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柏林不远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每到冬季,这里银装素裹,湖上氤氲昭昭,也会飘散到湖畔的树林,也会飘散到湖边的小屋,在白雪皑皑的树木间,又蒙上了一层白纱。
该所房子的主人曾经是一名犹太大亨,而在1941年时已经成为了盖世太保的疗养院此刻第一缕阳光出现了,女仆拉开了略带尘土的窗帘,阳光伴随着北风之神呼出的白气一股脑涌进了房子,立时间让整个万湖路58号别墅里的侍者们精神了不少,也像集结号,让众人都忙碌起来。
把银器擦拭得闪闪发亮,铺上松软的地毯,布置上精心修剪的鲜花。
一场“盛宴”前的准备想必会有柏林的贵客来欢聚吧,厨师一边卖弄着娴熟的手艺,在小蛋糕上用巧克力画出一个个蝴蝶,一边想象着今天的贵宾会是谁?
这里有腓特烈大帝时代留下的红酒;想必贵宾们会穿着笔挺的燕尾服,戴着雪亮的单片镜吧;这里有最新鲜的鲱鱼卷;也许夫人们一个个争奇斗艳,拉着可爱的孩子们的手,在这里悄悄说着床帏春色。
这里是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路58日,这个地方和时间是企图被隐瞒和否认的。
影片没有在院线发行过,是为HBO家庭影院制作的这一天,有15个人参与了一场“商务”会议,会议上他们会整理每个数字,细化到个位数,他们纠结法律上的可行性,会争论到面红耳赤,会议上有大量数据详实的文件,饼状图、柱状图让文件一目了然。
会议的保密工作堪称一流,切断电话联系、销毁出席名单、会议记录有选择的销毁和没收等等,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
我们之所以还能了解到这件事,是因为这个世上还有一份会议纪要存留着这部电影,缺少火爆的特效场景,没有好莱坞一线明星,但是这部只局限在一幢别墅里的影片却是云集了英国影坛的一众实力派。
斯坦利.图齐,出色的绿叶,舞台剧演员出身,大家想必在《穿普拉达的女王》、《变形金刚》和《饥饿游戏》系列中都见过他的身影。
图齐在影片里展现了艾希曼不怒自威而残忍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副官角色肯尼思·布拉纳,编导演一身的全才,他自导自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国内成绩不错,他导演的《雷神》、《灰姑娘》更是创造全球票房佳绩。
演莎翁戏出身的,果然都是高人一等科林费斯,脸叔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比上述两名主角要更大,而他在该片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请各位注意,不要被这副帅脸所迷惑,这部影片里没一个好东西甚至还有很可能漏掉的龙套,我们的抖森在影片里作为一个电话接线员出现过!
一脸青涩纯真的样子,我们的洛基哪里去了?
这是一部群戏,演出形式非常像一出单幕话剧,影片的关键点在于每个演员的发挥、大段的台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是为何同类型的影片总是愿意找有舞台剧经验的人来演出。
而这种类型的电影虽然考验主创,但是基本上我看到的都是精品,诸如《十二公民》、《完美陌生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梯里的恶魔》、《狙击电话亭》、《活埋》……
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由这样的群像全景和单人的特写构成的,一方面将它们看成一个罪恶的整体,体现了他们对犹太人的一致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各自的特写表现各自在里面的利益会议上每个人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的理念、坚持着自身的正义,相互碰撞、争辩,但在休息期间又换了面孔,谈笑风生,开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角色讲过一个玩笑,让人印象深刻:“我曾经找一位犹太拉比学习意第绪语。
”“他说,要收费,当然了。
”“于是,我向自己的司令申请费用,被拒绝了,所以我只好自己掏钱。
”“他教了我不少,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果然很笨,我可以把他抓进牢里,命令他在牢里教我,不就免费了么?
”“直到有一天,他出门,结果被抓住带走了,因为他不听我的劝告。
”“然后我就想:‘太愚蠢了’难道他不知道我会保护他吗?
