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那就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听着很文艺是吧?
但是当我走进电影院,放弃了易烊千玺选择了《四海》之后,我后悔了!
先讲一件与这个电影有丁点联系的故事。
电影散场之后,我和我哥看到路边的柱子上写着“一虎百赢”,我就问我哥“这个用一句流行的话怎么说?
”“啊?
”我哥迟疑了一下,还没等他回答我就按捺不住了。
“这个应该是‘一呼百应’的谐音梗,流行的话就是‘大力出奇迹’…”够尴尬吗?
你们不觉得尴尬的话,尴尬的就是我了。
这就是《四海》后半段带给我的感受。
我其实挺喜欢谐音梗的,省事直接。
《四海》里的几个谐音梗也并不会影响大局。
无论是“无人要、无人疼、无人爱”,还是“修塔哥”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谐音梗是一种偷懒行为)。
在我眼里,《四海》最失败的地方是两位主演谈恋爱。
我挺喜欢刘浩存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也挺喜欢刘昊然演的《一点就到家》,可是这俩人凑在一部电影谈恋爱就是一句话“玩儿尬的是吧”?
难道是写这个本子的人很久没谈恋爱了?
这些语气词加的,真叫一个“哦啊啊哦啊”。
还有一个想吐槽的地方就是第一场医院的戏,单独拿出来我觉的会是一个不错的小品,但是放在电影里我不太能接受。
当然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的,沈腾和尹正两个大佬加持着,笑点很足。
黄晓明那个出场,应该是致敬《了不起的盖茨比》,我觉的还ok。
剧情啥的,也就不盘点了,我刚开始已经用一句话概括了。
估计今年可能会火的会是手带竹蜻蜓拍照,和抓螃蟹吧!
四海趁着还没忘写个剧透影评;首先就是要给我表哥道歉,想要乐呵乐呵的观影人估计要被《四海》气个半死。
但是从来不喜欢大团圆的拧巴文青(指我自己)应该会看的蛮投入。
先预测一些大家都会吐槽的点:开场的念白有点长还是多少有点尬文艺;欢歌的离开确实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前一场跳海的镜头氛围其实已经营造的差不多了(至少我心里在预测,完了要出事);结尾另一场死亡在我看来真的是大亮点(嗯,当然也很狗血);喜剧份额少了点(为什么要期待韩寒做纯喜剧)。
另,不喜欢慢镜头,舞剧也好电影也罢,慢镜头太多了总是让人出戏。
以下是正文:这么久以来,电影里总是太缺少细节,故事太单薄。
但是如果喜欢戏剧化、喜欢细节,大概能在《四海》里找到不少亮点。
很喜欢二人来到广州之后刻画的女主。
“我们一个月后再见吧”、“我们谁也别搀扶”。
当喜欢的人看起来走在了前面,一边为对方感到快乐,一边又心急自己的毫无进展。
于是骄傲的逃开想要证明自己,想要逃避。
很少见有影视作品写这层心理,欢颂那一部分的戏的确很真实。
整个人纽结在一起,明明想要见面和拥抱,但就是骄傲又烦躁,谁也别搀扶。
《山雀》开始响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为了bgm给个五星,看完觉得戏剧性和故事性也值得这个评分。
结尾阿耀把小竹蜻蜓吸在头盔上,如果她看得见这场表演,就会知道飞珠江的是自己。
然后两场意外接踵而至。
像海风扑面而来的遗憾。
我还听见后面大爷低语了一句“woc”。
嗯,就是那个时候我觉得五分不亏。
电影的喜剧套在台词里,一些小小的机灵处。
意外、困境和感情在大框架里,幼稚又纠结,然后幼稚纠结到了要搭上性命。
可是这种被戏剧和荒谬放大的情感,似乎一直被叫做青春。
再喝一杯海风灌透的酒,然后带着什么回不来的念想远离人间。
死亡来的轻轻巧巧,我在想见你的路上偶然的离开了,连行李都忘了收拾。
嗯,拧巴文青的快乐。
我只能说我选错电影了。
故事里沈腾我只能说有一个好身法,游离在主线之外,阿耀在广州我以为他要给主角帮助的时候,门里来了句爸爸,给阿耀叫懵逼了,也给我叫懵逼了,合着他爸来电影里就证明一下他有一个爸爸,自己很惨? 还有欢哥也就是尹正,老是说朋友朋友,自己却是个人渣。
拿妹妹和朋友借贷,妹妹还有裸贷。
阿耀和欢颂没什么好说的,建议不用找刘昊然和刘浩存,找两皮套人,一个脸上写着倔强,一个写着独立。
演员其实问题不大,但故事情节突兀,就像你去看个喜剧电影结果是青春伤痛电影一样突兀。
一窝大聪明喝酒跳海游泳也就罢了,来个轮船是触发击杀条件吗?
