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荒野来,要到大海去,远方的汽笛已经响起,生活却拦住了我的去处。
她赠予我故事,我为她写诗:人生海海,离合悲欢。
留一身刺,壮一世胆,执一心善,舍一生伤。
伤害过我的,我绝不原谅,说人有病的,才最不正常。
我不想被任何东西卡住,也不愿被任何观念束缚。
我要一直游,游到太平洋,游到海水变蓝,然后变成白云。
谁说刺猬,不能随风飘荡?
刺猬的看完了,个人很喜欢这种带点儿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的故事,葛大爷还是那个葛大爷,在烟囱上看着女儿车队走远时忍不住失声痛哭的样子演的特别好。
王俊凯这次挺让我意外的,因为我看之前对他没抱有什么期待。
毕竟对他演的作品不太熟悉,看完以后明显感觉他是在努力褪去偶像标签的,身上是真的立住了演员的信念感。
影片整个是从周正视角展开的,这个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敏感的少年,总是闷闷的站在一边观察着这个世界。
因为台词不多,所以他的眼神就是他表达情绪的窗口,电影刚开始看不太懂,但后面真的能跟随王俊凯的表演感受到周正的痛苦,表面看上去是荒诞里带一些幽默,细想都是绝望。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高潮部分,周正被迫跪在白三爷面前承认自己不正常那里,我是真觉得周正好像被什么附身了一样,吐出一口血,说出那句:“我把你爹吃了!
”的时候,明明嘴角带笑眼睛里却是歇斯底里的疯狂,还挺瘆人的。
我觉得这才是周正,被周围环境压制到内心已经崩溃的周正,像一只刺猬把自己的尖刺全部竖了起来,准备对一直束缚他的规则宣战。
王俊凯这段演的挺不错的,很邪很疯,完全超乎我的预料,难得能见到他这么“吓人”的一面。
后面找个时间想去看看小说了,说实话,电影虽然足够打动我,但有些地方总觉得导演有话想说,但我还是没看透,感觉看完文字描写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不愧是上影节的最佳编剧奖,看完之后真的很震撼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happy ending,我们到最后也并不知道王战团到底去了哪,周正到最后也没有原谅家庭……但是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很难说这部电影里到底是谁错了,或者说谁都没错,他们都是被卡住了但是当长大后的周正说出:“我就是王战团”“我不原谅”时,这部电影就已经打破了这些年来固定的“包饺子”式的结局在周正身上,是一大家子人病态的嘱托,他在学校被欺负,他们却说他是中邪了,他为了妈妈向大仙下跪,妈妈却逼着让他说自己忤逆父母,但他还是反抗了,嘴里面含着血,反抗了所谓的封建迷信,他的眼里闪着诡谲的光,那一刻,他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了,警察来时,他大声的说:“我是育英中学初五学生周正!
”我就是我,我不是大磕巴,我也不是疯子,我是自己的轨迹何其不幸,周正遇不到懂他的家人,但何其有幸,他遇到了王战团,他带着王战团的灵魂,走了下去影片的最后,周正看着海,海里有曾经的王战团,海里有王战团的梦“我肯定我们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了”
周正是另一层面上《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里坐船离开的妹妹,“如果我和你一样的年纪,你会爱我吗”时妹妹对巴里回绝后,镜头留下巴里在水中的尸体,而《刺猬》里的周正冷漠说出“我不原谅,我不能原谅”,却也温柔地替母亲擦去眼角泪水,刺猬是更东亚的自救,是不彻底的爱恨。
吃下的中药、服下的安眠药、是由亲人的怀抱和泪水制成,必须毫不回头、就像追逐正在消亡的生命一样,永永远远地跑下去,才能到达如梦似幻的太平洋。
