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缘关系,就没有办法成为家人吗?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
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
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
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
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
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
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
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
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
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
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
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
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
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
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
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
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
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
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
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
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
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
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
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
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
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
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
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
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
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
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
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
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
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
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
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
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
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最开始的模糊的晃动的镜头,我还以为我可以看一部很好的写实的片子。
没想到男主和他母亲一开口,我就感受到了“演”这个字。
这后续又不断继承,所有的人说话都是“官话”,都好像是一字一句念出来的,甚至到了闲聊、欢迎小朋友的时候,都是字字斟酌着说出来的。
所以前半小时,我觉得我好像在听一个人念早已拟好的文章,不如去看个采访纪录片。
后面我没想到这还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到妹妹的同期给哥哥讲故事的时候,他们的“演”更是到了一种究极的程度:似乎他们就是合伙起来在骗哥哥的,讲述了一个冗长又毫无真实性可言的故事。
另外从角色的表象上来看,也没有能够打动我的,或者是我可以揣摩内心、产生合理的共情的。
所有的抖包袱都让人有点想笑。
直到最后回想起来,如果收养真有一些“私心”的猫腻未被拍出,那妹妹的出走才是可以被理解的:否则她的不沟通毫无理由可言。
而如果这是真的,那这是个更加恐怖的故事:我被哥哥的小伎俩、被母亲的谎言、被福利院的善意捆绑,到达了遥远的地方,我收获了强加于我的爱,而我有一天发现它是有条件的。
我想逃离,我却害死了又伤害了爱我的人,这爱太过于真实太过于沉重,我只能为我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用自己的后半生索求心安。
可这一切,甚至包括不去羞愧,都没有任何一点是我能够选择的。
只有草原、好看的草原,迷人的异域文化,狂野,让我想去内蒙一趟。
这么明显的双眼皮,就算再老也是双眼皮啊,怎么可能变成下面三角眼呢??
选角失败,所以最后结尾有点出戏。。。
一直在想,这根本不是一个人嘛。。。
谁负责电影选角的?
还不如找我来呢!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这容貌看上去才是一个人啊。
。。。。。。。。。。。。。。。。。。。。。。。。。。。。。。。。。。。。。。。。。。。。。。。。。。。。。。。。。。。。。。。。。。。。。。。。。。。。
没看过尔冬升导演其他的作品,这部片子我觉得还需要再看遍,才能确定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过还是先说说第一次的观感吧剧情,很老套。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题材,我是很期待的,可是整体观感下来,只能说....平庸....老套。
高龄老人临死前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原因竟是自己小时候耍心眼害妹妹被送走。
结果妹妹到领养人家庭后害死了原生家庭的独子...?可能是我理解的不够彻底,我会再细细研究学习的。
结构方面,由老人讲述插入回忆,也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手法...叙事手法确实如同很多人评论的那般,淡淡的、缓慢的感觉幼年妹妹与蒙古家庭的部分是整部影片最好的部分视听语言...也没有注意到很特别的地方甚至现代部分一些人台词的的念白还有些生硬奇怪
1.引子不好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
因为工作太忙了?
因为母亲年迈?
因为自己快死了?
还是因为愧疚?
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
那几时年后呢?
父亲不退休吗?