他哥一死,后半段应该找某时代导演拍的,旷世和解啊,不过我寻思阿耀脸上再写一个词义气,欢颂脸上写个傻,人渣哥哥平时说话逗逗你,做事可真狠啊,欠60多万,逼得妹妹和准妹夫骑着摩托远走他乡。
远走他乡就远走他乡吧,住店连门都进不去,虽然他两是木了点,也不至于傻吧,出钱搁走廊睡一宿,但凡你两其中一个熬下夜,我敢保证睡到出钱的房间里不成问题,到这,脸上一人再写一个惨字,人物渐渐开始丰满了各位。
欠那么钱,裸贷,二十天收一次,两个人20岁在广州,我一度以为他们要突破自己的底线,可是我提醒自己这是一部电影,总还有合法的办法的,体验一下钢铁丛林的险恶,还是有机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
赎车是意料到的,飞珠江也是我希望的。
但能不能不要来车祸?你要让她死,就是被裸贷“社死”我也觉得靠谱,怎么那么突兀,来个车祸还不见人躺在哪里? 大过年的,四海,一边四一个我觉得挺好,建议打回修改,还剩两海,再来两个躺好凑齐,摆个法阵施法,变出一个幸福生活,反正是电影对吧。
最后确实是赤条条真干净,你要说主角有什么成长,我没看出来,你要说欢歌欢颂兄妹有什么作用,我没看出来,电影人物都没啥作用,他奶奶去看雪了,阿耀仍旧骑他的摩托,留给我难受和一头雾水。
我就喜欢showta哥,不要看表面,大家吹吹牛高兴高兴,你要当真就是你的事了。
实际上你把这电影当做阿耀广州打工回来跟你吹的牛,very nice!
青春疼痛文学,说喊两句口号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剧情先铺垫好,情绪到位,你装两句比也没问题。
主要人物没有立住,还要加一些无所谓的支线,黄晓明、陈小春、冯绍峰你往里塞什么玩意,沈腾完全不参与主线,更没有塑造好男主的身份,只是往电影里掺杂喜剧元素的工具。
两个小时,东扯八扯撑起来没有必要,主线全部冲乱了。
飙车被抓想救同伴,所以去广东,到了广东找人不成,就完全不再提了,什么意思,把两个主角送去广东总得需要个理由,小海岛到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情绪可以感叹;主角见一面修塔哥就信人家,怎么是想说吴仁耀这人很单纯吗?
他都二十多一成年人了,这样的行为是很蠢的;男女主拿到工资第一件事,不是还钱,一个买项链一个雇小偷偷摩托,还钱还了大半集,最后人都死了,钱也不提了,也就是说,欠债仍然是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进角色行为,而不去考虑现实。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基本行为动机逻辑上的问题都不考虑。
周欢颂就一服务员,她没有背景,没有影响本我行为、意识的重大事件,没有远大的、特立独行的目标,她不需要那么多多愁善感,就算有也没有深度,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完成和吴仁耀的感情线索。
通过周欢歌的死亡引出吴仁耀下一步的行为,周欢颂的死亡来最大化表达伤春悲秋的情绪,电影是巧合的艺术,但不是让你滥用死亡来传达情绪或者推进剧情。
最后结局可以看出是两个人爱而不得的悲剧结尾,但前半段摩托少年励志戏,作用在哪里呢,男主从一开始,对周欢颂的兴趣就比摩托大得多,他本人也没有通过骑摩托带来自我意识上的进步,周欢颂在前半段除了和吴仁耀讲两句肉麻的词,完全没有参与到剧情里来,或者说,周欢颂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感。
导演有一些自我的想法,但是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更缺乏表达的手段,起承转合、行为动机、转折逻辑、背景铺垫、感情共鸣,没有一方面能做得好,至少是在这部电影中。
主题是不明确的,表达是自以为是的,转折是生硬的,逻辑是缺失的。
只能说,我们不需要这样不成熟的商业电影。
(去B站看了一些评论,添加一点新的东西)2022-5-1 17点54分 我再说一遍,这片子被人骂,不是因为喜头悲尾,不要把借口放在前后落差大观众难接受这个问题上,这是避重就轻。
首先主题没有把握好,一以贯之的主线究竟是什么,韩寒不知道,他什么都想往里塞,结果一团糟,其次,抽出电影中的某一点来,他也拍的很差劲。
开房进不去,在门口坐一晚上,你有病吗,本来就没钱,早上醒来开始在门口大发感叹,看明白了吗,他从一开始就是想发感叹,但是他得找个办法,结果就是这样愚蠢的行为。
