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晃的让人发晕,令人作呕。
唯一不晃的镜头却来自于伯恩站在CIA大楼对面,用单筒望远镜观察他的对手。
但可笑的是,如果导演是要追求所谓的写实性振颤,那么当伯恩从一百多码外之外拿着望远镜去分辨12号小字时,你的摄影机才最应该多晃动几下!" 这是一位普通美国观众看完《谍影III》后的对此片的辛辣嘲讽。
而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也在自己的博客当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对于该片导演的所谓“向《阿尔及尔之战》的写实记录式电影致敬”的振颤风格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质疑。
经典的《谍影》系列的收官之作招此非议实属难免。
因为它的摄像机从理论上说完全自由的,高低角度、远景特写、以及平稳还是振颤可以任意选择。
所以你导演更集中的使镜头限定于某种风格时,自然就增加了所谓适用性的争议空间。
可《苜蓿地》,这部片名使人想起长安街和军事博物馆的好莱坞最新怪兽恐怖片则不然。
它狡诈的回避了上述麻烦:一切画面中的振颤都合理地来自案发当事者数码摄影机。
观众你就是被晃到吐出胆汁来,也怨不得导演!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
以失去摄影机自由所换取的合理性的代价就是,叙事手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制约。
当然,影片开场部分处理起来还是相对轻松的。
手持摄影机主导下的学生酒会上采访活动,在介绍影片主要角色关系的同时,也给观众适应这种镜头风格提供了过渡:过山车总不能一上来就冲到顶倒转吧?
接下来情况突变。
一连串大地在振颤,然后就是女神陷落。
导演为什么要让怪物对女神过不去,还用本垒打的方式表示对其头部的不满?
想来动机更多来自于从叙事方面:既要让剧中的角色和观众必须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惊恐,但是又不能过早透露惊恐的来源是什么。
而同时,由于本片特定的镜头方式,使得导演有足够借口制造这种悬念:不是我不想告诉你,是他拍不到。
所以,头像横空飞来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此,特定镜头方式所产生的作用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但接下来地铁逃亡的过程问题开始出现。
首先,持摄影机的男孩,为什么要走到两个女孩后面?
出于胆小怯懦吗?
显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导演只有让这个男孩走在最后,才能相对合理将这段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为什么说相对合理的呢?
因为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式。
就是男孩跑到另外三人前面,快速后退着拍摄。
不过导演肯定是意识到了这种八卦记者式的方式,在当时特定背景下是太过荒诞,所以不得以只能选择了稍微严肃一些的战地摄影师的跟拍方式。
而这种因镜头方式局限而导致的失实,接着便在在小怪物突袭,女孩因施救被咬伤情节中被进一步发大。
在那种情形下,还誓死捍卫摄影机的精神,恐怕只有伊拉克战场上受普利策奖激励的职业战地记者可以媲美。
最终,这段情节不但没将之前成功营造起来的恐怖悬疑气氛进一步推进(虽然看到了巨怪的子嗣了),反而还莫名其妙地参杂进了某种怪异的喜剧感。
主人公一往无前的去救受困于破损大楼中的女友,属于美国类型片中必备模式化情节。
本来这种故事属于情感大于理智,无需过分深究人物行为逻辑。
但又不得不说,现代好莱坞电影还是有将这一模式日渐肤浅和庸俗化的趋势。
男女双方在突发危机过程中建立感情,已不再关注人物的深入刻画,而更像是纯粹为了情节发展而服务的叙事工具。
所以,看起来形同嚼蜡。
军方提供直升飞机接应他们是个不错构思。
导演狡猾地通过剧情为自己合理地创造了俯拍的条件。
于是观众就在这一段落中第一次完整看到了肆虐纽约的庞然巨怪。
而既然全景有了,特写也不会远了。
于是直升机适时的掉了下来,而观众就“幸运地”和主人公一起有了与怪物亲密接触的机会。
至此,特效师傅算没白忙活,而观众也才算没白看这部恐怖片。
说道影片的价值,无非就是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去表现一个相对陈腐的主题而已。
况且这种尝试成功与否,还有待商榷(烂番茄的评价很低)。
至于其故事背后所掩藏的911后美国民众的心理状态的云云,个人认为属于有些过于浮想联翩了。
巨兽肆虐大都市的电影在好莱坞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美国人传统上就好这一口。
最近一部《哥斯拉》就拍摄于911之前的1997年。
所以与其说是911事件赋予了此类恐怖片以全新视角,倒不如说它给予了同样叫恐怖的份子以某种行动方式上的灵感。
别出心裁的用手提式DV拍摄,整片从头到尾画面摇摆不停对白很单调,光是 "天啊" "你们看到了吗?" 就重复了不下 50 遍逻辑全无,几个人去救朋友,军队也不给几样武器,就两手空空的去找死最有意思的就是那台DV了,抗振动能力超强,怎么摔都不会坏,电池强劲,怎么用都用不完...弱弱的问一下 是啥牌子的?
