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不想努力,只想做个废柴的日子,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敢付诸实践,害怕被嘲笑,害怕一旦停下来就会被别人落下,被这个社会抛弃,到那个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废物了。
但不求上进,停下来的生活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日本有部电影带给了我新的思考:请允许自己虚度时光,等待废柴状态自然消亡。
01《不求上进的玉子》讲述了一个23岁的女生玉子在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回到老家成为了一个小清新废柴。
四季轮转,一年后的夏天,父亲做出了让玉子离开家的决定,没有异议的玉子,即将在夏天结束后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这部电影所有的镜头都极具生活气息,剧情、场景单一,叙事节奏缓慢,将“春夏秋冬”作为时间推进线,呼应玉子看似缓慢,实质发生的变化。
运用正反打镜头和固定镜头这两种最简单调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角色之间的对话以及角色看似不经意实际细腻的表演。
导演山下敦弘总是用反常规的拍摄方法和选用反常规的人物角色来营造影片的虚无感,好像什么都没讲,但已经全部说尽了。
02玉子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玉子回到故乡和父亲住在一起,日上三竿才起床,整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看漫画打游戏,什么活也不做。
父亲做饭,打扫房间,甚至连她的内衣裤都由父亲来洗。
在大多数人看来,玉子就是个废物点心,大学毕业了也不找工作,躲在家里啃老,不上进就算了,还懒成这个鬼样子。
但在我眼中,玉子是当代一些年轻人的缩影。
他们迷茫,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选择家里蹲不是要一直做个废物,而是暂时停下来,不在逼迫中,让自己彻底失控。
看着整天不干正事,百无聊赖的女儿,玉子的父亲终于在饭桌上爆发了。
对于女儿他没有多大的期望,只希望她能好好找份工作,不是养不起女儿,而是人终究要学会独立生存。
看着发火的父亲,玉子也生气了,她大吼大叫,说“等时机到来我也是会行动的!
”。
自此之后,父亲断了鞭策女儿的念头,一心一意经营着体育用品专卖店,每天还是会把饭菜做好,叫玉子来吃饭。
影片中有大量父女两个一起吃饭的镜头,他们会在吃饭之前,说一句“我要开动了。
”之后两个人都不说话,各怀心事,各自慢慢吃着碗里的饭,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无聊的镜头,串联起了影片的精神主线。
玉子的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玉子看似无意,实际上是刻意只吃不发胖的食物,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真正的不求上进,对自己不会有要求。
仔细观看影片,我发现玉子并非真的不求上进,四季轮回,她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她开始写简历,偷偷去拍了艺术照,偶尔会帮父亲把广告牌搬到门口去,晾衣架前也有了她的身影。
她看似废柴的背后,藏着一颗等待时机的心。
她从未放弃过重新开始的希望,她一直都很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
慢下来是为了找到自己,正如她在简历自我介绍栏中写的那样:“现在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只要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我成为别人时,是最为自然的,请给这样的我,取一个新名字。
”
03当时的日本经济不景气,电视新闻中的报道都散发着“丧”的气息。
玉子总会在看电视新闻时,嘴里嘟囔着“日本不行了。
”由此看来,玉子的不求上进,在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是一种不抵抗的抵抗,一种另类的抵抗方式。
我们每天步履匆匆,忙忙碌碌,看似拼命努力的背后,是对人生无力的慌张和无声抵抗。
崇尚奋斗的社会氛围中,多少人活得矛盾又纠结,即便懒得像猪,也无法懒得心安理得。
不允许自己虚度时间,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不睡觉,干什么事情都追求二倍速,生活不再是生活,而是一场拼命奔向终点是死亡的马拉松。
影片的最后,玉子还是没有出去找工作,但父亲让她住到夏天结束就搬出去,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向上一次那样激烈对抗,她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废柴状态在毕业之后的这一年,终于自然消亡了。
等待目前的状态自然消失,是我们缺乏的能力。
我们没有等待的耐心,更没有允许我们消化“不良状态”的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敢慢下来。
但很多时候,往往是慢下来,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找回自我。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丢掉不得不扮演的角色面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没有哪一种活法理应成为标准答案。
生活之所以迷人,不在于我们把时间都用所谓有意义的奋斗填满,而在于我们有允许自己放空,允许自己“浪费”时间的勇气。
