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评论:这部以“对抗”为卖点的电影,看到结尾却看不出谁赢了对抗。
不过环球公司又能赚上一大笔,倒是铁板钉钉的事。
今年圣地亚哥的动漫大会上,《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做了放映,结果是热爱动漫的少男少女们惊喜无比,观片时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尖叫,好评如潮。
这种现象在粉丝满地的动漫大会上算不上意外,影片公映时还能否这么受欢迎,尚是未知之数。
布莱恩•李•欧玛利的原著漫画是一锅丰富的大杂烩,一个平凡小人物误入幻境,在卡通,电子游戏,MTV与漫画角色的伴随下展开冒险。
成功执导了《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的埃德加•赖特这次身兼导演,制片人,编剧,成功改编了这部风格怪异又妙趣横生的作品。
虽然大部分影迷都能看出本片的诚意可嘉,但是诚意和票房,还无法画上等号。
我大胆预计,下个月本片在北美上映时,票房应该不错,但主要都会来自年轻观众,而海外票房,估计不能太指望。
主角斯科特•皮尔格瑞姆的名字来源于欧玛利的一个小花招,他借用了库尔特•冯内古特的 “第五屠宰场”(译注:经典科幻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名字。
扮演者迈克尔•塞拉则以其清纯养眼的少男形象闻名好莱坞。
斯考特是一个住在多伦多的怪小伙子,二十出头,在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车库乐队里当吉他手,他生活平淡,毫无出奇,就这么弹弹吉他,跟高中女生约个会,日子也就这么过了。
斯科特身边充满怪人,包括他丑闻缠身的妹妹,行为怪异的同性恋室友,和他的乐队伙伴们,而这些怪人居然还都对他的17岁的现任女友情有独钟。
斯科特情路坎坷,一年前被抛弃的经历撕裂了他的心,更让他倍受打击的是,前女友居然成功的当上了摇滚明星。
但是当斯科特遇到了拉蒙娜时,生活中那些麻烦立刻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个时常变换头发颜色的神秘女人,浑身充满了危险气息,让斯科特迷恋难以自拔。
拉蒙娜提出,斯科特要得到她的垂青,必须先打败她的七个前男友。
不是吧,连七年级时候的前男友也得过招,太夸张了吧?
不过剧情本来就不指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于当今大部分年轻的漫画读者和影迷来说,剧情从来都是很次要的东西,只要打得够劲爆就行了。
电影接下来的部分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大战,出人意料的是,对手除了前男友们之外,居然还有一个前女友,原来拉蒙娜曾经也好过这口(偷笑)。
所有的动作场面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拳来脚往,来一段设计拙劣的武术表演,时而又是音量咆哮的乐器和闪亮的匕首连番上阵,就连“超人”布兰登•罗斯扮演的素食主义摇滚乐手也被毫无悬念的击败。
在模仿漫画风格方面,本片可算是做到了极致,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屏幕被分割再分割,动作场面泛滥着快放和慢镜头,漫画中常见的象声词“呼”“哈”“哔”,还有大量喷屏效果。
前男友们的背景都通过素描画来介绍。
整个电影变成了一个绚烂的大拼盘,编导们可以任意往里面塞进各种评论字眼,甚至有个家伙要上厕所小解,他们都要这么讲解一下,还能再牛逼点吗?