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
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
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3.伊德尔的马后炮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
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
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4.模糊重男轻女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
因为哥哥生病了。
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
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长痛不如短痛”“那木汉不愿见他”“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
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
(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大意)
有幸观赏了今日北京电影节的首场放映。
本来没想写repo,但是想了下,有好多话想讲。
那就把他们他们转化为文字形式。
让自己的惊喜与感动分享给大家。
写在前面:这个故事是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也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蒙汉一家亲的主题。
是很合适与应景的。
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彼此都是在那困难的年代,彼此扶持彼此帮助,撑过了艰难的年代,走向了如此幸福的当下。
这段苦难中的每一份善意与爱都值得被记住,并感激。
浅浅的写一下电影的时代背景: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因为东西方世界的碰撞,我们可以说内忧外患。
电影里从一个小家母女与兄妹分离故事,以小家反应出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大家的困难,也反映出来了,内蒙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自己因为边界的缘故,本身也充满了危机,但是当决定收留这群孩子开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电影中,都是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这三句话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很容易。
但是放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是国家对于民族未来的考量,也是各民族间对于彼此的深爱。
说回电影,个人浅谈一下,不是专业的,只是想把看完电影自己内心的感受好好写出来。
一、叙事手法:电影的是分了三条时间线来叙述。
一条是,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哥哥寻找妹妹的现代线。
另一条是回忆线,哥哥回忆母亲把妹妹送走的过程,以及一条并行线,妹妹在被送入内蒙过程中在孤儿院与额吉一家相处长大的过程。
三条线都是交替出现,这是非常考验导演功力的。
我看完,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尔冬升导演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导演,成片剧情连贯性与叙事手法埋线布局收尾,都非常的合理与自然,不让人突兀与茫然不知所措。
有很好的设置了一个小反转,这个反转也把电影最后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并且很好的点了电影的主题。
让观众陷入演员带入的情绪里,久久难以平静而又震撼与感动这份无私里。
二、电影主题:爱与无私这个主题,其实从知道电影开拍以后,有过担心,想着容易空洞乏味,容易令普通观众无法产生共鸣。
但是当故事画卷完全展现在我面前,我却只能说一句,我能钦佩于当时他们无私,并且震撼于他们的选择说一个个人认为的隐线。
爱与无私,不只是当时无私收养上海孤儿的内蒙人民。
更在于那个年代,无数为了祖国建设奋斗无私隐姓埋名多年的无数科学家与普通人。
杜思珩的父亲,一直是掩在这个电影大故事里,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是,从她母亲收到父亲寄来的东西,确实转交给别人,以及母亲对话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家人的不知晓与无法知道在哪里,是否也是隐示着,这位父亲也是为了大爱,只能舍小家为大家,即使心怀愧疚,也要为之奋斗。
当然这条线是我个人理解,存在偏差我也希望记录下来。
三、角色理解只写一下自己印象很深的几位角色:1、哥哥。
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双胞胎哥哥,故事的主线一直是他的视角,也从他的口中知道,母亲已然重病,却还是对60年前的女儿念念不忘。
以及,自身重病,却因为对妹妹的挂念,为了不失去记忆,不想做手术。
当最后被告知妹妹已逝(为了推进剧情),母亲病逝,自己要离开时,把东西送给导游。
我想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孤身一人的孤寂感与决然感,让人怅然。
而当后面见到那木汗,那一刻知道那木汗就是杜思珩的那一刻,哥哥的眼神与妹妹对视那一段,我还是被陈宝国老师的演技折服。
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2、额吉。
这个角色,是杜思珩改变的开始,也是真心接受与爱着这个孩子。
虽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但是到后面,独子逝去后,为了自己的承诺还是养大并照顾好杜思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句话,大爱无疆重信守诺。
对于杜思珩亲生母亲的那句,虽然未能相见,但是感谢你生下她让我们都抚育过她。
3、伊德尔。
这个角色其实出现的并不多。
但是确实这个电影里一份温暖的存在。
他代表着更无私,额吉带着小私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也觉得该遵从杜思珩自己的想法。
和杜思珩的初次交谈,在漫天星光下,和杜思珩一起聊天,也是将自己的爱与温柔展露给这个略显局促的孩子。
而当后面他要随军出发的时候,去沙暴里找到杜思珩的那一刻,不只是杜思珩我也是真的开始把他的当作杜思珩真正的父亲。
而当后面因为那木汗的过世,最后的那段回忆中,也很好的将一个父亲的愤怒与矛盾以至于到后面因为责任与爱,选择了包容。
我的描述有些苍白,但是电影里通过演员的演绎,将这个人物一开始出现的温暖与父爱如山,到后面独子去世自己的内心矛盾与愤怒演绎的有层次而令人动容。
也是将这段电影尾声的高潮部分,演绎的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四、写在最后:电影整体的运镜与色调,我个人是觉得非常喜欢的。
对于苍茫草原与遍地牛羊的内蒙多了一丝憧憬。
希望有机缘可以去这片土地感受上草原的魅力。
这电影是近些年我有限观赏国产片里面,完整讲完一个故事,并没有太突兀的影片之一了。
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个感觉,用温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也许我们不会再在这个时代经历这些事,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该忘记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平凡但带着温度温暖着历史的每一位。
一星给选材,一星给草原风光,编剧负一星。
关于选题,本以为能看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守望相助,无私的共产主义情怀,以及宏大的统筹协调力量被倾注于最弱小群体的反差震撼。
结果我看到了什么?
