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彼得·法雷里执导的公路片《绿皮书》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近二十余年,从《撞车》到《为奴十二年》再到《绿皮书》,种族主义电影不断在颁奖季上斩获大奖。
这类电影不间断的发行,使得种族话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绿皮书》作为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本片以两个在种族上具有对立关系的一个黑人雪莉博士一个白人托尼和一本名为“绿皮书”的黑人旅行指南开始了又一次关于种族的讨论。
工整的公路片剧本,人物的确立是很重要的,但立住人物也离不开镜头的构建。
导演在影片的前两场戏中,通过各种微妙的元素加上巧思的镜头把托尼与雪莉的关系直接呈现出来。
在展现托尼家庭那场戏中,导演借助一个特殊的元素——杯子,导演在特写镜头与被摄主体为托尼的中景镜头之间来回切换形成了托尼的主观镜头,不屑的表情以及嫌弃的手,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白人托尼对黑人的不满与鄙弃,也为下一场为黑人做事犹豫不决做铺垫。
编剧在此有意识的增加了在黑人走后棒球比赛胜利,白人大声欢呼的声音,突出对比是整个社会戴有色眼镜的一个照影。
托尼面试那场戏中绝大部分镜头都是静态的,且镜头运用都非常的流畅,机位统一,布景简洁明了,但在托尼进入房间时,诡异的布景,摄影机随着被摄主体雪莉移动,在无声中传达出了两人之间的尴尬。
在空间位置的编排上,黑人身处高位,白人身处低位。
在服装设计上,黑人穿白衣服,白人穿黑衣服。
且在拍摄时,拍摄白人用高机位的俯拍,拍摄黑人用低机位的仰拍,高低机位的来回使用,通过黑人雪莉的物理地位等元素构成了一种令人错愕的反差感,白人托尼和黑人雪莉的对立关系已经形成。
两人的关系也从这趟旅行的开始,慢慢由阴转晴的情感交汇是由影片中各个元素串联起来的。
信——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物品元素,首先是符合了托尼本身的人物形象——因写信比打电话便宜从而选择写信这一方法。
其次,在托尼与妻子的情感线上,这一巧秒的设置又搭配旁白的手法,使得导演通过“信”这一物件直接向观众袒露托尼自己心里想法,他与妻子没有直接打电话互动,仅仅是一个画外音就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用这个物品元素连接起了托尼与妻子的情感。
最后在托尼与雪莉博士的友谊线上,黑人雪莉教托尼写信,恰然地形成了一个促进二人关系的方法。
信件是一个连接托尼与妻子、与雪莉交流的媒介,每在一个地方都写信,从头贯穿到尾。
电影讲究元素复现,而信在这里作为贯穿前后的元素,不仅仅是单次出现而是反复多次出现,让其很好的被控制在电影叙事节奏里面。
至于另一个元素即——炸鸡,旧美国南部的黑奴被禁止拥有猪或者牛,但是可以养鸡,久而久之炸鸡就成了黑人的专属食物。
因此很多人用炸鸡来羞辱他们,逐渐成了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
在本部影片中,托尼把炸鸡递给黑人雪莉时,雪莉则是拒绝接受,在托尼一再坚持下,黑人雪莉终于迈出了那一步,他不再受“黑人炸鸡”的标签捆绑,而是和托尼一起去享用炸鸡的美味。
两人也是借助炸鸡渐渐的缓和了尴尬的聊天气氛,座位在这时也从前后座转变为斜对座,聊天的氛围也渐渐变得愉快起来。
绿皮书——作为影片的标题且也作为一个贯穿影片前后的物件,它的在本意——即黑人的旅行指南外又直接切入了“公路”类型片的外壳,导演借助一个物象的符号去引入到黑人“从北到南”地理位置的与身份变化的关系,并将时间背景设定在马丁路德金发表有关黑人民主权利文章的前一年,与这场有关“种族主义”的旅途形成了巧妙的联系。
车的内部作为影片二人常处的空间,在这个被锁定的空间内,两人的位置关系变化与两人情感关系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在刚开始时,托尼与雪莉博士的空间位置处于一个二人无法方便对话的状态,这是二人关系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的表现。
而在后半段,二人的位置关系成斜线式,在仅仅方便二人对话的同时也在表示二人情感关系的升温。
直至最后,二人的前后位置关系也发生了转变,黑人带着白人回家,此时,二人的情感交汇已达最高点。
影片最后,雪莉博士处于一个全景的中心位置,圣诞节装饰物件元素充斥着整个画面,搭配着无配乐的场面,以此更加展现作为被摄主体的雪莉博士的孤独感与冷清感;而反观托尼一边,欢快的氛围与不断切换的镜头呈现着其家中的热闹,只是饰演托尼的维果·莫腾森通过表演来展现角色身处该环境下的孤独感。
而这两份处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感觉直至作为内部声源的门铃声响起时才相遇,影片也几个中景镜头中人物各自的拥抱落下了帷幕。
欢快的配乐响起,真实事件用图画的形式相继出现,这场关于探讨“种族主义”的公路之旅,就此结束。
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文明人」总会下意识对「文明社会」的一切感到习以为常,比如在扶手电梯上要靠右站稳(现在又有新说法是乖乖站定不动才更合理)、看到奇装异服的路人不可上下打量,再比如,要平等对待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士。
冰融三尺非一日之暖,文明社会的诞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人们当然可以对愚昧的过往轻蔑说声「真无知」,但身处当下,却鲜有人敢于做那个破坏规则的出头鸟,而过往对当代人而言,往往也扁平得只剩一个符号。
好在,当中的挣扎、辛酸和蜕变,在讲述美国六十年代种族歧视的电影《绿皮书》中,全部被生动展示,且平实、生动又自然。
靠拳头和苦力生活的意裔白人Tony Lip因生计所迫,无奈为他过往白眼相向的黑人群体——著名黑人音乐家Dr.Don Shirley担任司机兼保镖,助后者成功完成巡演并保障其人身安全。
巡演过程中,Tony Lip逐渐被音乐家的才华、优雅的举止及深藏的孤独与无奈打动,他从被迫打工到真心实意「护主」,二人也渐渐成为好友。
听来有些「俗套」的情节,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两位原型,更将这段友情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更是Tony原型之子。
这部电影最近在全国电影评论学会、圣塔芭芭拉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奖项及电影节中大放异彩,饰演白人司机的Viggo Mortensen的表现更为人称道,还被Tony原型之子认证为「他的言谈举止、食烟同点烟动作都跟我爸爸一模一样!