人生不必活得那么拧巴,松一松心里那根弦,遵循自然状态,不逼迫自己,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完)
山下敦弘导演曾在被问到受哪些日本前辈导演的影响时说,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的电影,加在一起看过的不超过十部,他自认还是更受美国片的影响。
但是看过《玉子》之后,却无法不想起小津的电影。
类似的故事内核,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又好像是一个变奏曲,令人感觉到小津的重生。
父与女,在同一屋檐下相依为命,是相似的。
照顾与被照顾的角色上,是相反的。
山下的是父亲要照顾女儿,小津的是女儿照顾父亲。
女儿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津的女儿是贤惠、勤快、温婉的,有很多日本女性的传统美德,不嫁是担心无人照顾老父,父女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
而山下的玉子,对父亲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毕了业就回家做啃老族,固然也不愿,但是学国际学不好找工作,也就索性每天赖家里,好吃懒做,不肯面对现实。
其实玉子也是爱父亲的,她说过,想和父亲一起生活。
但是,她所能够表达出的,也就是这么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人的变化。
如今的年轻人,所能够表达的爱,不是去付出,反而是享受父辈的爱,撒娇、任性,以此来明确被爱的事实。
所以,在这部没有什么情节——如小津一样——的电影中,最情节化的就是在得知父亲有了相亲的对象后,玉子的一系列举动。
叫小男孩去打探手工课老师的情况,后来自己也到了手工课教室,与女老师面对面,说父亲的坏话。
结果弄巧成拙,女老师发现父亲是一个不错的对象。
在小津的电影里,是否出嫁是个问题,而至于出嫁的过程,几乎都是被省减的,毕竟重点不是怎么嫁,甚至嫁给谁都不那么重要,而女儿嫁后老父的寂寞往往被渲染。
在山下的作品里,父亲有了结婚对象后,却对女儿说,你还是搬出去吧。
这与小津的电影里,父亲为了女儿安心出嫁,骗她自己有了结婚对象是多么不同。
当然,也有可能这是父亲为了女儿找工作祭出的撒手锏。
毕竟,一直在付出的是父亲,甚至连内衣裤也要帮女儿洗晾。
不管怎么说,山下的电影用一个类似小津作品的形式,在讲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讲时代的变化。
小津的作品,剧本是非常讲究的。
笠智众说,剧本写好后,几乎就不会改了,而电影也差不多完成了。
所以,剧本写作往往耗时几个月,精雕细琢,小津和野田高梧两个人要喝很多酒,反复讨论。
而山下却对自己的故事很期待,即使在拍摄中,也不是很明确故事会去往何方,往往是跟着感觉走。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想在电影中对观众做出任何答覆,而且我在拍的同时,还会一直想着故事该如何发展、结局该如何处理,往往连我自己也很期待电影最后会变成怎样的作品。
” 小津的剧本精心构筑对话和细节,相同的意象会前后呼应,形成一种平行的结构,丰富和呼应主题。
而山下的风格,则是更加生活化,甚至很少对话,如生活本来的样子,很多是通过动作、画面来展开。
对于今天的观众,习惯了纪录片观影风格,看他的电影,极像看纪录片,又像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
如果说小津是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通过精心的架构和对白加以表现的话,山下则是通过生活化的表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觉知,使电影更加私人化,而不被灌输观点。
其实小津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
电影评论家唐纳德·里奇感觉到,看小津的电影,往往会更加调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考。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太多强加于人的东西,他只是展示,把对生活的观察经过提炼后展示出来,交给观众去思考、去感受,著名的如对空镜头的运用,往往就是可以让观众去思考的时间。
在山下的电影里,甚至不需要对白,只提供画面、人物的无表情的脸,而全由你自己去感受。
他说:“我拍电影的目的不是想传达任何意念,也不在于做出任何回答。
我们现实生活一直在解决问题,今天的问题就算解决,明天仍会出现新的问题。
时间一直在流逝,人生没有绝对的快乐或悲伤。
”电影应该是一个好的容器,会容纳各种各样的方式,而不拘泥于一种,每个人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明确的告知,何处该喜,何处该忧。
它应该是让你发现自我的一个容器。
所以好的电影,应该是开放的,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的。
从这一点上来讲,半个多世纪前的小津的电影,又与山下的电影是一致的。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有什么特别有存在感的,或许就是父亲的那一道道“家常菜”——精心烹制的美食,从秋刀鱼到汉堡,而摆盘时用香菜、橘片等作为装饰,像饭店一样,就是玉子在跟女老师抱怨父亲时提到的,这里却让人觉得父亲是一个很不普通的人,就在这种小事上显现出来。
这是这部电影里特别令我难忘的。
父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这给电影加了料,让一部格外素朴的电影,显得妩媚起来。
山下导演说,我拍电影常会以趣味性为关键。
没看过他其他的作品,但这一部,却从这一点感觉到导演的童心。
曾被问到有什么感受深的电影时,他的回答是《e.t.》。
山下敦弘,第一次听说;前田敦子,也不是很熟。
完全奔着“不求上进”这四个字,我看此片的出发点估计跟过得不太好的中老年妇女看《知音》的出发点一样,都是为了从“天涯沦落人”的身上寻求共鸣和安慰。
谁说咸鱼就不需要了同伴了呢?
