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遗忘诗行》🧔🏻♂️ 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2017剧情片🪦正直的人忘了自己名字,却忘不掉土地上的故事。
黑暗的人记着自己名字,却记不起曾做过什么。
🏝️伊朗导演镜头下,太平间成了记忆孤岛。
守墓老人没名字,却记得每具尸体的模样和故事——这近乎神性的宿命,反倒让他成了被世界抹去的幽灵。
🏜️他擦拭年轻女子苍白指尖时,雪落在太平间玻璃上。
那些被军队连夜掩埋的躯体,被历史碾碎的姓名,正成为时代的沉默标本。
而他用植物根系、灵车辙痕、老妇人颤抖的相片,在遗忘的荒漠种下反抗的诗行。
🕯️这简直是关于「存在」的寓言:当死亡都能被系统删除,只有记忆褶皱里藏着不灭星光。
哈塔米用冷调胶片和诗意长镜头,让墓地苔藓、灵车尾灯、老妇人织毛衣的线团,都成了对抗虚无的武器。
🌹或许我们都在经历集体遗忘——被算法肢解的注意力,被流量稀释的悲悯,被喧嚣淹没的真相。
但《遗忘诗行》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哪怕用腐烂玫瑰和生锈铁门,也要为它办一场盛大安魂礼。
我没有因为任何事物而感到孤独,我只是太阳落山时刚好是一个人。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享受一部电影,不代标签。
闭起眼,以第三只眼睛观物。
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 鲁米世界已经分裂了,我必须带你走。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保罗·策兰这是一个答案,也是一个信念,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躺在通往极乐摇篮的你慢慢享受着离苦的幸福时光。
庄严肃穆的白墙已然被时间所侵蚀,一束耀眼的鲜花让画面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气息,男子与老人的对话却让人无奈和震惊。
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忘曾经深爱的人,忘记曾经和爱人在一起许下的诺言;忘却曾经逼不得已的伤痛和罪恶,又试图通过磨灭不堪回首的记忆来救赎内心的惭愧和虚荣。
老人揭开这层纱布,让血肉模糊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之下,揭开赤裸裸的人性自我保护层,让真相暴露在这个阳光灿烂日子理。
试图逃脱曾经的罪孽,殊不知逃避只是懦弱暂时的避风港而已,终有一天,有个人会去让你直击面对。
衣着整洁的妇人,慢悠悠的步伐,看不到情绪的脸......来墓地寻找自己的女儿,一次次孤独的背影归去就是一次次希望的来临;在现实面前,宁愿告诉自己内心所担忧的一切将不会发生,因为活着,要用希望来引路,当作航海中的眺望塔,不会迷失在汹涌的海洋里。
老人如使者般守护着妇人的希望,温柔的拾起掉落在地上的希望。
无声的陪伴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守护,回家的路就在前方。
哲学家般存在的挖墓人,伴随着泥土飘扬,平淡的叙述着别人的世界,听不出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如同电影里面最平常的旁白。
上帝视角的你又有着怎样波动起伏的故事,是否被别人叙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语调。
你漫不经心的叙述着诗,而又很认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每一次泥土的飞扬都伴随着承重的呼吸,平静而又努力的为他们的归宿努力着。
忘记你忘记的事,这才是真正的遗忘,就如同山坡上一座座坟墓,没有名字,毫无痕迹,一个个数字就如生前所居住的门牌号。
他们失去感知静静的躺在山里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而他们在世间的过往又有多少被人们所提起,还会有多少人在一个闲暇的午后谈起他们。
爱你的人一如既往的爱着你,在不同空间维度的他们是否能感应到这平常的一切。
他们,我们都是时间的战利品。
平凡的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女孩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就如同老人在给自己的儿子,妇人在给自己的女儿办葬礼一样。
彼此互不相识却竭尽全力给予善良,信仰的支撑,对现实的抵抗,微小却不曾懦弱或违背自己内心。
在这顽固丧失公平和光明的社会勇敢的选择内心渴望。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
