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说 银古的 自我放逐。
在说 放逐之前,就要先说说 银古这个角色, 其实日本动漫特别喜欢用这种线索人物来串联故事情节。
这种角色往往是作为一个沟通者, 来试图调和两个世界的冲突。
在宫崎骏的动画里,这种角色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冲突 像风之谷的 娜乌西卡,幽灵公主的珊, 天空之城里的希达。
而在怪-化猫里的买药郎则是调和人与怪之间的冲突。
当然虫师里的银古调和就是人与虫之间的冲突了。
因为这种角色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被赋予一种奇特能力,他们拥有比常人更高一层的视角,能够洞悉两个世界的运行原则。
这让人不禁想起这种角色的起源可能来自于远古时代的巫医或萨满。
也正是这种能力,使他们几乎生来肩上就生来背负着这种沉重的悲剧宿命,而这种悲剧宿命也使他们 不能和正常人一样体验喜怒哀乐,从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自我放逐,和流浪。
就像银古,因为自己虫的体质使他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很久,所以不得不四处流浪。
然而这种流浪或许也是他们对悲剧宿命的自我实现。
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解释 就是 这种流浪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必须接受这种悲剧的宿命,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救赎。
而现代的心理学的研究却觉得悲剧似乎是人的本性之一,就像马斯洛说的, 悲剧是人在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时转而向自我价值不能实现的悲剧方向发展。
自我放逐成为悲剧的结果,就像海德格尔以人之被抛作为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点,“在万物(动植物)中也无任何物被特别保护,虽然它们都被放入敞开者中且安然在敞开者中。
反之,人作为以自身为意愿者,不仅未被在者整体特别保护,而且人是无保护的。
无护佑之人无往不在流浪途中,如何能出离悲剧性体验之网。
” 我们觉得银古的放逐是美的,或许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天赋,就像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仿佛自己知道的越多身上的责任也就越大。
然后总是企图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来改变世界,不管结果怎样,这种企图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使这样自己往往也不愿意妥协和放弃,从而渐渐承认自己的宿命, 在一种悲情的色彩中前行。
然而,我觉得这种放逐不一定是消极的,这种悲剧命运往往是人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
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与命运想对抗的精神。
这也是为什么宫崎骏的动画从开始的对人与自然的冲突的调和 变为后来以成长来代替这种看似十分面强的调和(因为最终这种调和者要以牺牲来完成对人类的救赎)记得虫师里一集专门将讲银古小时候,在无意中被他的师傅收留。
也正是师傅传授了他虫的知识给他讲了人与虫要和谐相处的意义, 因为具有能看到虫的能力的人并不多。
最后师傅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伤害虫,救起了银古确被虫吞噬,从那以后银古终于释怀,也理解了自己的使命,自我放逐,随处流浪帮人解决关于虫的问题。
其实虫师里很多 故事都是在讲在宿命中抗争与成长的,可见这个命题是那么的让人着迷,因为人是渺小的, 而那种抗争的精神却是让人振奋的。
当这些意义被注入艺术作品中时便使作品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就只写“雨临虹起”。
一个男人曾经有平静的生活,直到那一天,他看到了“虹”。
是虫和光酒构成的奇异景象,一道从地面架起的七彩虹。
他着迷了,伸出手触碰了虹。
彩虹环绕在他的手掌、跟随着他,环绕他所经之处,像活着的事物,围绕他呈现美丽的景致。
是他所见过的最美的事物……然而在莫名的一天,“虹”再也不出现。
男人从此迷失了自己,每到大雨将至,忘我地追逐彩虹。
终此一生却再没有寻觅到。
——虹是什么?
是我们此生所遇到的最美的事物,可能是一道彩虹、也可能是一个理想、一段感情、一个人。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道不能轻易触摸的“虹”。
忍不住伸出手去触碰,将是……短暂而无穷尽的美丽……以及再也无法填满的渴望、挥之不去的痛苦。
对于触碰了人而言,是幸或不幸?
