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吊儿郎当的濮存昕龇着龅牙坐在遥控棺材里微笑,当满脸胡子的蔡国庆用陕西话骂章子怡搞破鞋的时候,那种奇妙的穿越感实在是难以言表。
作为一部典型的顾长卫电影,《最爱》有足够的戏剧张力,但绝不是这个在影院上映的阉割版。
因为剪刀手的存在,很多前面细节的用心铺陈在后面便没有了呼应,很多在后面忽然出现的场景也缺少了必要的交待。
同样是因为剪辑的问题,不时出现的笑点会冲淡许多影片中聚集的感情,导致那个残酷的主题像在澡堂中弹吉他一般无力,并淹没于现实的嘈杂。
演员的表演无疑是出色的,就连我一直讨厌的章子怡和郭富城,也有让人信服的突破。
而濮存昕的变化无疑是最牛逼的,实在不能想象电影里利欲熏心的市井恶人跟当年那个让我妈赞不绝口的气质帅哥有什么关系,让艾滋病爱心大使来演反一,这主意实在太天才和黑色幽默了。
就连演什么都像傻逼的王宝强,也演活了一个举着扩音喇叭说悄悄话的傻孩子,他死前那回眸一笑是影片TOP3的泪点。
我们离那个因贫困、无知和盲从而深陷绝症的群体很远,我相信我们体会到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需要多好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才能体会为了买一瓶城里人用的洗发水去卖血的心情... 我们离他们又很近,这个源自非洲的伟大瘟疫,仍然始于人类骨头里共有的毫无节制的贪婪和荒淫。
理解并关注,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做的全部,也是这个电影的全部意义。
某种程度上我深爱这个时代,一部分是因为越来越多违和的电影可以上映,另一部分也因为它给了所有人发出声音的可能,哪怕那个拿着剪子的大爷正从远处冷冷的走来。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
首先要承认的是,这部《最爱》而非《魔术时代》的影片的确是顾长卫三部作品中最差的一部,不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脱胎自第五代导演的农村题材,又通过顾长卫的镜头以历久弥新的姿态回到银幕上来。
《最爱》并不是冷眼旁观的“真实电影”,而是在顾长卫安排下的困难时期的对梦的追逐和幽闭下的相依为命。
创作上,他在坚持过去的自己的同时,又在摸索新风格的途径中彷徨犹豫。
不过它所揭露的社会是空前深入而引人入胜的,主题谈及热病(艾滋病),却无情批判了社会的病态要高于疾病本身。
片头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时间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字样定是为通过审查而加,在我看来,这个戳完全没有盖的必要。
开头和结尾,以死者的视角、孩子的口吻来审视活人世界,将故事全盘托出。
看似很有创意,其实毫不新鲜,早在60年前《日落大道》就已用过,不过此手法运用在本片中,倒是减少了活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惧怕,相反,这种莫可名状的死亡态度在孩子俏皮的口吻下变得活泼起来。
在顾长卫的镜头下,河北农村是一个幽闭而冷酷的世界,充斥着粗俗、荒诞不经的乡谈俚语。
染病的村民们被隔绝在小学里,对热病还缺乏认知的他们,各个暗怀心事,在等待死亡的同时他们还能继续守着自己的“梦”苟且地活下去。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等到他们追逐到那个梦的时候,梦醒人去。
村长四轮的红本本、老疙瘩的粉棉袄……以及得意与琴琴的互为“最爱”,他们似乎都在努力完成那场梦才会心安理得的闭上眼睛。
