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福斯特演技炉火纯青,窃以为不输于刚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的Julie Christie,经得起仔细捉摸,就像对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之类能再三品酌那样。
朱迪福斯特扮演一个电台主持人,原本沉溺在卿卿我我之中,男友暴毙街头而警察和法律又不能伸张正义,艾利卡只能选择以暴制暴。
购买非法枪支、以不同的方式惩戒恶徒四次击杀五人,艾利卡结识了警察Mercer,Mercer是一个敬业善良的警察也是一个恪守法律的警察,所以只能眼看着走私犯逍遥法外而因缺乏证据徒然兴叹艾瑞卡和Mercer在几次接触后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在艾瑞卡警觉到自己沉溺暴力决定收手时却得到杀害男友的线索,艾瑞卡还是决定复仇,与此同时Mercer也把几次枪杀的嫌疑锁定在艾瑞卡身上,艾瑞卡击杀两名仇人陷入危机,闻讯赶来的Mercer在法律和私刑间进退两难,陷入困境,It depends on...拣我觉得非常赞的地方说:1,朱迪福斯特的扮相很酷但又不耍酷,短发、T恤加夹克,简单平淡,配上严肃的表情,有一种隐隐的冷冷的性感。
这其实不是重点,她扮演的是一个电台DJ,声音非常好听,节目的播报和一些独白对情节的推动和主角心理的展示居功至伟。
拿她播报节目的声音来说男友被杀前后截然不同,前面性感温和有浓浓的小资味和文艺腔,后者则低沉压抑,就像一个“沉默的羔羊”,两相对比男友暴毙对她的打击和她枪杀恶徒后心里的恐惧不安全感就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2,几个细节之美:艾瑞卡在伤愈后穿过街区时对同行的那个男人疑虑重重,导演NB;艾瑞卡醒过来后两个警察问话,其中一个说"Look,Mis X,We're on your side",回曰"yeah,I knowthat,you're the good guys,!@##How can't I does feel li-ke that?"你就可以感觉到美国人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批判,这一点完全可以被拿来做对“万恶美帝国主义”的批判教材了,这种不信任感一路蔓延,成为一种工业化国家冷漠人情的写照。
当艾瑞卡亲自到警察局询问案情时,值班的警察按部就班地问她案子的时间、人物,井然有序,“赞”美国警察一次,接下来那个警察说了一句“贴心”的话,大意“我真得知道这对你非常难,但请保持耐心在旁边等候,警察会帮助你”,礼貌又不失关怀,“赞”美国警察+1,当艾瑞卡在旁边等待时,下一个黑人过来咨询,同样的程序同样的顺序同样的“我真得知道这对你很难, 但请保持耐心在旁边等候, 警察会帮助你”,脊背发凉ING:所有的一切在现代社会都切割成程序,都幻化为数据,个人的愤怒、死者的悲伤,没有啦。
就是这个小细节代表了艾瑞卡对政府的幻灭,出门向右,有一个枪械店。。。
再一个细节是艾瑞卡痊愈后第一次回电台录节目,用工作来麻木神经,现代社会举世皆然。
艾瑞卡在开麦后近一分钟的静默开口又静默最后弃底稿不用而现场即兴表达自己的恐惧,那种感觉只是听,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就会感觉到,那种恐惧感和孤单就会吞噬你,就像“纽约恐惧你”那样,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丝丝入扣,没的话说。
3,四次惩戒击杀五人,每一次对艾瑞卡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代表的含义不同,豆瓣上有一篇精彩绝伦的评价,做爱来喻:初潮(男友被杀)——意外的快感(超市被动杀人)——有意识的自慰(地铁枪杀两黑人和主动救被性虐的妓女并击杀性变态)——酷似同性恋的一段插曲 (与警察Mercer惺惺相惜杀掉Merc-er无力惩戒的走私犯)——高潮(复仇成功)。
只能用wonderful形容了,珠玉在前,原文http://www.douban.com/review/1281640/4,Mercer基本锁定艾瑞卡就是“复仇者”后与艾瑞卡的谈话。
真是互飙演技的典范啊,一个惋惜一个无以面对,两个人压在一起的手,温暖又心酸。
所幸导演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happy的happy end,艾瑞卡一个人走在阴暗的小巷,被整个的黑暗吞没。。。
5,小八卦两个:艾瑞卡男友就是Lost里的帅哥萨伊德;朱迪福斯特的茄克下那件T恤上印着大大的“喜喜”:)
朱迪演的复仇女,游走在正义和争议的漩涡里,其实从所学的法律常识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来得痛快和直接但和社会性的处理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样的人性故事很多很多,但朱迪制作并主演了,显得这个耶鲁的高材生在电影的世界里表达了社会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是值得大大地探讨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些时候的一念之差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当事人的双方都是,一念中如果邪恶闪过了可能社会的普遍的人类价值系统会做出一定的公认的处理或好或不好,一念之中如果带着争议的正义闪过了可能带给社会普世认识也一样会作出判断,但这个判断带有的是好是不好呢?电影是教科书,电影是宣传队电影的背后,会引起的社会性反应深入人心了吗?还好,电影是个故事剧,不是LIVE SHOW.朱迪的味道还是有的,但影响力也被她的同行恋的大胆冲淡了许多,仅从这个电影的判断上来说.
