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时候,老师放了无字幕版的前半部分,我回来又在优酷看了有字幕的后半部分————————就像传言和我们纷乱的印象和感知一样,哥伦比亚是个充满毒品走私,战乱和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国家。
就算是要去留学,也要三思。
影片开始就用镜头平实的记录那些脏乱的街巷,晃荡的无业游民,贫乏的物质生活和严苛单调的乡村工作。
17岁的Maria,在献花加工厂收到老板的辱骂,愤然辞职。
跟男朋友沟通未果,不想因为怀孕就草率结婚。
带着对经济状况的不满和对爱的怀疑,她搭贩毒小喽啰顺风车去了波哥大。
举目无亲的她,被人体贩毒的巨大收入吸引,于是铤而走险。
她被带到药店,走进暗房,吞下了50颗包好海洛因的塑胶丸。
当她坐上飞机的时候,才发现同行的有4个。
其中,教过她的Lucy在机上开始难受。
当Maria难受至极,想要排泄的时候,竟然想到毒枭对自己的威胁,有不得不吞了回去。
入境检查,Maria被强势逼问,但是由于自己是孕妇,最终得以幸运入境。
另外的一位就没那么好运了。
杯具的是,Lucy在接头的旅馆死掉了。
带着疑虑和困惑,她携毒逃到纽约,借住在Lucy姐姐家中。
一直的好朋友Blanca也被拉入伙。
她们相互讥讽,埋怨。
在帮助非法移民的Fernando面前,露出了马脚。
Fernando帮忙找到了Lucy的尸体,并且要求筹措2500美元送尸体回哥伦比亚。
Lucy的姐姐在知道真相之后也将她们赶出家门。
二人无奈的找回组织,拿到应得的酬劳。
Maria几乎用尽全部的钱,送Lucy最后一程。
然后在机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选择留在美国。
虽然孤独寂寞,但是一样的卑微,至少在这里可以延续自己的希望。
多金跟生死的游戏相关。
贫苦却换得内心安宁。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随机选择的,自己决定好坏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如果Maria不被丰厚的酬金诱惑,断然不会铤而走险。
但是说到底,如果她这样的天生丽质,出生在殷实的家境,就不会被逼到社会的边缘。
但是,万幸的是,我们在结局看到了一个天性善良,体会过个中滋味的少女,母性驱使,留在这片外人梦寐以求的土地上,去追寻可能得幸福。
腹中的生命,是她的庇护神。
他们都将迎接新生。
演员表演真实自然。
在看B超时露出像孩子一样天真甜美的笑容让我动容。
而此之前都是沉重压抑,小小年纪就已沉稳世故。
片子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陈述,没有站在道德的任何一面,每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理由,做着自己的选择。
当人生活在不堪的最底层时,就很难有所谓正确的道德上的价值观。
如果这部片子早几年看到,恐怕我是不会接受,觉得太过黑暗;而现在心智成熟可以接受到,不对别人做批判,但你可以,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人生陷入困境是常事,在《万福玛丽亚》中,我们看不见哥伦比亚浓郁的民族风情,听不见那大海温柔的叹息,唯一得知 便是生活在那种穷困环境中的人们。
《万福玛丽亚》是导演乔舒华·玛斯顿的电影处女作,有过拍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的经验,《万福玛丽亚》这样的电影也自然是驾轻就熟。
平实流畅的叙事,客观冷静的记录,将每一位观众都引入一个罪恶的魔窟之中。
当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怀着身孕决定运送毒品补贴家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上帝死了。
生活大概远比电影要残酷。
每次看欣赏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时候总要做一番挣扎,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真实故事在上演,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和死亡的。
导演在《万福玛丽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哥伦比亚底层百姓的情困潦倒。
在电影中,玛丽亚一方面受到残忍毒枭的欺压,另一方面受到美国海关警察的冷库对待,对于十七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世界,除了残酷,没有更多的形容。
女主角玛丽亚的视角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主线,观众只能跟随着玛丽亚来了解那个残酷的世界。