咸鱼最爱从别的咸鱼身上找安慰了好不好!
就像,要迟到了,幸好,同班的某某同学也还在路上呢!
论文还没动笔,不怕,某某同学也说他才刚写了个标题呢!
工作完全没有着落,放心,某某同学也跟我一样家里蹲着呢!
活得像废柴一样,能让自己稍微舒服一点的事,就是找到其他废柴,然后大家一起在呵呵里相互取暖吧!
太懂那种成天吃睡,靠在床上看漫画,无聊地摁着遥控器,睡觉睡到头疼的感觉了,只是,当玉子不耐烦地对着每天都为她准备暖心饭菜的爸爸发牢骚时,我还是觉得,不应该呀不应该。
虽然,立刻就想到了,自己也曾如此任性过。
总把自己的难过无限放大。
总觉得自己的苦衷是最大的苦衷。
心里说其实我很珍惜别人对我的付出。
行为上却还是浑身是刺到处去戳真正在乎自己的人。
其实。
你是知道的。
你过得不好。
不是因为国家不好。
不是因为命运不公。
不是因为机会不够。
你过得不好。
明明就是因为。
你自己,不够好。
只是,从明白到改变,有的人一秒就行,有的人要走过四季,有的人的路会长成一生。
就像,有的人很快就长成了大树,有的人一辈子都告别不了内心的婴儿。
最有意思的是电影的收尾,戛然而止,又理所应当。
爸爸说,夏天结束的时候你就从家里搬出去吧!
玉子开始洗衣服,像开篇时爸爸尴尴尬尬地帮她晾内衣一样,尴尴尬尬地帮爸爸晾起了内衣。
风扇呼呼地吹,夏天会在何时结束呢?
那些无所事事的时光,坐在太阳底下慢慢地舔完一根雪糕再伸个懒腰的日子,也会像孩子间飘忽不定的好感一样,在玉子的未来里,自然地消失吗?
前田敦子笑了,那一刻她上翘的嘴角,我不知是该用会心一笑还是俏皮的笑来形容。
随意吧!
夏天总会结束的,未来的都在未来。
2022年二战失败的我看完了初中时代的电影。
看到电影中的玉子仿佛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大学毕业为了逃避社会,逃避工作,逃避社交,毅然决定了二战。
但其实也只是借口而已,还不如第一年努力,第二年连考场都没进。
自己的选择,失败,焦虑,无助,无奈,迷茫都要自己承受。
如今24了,一直家里蹲,不求上进,早上睡到自然醒没有早饭,就一直躺在床上,扣手机,一无是处。
有想过出去找工作,但是现在的大环境过于艰难,大学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是一直水过来的),对于一个无学历无技术无经验的人太不友好。
有想过转行,但实在不知道做什么。
大家人生都是第一次,无法存档再来。
很多道理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明白,高考后才会明白,原来高考真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考研后才会明白,原来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有付出超强的意志才能成功,毕业后才明白,原来大学应该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白白虚度光阴。
看完《不求上进的玉子》后,我也决定改变现在的家里蹲生活。
毕竟父母的皱纹又多几条,白发也越加明显,疫情导致家里近一年没有收入。
我也该懂事起来,替父母扛起身上的担子。
家里蹲很自在,但家庭条件要求我必须走出家门。
我也要好好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亲爱的陌生人啊,希望你我都能在这路遥马急的人生少些苦难,多些自在。
《不求上进的玉子》的原文标题词义来自德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对词汇“moratorium”所导入的新概念,在日本意指大学毕业生在过了社会认同的彷徨期后仍然犹豫不决无所事事的状态,是一个令人充满动态联想的语汇,相比起来,中文的“不愿长大”或“不求上进”显得颇为单向化。
对于这部不折不扣的“阿酱”粉丝电影来说,这样的标题前缀既发散了影片的触觉思维,同时也对前田敦子提出了更高的演技要求。
作为一部绝对主角的电影,爱阿酱的人各有所爱,但前田敦子却需要自我拿捏,把握“moratorium”中“人生停滞”的尺度,好在前田敦子极为感性又恰到好处地演绎出了这其中松松垮垮的脱力感,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玉子,哪个是敦子。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会让更多的人成为阿酱的粉丝。
只可惜前田敦子已经从AKBA48毕业,不然中国粉丝的180万人民币可能就不是贡献给今年AKB48总选举第一名的渡边麻友了。