可惜的是,电影整体还是偏低幼,情节也丝毫不合逻辑。
片中的决斗动不动就会改变规则,谁都不把它们真的当回事儿。
那些前男友被打败以后,就唰的爆炸成硬币,变成给赢家的奖励。
塞拉的表演也没能让情节变得靠谱一点,他演的有点一根筋,就是一个一心想赢得美人心的痴情种。
这个新美人冷若冰霜,显得没心没肺,倒是他的现女友,除了太过年轻以外,是适合他性格的不二人选,真不知这个傻小子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部不太有追求和拼搏精神的电影,因为一切就像电子游戏一样无关紧要,人死了,只要倒带一下,就活过来了。
主角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临了也会再换回来。
斯科特对抗的不是整个世界,只是他自己游移不定的那颗心罢了。
来源:好莱坞报道
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如果看过漫画就知道场景(如Wallace的房间)拍的非常到位。
美国长大的表弟们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男主角又是我喜欢的演员,就下载了看。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女主角不讨喜(没那假发的话其实是个大美女)外加打斗有点冗长,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能错过的好片子,所以推荐给游戏迷的男友。
结果陪他又看一遍,可能是和游戏迷一起看的关系,反倒比第一遍觉得好看 不但是镜头、剧情,配乐也很电玩。
电影整体还是很连贯的,加拿大也慢可爱的:) 看过的美国人们都觉得knives很可爱,扼腕Scott应该选她。
果然Asian女孩子还是受欢迎啊
这个周末,美国的观众大概男人去看了The Expendables,女人去看了Eat Pray Love,结果导致上映前一致好评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票房并不尽如人意。
当然票房的成败不能作为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但是这必然影响到这类片子的投资走向,毕竟没人愿意投资不赚钱的片子。
分析几点原因:一,宣传定位问题。
环球的宣传过于早,经过五六个月的宣传,大家早已开始审美疲劳,结果两个E杀出来,抢走了不少注意。
另外定位问题,这是一部漫画改编作品,又是以游戏作为参考的作品,估计上了年纪的观众接受起来有些难。
二,选角问题。
很多人对于主演Michael Cera很不感冒。
关于定位问题,从先前的宣传看来好像是一部要拿票房的片子,但从电影播放之前的预告片来看又好像定位于独立影片,真不知道环球怎么想的,难道是以想低姿态拿点儿票房,那之前的铺天盖地的宣传又是为了什么?
还不如像kick ass一样低姿态宣传。
这是一部很有原创性的影片,以游戏作为突破口,使得影片看上去就像玩一部老仁天堂游戏一样,像铁拳,塞尔达的传说,最终幻想,吃豆人等等你都能从中找到影子。
关于演员,Michael Cera的确是被typecast了,但是要出演这个角色,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如果忽略主角,其他这些华丽丽的配角简直是太抢眼了,the Captain America/The Human Torch(Chris Evans), Superman(Brandon Routh), The Punisher (Thomas Jane)等等这些漫画英雄的扮演者,up in the air中的Anna Kendrick,扮演sarcastic的鼓手Alison Pill,Parks and Rec中的Aubrey Plaza,可以说这些配角留给人的印象都要比主角深。
尤其是Kieran Culkin出演的Scott的gay室友Wallace,一边给Scott建议一边还不忘泡男生,十分抢镜头。
影片节奏的问题,搞笑点来得快,去的也快,来的时候信息量过大,文字和图像的pop up满天飞,估计不是长在信息时代的人还不是很会适应,我都已经笑得可乐都喷出来了,旁边一位中年男却还是面无表情的吃爆米花。
笑点去的也很快,结果就剩下两位主演面无表情的相对缓慢的过渡。
感觉这些jokes被push的狠了点。
票房这些问题放到一边,这绝对是今年夏天不容错过的一部片子。
无论是游戏迷,漫画迷还是导演Edgar Wright的fans,我想大家还是不会失望的。
没想到,十分卡通的漫画原著,可以改变成如此精彩炫目的浪漫动作片,反观目前的这些国产片,本片实在是有许多值得很多电影人借鉴的地方,尤其是特效的运用。
其实,《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很好的例子。
演员的挑选来说,没有特别能让人记住的角色,但是却都是感觉很活生生的角色,一帮摇滚青年和社会小人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或者说是活路。
然后,突然一帮各色各样的奇人异士闯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时候那些小人物们也一个个突然化身为各色人物与之战斗。
本来如此无厘头的剧情,在大量特效的渲染之下,就显得十分有趣和精彩。
特效的运用在本片点到即止,但是却又无孔不入,这是需要很丰富很大胆的想象力的。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写出彩比较难,所以,干脆就像游戏一般的一一上阵,总体故事的感觉有点儿像《南方公园》,就是完全不顾故事的正常走向,飞来个香蕉都是力道十足,充满声光效果,然后香蕉里面含有能解救主人公朋友的,政府绝密研制的致命病毒之类。
就是看一个热闹,足够了。
本片的几个女演员都很可爱,个人意见,主人公的妹妹最好看,原因不解释。
提起埃德加赖特这个享誉全球的宅男导演,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要不然是《僵尸肖恩》为代表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要不然是号称“宅剧鼻祖”的《屋事生非》,然而对我来说,我最爱的埃德加赖特存在于那部他2010离开英国前去好莱坞几近滑铁卢的《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电影讲述了废材青年斯科特有一个不甚成功的乐队,有一个比自己小五岁的高中生女朋友,还有一段仍埋在心底的尴尬失恋,生活简单且平淡。