《最爱》的前半部分是用让-皮埃尔.热内式的黑色基调对农村发展下传统社会的一个恶作剧式的巡礼,更进一步看,对比隔离圈外那些自私的人、那个大社会,这层小圈子才更安定团结,才更活生生。
村里人对这帮病人避而远之,郝艳和小海没有再碰过染病后的另一半,小海的妈妈将琴琴扫地出门却又阻拦她与得意结合,小海离婚的唯一条件是得到得意死后的房子……相比热病患者对爱的梦想、憧憬,这个看似正常的社会才是病态的源泉,与势利眼的好胳膊好腿儿的人相比,热病患者的心才是健康的。
影片后半段描写的重心逐渐从热病转移到了爱的问题。
其实得意和琴琴先前就都活在一个顾影自怜的世界里,分离或结合对彼此都是负担。
影片并没有把这段婚外恋污点化,因为他们的另一半才是丑恶,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爱很纯洁。
导演以凄清的笔触刻画两人在离羣索居生活中,外人看来不正常的亲密关系(甚至有两个健康的村民见到衣着暴露的琴琴都恨不得没染上热病)。
他们在小屋中相依为命,以“爹”、“娘”相称。
到头来发现得意对琴琴的生理需求演变成一种绝望的需求,而她也发现自己已然转化成抽身不得的泥淖。
就这样无根无果的交媾同时使他们从失意的现实中逃避出来,他们不再有所谓的疾病,等待他们的只是在这场云雨之后的末日来袭。
当两人手无寸缕,贴身相拥时,空屋成为一座避风港,它隔绝的不止是疾病与外界,还有势利的社会尺度和礼教的束缚。
但是他们的行为透过社会价值观的过滤,却同样被扭曲了,得意和琴琴在一起时,简直就像懵懂的小孩子,琴琴用奶喂他,直到他睡着了才敢睡下。
他们属于隔离中的隔离患者,本身就是孤立团体中的孤立个体,他们的性欲也得不到妥当“疏导”。
影片最后,琴琴用冰水中浸泡的身躯去为得意冰敷,那是爱的体现,也许它不是爱情,也许它是亲情是相依为命的孱弱感情。
编导不用交代太清,观众也不必为这场情感做解,顾长卫冷静地判观着两人心理的微妙变动,他们代表了任何传染病患者对生命和情感的最后坚持,这就够了,不用再去上升到什么真爱不真爱的境界。
戈达尔曾说:“硬性规定电影都该长达90至120分钟是不合理的,理想的影片长度应该从1分钟到1000分钟自由伸缩。
”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魔术时代》的足版,而非这个太监版的《最爱》!
现在还是美西时间的情人节,不甘心寂寞的小朋友们已经约好了晚上要过个合家欢的情人节。
正如四万姐所说,“ 情人节的普世价值在于,看看人们手里还有多少闲钱,和他们想啪啪啪的意愿呈怎样的正比。
” 所以童童小朋友,不是你心痒,是你钱包痒。
或许因为我没有情人?
所以我不觉得《最爱》感人?
说实话我觉得赵得意和商琴琴对于爱情的筹码是一样的,这本就是一场公平公正公开合理互惠的交易。
只不过,平常人说,爱你爱到不怕死,《最爱》,横竖都是死,不如在死之前开花结果折腾一下。
双方都在最不好的处境的结合实际上是win-win。
否则,按都市盛行的爱情逻辑,爱ta就让ta幸福,那么得意不该早放走了前妻,琴琴也应当主动离婚才是。
可惜,两君非圣人,占有和私欲到底占了上峰,蹲着茅坑便秘是人家的事,可茅坑的所有权还在。
昨儿看公子写了丘比特和他老婆的爱情故事,不仅感慨一下自己的爱情观都快向神看齐了。
分手之后哥们问我有没有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我想说,有什嘛好总结的,恋爱不是找工作,既没有公司行为准则,也没有企业文化。
真的要有神的智慧,武士的勇气,以及,中国人的忍耐力才能制造了山崩地裂还能说要坚持海枯石烂。
不然,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么,时间久了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不想做partner就一拍两散么。
至于筹码?