当然,渡边麻友自有她的萌动,希望她的粉丝团不要凑钱买凶来揍我,退一步讲,我们都是同一个立场上的人,在我国纸醉金迷的庞大艺人界里,找不到一个值得投射真情幻想的替代品。
《不求上进的玉子》是前田敦子和山下敦弘继《苦役列车》以来的第二次合作,剧本的作者是山下敦弘的老搭档向井康介。
影片看起来像一张扁平而轻盈的漫画,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值得称之为戏剧的事,只有四季流转中的日常细节,但无聊就是它的卖点。
山下敦弘的电影不以故事见长,作为在日本的亚文化圈里拥有众多狂热拥趸的脱力系电影旗手,无论是出道以来的首部长片《赖皮生活》、还是紧随其后的《疯子方舟》和《赖皮之宿》,都散发着一种百无聊赖的日常性,但这种日常性中又筛选出了真正的日常中生活难以发觉的脱力式幽默。
这三部作品被称为“无用男三部曲”,而山下敦弘本人也经常被拿来和吉姆•贾木许以及阿基•考里斯玛基做比较,甚至被称为“日本的阿基·考李斯马基”。
即便是以西村贤太的自传小说改编的《苦役列车》,山下敦弘也加入了他所擅长的这种日常生活中无聊的趣味性,让森山未来饰演的北町贯多被房东驱赶之前拉了一堆屎在出租屋里,还安排前田敦子饰演的女主角去帮助一个卧病在床的邻居老头排尿,这些在日常中提取到的行为经过他的运镜,总能达到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而且这种忍俊不禁又总是慢两拍,观众在几秒钟后才能激发自己的反射弧。
譬如冬天的玉子在街角的小店买完菜后,不慎看到照相馆家的初一男生与小女生约会的场景,男生让女生把球拍放进自行车的前框里,而小女孩则跑过来替男生戴好围巾,男生不紧不慢地抬头看了一眼对面站着的玉子,眼神里既有些许害羞,又有几分不屑,早恋的记忆里一幅普通的画面在影片特有的节奏下却能令人会心一笑。
《不求上进的玉子》是山下敦弘自《松根乱射事件》以来时隔六年的原创作品,虽然其前身只是一个音乐台为前田敦子作的一档特别节目,却能令他回归创作的原点,重新拾起一个彻底的“脱力系”风格,在更为自由的影像里注入他所擅长的“空气感”。
夏天来临后,玉子发现父亲居然在和一个首饰培训教室的老师约会,令她感到不可思议,影片进行到此,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女不禁让人回想起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当原节子饰演的女儿得知笠智众饰演的父亲要迎娶一名独身女子时,怅然不已。
但原节子的克制和隐忍绝不是玉子的菜,粗神经的玉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用她那张胡编乱造的嘴去阻扰这对中年男女。
但阻扰到最后,她却开始赞成这门婚事,而父亲竟然打起了退堂鼓,也许拥有玉子这么一个女儿的父亲,才是“不求上进”的单身男,当他一味地呵斥玉子出去找工作,命令她夏天结束后就离开这个家时,心里想的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最后通牒,去摆脱对女儿的依赖。
玉子给了自己的人生一个停滞的机会,就是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不去管,只是百无聊赖地活着,你能拿我怎么办。
她在以身作则地告诉大家:人生何需马不停蹄,有时候把背上的电池卸掉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也会走,不要活得太累就好。
就像影片的最后,照相馆的初一男生和小恋人分手了,玉子问他为什么分手,中学生回答:自然消灭吧。
熊孩子的早恋结束了 他说是自然消灭关于她的特长 Tamako写了 [人类观察]真是有趣的两个人。
经过秋冬春夏 头发变短又变长看漫画 吃西瓜 秋刀鱼 番茄 和蔬菜沙拉小圆扇子 裹着毯子吹空调要拍出透明感的照片看了让人想放暑假的电影。
迎着阴天的风,对她说,再见咯,月台上的她,骑单车的她,对影成一人。
她和家父,她和少年,她和老同学,所有场景里没精打采的日常疲软对峙里,两个人的郁郁寡欢砌成一堵不透风的咸盐奶油墙。
没劲的夏天,没劲的早已过期的自己。
季节的印象一路淡漠,家乡的景物跟以往的任何一天没两样,插着吸管嚼着熟褐玻璃瓶中可乐的干瘪气泡,西瓜是淌着口水的黒籽,蔬菜也苦着一张脸不情愿地伸着指甲讨好,喂,喂,我,还在吗?苦情旅人季节更迭的奥秘,被褥中的米饭知道。
好真实的居家状态,在我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的时候,在家里就是这样的。
另外我还想说,女主的“拧巴”简直太真实:对待感情、人际等方面,特别是对爸爸的情感,很想干涉爸爸却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自身的状态对别人来说非常没有说服力。。。