看到一半的时候和老公说起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想拍现实真实的社会存在,但是我担心这部电影要怎么收尾。
打趣地说起,复仇电影最后是为了图个酣畅淋漓的an eye for an eye,但是太理想化;很多批判现实电影最后是一黑到底,看完让人沉默好几天。
我说,我很喜欢这个热爱生活的女主角,她有爱人,有朋友,有热爱的工作,还有只狗,她还会帮邻居扶门,一切都很完美。
只是那天晚上和未婚夫去公园遛狗,被命运砸中,砸倒在地。
最后会怎么样呢,如果一黑到底,我会难过很久;如果太理想化,又感觉枉费了电影前半段的真实。
当时老公说很真实但又不理想化的电影也有啊,例如The Next Three Days,然后我们还开聊了很久。
最后鼓起勇气把电影的后半段看完,幸好,幸好是这样的收尾。
前半部的真实在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还不会推出个大bug来,至少以我这种普通观众的认知水平来说。
1. 必须是一黑一白的搭配,不然就变成了白人孤胆英雄的颂歌。
黑人警察叔叔的执着和白人女主的火花才能让人想到超越种族的人性、道德和正义。
2. 第一次开枪在便利店,这一场时间不长,但也是个完整的故事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会有很多同类的案件。
贫穷的白人卖回来了越南新娘,这种购买关系让本身在贫穷区成长的道德观念不完善但是物权观念十分强烈的丈夫认为:这个女人是我买回来的,所以她生产出的(或者挣回来的)一切财物、人都是我的。
所以才会因为妻子不让自己见女儿而愤怒地持枪质问,才会不把对方当人(因为是货物)地一枪崩掉,还打开便利店的收银机拿钱,嘴里嘟哝着:这些钱也是我的。
同样,美国梦遍地的美国,越南新娘可以得到工作,可以挣钱,可以慢慢萌发出自我意识,能决定我要独立我要离开这个男人,还要把女儿带走。
可是,美国梦并没有保护她完全脱离对方的认知。
3. 再次开枪,是在地铁上,即使是敢于开口制止不良行为的黑人父亲也避免不了在儿子面前被同肤色的两位黑人青年奚落捉弄,只能仓惶地逃离地铁。
这位父亲想维护的是一位白人学生,可是连自己的自尊都维护不了。
暴力、作恶、侵凌,包括但不只因为种族肤色。
4. 又开枪,是为了一位雏妓。
被救下来的雏妓在重伤时说了一句:这里还是美国吗。
美国梦把她们带过来,可她们从一个火坑掉进了另一个火坑。
人不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不能拯救一切。
可是她被女主拯救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女主被黑人警察怀疑而被带着去见这个唯一活着的证人是,女主含着泪说‘你说出真相吧,说出一切吧’,可是她说她什么也没看到,她拿过了女主的十字架项链。
5.华人能卖一切有人想买的东西,包括枪。
这是stereotype吗,刻板印象?在电影里看来,倒是全无违和感呢..女主当时对着白人店主说,我可能没办法活过24小时,却依旧被冷漠地拒绝:‘填表,考持枪证’。
这时,为她提供枪支的华人,让人怎么样都恨不起来。
为什么会恨不起来,为什么会觉得女主的杀人是顺理成章呢,为什么会觉得帮助女主治疗、洗掉血迹的黑人邻居像天使一样,为什么会觉得黑人警察最后帮助女主作伪证是正确的呢?估计作为观众,我的三观跟着一步步扭曲了...无声的愤怒最后让女主成为了the brave one.因为,在爱人逝去而自己重伤刚醒来后,只有冷冰冰的警察,没有理解、同情和心理治疗。
被逼着认犯人,眼前只有那些急着破案的警察,女主说‘为什么我不觉得你们是好人呢’。
因为,朋友没办法帮助自己。
那么痛,痛到无法出门,害怕到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觉得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信任这个自己曾经热爱的世界。
我如此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被报以这样的痛。
因为,政府和警察都没办法保护自己。