从叙述手法上看,乔舒华·玛斯顿并没有可以的炫耀自己的拍摄技巧,反而用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平铺直叙,运用剧情本身的张力来推动电影的继续,用演员的真实情感来充实整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配乐。
以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会成为烘托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在本片中,所有的情绪和张力依靠的都是电影本身的剧情。
十七岁少女的人生挣扎是绝望和悲伤。
在任何一个国家,穷苦的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十七岁的玛丽亚不仅要撑起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尽量帮助姐姐来养活她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困境,玛丽亚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韧。
虽然导演一直将镜头放在玛丽亚身上,但是,纵观全篇,导演依然将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中的人民,为了生存而需要担负的代价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玛丽亚这样的任务比比皆是,年轻气盛的性格和低三下四的工作处境相互冲击着。
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成功。
导演在本片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哥伦比亚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旁敲侧击的让观众了解到哥伦比亚的绝望和悲伤。
整部电影除了玛丽亚的选择和坚持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所谓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商业机器的压榨中,他们都认为美国便是掘金圣地。
当他们冒着危险来到美国的时候,得到的是冷漠的海关,怀疑的态度。
哥伦比亚的毒枭将她们作为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将她们视为危险的所在,到最后,她们拥有的只是被人宰割和永无止尽的折磨。
故事讲述了哥伦比亚的小镇女孩玛丽亚为了寻求生活的改变去美国走私毒品,她的朋友因为体内的毒丸破裂而死亡,玛丽亚帮朋友料理后事后留在了美国。
哥伦比亚的毒品问题从来都不是犯罪那么简单,从最早的战争利益驱使而遗留下来,对某些人而言毒枭甚至是反美的英雄,也是很多穷苦的哥伦比亚人的谋生方式。
玛丽亚的故事对哥伦比亚或者说对整个银三角地区以及墨西哥都是社会中的常见的现象。
从电影的角度而言,故事没什么问题,规规矩矩的讲完,就是一部带着地域色彩的现实题材电影。
其表达的是在那样的社会之下,哥伦比亚的底层人想要获得机会,离开这样的生活。
“其实”真实的故事,那些第三世界的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无关悲剧。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显得很客观,甚至近乎冷漠,只是平静的用摄影机拍摄着每一个人物、画面。
一场贫穷与挣扎的虚幻的美国梦。
在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商业机器中压得粉碎。
让我瞬间想到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快餐帝国。
对于大多数来自不发达国家的移民,他们又能怎样为梦想奋斗呢?
国家不能保证提供良好的教育及生活娱乐,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商业及文化的侵略使人们无不想去创造更好的生活,身处的环境无疑是在摧残人的欲望。
于是快餐帝国中是冒着被击毙的危险穿越边境在屠宰场里拼命干活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为了赚取更多的工钱,时刻处于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事故,影片中一位工人因操纵失误被绞断一条腿,如同那些被送进绞肉机里脏污的牛肉一般,只是,失去的还有人的自由与尊严,更别谈遥远的梦想。
其实对于贩毒又能表示怎样的感慨呢,万福玛利亚中一方是残忍榨取贩毒女获取暴利的毒枭,另一方面是面无表情按规章制度执行任务的海关警察,对于玛利亚与露西这种怀抱美国梦的天真女孩是一种无尽的摧残,纵有千般苦,更与何人说?