这则寓言,是人生的一道命题。
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你所选择的人生。
男人的儿子在五年的执着追寻后,终于看到了“虹”。
和父亲一样,他痴迷了。
然而,他的身边有银古。
银古一把将虹郎拉回自己身边,在暧昧的人生抉择边缘,银古总是这样异常坚决。
——与其在短暂的美之后迷失自我,不如继续在空旷的人生中寻觅自我。
不执著、不痴求,在不可逃离的空虚洪流中,寻觅一点生的意义。
已经是第3次观看这部作品了(部分特别喜欢的篇章多看了几遍)。
个人觉得本片适合一天看一集,效果会比连着看更好。
每天晚上观一章是最大的享受,把片尾曲也听完,然后就可以睡觉去了。
(不过,真人版并不在我感兴趣的范围内。
)可能因为同样涉及神话的缘故,很多人常把本片和《夏目友人帐》相提并论,但我觉得两者并没有多少可比性,而且从个人情感来说,我彻底地偏向了《虫师》。
至少《夏目》除了比较喜欢的几集外,其余的我是不会大幅度去重看的(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夏目》中我最喜欢的是小透登场的那几集,而最受欢迎的卖腐篇章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
好了,来给《虫师》的各个故事排个名(个人观感,请勿较真)——(明细部分非喜欢的程度,而是标题顺序)一:1.绿之座(緑の座)2.睑之光(瞼の光)3.柔软的角(柔らかい角)15.啸春(春と嘯く)20.笔之海(筆の海)26.踏草留音(草を踏む音)二:4.枕小路(枕小路)7.雨后彩虹(雨がくる虹がたつ)12.独眼鱼(眇の魚)17.取虚茧(虚繭取り)22.海之宫(沖つ宮)25.眼福眼祸(眼福眼禍)三:6.吸露之群(露を吸う群)8.来自海境(海境より)10.栖砚之白(硯に棲む白)13.一夜桥(一夜橋)14.笼之中(籠のなか)16.晓之蛇(暁の蛇)18.怀山褂衣(山抱く衣)四:5.旅行沼泽(旅をする沼)9.沉重的稻穗(重い実)11.沉睡之山(やまねむる)19.天边之丝(天辺の糸)21.绵胞子(綿胞子)23.锈蚀之声(錆の鳴く聲)24.篝火行(篝野行)
整部看下来感觉舒缓优美又哀伤。
有很强的日式悲剧审美倾向。
感觉是大和民族历史原因,孕育出了这种阴郁、悲凉感强烈的传统文化。
比起虫师,我个人更喜欢夏目。
虽然夏目故事更简单,表达也更直接稚气。
但夏目像是温柔的眼睛看向世界,哪怕见到苦难掉了眼泪,也是因为心是温暖柔软的。
虫师感觉本就是一双冷眼在看,无论遇到什么,不过是本就如此。
我可能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含混的物哀之美。
很难从《虫师》这个名字猜到它的内容。
风格和《xxxHolic》有点像,但是内容与内涵更加让人回味,但《xxxHolic》其实可以说是诡异,而《虫师》应该说更像空灵。
里面的虫如同我们的生命,未知,美丽或危险,但都需要前行。
叙事如同水墨般的淡雅,如酒醉版的迷离。
背景音乐更是飘逸优美如同生命的精灵。
不是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光明;不是捂着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不是缠住左手,万物就不会诞生;不是时光无限,生命就不会消亡;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今夕却已不复昨日;关不上,心中,遗缺灵魂的空洞,留不下,雪中,邀君停驻的灯火,止不住,雾中,无法靠岸的寂寞,找不回,池中,祭奠光明的眼睛;我换了名字,改了容颜,而你依旧问我那些不再杀戮的故事,我笑着说忘了;忘了黑暗的道路,在第二层眼睑之后,忘了雨后的彩虹,没有原因的流浪,忘了白昼的星星,在同样的地方等待,忘了流动的岩浆,沉寂在脉搏深处;只有那片绿色的沼泽,仍然沿着记忆的河流,走向死亡;于是,我听见你说,也许幸福莫过于,能够不怀此望的离去……
改编自漆原友纪同名原作的《虫师》于2005年播出。
那会儿日本的动漫产业和当下多少存在点不同,可能是上世纪末的遗存尚未燃尽,也可能是ACG文化中的某极端一面还没过度侵蚀产业,或许也会是随经济下行而来的制作经费与收视率的双重恐慌。
从《混沌武士》,到《交响诗篇》,到《灼眼的夏娜》,在2005年,无论是影像的艺术性,表达的深入性,甚至于创作的实验性,以及基本的商业性,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都能兼顾各个方面,并且成为名作而长远流传下去。
《虫师》毫无疑问也位列其中,甚至于那一年可能只有《混沌武士》可与其媲美。