内蒙人民救助孤儿是为了促进内蒙生产力发展;收养女孩的私心是给娶不到媳妇的儿子做备用童养媳(不止一个影评这么臆想);孤儿的矫情给内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内蒙人民付出血的代价才让孤儿有了身份认同……这其中有些可能是部分观影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也有一部分是电影明确表达出的。
二者区别无非就是,出自观影人的现代思维,还是导演编剧的现代思维。
真实的历史上孤儿只有在刚下卡车、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还不适应的那个时刻“逃跑”过,他们其中很多,当时年纪很小,小到成长过程中甚至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内蒙父母亲生。
年纪大已经记事的孩子,也有不愿意被领养的,但并没有被强迫,而是始终由保育院的阿姨照顾……内蒙人民收养他们更不是出于功利目的:首先家里有孩子的不得收养,就是为了杜绝“童养媳”的情况发生。
并且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部分在70年代上了大学,甚至不乏南开的高材生,长大以后就留在了京津地区生活,如果只是为了发展内蒙的“生产力”,何至于让他们走出内蒙接受高等教育?
看完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现代人的矫情、自私、虚伪,不应该被赋予在这个伟大的题材里。
在叙述真实历史时轻描淡写,对个人的矫情情感却无限放大,以至于给孩子强加上过于极端的人设,并且设置极端的惨痛后果来强化情感输出,妄图以此感人。
你要问起来,他们就说“孩子就是这样的,人性就是这样'复杂'的”。
可是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孩子,就是没有这样矫情、造作的人性。
正因制作方本身就不相信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不相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正常点滴就足以感动观众,所以才需要用极端的情节来达成情感绑架的目的。
最后,我只想感谢胸怀广博的草原母亲,感谢那个时代沉重、宏大,却仍能将力量投注于最微不足道的弱小个体的国家机器,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故事。
尽管梦中的额吉遥远得像是梦中的故事,但是我还是会感谢,一个远去的共产主义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让我相信纯粹的人格和无私的大爱曾经真实存在过。
观影时后排很多哭声,但我看着那些非常温情的画面,却总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奇怪。
直到走出电影院,我终于想明白了——电影看似人间大爱却处处人性幽微。
如果顺着萨仁娜刚开始是想把杜思珩当儿媳妇才领养的话,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第一,电影中许多细节提到杜思珩长得好看,又提到当初刚到内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强,世俗意义上是不讨喜的,但萨仁娜就是特别喜欢她(回忆叙述里说过)。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喜欢除了缘分还有漂亮的缘故。
第二,萨仁娜丈夫回来之后两人在床上突然没头没尾地提到那木汗结婚的事情,还说明了那木汗很难娶到媳妇。
那领养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个男生很亲密的时候,那木汗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哥哥对妹妹的在意范畴了。
第四点是猜想:第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实在忘记叫啥)问杜思珩养父母对她好吗,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
她说“很好,但是我一定要问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电影里展现的那种人间大爱的表层故事,这句话就很奇怪,因为她小时候养父母明明说过等她长大带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长大就不跟家里直说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这个思路,这句话就很合理了。
她长大了,知道养父母领养她是想让她嫁给哥哥,因此她害怕养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选择偷偷行动。
“问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报答养育之恩。
”这才是她的心里话吧。
那个瘸腿的小伙伴劝她的时候说“你走了那木汗忙不过来”,其实是要说“你走了那木汗怎么办”。
但是!!!