先从脑子里幻想一个自认为美好的场景,然后乱编一个理由,让主角进入到既定的环境下,进行剧本上的故事。
这就是这片子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以韩寒为代表的,小布尔乔亚视角臆想的非主流集合,这种符号意义的杂糅,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意识流作品,这便是现代社会中韩寒这样的导演所能做出的最大的想象了,这种尴尬和无所适从,正是大对体符号秩序意义的匮乏。
南澳就是一个现代符号之外的孤岛,为那些所谓文青营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乐园,后半段主角去了广州之后,更是把这种对立展露无意。
两分全给刘昊然 不是他简直看不下去,告诉他以后别接烂本了刘浩存,角色都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了,还在那演大小姐的样子还端着干啥呢?
85.6块rnm退钱!!
(本来是不写影评的人,大过年的被诈骗进影院实在不吐不快,居然要140字,我我多说点吧。
)好看的只有前半个小时,后面就是青春伤痛文学,是我上小学的妹妹都不愿意看那种小说的程度。
升腾只能说是客串,10几分钟吧,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走,走之后笑点戛然而止,剧情和人物塑造太过生硬,想要在十几分钟营造了一个又会点英语又是渣男又是好父亲还留钱,是我实在看不懂,只能说是艺术加工的人物不符合常理。
尹正和他俩小弟,有个背叛他们给警察卖信息,动机??
就是不服刘昊然?
嫉妒?
那干嘛后来还去广州?
不想再回忆,晦气!
然后刘浩存,这个电影不好看的原因,剧情占5成你的演技占5成。
不是所有角色的所有时候都需要你瞪大眼晴装无辜的。
这是我去影院给你花钱的第一部电影,不想多说不想评价,以后绝对不可能为你花钱。
与哥哥一起去的,影院亮灯的那一刻,我那沉默一整个影片的哥哥说了一句“md 什么看电影”出来说“不是韩寒的水平啊”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
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的电影里最不缺的是车,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情主义。
豆瓣里打一分的观众里,三分之一是觉得大过年看个电影结果人没了真晦气,三分之一是觉得是刘浩存啊那高低得给个差评彰显正义。
所以这年头多少电影电视剧为了一个完美大结局想破脑袋,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看电影不就图个心情愉悦。
说回电影本身。
四海的整体架构一如既往的充满荒诞,偏僻海岛上的摩托车战队,广州塔顶的高端住宅,豪情壮志的夜店老板,心平气和的追债小哥。
电影试图把故事写在地平线之上,免得被人一眼看透了人间不值得的断壁残垣。
这是一座普通的海岛,普通到做外卖小哥都接不到单子,普通到水泥轮船就能开个夜店,普通到街头老掉牙的投币点唱机。
但这又是个人人有点执念的地方,四处借债为了赢场比赛的欢歌,攒钱合计开个小鱼排的欢颂,看不到却坚持到北方看雪的奶奶,坚持不能实线掉头的守法小伙王彦霖。
人人都说韩寒的东西很简单也很纯粹,青春,梦想,车子和爱情。
阿耀在点歌的时候被欢歌愚弄了一把,放了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的浪子情歌。
这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与爱相关的字眼,阿耀最正式的表白就是借着摩托车略过的风声小声对自己说我想带欢颂去一个地方抓螃蟹。
欢颂说她听到了,就如同她在火车的轰鸣声中说太吵了我听不到。
于是想起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脑海里闪过很多单薄的片段,总有些情绪让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四海的英文名叫Only Fools Rush In,高雅的翻译叫智者不入爱河,直白来说就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欢颂问我的摩托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呢?
那你陷进去过吗?