”“起码等我学完。
”在电影里说这个“笑话”的人,叫做阿道夫·艾希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纳粹警察犹太处处长,犹太移民局局长。
在艾希曼的主持下,纳粹法西斯屠杀了500600万犹太人。
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
由于影片大部分时间是以会议为核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镜头和表演风格,而艾希曼在会议中的作用使得其隐身其后,所以图齐在会议前和会议结束后的表演才是刻画艾希曼的重头戏《阴谋》讲述的,正是1942年1月20日召开的万湖会议的整个经过。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即大屠杀的方针。
在电影史上,讲述这段犹太人苦难的影片实在非常多,经典的影片也非常多,诸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苏菲的抉择》《美丽人生》都是其中翘楚,这些片子往往是通过被害人的视角,通过反映他们身边的经历,让观众感受那种可以通过直观的声音和画面所带来的震撼。
而电影人也曾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反映这段历史,比如从后人的这件事的态度上(《否认》),或者如本片这样,通过凶手的角度来描写。
《否认》事实上对于纳粹屠杀谎言支持者的辩护理由并没有着重描写,而这是我颇感兴趣的内容。
影片里没有枪声、哭喊声,更多的是觥筹加错的欢笑,以及让人不寒而栗的敲桌子的声音。
这咚咚咚的敲击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
当他们对某件事表示赞同是,不是用鼓掌,而是敲桌子。
当海因里希提出感谢《纽伦堡法》(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反犹太法案)的作者时,他们在敲桌子;当他说整个欧洲,从英国、拉普兰到利比亚,从维拉迪瓦斯多科到贝尔法斯特,都不能有犹太人,一个也不能有。
他们在敲桌子。
在细节上大家会发现,有些问题上这些人并不一致。
让人们感到恐惧的是,这声音是所有人发出的,是他们一致的认同。
这声音刺耳、沉重、让人不寒而栗。
是不是有种原始人敲击头骨伴奏的感觉?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艾希曼,在影片中是驱动剧情的核心,但是在会议上,他总是不动声色,总是把自己隐藏在海因里希的身后,而在会议外,他是最恐怖和给予观众压力的,这种压力是通过他对下级和佣人们的态度而传染给我们的——尖刻、不容置疑、威而不怒,在他的眼里你不会感受到愤怒,感受到的是恐惧——当他对打碎碟子的仆人说不想再看到他后,这个仆人再次看到艾希曼过来时,那种惊慌失措,近乎屁滚尿流的逃跑。
同时他的台词中有非常多的更深层的意思,比如这一段。
当他要求接线员不要再接听外面的电话时,他的台词:“就当没有这个会议,你不许再为任何人转接电话,除非是元首打来的,但他是不会打来的,明白吗?
”这段话的潜台词就是,希特勒知道他们在开这个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会议,但他必须装作不知道,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声誉。
对于希特勒的态度,影片中多个片段都有所表达。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党卫队上将,帝国保安总局(盖世太保)局长、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总督是整个会议的掌控者,他代表了希特勒的意志。
在会议上,他永远都温文尔雅,面对各种质疑和愤怒,他都是一脸微笑,但在这微笑中总有种魔力去说服每个人。
他可以面对微笑的打断一个人的话,否定一个人的意见,而对方在凝视了他的眼睛后,听到他那礼貌而平静的话后,都闭上了嘴。
影片中海德里希总是微笑着从容不迫地碾压所有人,这种风格太独特了,同样是从容不迫,但《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罗是因为洞察一切,而这里的海德里希是因为藐视一切(除了赐予他权力的元首)这就这样一堆人,有魔鬼、小丑、政客、无赖、屠夫,在这个会议上谈论屠杀,谈论哪种绝育方式合理,争辩如何避免出现法律问题,研究怎样保证劳动力的分配,甚至想借鉴他们毒杀有缺陷者的实验数据。
德国人的严谨用错了地方。
这些人有博士、教授、法学家、外交官、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观念,他们会面红耳赤的争辩,但并不是为杀人的对错,而是争辩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纽伦堡法案,以及如果避免违反法律。
……德国人啊。
借用《普通法西斯》里旁白的疑问:我看着这个熊熊燃烧的纳粹标记,怎样也无法想通,在德国这样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怎么会让一批半文盲的,自以为是的蠢人当权呢?
