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结尾那意思还要拍续集,能不能有续集就看郭达斯坦森的力度了。
相比范迪塞尔,郭达强多了。
最火时接的片子也都算的上还行,不像老范,这几年真是高一脚底一脚的。
说回电影,只能是还行吧,但是没有毛病。
这个男人有不为人知的前史,最后拼命走穴挣钱。
除了给过去的妻儿一个交代,主要还帮助修女解决了各方面的问题。
真乃大善之人啊。
人物没啥特征和个性。
当然对于那几年爆火的郭达斯坦森来说,那都不是事了。
没有黑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黑历史的人没资格演电影。
大兵哥有滥杀平民泄愤的黑历史,修女有割变态教练喉的黑历史,高富帅有施虐狂隐疾的黑历史,被雀占鸠巢的摄影师有性向的黑历史,更不消说中国街火拼的龙哥鼠弟,正在黑历史中熙攘……一切都暴露在蜂鸟系统的视野之下,无遮无拦。
动作花瓶儿杰森•斯坦森这次有了更多的内心戏,但逻辑却没有夯实。
泡在酒瓶里逃避痛苦的大兵哥突然重出江湖,又是健身又是健康饮,杀人机器满血复活。
难道就是为了配得上误闯民宅衣橱里的套装?
在他除暴安良的巅峰时刻却又戛然而止,身手敏捷地拖一只酒瓶重返街头,倒地立刻变酒鬼,让人误以为他在卧底。
悲摧的是,就像等待喜剧演员的悲情和AV女优的端庄一样,动作演员一开始思考,你就不自觉地开始为他读秒倒计时,等着这些劳什子的前戏赶紧过去书归正传。
文 / 吴少虚原载《温州晚报》 从《两杆大烟枪》中的初出茅庐,到《非常人贩》风靡全球后的风格定型,杰森·斯坦森成为好莱坞最有号召力的动作明星,也是国人最为熟悉的面孔。
杰森·斯坦森俊朗的外形和冷峻的表情,硬朗而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开辟出另一种不同于范·迪塞尔和布鲁斯·威利斯的街头暴力美学。
电影《蜂鸟特攻》被视为杰森·斯坦森的转型之作,大概意思是从他一贯拿手的动作戏转而投向其他戏路,这也许是打不动了,也有可能是拓宽戏路接受更大的挑战。
但每每当听到某某动作演员要转型,心底总浮起一股不详之感——他们真能成功转型吗?
影片《蜂鸟特攻》讲述特种兵约瑟夫在阿富汗战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血雨腥风后,因某起事件他被军事法庭指控,并被诊断患有攻击压力症。
之后约瑟夫从医院逃出,从而走上一条复仇与赎罪之路,故事揉入了一丝拷问生存意义的人文气息,这在杰森·斯坦森以往的电影中绝不会看到。
影片紧紧环绕约瑟夫的心理层面来逐渐呈现复仇与赎罪的波动轨迹。
不难看出,战友和伊莎贝尔,这是约瑟夫的友情,是他复仇的本质:敌人干掉了自己的战友,杀害了患难与共的伊莎贝尔,这必须血债血偿;妻子与女儿,这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赎罪的动力:将自己用复仇路上所得的积蓄以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女儿;修女和酒,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精神食粮,是复仇和赎罪的最终归宿:在修女面前,可以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于是依然拿起酒,开始做一个好人。
命意深刻,也非常讨巧。
但影片《蜂鸟特攻》在表现这些富有哲学层次的主题时,却稍显凌乱。
影片在遥远的中东沙漠、血腥的暴力画面中拉开,但镜头很快转到为了躲避军事法庭的审判而出逃的约瑟夫在伦敦街头跟伊莎贝尔共同住进同一个路边纸屋,接着影片又快速展开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节奏转换快,镜头语言却拖沓,似乎有一点平行时空的闪回叙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表现力,从而使该片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没有可导入的思考性,也失去了肌肉的动作美,在暴力、人文与宗教之间,走向一条不堪回首的迷途.......从而告诉我们,没思想不要晒着,有肌肉不要掖着,表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才最重要。
要想做一块会思考的肌肉,是非常难的!