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试图去读懂他们人生真谛并从中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带着信仰勇敢出发。
将信仰如雨露洒在这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给予处于幼儿社会一场隆重的洗礼。
在挣扎中寻找生的希望,不曾放弃对你的热爱,愿竭尽所能陪伴这你成长。
原谅你曾经的不堪,理解你所处的环境。
我们贡献给生者的时间很少,但我们会给予死者永恒的爱,我将永远活着,如果你可以活着,活下去,违抗天堂最神圣的法则。
在超级平淡到了过了头的舒缓叙事中,包括血迹斑斑的入殓房,我们可以想象影片没有直接呈现的可怕场景。
这部智利影片讲述一位看守入殓房的老人为一位在抗议中死去的年轻女子办一场葬礼的故事,这具遗体被军警在对其他11位遭处决的抗议者毁尸灭迹过程中遗落在停尸房中。
老人在试图完成此事过程中遭到当局诸多限制,当局试图让人们忘记发生的事。
鲸鱼搁浅的新闻及其奇幻画面穿插影片,最后,幸存的在死去的鲸鱼旁边游弋,拒绝遗忘。
影片摄影构图也较出色,尤其是片尾。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没俩月的西班牙语电影,伊朗导演阿里雷扎·哈达米的处女作。
故事的背景设在智利,或者世上任何一个你愿意的角落。
电影时长93分钟,很讨喜。
昨天下午一刷,觉得对白零零碎碎,虚虚实实,有点懵。
今天上午再静心刷一次,越看越有味道,不禁拍着大腿说,妙啊,本月的三甲有了。
西班牙语的电影,色彩鲜明,热情奔放,人物饱满,情节缜密是它的特点。
而南美洲电影独有的风情,常常将暴力美学和死亡结合在一起。
东方人将死视为庄重的仪式,讳莫如深。
南美人则肆无忌惮的议论死亡,尽情的调侃死亡,与死亡同眠,显得不拘一格。
如果再融入了这片热土上纷乱的政治和战争,独裁军阀和腐败等情节,会让电影有一种奇异的魔幻感,像一出荒诞绝伦的黑色童话。
例如《潘神的迷宫》,《杰出公民》等。
电影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都上了年纪。
作为老年人来说,死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天边,是几乎可以预见的眼前。
更可况,这些人物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一个墓园的管理员,阴森的停尸房,驻满十字架的墓地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场所。
电影以太平间看守员和掘墓人的工作场景对话为开篇,一个瞎子掘墓人,眼瞎路子广。
在为每一个死者挖坑前都喜欢讲一个道听途说半真半假,关于他们生前的故事。
算这个枯燥行业的自娱自乐,算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也算人世间对死者最后的送别。
编号997,一个76岁的老头,一张不辞而别的纸条,一趟没有回程的公交车,一具永眠于此的尸体。
家属认领,文件审核,签字盖章,挖坑下葬。
一个生命就此告别,看守员一天工作的结束,年终无休,日复一日。
看守员很老了,须发皆白,他的记性很差,行为反应迟缓,他甚至记不得自己的名字。
看守员的记性又出奇的好:他记得所有相关数字,他的所有时间以天数作为计算;他记得那个每个周日都在墓地里徘徊的母亲,查看墓碑上有没有她失踪女儿的名字,这已经是第249周了;他能一眼认出犯人的脸,记得十几年前为他代笔的一封家书,他唤起那些从良的恶人们内心最害怕的秘密。
停尸房里都是死人,死人不会说话,身上的伤痕却提醒着活着的人他们生前经历了些什么。
看守员收集的剪报,“被秘逮捕的人消失于世”,“像流浪狗一样被杀害”,“罢工中止”等触目惊心的标题,暗示着凋敝落兮的墓园外的种种不太平。
运尸车司机是他的朋友,被砸烂的车窗是城里暴乱留下的记忆。
这场风暴愈演愈烈,黑暗的势力已经渗进了墓园。
看守员年事已高,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却被卷进了一场无妄之灾里。
几个在运动中枉死的人,他们的伤痕累累的尸体成了“那些人”的眼中钉,需要尽快毁尸灭迹,顺便还想将无辜的看守员变成殉葬人。
也许是凶手漫不经心,也许是看守员的命不该绝,他趁着夜色逃脱,惊魂未定中匆忙返家。
朋友都劝他赶紧走吧,执拗的老头摇摇头,说还有一具尸体那些人忘了带走,是个年轻的女孩,我想帮她下葬。
乱世,生得艰难,死也不易。
若要入土为安,资料证明,繁文缛节数不胜数。
看守员不惜将给自己的墓地都拿来给她安葬之用,还动员了那个苦苦寻觅的母亲,将她视为自己失踪的女儿,用她的名字申报,方得如愿。
电影头尾都穿插着一条新闻,七只鲸鱼在岸边搁浅,奄奄一息,上百名志愿者前往拯救。