影片最后,在曼妙的华尔兹舞曲中,收拾干净、拉上窗帘、关灯、闭门。
这是结束,也是一段黑历史的开始。
最像舞台剧的谢幕
这里没有阴森压抑的死亡集中营,没有冒着黑烟的焚尸炉,没有眼睛里闪着惊恐绝望的犹太人,没有凶神恶煞的集中营看守,没有一切当提到“纳粹”,“Holocaust”等关键词时人们脑子里会自动浮现出的血腥恐怖场景。
恰恰相反,电影的展开犹如一册优美的画卷:银装素裹的柏林雪景,古典气派的森林别墅,别墅里女仆佣人穿梭忙碌着送上丰盛的美食,身穿党卫队黑色制服的高级军官和纳粹要员,觥筹交错,优雅的措辞,间尔激烈的唇枪舌剑,偶尔的欢声笑语,舒伯特的乐曲如舒缓的流水在耳畔淌过......而电影外的你,看着这册画卷的展开,寒意一点点侵入血管,慢慢在全身弥漫开来。
关于二战的影片已经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被不同的编剧和导演怀着相同的热情演绎了无数次。
可是这次看过Conspiracy后,却对这种战争题材的影片,有了另外一种感想。
它不像其他的二战影片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或集中营的非人生活。
而是用一种微观叙事的方式再现了一九四二年二战战事发生转机时,德国加速实行种族政策的一次秘密会议。
整个影片就如同是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会记录。
十几个人围绕该不该屠杀和如何屠杀犹太人的话题争论不休。
故事内容倒更像是一个历史研究题目。
从一份仅存的当时的会议报告,还原了一个历史事件。
这大概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前提吧。
不过电影毕竟不是研究。
否则谁也没有兴趣了。
故事化与情节化是理所应当的。
围绕着核心问题-什么是最佳方式灭绝犹太-一层一层的深入和明晰。
但是在我看来,就这个问题本身也超越了战争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种族灭绝伴随着对人性等问题思考。
可能会提出更多的疑问。
上帝的权利或者职责是否能如此现实而且明确地被人类自己决定和解决?
这种遐想增加了电影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德国种族政策与前方战事没有最直接的关系,但莫斯科失利与美国参战,其实已经暗示了这次会议将是对犹太的政策的进一步恶化和加速。
接着,当每一个具体问题被逐个讨论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政治游戏。
这些问题早已有答案,其实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偷窥式镜头的成功运用,让观者有一种身处真实会议现场的感觉。
尽管从头到尾,没有一幕关于描写战争或者屠杀犹太人的场面。
但是一些电影的细节的描写不亚于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其实,导演似乎有意把这种场面留给了观众去想象。
与话题残酷性相对立的描写比如德国景色优美的冬景,华丽的 Wannsee别墅,丰盛的各式食物,这些内容本身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当你看着衣冠楚楚得绅士们在品尝食物,欣赏美景时,讨论如何发明一种高效男性绝育设备,如何最低限度的划分出具有犹太血统的身份,如何最高效达到毒气致命的工厂的筹划时,一幕幕想象中屠杀犹太人画面自然产生。
语言与实物之间的反差这可能就是这部影片的独到的之处。
真正的主题在这种反差中被想象出来。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参与会议的德国上层领导人物,并非都被描写成毫无人性的纳粹。
很多人对于以屠杀的方式进行种族灭绝持有异议。
并且从各自的立场提出提出不同的理由,例如屠杀平民有损军人的骄傲等等。
但是随着会议的深入,每个人都逐渐意识到这种屠杀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此次会议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这个会议后半部分过程是每个人调整其心态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拍摄这部影片的公司HBO,之前曾看过它拍的另外一部Wit (2001), 也很喜欢。
同样运用了微观叙事的手法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大学女教授死于癌症的故事,也后有机会再写。
以下阐述完全基于电影所展示的内容:一、不是这么做行不行,而是必须这么做。
大目标已经确定了,才召集会议的。
二、会议不是讨论做不做,也不是讨论怎么做,而是把已经定下的方案布置下去。
三、与会人员15人中有10位是法学出身。
四、技术官僚的反抗仅仅是为了维护“专业”尊严。
五、争论的焦点不是这么做对不对,而是: 1.这么做了会对“我”的既得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2.是通过暴力解决,还是通过专业和程序来解决?