这部电影有两个重点,第一是男主角的结局,第二是他的黑历史,但是作为合格的影评,这两个咱都不提,单单称赞下本片将肌肉男文艺化的努力同时再置喙下情节和人物设置。
这并不是2013年的第一步肌肉男转型作,年初的告密者也走了相近 的路线(接片子更多的岩石在G.I.Joe II里自己又转回去了这一点咱就姑且不论了)。
然而单单以个人愚见而言,告密者的剧本并没有本片的精彩,同时由于题材限制,给个人的感动也没有本片大。
相较之下,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告密者在真实色彩上竟然是有隐隐输给本片之势的。
考虑到本片全片的细节处理,这种差距很可能来源于剧组幕后某(几)位主创的强迫症,然而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之后的成品确实是一部迄今为止杰森少有的佳作。
与此同时,虽然并无指摘剧本的立场,然而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这位苦大仇深的囧瑟夫的救赎之中有几处设置过度处心积虑:一是修女的存在的意义,二是女儿以及妻子(或者是前妻)的情节设置,三则是男主角在战场上的黑历史。
美丽却又带有相当浓厚的禁欲气息的修女也有她自己的黑历史确实是增进两个人的感情的绝好机会,但是采用逻辑和常理分析在收到钱之前修女就认识流浪汉先生却只停留在了解他囧瑟夫的名字之类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她每天用教堂的钱给无家可归者饭吃之类的理由什么的弱爆了,囧瑟夫难道你从最落魄的时候就对修女姐姐心甚悦之了么?
导演编剧你们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是么?!
有大兵哥就一定有军属,有军属必然得有小孩纸,所以当囧瑟夫坐在车里偷看小萝莉的时候我一点儿都不觉得意外,但是和疑似妻子的女人对峙的时候她喊出来的话着实令吾大吃一惊。
若是气话以极度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她自己的工作也就算了,若是真的在丈夫出事之后就因家计所迫开始从事皮肉生意,那么难不成丈夫出事之前她居然在做全职妈妈?
只需要照顾一个学龄女儿的全职妈妈是不是过分轻松了点之类的按下不提,只说这个母亲角色的这句台词,总有过度戏剧化之嫌。
这年头没有黑历史什么的大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角,所以男主的黑历史的全部内容直到最后电影的结尾才大大方方的讲述了一遍,然而还是和前文指出的雷同,编剧将他在战场上所犯的战争罪过分戏剧化了,反倒失却了电影由始至终的真实色彩。
如果能够将这段黑历史和前面妻子的黑经历写实化简洁化,私以为会大大提升这部电影的水准。
即便如此,瑕不掩瑜,杰森成功地证明了自个儿并不是一个动作花瓶(我承认这两个词非常,非常的不搭调)。
强烈推荐给广东以及懂得广东话的童鞋,吐槽影片里大段大段出现的粤语什么的还是很欢乐的。
又及:蜂鸟Humming Bird为英国片名,美国上映名称为救赎Redemption,后者虽然更切题,却实在不如Humming Bird更犀利。
译成蜂鸟特工在配上一个标准的动作大片海报,讲的却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是有着PTSD的逃兵,一个是有着不幸童年的修女,相互取暖,救赎。
电影的剧情,配乐,镜头都很美,为数不多的打戏,斯坦森在餐馆门口的那几拳打的也很有看点,不像是拳击手那种快拳,倒有一点像是太极那种。
总得来说,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觉对也算的上一部一般出彩的商业片。
我觉得评分应该在7.5分到8分之间的水平。
之所以给到6点几分的原因,我想很大一部分都是和我一样抱着看一场热血动作片,结果看完都没燥起来,所以一气之下就给的分低了。
看了别人的影评,有一说一,译名改一下直接叫救赎,更有深意,也更表达了电影所讲,或者直接叫蜂鸟不要加上什么特工也不错,在吧海报的颜色改成冷色,蓝,灰之类,配上斯坦森一个深沉的脸部特写。