鲸鱼被视为海洋中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要出现这种集体自杀的状况尚不得解。
电影出现了几处匪夷所思的镜头,例如天空忽然浮现了一条巨大的,仿似在翱翔的鲸鱼,房间里下起了不知是雨还是泪的水滴。
空中传来了鲸鱼的长啸,像是悲鸣,又像是对看守员的示意感恩。
鲸鱼搁浅,同类不顾自身风险上前营救,虽不是人类,却具有和人一样的灵性,即使前赴后继的死去也在所不惜。
最后时刻,唯一一条存活的鲸鱼离去,在远方的海洋里鱼跃翻腾,是重生,是告别,看守员久久凝视热泪盈眶,观众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
此时此刻,鲸鱼和人化为一体。
许多细节在二刷时得以发现,甚为巧妙。
首先是数字上的安排,最终的编号是1001,这个披着奇幻色彩的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不谋而合。
葬礼过后随即而来的是婚礼,死亡迎来了新生。
倾斜的街道,破洞的胶袋,散落的橘子,电线杆上贴着的竞选者留着神似独裁者希特勒的小胡子;竞选者海报的背面,竟然拿来当葬礼的印刷单,一正一反极具讽刺感。
看守员张贴海报,狂风骤起,卷走了所有的印刷单,即使被印在背面的竞选者,也注定在历史里不能留下痕迹。
最初滚来的轮胎,镜头浮现的是孩子们的戏耍,再后来滚来的轮胎,跟着的竟然是年轻的“自己”帮忙,倒后镜和人物褪色的身影都暗示着这些是不合理的存在。
还有那黑暗狭窄,宛如九曲十八弯的资料室,和迷宫一样的墓地,这些死亡气息越浓的地方,看守员却越游刃有余。
“那些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却能每次都在死亡的区域里化险为夷。
逃脱时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到了边缘的几乎要跌落的玻璃杯,还有地板上捡起的鲸鱼耳环,丰富的电影语言里留下了大量遐想的空间。
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堪称惊艳。
四星半。
恶行与善念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
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
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
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
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
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
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
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
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
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
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
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
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
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
(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
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
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
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
(2)鲸鱼搁浅的报道。
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
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
(3)尊严意识。
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
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
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
(4)移情的作用。