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就是情人节999朵玫瑰这样的投资,生日节日再买买钻石首饰。
比较不理想的情况么,你穷我穷,财散情淡。
也不是我不相信爱情了,我相信爱情都是等价交换,我相信爱情是多次博弈。
这次一方吃亏不要紧,下次对方还回来就好,可如果总是一方吃亏另一方赢的爱情,我没见过的。
现在中国人自己都嫌自己浮躁,觉得感情都要用称量,你有多少存款,我有多少房产。
实际上这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经历么,这个阶段的人们还意识不到除了金钱又如何丈量人的价值和筹码,也不知道除了金钱要怎么才能衡量是否等价。
等到咱天朝也发展到了帝国阶段,人们内心世界也五彩斑斓起来,思想也千奇古怪起来,那衡量的尺码就不单单是房啊,车啊滴。
不过那时候,未必比现在好,因为,很可能都摸不到边,对方在用什么来衡量你,以及你的筹码⋯⋯
不知道有多少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最后能意识到《最爱》这部电影的野心和企图。
它实际上并不想只讲述一个绝望的婚外恋故事,它只是在各种无奈之下,别别扭扭地变成了一部由章子怡和郭富城这样的大明星主演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原来的名字叫《魔术时代》,后来改名成《魔术外传》、《罪爱》,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最爱》。
从电影片名的更迭,我们或许可以猜想出一些原因,来推断出这个故事原本最初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孔雀》到《立春》,再到现在这部《最爱》,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在故事上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在气质上则越来越接近现实。
相比《孔雀》和《立春》所试图描述的那种“沉默的一代”相比,《最爱》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国内相对小众,并且被各方所刻意漠视的群体:农村艾滋病患者。
可能是出于叙事安全性的需要,整个电影故事已经将背景放置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所有试图和现实有所勾连的细节都呈现出了一种奇怪的暧昧状态,最后整部电影的叙事重点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变成了赵得意和商琴琴的一次“事先张扬的婚外恋事件”,虽然电影仍然保留了足够的叙事动力,但整部电影中最能令国内观众有所感慨的故事元素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
《最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属于典型的“坏的好电影”。
就其本质而言,《最爱》是一部好电影,它在重重禁锢之中,仍试图去讲述一个对当下现实的种种荒诞和悲剧有所反思的故事。
在许多中国电影面对诸多荒诞现实时所表现出的闪转腾挪功夫,《最爱》这部电影还是试图去做一次正面强攻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其勇气和情怀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所谓的“坏的好电影”,就是它在现实的重重禁锢之中,虽然立意高远,但却终究不免在最后的成片中束手束脚,被迫做出了许多无奈和无谓的牺牲,最后使得本片成为一个在艺术性上留有许多遗憾的影片。
造成这种遗憾的,既有冰冷的现实因素,也有艺术手段的匮乏和内心情怀的缺失。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从最后公映的影片中来判断,那种略显冷漠的旁观视角是顾长卫导演在创作时的初衷,还是经历了无数次妥协之后无奈留下的遗憾。
但《最爱》这部电影无疑会让许多观众感到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因为片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令观众感到生命的荒诞和虚无,而且入戏越深的观众越能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的绝望。
如果一个观众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并充分了解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实际故事,那么这位观众是能够通过这部电影得到许多超越本片的思考。
但是对于很多只是冲着电影明星和奇情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在黑暗的影院里给他们迎头一棒,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这样一个讲述绝望和疯狂的故事。
在所谓的“热病”背景之下,《最爱》讲述了一个本质其实很绝望的故事。
面对注定将要到来的末日绝境,唯有爱情才能拯救灵魂。
在这样一个经典的设置之中,好的故事和好的人物,会让观众的情绪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游走,如同溺水之人,拼尽全力去寻找最后一丝救赎自己的希望。
即使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终于相信黑暗之外仍有希望,观众心中依旧会有一丝欣慰。
而关键就在于这个“相信”,即使故事本身是悲剧性的,但电影传递给观众的最后仍然需要是光明和希望。
这种绝境之中的希望,既是艺术能力的展现,也是导演情怀的体现。
电影中不能只有单纯的绝望。
现实已经够绝望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中再绝望一次?
我们需要去相信某种我们可能无缘去见证的希望,即使我们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好电影能给我们一些抚慰:黑暗之外一定仍有希望。
这个世界一定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我们只是在寻找的道路上。
注意!
我写的是《魔术外传》的影评而不是《最爱》的,没错,这根本就是两部电影。
半年前看过顾长卫2个小时的粗剪版,沉重和黑暗压得人喘不过气。
后来,由于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商业上的考虑。
一部原本可以伟大,或者说接近伟大的作品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章子怡和郭富城两位主角的戏份不到30%,爱情不是主线,更多的是群戏,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十分到位。
(可惜删了好多)类似于地狱的村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世间百态淋漓尽致。
目前公映版本情节上支离破碎,可以看出是妥协导致的,最终有些四不像了。
原来的两个结尾。
第一个是濮存昕掉到井里,两只蝴蝶从井里飞了出来。
第二个是在所有人都死了以后,画面中闪现出两个看上去颇似章子怡和郭富城的小孩。
另外原版中还有不少尺度很大的镜头,就不一一列举了……对顾长卫表示敬意!