六、军政集团(即SS)与职业政客之间的对立,路径选择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
(讽刺的是SS逐渐强大的同时也愈来愈像他们鄙夷的职业政客)七、高明的是海德里希和艾希曼巧妙地策划了会议的议程和节奏,促使与会各方最终都接受了任务,并保证全力配合SS达成目标。
八、克里琴格告诉海德里希的那个故事,很有深意。
海德里希说这是一个警告。
我觉得不止,还有其它的涵义。
确定了议题,确定了结果,会议中的任何异议便无足轻重,也许会认为斯特卡特心存善良,但是他也只是一个在种族与血统理论中坚持法律道路的人。
他们所有,以及背后的上司和部门,一起谋划了人类史上难以磨灭的对犹太人的 阴谋 。
就像科里森各说的那样,It's got colder.整部影片就是讲述了一场会议,很写实,但是你能感觉到现场微妙又紧迫的气氛,不仅是高昂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党卫军与总理府,纳粹的派系斗争也时隐时现。
二刷或者三刷的时候尝试做一次会议记录,也许会有更好的体验。
另外,最后打雪仗的寓意也值得深思。
在政治家的眼里 善恶 对错 黑白都是为了让战争变得合理的手段 人们因此而卷入战争但那些领导者总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利弊人们因此而灰飞烟灭人类的历史其实是被战争和颠覆所推动的 而所谓的阴谋只是战败者要付出给历史的代价 所谓历史只是对于某种合理性的解释 为下一次战争而寻找理由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多部门高层会议,来自不同派别各有各的立场。
参会者个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会议招待/组织相当高规格,会间茶歇点心、餐食酒水无可挑剔。
会上偶有唇枪舌剑,但大部分时间大家言辞优雅,语调内敛,不时穿插些活跃气氛的小笑话。
会议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讨论什么,其实结论在会前早就定好了,只是借着开会把结论给各部门传达一下,表示下姿态,证明这是经过集体讨论“一致”通过的决议。
相信任何一个在职场或者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对这种会议都无比熟悉,只不过这个会议的议题比较特别:怎样最终解决日益严峻的犹太人问题。
其实本片的精华就在开头的自我介绍环节,认识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立场,才能看懂会议讨论的意义。
Colin Firth演的法学专家斯图卡特博士真是在纳粹屠杀中最典型的德国精英了。
他对犹太人的最终清除没有任何异议,对犹太人没有任何同情。
他只是认为法律就是法律,必须按照字面意义严格执行。
对于犹太混血的身份鉴定问题,海德里希观点是,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人可以不算,前提是此人必须在行为和思想上没有任何犹太痕迹。
斯图卡特就受不了了,他的观点是法律不能这么依赖于主观判断来执行,这么太不严谨了!
当谈到德国人和犹太人婚姻的处理方案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处理离婚的民事法院得累死,犹太人被“清除”后他们的德国配偶要怎么处理呢,算丧偶还是算离异?
财产怎么继承?
