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据称是要描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横向纵向,从电影到小说都能找到不少。
和真正的经典作品相比,《理发师》就只是校园文学社团的创作水准。
怎么说呢,也许是原著就欠雕琢。
陆平每一次命运转折极其“戏剧化”,没有铺垫,不合罗辑,简单生硬。
看着像一记者拿街头巷议里的片断,硬是将其丰富成一部一脸认真的报告文学。
这种传奇性真没啥意思。
《理发师》想说的是什么?
只是人生的无常感吗?
但陈逸飞显然想在小碟里搞出一锅叫宏大的菜,想说的太多,又没有能力将之说清楚。
每次我以为该有高潮的地方,都莫名其妙地收束。
在解放前夕,陆平被“擢升”并奉命要抵死防守。
镜头打几个陈坤发呆的表情,画外音一句:战场上绝望气息让我无法忍受(大意)。
然后,陆平就拎着箱子走了。
还是沿着大铁轨慢悠悠地走了。
这就走了哇??
战场怎么绝望了?
电影镜头跟四格漫画一样跳跃才让人绝望呢。
寡妇偷情,小男女私会这种桥段上倒费墨不少,让人着急。
被盛赞的电影画面也一般,真没找出油画的感觉。
只有一个镜头微微有点震撼:低空呼啸而过战机的阴影,一船逃难男女的仓皇。
陈逸鸣说哥哥会在天堂等待喝彩。
片尾剪进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执导的花絮,我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有很多事人们总以为用心就能做的好,但多数时候会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浪费了这个角色.其实看的出来整个电影是想要表现命运的无奈.矛盾和多元化.但是这个角色被他给演死了.怎么看都很木纳,完全看不出来角色本人有任何想法...完全只是一个人形的皮囊..
[img]http://culture.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3/28/P200603281059301376280305.jpg[/img]陈逸飞走了,作为他没有参加剪辑和最后完成本片,我无法承认是他的作品,从现在的成片而言,《理发师》砸了陈逸飞的牌子,此片和高农民片子一个量级,我们无法责难陈逸飞,只能怪活着的不争气。
画面和叙事是必须兼顾的,作为素材,影片的单个场景有着陈逸飞式的精雕细凿,然而,这个电影怀揣着个人史诗的野心却无力展开叙事,特别是陆平最后在西北劳改营的镜头只是导演为了那棵诗意的枯树,造作而滑稽。
本片最大的可惜是除女主角之外的女角选用的错误,我们再也见不到《人约黄昏》里张锦秋的妩媚眼神,我们在《理发师》里看到的只是一些四马路式的招牌眼神,中国女人的妩媚被低俗地表现为眼神的肉欲放浪,这种出自于中国底层妓女的眼神正在一如既往成为当下女演员的标准眼神。
影片开头有一个战壕的镜头,这只是陈逸飞砸钱造景的一次个人满足,我们可以比较英国电影《重生》等就可以知道。
陆平杀人在租界,那个细节来自于日本人的小说《敦厚的诈骗犯》日本人可恶,但是在租界里莫名其妙强奸在理发店做头发的红歌星这剧是极左粪青编的吧,建议好好学习上海租界历史(南京路一带是英租界,日本人对于英国人还是有所顾忌)这不是南京城,不要想当然。
租界让我想起一句话:马照跑,舞照跳。
古镇的戏和“表妹”的相遇,我跳出的是《雨巷》,诗意是画家的欢喜,可是,景色不能剥夺故事的合理性,民国女子是啥模样,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有,可惜电影里的张扬有些过。
在国军里的经历一看就知道为劳改营准备着。
对于死者陈逸飞我们不应该猜度,然而,我似乎感到了某种第六代的目的。
音乐的选择颓废和片子左倾的无当的情绪成为隔阂,音乐甚至在影片里喧宾夺主。
整部片子就像MTV的大杂烩却忽视了作为悲剧电影应该有的张力和悲剧推动。
今天我看的是16:50场,场内10个人,没有早退和笑场一些想法,稍后详谈。
【附录:影片资料】《理发师》2006中国英文名:《The Music Box》 导演:陈逸飞 执行导演:吴思远艺术总监:吴思远 主演:陈坤、曾黎片长:11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1(无法证明是陈逸飞作品)2006年4月28日 星期五 下午23时30分 卡夫卡·陆(Kavkalu)海上 寒鸦精舍
一直以为,陈逸飞的电影还没有超越美术的境界,直到终于看了《理发师》,才发现他做电影的梦终于了了。
这是一部讲故事的动态的电影,更是他人生姿态的彻底表达。
他虽然走了,却已然了无遗憾。
“剃头又怎么了?