最初吸引我的,毫無疑問,是海報完全不知道其大意下載之後趕緊看了嗯……bravo!
只是……大概不會有什麽吸引我去看第二遍美女?
maybe……很精彩的……恐怖片?
災難片?
都算吧太喜歡這風格了……紀實的感覺,就是很真實而震撼很希望能出續集覺得導演也許會沿用這種風格可我更想解惑看看他怎么去圓這個故事去解釋那個怪獸覺得兩個地方最……可以算是硬傷吧1. beth的傷是在左胸,覺得,很接近心髒了可還是把那根穿過胸膛的管子拔出來有點常識就知道,那東西應該截斷,而不是拔出來而且在那個位置,絕對的血流不止,死亡,只是時間問題可beth童子卻沒事,好跑的勁兒勁兒的……2. 怪獸吃掉哈德之後,居然沒去吃那兩位……而且那兩位是沖著哈德的方向跑過去……這到嘴的食物……居然放過了……里面的美女……呃……至少三個主要女演員都很漂亮最喜歡瑪琳娜……只是……太慘……有一点,還是覺得著急就是……很多時候,都是爲了個人,而喪失了更多我承認,Rob的愛是電影的暗線但爲了Beth而失去了那么多,值得?
不過也得說,如果不是Beth的電話,也許他們早就死在橋上了欲望的力量太強大有時很好,有時很耽誤事不知道在關鍵時刻,自己會怎樣抉擇期待續集
《I AM A LEGEND》(我是传奇)和Clover field这两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内在过多联系。
只是很巧合,他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以末世为背景,都是科幻题材,都是以纽约为地点,以纽约人为视角。
也都是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
更兼之挡期比较接近。
也是就一并写了。
《我是传奇》是一部多少头重脚轻的作品。
讲述了主人公Robert Neville(Will Simith饰演)是一场病毒浩劫的唯一幸存者,独自带着一条狗在空无一人沦为鸟居狐穴的纽约生存并对抗变异生物的故事。
其实这个引起很多争论的作品早以有之,这部其实是翻拍了。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科幻世界》杂志就有过原著的翻译。
这是基本没有人有印象了。
其实这个题材,也并不新鲜,早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超级经典科幻电影《十二猴子》中,就可以见到类似场景。
只是电影这次的重点不在于巨大的破坏力和恐怖的异形,而是在于末世中人类的内心斗争。
可怕的不是丧尸,而是孤独,而是末世的绝望。
一个人带这一条狗每天就穿梭于空无一人的纽约,打猎野鹿,和服装店里的人偶说话,用广播无望的寻找幸存者。。
到了晚上就只能龟缩在家中,防备那些白天见不得光但是夜晚无比凶悍的丧尸(夜魔)。。。。
夜魔也好,战斗也好,最后的救世也好。