」《绿皮书》获得几乎一面倒的好评,更让不少观众看得涕泪交加,我想离不开这样几点原因:一波三折又行云流水的情节、两位主角生动逗趣又入心的演绎,一路伴随始终的爵士乐更为影片增色,且有「时光机器」之效——音乐中,观众似乎也「穿越」回六十年代美国迷人的乡村。
故事的悬念从开头便很清晰:一个「习惯性」厌恶黑人到连对方用过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粗俗底层白人,究竟是如何放下偏见并勇敢为对方出头?
而一个恃才傲物、以自负外表隐藏不安全感的黑人音乐家,又是如何一步步卸下心防、脱下伪装?
在旅行过程中,一切都不露声色地改变了。
Tony一路见证了被「符号化」的黑人钢琴家遭受冷遇的过程:无法加入白人乐手的聊天局只能在阳台上孤零零喝酒,贵为曾在白宫演奏的音乐家却无法和大宅宾客使用一样的洗手间,服装店拒绝他的试装请求,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理由关押和侮辱,甚至不能与即将享受演出的宾客在同一间餐厅用餐……汽车一路向南,歧视状况愈发严重,挨了打、受了冷眼但依然保持尊严的音乐家在Tony眼里不再是「你们黑人」,而是一个有才华、知进退,实实在在的「人」。
Tony的人物设定是个粗俗但善良的人没错,所以这两个人终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旅途中相知相惜。
但若是底层人士都能明白的道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心安理得附庸风雅的「上层人士」又怎会不知?
多少刻板成见来自隔岸观火的「指手画脚」,当出现第一个打破传统的勇者,偏见的尖冰才能慢慢被击碎甚至消融。
正如影片中,当Tony与Dr.Don Shirley第二次在恶劣天气下被警察拦下车,得到的却不再是尖酸刻薄的刺耳怀疑而是一视同仁的「圣诞快乐」时,那种苦尽甘来的温暖感几乎从脚底蔓延至心口。
如今因「地域标签」、因为「某类人群大多具有同样的特质」而振振有词掀起的网络骂战,如「滚出此地!
」「XX人都去死!
」依然比比皆是,参与者莫不义愤填膺,似乎自己有义务替苍天消灭一部分人类。
若是这些「键盘侠」真能与那些对他们而言面目模糊的「敌人」共享一段路程、认真地聊一次天,先学会将「个体行为与思想从集体中剥离」,认真体会「敌人」的喜怒哀乐,这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点?
至少电影里的故事告诉我们,能把过往排斥的人,喜笑颜开地迎进屋内,是多么令人欣慰感动的事。
看完电影,友人说「这或许是讲述种族歧视主题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我想,它或许并非好在意义非凡的「大」主题,而正是好在着眼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小」的沟通、理解与善意。
正如电影名《Green Book》将落脚点放在一本平凡的「绿簿」上一样,小小的Green Book,连接的也正是「你」和「我」的内心。
(八股影评,首发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8/12/05/010105102.shtml)
首先,我先肯定影片的剧作工整度、表演丰富性及剪辑流畅性。
但是我对影片的内核有异议。
我不认为这真实的友情。
种族不对位设计让我看着非常别扭。
为了方便读者对影片中黑人白人建立友谊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黑人角色真正的地位及成长,我将黑人换成黄种人进行叙述。
我要强调的是——以下例子及后面的分析是我的个人理解,如有不同,还麻烦您不要党同伐异。
“我是一个黄种人,曾经在历史上受到白人的欺负。
虽然说现在黄种人和白种人平等了,但实际上还是白人至上的社会。
我还能为白人演出,因为我有才华。
实际上他们并不认可我,我内心很自卑,需要搞基来解压。
一天我遇到了一个低贱粗俗的白种人,他像精神导师一样引导我,像父亲一样保护我不受白人警察和混混的欺负。。
经历漫长巡回演出之后,我终于学会俗一点了,能敞开心扉释放自我了。
我进步实在太大了,我竟然受到了尊贵的下等白人的认可。
而他呢,终于在和我的接触中,学会了一点点讲礼貌。
”观影后人们会被种跨越阶级的友谊感动,会觉得这非常温馨。
另外感动点就是Dr. Shirley和Tony的自我成长,两人互相帮助,一个突破自卑释放自我,一个学会一点文明。
那如果真实的友谊是想象出来的呢?
Dr. Shirley并不自卑呢?
先放一个真实事件链接,来自Dr. Shirley家人的访谈:https://shadowandact.com/the-real-donald-shirley-green-book-hollywood-swallowed-whole。
里面有真实的友谊和Dr. Shirley的性格。
我们从真实的采访进行分析和片中表现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证据。
第一,我对片中跨越阶级和种族的友情表示质疑。
该论点中摘自链接全文的核心论据如下:Unfortunately, for the family, there is more wrong than there is right, including the crux of the film—that Green Book, as Universal'smarketing materials advertise, is “inspired by a true friendship.”“No,” Maurice and his wife Patricia Shirley said in a uniformed scoff when asked if Dr. Shirley and Vallelonga were ever close friends. “Not at all,” Patricia said.Maurice and Patricia Shirley had met Vallelonga in his capacity as a driver on some of their trips from their home in Milwaukee to New York City to visit with Dr. Shirley and hear him play at Carnegie Hall.“It was an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 Patricia observed on those occasions that Vallelonga drove them around town. Neither during that time nor any time after did Dr. Shirley ever mention Tony as a “friend,” according to both Edwin and the couple. Instead,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was “the only kind of relationship that [Dr. Shirley] ever had with any of the people he worked with,” she said.Beyond that, Maurice added with laugh, “You asked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he had with Tony? He fired Ton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ny firings he did with all of his chauffeurs over time.”“Tony would not open the door, he would not take any bags, he would take his [chauffeur’s] cap off when Donald got out of the car, and several times Donald would find him with the cap off, and confronted him,” Maurice recalled.“So when you hear that Tony had been with him for 18 months, I can assure you, no chauffeur lasted with my brother for 18 months. Anybody who knew my brother’s temper and had any experience with any of his other chauffeurs—the maximum was the one from right here in Milwaukee from the Urban League that lasted at least two months.”简单总结下就是Dr. Shirley和Tony只是正常的雇佣关系,最后把Tony开除了。
Dr. Shirley脾气暴躁,Tony也不会去提东西,在Donald下车后Tony就会草草离开,经常和Tony顶撞。
他们的雇佣关系也没有十八个月,顶多两个月。
同时也根本没有真正的友情。
文中采访是采访Dr. Shirley的家人,但这剧本构思也是Tony的后代写的。
从片中所呈现的内容来看,Tony明显在巴结Dr. Shirley,但是影片的设置却要把Tony供起来,让Tony拯救Dr. Shirley弱小的心灵。
片中所表现的内容和真实故事有这么大的差异,能说明什么?