希望将来能看到导演剪辑版。
可能是我老了,对《最爱》中惊天地泣鬼神的郭(富城)章(子怡)恋,我完全没什么感觉,我不认为他们是爱情,他们只是在绝望状态下的彼此慰藉。
何况他俩演的都太用力。
感动到我的反而是几个小细节。
那个偷红袄的农民,临死前要完成自己对自己女人的许诺——给她一件红袄。
那件衣服穿在那个发胖了的女人身上,系上的扣子又崩开了,女人幸福地笑着哭,农民幸福地笑着死去。
我到这里想起之前他们在学校住的时候,被当众抓住的他躲在背阴处,等着章子怡过来突兀地出来要说话,但他没说出来,章子怡也没给他机会。
他不是会偷东西的人,他只是没办法了。
这种天性淳朴的人埋藏内心的爱的笨拙表达,才真的击中了我。
那个孙海英演的前村支书,看上去有点疯疯癫癫。
他丢了他的小红本,还有钱,但他说钱没关系,小红本才最重要,上面记着他一辈子不敢说的话。
这个人梦游,梦游时像当兵出操一样喊口号、走正步。
当他终于找到他的小红本的时候,他死了,小红本摊开在他手边,里面掉出一张他当兵时的照片。
他的一生是有寄托的,死不死对他来说并不是种苦难。
他是幸福的。
濮存昕演的赵齐全,是个坏人,他当血头带领全村卖血导致多人被传染艾滋病,他发死人财,在艾滋病人门口刷“卖棺”的广告。
在影片中他似乎没干过好事,甚至打自己的父亲。
但有一个细节,在他父亲被人欺负的时候,他秘密在夜里与两个人见面,用一副高档棺木收买了那两个人,让他们放过了自己的父亲。
赵齐全是个坏人,但并不比做三聚氰胺奶的城里人更坏。
何况他的儿子被毒死了,而做三聚氰胺奶的人,可曾有过半点报应呢?
在这部片子中,他的冷血也并没比其他某些村民——如小海——更甚。
他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藏起来的温情,让我恨不起来他。
郭章恋算是串起片子的一条线吧,但让人更注意的其实是郭章恋之外的东西:村民的冷漠与麻木、巨大的城乡差别、驻扎在人们观念中那种自轻自贱的想法,这些沉重的东西让这部片子有寒意,而上面所说的这几个细节,才让我在这无法呼吸的寒意中对人性还有了些希望。
很久之前在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但当时预告片里完全没有讲到这个片子发生在一个艾滋病村,所以今天去看的时候开场我就被震住了。
以下写的观后感会有剧透,不喜者请回避。
可能是因为从小在医院里长大,从小对疾病的了解为可能比同年龄的孩子清楚很多,有些人患了疾,有些人受了伤,有些人说没就没了。
然而,众所周知艾滋病=死。
很久以前也听说过这么一个村落,因为卖血全村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艾滋,在河南的那个村落不可能再有什么生机勃勃的劳作与淳朴的生活,村民们做的只是等着时日过去,然后互相葬掉彼此。
得意这个名字取得相当好,记得所有病人都呆在山顶学校时,得意说,“得意一天是一天”。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患病者的恐慌,他们不是没有意料到热病的严重性,他们都知道自己会死。
他们只是默默地在顺从的接受,因为反抗毫无作用,没有药物,没有人真正能帮助他们。
他们都在认真地活下去,不怨念不悲愤。
只是等着生命完结罢了。
蒋雯丽饰演的粮房姐头天追着偷吃她粮食的母猪满街跑,活力超群,但是立马就没了。
戏弄人生般地给她一段那么欢乐的镜头只是预示她的回光返照,人,说没就没了,就在一瞬间,还来不及回味。
王宝强饰演的大嘴也如出一辙,为粮房姐送葬时,大嘴举着自己爱不释手的扩音喇叭说,“喇叭没电了,我也快没电了。
”然后他笑着跑开,果真不出所料地他也随之远行。
片中爱子如命的父亲,极其自私又时而对家里人着想的大哥。
个个都是及其庞大的矛盾体,但个个都真实得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纰漏。
当然故事的重头戏还是男女主角的爱情。
为了买一瓶城里卖的洗发水去卖血患得艾滋病的琴琴,和一个想方设法要去卖血赚钱的得意,他们的感情展开让人觉得荒诞又可敬。
再患病后相继被丈夫、妻子抛弃的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一起了。
在生命都快没有的时候能碰上彼此这样一个“共患难”的爱人,绝对不是件坏事。
人性就是这样,你有病,我远离你,我们俩都有病,不如我们在一起。
敢问,如果其中一人是健康的,这段恋情难道还有展开的可能?