另外电影里的菜看起来也太好吃了!
那个陪着女主的小男孩长得特别像我小时候的一个弟弟,不过现在已经不联系了。
这就是电影中所说的“自然消失”吧,一切都在然而然的,在那个夏天之后悄然离开。
电影里面的定格景色也特别好看!
看完这个电影我联想到了自身:希望毕业之后能够勇敢的走出家里,而不是一想到未来就退缩。
即便职业不理想,也不要做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大多数励志故事会交代一个戏剧性节点,比如逃课的少年翻墙去网吧竟遇到在墙下坐了一夜的父亲,从此洗心革面考上重点;或者主人公遭遇家人去世或撞上男神,种种事件刺激他们逆袭、变强。
爸爸指责玉子不求上进的时候,她说时机还没有到。
影片节奏平稳,并没有出现高潮。
就连爸爸对玉子的指责也只在开始的时候表现过几次,玉子与饰品手工店老师之间也是终究化解了的小冲突。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煮青蛙的温水,没有大风大浪。
被嫌弃的松子悲剧得充满了戏剧性,是一个落魄成鸡的老师,被学生害了多年后遇上再被他甩,松子一直都不讨喜,她也是一个边缘人一个特殊案例。
而玉子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宅,漫画不离手,吃吃吃,有点小追求也不敢公之于众。
春夏秋冬,头发短了长了,衣服薄了厚了,还是一副老样子。
尽管行动总是很消极,玉子内心还是个门儿清的女孩儿。
她明白父亲的溺爱其实是不合格,被父亲批评“不了解他人就做出评价”后也真的去找饰品店女老师。
她的简历用心写完了又扔掉,其实等待的那个时机是等待自己的自信心足够强大,需要谁推自己一把。
一点一滴地进步也许就可以迎来生命中的magic moment,但只是消极等待magic moment恐怕会浪费掉生命的一点一滴。
终究要自己把自己推出门去啊,即使在站台前拖着行李掉着眼泪,该长大的时候也得体面地挥个手say bye bye 啊。
1.吃饭的情景拍得真好。
这几乎是整部电影的一条隐含的精神主线。
父女两人在小桌两侧对坐,夏天吹着空调,冬天围着棉被。
吃饭前半是虔诚半是敷衍地双手合十行个礼。
饭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可惜的是极少有导演能把“吃”拍好。
这里面承载着对日常的敬重,对生活本身的在意。
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几乎就是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父亲乐于烹饪,甚至在家里做饭还要在意面中撒上装饰用的香芹。
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生命态度。
女儿永远懒洋洋地吃零食,在饭桌前等待盘碗被摆放好,才不得已开始用餐,这又是另一种态度。
一切都没有明说,一切都已经说明。
2.玉子的状态并非简单的不求上进,而基本上代表了两个指向。
第一,从社会层面上讲,日本的经济状况并不向好。
人们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一直无法与曾经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所以“下流社会”的形成并非都是个人懒惰的原因。
玉子基本上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他对着电视新闻嘟囔“日本真不行啊”,正是这种态度的反映。
第二,从个体精神层面上讲,玉子代表了青年向成年进阶的当口,对于选择的迷茫、无奈、恐惧、逃避与调试。
她用看似懈怠的状态温柔地抵抗了现实的坚硬。
她的身后,有一群这样的人。
3.四季轮回,看似一切未变,但一切都在变化。
玉子偷偷拍了艺术照、写了简历,父亲开始试着与女人交往,这都是变化。
看似微小,但实际惊心动魄。
对于玉子来说,迈出家门,意味着从自我世界进入现实之门,对于父亲来说,离开女儿,再组家庭意味着对于熟悉的中年生活的彻底颠覆。
4.父亲每天在门口打扫、摆放广告牌和门垫的行为近乎一种仪式,一天天的开始与结束,如晨钟暮鼓一般,渐渐的,玉子也开始偶尔加入了这一仪式,这本身是一种象征。
这样微小的细节在电影里还有一些,都精心被隐藏,比如,最初,父亲晾晒衣服,把女儿的内衣挂在衣架上,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女儿晾晒衣服,捏着父亲的内衣挂在了衣架上。
谁说玉子没有长大呢?