但类比于《混沌武士》的影像实验属性、嘻哈文化属性,或者更准确来说,类比于2005年动漫产业中所存在的所有风格,如继承于上世纪机器人战斗风格、赛博朋克风格,或是延续自EVA的世界存亡与少年少女日常生活相结合的风格,或是一些更为恐怖阴郁的风格,《虫师》应该都是彻底不同的:它忠诚于日本传统美学,同时也正是这种忠诚赋予了影像独具魅力的一种感受特质。
事实上《虫师》完美地实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动漫化、影像化,而这并不简单。
日本传统美学并不能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从《源氏物语》、《平家物语》的小说作品,《枕草子》的随笔作品,到《万叶集》的诗歌作品,松尾芭蕉的绯句作品,乃至于世阿弥的能乐,千利休的茶道艺术等等,各种艺术虽门类相异却又一脉相承,其实不存在更多的百花齐放的意味。
但无数艺术家不断创作,大量学者进行理论总结,日本文化对该美学予以了极厚重的投注,也让这种质素简约、 古朴清寂的美学体系在千百年的积蕴沉淀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于《虫师》来说,简单的继承或许并不艰难:大量的文艺作品的积累,并有原著漫画的基础,完全可以凭借照搬轻而易举的打造一个具备传统美学符号、元素的作品——只是影像中的细节的堆砌,以及一种内在的寂寥、悲伤、凄婉感受的生成,这些总归无法有效地完成。
作为影像,《虫师》本身就不是小说、绯句,更不是漫画、能乐、茶道——影像本身就作为一独立的艺术类别,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综合。
故可分析阐释《虫师》中的各种内容对于不同日本的门类艺术的传统美学特质的契合,来完成《虫师》影像的分类,以及对其感受传达的分析。
一 “诚”作为《虫师》这一作品的核心元素的“虫”,它们在影像中除拥有了鲜明的形象性之外,亦具备着某些独特的概念特质:既作为自然中的神秘存在,却又近乎以自然现象存在着,同时象征了生命的原始张力,并向观看者生产着超脱自然的不可思议的感受。
当然,“虫”从形象至概念,虽超出了现实意义上的自然,但它的生成毫无疑问源自于对自然的感知与体验。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感悟。
日本本土具有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自然是人们崇敬膜拜的对象,而生存于此,也培育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天然热爱与细腻感受,这构成了他们的审美感观的基础。
具体地说就是对森林植物的生命姿态以及风花雪月等诸多自然物的同情和欣赏。
这些自然事物的生命形态、色彩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深切感受和生命本质的理解。
作为日本的原始信仰的神道教,其本质上也是以自然精灵崇拜为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它属于泛灵多神信仰,但这又不同于印度教或其他多神教:神道教的神灵并不被赋予人格,崇拜之客体其实更贴近作为它们原型的自然事物所制造的感受之本身:不被命名,亦不被具体描述,而类似艺术所生产出的独特且纯粹的感受。
不过类比于神道教的精灵崇拜,“虫”或许更为纯粹而简单:它不再被附着崇敬,不再被附着诸多祈求,也不要求着虔诚,不需求着宗教性格与伦理道德——它只是与人所共存,影响着人的生活,并容许人感受它,也感受着两者共存的如是世界。
虽然在《虫师》的世界里,这种彼此共存的形式不得不伴随着生命的消逝兜转,并在哀伤、激荡、苦痛、愤怒等各样的情绪中持续着。
但这并非使这一切浑浊而混乱,反之它彰显了一种率真性和朴素性,是情绪与本性的自然流露,一种无做作、无装饰的近乎写实主义的抒情表现:这即是“诚”,“まこと”。
“诚”是不仅指对自然万物的发自本心的尊崇,同样也指涉人类的自然本性,这要求着身心都要有自然的本态,以明净直诚的自然之心来与他人,与周围自然的草木和谐共处,能使赤诚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出。
在《虫师》第14话的“笼之中”,作为篇章主角的男子,选择与作为异物的妻子隐居竹林,其妻子也愿意为他斩去母体而放其归回故乡,只是当故乡的村落不再接纳他们一家,当妻女也都随母体的死亡而枯萎凋零时,他也不得不因万分悲痛而再一次离群索居,但在妻女的墓上,他却发现了新生命的破土而出。
