悚”的旗号,立即租回家来。
看了半个小时之后,才发现上当了。
哪里是什么惊悚片嘛!
中世纪宁静的田园风光,舒缓的音乐,不紧不慢的剧情,几乎要让我在沙发上睡着了。
可导演又不厌其烦的在说:“我们有可怕的怪物哦!
”“这个怪物绝对是很恐怖的!
”于是就在强忍瞌睡中等待怪物出来怪物没出来,渐渐的,我却被紧张的音乐,大块的色彩给折服了。
美丽的女主角,在瘦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如此澎湃的力量。
好了不说了,这部片的剧情透露出来就一点意思也没了不过在观看之前一定要睡足觉,以免在观看的前半过程中睡着哦!
「Sometimes we don't do things we want to do so that others won't know we want to do them.」「There is no one in this village who has not lost someone irreplaceable, who has not felt loss so deeply that they questioned the very merit of living at all. lt is a darkness l wished you would never know. forgive us our silly lies, they were not meant to harm.」「Yes, l have risked! l hope l am always able to risk everything for the just and right cause. lf we did not make this decision, we could never again call ourselves innocent. And that, in the end, is what we have protected here - innocence! That, l'm not ready to give up.」「The world moves for love. lt kneels before it in awe.」「♫James Newton Howard♫」
我们试图从现实中逃离到自己假想的乌托邦中,想在这四外桃源里幸福快乐,安然无恙地生活,却发现乌托邦里也藏着一个现实。
现实早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纵使天涯海角,我们是逃避不了的。
我们能做的只有学着接受与面对生命中这些猝不及防的残酷与现实,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历了灾难之后真正地快乐起来。
我看很多电影,但我很少和别人一起讨论电影。
这部电影我推荐个我的一位同事看,之后他和我说,他没看懂,他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村子那块地方很多人都不知道!
虽然问题问得有点道理,但是他对整部片子没多大感受,就关心这个问题让我很是郁闷,决定以后不推荐电影给他。
作品很是不错,村中的每个人曾经都有一段悲惨的故事,所以决定远离城市,将城市描述为一个极度可怕的地方。
当他们的下一代长大,当他们越来越好奇外面的世界,大人们开始制造所有假象来维护他们的世界。
因而,整部作品的基调总的来说是灰暗消极的。
与其说里面的怪物可怕,相对而言,人类更可怕。
村子的人试图逃避社会,但又离不开社会。
矛盾的心理,值得深思的作品。
亲人由于认为的犯罪去世后,憎恨和逃避现实社会,真的很好理解。
实际上,人们更想逃避崩溃的痛苦。
说面对它,继续快乐的生活下去,哪有那么容易。
竭尽全力也要避免去面对。
这真的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了。
对痛苦的逃避比去面对他要容易上多少倍,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懂。
另外,自己骗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的,明天就能过上正能量的生活 也是一种逃避而并非全身心的接受和承认。
现在就有很多人在做这种事情。
选择难得事情来做,是因为它的效果会更好。
这不是一个惊悚片,它不恶俗,在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之外,这是似乎就是一个我所追寻的故事:‘仿古悬疑爱情片’。
一个隽永哀婉的古典寓言,被有节制的镜头幽雅地表现出来,涌动的情绪化的音乐把一切都诗意化了,在淡色雾气腾出枯萎的森林时,染尽幻象般的一片嫣红。
一个19世纪的女子,来自20世纪地图上泯灭的村落,一个突然闯出森林的精灵,失明和红发,摄人心魄。