阿耀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对影片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欢颂拿出自己电单车上的竹蜻蜓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把竹蜻蜓举起来放在头顶,欢颂也有样学样的把右手压在头顶。
这感觉就像学堂里的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物件送给暗恋的男孩子,看着他把东西塞进校服靠近心口的内兜里,心满意足相视而笑的模样。
可惜韩寒是个著名的爱情“侩子手”。
《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
袁泉跟冯绍峰语重心长说喜欢就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乘风破浪》里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看飞机划过天空,自己却坠落产后抑郁的黑暗。
欢歌给自己心爱的摩托起名叫烈火战车,在同名电影里,刘德华给梁咏琪的表白也只是“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我就是喜欢你烦我,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做错的事”。
那么多喜欢里,止步于爱之弥坚的占大多数。
阿耀的床头放着一本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
于是阿耀想飞跃珠江为欢颂还上债务,欢颂花大价钱雇小偷想拿回阿耀的车子,但他们因此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韩寒已经在尽可能的美化残忍。
欢颂说,我在海边长大都不会游泳,可能只是怕水。
阿耀笑她说,水有什么可怕的,火才可怕呢。
后来一个坠入了珠江,一个飞入了火海。
于是你想起欢颂送竹蜻蜓的时候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说,希望你住的每一个酒店都含早。
于是欢颂在211的门前描绘了自己对家所有的幻想,就像房门后面的场景一样。
那道门隔开的是她对含早这件事的认知,隔开的是她梦想成真的段落,隔开的是她与穿上白衬衫、弹奏钢琴曲的都市梦想。
欢颂说,我们谁都不要搀扶谁,除非有人跌倒了。
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喧嚣的洪流里各自翻涌,一个还是在开摩托车,一个还是在做服务员。
即使所处的环境变了,他们依然只会开摩托车,和做服务员。
最大的区别是这儿的摩托车不允许上路,这儿的服务员也得穿白衬衫。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凿开韩寒给这故事套的壳子,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欢歌利用妹妹办贷款,资金链断裂,酒吧破产,就此销声匿迹;奶奶不是去北方看雪,是离开人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欢颂在大城市无法找到想要的工作,在债务和不要搀扶的自尊心中,选择了当初自己拒绝的行当;阿耀开着摩托车飞入火海,告别曾经崇拜如今作假的偶像,失去了年少时最珍贵的念想和人。
豆瓣的影评里有一段大胆的设想。
电影的最后,欢歌拄着拐杖告诉阿耀,“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梦”。
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只是个梦。
梦里有带着草根梦想的LEEK CLUB,有仗义豪爽的欢歌,有寄回头盔的父亲,有摩托导师小春哥,还有跟他一起到河边抓螃蟹的欢颂。
可惜当他想搀扶欢颂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影片上映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质疑选角,认为刘昊然和刘浩存演技不在线,人物不恰当。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刘昊然的少年感和刘浩存的初恋脸,在当今的娱乐圈里,都没有可以上行替代的人选。
对他们来说,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
尽管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感受没办法流于笔下,但我依然认为这是韩寒最好的一部电影。
不是单纯的玩梗遣词,不是单纯的撕扯窗户纸,不是单纯的激情和热血。
有人说韩寒影像表达的软肋在于对人物挖掘总是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