”理发师陆平的这句小小的温和的诘问是影片的全部,是陈逸飞先生的全部,也是不曾有人,至少不曾有中国电影人说出的一句声明。
听上去似乎软弱,更会被儒家正统认为没出息,但却是矢志不改、至柔至刚的心声。
理发原本是凡俗、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高尚倒要叫人小瞧的营生,儒家的哲学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究兼济天下才是正道,做人讲究要积极进仕,做官是多少人的梦想,是教育变来变去却变不了的现实终极目标,可是,官帽帅印人送到陆平的眼前,不费吹灰之力,他却不稀罕做,他只要做他的理发师、剃头匠。
他是不是不识抬举,不可理喻,愚蠢之极。
汉魏六朝名士,阮籍、嵇康不肯做官,那是因为怕了,因为那时官不好做,容易被杀头;陶渊明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当官当腻了,当心寒了;而苏东坡那样豁达有趣的人,尚且没法不做官,到了儿被皇帝整来整去整死了,也不敢说“老子不做了,你爱谁谁。
”陆平跟这些人都两码事儿。
你看陈逸飞给他配了那么漂亮的理发箱子,那么瘦长好看的手,那么温顺无争的性情,他天生就是做手艺人的,他有手艺人的资质,他满足于动剃刀、使剪子时手的智巧的快乐,这件事已经令他的日子很充实,让他的才分能发挥,他何必再去想其他的事,他没有那份野心。
这也是陈逸飞,画画以及一切与美相关的事才是他的领域和所在。
影片对国民党政治不无嘲讽。
有点亲戚关系,一个小小的剃头匠就一路直升上去,运鸦片运出个上校官衔。
对于当下这样繁乱的现实世界,这个只做理发师的单纯人物、这段不乱要甚至拒绝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安神静心作用。
一个朋友说,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脑子里却一刻不得闲,一会儿算计这个,一会儿惦记那个。
这个朋友于是就学了佛。
其实,若是人人都可以安心于他自己的理发箱,画笔画布,世界岂不简单许多。
影片的整个情绪是温和平静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恨之入骨的批判。
即使对于寡妇和胜哥偷情这样的有悖礼法的事,竟然也是被宽容地一笑置之。
这个上海之外的小镇是简单的,安静的。
理发师的手艺让陆平衣食无忧,让他身心满足。
他甚至是胆小的,第一次的杀日本人,竟然只是一个意外。
而再次站在日本军官面前,他拒绝为他剃头,也不过是弄伤了自己的手指,并没有有胆到拿了剃刀抹日本人的脖子。
美术在这里出乎意料地没有被夸大、突出,虽然影片开头的特写居多,许多局部,滚落的黄土、土地的质感、留声机、剃刀在磨刀布上摩擦,一系列镜头语言简洁又有内容,但美术没有超越在叙事之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故事占据,而不是某个单独画面的用光和构图的美。
这也许和陈逸飞没有参与后期制作有关,也许亦是他的本意。
陈逸飞没有能在制作完影片后再走,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影片的结尾是无法令我容忍的败笔。
黄土高原的一棵枯树,穿着都异常不上海,整个两北方人的男女主人公,完全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美学风格。
黄土高坡,那是影片其他制作人的故乡,而绝不是一个六十多岁画家的故乡。
看见这样的画面,我这个南方人就联想到贫瘠、干旱,没有一丝亲切感,影片整个的温和气氛及上海、江南韵味都被破坏殆劲。
我猜,姜文和陈逸飞的冲突是两种完全异质的人的冲突,导演的冲突,也是南人与北人的审美冲突。
若陈逸飞泉下有知,也会对这个结尾捶胸顿足吧。
江南也不过是黑瓦白墙,细细的雨巷,黄色油菜花在嫩绿一片天地间铺满。
还有执起油纸伞穿着旗袍的明媚女子,或者烟雨朦胧的双桥和深沉厚质的大院内持箫唱和的情景。
陈逸飞的《理发师》还在说江南。
但是,他精描细画的江南风景下的理发师仿若一个空壳,木木地与仿佛不是江南女子的“表妹”相恋十三年或者更长,直至鬓发染雪方才得以携手。