5.父亲这个角色,前后态度的变化过于粗陋。
最初,对玉子的不上进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但很快就转为接受、理解甚至安抚,这中间毫无交代和过渡。
反而是最后的部分,吃饭中间,父亲突然提起,让玉子搬出去,玉子也没有吃惊。
父亲既不是出于愤怒也并非故意激励玉子自立,只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对于女儿和父亲而言,都是如此。
6.几个配角的设定倒是很有意思。
照相馆的小男孩,一个懵懂的向着青春期迈进的孩子,对于玉子有某种朦胧的情感。
玉子之于成人世界,就几乎相当于小男孩之于玉子的世界。
都隔着一层,有向往、有胆怯、想接近、又躲闪。
玉子偶遇的女同学,一副衣锦还乡的样子,故意打扮得花枝招展,最终却在站台上哭泣着离开。
她是玉子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各怀心事,各自长大。
7.这部电影写出了某种生活本身的稳定和无聊特征。
生活就是如此,即使变化,大多数时候也都是缓缓而渐进的,没有大开大合和大起大落,吃饭睡觉,春夏秋冬。
玉子最终会走出家门,如同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一段不知结果的生活。
不去上进的我边吃两碗冰淇淋边看不求上进的玉子
这个心态和状态,完全就是我本人嘛。昨天还因为不求上进、过于闲散,被人苦口婆心地念叨。。
没看完
吃,睡觉,吃,玩游戏,吃,看电视,吃,吃,吃,吃。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里面的天气是我熟悉的那种,灰蒙蒙的,人很少,县城的寂寥。最喜欢的情节是玉子无意间看到了,之前满面春光的回乡女孩,在离开家乡的车站台,独自哭泣的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很喜欢春夏秋冬的流转,无论如何,每天吃顿好饭就是开心事。
没看懂
开着冷气裹起被子睡到自然醒,窝在床上打完游戏看看漫画,父母会做好饭菜洗好衣服,你不用上班也不必上学,一切的日常只需你这样赖皮的活着就好,这是多少人梦寐的不上进生活啊!
能打0星么。看了1/3不知道在表现什么,全片都是无所事事、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流淌,女主永远一副垂着嘴角的欠扁样。并没有看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冗长、重复、单调——如果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话,那么真是表达得太到位了
很轻很淡的四季.
什、么、鬼。
今の自分は、私ではありません。生きている以上、誰もが何かを演じている。私は誰かになっているときが、一番自然に思うのです。そんな私に新しい名前をつけてください。
特别好,温柔又温暖
這什麼玩意,這也配叫家裡蹲?中二不是loser,不要拿小清新來冒充頹廢啦 with Anana
岳父大人请放心我会养她的!
有些人生有些阶段也需要被书写。旬报果然高冷
日本小说般缓慢的节奏,但是我喜欢,就像读自己的生活,看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这个爸爸好有耐心……
实在是太慢了...
有这样一段什么都不用做的日子其实压力好大,玉子有个好父亲
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是青春,你知道我不是这种人,对啊,玉子保持玉子的个性就好了。我不管,我就是赖在家里的玉子。「为什么百分之七十的镜头都在吃东西,因为在那样一个整个人生都停滞的状态下,只有吃东西带来的饱腹感会让人真的开心。」深以为然。
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