导演与编剧对所有“卡”在其中的角色饱含深爱的凝视和谴责让我感到钝痛又释然,角色看似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其实都有一条逃离的路,他们集体假装看不见,这份悲哀像蜘蛛的网一样,织住家族所有人,他们挣扎又窒息死去,最后死在安稳的网里。
王战团愿意为了老婆去看大仙,回答你开心所以我开心。
周正愿意为了痛苦的妈妈跪在大仙面前,因为你心碎所以我心碎。
这条生路,王战团放弃了,周正走通了,每个卡在缝隙里的人啊,甚至不必指明,其实我们都懂该如何逃离。
《刺猬》真的好难看,原著《仙症》妙笔生花,情节散文不散,结尾最后一句话升华,当初看完不禁赞叹郑执已然进化。
而顾长卫导演的《刺猬》走了最失败的一条路,复刻情节却未能聚拢成团,就像王战团抓不住的“气”,转瞬即逝。
而电影已然面目全非。
“中国第一摄影师”看来不具备导演思维,更在晚年丧失了艺术天赋,画笔生锈、思维固化,完全没有仙气儿,卡在了属于他的年代里,腐朽而陈旧。
王战团好大海,也好下棋。
而且看起来棋艺了得,会走盲棋,还杀的老贺气的甩盘。
有意思的是每每盘子翻了,总有颗兵还在滚,往前滚,停不下来。
王战团下棋的镜头有很多,或和老贺等一众老登切磋,或和周正切磋。
有一回,王战团和老贺下棋,老贺要拱兵过河,但王战团以相吃之。
老贺惦记着这颗“死子”,偏要悔棋,王战团连声道“不应该”,气的老贺给盘掀了,巧的是,那颗老贺想拱的“死子”落在了地上,一股流往前滚,全然不像一颗死子。
又有一回,老贺此时已经头七,王战团正和老贺的冤魂下棋,这冤魂还似一颗“死子”。
这时,周正前来求救,他正被自己的一帮同学追杀,这帮“不应该”之人撞翻了棋盘,毁了你和老贺的棋局,棋盘上的那颗兵,那颗“死子”滚到地上,一股流往前滚。
于是王战团不知是出于对那帮人的怨气还是对老贺的追忆,追赶这冲了上去,看着是要和“不应该”小子拼命。
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那小子明明摔了个跟头,已经手到擒来了,王战团还在跑,往前追啊追。
追的是什么呢?
追的是老贺的冤魂,老贺的“死子”。
但王战团在事后连声叹气,说自己没追上老贺,“他跑的太快了”。
果真没追上么?
要我看,是追上了的,因为这之后,王战团接过了老贺的衣钵,成了那颗“死子”。
爱人出于爱给王战团下药,让王战团一直昏死在房间里睡觉。
之前,老贺是那颗拱不过河界的“死子”,现在,王战团是拱不过河界的“死子”。
王战团被“卡住”了。
后一回,周正来找在房间里的王战团下棋,王战团躺床上迷迷瞪瞪,和周正下着盲棋。
周正杀气腾腾,吃了一颗王战团的“必死之子”。
这时,王战团缓缓道出:“死子莫急吃。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和周正一样觉得困惑。
再后来,你为了顾全大局,进了精神病院,彻底成了那颗“死子”,彻底卡住了。
王战团啊王战团,你这只老兵怎可能是一颗死子呢?
你不是还一直在滚呢么?
你可以为了家人住进精神病院,但那是你的归宿么?
到那你就卡住了啊。
所以你张大嘴巴,向精神病院的护士证明自己吃下了那药,但到底,你还是把他藏在手心,边看着远方的太平洋,边把药碾碎了啊。
所以你才会说“死子莫急吃”对吧,原来,你早就想好了怎么把这兵拱过河啊,过了河界,也就没人能卡住你了。
过了河界,就是太平洋了。
一篇关于《刺猬》的repo 一般,不好看也不难看,葛优的演技很好,王俊凯也凑合。
总结归纳整个故事,就是王战团和周正的故事,王战团,一个别人口中的疯子,周正眼中的朋友,周正,从小结巴,在家里不被人看好,在学校被人欺负,王战团帮他维护尊严,他理解王战团,也是唯一能理解他的人,年少时父母庆幸他没有成为王战团,周正却认为他就是王战团,王战团是唯一把周正当为正常人,公平对待他的人,周正也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在最后他的母亲和他说 周正的妈妈说:“还好你没有成为王战团。
”周正说:“我就是‘王战团’!
”“那你能原谅我们么?
”妈妈哭着问。
周正答道:“我不原谅!
” 他想成为正常人,可身边的人却不允许也不认为他是正常人,回头想一想,他又怎样呢?