《蜂鸟》。
一个男人背负着他的黑历史与基督式负罪感,与其在自我矛盾中酝酿出的复仇计划与自我救赎之路。
在品尝过《钢铁侠》《超人》这些散发着浓郁个人英雄主义味道的好莱坞肌肉大餐后,小而巧的《蜂鸟》如饮了一杯精神上的intimacy更让人淋漓酣畅一点。
这个时间窗口上看《蜂鸟》有点讽刺意味,“蜂鸟”在影片里就是类似政府派出的监察机器的代号,就是棱镜门。
“蜂鸟”本身更像一双双被世俗制度释放出来监视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审判之眼(西方文化的God's eye),它无处不在,监听着我们的思想,拷问着我们言行,不停地在善与恶的天平上左右加码,它成就人生辉煌,也阻碍人性解放。
蜂鸟,以好莱坞的视角窥视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先announce出人与社会深处丛生的复杂性与不公平,然后试探性地展现个体在对抗整体,捍卫个体价值观的完整性与对抗合法暴力时的无奈与坚韧。
鄙人在花痴了斯坦森的肌肉和雕塑般的五官之余,还乐见其对人物portray的复杂性之洞悉、剥离与呈现。
身为一名花瓶硬汉,斯坦森诠释的人物性格终于像他的身体一样开始绽放出起伏的线条和错落的层次感,石头般的肌肉也愈发地诗意起来。
(花痴完。
)Joseph身上,善与恶的界限早已被模糊掉,以命抵命,劫富济贫,以暴制暴,善与恶在其如半杯斑驳浊酒的人生中融为一体。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对他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她们连在一起铺就了Jonh探索人性的荆棘之路。
前妻是黑历史与责任,对黑历史的有所担当与对妻女尽责是自我救赎的重要内容之一;伊莎贝拉是残酷的现实与正义感——我曾想为什么这个人物在整个影片只闪过几秒钟但是一定要存在。
可能恰是伊莎贝拉从一个在伦敦街头纸箱子里与John相互取暖的活生生的温暖变成一具冰尸,像猛然插进心脏里一根带倒刺的针,正式地刺痛Jonh良知,让他沉睡中觉醒过来走上探索与维护“正义”的道路;修女,则是从记忆中释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短暂的灵魂出走和通向未来漫长的自我救赎。
他性格中柔软的一面几乎都是透过修女的形象传达出来的,为修道院捐款,为穷人订购披萨炸鸡,为女儿拍下回忆用的纪念照片,冒险的春宵一刻。
Jonh与修女共处的一个夏天也是《蜂鸟》的主线——这杯浊酒试图在不断摇摆中渐渐透析出层次来——这是一种矛盾的尝试。
而去除所谓“恶”的,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又无可知。
影片的结尾是Jonh远去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蜂鸟”的视野内便戛然而止。
我喜欢这个空荡荡的结尾——对个体意志的赞颂不应该依赖于它引向的结局。
用不着加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式的教诲,如我鼠辈般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功夫常常是“负有心人”的。
如Drunk说的,这本身没有那么重要。
“有心”的价值不应该用“负不负”来衡量。
我相信的是,不论以何种形式,Jonh最后去向的将是他自己得以睡得安稳的,不再有蜂鸟不再有梦魇地方——而做什么,要怎样做才能使一个人真正睡得安稳——最终,我想肯定的是Jonh在不断探索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
这并非一个精神上的审美选择,这是人的存在和虚无之间的选择,是值得每位有幸在亿万分之一的几率下托生为灵长目的同胞们应该朝向自己的深处去挖掘的东西。
至于你我将从何求索——修女在影片一再追问“Did I change you?