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恐慌,是痛苦和人类用自己信仰勇气与绝望斗争的过程。
真的,砸了2亿多美圆,就拍一个人一条狗,全世界也就HOLLYWOOD干的出这种事情。
但是WILL的表演的确非常精彩。
当然,还有他那条狗,可以说两个最佳演员,WILL和SAM(狗的名字)。
但是为什么说多少虎头蛇尾。
主要前半段,WILL自己和孤独及夜魔的斗争很精彩,他的孤独,他的抗争。
他和SAM的感情。
全剧在SAM之死中达到了高潮,刺激,悬念,悲情,痛楚,狂怒等等心理元素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女人和孩子的出现多少有些突兀,因为这个女性的出现和他的角色设定和表现多少欠缺自然,如果从较光明的结局来说,还是可以的,只是让人觉的破坏了协调和全戏的精华部分。
不过我觉的也并非不能理解。
因为这毕竟是要面队大部分观众的, 大众也需要一个较光明的结局。
另外戏中多次出现教堂和宗教的隐喻,包括最后女人和孩子进入那个避难村时门口出现的教堂影象。
也很强的宗教说教救世意味。
可以说也代表了一种宗教对当代科学发展的疑虑既——探索生命的源泉是否会带来毁灭的问题。
不过我以为,在这部这么大众化的作品中添加那么多基督教元素,是不恰当的。
最后说说夜魔,其实这个戏里的丧尸,并非我们理解的如在《生化危机》里那样的丧尸。
用夜魔而不是僵尸来称呼他们更为恰当。
因为他们只是因为基因突变而成为另一种生物而已,并没有完全丧失智慧,思考和感情,而且他们也有社会组织。
其实,“我是传奇”这个名字,不但对WILL和人类是如此。
对于夜魔也是如此。
这个电影我是一个人看的,当时因为时间的问题,整个电影院也就3,2个人。
加上异国的孤独。
看的我是声泪具下,多次流泪。
异乡的孤独使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男人的孤独使的我有了深切的同感,这部电影不推荐和女朋友一起看,自己好好静静的思考生命吧。
其实,别的不说,就看到满鬓苍白的WILL如此精彩细腻的表演,就足以获得最大的感动了。
如果说《我是传奇》是一部很静的电影。
《Cloverfield》就是一个乱字了。。。。
这个电影是以一个DV的视角来展示一场纽约被莫名怪兽破坏的过程。
手法新颖,必然造成大量的话题。
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直接翻译是苜蓿地的意思。
这个电影目前还没有标准的中文名。
港台的译名总觉的不够达意而庸俗化了。
这个名字据说是电影公司派拉蒙为了保密的缘故而起的,甚至演员都始终没有拿到完整的剧本,就是那样没头没脑的靠自己体会——体会大灾难中小人物的感觉。
因为在国外看的缘故,自然没有中文字幕,而且DV自然不可能完全清晰,而里面也有大量生活化的对话。
所以有些看的糊涂。
不过人们看到自由女神象头落到街上的怒吼却是可以真实的展现出主题——就是OH!
MY GOD!!!!