到底谁依赖谁?
为什么要把黑人写那么惨,真实事件中黑人哪有那么惨?
影片还要强调受到真实故事启发,启发的结果就是黑人需要我们白人来进行精神救赎?
三位编剧(Nick Vallelonga、Brian Hayes Currie、Peter Farrelly)中有黑人吗,有从黑人视角出发的吗?
另外,如果片尾说他们两个一直是好朋友是事实,那么多年就没一张合影吗?
需要文字来说明俩人的友情?
第二,我对Dr. Shirley的自我成长表示怀疑。
该论点中摘自链接全文的核心论据如下:With his fiery personality, Dr. Shirley was not one who needed protection, but one who would often stand up for himself and others against racist oppression.Edwin remembered a time when he first moved to New York and Dr. Shirley was trying to help him find a nicer place to stay. The desk clerk at a resident hotel across from Carnegie Hall blatantly lied about vacancies once the clerk saw two Black men coming into take the room.“The desk clerk says, ‘Oh, I’m sorry you were misinformed, there is no vacancy.’ And Uncle Donald says, ‘well I recognize your voice and you were the person I spoke with.’ The man began to say something like, ‘you people always think—' and as far as he got was ‘you people,’ and Uncle Donald had grabbed him by his tie and yanked him across the counter. And I stepped between him and made him unloose the man’s clothes and we got out of there before the man could call the police.”总结下就是Dr. Shirley有着暴烈的性格,并不需要保护,他会为种族主义者发声。
Edwin记得一件事,他的uncle Donald Shirley曾经遇到过不平等对待。
前人服务员说被预定的酒店告诉他们没有床位了。
Dr. Shirley说你的声音和我预定电话中听的一样,但是前台服务员说 you people (你们这帮黑人)的时候,Dr. Shirley就抓住服务员的领带一把拽过服务台,直至Edwin劝他松手。
再对比片中的描绘,当Dr. Shirley遇到他在大厅进餐被拒绝时,他就理性说我要吃饭不让吃就不表演?
这种被动受气直到Tony对服务员动粗,所以不管遇到啥事最后需要Tony来拯救?
这种表现方法是理性不如感性好?
还是贬黑人捧白人?
第三,我不认同片中对Dr. Shirley性取向的表达。
该论点中摘自链接全文的核心论据如下:As far as the family knows, there was never another long-term romantic partner in Dr. Shirley’s life after his ex-wife, “For the reasons he stated in the documentary,” Maurice said.“The only romantic relationship was his piano, his organ, his family,” Maurice said.Some have speculated about his sexuality. To that, Edwin said, “He was as open about his sexuality as he thought it was anybody else’s right to know.” Edwin offered as an example, “If you were to ask him, ‘Dr. Shirley, are you gay?’ He might answer,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f the answer was, ‘No,’ then he’d say, ‘Well,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he laughed.Dr. Shirley只爱他的钢琴,并且他很坦诚地公开他的性取向。
但片中Dr. Shirley是偷偷摸摸的,那场景拍的就好像是自卑去搞基。
(注:内地上映的版本因审查原因可能会将这幕删除或做特殊处理)
对这幕进行拉片分析:镜头1. 先用了一个关系镜头形成Tony和Dr. Shirley对比。
以Tony为前景,Dr. Shirley及另一白人为后景。
Tony反应镜头为尴尬,Dr. Shirley的反应镜头为木讷。
镜头适位置适中,以仰视视角看Tony,以俯视视角看Dr. Shirley。
镜头2. 关系镜头,两位警官为前景,Tony为后景,镜头仰视拍摄,突出了警官居高临下。
台词中指出了二人同性性行为被经理撞见,表明Dr. Shirley偷偷进行同性恋。
镜头3. 反应镜头,Tony递给Dr. Shirley一条毛巾后,Dr. Shirley很自卑,镜头3和镜头1一样仍为俯视视角,但景别拉近,突出二人的反应。
综合以上三点,我并不认为影片值得被感动,因为所感动的点就是假的,友情是假的,黑人成长是假的,白人作为“圣人”能给黑人救赎是真的。
这种编剧类型和叙事方式的目标就是讨好以白人为主的奥斯卡评委,进而拿到小金人。
(据统计,目前美国影艺学院的5765名成员中,94%是白人,77%是男性!