诞生于这个三口之家中的情感是真挚而热烈的,在相濡以沫的小家庭生活与回归故乡的大家庭生活的这两种抉择之间,因对彼此真挚而毫无保留的爱,这个家庭中的两个个体都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而成全对方——这所展示的无疑即是“诚”,真挚、浓烈、饱满且明净直诚。
二 “物哀”如前文所提及,《虫师》的整个世界尤其是“虫”这一概念本身所需要承载着的,是“诚”的美学,是真挚而复杂的情绪与情感。
虽然也有如第6话“吸露之群”中,“虫”在故事里更多成为一种工具,或用以统治和敛财,或使人醉生梦死:本话中的“虫”更多是赋予人某种特质,它更多只是剧情上与的功能,情感与情绪的表达仍然发起自人。
但作为全作的核心符号,“虫”并不只是在故事中单纯作为了一个客体影响着世界并被角色感知,也并非只作为让角色产生情绪的某些原材料。
在影像中,类如纯粹感受的它,与影像中角色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虫”也不仅仅只提供剧情作用,它以物的实体姿态,构成了“物哀”的美学特质。
“物哀”之“哀”并非只是哀叹或悲伤,它具备着更加丰富的情感内容。
“哀”就是主体同外在世界情感互渗之后的情感表现,但同时其雏型是自然美观念中的生命感和季节感,是因目睹世事无常而不禁发出的感叹,故它是以强烈的感伤情绪为基调的。
即便如第6话“吸露之群”,“虫”虽主要承担剧情作用,但其朝生暮死却对时间体验之完满幸福,却不得不使作为人的我们生出一种人生苦长、生死茫茫的喟叹:这无疑也是“哀”,对自然生命的强烈体验后而生的感慨。
但当然,“哀”不仅是感伤或悲哀,也包含着其他真切的情感价值判断。
在“哀”字前加以“物”而成为“物哀”,这里的“物”更具有“外在的自然界与现实社会”这一限定意味,是将现实中最受感动的、最让人动心东西记下来。
“哀”其实更贴近一种较单纯的、仅仅针对主体的情感描述,而“物哀”则是把情感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心与物出现交织和互渗,是“物”引起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诸相。
从某个意义上说,“虫”作为一种生命的原初形态,它的世界与人的生活的每一次交互,都必然会生成对自然生命的强烈体验,会是感慨,会是赞叹,会是悲伤,会是焦虑,也会是喟叹。
与此同时,《虫师》展示的不仅仅是“虫”的生命与自然的奇观,在《虫师》的世界里,出现于人生活中的“虫”总会将人推向某个特殊且极端的情境,生命的无常,人世的寂寥,世界的倏忽瞬变,这些都被居于其中的角色所感知着,这也迫使着孤独世界中的每个角色,都凝视着陪伴他身边的另一个人,以其为“物”,以心“哀”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如此流淌着。
从第1话中,光酒、虫宴、酒杯、虫的低语、翠绿的山林、飞舞的文字、祖母与孙辈的相依为命,再到第2话的光脉、眼暗虫、义眼、眼睑的黑暗、喷涌的液体、表兄妹间友谊、重返光明的欣喜…《虫师》中每一话中所展示的,均源自自然与生命,均只关乎平凡人之生活,却又如此的不可思议,呈现于影像中的它们作为感受,触动着的是我们无尽的感伤与喟叹。
三 “幽玄”除却内容阐述、符号展示、情感雕琢、角色刻画外,《虫师》作为一部动画作品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极具风格性的并超出原著漫画而浑然天成的画面之美。
本质上来说,这种影像上的形式特质,其实由“诚”与“物哀”的美学特征延伸而来。
其着重于个体对自然体验的展示,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刻画。
与此同时,作为动画作品,其镜头不再是捕捉着现实世界,而是呈现画师的笔墨。
本作的绘图笔法细腻而温柔,自然景物也被传神地勾勒而成,甚至被赋予超出实物的特殊质感。
如第1集“绿之座”中,在水墨的晕染下翠绿的山林如笼在雾中,绿得透彻又无比朦胧——这既勾勒了日本最典型的自然风貌,但这片山林又如此不可思议:笔触细腻的雾笼罩着绿,而白且泛黄的天空亦显得朦胧而深邃,这即是留白,这赋予一种神秘感与意境美,而潜藏着的是生命与自然的某种本源力量。
这种美学特质被称之为“幽玄”,所谓“言有尽意无穷”,“幽玄”一词其实并非表现美的本身,其表现的是美的尺度,幽玄美指的其实就是“深奥的优美”。
正彻在《正彻日记》中解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言词的东西。
