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教育题材的电影总是令我为之动容,一次次触摸那些美丽心灵,一次次体会那些倾心投入却不仅仅把育人当成一份工作的教育者们的无私与伟大。
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教师都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他们影响过我们,也正影响着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点滴付出,都与未来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觉得“教师节”过于刻意,只有容易被忽略或相对弱势的群体才应得到节日的关照,总统官员不会享有节日,杰出科学家也没有,荷包满满的商人更没有,所以教师也不该有,全社会若真心尊重教师,就把每天都过成教师节。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
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在知道是真实故事改编之后眼泪更没有停下过。
这是一个和张桂梅老师类似的故事,平凡又普通的英雄的故事。
一个菜鸟新手老师,带着所有预设的美好来到学校,她希望能通过课堂来拯救青少年。
她笑的明媚,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将她打倒。
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背景,全年级最差的班,所有棘手的问题摆在她的眼前。
她不知所措,但没有想过放弃。
自费给学生买《安妮日记》,带他们去参观纪念馆,找到《安妮日记》的原型来学校做演讲,因为学生而疏忽了爱人放弃了家庭,她每一次的决定都让我泪流满面,可她笑起来真的太美了。
做超人好难啊,但信仰真伟大啊,即使在成为超人的道路上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但最终她做到了,她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
真好,原来真的有英雄,原来英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自由作家 (2007)8.62007 / 美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 希拉里·斯万克 帕特里克·德姆西
影片后半段,师生们用一个叫John Tu的人赞助的几十台电脑将各自的日记编辑成书,因此《街头日记》才得以诞生。
这个John Tu就是金士顿(全球第一内存品牌)的老板杜纪川。
转贴:在电影《街头日记》中,奥斯卡影后希拉里史旺饰演一名初出茅庐、充满理想的年轻教师古鲁威尔,她负责指导一群充满暴戾之气、身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高校新生。
古鲁威尔透过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但结合了音乐及生动的校外教学,同时鼓励孩子们用日记写下在黑帮暴力阴影下的生活,并且以古鉴今,对照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让学生们放下仇恨、学会宽容。
而学生们的面对街头暴力及黑帮威胁的真实生活日记,是《街头日记》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进而成为了《街头日记》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轴。
杜纪川正是被这些高中生孜孜不倦、跟随古鲁威尔学习精神,以及面对艰困环境坚强成长的毅力所打动。
怀着回馈社会的热情,除了为学生们添购计算机和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杜纪川更资助学生们实地游览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场景,例如位于波兰奥斯比次(Auschwitz)的纳粹集中营,和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波斯尼亚。
今年正值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建20周年纪念,由海外华人孙大卫、杜纪川合力创建的金士顿科技公司已有计划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帮助中国的青少年和其他弱势群体。
信息来源http://www.kingston.com/china/press/2007/corporate/prc20070403.asp关于电影“街头日记”:1. 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及MTV音乐台发行2. 上映日期 - 美国:1月5日 、 英国:3月2日、澳洲:3月22日、新加坡:3月29日 、马来西亚:4月12日、 泰国:4月26日、香港:5月10日、 台湾:5月12日。
(中国、 日本、 韩国及菲律宾: 上映日期未定)3. 奥斯卡金像奖影后 希拉里史旺(Hillary Swank)领衔主演4. 导演及编剧:理查德拉葛瑞夫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
制片:丹尼 迪维托 (Danny DeVito)。
5. 电影幕后花絮:* 电影耗时六年拍摄而成。
* 当时总计有150名学生日记被集结成册出版。
电影灵感来自其中4-5个孩子的故事。