黑人和拉丁裔分别只占2%)当然,它也成功了。
PS:据时光网讯,黑人其实对这部影片相当不满意。
PSS:影评这件事,可以主观也可以客观,但是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最重要的一点是讲出道理。
我这篇以批判为主,这是由于我对这部影片更看中其内核,我将内核可信程度赋予的权重高。
并且我给出了影响我内核可信度的证据。
同样,你也可以将影片对你的触动赋予更多的权重,也可以考虑更多剧本工整、影片完成度高等层面。
我和你的权重分配方式不同,打分结果就不同。
如果你觉得我论述有问题,请指出。
如果你正在处于刚看完感动的关头,请你冷静对待我这篇差评。
在路途中,托尼跟自己妻子写信,唐看到了说他写的不好就让托尼照着自己说的写。
托尼内心显然是觉得唐的文化水平比自己高,就照着唐说的给自己妻子写了一封信。
不出所料,习惯了丈夫以前各种爆粗口的信的德洛瑞丝第一次接到这么文艺又浪漫的信表现的特别高兴,以后的信德洛瑞丝还跟妯娌们一起分享,让妯娌们羡慕不已,各种抱怨自己老公没有跟自己写信。
在后来托尼写信的时候,唐准备帮他,托尼说自己已经学会怎么写信了,唐尼看了一眼,愣了一下说,“yes tony,you got it”。
片子最后唐去托尼家过平安夜,德洛瑞丝第一次跟唐见面,拥抱的时候,悄悄在唐耳边说,谢谢你教托尼写信。
真的是觉得托尼跟德洛瑞丝的爱情是那么美好,唐帮助托尼写信,托尼并没有一直依赖唐,而是自己慢慢学会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慢慢变得更好,肯为自己的爱的人做出改变,这是真心爱自己的妻子呀。
德洛瑞丝在谢谢唐帮托尼写信的时候,并没有大声说出来,而是小声说,也是很顾忌丈夫的面子,很为丈夫着想,真是一个好妻子呀(其实最后德洛瑞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很惊讶的,原来妻子早就知道是唐帮托尼写信了,不过事后想想也是很合乎情理,写信风格突然大变,自己丈夫又跟一个音乐家在一块,肯定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呀)。
太羡慕这种感情了,两人一起为生活奋斗,甚至一个月没有收入就交不了房租的情况下,没有被生活的琐碎所牵绊,还会制造浪漫(托尼虽说刚开始写的信并不浪漫,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写,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才是我向往的爱情啊。
托尼晚上接到警察的电话,去接和男人亲热而被抓的博士。
面对博士对于他贿赂警察的质问,只字不提对博士性向的鄙夷(毕竟当时还是上世纪60年代)。
第二天博士向托尼道歉,托尼站在楼梯转角回头,只淡淡说,他大半辈子都在纽约的酒吧工作,知道这是一个complicated world(复杂的世界)……当时真是瞬间击中泪点。
个人微信公众号:咸鱼小橘 以后的影评会首发于该微信公众号1、接地气的炸鸡梗。
Tony向Shirley强势安利黑人爱吃的炸鸡,刚开始Shirley一脸嫌弃,后来翘着兰花指吃得超享受(这一幕绝对名场面),再后来有一站巡演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端出来Shirley最爱的食物居然是炸鸡。
高雅的氛围和亲民的炸鸡,反差萌。
2、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有一站Tony遇到了纽约的朋友,用意大利语聊天,朋友诋毁黑人还说要给Tony介绍工作,他们都以为Shirley听不懂。
结果晚上Tony出门去酒吧的时候,却被Shirley拦住。
Shirley用意大利语夸奖了Tony还承诺要给他升职加薪。
原来他都听得懂,是害怕Tony离开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挽留。
Tony一下看穿他的心思,让他放心自己不会走。
这算确认彼此的心意了么,这一段超有爱。
3、警察蜀黍的反转。
有一站的坏警察,因为歧视黑人扣押了Shirley和Tony。
在平安夜他们回纽约的路上,又遇到了警察,本以为又遇上了麻烦,其实人家只是想提醒他们轮胎没气了,那句圣诞快乐的祝福在寒冷的雪夜显得格外温馨。
4、酒吧内外的反差。
在最后一站的酒吧,Shirley一曲惊艳众人,又和黑人们默契配合演奏了流行音乐,打成一片,其乐融融,深处底层的黑人们貌似都接纳了这个身穿燕尾服的高雅“兄弟”。
然而,一出门Tony的鸣枪却让人惊愕,原来不经意的露富被人盯上,两个黑人在撬车偷窃。
朋友还是敌人,好人还是坏人,不能用肤色判断。
5、枪之迷。
Tony有次假装有枪帮助Shirley脱离险境,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没有枪”。
最后一站酒吧外,Tony鸣枪,Shirley说“我就知道你有枪”。
6、迟到的贵宾。
Tony在平安夜终于赶到家,在热闹的家里却心不在焉,应该是在担心Shirley一个人太孤单吧。
之后镜头切换到Shirley,他让管家回家过节后果然很孤单……然后观众朋友们就热切地期盼,在一起在一起,要团圆要团圆!
当Tony家的敲门声想起,大家都眼含热泪搓着手手期待看到Shirley,然而看到的却是当铺夫妇,大家跟着Tony一起失落,谁知后面居然站着羞涩的Shirley。
编剧真是磨人的小妖精,团个圆还那么一波三折。
7、爱的代笔。
Shirley帮Tony“润色”家书之后,Tony的妻子每每看得热泪盈眶,还超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幸福感爆棚。
然而最后她见到Shirley时,却悄悄在他耳边说了句感谢他的代笔。
原来她一直知道,不过,虽然那些浪漫唯美的句子不是Tony的原创,其中流淌的情意却是真的。
而且Tony耳濡目染,最后也掌握了写出浪漫家书的技巧。
对于这部佳片,除了反种族歧视的厚重话题,这些精心设置的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偏见。
看似不卫生的炸鸡却特别美味,总给人找麻烦的警察也有天使的一面,刚还一起嗨皮的“兄弟”暗地里却觊觎你的财产,表面粗放不羁的伙伴却有担当有责任感,只会写流水账的大老粗经过熏陶也能风花雪月。
所以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职业取人,不要以地域取人,别动不动给人贴上撕不掉的标签,用心去感受,用时间去证明,才能真正感知他的温度,评判他的为人。
3.18更新:关于对炸鸡梗的说明 关于第一点的炸鸡梗,有不少豆友反映,豪华餐厅里的炸鸡并不是反差萌,而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确不知道在美国文化中请黑人吃炸鸡是一种歧视符号,只是比较主观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影感受。
首先要感谢各位热心豆友的纠正,也对自己在背景知识上的欠缺表示抱歉。
以前美国南部的黑奴被禁止拥有猪或者牛,但是可以养鸡,而且鸡肉很美味,久而久之炸鸡就成了黑人的专属食物,很多人用炸鸡来羞辱他们,逐渐成了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
但是,在影片中的那一幕,我认为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给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庄园的接待者有说,“这周早些时候我们求助,Shirley晚餐会想吃些什么,所以准备了特别的餐点招待贵宾”,说明他们有照顾到Shirley的口味,而且很可能有问过的,至少不存在恶意。
Shirley有点惊讶和尴尬的表情证明不是他本人回应的。
最后端出炸鸡的结果有两个解释,一种他们认为Shirley作为黑人就喜欢吃炸鸡,还有一种是Tony安排的,因为Shirley之前在车上吃炸鸡吐槽过都没有餐盘和刀叉,而Tony在庄园里又吐掉了难吃的三明治,宴席上Tony神秘兮兮的耸肩笑似乎就在说“嘿嘿,是我安排的”。
究竟是哪种,见仁见智,我更倾向于后者。
最后我想说,大家对影片细节的看法不同很正常,互相探讨也是乐在其中,没有必要搞得剑拔弩张。
因为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别人,我想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有这种倾向的朋友,这部电影没真正看懂哦。
5.27更新: 非常感谢各位豆友对本人影评的喜爱和支持。
因为大家的鼓励,我本来今天想重启自己搁置已久的公众号“咸鱼小橘”。
可是当我精心编辑好页面准备群发时,却发现我的文章已经被公众号“海猫创作”抢去了首发,而且该公众号之前并未与我联系,也未注明转载。
而我自己却因为他人的抄袭,无法推送我自己原创的文章,这使我非常愤怒!