就因为结巴吗?
寻医求诊那段看的我真的好生气,迷信刺猬,而刺猬真的能治好他吗?
当然不能,那是迷信,那是所谓的药方。
周正成为了王战团,王战团其实就在他把自己照片抠下来,冲入水中的同时自我解脱了,他进入精神病院,只是为了让家人放心,他不认为自己有病,也不认为周正有病,他热爱大海,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相信自己去过太平洋,他相信他自己就是一名船长,他没有实现的梦,周正帮他实现了。
周正成功了,从别人不看好的眼光中走了出来,他不再遭受偏见与鄙夷,他成为了王战团,成为心中的自己。
从导演顾长卫的作品序列来看,《刺猬》可以跟《孔雀》《立春》并称“理想主义三部曲”。
三部影片的主角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孔雀》里的高卫红心怀伞兵梦,向往翱翔天际;《立春》里的王彩玲有个音乐梦,渴望超脱俗世;《刺猬》里,王战团则有个海洋梦,一生追随大海。
他们单纯而执拗,热烈而悲哀,活成了生活里的异类。
《刺猬》的底色相对温暖,这源自影片的人物关系。
片中,王战团跟侄子周正成了忘年交,他们彼此照拂,又互相救赎。
两个年纪相差甚远的人能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是同类,是同样被世界卡住的人。
而他们又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家庭与社会里那些温柔的刀子,那些难以反抗的规则与秩序。
王战团是别人口中的“疯子”。
这种“疯”表现在,他明明跟太平洋擦身而过,却声称领略过五大洋的浩瀚无垠;他不循常规,可以把大葱编织成翅膀的形状,从楼上一飞冲天;更日常的一点是,不管是谁,他都让对方叫自己本名王战团……他脱离了长幼尊卑的传统,做事从不循规蹈矩。
而这在大部分“正常人”看来,显然是不“正常”的。
从种种线索来看,王战团会疯是带着时代伤痕的。
一处细节是,在动荡年代里,他遵从本心,举报领导走私。
这直接导致,航船在海洋上航行,他却没看到大海一眼。
因正义之举,而被责罚。
这不应该。
另一处细节是,多年以后,他收到了昔日恋人的遗书。
她的意外离世,成了他内心里隐秘的伤疤。
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本不应该至此。
特殊时期的两个遭遇,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这才导致他的很多举止异于常人。
不过,他的秉性并未真正改变,他也没有真正屈从生活里的各种所谓规范。
家人打孩子,他试图用“不应该”制止;神婆赵老师让他下跪,他又以“不应该”发出质疑。
而孩子周正的成长历程,偏偏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不应该”,而周遭的人却都视若寻常。
他自小口吃,被同伴嘲笑是大磕巴。
他的成绩也不太好,反复留级,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非打即骂。
母亲为了治好他的口吃,让他看中医、做针灸、喝中药;他也跟大姑父王战团一样,接受了神婆的花式“治病”;因为他跟大姑父交往甚密,举止没有循规蹈矩,母亲甚至带他去看心理科……家人的初心似乎永远是“为了孩子好”,但种种行为又颇为讽刺,他们是用治病的方式来证明孩子有病。
所有人中,只有王战团坚定认为,周正没病,他是正常人。
于是,两个正常人,成了异类,成了边缘人。
这样的处理,又可以让人联想起顾长卫导演的《最爱》,在封闭的村庄里,热病传播,身患绝症的商琴琴与赵得意惺惺相惜,互生爱意,两人曾被歧视的人反而活出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从容。
《刺猬》也有类似的表意。
影片有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王战团擅长下象棋,对弈时,一个棋子“兵”掉落,滚到了马路牙子上。
这个“死子”的隐喻色彩很浓,指代的就是王战团、周正,以及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
在他人的眼中,他们古怪、魔怔,是个累赘,没有正向的价值。
但事实上,他们身上反而还尚存着不曾泯灭的正义、勇敢与坚韧。
王战团的行为看似荒唐无稽,可他珍视着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份情感。
他袒护着侄子周正,斥责打骂教育;老贺离世多日,他仍旧固执地对着空气下棋,就当朋友仍在;看到女儿的男朋友李广源,他抛开了二婚等一切世俗偏见,在意的是更切近本质的情感问题;女儿大婚,他担心瘸腿的自己会给女儿丢人,让周正骑车带着他,爬上高耸的烟囱,远远眺望新婚的车队,为女儿默默送上祝福。