* 这群学生们不仅熟习名著《安妮日记》(Anne Frank),还研读了《莎拉塔的围城日记》(Zlata’s Diary):一个名叫莎拉塔(Zalta)的14岁女孩,纪录的她在波斯尼亚内战中生存下来的真实生活故事。
学生们深受这个故事的感动及鼓舞,莎拉塔后来更飞往洛杉矶与学生们见面。
* 电影中没收录的后续发展:毕业一年后,古鲁威尔(Erin Gruwell)带着孩子们实地考察波兰奥斯比次纳粹集中营、波斯尼亚和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的故居,亲眼看到书中出现过的场景。
导演原本有意拍摄这段精彩的后续发展,后来还是因为与影片情节不搭而作罢。
* “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计划至今仍延续更拓展了规模,古鲁威尔则正在全美各地推广实验性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 本电影由MTV音乐台电影公司制作,音乐理所当然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及一大卖点。
《街头日记》电影官方网站:http://www.freedomwriters.com/
头儿说最好别戴珍珠项链,但仍然戴
头儿说《奥德赛》太难,从大纲里去掉
仍然教
Still wearing pearlsStill Homer想起最近听的Still有个性的新老师,而且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爱学生,而不是根据肤色和生活背景直接去judge他们,很喜欢
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凑140)
一个好老师,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感动了她的无可药可救的学生。
那些学生不一定,全都有好的将来,但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好的改变,有了一个好机会。
学校电影,能打动人,就成功啦;还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低层的美国梦:)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
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艾琳老师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影片中的Freedom Writers 计划至今仍在美国延续,并成立了基金会用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两次要流泪:一次是学生说这个班是我的家,老师是我的希望;一次是爸爸说,为女儿骄傲,崇敬女儿。
确实有几个父亲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上次看的教育片也是外国的,上次老师是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次是写作dairy来激发问题学生。
鼓励式教育是适用的,但也更多的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无比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意志等等,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女主的设定就是“神经质”,一旦决定好一件事,就发疯般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无论多么艰难,她愿意付出自己的身心,心甘情愿,就算这路程中有失去,但一腔热血总不会被辜负。
离婚是没有被料到的,但也是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
有个很搞笑且讽刺的局面,一开始三人见面时,丈夫劝女主的父亲支持女主,说这样会让女主开心;后面父亲一直默默支持着女主,陪着她到最后,但丈夫半路退缩了。
“在我和学生中,你选择哪一方?
”“如果你真的爱我,不会如此问我。
”两个理想信念不一样的人,在崇高理想与信念前的选择,也终将是反方向。
1.她兴冲冲地进门说着自己同学生关系的进步,就不由得皱眉,别自顾自呀,看看他呀,他心不在焉那。
最后到底是离婚了。
2.现实中的Mrs.G此后开始推广自己的教育计划,她走上讲台,是按计划行事的自信满满,还是环顾四周突然觉得需要力量?
我很可以说Mrs.G精神可嘉,然后又不自觉地将她的行为与教育系统对立起来,对推广计划抱以悲观。
3.她向学生争取认同,又与学生们一起争取他人的认同,起初并没有多大野心,之后却能全情投入。
最后真的成功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真正的联系,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探索未知,他们有机会了解到什么是真正有力量的,因为亲自看着它发生,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明白事理吗?
他们成就了彼此,在人生中这永远是少数的机会。
4.伊梅尔达·斯汤顿饰演的体制内教师也十分令人难忘,她爆发那一刻的表演有力极了。
坎贝尔夫人极力维护教育体制的秩序,抱有理想激情的新老师则不自觉地追求特殊,这两股态度之间的战争是永恒的,不会有完胜。
当矛盾激化,她激烈的回应耐人寻味,看重教龄和资历,看重经验,损害书籍就禁止借阅,这遵循规章的做法能提高效率,也是她眼中的公平,数十年如一日的模范教师更没少出过。
扪心自问,她们一直严格恪守并极力维护的秩序竟然遭到这些随便搞花样的年轻人的破坏,怎能不愤恨不平?