如果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以后的影评都会第一时间在该号首发,以此守护自己的原创,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倒是要说几句,《绿皮书》院线字幕和实际台词相比,有哪些差异。
1)首先电影第一部分时,Tony以及他们一家子一开始都以为Shirley是“医生”,所以字幕对“doctor”统一译为“博士”是显而易见的不妥,如果都知道他是搞音乐的博士了,为什么大家还要一副诧异的表情呢?
2)面试司机一职时,Shirley问Tony以前做些什么,Tony答“public relations",字幕翻译为“研究人际关系”,好像也不能说错,但是没有表达出重点,有一版预告片翻译的是“危机公关”,个人认为这个更贴切。
3)比赛吃汉堡那段,在旁边给Tony打气的老哥说“He just hit 19!“,意思是“他已经吃第19个了(你还不快点吃)!
”,字幕居然是“他才吃了19个”。
4)两人被关在警察局里,Shirley跟Tony说(大意)“你做错了所以被关进来,但我‘did nothing‘却也被关了进来”,字幕把时态都改了,“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5)quote @王大根:两个男主被关在警局的那一段,有一句 I wouldn't touch that mattress 被翻译成了什么“我再也不这么做了”……6)quote @王大根:把弹得和钢琴家Liberace一样好翻译成了“弹得和自由女神一样好”想到再更。
补:7)Tony去到卡耐基大厅找面试的地点,管理人员说音乐厅还没开门,叫他“but you are welcome to buy tickets to tonight's performance",翻译成了“但我们很高兴你买了晚上演出的票“,我勒个去……8)Shirley在庄园里演出时,Tony在外头跟一群闲人掷骰子赌钱,被Shirley喊回去了,Shirley说“They didn't have a choice whether to be inside or not, but you did“,应该是字面意思“他们没法进来庄园里面,但你可以“,字幕译为了“他们没法选择出身,但你可以“,请问Tony怎么就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了?
Tony真的是个很好的丈夫了,他觉得写信很丢脸,自己又写不好,不愿意写。
但是妻子让他promise,他说ok I promise. 我开始以为他可能只会写一封,但没想到他写了整整一路,哈哈真的非常暖了。
看他抓耳挠腮笨拙的造句,不分白天黑夜,哪怕是停车休息的间隙都会给妻子写信,非常非常喜欢这个设定。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看完之后,说真心话觉得真的很赞。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员工开车送老板在巡回演出中发生的事情。
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比较的特殊,是20世纪60年代的肯尼迪政府时期,也是美国种族歧视与平权运动之间冲突最激烈的阶段。
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马丁路德金的那篇载入美国历史,震撼人心的《我有一个梦想》,同时他的生命也被极端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给枪杀。
在此,先赞许美国人的勇气,敢于面对自己历史中阴暗的一面,并且去揭示它,用电影的方式来告诫世人,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回到电影里,我在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除了感叹美国黑人的不易之外,感悟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道理,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同,自己的自我满足感,都在于你自身的价值。
没错,也就是说价值决定了你的生活状态。
那么电影里的男主角之一,黑人音乐家谢利博士,他的价值是什么呢,或者说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就是他的学识,他受过高等音乐学府的教育,拥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能够弹奏高难度的古典音乐,给人带来震撼的听觉盛宴。
在电影里,导演非常巧妙的表达了谢利的音乐造诣,就是他在台上演奏时,突然把镜头切到了另一位男主角身上,就是那位白人司机托尼,要知道在之前作为意大利后裔的他,是非常鄙视黑人的,哪怕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他还是会把两个招待过黑人地板维修工喝水的杯子给扔掉,因为杯子被黑人喝过之后,他嫌脏。
但是随着他在谢利博士的演出中,在侧幕听着谢利的钢琴弹奏,慢慢的被谢利博士的琴声所吸引,内心被音乐的力量所感染,从而由内心里发自对谢利博士的敬佩,一改之前自己对待黑人的看法与态度。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其次,谢利博士的价值,除了高超的学养之外,他还会把自己的所学知识用来帮助他人。
这在电影里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即谢利教半文盲的托尼写情书,寄给他的妻子。
之前在托尼临行前,他答应自己的妻子,会写信回家,并且在之后的八周里,他也做到了。
只是一开始时,是他自己写得信,不但是文字涂涂改改,内容也是一篇流水账,只是说些自己在外面吃了一些什么。
当妻子收到信之后,看着看着就会哈哈大笑起来,看完之后也就把信放在一边了。
但自从谢利教托尼先用华美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再表达自己对于家的思念与爱意,最后是对孩子的挂念。
当这样的一封信寄回家之后,妻子是边看边流泪的,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种感动可是千金难买的,甚至在之后的时间里,妻子会邀请家族里的其她女性亲戚来家里一起读信,在这些亲戚面前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哈!
这种丈夫给予妻子的情绪价值真的是你用十个包包也换不回来的啦!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所以,这里顺便说一句,作为男性的丈夫,不要认为自己在外打拼赚钱,就是对家庭的最大贡献,然后自己在家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当个甩手大爷。
错,给予妻子良好的情感链接,让妻子感受到你无时无刻的爱意,这才是夫妻亲密与融洽的关键。
一个LV的包包(物质价值)的确能够让妻子开心一段时间,但是与你对她的认可和鼓励,也就是所谓的爱意(情绪价值)来相比,物质快感永远是短暂的,而情绪体验是长久的。
在电影中,我想托尼的妻子会把丈夫的这些情书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身边,并且在回忆这些情书时,是一辈子的甜蜜哈!