薄云笼罩着月亮,秋露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这里正彻是把幽玄理解为朦胧、隐约、含蓄、悠远、空寂和余情之美的。
另外,“幽玄”中的“幽”又指“幽界”,“玄”指“玄关”、“入口”,故为“幽界的入口”:人生之途无非是走向死亡的入口,生命有限,有生故有死,故其美学特质中亦保有一份悲哀感。
“幽玄”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这是牵涉至实在界的美学概念:用象征界美妙地演绎着表面,但平面隐藏的一切却更引人遐想连篇。
事实上日本各门类艺术都以“幽玄”之美作为最高品味的、最风雅的美的境界或理来看待。
关于《虫师》,在画面的美感之外,影像中的诸多形式特质亦是对“幽玄”的出色呈现。
以第7话“雨后彩虹”为例,影像描绘了主角们在山野间追逐如彩虹般的“流虫”,除开以简朴而自然的中景选取来呈现角色间的交际对话外,影像中对远景和全景,以及诸多空镜头的使用同样是足够出色的:山林、流水、落雨的大幅画卷,又至于任意的一草一木,均被细腻而平和的呈现着,而影像对这种自然情境的展示中则生成了一种诗意。
个体于这一不加雕琢的自然情境中的行走、奔跑、追逐,但这些却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位置的转换,或是常态并包含热血与激情的运动。
本话中,中景、全景镜头的使用完成了对运动整体的展示,同时也有刻画独特动作的特写镜头:前两者让角色的运动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并让这些运动亦构成对环境中潜藏诗意的表达;而后者则是强化了运动对于角色的内心活动的展示,对照剧情中虹郎对于其父亲的回忆,及其自身对于彩虹的执念,这场追逐无疑又有了更深的心理真实的意味。
在影像中涌动的一切暗流,最终又在虹虫的登场完成了一种交汇:虹虫或许本身即是本话里所有潜藏诗意的核心能指与集中体现。
不过在故事中,虹虫却并未被真正追寻到:事实上,虹郎及其父亲对“虹虫”那无与伦比的美的求索与向往,以及最终接近却又不可得的整个故事流程,无疑也具有“幽玄”的趣味。
事实上,对自然之诗意的充足展示是必要的,但彻底陈述清楚,能让观众、读者以及作品中的角色能够实实在在的拥有,这将破除对它所有的美好想象。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幽玄”作为美的尺度,无疑是对自然情境之诗意的出色丈量。
四 “空寂”与“闲寂”但值得注意的是,“诚”、“物哀”以及“幽玄”这三种日本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观念,它们提供的更多是一个形式上的轮廓与框架。
即便在“物哀”要求对客体保有一种朴素而深厚的爱情,而在“幽玄”中也潜藏着关于生死的悲哀质感。
事实上,任何被归纳如日本传统美学范畴内的作品,其作品中主体的心绪与作品的内在情愫,无疑中是静寂中交杂着哀伤、伶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感动的成分。
而它们的内容,它们的风貌,它们的风格,以及它们所能带来的感受,它们可以被描绘的情感与情绪特征,其实更多关乎于“寂”。
“寂”本身是指由于自然万物的衰落和荒废带给人一种悲观、落寞的心境,这本起源于平安时代,但到了后世随着茶道和俳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人们逐渐从这种落寞、凄凉中找寻出一种简单素朴、自然本态的审美情趣。
故“寂”常常表现为超脱世俗名利纷争,恢复自然真我之淡泊的理念,以及以悲哀和静寂作为潜流的枯淡美和朴素美,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
“寂”多关乎于两种美学概念:“空寂”与“闲寂”。
“空寂”主要体现在作为生活艺术的以中世千利休为代表的茶道精神上,“闲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以近世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谐趣味上。
空寂和闲寂的艺术精神几乎是相通的,尤其是在万叶时代萌芽的初期阶段,两者的含义几乎是混同的,直到了平安时代,两者在美之性情上,两者的含义才开始有所分离。
“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其苦恼执勤更具有情绪性;而“闲寂”是以风雅作为基调,其寂寥之情更带有情调性。