虽然我认为萨仁娜一家刚开始领养女主的心思不单纯,但我的用词是“刚开始”——因为到最后,萨仁娜已经完全把她当亲人了,不存有私心了。
(注意,只是萨仁娜,所以电影最后活下来的是萨仁娜和女主,最后给的夕阳奔跑镜头也只有萨仁娜和女主,只有她俩真正成为了纯粹的亲人。
养父只是因为承诺才不抛弃女主,还让她用男主的名字活着,哥哥更希望与女主成为爱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亲情方面的亲人)这么分析的理由很简单。
在哥哥骑马去追逃跑两人之前,萨仁娜突然冲出来说,“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让她回吧”。
如果按照电影展现的人间大爱表层故事,这句话非常莫名其妙,简直是一句废话——电影里疯狂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女主当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为啥在追人的紧要关头,萨仁娜还要拦住哥哥强调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的思路,这句话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说明了萨仁娜对女主的爱。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萨仁娜真的把女主当女儿,愿意任她高飞,而不是把她当儿媳妇留在身边。
综上,即使按照儿媳妇的思路理解剧情,故事主旨依旧没变,还是感动人心的大爱,但逻辑会更顺畅且剧情更有波折,而不是电影里展现出的那种美好到近乎虚假的合家欢。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剧情”。
萨仁娜担忧儿子找对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对她关怀备至,最终成功领养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抛弃,所以对他人充满了不信仁。
被收养后,女主刚开始也被萨仁娜一家触动,把他们当亲人,但当她长大到一定年岁,开始明白自己将来的归宿,明白萨仁娜收养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经历导致的防备感,逐渐在内心隐隐疏远他们,不敢告诉他们她想回上海看看。
殊不知,萨仁娜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把女主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哥哥陷入流沙时,或许是因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来(当时被短暂地顶出来一下),或许是被男生按住,或许是想着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给他了,不知道具体哪个原因(导演这里拍的我没太看懂),反正女主刚开始没有太大动作。
直到哥哥已经快被流沙吞没,却没说任何责怪她的话,而是让她别过去,这时候女主才意识到萨仁娜一家到底有多爱她,于是开始奋力挣脱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着牛车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没去上海,都不是因为养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内心深处放下了,她不再怀疑萨仁娜一家对她的爱。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萨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证未知的爱呢(亲生母亲)?
因此,当亲生哥哥跟女主说出真相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她早就因为爱走出了童年阴影,拥抱新生活。
(还有一个偏直觉的解读,有一些支撑但不有力。
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养父可能对他不好,比如家暴)
从看到电影简介后就在思考,该如何切入才能使得这一带有“正剧”标签的电影不被形式化,看到个人视角的切入,挺好。
过去与现在双线交织,也很有代入感。
但通观两小时,最大的感觉还就是缺乏历史感。
演员表演毋庸置疑都在及格线以上,但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内容分配、空镜穿插、角色戏份的剪辑分配,是不是过于用力致使破碎了呢?
抛弃杜玉珩举动没有让我看到这个母亲的为难与无路可退,哥哥来找妹妹的夙愿也没有表现强烈到非找不可(退休之后才在母亲的叨念下动身),寻妹线索过于流畅出现(实际上寻人岂是几天几日就能寻得一星半点),跟车司机的支线剧情不明所以,许多的推动缺少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更多的是平铺直叙上的第三人称,对于亲情、爱与分离的最最直接的反馈表现,只能说是寥寥。
看完电影后,最大的直观印象就是,少数民族同胞真的受了太多苦楚,电影真的没有在主观上区分民族同胞之间的民族间隙吗?
小女孩从小到大计划着逃跑,小男孩早慧懂得发烧避难,对比之下内蒙人民的热情、宽容、隐忍让人动容。
历史背景交代太过匆忙,想看到在历史长河沉浮中的变迁与情绪,到小女孩被救出后戛然而止。
诗意的名字让人遐想万千,两个小时的影片平淡让人忍不住离席,慢节奏的电影是对抗这个快节奏生活的良方,但前提是,速度慢下来,内容逻辑和丰富性要跟上去不是吗。
不是特别懂导演在剧中所要表达的立场倾向,混沌大于情感传递。
中秋档最惊喜的一部,本来以为会是主旋律的纪实片,没想到是这么动人的故事片。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背景,过去和现在两条线穿插交集,连起了上海和内蒙两地相隔60年的两个家庭,片名起得太棒了!结尾处的两个转折也算是小巧思了。主角组三位自不必说,子役、牧民等配角也好赞,真实感受到草原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草原风光绝美,一定要去内蒙旅游一次!