广告上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但是写几封情书,可要比钻石便宜的多啊!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那么谢利博士自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对他而言,写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教会托尼之后,是对托尼一生的改变。
这其实也是价值的核心理念——交换。
即我用自己的所长,来帮助到你,获得你的尊重,从而你也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来协助我。
这也是心理学大师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在他的著作《影响力》中的第一大影响力——互惠原则。
说到价值交换,那么现在说一说电影中的另一位男主角,白人司机托尼。
上面就说过,与黑人音乐家谢利博士正好相反,作为一个白人司机,他住在纽约的贫民窟里,是意大利裔的白人,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个人品格也很有问题,在一家夜总会里当保(da)安(shou),崇尚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电影的后半段也是因为他的不冷静,给他和谢利博士带来了大麻烦。
只是因为夜总会要重新装修,他暂时失业,没有了收入,为此他绞尽脑汁的想要赚钱,去和人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热狗,撑到自己弯不下腰来,只为了50美元。
不过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虽然这个托尼一身的毛病,但他是一个重情义的男人,有着极大的家庭责任感,他非常爱着自己的家庭,为此推掉了一份高薪的,但是极有可能违法的工作,因为自己一旦坐牢,他的家庭就彻底毁了。
如果说谢利博士的价值是由教育获得的能力,那么托尼的价值就是他在社会上与三教九流的人互动中的社交能力。
记得在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托尼去谢利的家里面试,也就是他们俩人初次见面的那一刻,托尼发现自己的雇主居然是一个黑人时,但是为了赚钱,他控制住了自己想要离开的冲动,但在与谢利的沟通中,还是表现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而自尊心极强的谢利博士居然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托尼还没来之前,谢利就听到很多人说起过托尼这个人,并且告诉他,聘用托尼的话,能够帮助谢利他在巡回演出中解决掉很多麻烦。
这就是托尼的价值所在,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看,托尼的个人品牌还是很强的,有这么多人知道他的能力,相信他能够帮助谢利解决问题与麻烦,这也是最终托尼获得了这份高薪工作的真正原因,甚至工资还要比之前定下的数目高出25%。
这里稍微提一下,托尼的白人身份,也是一个原因。
在后面的情节中,托尼也没有让人失望,在谢利博士遭遇到麻烦时,无论是在酒吧被一群白人围殴,还是在公共浴室里因为行为不检点,被警方扣压,都是靠着托尼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精通社会上的各类的潜规则,和精准的把握人心的能力,帮助谢利解围,免遭更为严重的伤害。
从托尼身上,能够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个人的价值除了在学校通过系统的教育之外,还有要靠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与不同的人交往时,不断的去学习,去接触各种各样的规则,培养自己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这部分能力中,有些是天生的,比如托尼的白人身份;有些是经过自己实际经历,在操作的过程中,自我总结得出的,比如在酒吧里与人谈判,说服对方的能力,还有在停车场里识别危险的能力,这都算是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或者说,这些学校是不会教你的,但是你必须要学会的,这也是你的自我保护能力。
图片来自360图库所以说,你的能力是决定你价值的基础,当你用自己的能力去与人交换,收获到的利益,就是你最终价值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中有些人热衷于混圈子,认为认识一些牛人之后,自己也会变得很牛逼。
但是当你意识到,人的价值在于交换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这种所谓的建设人脉圈,是最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你没有交换的资本,就算认识了牛人,又能怎么样呢?
无非就是一个点头之交,在你遇到困境时,对方真的就会倾其所有的帮助你解决所有的困难吗?
说一个小故事吧,一个樵夫,在砍柴的路上,偶遇一个放羊的,他抱着扩大自己人脉圈的意识,去主动与对方结识,并且交谈甚欢,感情非常的热络。
当聊天快要结束时,太阳也落山了,人家放羊的,羊群都吃饱了青草,而砍柴的你,你的柴呢!
所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价值交换的阈值,这样才是真正的人脉圈建设,各类优秀的人也会吸引到你的身边来,正所谓:我自盛开,清风徐来。
那么价值除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常识(生存技能)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呢?
在电影里导演也是有传达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品格。
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你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简单地说就是,你是愿意与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呢,还是和一个爱占便宜满嘴跑火车的人来往呢?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没有人会喜欢和骗子做朋友的。
在电影里,托尼在一家街边商店的门口,看到有玉石售卖,或许他想要给妻子买一块玉石作为礼物。
突然间他发现地上有一块被人不慎掉落的绿色玉石,托尼就迅速的弯腰拾起,放入自己的裤子口袋里。
而当谢利得知托尼的这个行为后,他坚持要托尼把玉石还回去,或者去付钱。
因为在谢利的眼里,这种行为无异于偷窃,是极其不道德的,是违法行为。
但是托尼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只是捡地上的玉石,那么这块石头就和地上的石子是一样的,只要不是从柜台上拿玉石,就不算偷窃。
为此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托尼还是服从了老板的指示,回到柜台前“还回”了那块绿色的玉石。
呵呵,他手真快!
至于这块玉石到底还回去了没有,大家自己去电影里看吧!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其实我们都知道谢利博士的做法是正确的,一个人哪怕再有能力,但是他的人品有问题的话,就会被人看轻,甚至是鄙视,在社会交往中,时刻被人堤防着。
这样的人在人生的大道上,也是走不远的。
最著名的例子,恐怕要属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吕奉先,一杆方天画戟,天下英雄无人敢挡,但是一个“三姓家奴”的名号,让他卑劣的人品展现无遗,为了利益可以背主弃义,毫无忠诚信义可言,最终的结局,大伙都知道的,被刘备一句:想想吕布他之前的几个老板的下场哈!
立马让曹操把吕布拖出来砍了脑袋。
就在现在的这几天,互联网零售巨头某东的老板大强子,因其的自身私德有愧,导致企业的股价大跌,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品格影响了自身价值的血淋淋的代价。
所以,请用“礼、信、仁、义、智”来建立你的品格,指引你的行为处事,让真诚、礼貌、守信、善良、仗义、勇敢,这些优秀正向的特质,来提升你的价值。
再则,说一下价值交换的一些规则。
有人会说,人脉圈就是要去使用,越去麻烦别人,两个人的感情才会越来越深,人情往来不就是这样的嘛!