(真是喊的中气十足)。
电影很有特色,场面宏大,但是就是很难看清楚怪兽的摸样,也搞不清楚前因后果,甚至无结果而终——大家都死了,就剩下那盘录象带。
可以说,把你的心勾出出来却就是不让你过瘾。
而且摇晃的DV效果也足以让一些观众头晕(可参考〈集结号〉,不过比那个厉害)。
我知道。。。
中国观众中有一群喜欢琢磨的人,这电影对这群人,必然是一个折磨。
因为没头没尾啊。
可以的让他们很痛苦,而且骂娘找不到地方骂。。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DV啊,人家不交代清楚是合理的,你再不服气,再骂人也是没用的。
DV啊,老百姓啊,又不是宏观电影。。。
嘿嘿,真有意思。
甚至DV最后主人公说的那话也点了这点:“现在是几点几分,纽约被不明的怪物袭击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们应该知道的比我多。。。。
”看到没有。
人家都说了,不知道。。
你们就叫唤去吧。。。
就电影背景本身来看,其实不是传统的美国电影,而是哥斯拉式的日本怪兽电影。
怪兽莫名其妙的出现,毁灭城市,也不知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海里出来的。
军队出动坦克飞机大炮大战巨兽。。。
WOW,真是标准的日本段子。
也怪不得电影里使了吃奶劲要向日本致敬——无数次提到去日本,让主角在DV前说日语,PARTY里几次特写的日本国旗,墙上的日本风挂饰。。。
不过也有些地方是很标准的美国设定,比如那些大虫,这个很有星河战队的感觉,绝对美式风。
比如那个被怪兽弄伤中毒眼睛流血的女性,显然又有点调侃《我是传奇》的感觉,只有那个很模糊的似乎那女的有东西开膛破肚的画面,也让人想起了《异形》和《独立日)。。。
哎。。。
还真是一个大杂烩啊。
在这个怪兽片中,没有超人,也没有国家英雄,讲的就是普通人那种惊恐,害怕,绝望。
立意深刻,让人深思。
那种世界末日突然到来无处可逃彻底绝望的感觉。。。
不过电影其实还是很赞的,怪兽的设定很有想象。
结合了后现代主义人们对于那些恶心的要求,总之和有点可爱的哥斯拉不同,这次的怪兽都是些很恶心的东西,感觉是动物肢体的大杂烩。
我很怀疑,这个设定是参考了美国一部海洋怪兽电影《极度深寒》(讲一个大章鱼式的怪兽袭击一个大轮船)。
感觉那个头很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军迷也可以看到,焊马吉普,M1A2坦克,M2A2步兵战车,F117轰炸机,火箭炮(看不清是美国哪号)黑鹰直升机等等大战怪兽的场景。
不过真的,这片子是很过瘾,只是就是过瘾到一个高度了就戛然而止了(说黄一点就是挺了半天就是X不出来)。。。
让人不爽啊。。。
不过也许真因为如此,才会激起更多话题吧。
也不知道怎么了,纽约怎么最近总是成为电影中的毁灭题材。。
怪不是有人恨房价太贵了,要打击一下房地产市场吧。
这电影推荐仇恨美帝的FQ们,看你们憎恨的美帝嚎叫鼠窜,估计FQ们大大的过瘾啊。
最后,不知道有没有续集,看样子是没有的我是希望有续集的,至少告诉我一个事实,子弹炮弹到底能不能对怪兽伤害,为什么大家都受伤了,就一个人中毒呢。。。
唉。。。
捉摸不是一个好习惯,累人啊。。。
先说说片名,中文翻译是苜蓿地,搞得我很费解。
这片子是昨天睡觉之前看的,720P准高清。
如果你能忍受前18分钟胃里的翻江倒海的话,很不幸的告诉你,后面镜头晃得更厉害。
但如果你自己拍过DV的话,就会感叹这拿DV的哥们儿简直就是铁臂阿童木转世,连最后跟怪兽大BOSS面对面的时候也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抖,你还想要求什么?
另外别看这胖子没什么理论知识,甚至连DV也使不清楚,但人家就是暴有专业精神,让怪兽含在嘴里的时候也没扔了DV,跟让地雷炸飞了还按快门的某著名摄影师有一拼。
同时我也十分想知道这TM到底是什么牌子的DV,除了带子洗不干净之外,那真是劲摔又劲拽,劲扯又劲踹,超级大变焦,防抖,对焦迅速准确,最后还在炮火中还见证了一对恋人伟大的革命情谊,连没洗掉的那部分带子也都是俩人缠绵悱恻的画面,算是个有情有义的智能DV。
曼哈顿无论在电影还是现实中都不是块福地,外星人炸过,洪水淹过,怪兽踩过,拉登撞过……可怜的“停电也要上课”女神像也无数次被摧城得不成个女人样。。。
就剧情来说,这片子不过是被人拍烂了的怪兽袭击城市,人类顽强抵抗最后悲壮收尾的老路子。
但是为啥我看完之后总觉得后背发凉,心里发紧,觉得城市下面总有些东西在蠢蠢欲动。
透过DV的镜头,那些你明知道是特效做出来的东西都显得那么真实,不是说特效做得有多酷,而是观看者的主观参与度很高,最好的特效是让人感觉不到特效的存在。
能吓到人,才能赚钱,谁管你看完了晕不晕,吐不吐,活该。
下面照例是“但是”时间:1、为什么四个人一起去送死?