去警察局查问案件进度,只有官方的对答,编号和等待。
没办法生气,因为他们太忙了,因为事情太多了,因为同类的案件太多了,这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管理和法则。
但是个人呢?因为,连工作都没办法给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被卖了要接现场电话,快被逼疯,要出卖自己的隐私。
女主边吸烟边对黑人邻居说,我不在乎,我想死。
黑人邻居说,人有很多种死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到一个活下去的方法。
黑人邻居出现的场次不多,但是每次都能留下一两句金句。
她和女主说了一个故事,在她的家乡,孩子被逼着杀自己的父母,只为了证明他们可以。
人会死的,但是死的原因却赋予了这条生命不同的意义。
杀也一样。
女主不信任公共制度了,不信任警察了,才会选择报私仇,宁愿做伪证也要报私仇。
但是,无声的愤怒,感同深受的观众却理解了她。
甚至在电影中因为对错观念而飘摇的黑人警察最后也认同了她的选择。
罪犯的女友也心情复杂地帮助了她。
黑人警察曾经是铁面无私的,但是他也因为无法保护想保护的证人,想绳之于法却逍遥法外的罪犯而痛苦不堪,甚至连自己身为律师的妻子也不再为正义而努力,转接商业案件之类可以带来财富的案件。
找到知音的他,在帮助女主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对现实社会有多无奈,对片中女主做法就有多认同。
在无法信任的世界了,成为勇敢的人,是多无奈。
如果能被社会保护,能被制度保护,又何用自己来抗争。
这个理想化的结局,幸好不用一黑到底,但是也很无奈。
p.s. 黑巷中的少女 Judy Forster 很类似的反抗。
配乐好赞
07年的好莱坞可谓一片阴霾。
当然不是说洛杉矶天气不好,或者市场惨淡,而是黑色风格的电影在这一年集体登上前台。
查了查IMDB的分级资料:《老无所依》,限制级;《血色黑金》,限制级;《迈克尔•克莱顿》,限制级;《理发师陶德》,限制级;个个都阴沉着脸齐刷刷站成一排,宛如《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方阵。
暴力、凶杀、犯罪、复仇,本届奥斯卡“黑”得让人有点吃不消,但其实此类电影恰是美国电影的强项,我们熟识的诸多好莱坞新老高手,也都练的这个套路:希区柯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等。
然而,除去电影制作者的口味问题,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门生意的电影,如果有人肯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人肯看。
确实有许多观众对这些作品迷恋不已,包括笔者在内。
而除了上述获奖的,07年还有几部类似作品值得关注,比如柯南伯格的《东方的承诺》,凌厉的镜头中有一种黑暗的奢华。
不过如果你受不了其中不加掩饰的血腥,就不如去看看颇有文艺片气质的《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又译作《勇敢复仇人》、《复仇者》、《纽约那条黑街》等等。
看这些译名就能猜出30%剧情:电台女DJ艾瑞卡•班恩与男友夜间散步,却在公园里被歹徒袭击,男友被打死,她自己也被重伤。
艾瑞卡从此对生活充满恐惧,她买了把枪自卫,并击毙了一些坏人,渐渐扮演起惩治犯罪的“义务警察”。
但是杀人毕竟是违法的,警官莫瑟开始注意她,两个人之间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剧情其实无甚新意,类似的义务警察故事,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经典如《出租车司机》、《无人生还》,普及如《超人》、《蝙蝠侠》、《死亡笔记》、《非法制裁》,等等。
这个题材很容易做成孤胆英雄独闯虎穴的动作片,主人公有着类似布鲁斯•威利斯的表情和肌肉,踏着雄壮煽情的配乐,等等。