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
(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ps.感谢熊洛伦佐翻译并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最开始是xhs推了好几次,加在片单里好久了,终于首刷了一遍。
坦白讲,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可能需要多刷几遍或者一些解读辅助,但有好几处印象很深刻的地方首先就是影片节奏很慢,画面很有摄影艺术感,很多时候台词是次要的,主要叙事交由画面。
影片中大篇幅出现的冷暖色调,不断交织、更替、碰撞,形成了一种高于语言的传达。
在我的感觉中,老人、他的服装以及他熟悉的生活方式都属于冷色,他的生命寄托在这种色调的生活之中,而暖色生活是一种更具有生机的生活方式,影片中也出现得很频繁。
我认为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老人与这种生机生活的矛盾、对立、不融合,很多时候他与暖色画面同时出现时,都处于阴影与遮挡之中,他不属于那个世界,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上去死气沉沉,但却最舒适;二是可能隐喻的一种变革(我不太了解这方面具体背景,所以仅作猜测),时代在发展在改变,时局可能也并不安定,而这也直接造就了老人所面临的处境变化,老人退休看似是从阴暗走向光明,可那并不是属于他的生活,他更多是一种无所适从,而在停尸房工作了一辈子的他,最后想给自己的女儿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要受到层层阻隔,悲哀而讽刺啊。
然后就是配音,整部影片除了最后,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而是采用环境音来烘托氛围和情绪,个人感知最深的几处是老人独自在家的那种孤独和去办下葬申请时闹钟声音的焦虑急促。
就感觉更能有一种沉浸式的代入感。
很安静但是又很丰富的感觉。
而最后音乐响起时,全身鸡皮疙瘩暴起,啧,绝了,跟着片尾字幕慢慢回想老人的经历,与死亡朝夕相处,与生机处处擦肩,人与鲸鱼在同伴、亲朋逝去时长久的悲哀,而生命仍在继续,传递出一种不同于朝气活力的生命力,这个层次真的很丰富,值得品味。
最后关于影片的线索、叙事、隐喻等。
说实话,阅片量有限,有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比如反复出现的老人与挖坟的画面、老人对数字的特别记忆力、老人意识中出现两次的鲸鱼与雨滴等。
按我的理解,可能分别代表着对死亡不同的两种看法慢慢互相理解并融合、死者以记忆的形式在生者口中(或者说故事中)具象地活着、对应结尾搁浅的两条鲸鱼并表示着老人对于死亡意义理解的深入。
具体的我并不能解读很深,目前体验大致如此。
深沉而内敛的一部电影,人物很少,成本不算奢华,台词也不多。
因为有人说此片后劲很大,很久没有感受“后劲”和“上头”的小心脏。
想试试喝一杯烈酒后的感觉。
但是说实话道行不够,可能我领会的只是画面和台词表面的那些意思,但没有悟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观众如果是太年轻和太浮躁的人是无法触及电影的灵魂的。
画面很干净配色养眼,大海的蓝、泥土的黄,灰色的殓房、昏暗的灯光…… 这些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适配度很高。
一个守墓人,执着的将一个陌生女孩安葬完成。
他说他从来不记得人的名字,是的,根本不需要记得,因为他的时间里和世界里很简单很寂静。
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他们有始有终。
片中那一幕哀嚎的鲸鱼从天空一跃而过,画面让人灵魂震撼,视觉感得到极度享受。
片尾广播里播放着关于鲸鱼的新闻。
我认真的做了笔记,道行不够深的我,对这一段叙述非常着迷:”其中一只搁浅的鲸鱼得到救治,另外六只没有存活,救援者们不辞疲惫地工作了几天,利用潮汐将这只雌性鲸鱼送回了大海,但它不停地在其他六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作为群居的动物鲸鱼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配偶或其他亲属,它们会紧紧相随不愿离开。
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似”。
有些人固守着一个地方孤独终老,也许不是为了等待什么,而是为了纪念和寄托些什么。
在观影期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人把每一个逝者安顿妥当一共是1001个,那么他的以后要交给谁去安排?