在这些动人的戏份中也有神来之笔。
王战团泪流满面,大声喊着“新婚快乐”时,突然哽住了,这个细节与周正的口吃形成了呼应,他们都是失语的边缘人。
而周正,也维持着孩子身上罕见的叛逆与自我。
神婆赵老师拿着木剑,企图用仪式让吃了刺猬的周正认罪。
母亲为了帮周正“驱邪”,求他配合下跪,并帮儿子重复咒语。
而神婆拿起木剑抽打母子,周正怒而阻挡,并大声反抗。
在那一刻,他不再口吃,言语顺畅。
从始至终,周正都没有变成大人想要的懂事的、听话的、温顺的孩子,他孤傲而坚持,在中式家庭里,这种品质极为罕见。
多年以后,周正带着妻子回家探望父母,在母亲面前,他坦然说出,不会原谅父母。
这个细节,不知戳破了多少母慈子孝的幻觉。
在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另一个哪吒形象。
《刺猬》的结尾,决绝又温暖。
王战团逃出了精神病院,不知所踪。
而周正在离开家庭的路上,又恍惚间看到了那个鼓足勇气游向太平洋的王战团。
王战团喊着周正下水,这一次,没有母亲阻止,年轻的周正与王战团向太平洋游去。
在想象中,他们共同游向了理想主义之海,他们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而在现实里,周正也很幸运,因为他没有被现实摧毁,并活成了另一个王战团。
《刺猬》这个名字,很难让人不想到《孔雀》。
两部电影都以动物来命名,又都带有很强烈的符号意义,象征着的人物的命运。
同时,它们又都以数十年的时间跨度来描述社会的变迁,都带有几分黑色幽默。
就连人物上也有一定互文性,都是些不甘于命运却又活在命运里的小人物。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刺猬》可以说是顾长卫的回归初心之作。
不同的是,相比于《孔雀》的悲凉底色,《刺猬》多了一丝暖意。
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超越。
其实顾长卫的电影大多都有一种悲凉底色。
《孔雀》《立春》《最爱》都是如此。
不管是梦想的破碎,还是爱情的破产,或者生命的终结,小人物总是在历史的背景下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本片原作《仙症》本就是悲凉的,以九十年代的东北为背景,郑执写下太多冰冷彻骨的故事。
这或许也是顾长卫最初想改编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
不过电影最终呈现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在悲凉的底色上添上了一丝暖意。
用原作郑执的话来说:“它不是从情节上作变动,而是看完电影的内心感受。
”电影名字从原作的《仙症》改成了《刺猬》或许就暗含了这层意思。
刺猬,虽然浑身长满了刺,但其实它有着红彤彤、娇嫩、柔软的躯体。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的话,其实它的刺也没有想象中的坚硬。
说起来,北京小区也经常能够见到刺猬,我在我家楼下见过两次。
听说它们在这北京城内也活得挺好的,吃猫粮喝猫水,下次见到可以好好观察一下。
最能体现这一点暖意的,或许是色彩的运用。
众所周知,顾长卫是摄影师出身,色彩是他创作的出发点。
《红高粱》中鲜艳如血的红色,《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阳光般炙热的橙黄色,《鬼子来了》具有历史感的黑白色,他与太多的导演共同为观众留下过难忘的色彩。
但对于他自己导演的作品,顾长卫更习惯内敛、不张扬的色彩,以灰色为主色调。
一方面这或许是就像他自己的个性一样,另一方面这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内陆县城真实的生活底色。
《孔雀》多以灰、蓝色为主,看上去灰蒙蒙一片;《立春》则是黑、灰色为主色调,突出穷困的现状;《最爱》虽然有鲜艳的红棉袄,但大片背景依旧是灰色。
至于《刺猬》,电影的开头同样使用了大量不饱和的青灰色,昏暗的工厂,似乎永远不放晴的阴天,这是印象中九十年代东北该有的颜色。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绚丽而饱和的色彩慢慢变多,整体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
海军蓝、树影绿、鲜红的对联、灿烂的花团锦簇,故事中的两个主角,王战团朝着悲剧性的结局走去,周正却迎来了美好的未来。
电影中王战团这个角色很有意思,行为古怪,看似疯癫,却有独一份的清醒。
葛优把这个角色处理得很好,可以算是有了新的突破,这对于本来就已经臻入化境的葛优来说还挺可怕的。
该怎么说呢。