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因为有余地才有想象的空间和“也许不是”的期许,热腾腾的牛排总比血淋淋的牛肉看起来容易下口。
父子、兄弟、爱情。
奥特曼、摩托车、竹蜻蜓。
于是在某一刹那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到了那些老虎,猩猩,和挤满狐獴的岛屿。
韩寒在影片上映当天凌晨的微博里这么写到,“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阿耀一场比赛都没赢过。
其实欢颂连钢琴的琴键都没摸过。
其实出海岛的每个方向,都是四海。
不是托,大年初一第一时间去看了,除了带对象,还带上了年近60,对一切“小布尔乔亚”都是批判精神的老爹。
出了电影院以后,我爹说的第一句话:节奏真不错,电影出乎意料的好。
不是想象的烂片。
虽然大年初一带着老爹,看一部言情并且最终男女主要死一人的电影,非常奇怪。
但韩寒这次拍的却出乎意料的好,叙事严谨,每一条线索最终都有交代。
刚出电影院就想写影评,但不敢夸,怕被人当作通稿误伤,但是看了这些海了去的低分,义愤填膺和“文艺青年”划清界限的“精神小妹”或“精神小伙”,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片。
1、这部戏的背景是粤东和广深、港珠澳经济发展巨大落差为背景的。
虽然广东GDP能单扛意大利了,但是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也最为严重。
这个故事,并不是韩寒构建的乌托邦,可以找寻一定的背景条件。
2、这部戏的主线就是男女主的爱情,而所有出场的辅助“道具人”,没有一个喧宾夺主,而且每条线都有了交代。
男主的爸爸有了新家庭,黄晓明是“修塔哥”,男主的老板弄过气明星演唱会要赔了,男主的动机是巨额的债务,男主的奶奶去北方看雪了,女主的哥哥死了,哥哥的同伙被抓了。
3、女主跟所有言情剧中的“我们不要再见面了”的桥段不同,韩寒有意刻画了从小地方“一个人一辈子”的浪漫爱情在大城市的霓虹灯下的无奈。
这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底层中的底层,赚了钱买礼物、攒钱买礼物。
是吃饱饭后想到的第一件事。
买房买车,父慈子孝那是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人”之后的事儿,先让爱人彼此在对方眼前成为“人”。
4、从王珞丹、赵丽颖再到今天的刘浩存,韩寒真的是掌握了20-40的中国直男审美,我觉得她们最美的荧幕形象,都在韩寒的电影中。
脱丝袜的王珞丹,倚靠着店门口的赵丽颖,还有把白布鞋穿成黑色的刘浩存。
都是男人脑海中对于“这类女孩”的想象的具体呈现。
刘浩存好美。
5、韩寒本意就不是做名垂青史的导演,只是想做这个时代的阿斯匹林。
如果豆瓣给他的电影能有7分以上,相信对韩寒来说都是一个双喜临门的结局。
寄托韩寒的电影能够治愈什么时代之殇,不如先治愈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十几岁的时候看韩寒和七堇年的小说,我的想法是我不要成为小说里的那种人。
那个时候的自己游离在好学生和坏学生之间,他们的小说让我知道不上大学的命运大概是什么样子。
终于从小城市考到了大城市,从大城市出了国,认识了很多好学生。
他们甚至还和我十几岁的时候一样单纯,很少见到社会的阴暗面,见到社会的不公便会疾世愤俗。
不是所有人都懂伤痛文学,很多人觉得他不知所云,故作深沉。
可是我可以看懂这个电影的大部分镜头,懂电影要说的故事。
只是有些人是被迫在大城市做底层的工作,有些人希望在大城市施展自己的能力。
那些在小地方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人,到了大城市,可能变得普通。
那些在小地方被很多人围着的女生,可能在大城市只能是打工妹。
有人说这电影跟头文字D比差了一万个飞驰人生。
从小作为一个不爱随大流的人,在我心里周杰伦没有光环。
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来看,飞驰人生的技术性大于头文字D。
作为一个喜欢看电影的90后,四海的艺术性大于头文字D。
排水渠过弯从力学的角度看就是个笑话,赛车不是靠装逼,是要科学和技术。
飞驰人生的专业性很好。
这部电影的赛车部分的专业说明不多,但是细节同样经得起推敲,摩托车过弯如何保持抓地力和重心。
飞跃珠江时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横向风,镜头语言很直白。
伤痛文学的痛在于死亡,这很俗套,多年来伤痛文学一向如此。
但是把女主写死,也总好过让女主最后沦落到靠出卖身体换钱。
看电影时我一直担心落得跟头文字D一样的结局。
业余车身跑不过专业车手是必然,年轻漂亮的小城市女生到了大城市也需要守住底线,如果每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漂亮女生都要流落风尘那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