顾长卫在人性的残忍面前做了一场浪漫的戏。
影片中饱含人类的各种情愫,处处展露人性。
有伟大的父爱,自私的求财,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情“,豁达的人,畏惧的人,了无遗憾的离去,仇恨的威胁,不问结果与明天的陪伴,能一起吃苦却没荣幸一起享福的情侣,“娘”与“爹”的隐喻⋯⋯总归都是人,总归都是命。
不害羞地说,戏到末尾我哭了。
在看到最后两个绝症患者拿着喜糖和结婚证挨家串户地开心相告时,那时是最难过的。
商琴琴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属于她们的结婚证,念着念着泪就往下落,他们比谁都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在一起,为什么他们要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他们会死,很可能即刻就会死,所以他们的这种幸福是危险又短暂的,所谓,这么悲哀的快乐才让人最难过。
得意说,“得意一天是一天”,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可能因为无知,可能因为豁达,因为原因不重要了。
最后琴琴先走一步,得意也不愿意再得意了,本就离死不远,何况最在乎都已经先去,不如果断奔走相继而去。
砍伤自己,用血还了琴琴最后的愿望,她曾说她死时要穿红裙子,不穿寿衣。
得意用最后的力气用血给琴琴染了一条红裙。
这就是生命的完完全全的剧终。
我认为中文片名《最爱》不如英文片名来得巧妙, Love For Life,其实这里不光只有爱情。
人啊,得意一天是一天。
总归都是人,总归都是命。
ps:我在这说说的只是这整部电影,是这整部电影的叙事告知我的,我领悟到的。
面对影片不去单独讨论导演风格,摄影手法,镜头调度,灯光手段,演员素质,美术设计,配乐……因为电影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的活计,一部电影是一个团体,缺一不可。
就这部片子制作来说我也没有特别偏爱的一个工种。
电影也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难以更改。
观众们宽容一点,就这样吧,挺好的。
章子怡常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意外。
她指的是自己的成名,但她本人,也的确把人搞得颇意外。
她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在国际上被认可的中国漂亮女孩。
但并没有一条信息指出,在“输出中国形象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这样的宏大叙事下,“少女感”也可以是组成“章子怡”这个人的重要成分。
她眼神闪闪亮,说笑时声音有一种顿挫的跃动感,像一个一个音符在黑白琴键上蹦跳。
或许还是有线索的。
“《非常 完美》里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我自己啊,除了我不是经常摔跤和喝醉酒。
”她说话时,嘴角微翘。
那种于无人处便耷拉下脸来形成的表情纹,她没有。
电影是衡量章子怡的唯一标准——2005 年获华表奖影后以后,她说。
或者,电影同样是章子怡跟这个世界沟通的最重要途径。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真相,而不仅是自己需要的真相。
现在是我最好的状态 “每一个演员塑造角色的时候,多少都有自己那时的情绪、感受留在这个角色上。
拍摄《魔术外传》时是我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各方面压力都很大,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琴琴了,她变成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人物,没有我与她之间的任何差别。