葛优过去几乎所有角色都有种精明的感觉,不管怎么看这个人都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谁都别想忽悠他,估计赵本山的大忽悠来了也不行。
表面上,王战团这个精神病角色不适合葛优。
因为葛优实在太精了,不适合这种混沌、呆滞的疯子。
但是王战团本身又有充满智慧的一面,一种看透了太多的智慧。
凡事只问该不该,这种怎么样一种通透的人生观。
葛优以其精湛的表演传递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或者说成大愚若智也行。
总之是游走在疯癫和智慧的边缘,你说他傻,人精着呢,你说他聪明吧,其实也挺蠢的。
王战团跑步去追死去的老友亡灵那场戏,一直奔跑不停下来的样子,一瞬间就想起了《阿甘正传》。
大洋彼岸的阿甘可以从东海岸跑到西海岸,如果王战团的生命中也有一个像阿甘母亲一般的角色,我们的王战团为什么就不能从东北沈阳的浑河一直游到太平洋呢?
远航汽笛已经响起!
人家的追求是星辰大海,但是生活拦住了他的脚步。
满满一大家子人,吃喝拉撒,生儿育女,再加上初恋那条被他自己揽在身上的“人命”,王战团再也跑不动、游不走了。
当电影中的他收拾好一切行李说“我该出发了”的时候,多希望他是踏上环游世界的大船,而不是签字走向精神病院。
年轻的周正是另一个王战团,或者说本来的结局也是像王战团一样走向精神病院。
沉默、敏感、自闭、口吃、学习成绩不好、年年留级,被家长、老师、同学,几乎所有人都看不上,唯有王战团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
所以他以自己全部的力量,把周正送往了远航五大洋的大船。
此刻才明白,王战团才是周正家人中那个像阿甘母亲一般的角色。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顾长卫电影里的人物都有着“爱折腾”的特质。
从《孔雀》里的三兄妹到《立春》里的王彩玲,就算是《最爱》中身患艾滋病行将就木的郭富城和章子怡,都是如此。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尽全身力气也都要在庸常的生活中折腾出一番动静来。
王战团和周正也同样是这种“折腾”的延续,这也正是顾长卫电影中着重描绘个体与大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一种延续。
影片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让观众看到现实世界中麻木、刻板的一面,以及人与人之间那隐匿的隔阂、疏离与冷酷。
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遭到主流社会的误解、嘲讽、排斥乃至抛弃。
他们是常人眼中的“怪人”。
这种“怪”,表面上是指他们都身患某种疾病,但更多的是他们行为上的出格。
他们都以自己的“疯癫”,对抗着这个世界所规定好的“文明”。
就像电影中出现了大量不规则的构图,没有处于水平状态的墙角、地板、桌面,倾斜的视角看起来总是有些别扭。
那么到底是镜头歪了,还是世界歪了呢?
王战团、周正、王彩玲、高卫红,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站在这样一个世界里。
到底是这个世界歪了,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呢?
物理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相对的,视角也可以是相对的,但是当处于复杂的生活之中,这个物理学最简单的真理是否还是真理?
这些倾斜的视角还像是让人置身于远洋的甲板之上,颠覆了脚踏实地的稳定感。
大厦将倾,但是没事,大海会托住我们。
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周正起航的游轮,王战团是那位引领方向的船长,所有观众都置身这艘大船之上,见证了这一切。
电影的最后,周正说“从此我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在这句台词前还有半句话:……两阵相似的风吹过,我清楚,从此我再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其实这句“两阵相似的风吹过”更令我感动,有一种见过天地众生的感觉,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卡住我们了。
看爽了!
没看过原著的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电影和小说可以说是两种感觉吧,电影里头人物塑造的更立体清晰了!