那个后来被小怪物咬伤的女孩没有合适的动机跟其他三个人一起走。
2、小怪物不知道怎么来的。
3、最后hug面对大怪物时目测大怪物比例有点怪,好像没那么大,另外为什么不一脚踩下去还要咬一口然后再放下?
磨牙吗?
4、坠机后醒来的时间太短。
5、几次出现之前的录像片段,有点生硬。
如果在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亲人(干脆就是我所有认识的人里面)划定一个范围,我肯定是那个最期待大灾难降临亲朋好友和我自己身上并最终热烈企盼世界末日或迎接它的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灾难爱好者”,这种人喜爱看各种各样展现人类末日的电影,因为他们——至少是我,心里细枝末节的想法太多,如果没有写作这个渠道发泄,可能就会去报复社会。
这不是危言耸听呦亲。
回到《科洛弗档案》这部电影上来,它的确满足了我通过影像虚拟的亲历一次灾难的心理。
这种心理深想起来有些贱,但我喜欢。
晚上的时候我时常想可能一觉之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多么美妙。
《科洛弗档案》中,本来还在喜气洋洋开Party的一众人马,分分钟后就因为巨大的怪物四散奔逃,一个本来井井有条的城市也随之被破坏得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我相信很多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为了看这个,看别人在电影里“哇哇”怪叫着跑东跑西最后还是死掉,真是对还活着的观众提供了莫大的快乐呀。
伪纪录片般的拍摄方式更是让这部电影真实感递增,几位演员的表演因为“回去营救爱人”的粗俗段落而显得稍稍过火。
另外电影最后怪物突然跳起的戏份按照常识似乎有些夸张,如此之大的怪物弹跳力这么大,它遇到阻碍和攻击时为何不直接跳过去以大脚丫踩死敌人和踩塌拦阻?
这只怪物因为电影中没有告知是只有一只还是有多只,让人感觉主角们怎么跑它都就在附近。
蜘蛛形态的小怪物设计得很棒,让主人公们在憋仄的地铁轨道里也随时增加着危险。
电影开始时那飞过来的自由女神头像非常酷,如果硬解读的话,那更是代表了“任何具有崇高意义的东西都等待着被损坏”和“自由在形态各异的暴力(执政)面前都是抵抗力只有5的渣滓”。
2012年3月6日
有些电影,纵使连片尾工作人员列表都欣赏了一遍,依然并不等于看完,尚须不断花时间从其他渠道寻找与影片有关的资料,如短片、网页、著作、评论等,以便加深对其理解。
例如《黑客帝国》系列,三部曲看完了,少不免要把动画版过一遍,再通关资料游戏《进入矩阵》,方算得上对黑客世界黑客历史有较详尽的把握。
而如果你“不幸”是热门剧《迷失》的拥趸,那你更加要投入到无休止的截图、获取音频、回忆前情、分析数字的工作中,而且还有Find 815、Hanso Foundation、Oceania.com等网页要你沙海砾金,还有大型3D游戏《穿越多玛斯》要你细细钻研。
然则,像《黑客帝国》、《迷失》等等受众之作,除了本身剧情方面功力深厚外,影像以外的多元叙述方式也不断吸引着影迷去发掘影片的深度。
J.J.Abrams凭制作出品《迷失》而大红大紫,近年又进军大银幕,其中2008年新片《柯洛弗档案》无疑就是一部继承《迷失》精神的优异之作。
所谓《迷失》精神,并不是悬念谜题的构造,而是指叙事手段的多元。
传统的电影叙事,不过就是依赖电影胶卷一格格转移的诉说,顶多有所谓同名小说、漫画,形成电影的周边产品,貌似丰富了影片的内容。
然而,这种小说和影片本身叙述的故事往往是互为独立的,因此不能与电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
但《迷失》的叙事是具有创新性的。
除了推出游戏,深化剧情厚度外,还建立了剧集中的数个虚构组织的仿真官方网页(如Dharma组织、Hanso基金会),介绍了这些企业的历史、近况、人事,并附以隐藏视频,帮助影迷了解企业的性质,进而洞悉《迷失》故事大致的来龙去脉。
这种叙事方式,除了形成虚构的影片与现实的影迷的充满真实感的交互外,更重要的意义是拓宽了叙事的广度与深度。