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终于不曾打动人。
倘若不是电影结束播放的小纪录片,为这位已经去世的大师致敬的话,只怕连这点掌声都无法得到的。
许多影评人说这是一个故事平淡的、没有张力没有灵魂的电影。
但是他们错怪《理发师》的作者了。
电影拍成之前,曾经随手翻阅过这部不长的小说,只在瞬间就被吸引至一口气读完为止,几乎不能自持要落些泪儿。
其间惊心动魄处不是战争,不是历史的变迁,不是传奇般的理发师,而是他的“表妹”宋颖仪。
可惜,电影中换了个名字,也换了个人物。
小说中的宋颖仪,全然不是一般江南女子。
作者不描绘她的美,只写阎锡山第一次见到她时候的失态;不写她怎样呼喊着惊天动地的爱情口号,只慢慢写宋颖仪要出嫁前,让“表哥”陆平做发型,固执地要求将漂亮的长发剪去。
为什么要求做短发呢?
「宋颖仪说我就想试试我的胆量。
我想我敢把头发剪了,就一定敢把我喜欢你的话说出口。
我已经说出口了!
」 这是她第一次的勇敢。
为了主动打破两人一直的微妙关系。
嫁了师长,做了二姨太的宋颖仪第二次的勇敢,是因为思念。
她竟然偷偷潜回日本占领区,在陆平身边呆了三天。
电影中的宋颖仪叫做“宋嘉仪”,脸庞大大,有着媚态,也蕴含着一股勇敢,只是她被陈逸飞的旗袍包裹着,只能含着诱惑的神态对着父亲接回家的“表哥”柔柔说一声:表哥,我想做头发…… 小说中陆平成为“表哥”是宋颖仪一手安排的。
抗战结束后,她再一次勇敢。
为了救回因为给日本人理发而被判为汉奸等待枪决的陆平。
宋颖仪找到阎锡山,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表哥”陆平和自己父亲的生命。
宋颖仪说,“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什么都肯去做。
” 她承认命运的不公,也无法跳离社会现实,去对抗,乃至拼得头破血流。
但是,她却没有怯懦。
她不是电影中那个宋嘉仪,只会弱弱地请表哥帮忙修自行车带自己在田野中穿行,只会扑颠着随着表哥捉小鸟。
她会尽自己一切去爱陆平,即便是在解放前夕大溃逃时候,她毅然留下来,成为一个捡拾垃圾的女工,只是为了打听陆平的下落: 「她不相信陆平会死。
他一定活着,因为他答应过她活着。
只要他活着,不管他潜伏在什么地方,她都要把他找到。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她,在遭遇风暴的时候,在把钱用光的时候,甚至在被收容的时候,她都没有动摇找陆平的决心。
她沿途做工,时代的变迁使她从阔太太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
她主要的工种是收购破烂,具体地说是收购废旧报纸,这是她有可能获得陆平消息的另一条途径,她对此不遗余力——所有收购的报纸她一张都不放过,一定通读完毕,常常是通宵达旦。
终于有一天她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陆平的名宇。
那是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出版的战报,上面登载着俘获国民党34军71师少将师长陆平的消息。
而宋颖仪收购这张报纸的时间是1954年的7月。
五年没有哭过一次的宋颖仪放声大哭。
她捧着这张报纸,又把它贴在胸前,像护身符似的。
」 电影其他方面的许多修改还算次要,最大失败其实就是将能体现宋颖仪个骨子里透着坚强的美丽女子的做为删除了。
抗战结束后,陆平没有死,只是因为宋嘉仪的师长夫君帮忙;宋嘉仪主动与陆平的幽会也被处理成为两人发乎情止乎理的江南小插曲;甚至,解放后宋嘉仪还能给远在大西北劳改的陆平写信,还能远赴当地寻亲…… 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小说成了一幅悬着的风景似的油画了。
一个美貌充满智慧,为了爱可以不顾自己的让人肃然钦佩的女子,也就弱化成了江南油画中的一个幽怨的淑女。
又:网络上流传网友另外剪辑的《理发师》版本,叫《表哥》,开头和结尾处理得不错,只是先天影响,也止于此而已。
题记:老谋子说:故事是一切的基础。