与此同时,这两者都是主观感受性的东西,带有浓重的精神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两者之涵义都是尤为暧昧,只可神领的。
“空寂”最早出现在《万叶集》中,但之后从《源氏物语》的小说演义,到世阿弥的能剧艺术,再到强调留白的日本的水墨画,最终进入到千利休的茶道艺术时,“空寂”得以完成并进入到了最高的境界,于是“空寂”也从男女悲恋之情,至于生命受压抑的不满与忧郁,最终化为了从“空”与“无”的境界中寻求得一种完全纯粹的精神美。
千利休的“空寂茶”以“贫困性”为审美趣味,“贫困”并非一般意义的纯粹的贫穷,而是如“一箪食,一瓢饮”的不随世俗,并于“贫困”中感受到一份独有的价值。
“空寂茶”强调去掉一切认为的装饰,追求简朴的情趣。
面积狭小的草庵式的茶室,沉静而不完整的茶具,规范的吃茶动作,整个茶室沉浸于一种静寂低徊的氛围中,吃茶者的情绪进入到枯淡之境,生发出一种心旷神驰与悠悠余韵,并于美的意义上生成一种余情和幽玄:这即是物质纵然“贫困”灵魂却尤为丰富的纯粹精神性的美。
在《虫师》当中,各个篇章的主角们或因“虫”的影响,或祖辈的自然而然,总离都群索居。
第一话的藏于山林的祖孙,第三话生长于雪域的长角少年,第五话里的沼泽姑娘…诸多主角均是如此,他们远离了社会,抛弃了更多的人际交往,以一种贫穷而朴素,却又稳定而自然的,同时也无比孤寂的方式生存着。
在远离世俗后,自然也以一种奇异的形式浸透了他们的生活,而那伴随奇异的诸多伤痛,以及不得不与伤痛相安共处的角色们,让整个情境也弥漫着一种静寂低徊,仿佛时间也凝滞了,如是的生活也都将如此静谧的流淌下去。
这无疑也是作为影像的《虫师》对“空寂”之美感的独特呈现。
“闲寂”是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谐艺术独特的美,但同时它是在诗词、和歌、连歌的长久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闲寂”一词与“空寂”几乎同时在《万叶集》中出现,表现一种因失去爱的对象的失落感,以及演变而来的宁静的寂寞感。
但在中世以后,创作者逐渐巧妙地将“闲寂”形象化,并脱离万叶时代单纯表现眷恋人情的寂寞感,并偏向大自然诱发而产生的忧郁感,并净化为表达对自然的空漠般的情调美:风花雪月作为自然形象均包含有自身悲凉的寂寥美,而这与人生的苦涩融为一体时,“闲寂”所表现的荒寥忧郁之美无疑更为深远。
近世松尾芭蕉在俳谐艺术中将这一美学概念推向了高峰,即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使之成为俳谐之美学的基本理念。
这里的“风雅”并非是指一般的风流文雅,而是指自然感的美,是广泛的风花雪月的自然风物之情。
同时对松尾芭蕉而言,其“寂寥”之风雅,为摆脱一切俗念,采取静观的态度,怀抱寂寥的心境,以面对自然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世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雅即是孤寂,而风雅美之精神,也是一种永恒之孤绝,即便“闲寂”蕴含着单纯、淡泊、朴素、清贫,即便能把握住自然生命的脉动,隐含着强烈的热情与精神的愉悦,但归根结底,孤单寂静,存于最内核的仍是寂寥。
而这也只有当自我与自然之美以及艺术的混合为一体才能得以实现,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后的美的观照。
对照于各个篇章的角色,作为《虫师》贯穿全番的主角银古,他却永远无法“离群索居”,因为他永远无法长久停在某一个地方——从这意义上,他反而远比任何一个角色都更为寂寥,即便友人遍布天下,但暗藏于他身上的却是永恒的漂泊不定。
11话成为山主的可能,12话他家庭、亲人、老师以及记忆的丢失,15话中与一对姐弟共处而如家庭般的温存体验,20话中与银古无比契合的淡幽…银古似乎有太多机会可以停下,但他却无法停下,他似乎不仅是寂寥的,更是无所锚定的永恒孤绝。
他于影像中给作为观众的我们留存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看似是作为“虫师”的,来解决各篇章角色们遭遇的问题的,但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彻底化的静观位置:恰如同创作的主体,即便能有所体验,但他之于一切仿佛都是匆匆过客。
在动画影像构筑的丛林、山脉、河流、海洋,以及各样的“虫”之中,一切的自然风貌,在银古的行走与观看下,都以空漠的姿态展示了荒寥与悲怆的审美情趣,而这与银古本人的孤绝相对照,产生的无疑也正是以寂寥为核心的,淡泊朴素又包含精神之愉悦的“闲寂”之美。