影片中哥伦比比亚的大毒枭们把她们当做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正正经经的把她们当做公民一般进行盘查,到最后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只是在两方都没有话语权,任凭宰割与折磨。
当影片中未婚先孕的玛利亚吞下一粒粒装着毒品的包裹时,其实已经失去了一切。
露西在一旁教导着她如何不让这些定时炸弹引爆。
玛利亚是天真的,露西是麻木的,露西对玛利亚是同情的,但她也无能为力去挣脱。
两人连同其他贩毒女共同维持着之间脆弱的小社会,仿佛是这个冰雪世界中一丝燃尽的火苗。
而玛利亚开始依然相信世界是好的,并且时刻显示出在家乡时的那种善良品质,只是这是毫无用处的,只会是更多的麻烦。
同行的布兰卡来到美国立刻发生了质变,或许他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只有钱才能改变所有。
所以当露西死去后玛利亚带着她去找露西的姐姐时,布兰卡认为是个累赘。
他认为自己早已调整好心态,去使自己向其他人一样正常工作。
但无疑他们是彼此依靠的,也只能这样。
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时,这无疑是个考验,只不过最终没有奖励,你只能在坏与更坏中艰难的抉择。
最终她们拿到属于她们的那笔钱准备回国时,在机场玛利亚犹豫了,然后是坚定了,转身默默离开,毅然决然的决定留下,留下困惑的布兰卡。
可能她知道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放弃理想接受勇气去面对未知的苦难,自己已经见识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只能在这疯狂冷漠的社会中夹缝求生。
同时存在着另一种理解就是,与其干着危险的贩毒行当,不如去向其它底层的穷苦人民一样去奋斗,尽管生活是艰辛的,但一份平淡不受打扰的生活就会给自己莫大的满足与安慰,虽然也只是奢望,也要好过之前虚幻天真的梦想。
影片开时前的哥伦比亚小镇给我感觉像是很多的中国社会场景,工厂的工人、街头的混混、酒吧里虚度时光的年轻人。
在中国有时也会感觉如此,无论我们的追求如何的不同,房子、车子、伴侣···或是你完全的推开一切去追求恬淡,我们都是原始的,是等待加工的材料。
从大的消极方向来说无论我们如何自己去选择,我们都是被选择的,最终流入庞大的生产机器,如同快餐帝国中的压肉机制造出的牛排一样,成为一个个的牺牲品,去满足这个社会庞大的胃口。
但无论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人,我们都会为自己而奋斗,不是么?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想不管海明威所说的美好是何种意义,我们都在为这两个字去奋斗,你的命运总在你自己的手上,即使存在大的宿命,但一个小小的命运的改变足以使你幸福。
这确实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
我不知道“万福”的翻译是从何而来,它的英文名叫做“Maria Full of Grace”。
看完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关于女人和忍受的故事。
厌倦了花厂的工作的玛丽亚注定要走上这样忍受的路,玛丽亚和胡安或许从来没有爱过对方,玛丽亚怀着他的孩子从哥伦比亚冒了生命的危险,用自己的胃盛放了海洛因,或许只是为了攒足了钱,在电影最后又是毅然决然的回头,只是因为想起了露西姐姐的一番话而决定留在美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我一边看,一边问自己,这一切的故事是不是因为女人就是学习忍耐的动物。
海报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天主教仪式中的无酵饼被一颗毒品取代。
她为了拯救自己于贫困,于不甘、于落魄,她为了自己假想中的未来,她为了自己未婚先孕的小宝宝能在将来有资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得以铤而走险选择体内贩毒,前往她根本没有去过的美国。
而我们都会相信影片里这个迫于生活迫于无奈的失业弱女子,是怀着善良的心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的。
因为阿克毛,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以及李米的猜想。
最终执行贩运毒品的都只不过是这样的小罗罗。
他们多数迫于贫穷无奈。
真正的boss还不知道藏在哪个深山老林中。
究其根源,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资源的失衡。
如果边境地区的人们能和较发达地区享有同样的经济、教育资源,那也许不至于把生活逼上这条铤而走险的极端。
一方面要打击,一方面也要建设,而后者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她老老实实在当地体面的花工企业工作,怀着孩子与不爱的三无男人凑合结婚。
生儿育女,在那个村子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那该多悲惨。
村子里,产业单一(花),贫穷,闭塞,一眼望透自己接下来几十年的生活了,她的姐姐和妈妈就是写照。
她17岁啊,都是做梦青春年华的时候,却要做着富士康一样的活,分担家庭无谓的重担,和不爱的人结婚生子,挤在小小的房间。
她的脸上确没有屈从的表情。
契机来了,因为和上司不合愤然辞职。
这里注意,她的姐姐和妈妈知道后立马呵斥抱怨她,赶紧回去请求原谅跪舔上司恳请重返工作。
而不考虑她是不是被上司欺负,她愿不愿意在那工作灯。
总之一句话,我把你养大,现在不管死活,赚钱回来。
贫穷,贫穷让一个人没有了尊严,让人的价值判断都是功利的。
甚至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亲人。
另一方面,她怀孕了。
胆怯、平庸的男人和她想法不一致,分开了。
注意,玛利亚很勇敢,她追求真爱,而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嫁了(像极了红楼梦的鸳鸯,贾赦娶妾),不爱就不爱,不爱就分开,就算孩子要自己抚养。
这里的后果她很清楚。
贩毒,这是有着风险的犯罪,来钱快。
为了钱,当然也为了孩子,她需要搏一搏。
更让她感兴趣是看看外面的世界,高楼大厦眼花缭乱的国际大都市纽约啊。
准备就绪后,她坐上前往美国纽约的飞机,这里展现四个女人,或者说四种类型的玛利亚的面貌。
老手一个,熟手一个,玛利亚一个,树墩子一个。
结果,老手落网了,熟手意外事故剖肠子了。
剩下玛利亚和树墩子了。
这里玛利亚为何看到熟手被杀后,带着毒品跑走呢?