确实如此,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会是画面和数码技术所产生的大视觉,波动心弦的是人的真情。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3-28/U1512P28T3D1030028F326DT20060328171241.jpg[/img]《理发师》的每个段落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可惜,现在观众见到的只是一把没有头绪的乱草。
陈逸飞身前曾经选择了姜文主演,后来的闹掰对于电影有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面对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我真的很想知道姜文的想法,《理发师》的主编剧凡一平是是陆川那个破烂电影《寻枪》的编剧,这样看来编这种胡编乱造是这位仁兄的一贯了,据说在八位编剧里有一位上海的诗人默默,在影片里嘉仪骑着脚踏车的场景让人再一次看到《雨巷》式的冷饭。
诗意不是刻意,再美的影像没有故事支撑就是徒劳的,《理发师》最大的毛病就是随意性,主角陆平的生活完全是编剧硬塞的,尤为滑稽的一段是宋丰年听女儿宋嘉仪的 “壁角”戏,这个促使陆平出走的理由却只是为了一段牵强的抗哈戏,剃头更绝,竟然有一位爷因为剃头而痛哭流涕,大家可以在《四万万同胞》或者其他四十年代的记录片里看到,那时候光瓢是一种风气,接下来编剧制造了自己心目里的悲壮,那些托陆平带走的头发将滑稽地出现在鬼子杀寡妇相好的场景里,在那刻杀人不眨眼的鬼子竟然放过了这个固执不愿为鬼子剃头的汉子,为了塑造人物编剧显然毫无顾忌地造就所谓的豪气,同样,这些头发最终还会造就一场诗意的结尾,作为反动派将领妻子的宋嘉仪竟然可以脱离人民的监视远赴西北和表哥(情人)诗意会面,我不知是编剧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史惨烈的了解还是不愿向当今的人民阐述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作为一部貌似的平民史诗,写实主义题材而言是不够严肃的。
北京记者瘦瘦安同学说:起码陈逸飞够真诚。
何谓真诚,难道画面的雕琢就可以称为真诚的化,那么高农民是全世界最真诚的人,因为高农民在他的作品《我心依旧》的最后还是不忘记告诉人们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如此做派比陈逸飞的《理发师》“棋高一着”。
故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陈逸飞所构造的画面最终因为故事的原因失去意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有着他的地位,他在1995年执导的根据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家徐訏《鬼脸》改编的电影《人约黄昏》(编剧:王仲儒)是1976年代之后最有上海气息的电影之一,而男主角梁家辉先生很好传递了上海当年知识阶层所特有的儒雅和性情,模特出身的张锦秋则让十里洋场的旗袍女子媚而不妖,在当代的电影演员里可谓难得。
有人说《人约黄昏》的剪辑凌乱,其实,正是这种剪辑极好的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在《人约黄昏》里无论环境氛围还是人物塑造都是成功而到位的,特别是他对于殖民地文化的区域性划分非常清晰,小说描绘的女鬼居住的平阴桥以西地区在影片里被准确描绘,那间转角的胭脂店更是很好反映了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在《理发师》的拍摄记录片里,我们看见了已故的陈逸飞先生事必躬亲的创作态度,这些影像作为画面本身很有特点,闸北轰炸的那段戏里陈坤和剧组对于那个演尸体的群众演员的关切也值得我们赞许。
可是,电影本身叙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成为了陈氏的素材,非常可惜。
这部电影最为滑稽的是陆平在国军里的戏,他的陷入和他的临阵脱逃都显得随心所欲,影片里对于国军妖魔化的描写无非是为男女关系的龌龊的便利。