不禁有些心疼和心酸。
(完)
本片是伊朗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的处女作长片。
导演1980年生于伊朗,先在马来西亚求学,又在法国和美国学习电影制作。
这部电影取材拉美,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拉美故事。
“遗忘”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电影的背景是19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开启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对异见者进行残酷镇压。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处老旧的墓地。
一个白发苍苍的守墓人记忆里埋藏着很多事情,他能认出曾经同在狱中的罪犯并记得他在第2679天后出狱,他记得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来殡仪馆寻找女儿的老妇人已经来了249回,他记得自己已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
他唯一记不得的是自己的名字。
电影里所有人都没有名字,他们只有身份,运尸人,掘墓人,老妇人,年轻死者,“暴徒”,官僚。
运尸人谈论着城里的示威活动,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又无可奈何。
一群“暴徒”突然闯入殡仪馆,绑住守墓人,在此处理“抗议者”的尸体。
老人被带到荒野,一声枪响。
老人没有死。
枪声似是幻觉,也像是当权者的玩弄。
一具无名女尸被遗忘在停尸房,年轻的尸体还能感受到曾经的活力。
守墓人决定好生安葬她。
他为她清理了身体,制作了一份档案,制造了各类证明,让出了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墓地,以老妇人女儿的名义,举办了正式的葬礼。
以上就是整部电影的情节,简洁,克制,哀而不伤。
既有伊朗式的沉静,也有拉美式的魔幻。
“枪毙”守墓人后,荒漠里出现巨大的手部雕像。
黑暗的塞满文件的地下资料室,像历史的迷宫,大胆闯入的“暴徒”会被困在其中。
开具死亡证明的老年管理者办公桌上摆着一堆闹钟,每隔一会响一个,每关一次老人都要思忖片刻,甚至反问守墓人:“设这个闹钟是要干什么?
”售卖墓地的女人告诉守墓人:“永恒已经变得很短了,十年,十五年,取决于金钱。
”“暴徒”把墓地封住,守墓人逃出,他决定必须取出尸体安葬,他来到殡仪馆,正在踌躇时,一个年轻人出现,和他一起撬锁,搬运,浇灌花草,毫无畏惧。
还有从头至尾一直在出现的鲸鱼。
开头新闻片报道海边搁浅的七条鲸鱼;女尸佩戴的鲸鱼耳钉;女尸出现后守墓人在墓地里看到天上翱翔的鲸鱼,一声哀鸣,一阵落雨;葬礼完成后,守墓人来到海边,看到鲸鱼的尸体,也看到在海中跳跃的鲸鱼。
新闻报道还在关注搁浅鲸鱼,六条死亡,一条被救,被救的鲸鱼一直在附近徘徊。
电视里说鲸鱼是社会性动物,互相之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它们会感受到同类死亡的悲伤,如果死亡的是亲属或后代,它们便会紧紧跟随着,不愿离去,这种浓厚的感情与人类极为相似。
鲸鱼已经成为电影隐喻系统最重要的一环。
它是受伤后的善良,庞大,脆弱,沉默,无助。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都是迟暮的老年人,他们注视着世界变幻,目睹着青年的四散。
他们有的已经不知所踪(老妇人消失的女儿),有的奋起又沉没(无名女尸),有的安详地接过上一代的衣钵(帮助守墓人的年轻男子)。
“昨天”的老人们已经远离舞台,对于正在上演的正邪爱恨,无能为力,他们只能联手安放破碎的今天,等待也许还有希望的明天。
无名女孩的葬礼的告知书被迫印在总统竞选广告背面,正面写着竞选口号:“选择一个对的人,过去的终究会成为过去。
”遗忘是黑暗森林的强者游戏。
电影里还有一场雨,守墓人在家中想在笔记本上书写,笔却无论如何写不出文字,当他去邮局寄送笔记本时,邮局的笔也写不出文字,滂沱大雨,倏然落下。
记不住的名字,写不出的文字,口口相传的死亡故事,层峦叠嶂的秘密档案。
遗忘是抵抗恶的障眼法,保护善的护身符。
这个故事可以很大,国家,历史,政治,强权,动乱,暴力。
但电影几乎没有正面触达,观众跟随着人物,逶迤在城市边缘的角落,聆听着“远方的哭声”。
世界上没有被恶遗忘的地方,正如时间里没有被善遗忘的人。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
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
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
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
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鲸行
全程以为是西班牙,但一看时代不对啊……直到结尾字幕的最后,才想有可能是南美智利?