难道不知道这美国她人生地不熟的,她还带着毒品,语言不通,贩毒黑社会全国找她们吗?
毕竟,毒品犯罪是很严肃的事情,掉链子没好下场的。
这里的过度,还没法理解。。。。
接下来出现的女人深深影响她,可能是一生。
怀孕的姐姐,告诉她,她留在美国,不是不想家,而是留在这肚子里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
一个贫穷山区出来的未婚母亲,不得不考虑她肚子里孩子。
她没有防备,相信胖子不会报警,她真心仁爱,出资送友归故里,她不忍,隐瞒实情真痛心。
这里看到人性的闪光,这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女人,我很敬佩。
这里树墩子是一个对比,当然也不是说树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人的选择很重要。
她选择留在美国,而树墩子回哥伦比亚,她没有选择继续贩毒,而是一个人打拼。
我在想,时常我们在城市里碰到的外地人,非本地人,都有自己带来的故事。
我想去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转身走向赎罪的道路,眼神坚定,表情平静,美丽的锁骨上方是神圣的十字架挂坠我相信,的玛丽亚已经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倚靠和归属,在辗转于堕落的深渊之后,她心中的神,会眷顾这个有着坚毅品格的善良少女。
片名叫万福玛丽亚,如同女主角的名字玛丽亚,在影片中,宗教虽然没有被公开地谈及,但是却总是由始至终地贯穿在整部影片的背景中。
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神明不是总是需要被时时提及和想起,但是在你需要帮助,在你感受到召唤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在你身边,给你力量。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哥伦比亚少女玛利亚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用吞服毒品胶囊的方式帮毒贩子运毒品的故事。
其中经历了种种波折,甚至包括同伴因为毒袋在体内破裂而被毒贩子开膛而死的遭遇。
并不复杂的电影却另我印象深刻。
在看电影前已看过简介,知道这不是一部温情片,讲的也不是很温情的故事。
相反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都在暗示悲惨的结局,但是看到玛利亚的同伴被开膛取毒的那一幕却依然很震惊,震惊与那些人的残忍。
看完回想起也知道这几乎是必然结果,那些毒贩在暴利的驱使下完全没有人性可言。
如果说电影只讲玛利亚的同伴因为毒袋破裂而死亡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悲情剧。
有了接下来的一幕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残酷。
这部电影让我难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说讲故事的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手法很简单:平铺直叙。
没有大卫林奇式的梦幻也没有我们常说的蒙太奇,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贩毒纪录片,朴实的讲述一个贫困地区的年轻女孩子如何受屈辱,如何遇到毒贩,如何在毒贩的指导和帮助下吞下毒品.......色调普通,甚至可以说明快,没有悲情戏里常见的灰色调或者暗色调,甚至有点刻意欺骗观众之嫌。
在我认为最悲惨的部分也只是轻轻带过,跟电影其他部分没有任何手法或者技巧上的不同。
最后玛利亚和她的另外一个同伴逃离也是去找死去同伴的姐姐,也算有惊无险,顺利把毒品还给了毒贩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这种近乎冷漠的拍摄手法马上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大象》,讲两个高中生在一个平常的日子制造的一场校园枪击事件。
《大象》用最平静的手法讲一个最骇人听闻的惨剧。
那不电影里导演极力刻画那所学校的普通学生的生活,那些生活越正常越普通越平淡就越反映出枪击事件的突然和不可理喻。
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越平淡越让人感到事件的残酷生活的残酷。
那些少女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也反映出贫穷对人的心理甚至精神影响多么大。
看电影的时候几乎同时想起几年前在收获上看的陈丹燕的中篇《慢船去中国》,小说讲八十年代的一家上海人为出国付出的代价和出国后的生活。
这家的大女儿从小就做着出国的梦想,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愿意学,等到真的出了国却无法面对美国并不是处处黄金的现实最后精神失常。
她的爸爸出国照顾她,为了留在美国不惜故意让车撞,又把他的小女儿接到了美国念书。
我当时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上海人的生活条件算好的了还那么想出国很不可思议。