如果用恐怖惊悚片,悬疑片的眼光来看这个作品无疑会失望,也无法评价故事逻辑中的漏洞。
但倘若还原古典寓言本应有的意境,灵异村其实做得很好:沉着缓慢地表现森林的雾霭和金黄的茅草,不动声色地表达人物空间关系。
不盲目追求情绪化特写,镜头和人物保持一种低调疏离的关系。
主观镜头所表现的杀与被杀,成为沉默的重音。
当失明的女子独自面对森林时,尽管她知道怪兽不存在,但这一刻是宿命的。
怪兽穿过树丛,披着猩红的长袍,富有宗教意味地到来。
在森林的隔绝下,少女面对怪兽,她不清楚怪兽是来自森林还是来自她的内心:必须穿过时间沉重的垂幕,必须跨越恐惧横斜的屏障,必须面对尚无定数的未来——这一刻晃若超越时空。
浆果殷红,阳光斑斓,森林树影稀疏。
依然窒息,惊恐万状,喘息和呜咽,跌跌撞撞。
这是少女的挣扎,也是怪兽的挣扎,孤独,来自巫魅的混沌。
影片还原了人对于自然事物本应有敬畏,以及对超自然事物混沌而神圣的恐惧。
可惜的是,影片过早揭示了怪兽的面目,划清了幻境和真实的界限,大大削弱了影片表达恐惧的力量。
1897 年,美国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一位病人因缺乏医药去世。
青年卢修斯·亨特向村委会请求穿过树林,前往城镇购买药品,以照料后来的伤病者,遭到拒绝。
在村庄的传说里,有一种“灵物”生活在树林中,它们亦正亦邪,要求村民安分守己,不侵扰树林,否则就给予警告乃至杀戮;同时,它们也将村民与邪恶的外界相隔绝。
村长爱德华·沃克有几个儿女,他的次女艾薇先天失明,但活泼勇敢,受到全村喜爱。
沉默寡言的卢修斯和精神异常的诺亚都爱着艾薇,艾薇宣布与卢修斯订婚后,诺亚刺伤了卢修斯,艾薇请求前往城镇买药,父亲不得已告诉她,“灵物”都是我们这些长辈假扮的,我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至亲至爱,所以来到这里,守护自己和家人。
盲女艾薇历经艰险穿过树林,问巡逻的警察要了药,只是她看不见,外面是 2004 年的高科技社会。
邪教:生于美好,死于恐惧爱德华·沃克,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牵头建立了这个村庄。
沃克的父亲老沃克是亿万富翁,白手起家,却死在合伙人的枪下。
村里的长辈们无不如是——姐姐被奸杀、当医生的哥哥被吸毒者枪杀、丈夫遭遇抢劫后被扔进河里……用沃克村长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悲伤的过往。
这些人无法忍受邪恶的当代社会,由沃克动用信托基金,建立沃克野生动物保护区,对外严禁入内,对内宣称这只是个有“灵物”包围的村庄。
讽刺的是,这片桃花源是他们斥巨资要求警方保护起来的。
依赖大量外界资源给养,却无法反哺社会,这是邪教的基础特征之一。
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国家,老沃克又是富有清教精神的人,这些男男女女在社会上都是中产阶级起步,说明他们大概率是熟悉基督教传统的。
但在桃源生活中,他们刻意规避了基督教。
譬如饭前祷告,基督教通常是感谢上帝赐予日用食粮,而村民是“让我们感谢岁月的恩赐”;葬礼悼词也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邪教的另一大特征——强调聚会、仪式和服从,自创祷词,极其渴望“灵性”,却把正常的信仰实践视为洪水猛兽。
仅仅这些,还不足以体现桃花源的邪教性质。
宗教与邪教最明显的分野,就在于如何对待痛苦。
人们经常说,要求人忍受痛苦是种 PUA,世界上不应该有痛苦。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分辨自由意志的话题,但一个理智健全的人会知道,在万物的事件网络中,痛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它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对待痛苦,就如何对待真实的人生。
正常的宗教不会许诺绝对的、外因的幸福,例如佛教许的是“涅槃”,它需要通过修行来证得;例如亚伯拉罕一神教,它们也不会说你一定上天堂,它们只会说,管好你自己,其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人类不可能要挟神。
因此,宗教的本质在于希望、信仰和爱,它们只能出自主动的触摸。
邪教是交易性质,普通且自信,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交换绝对的天堂。
神秘村就是一个强行圈地圈出来的天堂,邪教的天堂。
一个人可以看不上宗教,但有许多憎恨宗教的人,却是出于孩子般的贪婪、误解和赌气——说好的幸福呢?