这其实是错误的,不说你自身有没有价值交换的资本,就算你自身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一直去麻烦别人,也会让对方厌恶的。
尤其是自身造成的低级失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错误,而要去麻烦别人,真的是很丢人的行为。
这也是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在雨中托尼开车被巡警拦下之后,当检查人员出口不逊时,托尼一下子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给了对方一拳,这可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袭击执法人员。
可想而知,结果就是托尼和谢利双双被关进了牢房,而且肯定会影响到谢利博士之后的演出。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谢利博士拨通了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电话,不出五分钟,两个人就立马被人毕恭毕敬的送出了警察局。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但是谢利与托尼的神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谢利博士就认为自己很丢人,因为自己的低级错误,而导致自己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去求别人帮助。
因为使用暴力去对抗执法肯定是不对的,托尼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就不会发生自己被抓进监狱。
相反,托尼却是一脸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很有面子,之前一直被警察轻视,这次可以扬眉吐气的耀武扬威了一回。
但是试想一下,托尼如果认为自己有大佬罩着自己,一直去惹是生非的话,我想大佬不但会立刻厌恶他、抛弃他,结果就是托尼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那么真正的价值交换,也就是所谓的互惠原则是什么呢?
它应该是彼此的付出与索取都要在双方认同的限度上进行相互的交换,彼此取长补短,达到共赢。
而非是我付出了什么,就要求对方也要以同等价值的方式回馈自己,更不是一味的索取,这些都是会引发关系破裂的行为。
就像电影中,如果不是因为托尼的冲动被警察逮捕,而是在执法过程中,因为谢利的肤色被故意刁难的话,那么我想谢利博士打电话给罗伯特肯尼迪的时候,一定会理直气壮的,要求政府给他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说法。
最后,一个人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什么呢?
不是能力、常识、品格。
价值的真正核心内涵是信仰。
也就是一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才是获得世人尊重的关键,甚至会让你的名字,被人们一直记住。
在电影中,托尼曾经迷惑不解的问乐队的其他人,谢利博士在纽约住在卡耐基音乐厅的楼上,衣食无忧,为什么要参加这次巡回演出,深入种族主义最严重的地区,去冒着人身会受到伤害的风险呢?
在片尾,这个乐队成员回答了托尼这个问题:因为谢利博士想要改变这个国家。
是的,这就是谢利博士为之奋斗与追随的信仰,想要改变此时美国黑人的现状,告诉每一个美国人,白人与黑人是没有区别的,通过学习与教育,黑人也能做到白人所能做得一切,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哪怕谢利博士自己也遭受着肤色歧视的伤害,在演出的过程中,被人拒绝使用白人专用的厕所,不能在正式的餐厅里用餐,但是这些他都忍受下来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用音乐来改变世人对黑人的看法。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记得在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南方的某个地区,由于汽车抛锚,托尼把汽车停在了一个庄园的旁边,此时正在庄园内的农田里干活的一群黑人工人看到谢利坐在车上,而一个白人司机(托尼)正在修车,为一个黑人服务,他们纷纷停下了手里的农活,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看着谢利与托尼。
我想此时谢利博士的内心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他的目标是坚定的,就是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黑人也是可以成为真正的高贵的人,他就是要为这群黑人的同胞争取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辈子干一些低微卑贱的工作。
正应了中国儒家孟子的一句经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彩蛋部分,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托尼开车送谢利的途中,路过肯塔基州时,托尼一下子兴奋的像一个孩子似得,大叫着来到了炸鸡的家乡。
接着买了一大桶炸鸡全家桶。
哈哈,然后边开车边大快朵颐的嚼着吮指原味鸡,还愉悦的与谢利分享一块炸鸡腿。
把作为观众的我,看得直咽口水(暴露吃货本色了哈)。
好吧,离肯塔基州很远,但是离人民广场很近,亲,有一起去人民广场吃炸鸡的不,约吗?!
图片来自于360图库
如果我没有看过《触不可及》,我也许会对这部影片有更高的评价。
然而珠玉在前,《绿皮书》的缺点在对比之下就显得格外突出:这部片子除了演员的表演,其他的部分都太套路了,以至于该催泪的地方我的眼睛完全没法湿润。
黑人音乐家的孤独一带而过,最后圣诞大团圆的场面让我恍惚来到了中国的贺岁档。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反而是路途抛锚,西装革履的黑人音乐家下车和种植园里的黑人农民对视的时候,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终于突破了两个人的冲突与和解这个小藩篱,把视野投向了更大的结构化的苦难。
然而故事的视角很快又聚焦回了主角二人的相互关联上。
我好失望。
甚至两个人的和解的主要动力是,白人司机是一个被偏见蒙蔽了双眼的热心肠正直的人。
他的正直让他在目睹了黑人音乐家遭受的种种不公之后挺身而出,开始维护黑人音乐家的尊严。
注意,是特定某个人的尊严,而不是黑人作为一个族群的尊严。
确切的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一个黑人中的精英个体被歧视,从而开始为这个黑人个体抱不平的故事。
无怪乎美国那边的舆论,尤其是黑人群体不接受这样一部电影。
在种族议题被探讨多时的美国,一部描写种族歧视的电影居然对歧视与反抗的描绘停留在如此表层的地方,居然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水准,实在令人费解。
《触不可及》中的白人老艺术家,他是个艺术家,但他更是一个人,一位害怕死亡的老人。
电影里他因为怕死而一度解雇男主的行为让这个角色充满了人的生命力。
而本片中的黑人音乐家,作为不被白人接受又不被黑人理解这样一个夹心人的复杂人设,在全片中的刻画极其单薄,他如何看待被歧视这件事情,他的挣扎他的转变他的成长,在这里被隐形了。
这部电影的本质是在讲白人司机的成长,讲他如何消解对黑人个体的偏见。
而作为痛苦承受方的黑人,他的情感在这部电影里刻画得极为粗糙。
这样的一个剧本,折射出的依然是白人编剧们的傲慢。
他们自得于自己对黑人境况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却从未真正关注黑人个体以外的结构性的歧视的根源。
那些种植园里的黑人们,他们的痛苦呢?