当乐队成功的机会和一见钟情的她同时降临到身上时,他不得不面临与小女友分手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而这些难题也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喜欢女孩的七个前男友正气势汹汹的杀将过来。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首要原因是它特别酷。
这部片子在贯彻埃德加赖特的影像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快速喜剧剪辑从来就是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不过限于之前题材的约束,总是只能在相对死板的拍摄素材上做出有趣灵活的剪辑;而到了这部电影他把镜头对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用大量CG将想象力彻底放飞,挖掘出每一场原本平淡无奇素材的惊喜点:把开头公事公办的环球影业标志换成像素风的,让乐队的因为震撼到变成可见的实体,甚至把乐队斗琴的声浪可视化成金刚大战飞龙……在这里甚至不应该把这种视觉效果称之为“漫画化”,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游戏化”,打败喽啰掉落金币,打败boss掉落装备,打通游戏抱得美人归,同年同名游戏发行时,当电影中的一幕幕出现在PS3屏幕上时,电影更像游戏还是游戏更像电影变成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而这些所有极致游戏化的影响风格不仅偶尔令电影的主要千禧一代受众会心一笑,同时用这些夸张而不切实际的影响素材反而极大拉近了影片内容与这些受众的距离。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不拘一格的影像尝试同样带给他不小的麻烦,最主要的便是回收成本难度的极大增加,据统计这部电影的投入预算达到8500万美元,而全球票房只收回来了4766万美元,影院的主力观众大多是中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很难享受一部如此青春悸动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如此夸张的影像更多带来的是审美疲劳而把幼稚”作为这种影像风格的简单概括。
评论的二元化令爱它的更爱它,不爱它的更难爱它。
我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方面是抛开故事喧哗的影像内容,看到的更多埃德加赖特对千禧一代的细致观察和他对爱情的简单思考。
影片主人公斯科特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彻底的废柴:没有正经的工作,没有正经的住所,甚至没有正经的态度(有人做过统计整个电影下来斯科特说过几十次whatever),为了一见钟情可以毫无负担的踢走好女孩,为了自己的幸福完全没有在乎乐队好友,甚至影片结尾自己的反面人格也同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跟随斯科特打败一个又一个邪恶前男友的过程中将这个人物形象代入英雄的角色时,我们发现简单的对错判断在斯科特或者在千禧一代身上已经很难找到答案了,也就是埃德加赖特真正想刻画的斯科特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在当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越来越难以定义,越来越难以用过去的评价标准来找到答案,这是全新的一代,在经济基础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上层建筑正朝着更年轻的方向偏移。
同时说到爱情,我更愿意相信电影里拧巴的爱情是埃德加赖特的有感而发,当“雏儿”执意漂染头发,学着“熟女”似的打扮,爱情让自我悄然发生了变化,而本我都没有获得爱情,变态的本我又怎么能受到爱戴?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我认为最不重要而对大多数观众最感兴趣的卡司阵容。
关于这个电影的卡司常驻知乎 “有什么电影当时没多注意后来发现卡司异常豪华?
”话题,提及频率仅次于《真爱至上》。
我更愿意相信埃德加赖特骨子里的宅为这个片子精准找到了克里斯埃文斯、布兰登罗斯这些漫改电影电视剧里的常客,甚至还有布丽拉尔森这个未来的惊奇队长。
饰演主人公斯科特的娃娃脸麦克塞拉总会被人诟病选角太软,按照原著斯科特应该更潇洒一些;而对我来说《发展受阻》里那个总说着whatever的小男孩恐怕是最符合埃德加赖特心目中代表这个角色的演员了吧。
娱乐指数:★★★☆深刻指数:★★★☆感动指数:★★★新意指数:★★★★综合指数:★★★☆一个贱男孩为追求一见钟情的神秘女,决意接受她所有前男友的挑战,终赢美人心。
乍听起来故事荒诞又老套,不过在整片电玩式风格处理下,既显清新童趣,更生人生感触。
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爱情迷失、认识自我的青春电影,在你爱的人与爱你的人总是不能合而为一时,无论要经受道德怎样的审判,总要做出心灵的抉择。
好吧,我承认我前面的短评写得是有些过分了点儿,这样发牢骚似的短评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影迷应有的所作所为,只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确实无数次地感到了无聊而已。
我大概知道了导演想要表达什么,关于爱和被爱,关于责任和欲望,关于迷失和寻找自我。
其实比较心疼片中的中国女孩,她和斯科特一起打败了终极BOSS,最后却还是放手让斯科特去追求变色龙,其实导演这样的安排虽然残忍,却是最符合实际的。
好像人都很贱,我们往往会为那个不那么喜欢我们的人碰得头破血流,但是对于那个能够一直和我们站在一起奋斗的人,我们却总是那么轻易就决定放手。
故事讲的是爱和伤害的故事:爱,首先要学会不要伤害,即使为了爱你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抗为敌。
我喜欢这部的视觉效果!