怎么我不是每时每刻都过着完美生活?
骗子!
沃克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的幼稚叛逆者,离开宗教,却奔向了更可怕的迷信。
沃克和他的朋友们是什么时候来到神秘村的呢?
最远也就三十年前,大概 1970s - 1980s。
他们之前在城里拍了一张合照,照片中卢修斯的母亲抱着还是婴儿的卢修斯,这也解释了年轻一代对城市毫无记忆,他们是在村里成长的。
为了让孩子们免受邪恶的影响,长辈们甚至做戏做全套,假装这是 1897 年。
1897 年没有电视电脑手机,2004 年可全有了,一旦有这些设备,孩子们就会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也是沃克最后派出女儿艾薇去买药的原因。
他说,她比村子里大多数人都要强。
他已经意识到了谎言的愚蠢可笑,把假象告诉了她,但他没有告诉她,外面到底是什么。
他终究是一个懦弱的人。
而她,不仅能力和意志都很强悍,她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优势”,她就算知道了没有“灵物”,也不会被外界的现代化景象所震惊。
诺亚:未经试炼的纯洁诺亚是村里的疯子。
其实诺亚有正常的语言和行为能力,不发病时可以与人沟通。
以现代社会的眼光看,诺亚很有可能只是有轻度自闭,或者阿斯伯格、注意力障碍之类的病,只要正常治疗,就会与常人无异。
卢修斯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陈情信里提到,如果给诺亚买药,他也许就可以保持安静,可以每天去上学。
诺亚爱上了盲女艾薇。
艾薇于他,如姐如母如妻,又如天边的女神。
她太聪明太果断,也太漂亮了,总能把诺亚从疯癫的边缘唤醒。
诺亚肯定无法想象没有艾薇的生活,因此艾薇决定与卢修斯结婚后,诺亚马上去刺伤了卢修斯。
艾薇出去买药,诺亚还从家里发现了“灵物”的装备,穿上装备跟踪艾薇,企图把艾薇吓回去。
最后艾薇因为看不见穿了装备的诺亚,把他引到陷阱,他坠落而死。
村长得知后,还安慰诺亚的父母说,这下他证明了“灵物”的存在,他是我们的英雄。
疯子诺亚象征一种未经试炼的纯洁——完美的生活,真的存在吗?
所谓婴儿般的善良,不过是从未遭遇道德困境。
一旦遇到道德困境,单纯就会变成暴戾。
他不知道如何抉择,如何照顾更多的人,如何在纷乱中成就大善,他只知道自己有一个爱的对象,他想占有她。
邪教生养这样的人。
所有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圈建天堂的人,都会遭遇这种反噬。
卢修斯与艾薇:桃源的未来卢修斯很内向,却勇敢、机敏、稳重,早早想到应该出去买药,应该更好地照料残缺的诺亚,也总能在关键时刻守护艾薇。
但这样一个被认作顶梁柱的青年,却在关键时刻受到伤害,只能换看似最弱小的艾薇来拯救他。
“你们中间最小的,她便为大。
”艾薇尽管失明,也有可能意识到外界的真相,至少它并不像村人说的那样。
她触碰到的是木墙;她那么快就得到善良的巡警帮助,得到了药物。
她会将这一切暂抛脑后,因为当下的大事是救活卢修斯。
但艾薇的闯荡和卢修斯的复苏,一定会成为桃源瓦解的开端——要知道,卢修斯是自发对“灵物”产生质疑的,他不是像艾薇这样被告知的。
再黑暗的社会里,也总会有人清醒着,试图推开眼前的巨石。
卢修斯与艾薇并不完美,正如圣经中的先知与门徒。
上帝拣选的,多是不被主流认可的人。
雅各生性狡诈,摩西软弱,大卫屡次作恶,先知们被自己的民众驱逐。
到了新约,彼得是渔夫,马太是招人厌的税吏,耶稣本人干脆是个木匠,生在逃难途中的马槽里。
但开创未来的人,从来就没有完美的。
一个迷恋处处精细、步步生莲的人,不可能真正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父亲告诉艾薇真相时,艾薇说,爸爸,我为你感到悲哀。
上一代人就是这样迷恋完美,然后酿成邪教。
所幸这些中产阶级已经越来越年老衰弱,闹剧终有一天会收场。
这是不是一个关于权威和反抗权威的代际问题?