评论区很多人说不知道电影里的每个在干什么,不知道电影在说什么。
其实电影就是说的理想和现实的故事。
要赛车就要钱,没钱就去借高利贷,孤注一掷,结果一败涂地。
两个小弟,傻乎乎的那个很忠心,喜欢拍马屁的那个又喜欢女主,又靠出卖消息给警察,最后得了个协警的工作。
奶奶的执念是去看雪,父亲是个不甘平凡,却又不得不平凡的人。
showta哥的设定我很喜欢,很多在大城市做普通工作的人回老家都爱摆排场,在我看来大可不必,生活是自己的,何必花钱让别人嫉妒。
那句要含早的台词,其实挺触动我,我也为了省钱在网上找打折的房间。
我也因为两个住了单人间被老板收双份钱,跟他理论。
每个人都有囊中羞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熟悉环境或是规则的时候。
很多刚来大城市的人可能害怕别人笑话,不敢问。
其实多年的经历告诉我,不知道就问,没什么可笑的,不说不问,最后搞得一团糟才是最麻烦的。
可能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平平顺顺的,或是父母安排好了的。
但是有一批人,年少的时候不甘平庸,或是误入歧途,或是被社会教育,安分的赚钱养家,或是能有所醒悟,拿起纸笔,做题考试,读大学。
其实像韩寒这样,年少时跟一帮玩赛车的不学好的人混在一起,还能有机会进好大学读书成名的很少。
但有一些人,是在十几岁的年纪,跟不学好的同学一起打闹,在某个下了自习的晚上看了他们的书,猛然醒悟,选了另一条路走,却依然喜爱汽车,依然有理想,虽然为生活妥协,却不会失去信念。
这部电影二月份就在国内上映,今天才在外网上看到高清版。
作为疫情期间还一直国外上学的人,可能对“闯荡四海,四海为家”有更深的理解吧。
2022年5月德累斯顿写给自己
首先,整部片子我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都埋了一些隐晦的剧情,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
欢迎讨论。
1.阿耀我觉得是死了,首先火势明显是很大的,且头上的小蜻蜓被撞掉了,说明头部肯定是受到撞击,梓良说人没事是因为苗浒已经在那准备出来了,有事没事都得说没事。
第二,阿耀回到南澳,脸上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那么严重的伤应该要养一段时间的)然后他说他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梦里他和欢颂在雾里捉螃蟹(之前出现雾是欢歌死了)2.奶奶应该是死了,要去看雪,却去坐一个像殡葬车一样的小面包车。
司机下来接而且着正装胸口白手绢,阿耀和他交代的时候不是说送去火车站什么的,而是司机说“回老家”这点路对他来说事小意思,阿耀塞了一大叠钱在车上,按理说他应该没这么多钱,而且既没给司机交代,也没塞给奶奶身上(奶奶几乎没有行李,只拿了一把伞,我觉得应该有所隐喻没想到)。
奶奶突然很明白很坚定的样子。
3.欢颂应该是有果贷在身,王彦霖打电话的时候说,我们手上有她拿身份证的照片,不想社死的话就尽快还钱。
4.欢颂最后应该是把摩托搞出来了,但是尾款3000,不知道之前是多少,但是以她在小餐馆当服务员应该是挣不了这么多,而且偷车贼说有的地方没人查,但是她却骑到那么繁华的地方已经能听到演唱会的声音了,结合她说经常性去上海出差,可能会堕落红尘。
然后撞车落江,所以一种可能是表示偷车出来之后都是虚幻的,欢颂依旧在红尘之中消失了,一种是她真的落江淹死了。
我倾向于后者,且阿耀也死了,不然摩托怎么落到阿耀手中的呢,警察一来摩托还是要被没收的啊。
5.欢颂怕水,最后死在水中。
阿耀怕火,最后死在火中。
6.麦琪的礼物,故事主要是男女主角都用尽力气瞒着对方攒礼物,但最后吉姆用不上了德拉为他准备的表链,德拉用不上了吉姆为她准备的梳子。
本片中欢颂出卖了自己的清白为阿耀找回了摩托车(代表了阿耀的精神信仰)阿耀牺牲了自己的信仰为欢颂尽快还清债务(生怕她出卖自己的清白),但最后双方都用不上了…7.旅馆房门另一头就是代表了两人理想的房间,但两人第一次不会用房卡(用了错误的方式)便被挡在理想之外。
年轻人虽有理想,但经常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对导致无法通往理想。
8.四海,应该分别代表的是阿耀的亲情寄托(奶奶)友情寄托(欢歌)爱情寄托(欢颂)和精神寄托(绝不欺骗和妥协)但他最后都失去了,自己也同那三位一样死去了。
同时,韩寒应该是想说有这四海,便四海为家。
9.showta哥出场和盖茨比一样,最后却都是一场空。
暗示男主也是以梦为马最后也只是在华丽中谢幕。
10.红尘应该一直都是警察的眼线,冯绍峰收到的微信截图,群里一共四个人(欢歌,红尘,动兔,阿耀)欢歌已死,聊天记录是动兔和阿耀的。
那内奸肯定是红尘,且红尘最后当了协警。
以上为个人观点。
总体感觉是还挺OK的爆米花电影,和后会无期有点像。
之前对lhc充满了厌恶,没想到在韩寒手里是我第一次感觉电影里有她不觉得别扭。
比想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