但是《勇敢的人》绝非如此,故事开始于女DJ略带沙哑的嗓音中,诗一般的语言,通过电波飘散在纽约的空中,描述着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细微感受。
之后的恋情细节,松弛而浪漫,如此情调,让人恍惚间觉得在看一部文艺气息浓郁的爱情片。
巨大的纽约,冷漠的警局,让这个刚刚经历灾祸的女人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感到无比疏离。
手提拍摄的主观镜头,表现艾瑞卡伤愈后第一次走上街头,些微的声响,甚至熟悉的走廊,都让她如惊弓之鸟。
出于保护自己的冲动,她去买了把私枪,一个彻底丧失了安全感的女人,只能依赖冰冷的凶器来抵御更加刺骨的内心的寒冷。
女主角是朱迪•福斯特,自从《沉默的羔羊》之后,她似乎成了这种心灵承受巨大压力的小女子的不二人选。
瘦削的轮廓,绿色的眼睛,和紧闭的嘴唇,努力抵御着发自内心的战栗。
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艾瑞卡知道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曾经熟识的街道变的陌生,恐惧侵蚀全身,而战胜这种恐惧的办法,却是在黑暗的街头射杀罪犯。
如果说第一次杀人,出于自卫的她惶恐而紧张;可第二次杀人,就冷静了很多;接着第三次,竟然从中获得了快意;第四次、第五次,这个瘦弱的女子已然食髓知味,如同杀手般熟练而冷血。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故事没有打算塑造动作英雄,而是挖掘人物的内心,循序渐进的性格变化,描述了一个女人如何一点点地走向善恶模糊的边界。
而追逐着她亦正亦邪的背影的,就是警官莫瑟这个角色,他代表了合法的正义(或者说被秩序授权的暴力),构成了艾丽卡行动的另一重压力。
莫瑟由特伦斯•霍华德扮演,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三线演员,尽管多年来一直当配角。
作为制度的代言人,他一直试图抓住这个“义务警察”,虽然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她。
于是本片另一层精彩的戏剧冲突,就发生在他和她的进退周旋与试探揣度之间,尤其是最后两人并肩喝着咖啡的那场戏,看着镜中的彼此,分明知道,对方是敌手,也是战友。
一边看一边猜结尾,看到当中,觉得艾瑞卡最后要么自杀,要么与坏蛋同归于尽,但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你要杀人,要用合法的枪”,他站在了她的一边。
但是在这一刻,警官莫瑟不再代表法律和制度,他代表的是观众的需求,或许可以说代表了今日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自身安全与法律保护的怀疑,甚至奚落。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个瞬间,都会愤怒到想去行凶。
譬如少年被街头流氓骚扰,譬如妻子被醉酒丈夫殴打,譬如被骗被害被冤枉被欺侮被穿小鞋,譬如路见不平总想拔点什么……年轻的时候我就无数次想象身上有把刀,最好是枪,或者干脆怀有绝世武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你看,温良瘦弱如我,也向往着以暴制暴的血性和过瘾。
问题是,我和多数人一样,总是告诫自己隐忍,要遵守秩序。
毕竟,法律、道德、理性,才是社会得以和谐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而个人的那些委屈、不平、无助、愤怒、仇恨,只能自己想办法化解咯。
比如就可以化解于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意淫之中:在法律和正义无暇顾及甚至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勇敢的人站出来惩奸除恶。
可是,如果勇敢的初衷是因为没有安全,谁会愿意做勇敢的人呢?