租界杀鬼子军官更是儿戏,显然编剧对于租界历史的欠缺造成的,按照影片场景,陆平的店应该是老闸捕房管辖,日军军官当众强奸在租界似乎有些演绎过度,民族仇恨和历史之间的舍取应该慎之又慎。
这样的纰漏在影片里还有很多,小镇结婚、寡妇撒娇等场景都有许多毛病,大家看看就知。
可是,艺术不是靠对于一位已故优秀画家的尊敬而人云亦云赢得的,《理发师》没有一个好故事是他大的硬伤,先生已去,没有他的关注下的剪辑是无法完全算成他的作品的,我们可以把陈先生定格在胶片上的每格画面都当成一幅画来欣赏,然而,电影不仅是需要有意思的画面更加重要的是有好故事,没有好的故事再好的画面也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毕竟真正可以进入人们内心的是关于人性的一切。
中国电影在当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和观众沟通的平台通道,整个平媒都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愚妓把持,他们的恶品味直接导致了观众和电影院的距离,我们可见的电影评论往往变成攻击他人诚意的作品,就像那天王宝民导演对我说外国人十分不理解中国人对于自己优秀导演(如陈凯歌)的攻击。
其实,攻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给我们的本土电影提一些建议,谩骂是无法振兴中国电影的,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的本身应该是善意的。
(批判之一,未完待续)【附录:影片资料】《理发师》2006中国英文名:《The Music Box》 导演:陈逸飞 执行导演:吴思远艺术总监:吴思远 主演:陈坤、曾黎片长:11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1(无法证明是陈逸飞作品)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上午03时59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陈坤的眼神在这部电影里面神了!
无论无助、愤怒、无奈、绝望、快乐……爱恨情愁,一切都从眼睛里面流露了出来,有震撼的感觉。
很好看一部文艺。
《理发师》,陈逸飞的遗作,看过之后很有感触,无论是对影片本身还是陈逸飞其人。
影片结尾留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他说,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能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
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不会知道在《理发师》尚未完成时自己就早早的离去,我们也不会知道,假如陈逸飞先生没有离去,今天所看到的《理发师》会有什么不同,但是我想,若干年后,人们会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不为别的,只为了他的那份对艺术的情结。
《理发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关于一个理发师的爱情故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注定要经历风雨,因为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关于影片的情节不想说太多,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影片的背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最后到解放战争胜利,只是想说一句,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创伤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