在《虫师》以外,日本传统美学风格仍在影像中尤为活跃,并基于“物哀”、“幽玄”等概念,形成诸多特质鲜明的艺术元素与创作的框架,如都市悲恋、小镇情结等。
关乎影像,我们仍然相信日本传统美学也会在这一现代艺术中不断延续下去。
一次误打误撞的点击,我打开了《虫师》第一集。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沉醉了。
当片头曲第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我便不知不觉的就静了下来,是发自内地的静了下来。
仿佛全世界都安静了,好像只剩我和她……《虫师》从始至终配乐极简、画风朴素,人物的着装时时刻刻都透露出一种乡村的原始、自然、朴实和简单……给人一种很淡然的感觉,波澜不惊。
主人公银穿梭过一个又一个寂静的村庄,走过大山、穿过田野、眺望大海,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感受着大自然的博大与宽广、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那份宁静……观众可以跟随着银的足迹,无时无刻不邂逅着虫、与虫共舞、感受着生命的原始和美好……每次看这动漫,每看一集,我都在思考:虫到底是什么?她象征着自然?
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世间万物的缔造者?
亦或是别的什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这真是一部很神奇的动漫,治愈的同时又有点致郁。
是该说心浮气躁的人看了会变得内心平静呢,还是说只有内心真正安静的人才能看懂她?
我想我是属于后者。
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一部治愈系的影片,我会极力推荐她《虫师》——这部很简单很原始很安静很美好的动漫。
「眇の鱼」
「香る闇」
「锖の鸣く声」
「笼のなか」
「柔らかい角」
「绿の座」
「囀る貝」
「花惑い」
「鏡が淵」
「雪の下」
「囀る貝」
这是我治愈系影视剧名单上排五星的动画。
喜欢它的题材,喜欢它的色调,喜欢男主,喜欢每一段神来之笔的配乐。
小时候我喜欢完美的大团圆结局,长大了我才明白不如意事常八九。
爱过,得到过就已经难得了。
虫师某种意义上渗透了中国特有的禅意,跳脱出尘世的情感,升华到大我的境界。
我一直很想看作者和导演的访谈,想听一听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如何面对得失,怎样获取心灵的平静。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然后又把模子打碎了。
”因此我们才常常想要找到那个怎么也找不到的归宿。
冒昧地表达一下浅见,我所理解的物哀美:起于暧昧,感于无常,归于自然。
这部作品暧昧的氛围是很重的,集中表现为一种经验主义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以及那个时代科学普遍不发达的所产生的一些所谓迷信思想。
另外,本作品中,共同体的同质性生活特征也表现的很明显,就是一个一个村子中人与人密切的共生依存关系以及某种非容忍性。
窃以为,物哀主要是建立在日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环境之下的一种偏向于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审美精神。
固然一方面它对于其感受者而言是美的,但我们似乎也不能忽视其表现出的反智主义和非理性的狭隘性,而这种狭隘性也同时融入了它的美:暧昧的生存方式和美感体验,受到佛教无常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于自然智慧的理解;可是,这种物哀精神也同样昭示这其在暧昧背后的人格理性的缺失与同质性的共同体生活,无常观揭露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过于强调自然而对于人格自由和自律性的缺位。
倒不是说因此一秋就不欣赏物哀美···而是说这故事没讲到我心里去。
这部作品,个人认为,完全无法与源氏物语、平家物语,抑或徒然草、枕草子、方丈记这样的作品媲美。
如果阁下认为一秋对于本作存在审美感受上的缺失,上述作品阁下又是否一一参阅过呢?