社会关系怎么处理。
一本正经地讨论手续问题。
我们崇尚理智,理智的思考问题,理智的解决问题,似乎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共识,然而理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况且,理智不过是对待问题或者对待解决方式的一种态度,将这种态度放大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解决问题的态度被理智占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会被讨论了。
然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所以当我们讨论理智这种态度的时候,理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这最关键的点却被人遗忘了。
或许他的背后是阴谋也不一定。
而《阴谋》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
本片讲述的是1942年年初召开的一场纳粹内部的秘密会议,这场会议最终决定了犹太人的走向以及未来命运。
这对于当时的二战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
那么这场决定性的会议究竟讲了什么,究竟讨论了什么,究竟如何对于欧洲的犹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本片依赖的核心。
关于这个核心,本片进行了论证,一部优秀的影片自然有着自己的核心观点,而一个优秀的核心观点的背后,自然隐藏着某种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前文强调的理智。
作为讨论犹太人命运的会议,与会的纳粹党内核心人物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最后的“团结一致”,他们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后却为了共同的目的摈弃前嫌,最后,一场关于犹太人的处理方案便被定了下来,此后,纳粹针对犹太人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屠戮。
作为一部电影,本片属于场景简单,内功扎实行列,其实这部优秀的作品如果被当成是一部话剧,似乎对于观众更加的友好,但被制作成电影之后,本片所展现出来的张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万湖会议的外景是一个林中小屋,外面大雪弥漫,且即将要天黑,屋子内集中了当时纳粹党内部的核心人物,他们无不权倾一时,但当时对于犹太人,他们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态度,因为其中牵扯的利益有很多,每个人需要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后,再去做决定判断,但这并不是会议的核心。
会议的核心在于调节众多的口味,然后做出一道大餐,这道大餐是需要所有人都点头答应的,否则就不能彰显理性。
于是,争吵便伴随着会议的开始进行。
有的人主张从法理上消灭犹太人,这一主张的核心是逐渐灭绝,从剥夺他们生育权利开始,到最终缓慢的让这一人种从此绝迹。
因为这样有理有据,他们也不能从法理上进行反抗。
有的人主张简单粗暴的进行,对于犹太人进行生理阉割,从而对于这一种族进行直接的灭绝,当然,这样的行为伴随着人道主义压力。
但只要是能进行下去,谁又会在意呢?
也有人主张逐渐的“驱逐”。
因为“驱逐”这一词语具有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在执行驱逐这一政令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虽然标准不一,但最终会达成某种目的。
当然,任何的主张都有着普遍的一致性,那就是灭绝犹太人,对于犹太人进行区别对待,以至于让纯种的雅利安人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
这对于德国纳粹来说,他们召开这个会议更多的是为了知会这些纳粹党内的核心人物,而不是寻求某种方法的最大公约数。
一旦政令下达,属于这些犹太人的前途命运也就会被锁定,最终等待着他们的则是死亡的归宿。
作为普通观众,看了这个会议的过程,看了这部影片,更多的考虑则是电影层面是否严谨,是否达到了一部优秀影片的标准。
此后才是对于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于万湖会议的深恶痛绝,进而达到对于纳粹德国当时的灭绝人性的政策的抨击。
但对于犹太人来说,本片未免太过于直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作为曾经德国社会构成群体中的一员,犹太人的命运却被一场秘密会议所决定,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也不是一个非常让人能接受的决定,但这却是历史,这却是当时的现实一种。
一个民族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这期间自然有着当代人所崇尚的理智与冷静,即使与会的所有人们对于决定犹太人的命运的看法不一致,但他们却依旧有着同样的信仰,那就是彻底的“改变”犹太人。
这种改变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虽然迄今为止,依旧是没有人能说出来纳粹当时为什么要对于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这个问题没有人考证,也没有人在乎,但纳粹对于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传诵。
犹太人遭遇了苦难,我们太多的感知了苦难的本身,但对于苦难的成因却少有耳闻。
或许这一点,我们应该深思。
……你好,再见
一个年轻人母亲非常爱他,但父亲经常打骂他,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后来,这年轻人长大了,他母亲死的时候他才30多岁,目前培养他,爱护她,但她死了,那男人站在目前棺材旁,想哭泣,却没有泪流下来;他的父亲很长寿,在他50多岁的时候才慢慢死去,而在父亲葬礼上,他儿子很惊讶的是,他无法止住泪水,他在恸哭、啜泣,伤心欲绝!
这人一生的动力就是对父亲的憎恨,母亲去世确实是个损失,而父亲死去之时,憎恨失去了意义!
那么这人的一生也就变得空洞了!
憎恨不该是我们的全部!