把重要但不便在影片中交代的线索放在这些游戏、网页中,影片的意蕴得以延伸,而最原初的图像则可以用以更加紧凑地交代剧情。
所以,《迷失》的叙事手段是多元的,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巧妙地把更多的影片以外的信息告诉观众,从而使剧集的情节更加饱满。
《柯洛弗档案》是J.J.监制的科幻片,也秉承了《迷失》的多元叙事精神。
影片讲述的故事实际上简单得一目了然——小人物在怪兽追捕下的求生故事。
但影片最吸引的不单是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模式,更是线索的巧妙布局。
纯粹从影片来看,片中没有交代过怪物的来源。
但是随后几个神秘的与影片相关的网站突然冒现(包括与《迷失》如出一辙的虚构组织官网),同时YOUTUBE上也突然涌现了大量真假莫辨的油田被神秘生物摧毁的视频,并且有多个国家的新闻作出报道。
这些网页、新闻自然就是J.J.另类透露伏线的把戏。
此时,真正影片外围的新一轮叙事现在才开始。
原来竟然是男主角任职的日本饮料公司开采发生药物泄漏事件,引致生物变异,最终导致了纽约的这场生态灾难!
如是,《柯洛弗档案》一片实际是影片+网页+YOUTUBE视频的三位一体组合。
要把握整个档案所记录的事件的详情,我们不但要观看影片,而且要通过浏览其他短视频、小网页来更进一步地考察事件的走向。
事实上,《柯洛弗档案》告诉了我们一个电影叙事的新颖方式——不必把所有的素材堆砌到影片当中,而是将最主力的叙事点作为第一视觉(即影片的叙事主线),其他的素材则以花絮形式渗透在方便人们查看的网络上,构成一部片内片外、网上网下立体化叙事的“影集”。
倘能如此,影迷既会为影片的节奏明快大呼过瘾,也会为拾得其他彩蛋而会心微笑。
J.J.在《迷失》中已经展现了他交互叙事的超强能力。
例如在《寻找815》游戏中,我们从主角Sam Toomey的邮件、短信、记事本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815乘客坠机的小岛、奴隶船“黑岩”的资料。
到了《柯洛弗档案》,交互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既有日本饮料公司的工作人员的博客,又有神秘网站故弄玄虚,甚至有该饮料的广告宣传片!
单从这种叙事的曲折迷离来看,《柯洛弗档案》吸收了《迷失》珠玉精华,当属佳作。
而说《柯洛弗档案》是《迷失》精神的延续,当然也是中肯客观的实在评价。
好吧,其实标题跟我要写的内容没多少关系,只是很好奇为什么每次这种电影都会把场景放到纽约,放到曼哈顿。
因为自由女神像被砸很火爆么?
其实看这片子第一反应是那几个记录了四川地震的哥们。
大家都往楼下跑的时候他们还想着拍视频传网上,恩,他们都是牛B的。
当从窗户看到楼下聚集的人群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害怕,不知道看到将近70k的死亡数字时,他们是怎么考虑自己当时的做法的。
本片的主角们已经没有机会考虑了。
我最近突然冒出强烈的末世情节,Cloverfield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更让我相信:其实一切都会自然的发生。
我以开玩笑的心情给朋友打电话求证地震时,没想到会有这后果,四川那几个哥们钻桌子底下拿着DV拍摄的时候,从没想过可能会死,只是Cloverfield的几个主人公比较倒霉。
哈德拿着DV一路拍摄,从开始的嬉戏,感受震动,到朋友一个个死去,直至轮到自己。
一切那么的自然的发生了,自然到哈德来不及思考为什么自己会一直拍下去,玛林娜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跟不熟悉的rob跑回去救他女朋友,为什么会拼命救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哈德而送了自己的命。
一切都这么自然的发生了,比想像的平静,没有机会想更多,一切就已经结束。
Cloverfield扔下了一地谜团,但导演没打算去解开。
其实这也不重要,跟着那个晃动的DV镜头一路看下去就好了。
你需要知道的,只是下一秒“我”会怎么样。
其他的?