看小说时候很多细节需要细品深究需要去理解,而电影不能太脱离大众,不然会把观众整的云里雾里的。
顾导和郑执这次的改编就很赞,直接大刀阔斧的增改掉了很多细节,比如说“王战团为什么疯了”给了一个更浅显易懂又容易引起大众共情的背景,“姓赵还是姓白”通过李广源的嘴给观众们点破原因,还有那些在小说中一笔带过的周正遭受的“冤枉”、“霸凌”和“压抑沉重的父母之爱”…但是这些改编你看完之后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一句“好还原啊”!!
这真的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改编电影了。
剧情毫不拖沓,可以放心冲,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环环相扣处处伏笔,保留原著文学性和内核同时又很接地气,笑点密集,泪点不尬,每个出场过的角色都有鲜明性格和重要任务,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人多而脸谱化,总之很爽!
感谢刺猬!
被这抽象卡住……
我没想到有一天我看刻画边缘人的电影会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同情…
超喜欢。看似精神病人是最正常和浪漫的,看似正常的爹们反而是杀死生命力的。从此不会被困住。以及电影时长非常尊重观众的时间,不会喋喋不休,大好评。
王俊凯演了个王俊凯,葛大爷演了个葛大爷
离我个体经验实在遥远,所以无法理解更无能共情,只是确认这么细致入微的影像,比如水槽里的自己照片,注定能带动到一部分观众。很可惜,那么美,却不属于我。
王俊凯能不能别演戏了吖,算我求你
明明一丝不挂,却要硬说穿了最漂亮的新衣……
被卡住的大姑妈的一生
东北往事全家请巫婆做法时,谁才是疯了在太平洋里,把诗稿扔进海洋
故事整体情节表达的一般但是想表达的东西还是挺好的,周正像是青春伤痛文学中的男主。不过还是挺难看的。
喜欢,可惜的是王俊凯有点撑不住那个角色。中国人,一代又一代被囚禁,被“毒”害,要不要跪下?这个问题被一个正常人(疯子)问了很多次。最后只能让自己的象从下水道逃逸。自由有罪,反抗无用,只有把“爹”吃掉,才能治好自己。被卡住,被封控都是一件事,家门被封死,发疯反而成了唯一出走的方式。
原作重点在王战团其人,电影则改成了与“我”两个边缘人的互相取暖,算是无奈的妙笔吧,再把原作那些邪性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摘一摘,也算有个振奋人心的结尾。葛优老师演的真好啊,真好。
顾长卫技术还在,精气神还在,只可惜这是一个从开头就被阉割(篡改)的故事,导致主人公立不住,全片视点飘移,本该是一次关于正常与错乱的严肃讨论,一个极具力量的精神内核,最后通通被模糊了,但这不是创作者的错。
好像又看了一遍《立春》。
刺猬惹谁了?
不得不说,还是挺戳到我的点的。我能理解让很多人不满的原因,是对时代社会背景的语焉不详,把伤口的痛因转移至一个更为私人化的家庭内部矛盾中,即假意批判小父权的强硬,刻意忽视大父权的戕害。即使如此,同为深感被卡住的我,还是在颇为纯熟且压迫力很强的镜头剪切节奏中被拉进了这个情绪的漩涡。在打压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我,一直一直在劝说自己不要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因为我知道我永远不会等来一句道歉,也永远说不出一句“我不原谅”。其他关于表演的吐槽就不多说了,但这毫无感情念经一般的旁白,真的完全不能忍。
从孔雀到立春到刺猬,顾长卫钟情于表现追求理想的个体与社会的规训之间巨大的张力。这次虽然是两个男性,但细节处理地好,还是很能让人共情。不管是仙姑的训斥还是周正口里吐出那些石子,都代表社会的规训(阉割),也是大部分观众能relate的(成长就是被锤)。其实全片从冲突的角度不算很强,甚至有些散文诗的味道,希望大银幕上看到更多这样更personal的,情绪驱动而非剧情驱动的作品。可惜的是整个故事的时代性弱,似乎可放在任何时代
作为一个电影来讲,不好就是不好看。别扯那么多思想。
王俊凯扮嫩扮成熟怎么都不合适?他到底什么造型合适?
是我没好好看吗 我觉得不好看 我还内耗怀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