不是。
年轻人中照样会有很多人信奉邪教。
所谓邪教徒的狂热,并非出于真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所拥护的对象,他们只是知道有这么一项规范、秩序立在那儿。
尽管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总之就像镇水的神兽,一个传说,遵守就可以了,正如古人认为有雷神风神龙王,你告诉他们,打雷背后确实存在一个恒定的物理规律,但那不是雷神——他们不会听,他们只会觉得恐惧,你这么说会惹怒雷神。
这也不是一个屠龙者终成恶龙的问题。
屠龙者一定会成为恶龙吗?
不一定。
解决方案就在信仰中。
你信仰哪一个故事,你就得到怎样的结局。
你信逃离与封闭,你就得到伪善和疯狂。
你信百分百的控制,你就得到邪教。
你信天道恒常,万物有时;你去看见自己,看见他人;你让生活的河流流经己身——你就居于真实。
而真实之中,必有自由。
沙马兰的神秘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7美国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村民永不出村。
原因是,第一,他们认为城镇是邪恶的人住的邪恶地方,村民去了会不再纯洁。
第二,森林里有怪物,去城镇需要跨越森林,但一旦进入怪物领地就等于打破契约,怪物就会杀人。
然而真相却是,给年轻人宣扬这些不能出村想法的长老们,是有过社会伤痛,被社会侮辱和损害的21世纪人。
他们为逃离现实,创造这样一个乌托邦,建立了契约永不回城。
他们在没有人迹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村落,并假扮怪物来打消后代的回城欲望。
我看完后觉得本片想讨论的两个最大的矛盾是:第一,长老们应不应该创造这个村子(远离现代与现实的乌托邦、桃花源),第二,在村子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大家应不应该走出去。
创造乌托邦我认为导演沙马兰对神秘村的态度是批判性的。
我们能观察到这个乌托邦村的具体情形:村庄安逸宁静淳朴,生活平静;有权威的是长者(长老),他们以民主方式主持村内的各项活动;村里没有货币,大家都是一同劳作,吃相同的食物,用相同的东西。
这是一个近乌托邦的社会。
然而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下,大家还各自隐藏自己的秘密:长老们隐藏自己的真实经历,给下一代的年轻人营造村庄即是现实世界的幻象;年轻人们,如卢瑟斯和薇拉,深爱对方却隐藏着自己的情感。
但由于长老们创造的是19世纪末的乌托邦村庄,医疗条件很差,一旦生病就无法医治,片头病逝的长老的儿子、眼盲的薇拉和弱智的诺亚,都是没有及时就医的牺牲品。
长老们也很清楚,想要桃花源和乌托邦,就必须得有牺牲。
真正的乌托邦不可能存在,因为有牺牲的乌托邦不能成为乌托邦,那并不能让所有人真正的幸福。
所以,长老们只是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幻影。
影片的结尾,长老说,我们可以继续下去,如果这还是我们衷心希望的话。
影片的结局已经预示了这个幻影必将灭亡。
走出乌托邦片中一共有两个人想走出村庄:一是男主卢瑟斯,一是女主薇拉。
但最想走出去的卢瑟斯最终因病重在床没有走出去,身为盲人、被逼无奈的薇拉却是第一个走出村庄、来到21世纪现实世界的人。
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和她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她只能听出城镇里的人的声音怀着善意,并不像她村里长老所言是邪恶的。
当她爬出那一堵墙横亘在现实与幻影间的墙时,她仍然是盲目的。
这是否暗示了,即使我们终于离开了我们的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也仍然是盲目的呢?