“我”不知道。
欣慰的是,本片跟我想象的末世还是很相似的。
没什么伟大或者渺小,丽丽跟rob说我们会去,跟老师们将孩子压在自己身下,或者某范跟某丈夫只身逃走的时一样,是没机会考虑更多的,丽丽只是想我他是我朋友,我要跟着。
如果你真告诉她去了基本上就活不了,我想她多半也没那么伟大。
自由女神被爆头,头部落地的时候,一帮人呢拿手机狂拍;一帮女人们光脚跑路还不忘拿着高跟鞋;rob突然需要接妈妈的电话,告诉妈妈弟弟死了的时候,他才突然明白过来:弟弟死了。
这是末世。
没有奥特曼,没有超人,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恐惧和绝望,以及人类在这一切面对无力的,无可奈何的从容。
你在咖啡店喝纯净水,或者站在小便槽前面尿尿,突然耳听一声巨响,于是急急冲出门去,发现街上挤满了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准能看到全球人民群众的新民俗 ---N个人掏出手机或者DV开始拍摄。
大家心里面的想法完全一致:操,我要是能把这个上传到Youtube(土豆、6房、优酷),那我还不马上红到毙啊?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恶俗。
看见肥婆掉进水沟里,没有人救人,而是站成一圈拍摄。
看见交通事故死伤惨重,没有人打120,而是站在一边拍照。
看到自己家着火,老婆孩子正拍着窗呼救。。。。。
咳,对吧,这个我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第一时间打110人,而不是撩起衣服掏出手机准备拍摄。
最后这种情况是针对恶俗的一种反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机会不大,但是在银幕上就不一样了。
手机摄影/像和便携式DV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记录历史”。
人们在磁盘上保留一段视频或者几张照片,就觉得记载了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虚妄,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不过,似乎所有人都对此不以为意,哪怕艳照门也不能阻拦人们购买DV的热情。
或者说,反而刺激了人们购买DV的热情。
如果那样的事情都可以记载,那么什么是不可以记载的呢?
所以,《科洛弗档案》让我觉得非常棒。
纽约被毁,朋友被杀,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一个DV狂连续不断地拍摄。
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拍摄了怪兽口腔的内部结构,并附有特写。
当他的脑袋掉落下来时,DV依然在工作,记录了这残酷血腥的一幕。
看到这里,我失声大笑,觉得这种讽刺真是到了骨头里面,把人打得活活跳起来,有种把DV和手机扔远一点的冲动。
这部片子全部是用DV的角度来拍摄,让许多人看了抱怨头晕。
好在读者和观众都是训练出来的,当年看《布莱尔女巫》的时候,抗议的声浪比现在更高。
我乐观地看到这种变化,觉得对人类应该充满信心。
冒犯所有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第一个冒犯的人会被痛恨并被铭记,到了第十个人的时候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而且积极主动地准备从中挑选出一个来奉为大师,以便膜拜。
用这种视角来拍摄的好处在于很真实,甚至可以从镜头里看出主人公的心理,这比表演还要有趣。
说好了全家去海南晒太阳,你负责DV摄影,记录下这 “开心一刻”。
回来发现,你的镜头里家人的成分很少,但是充满了各种对大波美眉胸部和大腿的特写,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觉得开篇30分钟不明所以的人,如果能把握这条线索,那么对本片应该充满兴趣。
而如果抱定了要看一部怪兽大片的念头,当然会觉得很无聊,拍个鸟拍,赶紧把怪物弄出来才是正经的。
拍DV是用自己目光的焦点去思考和记录,而看DV是借用别人的眼睛去观察和体会。
所以,镜头晃不晃?