马赛克、声音的拟形化、特写镜头的拼接、炫目的武打光纹……特别是最后情节设置,好多游戏都喜欢打了最后一关boss还有一个隐藏boss,电影最后的隐藏boss就是斯科特自己,当两个人从房间中聊着春哥、小月月、李刚走出来的时候,你会对这部电影的翻译工作人员慕拜的五体投地,太与时俱进了!
结局中的中国女孩小刀,蛮惨的,为了自己的爱而放弃爱,这个性格设置其实还算蛮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情感特征。
文/梦见乌鸦《歪小子斯科特》绝对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前提条件是你要抱有看漫画书和玩游戏的心态来欣赏此片。
也许很多正襟危坐之士或者某某著名学者会从电影里挑出几个或者几百个不符合常理之处,这都不要紧,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去欣赏这部集热血漫画、街机格斗、爱情小说于一体的真人立体卡通游戏电影。
一直很佩服导演埃德加·怀特,看过他执导的《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加上本片,这个来自英国的坏小子所炮制出来的电影起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纵观这三个风格迥异的片子,其实每部电影都带有怀特自身那种强烈的印记,就是那典型的英式调侃与黑色幽默。
而且从这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埃德加·怀特对流行元素的大肆运用。
包括从《僵尸肖恩》中从五花八门的CD唱片中挑选打僵尸,还有《热血警探》里对诸多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枪战片的如数家珍,还有这部《歪小子斯科特》中充斥前后的街机游戏和格斗漫画风格,这些都是导演绝对个人因素的体现。
换句话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想必我们的导演老兄日常生活中一定充斥着这些摇滚音乐、枪战电影、街机游戏,对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玩意驾轻就熟,才能灵活的渗入于电影当中。
于是也就有了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歪小子斯科特》中对漫画和游戏效果的娴熟运用了。
所以埃德加·怀特不同于那些学院派导演,自身丰富的娱乐生活造就了电影中高调的娱乐,《歪小子斯科特》乃是一部正宗的娱乐至上作品。
主人公斯科特其貌不是很扬,乃是一个标准的大宅男一枚,平时也就玩玩贝司,勾搭一两个未开化的少女,而且生活中总是出现各式各样的怪人。
斯科特的形象代表了美国标准的青年,如果按照常理出牌,那么电影顶多也就是第二个《美国派》。
在这个年代,弘扬青年文化已经是不一件很“酷”的差事,激励自信心神马也已是浮云一般的老生常谈,但《歪小子斯科特》却把这些老掉牙的概念转化为十分眩目、十分新潮的形象。
它把传统的思想嫁接在格斗游戏的套路中,用疯狂的想象力加以催化,最终酿造出一个色彩斑斓、老幼皆宜的娱乐作品。
欣赏本片的过程都会带给你初次踏进街机厅和第一次欣赏热血漫画的体验,让你曾经那些在街机和漫画书前的回忆得到苏醒或强化。
影片的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线索也不少,但条理清晰;故事借用了很多已有的套路,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如果单单作为一部青春电影来看,其实故事算不上什么,甚至有点白痴。
一旦加上电子游戏、卡通、幻想的形象,该片便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个人对李安的《绿巨人》记忆犹新,就包括其中漫画定格一般的剪辑,本片亦是如此。
大量分割小窗的画面犹如欣赏一部立体的卡通书,加上配合音响效果而加上的3D象声词,还有将画外音刻意的形象化,抽象化,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空间,大量炫目的效果充斥着整个银幕。
举个例子,斯科特乐队对抗双人组DJ,DJ的音效产生两条冰龙,而斯科特的电贝司则发出绿色的闪电而汇集成一个绿巨人形象与之相抗,简单的音乐被灌输了夸张的画面,不必理解这样超时空的动态特效产生的前因后果,只需记住本片在一个简单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加入了不靠边际的幻想而刻意产生出了卡通效果。