现在才明白其实什么样的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抱负,没有革命家或者科学家文学家诗人们的浪漫和伟大。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房子车子甚至更多的时候为了吃饱一餐饭而辛苦奔波。
我在船厂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工人为了并不算太多的工资而在狭小的船舱里烧电焊,忍受着酷热和焊丝燃烧后产生的化学气体,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些工人整天用气枪烧变形的钢板。
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干最重最没有前途的活,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后几个人一起出去喝酒。
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年二十年后还是干同样的活,只要身体不垮。
这就是有些人的生活。
除了多读几年书我跟这些人没有区别,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看到和经历过太多的贫穷和辛酸,我一般对那些所谓的悲情戏很不屑一顾,拍得假的会让人恶心,即使拍得很真实又能怎样?
鲁迅教育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有时候却在想直面之后又能怎样?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革命家。
而且即使我们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又能怎样?
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能拯救多少犹太人的灵魂?
我有时候又想也许是我自己太软弱,不愿意面对现实。
也许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也许我们只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也许我们只要写出真实。
也许我们应该放弃所有的修辞放弃所有的手法先写写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人。
贩毒也玩人海战术,缉毒任重道远啊
20分钟就可以拍完的东西
可能是《过春天》的原型。挺一板一眼的片子,女主去哪戏基本都会连着,整体调性也比较素。女主表情全程坚毅,暂时看不出演技好到哪里
几千美元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女主应该回波哥大,生下孩子,找份工作。很自然主义的电影:表演,剧本,没有太多雕饰。世界上受苦的人很多啊!
还有多久呢
这种有主意的少女,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就结婚、怀孕。更怕的是身边有好多一直拖后腿的人,尤其是笨笨的女性朋友,只会关键时刻坏事儿的。
这是一个三观不正家庭养育出来的典型的顽固又事故的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成功贩毒的哥伦比亚国家的电影。她明知自己不爱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爸也不爱她,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们都向往的那个世界第一知名胜地!剩下的3700美元,在2004年,这是一笔启动资金了!
平淡得令人揪心
万福玛丽亚!玛利亚运毒成功,没死,钱也得到了,我的心总算放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人家招聘员工、包装毒品、细心指导服毒、运毒一条龙工程,相当技术活!社会大环境发展中、家庭条件太差,工作环境太差、搞个对象吧完蛋*的,这女主玛利亚要改善捉襟见肘的生活,运毒的确是最直接的方法。
原始感,独行羊毛
被钦定的女主角演员,和结局一样留在美国发展了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only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如实纪录?又莫名其妙看了一部寡淡的片。女主倒是很美。
总要经历一段冒险和艰辛,说多了都是眼泪啊。
如果是我 应该也会做和她一样的决定
导演课老师的作品,义务观看
节奏把控不错,虽然是南美电影,剧本依然是美式的,尤其是结尾处理,可能细节方面更贴近真实一些,女主与角色融为一体,相当出色的演出,难怪入围了当年奥斯卡。
打击毒品。
“雖然很想家 但你不會真的想回去的 我無法想像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 這夢真的能做下去么 maria和lucy都好美
呵呵,美国是天堂,而且是来者不拒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