在超级平淡到了过了头的舒缓叙事中,包括血迹斑斑的入殓房,我们可以想象影片没有直接呈现的可怕场景。鲸鱼搁浅的新闻及其奇幻画面穿插影片,最后,幸存的在死去的鲸鱼旁边游弋,拒绝遗忘。
这电影质感非常好,但依然给我看困了
里面的角色有点脱离现实,就算加成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感觉到强烈的不真实,仿佛都是导演剧本下的一个个棋子。捡起了掉落在路上的水果的男主,跟着女性回到家里,女性一声招呼也不打直接进了家门,男主则很知趣地回头就走了,这段也太假了,都是机器人吗这。还是那句话,需要去了解历史背景或者剧本外的各种设定什么的才能发现电影拍的好的电影,那本身就不是好电影。真正的好电影就是要你白纸一张去看的状态下也觉得好看。中间鲸鱼的几个超现实的镜头也是莫名其妙,如果这能叫艺术那艺术仅仅就是拉高自己逼格的工具罢了,让人看不懂不叫难,把难的东西给让傻子看懂那才叫真的难。节奏一塌糊涂毫无看点的片子。
3.5/5 滿屏的符號,精妙的安排,把言說的慾望同政治性、回溯性一起嵌入到一個簡單的故事里。個人的歷史可以被手動改造,那麼國家的歷史呢。鯨魚製造的詩意略過刻意。
了解到背后的历史,不禁觉得那些之前懵懵懂懂的情节都有了深邃的意义。
看这部片子我有太多问题了,为什么要用枕头套把自己头裹起来还不盖被子?为哈他帮她捡水果还送回家她不道谢还全程无交流?写不出的笔墨又是啥意思?室内的雨?空中的鲸鱼?
朴实无华,莫过生死。无法遗忘那一道道的记忆裂痕
活着 寻求着心灵安静的过程
或许是相关题材的拉美片太多,让我觉得伊朗导演带着未酬壮志去智利拍这样一部关于极权与遗忘的电影,比在他的祖国合适得多。纪录片大导古兹曼期望却不可能抓牢的家庭到国族记忆,在哈塔米镜头下,表现为一头看墓的老鲸鱼,迟迟不愿离开尸骨未寒的瓦尔帕莱索海岸,即便它(他)们是陌生鲸(人),却也是自己心心念念而不能遗忘的诗(尸)行。
#SIFF2018#这就是诗。
没看懂
看过会心疼的电影!一位老家伙带着同样不年轻的两个老伙伴,为一个陌生女孩安葬的故事!编剧兼导演笔调和画面极其克制,你只有仔细看,才会感受到这份克制背后留了多少血多少泪。他告诉来了20年的老太太,这座墓地要被关了;他翻看相册时,我们才看到一个更年轻的他和一个更年轻的男孩的照片!二十年过去了,他们同样残忍,这帮老家伙们同样无助,面对还不能下葬的年轻姑娘,他伪造证件,说自己是女孩的父亲,他求老太太拿到了一份出生证明,这时我们才知道她失去的也是女孩。他给女孩选了永久墓地,希望她不被打扰,他求司机掘墓人老友,帮他运送埋葬姑娘。甚至在恍惚之间,他看到儿子都来帮他打开门锁。那在头顶飞过的巨大鲸鱼,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灵车司机的车前玻璃,让人又哭又笑。大街上那张男人的海报,是塔可夫斯基吧?他何尝不是一位诗人呢
超現實與詩,漂浮躍起的鯨魚與散文,一次解讀。
一部外国电影没听懂一句话,看完结局才是笑话。
73分
飛躍天際的鯨魚鳴叫聲,也是每個正義人士心中的創傷,老人無意中觸及到國家至暗時刻,而官僚和體制的嘴臉與行為對於天朝觀眾也頗有代入感。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每個逝者都有一個故事,即使是無名女孩的遺體,也要得到妥善的葬禮。魔幻現實主義的部分與溫情的劇情相得益彰,繼《少年派》后我們再度看到高高躍起的鯨魚。停尸房老人什麼都記得,唯獨不提自己的姓名。電影風格如散文詩一般散漫,也隱含對智利、伊朗政治的批判。三星半
2.5 围绕遗忘都讲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