*中规中矩昏昏欲睡cctv6/8
非常不适,是没有尿却忍不住想走的那种不适。【2022084】
看到最后呢,有点感慨,我们的影视作品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情”的表达,几乎所有的剧情都要靠“情”来推动,都是亏欠、还、还不清、还不了也没关系这样的模式,所以显得单调而且总有些感觉拍了和没拍差不多。有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对生命的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这样的主题。
一些隐藏情节不知是剧本已有还是小宝导演让加的 有点勇
看简介本来以为是历史片,以一个家庭在三年饥荒背景下的流离讲述那段历史,结果是一个很感人的人伦亲情片,甚至还带有反转。以大饥荒为背景,其实并没有着重体现那时人民的不易,即便内蒙古要好于其他地方,但那个年代,又能有多好呢,影片也没体现出当地百姓的艰辛。个人也并不喜欢女主想偷偷逃跑陷入流沙反而害了收养家庭哥哥这种剧情,太特意了。亲哥哥偷听了母亲的谈话,故意淋雨生病才没被送走。最后自己的一生孤寡和患有癌症也和身体健康的妹妹极其五代同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算是对他的另一种惩罚了吧。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那木汗为什么要死啊,这么淳朴善良的一家为什么要经历这种伤,害我流了八百斤眼泪
尔冬升,陈宝国,六十多的人了,恰烂钱心不痛吗。作为学生作业都不及格的程度,想带薪去内蒙休假就直说。中国院线就非得比烂吗,说实话真的找不到比这还烂的了,小甜剧好歹还讲了个故事,这就是一团彩色的浆糊。
这是风格独特的类型片。大海是波涛汹涌没有尽头,中国饥荒的大时代下,孤儿院的孤儿们的命运就如身处大海之中一样,草原能给这些孩子们一生的约定,所以,海的尽头是草原。电影的配乐很悠扬,画面很美,天苍苍野茫茫,牧民们很善良。人类在大自然活动的过程中,人情感变化之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电影很感人很感人,看这部电影请不要过分的指责孩子的行为,很多事是始料未及,并非她想,就发生了。家人给了无尽的爱。所以说,苦难的尽头是爱,生恩是血缘的牵挂,养恩是需要付出千倍的真心。
哭死,为啥杜思珩这么任性,多好的哥哥呀
让大家知晓了一段历史+内蒙古宣传片+尔冬升导演兑现承诺给新老演员找戏,其他的嘛,就乏善可陈了。
这么拍下去真的完了!醒醒吧!
非常喜欢阿云嘎塑造的草原阿爸 一个像山一样的男人 他一出现就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安全感 他的情绪是克制又浓烈的 就像整部影片的基调 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 但它温柔地用爱包裹住你
很难评,前一个半小时很好看我可以给9分,然而后半个小时断崖下跌,毁了整个故事。我都要怀疑金像奖评委是没看完整部电影才给颁的奖。小姑娘小时候虽然倔强得像只小野兽,却也知道谁是真心对她好,怎么长大之后就突然变得不可理喻了?想找生母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声不吭就跑了?善良宽厚的牧民则成为了一个不被允许有其他情感只能无私奉献的被神化了的符号。编剧想写角色善良,就要角色经历不合情理的苦难,遭遇莫名其妙的忘恩负义,因为收养了一个女儿导致失去了亲儿子,还不能怨恨,还要选择原谅,好让他们高高在上地赞美“少数民族同胞多么淳朴善良”。当年热情善良收养孩子的蒙古族同胞真是倒霉被你们编排这种烂梗,完了你们还在那自我感动。
想用一个家庭来表现三千多个家庭的样子,可惜这个家庭太过特别了。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有感染力,在家内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用心拍怎么都不会差啊,为什么电影非要表达一个“和解”的大主题,杜思珩和原生家庭,和草原家庭,甚至给思翰做向导的司机兄弟俩,生硬了加了和解的戏份,搞不懂,原型故事也讲的乱七八糟,看的人很累,思翰寻亲的双线故事,总感觉下一秒要说3.8g优质乳蛋白,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浓苏,总之很乱很杂,体验不好,草原很美,夏天就去。
给我哭的,有女儿的人真是看不得。很多人说女儿任性,但是当女儿的都懂,爱有时候就是不理性的。想妈妈,想知道为什么是我,是一种人的本能吧。太催泪了。
尔冬升拍的不能算差,反转也算有力量,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应该由内蒙古的万玛才旦来拍味道才对。思瀚淋雨那段的人性包袱,算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