在今年的圣地亚哥的动漫大会上,《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做了放映,结果是热爱动漫的少男少女们惊喜无比,观片时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尖叫,好评如潮。
这种现象在粉丝满地的动漫大会上算不上意外,因为片中的刻意营造的卡通效果就是专门为为动漫迷设计的。
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游戏化,从群殴到Solo Fight,再到Bass battle,还有Double Fight,最后还来了一个Extra Stage。
这些在街机中耳熟能详的场景配合的动作感凌厉的打斗,不要忘了还有MIDI音效的背景音乐,双方见面二话不说就开打,气场十足的VS定格画面,最后也是一击KO,猛料十足。
整部电影活脱就是一个真人版的街机格斗,就连环球公司的的开场都换成了FC时代的合成音+马赛克画面。
不得不说本片在游戏风格上做到了极致,这让很多改编自游戏的电影相形见绌。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的混杂的逻辑性也不得不放到台面上来。
本片的原著就是一锅大杂烩,一个平凡小人物误入幻境,在卡通,电子游戏,MTV与漫画角色的伴随下展开冒险。
而电影版则是将这些情节放到了现实世界,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本片的票房不冷不热的原因了,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没有严格界限,虽然能得到大量游戏迷与漫画迷的认可,但也让很多不热爱娱乐生活的学院派找到该片华而不实的理由。
其实抛去电影的游戏与漫画风格,这个简单的故事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
也就是这样花哨里外表掩盖的电影的本质,自然也无法让很多30岁以上的“成熟人士”买账了。
PS:超人布兰登罗斯饰演的邪恶男友之一爆引眼球。
爱情的力量勇气 +3 善良+2智力 +4 意志+4自强的力量升级!
勇气+5善良+6智力+7
剧情人物均装嫩扮酷、恶俗不堪,让人看着恶心;摄影、剪接、特效整的花里胡哨、一塌糊涂,让人看着闹心。
还是挺用心的,本来想和他一起看的,还好没有……结果竟然看哭了,不过剧情的确比较空洞,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每次我见到朱诺的男朋友都要笑一下
what the fuck...
与17岁中国高中女孩约会度过空虚时期,我只是个人摇滚,并且我认为我们那个团队一点都不摇滚,绝对不让曾经帅掉我的女人再次将我玩弄于股掌之中,乐队舞台台风很好,配合电子竞技的特效比较年轻和活力,称呼一中国女孩为kong bao chicken有意思,洗
累死我了,EW才华没用对地方。曾经有一阵分不清Winstead和Deschanel,后来多总结接片品位,分清了
浪费时间的烂片
音乐一开始就关了 说这是坨屎 都对不起劳动人民
解构主义的外壳之下依旧是一个偏传统套路的文本,了无生趣且节奏失衡,不喜欢
不说故事,就冲着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还有“剧情与游戏”的巧妙结合,这已经是一部让我感到惊喜的电影。
剧情不明所以,游戏化蛮有创意,快进看完
电游范儿。虽然看了很多男主的电影,但是越发不待见他,总觉得没有superbad最初的感觉了。以及女主的发色啥的经常会想到凯特温丝莱特
爱死这部电影了!经典诞生!★★★★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太牛逼了吧!耳目一新啊,这风格太棒了!!配乐巨他妈牛,8-bit加上复古的车库!忍不住了,去下原声听!!!!
前半部分充满了惊喜:故事情节与场景切换富有强烈的漫画感,情节发展毫无逻辑比如突然而来前任男友和战斗,他以烟熏妆出场一边表演印度歌舞一边发射火球,都极有游戏感。后面的内容就觉得重复且缺少惊喜了,女主角过于苍白头发像鸟窝一样凌乱,不符合我的审美
那个美女花不就是死神来了3里的女主么~~我才发现o(╯□╰)o
游戏化还不够彻底,角色倒是都挺不错的。7个boss戏份太少,女主不喜。
挺好玩的,一个暴力小子为了爱勇往直前不停打架最终得到真爱的故事= =
勾引我们童年游戏机回忆的劣质产品,或者可以叫做一个极客的无聊狂想曲
好评一片但意外地无感,特效很新奇,十足地向电子游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