”也可能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种固执,但以鄙见一直以为其实任何人并不能在任何程度上被另外一个人改变什么,但是可以借由另外一副灵魂启发与碰撞出与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相似的气质与火花,illuminable燎原之势让可以自己觉得浴火而重生,纯净而欢喜。
自己喜欢上谁不是喜欢上谁,是喜欢上喜欢谁的那个自己。
我想每个人其实都期待这样一副灵魂与这样一种召唤——它充满能量与智识,它与你要的梦想,悲喜,生活,情爱冥冥暗合,它助你找到已存在你身体和精神里的你最喜欢的自己。
这让我又想起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PS:1.祝愿一切的上升。
坠落。
旋转。
破碎。
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2.以终为始。
杰森从一个流浪汉,被小混混追的走投无路,却柳暗花明掉到了一个土豪家里,而且这个土豪整个夏天都不在家。
于是杰森穿上了西装,开起了奔驰。
流浪汉变得有家可归,然而这一切都将在十月一号结束,十月一号豪宅的真正主人将会归来。
于是,就像一个约定一样,这个夏天,注定会改变什么。
有家可归的杰森,先恢复着身体,找到了工作,被华人大哥赏识,当起了打手。
然而潜藏在身体里的良知,始终都没有消失。
战友被杀了5个,于是要敌人要血债血偿,也要死5个。
妻子和女儿,是责任,于是最后的杰森把所有的钱留给了他们。
流浪汉是曾经的伙伴,于是当所有流浪汉吃到披萨的时候,杰森也成为了天使,虽然是疯狂的天使。
毫无章程的叙事方式,依然将时间推向了十月一号。
在看这部影片前,我只把它当做一个动作的爆米花去欣赏杰森健美的肌肉和线条,同时欣赏快意的打斗,来舒缓一下自己的压力,但没想到开上之后,逐渐的发现了不对劲儿,杰森斯坦森居然开启了救赎之路,而且走起了文艺路线,导演用快速的蒙太奇以及非常规的手法铺设了他的救赎之路,在刚开始观看时,我并没有发现蜂鸟是什么寓意,等看完了整部影片后,我逐渐理解了蜂鸟其实是一种视角,再以一个上帝视角观察着杰森斯坦森的救赎之路,至于整部影片的导演嘛,如果我说他是拍摄过《浴血黑帮》的那位导演,是同一个人,可能我们看完这部影片后就感觉有内味了,这部电影很注重刻画了杰森斯坦森的内心变化,主要运用了他的情感变化以及前后所受到的影响,由颓废到振作,由暴怒到理智,导演想要引导观众去进入到男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去,从而理解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有点文艺范儿的杰森,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觉得被导演调动的非常好,和之前以往那些纯硬汉比,是有很大改变的,但是这部影片我仍然觉得,他的蒙太奇切换节奏过快,导演所想表达的意欲过强,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有点局限,电影节奏把控的不是非常完美,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论文间歇,花了宝贵的一个多小时,非常值得。
我所从事的是公义的实践和研究,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在罪恶滔天人性败坏之中,看到公义之手托住这个堕落沉沦的世界,我们活着,还有机会。
主人公本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政治家们说有邪恶力量需要消灭,他就披挂上阵,背井离乡,到地球的另一边去打一场据说是正义的战争。
我一直没想明白,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观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我朴素的认为,不应该是现实世界中的血肉之争,正如这部影片反映的一样,人心灵的伤害与保卫才是真正真实的。
男女主人公彼此的认同有着同样的心理根基,大家均为天涯沦落人,一个为政治家的阴谋所伤,一个为教练的兽行所伤,小人物的无助与可悲,虽然约瑟夫精通格斗,但在本质上他是被伤害的,柔弱的修女有一种爱与忍耐,怜悯与恩慈,是真正力量的象征,他内心极其渴慕,他渴望做个那样的人,能帮助他人的人。
他为伊莎贝尔报仇,似乎很强大,但仍然陷入和政治家同样的逻辑悖论,以恶报恶,他仍旧是恶的器皿。
他努力的试图摆脱邪恶的捆绑,包括归还屋主的银行存款,举报黑社会集团,但他无法摆脱内心邪恶势力的控告:你做这些,于事无补,你仍旧是个坏人,你的生如夏花的救赎就像一场烟花,美丽但却虚幻。