” 时光能不能倒流,说浅一些,是个物理问题,说深一点,是个哲学问题。
而在章子怡,于胶片的骨碌骨碌声中,她的时光从一个个“他人”的面庞上流过来,再流过去。
“我很感激电影给我留下了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这些人物完完全全地刻在了胶片上,她们是无价的,是我一生的财富。
如果章子怡是一个经纪人 觉得章子怡运气好的人很多。
十二年间,仅拍摄了十来部电影,却获得了二十来个奖项;在好莱坞电影中担任女主演;成为最年轻的戛纳电影节评委;被美国人约瑟夫奈列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兼职制片人,一部中等投资的《非常完美》上映46 天,拿下了9400 万的票房佳绩。
而她今年也不过32 岁, 好时光还很长。
而在日本NHK 制作,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的《电影风云》特辑中,章子怡被单独列为一个章节。
在外国人的镜头里,章子怡也需要练功,想过要退学,时常感觉生活有压力,并没有拿着金柴刀上山砍柴的福分。
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刚进舞蹈学院的章子怡得知,考试不过关就会被退学。
于是她需得晚上跑到教室去压腿,还不敢开灯,怕老师发现。
摸黑一躺就是几十分钟,腿都麻掉。
眼泪是要掉的,毕竟是小姑娘,但不肯哭出声。
“我以前在学校就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是拿第一名的人。
但我还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很怕做那个拖后腿的人,不愿意落队。
尤其是现在,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愿意让岁月有太多遗憾,过去的时光很快就没了,你慢慢会老去。
” 王家卫的新作《一代宗师》拍得很漫长。
为了学八卦掌,章子怡每天都要练功,练得膝盖肿得跟馒头似的。
这在她不是新鲜事。
拍《卧虎藏龙》,拿真剑练武,到后来胳膊上肌肉纠结,动了两次手术;《艺伎回忆录》,从不会讲英文到拍英文电影;拍《2046》的时候,融入不了角色,每天拎着高跟鞋,去舞蹈室练舞。
在片子中就两分钟不到的一段舞,她练了很长很长时间。
“很多人不知道演员背后要花多少气力去完成这一部分。
”她并不掩饰自己对于获得肯定的需要。
“争取每一部戏都做到不让自己后悔,我也想帮观众先做个筛选,希望大家都觉得章子怡演的戏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这电影是有品质的。
” 我心里没有空场留给那些对我不好的人 “每一个行业都是职场……” “那我也算白领是吧?
” “这朝九晚五的日子你能过?
” “能过啊。
我小时候上舞蹈学校,风雨交加也要起来,室外不跑步就室内练功。
规律对我来说不难,所以你要让我朝九晚五去上班下班,我也能接受,不陌生,一点也不陌生。
” 章子怡清脆地笑。
但凡职场必存在困扰,这是一条铁律,不管这个职业妇女是杜拉拉还是章子怡。
《章子怡升职记》。
如果真有这样一部职场小说,就是给那些学历过硬身手敏捷、进入公司就得领导赏识、直到被空降至某分公司担任最年轻的总、才发现原来下属和同事的笑容有很多可琢磨之处的青年才俊看的。
“你经历了一些事情,才知道不是每个人对你笑的时候,心里也是笑着的。
但我笑的时候,就是真的在笑。
这种亏自己吃过很多。
我经常跟自己说,矜持一点矜持一点,矜持两天又回来了。
”熟悉章子怡的人评价说,她比同年纪的很多人都单纯,因为成功得很纯粹,没有掺杂等待中的焦虑、不自信和自我怀疑,相应的,对恶意的反应也不那么敏锐。
“我是一个不记仇的人。
有时看到把我写得特别不好的文章,哇……就觉得这不是我吧?