Jodie Foster 也算是个大明星了,可惜我只看过她三部片子:《沉默的羔羊》《似是故人来》还有这部《勇敢的人》。
或许是一直喜欢她那种丝绸外表下的金属气质,汉尼拔系列只看了首部(《红龙》是因为诺顿哥才看的)。
对Jodie的了解,可能八卦杂志上要远多于影片及角色本身,不过,八卦再精彩,闭上眼睛,最先想到的,还是浅色头发,薄嘴唇,尖尖的鼻子和下巴,最重要的,永远惊恐和不安的眼神。
这部勇敢复仇人,算是弥补了对Jodie印象上的缺憾——声音,一个电台主持人,最先出境的就是她的声音,整部电影最突出的也是她的声音,旁白部分带动了整个的气氛,可能略显沉闷,不过,细腻得恰到好处。
至于复仇者的主题,以及故事的蓝本,好像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忘了是畅销书还是什么了,总之,不怎么敢冒。
反倒是对主人公内心的表现,be another one的过程,深刺人心。
灾难为发生在你身上之前,也许真的从来不知道恐惧是什么,有些事情替代经验不是那么管用。
但,谁又真的愿意经历那样的事情呢?
太阳落山了,明天还会升起来;一个季节过去了,明年还是会回来;可是有些事情发生了,是不可能再恢复原状的,人的心就是这样。
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书上或者电影里看到的事情,总是会往自己身边或身上联想,看过这部电影,想到了我身边的这个城市是否安全?
事故的报道经常见,却还是很天真的认为那些不幸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走夜路从来不知道害怕,也没做过任何保护措施;没丢过钱包,还总为此而自豪;也从没碰到过什么大的公众灾难(非典时虽然身处重灾区,却根本没往心里去,根本没真正害怕过)。
但是,现在,或许应该想想,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无辜受害,如何。。。。
可是,灾难是否/何时会降临,谁又知道;注意保护是对的,但是所谓无知者无畏,一旦知道了潜在的危险,想办法去预防的同时,担惊受怕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出现了,就好比一筐苹果,吃不完总会有些烂掉,有些已经烂了,那么,是先捡好的吃,还是先捡烂的吃?
边吃边有些苹果烂掉,前者吃了好的,扔了烂的;后者吃了烂的,但是看着筐里永远剩下好的。
ps:细节部分1、女主那个录音的设备很酷;2、女主去医院探望女证人时穿的T恤上有个汉字红双喜;3、警察局程序的冷漠真的让人寒心,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女主出院前的询问没有一点人情味,出院后又去打听接待的警员说话就像台答录机,地铁杀人案发生后女主去报案警员的态度也许是导致后面发生案件的重要原因。
有多少人需要正义,有多少正义能够称之为真正的正义。
当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身上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够处事不惊地说,没关系,我可以等待,等待一个公正的审判,或是一个应有的结果。
如果你不曾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你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后悔。
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感到无比痛苦和悔恨的事情,让我夜夜哭泣,感动那么强烈的无助和害怕的事情。
这件事,或许会就此改变我的人生。
而我,却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如何解决,甚至连那个“施暴者”都找不到。
在这种时候,去看这样一部电影,我不知道是否正确。
女主角艾瑞卡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复仇者,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
而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复仇者,她所做的事,在我看来是必须要做的。
她无法变得更坚强,因而只好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陌生人,好让自己寻找到一个出口。
看似一个强硬的女人背后,所承受的是多么强大的痛苦。
没有谁是真正勇敢的,这只是和软弱相对的一种必然结果。
艾瑞卡最终能够找到那些谋害她和她的未婚夫的歹徒,最终能够亲手将他们送进地狱,这是何其的幸运。
不管她的做法是对是错,至少她能够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而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在现实中,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无能为力,许多的痛苦也找不到出口。
或许,她在最后亲手枪决掉那个歹徒之后,也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呢?