因此这种互相指责我想意义不大,还请休矣。
虫师这部作品确实很安静,讲述的故事也并非追求标新立异,可以说,是要“寄至味于淡泊”。
无奈,它对我而言是淡而无味而非平淡有味。
嗯,监督和脚本(我很喜欢长滨博史的!
)对于故事的讲述可以说拿捏到位,作画与故事思想契合,配乐更是神来之笔,几乎无可挑剔。
可惜,我是就是觉得故事本身的火候还没到啊!
——或许,这只是因为我太偏爱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了。
因为一旦看过了那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走进我心里。
我更欣赏的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也依然热爱它,所以人才是一出悲剧中的英雄;我不欣赏的是,在永无休止的虚无感面前人类简单的退缩或放任自流,那是生命意志一个不光荣的退场,一个人类尊严不名誉的落幕——无物存在(当然这部作品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毋宁说银古已经接近一位解脱者)。
在这部作品的场合,其所体现的一种自然主义和泛灵论的色彩,我之所以不能对其观念表示赞同,则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过于强烈的人类自身主体性的缺失:人诚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也是人自身。
过犹不及。
人终究不过是人,但人从成为人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说得直白一点,这部作品中的自然崇拜(或者所谓无生无死的豁达),更像是献给消极虚无主义者、避世者、对此世心怀不满而又寻不到出路者们的一首田园牧歌。
(最动人的田园牧歌是不是要去LCL海里寻找比较好呢!
开个玩笑)撇开存在主义、行为主义、表现主义式的论调不谈,对于牧歌式生活,我认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那样的世界里,人活过又和没活过有什么根本区别呢?
一切终将回归自然,那么,人是不是就是一个在尘世上行走的影子呢?
“他像从未来过这个世界般的出生、长大、死去,留下若有若无的痕迹。
于是在存在的地方就虚无了,在听凭命运安排的远钟声里走完了似有若无的一生。
”好个回归自然!
人是用土造的,终将回归尘土,但人不是土。
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举双手赞成!
——为此,我们不能够一味沉迷于伤感,我们需要的是努力而不是逃避啊!
不要从自己那里逃避,不要从自己的责任面前逃避···。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的人,命运拖着走。
通过主体性的自觉认识和非主体性的自发认识(请注意这里的主体性并不必然建立在某种理性主义上,更重要的是一个存在者的觉醒),即便达到了同样的结果,他们审美的深厚程度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短暂的休憩是必要的,但不能忘怀自己为何而出发,不才是旅行的目的?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然后又把模子打碎了。
”除了寻找和解脱,不要忘记,我们还可以“创造”。
引玉之砖,请勿拍砖;一孔之见,还请斧正!
个人无感。这么高分的作品,很多年了才看,不过没几集就厌倦这个设定和叙事了,坚持到8集然后直接跳到了26集,实在是提不起更多兴趣了。有一说一,画面有特点,配音很好很贴合。
好看!微世界。
不知道银古要一个人流浪到什么时候
好看
2集弃,不过发现不少评论比剧集更有味道,应该是我的修行还不够。。
忘了
无聊的动画 看不进去都
很美很诡异又很恶心,这是啥么风格?
不喜欢这种调调吧
神奇是神奇。剧情太淡了,淡到没主题……看到第六集只能弃剧了。嗯,不是我欣赏风格。
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看完
完全和我想想的不一样 这根本就是动画版豪斯医生吗 没什么意思
安静地感动
看了两集,不是我想看的。我以为是热血漫的……
这真不是我的菜
这种动画为什么没有续集,神作中的神作
画面精致的恐怖小清新,除了BGM我想不出什么可以让我继续看下去。
很舒服,很特别
一部可以看睡着人的动画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