我一定要记住这个记者,恨他一辈子(笑),然后两小时后我就把人家忘了。
人家对我好,我记着。
” 她说,“我心里没有一个空场留给那些对我不好的人。
赵得意,一个现实中注定要遭人嗤笑的名字,却让一部注定苦出水来的悲剧焕发出令人意外的阳光一面和生命冲击力,而拥有这个名字的角色,让《最爱》拥有了最令人亲近的源点。
在与商琴琴第一次野外“作案”之前,赵得意一脸胜?在握的得意,明知二人身患的绝症会在不久的将来夺走一切,但他还是说:既然还活着,那就活出个意思。
然后,急吼吼地将半推半就的商琴琴一把拉进了草丛里,开始起那个有意思的人类行为来。
没有一脸苦悲的坐吃等死,没有呼天抢地的抨击谴责,《最爱》里的绝症病人一个个欲望鲜活,该偷鸡摸狗的还偷鸡摸狗,该调戏挑逗的还是脸不改色心不跳地飞段子、上咸猪手,该占便宜的一粒米都不落,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惹得影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全然不像是在观看一部苦情电影。
多好啊,没有一个像是正在被死神拖曳的倒霉鬼,如果把这一个个卑微的欲望都抹掉了的话,估计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没了人气儿的僵尸和戴着面具的活死人。
可想而知,那将是最没最没意思的事。
中国电影人,精通沉重悲苦,深谙形而上的意义,或是一味追求令人喷饭的笑果,但什么叫悲喜交加,似乎没人好好钻研过。
生有可恋,恋而生情。
赵得意们四处游走、活跃于天地间的生存欲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喜剧色彩,让《最爱》打通了生与死之间那堵看似不可跨越的厚墙,也让顾长卫截然不同于那些致力于义正言辞型悲情的中国导演们。
当然,《最爱》没有典型“悲喜剧”(Tragicomedy)的幸福结局,但也逃离了普通悲剧的可怖面目或是那股笨重,尤其是左小祖咒的配乐,以一种轻松、有时候近乎戏谑甚至是狂欢的调调,让一群绝症病人的死前生活,变得多彩甚至轻佻起来,变得似乎让人一时间遗忘了那个注定不变的结局,而结局的来临,又总是令观众猝不及防,比如“骑猪村妇”粮房的死,比如喇叭不离手的“活宝”角色大嘴的一句“我也快没电了”,让人莫名无言。
从《孔雀》、《立春》再到《最爱》,顾长卫电影一如既往地为那些企图挣脱黯淡绝望生活囚禁的人们提供演出大舞台,二姐、王彩玲和赵得意们,永远在时刻会吞噬掉自己的环境里或默默或执拗或张狂地昂首挺腰,拖着降落伞,穿着歌剧服,拿着结婚证,在大街里在人群中旁若无人展示即使是脆弱的快乐与骄傲。
在大时代里,他们不过是一粒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转瞬即逝,但对于他们自己,活出个意思来,却意味着永恒。
在新世纪的城市各处和热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恣意表现自我、追求生活趣味的年轻一代,但那些更多生存在乡镇和农村的国人,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无论从人们的关注焦点还是可以借助广为传播的表达手段,他们基本上面目模糊、乏善可陈,顾长卫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具有统一性的地域选择,将镜头对准那些普遍意义上毫无特色“小地方”里充满特色的人群,讲述他们的梦想与挣扎,快乐与破灭,欲望与不幸。
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于是有了一张张清晰的、可亲近的脸孔。
我相信顾长卫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就如他拍摄的时代三部曲一般 想把观众深深的融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去 可是看过此片 我却觉得 他的形象从我心中开始一点一点的抽离 直到消失不见 我也许再也欣赏不到《孔雀》里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在风吹过的大片草滩里默默的等待她的跳伞情人 再也感受不到《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王彩铃坐在去北京的火车上说出那一句句刻骨铭心的句子 某一刻我都不愿意相信这是顾长卫的作品 不过我终于接受 顾长卫真的开始堕落了当听到电影院里 那些为得意强奸琴琴 笑得前仰后合的人们的声音抑或是影片中 以做爱声为背景音乐独白 还是看到琴琴给得意湿身降温、手指挑逗的情节的时候 我更坚信了我的看法 影片用大量露骨、做爱和歧视HIV病人的情节做卖点和宣传 活生生的把人拉进电影院看一部所谓的文艺片 可是文艺气息从和而来?