许多人会批判这样一部电影,认为世界上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所谓的救世主,清道夫。
然而我理解她,她并不是要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她只是必须这样做,必须为自己心里的洞找一个出口。
命运总有许多的不公平。
我想起了这两天很轰动的歹徒袭警事件,已造成6人死亡。
难道那些人就该死吗,难道他们的生命就该如此被他人终结吗。
他们在早晨,也或许是从家中高高兴兴地出门,吃了妻子为他们准备好的早餐,和自己可爱的孩子道别,而就在几小时后,却死于这样一场残酷的意外。
而歹徒抓到了,他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然而这样的人,死一次怎么够,枪决一次怎么够。
或者说,即使被处死了又能如何,能够挽回那些逝去的生命吗。
而现实中还有多少事件,可能到最后都无法抓获到那些施暴者,可能所有的痛苦只能由受害者独自承受。
出口在哪里?
已经造成的伤害要如何去补救?
所有的一切,都让人后悔。
艾瑞卡在枪决完那些歹徒之后,领着她的狗走在回家的路上,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出事的那一晚,只是身边的爱人再也不会回来。
她的独白:我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陌生,我再也不是原来的我。
而我呢,我也不能够再是原来的我,我并不那么坚强,我也需要有一个出口。
我无能为力,以泪洗面。
如果可以回到那个下午,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如果没有走那一条路,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如果,如果……许许多多的如果,串联起来,这是多么的可怕,所有现在想来不该发生的,却都的的确确真实发生了。
然而没有如果,并且永远不会有如果。
只能变得更加坚强,即使这很艰难,但是只能如此,只能如此。
那个施暴者,他根本不知道他那么一瞬间的行为,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而我真心祈求那不会是持续一生的影响,我希望那只是暂时的,暂时的。
如果他知道,他会感到害怕吗,他会睡不着觉吗。
他会遭受到惩罚吗。
你会感到恐惧吗,当在夜里醒来,发现自己听不见。
所有美妙的声响都不再属于你,耳朵里只剩下尖锐的鸣叫,头疼欲裂。
你会想,这或许会持续一生,这或许会让你从此之后变成一个残疾的人。
你会感到恐惧吗。
那种切肤之痛,那种深深的孤独,你会感到恐惧吗。
我还不够智慧,请求上帝赐予我智慧。
我知这一切苦难,必有因才有果。
「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在城中发出言语,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
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
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
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
你们遭灾难,我必发笑;惊恐临到你们,我必嗤笑。
惊恐临到你们,好像狂风,灾难来到,如同暴风,急难痛苦临到你们身上。
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
因为你们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不听我的劝戒,藐视我一切的责备,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
愚昧人背道,必杀己身;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
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
”」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我明白缺少的正是那敬畏心,人类的渺小和软弱,无论到何时都不会改变。
上帝造人,也试炼人,而又有多少人经受得起试炼。
蒙蔽了双眼的人,如同瞎了;蒙蔽了双耳的人,如同聋了。
因而丧失了智慧,成为一个愚昧,愚顽之人,只能终日活在悔恨和痛苦之中。
电影不是我的出口,我在这里找不到出口。
但我了解她的恐惧,了解她急需找一个出口的心情。
我看着她痛苦地哭泣,我也揪心得眉头紧锁。
我想如果不是自身遭遇到这件事,我不会能够体会。
以前我竟然多次想到了死,这种愚昧简直无可饶恕。
好好活着吧,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因它们不知哪一天就会失去了。
2008/07/03
《人鬼情未了》里面,男的也是因为混混袭击而死去。
而那片讲述了一个浪漫的回忆虚幻故事。
《勇敢的人》情节类似,而Erica这个自认为自己是纽约见证人的电台主持人,在男友惨死之后,成为了替天行道的纽约英雄。
这又让我想起《Invincible》,Bruce的角色渐渐地担当起警恶惩奸的社会英雄。
然而,当英雄真正脱离漫画变成现实的时候,警方头疼了。
到底惩处坏人甚至杀死他们是谁的权力?
终于,该死的人都死了,Erica得到了什么呢?
Mercer问得好,I wonder what David would think. 金田一探案中最后凶手陈述杀人原因时,少年金田一总是说,复仇无法起死回生啊。
人死了,难道Erica只认识到,自己原来能够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已吗?
允许自己体内存在Stranger一点都不酷,而是不负责任。
中间好像也播放了一段,在女人回忆男友的时候.婉转悠扬,出现的时候恰到好处,不用太多的语言,只要几个画面,几个音符,爱与思念便占据了全部.