整部影片的语境是“我”理解了“你”,可是更多的“他们”,被隐形了。
IMDB上的一个差评说,这种影片是那种典型的忽略歧视背后的政治权力压迫与经济剥削,而把歧视粉饰成为文化差异,把压迫与斗争轻飘飘地简化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断冲突中相互理解的过程。
这过于浅薄轻飘了。
甚至,在这部影片的语境里,一个极其优秀突破了自身种族界限成为全人类的前1%的人,最终得到了一个白人底层的理解。
无怪乎IMDB的那个评论会说,这是一部让白人中产们看完沾沾自喜地走出影院感叹“还好这样的歧视历史已经结束了”的浅薄娱乐片。
我一直有点奇怪,如果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么为什么白人司机的态度转变编起来细节这么丰富,但黑人音乐家的心路历程会显得如此单薄呢,两个人之间的相处,也没有擦出像样的火花,能让人感觉他们真正成了朋友呢?
《触不可及》里老艺术家把男主的随手瞎画的“现代艺术”卖给画廊还卖出了高价的情节,既黑了一把现代艺术让人会心一笑,又刻画了两人之间已经冲破年龄、阶层、种族、文化界限的友谊。
但《绿皮书》里,作者试图埋了各种类似炸鸡、信这样的梗,却没有一个有这种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友情的证据。
直到电影的结尾给了我答案,电影结尾说真实事件的原型两人后来成了朋友,可是两个人到在那次巡演以后一张合影都没有,都是单人照;而触不可及里一直有两人的合照。
我去查了新闻,才知道音乐家的后代抵制这部电影说两个人根本就不是朋友。
可能这种细节的缺失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一般正常的好看。
绿皮书好好看哦!精致优雅音乐家和粗鲁暴力壮打手的这个设定太好吃了吧!故事太赞了,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处处透着灵气和幽默的剧情片。整部片既decent又wise,所有的伏笔台词都恰到好处,包括结尾部分,刚刚好一点不拖沓,真是优美又有趣。没有任何刻意的去展现那个年代的种族问题,但是每一处的遭遇和不便都是我们能理解的不公和歧视。非常聪慧的剧本和台词,看完之后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维果叔一定要拿男主啊!
就像去年的Hidden Figures,都在讲黑人的精英阶层在种族隔离年代的遭遇。遗憾是故事可以挖深的地方,比如钢琴家对自己族群的认知,都浅尝辄止了。
现如今种族关系压力颇大的美国太需要这样一个故事了!可歌可颂的是导演在细致入微地研究了这历史故事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取舍和消化,最后用稳扎稳打的电影语言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不得不说导演Peter之前做喜剧片的经验让这部可以被拍得更沉重的电影放射出生动的光芒。这个crew里头高手不少,服装设计和音乐设计都很厉害!Tony Lip儿子的参与更让电影熠熠生辉。(导演本人来我们课上提前放映,他说的话比我这一学期这课上学的东西更有启发…)
补标
大银幕看观感尚可,但正好属于那种“看片一时爽,散场了无痕”的电影。剧作工整但平庸,套路满满,先刻意强化二元对立,再各种和稀泥。视听语言上几乎没有出彩之处,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黑人钢琴家与黑人农民对视的镜头组合,他和他们恍若隔着万重深渊。(6.5/10)
叶公好龙。
如果仅仅说政治正确那就太低估这部电影了。尽管剧情基本都在意料之中,但看的过程实在舒心温馨。莫滕森跟阿里两个人莫名的特别搭,以公路喜剧片为壳,讲述的是关于种族跟尊严的核,时而心酸时而温暖,节奏张弛有度,情绪恰到好处。大赞。
和旅行一样,公路片最容易陷入虚无和乏味,因此这一类型中正确建立人物关系的发展脉络尤为重要。这方面,《绿皮书》做得很不错,歧视、服从、认可、矛盾、理解,随深入南方的巡演城市一个个抛出小高潮。司机对老板哀其不幸,黑人对白人怒其不争,最终,阶层和族群都完美共度圣诞好时光了。缺陷在于,意大利老司机的(黑)社会关系那条线实在多余或至少过于冗长,似在对好人觉醒积蓄阻挠力量,却最终消失的莫名其妙。另外,既然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也就非常想看到深南方白人在1960年代可能的尴尬处境和纠结心理,迄今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给予呈现。
2.5 拿着编剧指南手册写出来的剧本,套路又套路,配方又配方。莫滕森演得是很好,但一看就不是意大利人。
基层白人司机护送著名黑人钢琴家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两位演员默契火花十足,是一个十分温暖人心的故事,影片结束之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边笑着边流着眼泪鼓掌到手都疼了。
种族问题的美国式样板戏
认识罗伯特肯尼迪是多么重要,哎
真不敢相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是这个水平。我其实已经把预期值调低了,所以看完觉得还是挺喜欢的,挺开心。不过影片不管从内涵上、编剧、导演、拍摄等各方面技术上都比较一般。亮点比较少,而套路比较多,很容易识别。我很熟悉这类电影的水平,绝对不会低,但我也无奈的发现确实离精彩还有差距。Viggo演得好棒。片子到最后还是有些感动的,尤其是真实改编。
那道隔离墙其实是建在我们心里。不光是种族,还有生活里一万件其他需要被宽容理解的小事情。
这几年真的是不打种族牌,不摸金人门,以及Oscar评委的那点审美和圭臬都被吃的死死了,不是抨击这个片如何,只是这么为了拿奖处处投机取巧地设置,不嫌整个行业的风向内卷么
还是太刻意
预期的white savior电影看完并没有任何观点改变(最后场show演不演决定权在男主 看得我真是wtf),而且好神烦Ali角色一直命令维果的角色怎么behave做个“文明人”,anti-stereotype玩得这么充满歧视 偏见 没有包容实在太可怕了= = marketing一直打着“feel good”来宣传,我看更像how higher class white people make them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今年的美片最佳,传统叙事的魅力一览无余,用一个白人异性恋的视角,去理解一个黑人同性恋,正如阿里那句“有尊严比暴力更有用”,或许温柔的讲述比激烈的控诉更有力量。“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而最好的友谊,就是让彼此都变成更好的人。
商业喜剧片的处理方式,看得挺轻松,但情节的反复很严重,人物形象也比较浮于表面,片名的Green Book存在感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