没有了真实的生活和贴切的人物性格 没有了命运的艰辛和疾苦 没有了生命的大爱与大恨 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泛着商业恶心的伪文艺及顾长卫对票房妥协后的证明道具 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展示着故意用怪异语气说出的引人发笑的方言 竭力想引进一种喜剧元素 我承认 他暂时做到了 从大家的笑声中就可以看出笑点比较的多 能让观众一时兴起 这就好比一次高潮 但生活中高潮过多的人永远不会因为偶尔的一次而印象深刻 她能暂时带你进去 却不能让人像记住胡金泉那些话那样去感悟命运的无奈和世人的无知 因此电影从语言上已经失去了电影的色彩 更让人郁闷的是郭富城饰演的得意 当曾经的四大天王配上一句带有东北口音的方言的时候 我觉得 整个人像掉进了冰窟之中 更不用说他的演技完全不能胜任得意整个角色 不过片子里章子怡的表演算基本合格 但是这是她应该做的 看来两个主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不过 让人意外的的反而是那些配角 蒋雯丽的梁房女 孙海英的村长 陶泽如的父亲 濮存昕的哥哥 个个演技不俗 都非常出彩 特别是蔡国庆 简直让我惊讶了 不在于别的 单单看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诠释就能获得许多非凡的感动 当王宝强的喇叭没电的时候 当蒋雯丽的米被吃猪完的时候 当孙海英的红本本丢失的时候 当李建华的媳妇没红衣服穿的时候 她们的生命也就随生命的象征而消失 不难发现因为即将失去生命所以对待生命如此执着的时候 每个人都对那些匪夷所思的东西(喇叭、米、红衣服、红本本。。。。
)有一种命运的寄托在里面 当他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眷恋 内心不想死 不想这样离开 而命运的挣扎和残酷恰好因为这样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残酷不得不说濮存昕饰演的哥哥 在身为农村人却沾染城里人的习性之后 性情随之变化 为了钱导致村里人传染HIV 卖给将死之人的棺木 偷伐树林等等都表现出对村里人的恶和恨其中又包含着一点点炫耀(每次提礼物回家)而且同村人被传染以后 村里的人反而避之不及 也说明世人对HIV的误解和歧视 这些地方都能说明顾长卫对人的内心剖析得很到位 表现得也很隐晦 她很清楚 我们想的什么 做的什么 这点不得不佩服下他 影片慢慢进入到后半段 由之前的笑柄成为催泪戏 感觉让人措手不及 不过我并没有为琴琴结婚发糖还有给得意降温那段感动 相反 没有了上半段那些配角的亮点后 得意和琴琴的表演显得孤掌难鸣甚至觉得有些做作 有故意催泪之嫌 不得不说结局很失败 而且伴随着琴琴的死和得意的自残片段 影片嗖的一下就完了 这种感觉就像走着走着掉进了一个无底洞 此时此刻我觉得 顾长卫 也在我心中终于完了 观影完毕 我一直有个疑问 为什么顾长卫会把这种题材的电影取名《魔术时代》(后改名最爱) 不过现在我已经不想知道了 也许整部电影就是 你我心中的一个魔术 看似神奇 道理却再简单不过
好故事,好意识,可是演员一张嘴,全是错的。一帮政协委员+海外友人,没演过一个王宝强,在这一点上,还真别笑话《乡村爱情7》
难道是我期望太高了?硬是想煽情,我却没有一丝感动.配角们抢了主角的光.
你们不过是看个新鲜
对章子怡和郭富城看法有改观
爱有多难,就有多烂。电影好不好100分钟里绝对可以看出来的,就算加上那被剪的三分之一《魔术时代》也不可能超越《孔雀》和《立春》。就像京剧化普通话化的昆曲如同酸了的黄酒。
不像顾长卫
为什么我不喜欢《最爱》的结尾?它一方面过度煽情,一方面又在贩卖软色情,与此同时,它似乎还在赞颂着女主角的自我牺牲,这样几种情绪杂糅在一起,一切瞬间就变得浅薄了,感觉就像吃了一只苍蝇。我始终觉得,即使是主动的自我牺牲,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珍爱生命
为什么章姐姐不直接把郭哥哥扔到水缸里呢?
最爱是一部靠打酱油的配菜撑场面儿的标配红色电影。你妹。
散的一塌糊涂
美是很美。可以,没有火花。
真他妈无聊
节奏有点拖沓 导演应该想让观众流泪的 但是我跟着剧情酝酿很久都哭不出来
我叔和商琴琴爱的就像课本上的喜马拉雅山,全村、全世界都看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人一轻狂,就算是喜马拉雅山也会塌下来的......赵小鑫你要是还活着,新概念还有四娘韩寒屁事啊
這tm都讓雯麗當大配角了,故事還不咋的
王宝强拿着喇叭说,它快没电了,我也快没电了。这是最让我心酸的一刻,把没气说成没电,把人拉低到物,这还不是悲剧?最爱 顾长卫 2011 高清版
琴琴与得意之间莫名的牵畔,惺惺相惜的结合,很震撼。
真的还好,也挺有想法,几位演员也都给力,但那一段“妈”雷到我了,而且看得出受片长和审查的压力很大,某些段落有明显缺失~
不喜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