即便是号称不夜城的纽约,遍布全市的霓虹灯也无法照亮夜幕中的每个角落,电台节目主持人艾瑞卡和恩爱的未婚夫就在某个夜晚误入了最肮脏的黑暗世界,被一伙暴徒围攻,艾瑞卡被打成重伤,未婚夫惨遭杀害。
伤愈之后的艾瑞卡找到警探朋友,也是她忠实的听众梅瑟,要求他主持正义,但这个被无数罪案搞得焦头烂额的人,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艾瑞卡的案子上,愤怒的艾瑞卡决定自己解决问题。
她从黑市买了一把枪,成为了“暗夜复仇者”,惩罚逃脱法网的罪人。
这一切,引起了梅瑟的注意,他所代表的法律的正义显然不能认同艾瑞卡的做法,二人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
那天在学校的河边,我们聊了很久。
不久,他送我回寝室,告诉我,“以后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
”(因为四周有些。。。。。。
)以上评论和电影无关,只是感觉防范意识不能没有,呃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法制的探讨片,朱迪福斯特还是演技逼人。
唯一不足的是感情戏有点假(毕竟不能让人家改性取向吧)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还是坚信法律是公平的呢?
太多的无可奈何,不是谁可以轻易更改的。
但是,倘若人人都因为法律无法实现正义,而为之,那么我们原本寻求的公正世界会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
可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理性吗?
矛盾
可以说就是为几个瞬间而拍成的故事。
朱迪福斯特个人秀!精彩!
i like the ending
利用正义杀人的片子,死亡日记?蝙蝠侠?
2009.7.8 自己在家看的。朱迪福斯特的演技真好……
有些暴力总是让人恨之入骨,只想忽略一切法律和人性。
死有很多种方法,活只有一种
故事没有太大新意,复仇过程过于漫长,对女主角人性的转变描写的过于冗长,且没有说服力。结尾的情节还算出乎意料,没有一俗到底。整体尚可。更多评论:blog.sina.com.cn/bluesliver
这个电影除了Judie Foster的表演,其它方面都没啥值得一提的
复仇真的能弥合心头的创伤吗?
感情线索最后煽的有点儿假朱姐好彪悍
这种立意不能提倡,如果这个被宣扬公共秩序就乱了。
这是剧情毫无新意的电影,女主角在为男友复仇的过程中阴差阳错杀了很多该死的人渣,正义的警察因为现实的无力认同并成全了她。这个几乎零血浆的罪案片,将更多篇幅放在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上,悲凉得有些诗情画意了。让人震颤的只有结尾那句话:我已经回不到原来的我,内心的陌生人已经占据了我的全身
Now,if you're gonna use a gun,you make sure it's legal.这结尾可以哦,不过警察这么“栽赃”给坏蛋,是不是有点不符合法治精神啊~女主这个枪法也太准了点,几乎枪枪毙命,不像是新手啊~除暴安良的任务这回落到了一位女性的头上,跟男性的果敢不同,女主多少有点犹豫与心软,可惜影片虽然想呈现这种滥用私刑和维护正义的矛盾,但是处理得比较粗糙,在广播站听取观众电话意见的一段拍到最后变成歇斯底里的感情爆发,有点不合逻辑~说说两个小彩蛋,第一是有Jodie Foster的露点小片段,二是1小时11分37秒那个Who will they go for next,Donald Trump?That's incitement.And justified.话说川普在当选总统之前就那么招人恨了吗???
是不是只有我是为了Terrence Howard 看的……不难想到1984年纽约“地铁义警”的争议。其他都很好,结局扣一星。更写实的结尾当然是,民众众筹高级律师让她脱罪呀,伟大的美帝法律体系。
不用德罗尼出手,长大了的朱迪可以自己独闯龙潭了...
女版death wish
不喜欢结局。其实我觉得那个未婚夫有点帅。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 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Now, if you're gonna use a gun, you make sure it's legal.」「There is no going back to that other person... that other place. This thing, 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插曲好笑-11/21/15 at M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