1小时2500人,1天6万人,1年2190万人……这是一种速度,纳粹计划屠杀犹太人的速度。
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的军队在严寒中痛苦的煎熬,美国的参战令希特勒的梦想化成了泡沫。
1942年1月20日,15名德国军官在柏林的瓦西湖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议。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由于当前战场的形势,德国需要改变之前处理犹太人的政策。
由之前的隔离、奴役,转变为“清理”,即大规模的屠杀。
会议就是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披上“合法”的外衣。
会议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因为所有否定的提议全被绝对的扼杀掉了。
于是,从1942年1月20日开始,犹太人的终极噩梦开始上演。
特别精彩的电影,比2022年的《万湖会议》好看太多!一头金发的Kenneth Branagh是焦点人物,让人挪不开眼球。还有好几个眼熟的演员年轻的身影~不认识的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内在和外表,可以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ps,看的是92min.版。
是一部极其引人入胜的电影,完美地再现了历史上的万湖会议这一重要事件。影片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精湛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那个黑暗且充满紧张氛围的会议室。肯尼思·布拉纳和斯坦利·图齐的表演尤为出色,他们成功地诠释了角色的冷酷和复杂性。电影的对白尖锐而富有深度,展现了那场关于“最终解决方案”的冷血讨论。导演在细节和气氛营造上的用心,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压迫感和现实感。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道德的作品,令人震撼且值得深思。
人类历史的重大选择都是一小撮人决定,这本身就令人丧气,坚定世界无意义;就算其中会有良知者质疑法理性,最后也不过是被后人拿来轻描淡写得证明某种「人性」,作为历史纪录还不如作为一种证明人类世界虚伪的佐证。
整个电影就是一场纳粹的会议,还行。唯一不足的就是里面都是美国人讲英语....
有明确背景交代,最后各个人物结局交代,爆发点是最后半小时。不好就在前面一些处理上太闷。还有感觉更像说明文,最后部分讲故事是新版没有的部分。
演技盛宴,谈笑间决定了最惨无人道的种族大清洗。几位叔都在颜值爆表的年纪,KB叔超快语速的德味儿英语,Colin叔的惊人爆发力,印象深刻。
感觉看不懂
太drama有点受不了。还有为什么全英国人,连只有三句话的接线员都是英国人,斯坦利图齐这个美国人成了主角,而且感觉口音有割裂,开会之前的口音很完美,后面越来越美音。而且只有我觉得他自己就长得特别特别犹太人长相吗?个人审美觉得纪录片类型的比较合胃口,这种看个热闹。肯爵很适合海德里希,他演戏和导演就给人感觉可自恋了(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这次就不是)
会议不是讨论做不做,也不是讨论怎么做,而是把已经定下的方案布置下去。高明的是海德里希和艾希曼巧妙地策划了会议的议程和节奏,排除异议及疑虑,促使与会各方最终都接受了任务,并保证全力配合SS达成目标。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423609/
用超快语速啰哩八嗦念百度百科,穿插一些无聊透顶的对话,好一坨垃圾。
英国人的英语可真的太好听了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影片拍摄的技术水平很高,看完我才知道这就是「万湖会议」始末。
类似舞台剧,如此荒诞的事情竟是真实发生过的
如果没有先看【万湖会议】,我会给这版4星。我一直偏好做观影比较,尤其同个故事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场会议,德国导演的处理是极度克制,克制之后,反而更显冷酷;美国导演仍然偏好核心人物(海德里希)的建立,进而人物框架分层,甚至讨论的话题也有框架,【阴谋】中是把如何界定犹太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讨论议题。为突显冷酷,导演刻意在做一种对冲、类似于戏剧性反讽的设计,一群高官在一间充满古典装饰的喝着红酒间或吃着大餐讨论着极具灭绝人性的清犹计划,同类的设计还有开场一个服务生摔了盘子,艾希曼对其大加斥责,结尾散会前,一群司机士兵在雪地里打雪仗,再被斥责。这种设计的确是work的,但是too much,包括演员们对表演的处理,尤其科林·弗斯。这不是德国纳粹高层开会,更像美国军方开会。太有效的设计现在常常让我产生抗拒
从故事性上来说,挺没意思的...是要当成纪录片看吗?但是演员演的都超好,而且,原来纳粹内部也是这样拉帮结派矛盾重重。最后那段关于恨的解释,很有趣
德版更冷静但是我还是更喜欢这个【英剧版】:谁能拒绝这一大票的老戏骨飙戏啊?片尾跟进的参会人员终局也是亮点
披着法律外衣的集体恶行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那么的毫无人性呢
重现二战时决定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万湖会议,一帮神智健全、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人聚集在一起,从法理到手段详细而又专业的讨论如何大批量的处决一个民族,真实的荒诞总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