人物男主卢瑟斯盲女薇拉一直说,卢瑟斯有一种颜色,是她在黑暗中能辨认出的颜色。
我想他一定是某种光明的颜色。
卢瑟斯一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对外界充满好奇,对所谓的怪物充满质疑,并想出去探索。
他的感情很少外露,深爱着薇拉却秘密隐藏。
他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光明,挣扎着与命运斗争,是与逃避现实的长老们截然相反的。
女主薇拉当薇拉得知男主请求前往往城镇收集药品时,她对他说:我认为你的行为很高贵,但并不正确。
卢瑟斯问她:你不生气自己因没去城镇就医而失去了视力么?
薇拉说,我能看清世界,只是不像你那样用眼睛看。
薇拉是一个真正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人。
这也体现了薇拉的信仰观。
她对命运坦然接受,而不是像卢瑟斯一样愿意探索和抗争。
傻子诺亚傻子诺亚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起着推动整个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为他偷入森林采摘禁忌之果毫发未损,才坚定了卢瑟斯穿越森林的想法;因为他捅伤了卢瑟斯导致其伤口感染无法抑制,才有了女主薇拉前往城市求医的情节。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所有村民里只有诺亚对怪物毫无畏惧之心。
据此我推测,他曾经看到过他的父亲,也就是长老之一,穿戴过那套古怪的怪物服装。
但由于他的智力缺陷,他没有将此说出,且视其正常。
怪物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他的亲人。
每当他听到他父亲模仿怪物的叫声时,他都会开心地开怀大笑;当怪物来临,村民仓皇逃窜时,只有他会开心地手舞足蹈。
所以,当他打破地板发现那套怪物服装时,他不假思索地穿上,也不足为奇了。
在他的世界观里,怪物不是邪恶的,不是伤人的,反而扮作怪物像是一种游戏,如同他孩童时代他的父亲做鬼脸逗他玩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他才会扮作怪物追逐女主。
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沙马兰对这个角色的态度。
他死的时候,斜躺在泥沟里,身上还穿着那套怪物服装。
服装鲜红的披风向我们暗示了血的献祭;服装背上长长的尖刺和羽毛支零破碎;他脸上的血、泪和泥混在一起,在猩红的呼应下触目惊心。
这幅构图宛如油画上一个堕落在阴沟里的天使,他又纯洁又罪恶,他牺牲了,以血赎罪,来净化长老们所隐藏的秘密造成的各种死亡和苦难。
沙马兰同情这个角色,因为他是大家逃离现实,因果报应的牺牲品。
神秘村中的几个颜色运用和其宗教含义1.与血有关的意象:本片中,村里一直禁忌鲜红色的野莓,见之必灭之或埋之,因为这种颜色会吸引森林中的怪物。
野莓即是血的颜色,被视为禁忌。
这也象征了村里人不可犯罪的教条。
村中的傻子诺拉在用刀伤害卢瑟斯之后,对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双手歇斯底里地大笑,说,这是禁忌的颜色啊。
这是在用卢瑟斯的血赎罪,一个无辜的人的血可以洗刷罪恶。
希伯来书9:22说,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也就是说,罪需要血来代替遮盖,世人都是犯了罪的,而耶稣基督的血可以遮盖人的罪恶,这血就要受到人的敬畏和尊重。
这同时暗示了,即使长老们创造了这个纯洁、宁静的乌托邦,罪恶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第一宗,明面上的伤人见血之过,居然发生在一个最天真无邪的弱智儿诺亚身上,让人更感讽刺。
盲女薇拉在森林中逃命时,站在一片圆形的如火一般燃烧的红莓丛中,诡异的音乐响起,给人一种不祥的暗示。
紧接着怪物就出现在了她的身后。
2.保护色黄色:村里传说为了避免怪物侵袭,在树干和家家户户的门槛上都刷上黄漆。
这个举动本身就有一种宗教仪式感。
这有没有让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中,耶和华要击杀长子,所有以色列人在门框上涂上羊血就能幸免于难的故事?
不同的是,圣经中是羊血,神秘村中是黄漆。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黄色是种种凶兆和不祥的象征。
所以把黄色涂在门上,不免让人想到这可能是对城市现实世界的诅咒与憎恶。
怪物的传说是长老们创造的,然而什么是他们心中的怪物呢?