修女走了,她的伤痛将一直纠缠她,短暂的爱情给她的悲剧人生一抹亮色。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啊,见证着人的绝望,反映着世界的真相。
就人和世界的真相而言,西方影片达到了中国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当然,有敬虔信仰的中国导演例外。
但西方影片和西方的现代化一样,止步在半空中,能够超越人性认识的平均水平,但是悬在半空上不去了,它的悲剧是虚无主义的,怀疑主义的,而不是真理意义上的。
救赎,意味着上升,这部片子降下去了,但是没升起来,它的叙事能触动我们相同的痛,但不能给予受造的人信望爱的慰藉。
遇到这种自我救赎的电影就有些压抑不住情感。
说实话,没有杰森几近结局处的那哭鼻子的场面,这部电影我实在是想给很低很低的分。
用朋友的话来说,看杰森的电影不就图个肾上腺素飙升嘛。
所以遇到这种感情文艺片,突然就觉得非常不习惯有木有。
换句话说,肌肉男演文艺片实在觉得有些大材小用,或者是导演用错了地方。
主角杰森,原谅我真的没记住他的名字,哈哈哈,作为一个从军事法庭逃出的前阿富汗特种兵,因为一车同伴被敌人杀死,于是气愤过度,干出了失去理智的事情从而被蜂鸟记录下来然后送上美国的军事法庭。
后面也不知道是如何逃出来的,反正就和一个波兰的妹子生活在贫民窟。
后面妹子被黑社会抢去卖淫,而杰森也在黑社会的追赶下也阴差阳错的进了一个土豪的家里,然后就阴差阳错的住了下来,并且改头换面,一改往日邋遢形象,西装革履,被之前贫民窟的人称为疯狂的乔。
当然房子虽好,主角也只能住一个夏天,因为过完整个夏天,房主就要回来了,所以整部电影发生的时段就在夏天。
整部电影波澜不惊,杰森时常被噩梦惊醒,战争后遗症岂止是美国大兵遭遇的伤痛呢?
总之就是感觉很可怜,很可怜。
甚至不敢与自己的女儿相认,怕留下不好的印象。
宁愿自己做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也不愿意让女儿知道自己是一个杀人逃犯。
这种日子真的很折磨人,所以杰森只能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一个修女身上,希望在修女这里得到安慰,缓解伤痛。
这里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女主太瘦啦,估计80斤左右,哈哈哈,还有就是,电影选择修女作为女主,就基本可以断定这部电影不可能是动作大片了。
修女太善良了,像天使一般,我也喜欢修女,感觉有点像母亲。
心地都很纯洁,就是感觉在一起很舒服,没有任何压力,有话也可以倾心吐露。
相信杰森也是这样想的,也只有在修女这里,才可以获得这迷茫尘世间的一丝丝温暖,才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不需要再靠酒精来麻痹自己。
在为和自己一起逃亡的女子报仇以后,也送走了心地善良的女主以后,杰森终于走出了心里的阴影。
并且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审判。
结局意味深长,具体杰森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暂且还不清楚,但是审判前提供的黑社会犯罪的证据相信已经可以让他减刑很长时间。
毕竟,他还是杰森。
而未来,也将在不久之后,再次重新开始。
-2016年10月23号21:31
虽然杰森搞文艺片很可惜,但是这部转型比强森的告密者好多了。
肉
矫情!
斯坦森你还是当坏人吧,不想看这样的结局
中规中矩
像杀杀人跳跳舞,像雏菊,像重庆森林,英国范已经很久不文艺,一旦文艺起来这个调调你们都还扛不住
肌肉男这次文艺范,动作依旧狠,出手却有情,流泪的表情很动容。
可能是不如预期的那样有大场面,满屏荷尔蒙吧,所以觉得一般,有些枯燥,但题材是好的
森森的电影都好看
~那个修女演的好~别的没亮点~
感觉挺不一样的,各种打光也文艺得不行,伦敦街头和中国黑道(说粤语,又让人觉得这是港产黑帮片),太阳背面的另一种展示。看开头还以为杰森能换个发型没想到后面又剃光了.......
看起来有点怪...
意外收获文艺片 加一星
你妹!好好地做动作巨星不好!转型去做文青!!
哎
6.0/10 分。杰森·斯坦森的流水线动作片之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为有杰森·斯坦森,片子也就跟着成了动作惊悚片,其实骨子里依旧很文艺很深沉,换成其他文艺演技派的男演员也毫无违和感,主题就是赤裸裸的自我救赎,一边为了爱而复仇,一边因为爱而努力做一个好人。编而优则导的斯蒂文·奈特处女作完成的还不错,一边文艺骚情,一边卖腐。★★★
简单,很好。
转型失败?
不敢说不好,只是太文艺了,我看不懂。蜂鸟和这个电影有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