5.Mrs.G的成功确认了一个不断被肯定的尝试:关心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并努力提供方法,与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教育有非常私人化的一面,与个体经验相关,而这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轻视和破坏,尤其是制度化的行为。
Mrs.G被树立成一个典范,也许就是在表彰她面对社区生活和教育体系的挑战时获得的成功,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重新看待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一起实践想法。
电影具体表现了所发掘出的力量有多惊人。
6.具体说来,这种力量的性质并不是普遍的。
她的学生多次提到战争和暴力,严厉的生存环境令他们具有顽强的性格,使得他们一旦被激发就会义无反顾地追求。
向上爬的求生本能,混合新大陆爱好的启蒙神话,在多种族的美国社会似乎还有生猛的魅力,而在过度文明化的欧洲则显得行将落幕多了。
比照同样题材的《历史系男生》,气质和着眼点就大不一样。
7.通常来说,老师们理想的荣誉学生要么有种拒绝世事的本能,要么天生就能在学业与现实间应付自如。
因此,这些容易对现实发问而常常不顾课后作业的学生,有些老师可能梦寐以求,另一些则唯恐避之不及。
这种偶然只能归结于教育的不平等。
8.作为教师家庭子女,无法不对以上种种战争-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各自与现实之间,或在自我之间-印象深刻。
事实上,老师若试图向学生负责,每一堂课绝对是时不我待寸土必争,但很多课堂上可能根本没有交战的双方,这其实更加残酷。
9.无论在何种社会何种现实面前,这种战争不得不持续下去。
Hector说:Pass it on, pass it on!全部意义都在此。
虽然看之前、看之中、看之后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部套路非常明确的《死亡诗社》式的电影,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一家人,中途家人肯定会不理解,肯定会创造些奇迹和感化。
但我还是被这电影打动了,为什么?
因为真实。
那些街头的战争,不会是假的。
那些孩子们不屑目光下带着伤痕的抗议,不会是假的。
我带过这样的学生,现实是,分分钟想死…生活满是沮丧,何来那么多励志…
斯万克的脸几么长
嫌咒长
在电视里看了三遍 每次回家电视里刚好都在放 我有什么办法
Я так скучаю по тебе
被名字骗了,不知电影跟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 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个好片。Hilary Swank 虽然不漂亮,但有特别的魅力,只是真的没有多少女人味,希爷不是白叫的。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新的种族矛盾的解决依靠的是另一个种族矛盾的惨局。美国一旦有新的社会问题,就会翻回历史,将欧洲国家的黑历史再拿出来鞭尸一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不光彩的过去,也可以疗救 转嫁自己的社会矛盾 而且上个世纪的那几十年,韩裔甚至亚洲国家的后裔在美国遭受的待遇 电影轻轻带过还试图将矛头指向韩国 美化自己的行为 可是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明明是韩国长期被黑人欺负 韩国人是那么温吞又守礼的个性 都能拿起枪守护自己的社区 该是被逼到什么地步!看起来的所谓进步也只不过是从白人视角到黑人视角,不对,是南美的原住民视角,还不是什么黑人视角!但其实终究还是白人视角,被忽略的亚裔呢?他们其实是符号般的存在,没有声音的。这么高的分都是怎么出来的啊?人间迷惑
、、万变不离其中、、It's a heartwarming story, one that has - in one form or another - been told before, but with a fresh angle that should make it a success
够老套的故事
Ms. Erin Gruwell, totally is my hero...
最后还是挺感动的 但是整体不喜欢 太自恋了
老套的剧情了,不看都知道要说什么
因为被这个片子勾动,倒是又去把《超脱》重新复习了一遍,也被那沉重到无法开解的情绪重新碾压了一遍。
太理想化了
那个拼命给erin找碴的老妖婆简直是我高中班主任的翻版啊那嘴脸看了就想一巴掌呼上去!!!
cliche cliche in real life~three stars for the hot chick tho.
作为传记,这个老师很牛,这些学生很幸运。在人生重要的时刻,遇到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重要,非常重要。
我是因为《超脱》来看的这部电影,除了都是学校题材以外,两部电影的差别巨大,《超脱》本质上还是是一部典型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换汤不换药,正如结尾讨论英雄的话题一样,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崇拜各种英雄才有了这个强大的国家。
对这类电影完全没有免疫力
什么叼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