当然是来自城市的黑暗与罪恶。
沙马兰的神秘主义虽然影片中长老们说怪物都是自己假扮的,但我重看时,确信了我的想法:那就是森林里的怪物其实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虽然长老们制定各种祭祀仪式,放出各种传说,来威胁年轻人不要走出去村庄,但他们不可能每天剥动物的皮来吓唬村民。
第二,薇拉的姐姐的婚礼上,怪物降临了,在家家门口悬挂死猪死羊,长老是不会为了恐吓人们而随意破坏自己女儿的婚礼的。
第三,每次发现牲畜尸体的人都说,这些怪物留下的记号,似乎是不想让我们留在村庄了。
它想让我们走出村庄。
这不可能是长老们的目的。
第四,长老也承认,这座森林里在传说中也是有怪物的。
所以,也许有一部分怪物是长老们假扮的,但是剩下的,也许是真正的怪物。
东西方的差异除去怪物和捕鱼人,神秘村非常像《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盲女薇拉离开村庄的时候,她的父亲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暴露村子的位置,这时我的脑海中立马飘过“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同的是,东西方理想中都各自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可以逃避现实;不同的是,东方的桃花源体现了道家隐世的安然;然而西方人却在乌托邦中挣扎。
他们想要乌托邦,却也想逃离乌托邦;他们想逃离现实,却又感觉现实在时时刻刻威胁着自己,如同森林中连绵不断的怪物的嚎叫声,不断提醒自己:你其实不属于这里。
这是我的文学赏析课的期末论文,还是学生缺乏历练,认识浅薄,写评论自娱自乐,愿诸位轻拍!
Star Movies总放
故弄玄虚
(8.1/10)也许是9/11的阴云令沙马兰想要建立“神秘村”,摆脱对现代性的疑虑,重拾puritans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沙马兰在不破坏悬疑氛围的前提下解密,尽最大努力保护这片村庄的神秘感,并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能被提及”的怪物究竟是被洗脑植入的假想敌,还是真正的terrorists?
《第六感》之后最喜欢的沙马兰电影,不忽悠也不神棍,一个神秘学电影,故事波澜不惊,但结尾的反转,离场感还是可以。初看该片一直猜测村子外面到底是什么?还真让我猜对了结局,但即便如此,这群人建立村子的动机还是没能想到,略有意外。尤其是较为讽刺性的结局,让一个几乎是瞎子的人走出村子“发现”外面的世界,让一个智商低下的疯子,守住了村子的传说。该片堪称众星云集,但最出彩的还是《侏罗纪世界》女星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该片是她的成名作。
无聊死了
完全被预告骗了= =
中间猜到了,但氛围营造确实是一绝
必须护一部哈内克解解毒了
原声好
再差的片子,我们也应该能看出些感人的东西,这样才不至于辜负自己的一片期望.比如这部,最后盲女来到公路,揭示出世外桃源的真相和原由时,我还是为之一动的.
这么大名鼎鼎的电影竟然如此之荒谬吗?因为亲人生命随意被践踏消亡,内心严重创伤而选择避世隐居,最后为了避世隐居,却可以随意漠视和牺牲亲人的生命。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避世,把自己的后代教育成懦弱无知的人,这么小规模的村庄闭塞发展下去,就差近亲结婚了。这个逻辑真不是在搞笑吗?实在给不了高分。太难看了。
在澳大利亚Perth看的,看到一半,实在看不懂,和朋友退场了。可能那时候英文差吧,真是完全看不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无聊。
创意很足,气氛很棒,完全还原了一个被森林隔离的世外桃源的样子,结局也荡气回肠。但是,但是,情节进展过于缓慢,虽然为了营造惊悚气氛不得不喘口大气,可是这口气是在漫长。男主角不讨喜,虽然性格是一个勇敢善良的闷男,但是动机是否过于简单粗糙了。如果再好好利用围墙外的小巡捕这个角色就好了。
又美又扯
简直浪费时间
all in all it was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有点房龙的意思
桃花源是也。
走出去,与混乱共存,抛弃安稳,接受无常,面对偶然,拥抱熵增宇宙。
还叫爸爸陪到看的,结果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