原本以为是文艺片,现在看来,与《小城之春》那样慢的话剧式片子相比,《理发师》、《茉莉花开》都是讲命运沉浮的故事片。
一开始,理发店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摩登卷发、女人的挑剔和媚态、年轻理发师的陪笑以及老唱片的咿呀转动,与抗战时的土壕、士兵的长枪、紧张的表情几番跳接。
当枪火将玻璃碎片震在留声机上,二者承合一处,故事开始。
胶片经过泛黄与曝光处理,沧桑而富于张力。
陆平在逼仄的巷子里走,四面是墙。
忽然闪过邻家女孩骑自行车的背影。
他年轻的嘴角有了微笑。
女孩在石板路上颠簸,意味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然后,自然而然地,一段小镇生活开始了。
刘寡妇的引诱与胜哥在白马上的调情,都阻止不了两个年轻人的情愫萌生。
嘉仪在背后吓他,在漆黑的夜里与他捉一只受伤的鸟,在金黄的麦浪里,在自行车上靠在他的背后……任机翼自头顶掠过,也掠不去日后他心里这一段记忆的灿烂辉煌。
片中有几个对看的镜头,均有脸部特写。
宋嘉仪始终无语凝噎,女人始终在男人的笼罩里,等待他也好,眼睁睁从他身边走开也罢。
而面对荒谬的处境,陆平也毫无办法,无论他笑一笑看着她走出去做随军嫁娘,还是留下来做抵抗共军的七十一师师长,他只有无奈地转身,手插在裤袋里凄然而去。
第54分钟时的转折很突然,结尾也过于理想化。
不知道陈逸飞究竟拍到哪一个镜头时,永远摞下了他的《理发师》。
当一声上海话“小陆师傅,侬过来”让在场的北方人疑惑不懂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笑了,如此熟悉的上海人,这部海上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就这样开场了,陈坤演绎的理发师就这样在193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经历着人生起伏、涩情悲喜。
电影的情节并没有特别出众,甚至有些老套,那些隐隐晦晦的情愫似乎在《花样年华》这样的上海人电影中似曾相识,我想相对于剧情的布局,陈逸飞显然更擅长对于画面、镜头的拿捏。
陈逸飞其实是电影在布局他的画作——胶片就是流动的画布。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我认为很完美,片中有一个夜晚陆平穿过院门,走进院中,在“表妹”的自行车旁坐下的镜头,自上而下,自俯到平,自远及近的衔接如此漂亮,能想象摇臂上的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陈逸飞的遗作,电影在最后的时候,辑录了陈逸飞在拍摄现场的一些工作镜头,“永远怀念陈逸飞先生”的句子,让人不免伤感,可惜大部分的观众已经离开了。
拍的不错 逸飞老师
戡乱年代命不由己。对了,那个剃头箱不要了?
看完之后很难评价,曾黎和陈坤美的不像话,可故事单薄的如同当时溃败的主线战场,攘外必先安内,这部胡闹呢…
不错
陈逸飞的遗作,虽然很平庸,但剪辑部分已经没他参与,本子也超烂,就原谅了。讲的是比青铜五小强还要小强的一个理发师的故事,情节胡编乱造信马由缰。陈坤低头不语的时候侧脸好看,一旦说话或者笑起来非一个土字不能形容。看了大家给评分的比例,我还满厚道。
演员表演给两星
都忘了 06年 在秦皇岛到天津的客车上看的。下车后继续看完。好像还挺感人的。
爱国主义教育
男主陈坤把角色演的和僵尸一样生硬,把人物演死了,一个理发师硬是各种场合硬往里塞出境
编剧、剪辑总感觉欠缺火候
故事单薄,但场景很美,想去前童看看了
好像也是在电影院看的,为什么去看忘记了。大概和做过陈逸飞的片子有关吧。喜欢陈坤,最后的一个镜头,才感觉被打动。
陈逸飞的油画的味道重,后比前胜,唯美始终带着隔窗纸,陈坤前半截文艺青年,后半截沧桑不见。
20131208
冲着陈逸飞老先生为了这片子鞠躬尽瘁才去看的~~~结果也不怎样...至少我这么觉得...
无论何种境况,他都能这么淡定,有点假了。而贯穿始终的主旨爱情戏也同样生涩,毫无荡然回肠的质感。
表哥,表妹,果然是很暧昧的词汇。
一般般
陈逸飞
光荣影院 15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