当然晃。
不过重要不重要?
一点不重要。
因为你看的并不是稳定清晰的画面,而是感受当事人的感受。
稳定清晰的画面被打破了,那么真实的感觉反而和你水乳交融,一滴不剩地全部传递给了你。
看《科洛弗档案》,你不会随时想着:啊,导演真棒!
而是随时都很投入。
特技在这部片子里的确存在,但是和许多大片相比,你不会从画面里看出一个特效设计师随时跳出来对你说:瞧!
这是我弄的,比真的还真!
看电影,看到觉得特效真牛逼,那么这个特效其实是失败的。
科洛弗档案》里的特效不少,但是在DV的取景框里刚刚好。
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怪兽多么巨大、恐怖,而在于表现人们的恐慌和绝望。
当怪兽成为故事背景的时候,反而让所有特效都成立了,观众会倾向于相信真有那么个东西存在,哪怕它只是经常出现在DV的一角,或者经常被物体遮住。
让人真正佩服的是手持DV的男二号,我对他的肱二头肌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这厮一直在拍摄拍摄拍摄。
兄弟,难道你不觉得手酸么?
在哪里买的超级电池?
这也让我觉得非常可乐,想到他的执着,无论摸爬滚打都保持摄影,就让人觉得发噱。
喜剧演员未必一定要出现在镜头里,这就是我的新发现。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历史见证和记录者的时代里,Youtube上的一夜成名鼓舞着这种偏执和疯狂。
《科洛弗档案》所表现的DV至死,是一次良性的解毒。
不过,没有觉察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它的确可以简简单单当作是一部灾难恐怖片来看,而且也的确很好看。
港台译法把它称之为《末世凶煞》,很恶俗,但是我觉得刚刚好。
一部命名为《神秘电影·CLOVERFIELD》的北美新上映科幻灾难片,听名字也许你对它感觉一般;但如果看到这个海报,相信你一定会对此片兴趣大增。
当自由女神像被砍掉了头,纽约会是怎样,美国会怎样,全世界人民又会怎么样……或许此片还有另外一个人性自私的考量,那就是当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你会拼命自保,还会因为友情而向朋友伸出援救之手吗?
会奋不顾身的去找寻你的爱人,并还能无所畏惧的抱在一起死掉吗?
可以非常激动的说,难得让我看了一部比美国上映早的电影。
理应是北美1月18日上映的此片,17号也就是今天提前去电影院看完了。
带着一个非常疑惑的问题:What the Hell is Cloverfield?且本着对已出了三季的《迷失·LOST》导演J.J. Abrams的尊重,兴冲冲的坐到了大银幕前,只是这一切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看过预告片的影迷,应该知道这是一部用第一视角拍摄的电影。
所有镜头全部由一部DV在一个“非专业”的第二男主角晃晃荡荡拍摄而成,中间还是断断续续。
你也许都会感叹,幸好这是一部质量和性能非常不错的DV,不仅防抖还防摔,不然早就在一路逃命颠簸中作古了。
你可以将此片定义成纪录片,也可以把它叫做写实电影。
正因如此该片的电脑特效一般,重点场景也都只是远远的扫过而已,所以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给你带来的Deja Vu……的确,它们都是假的。
虽然你会很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迷失(导演的专长),怀疑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比“9.11”更为严重的“5.22”,而我们还很庆幸可以活着,活着去体验曾经可怕的苦难。
按定义这不是一部正常“电影”,要说故事也是很单薄的。
前前后后还不到1天时间:故事开始于美国纽约Central Park旁的一个高层公寓里,女主角还很甜蜜躺在自己的床上;当时间切换到一个月后的歌舞升平夜晚,男主角要去日本了显而易见的第一个冲突点就是女主角不去,发生口角后女主角回公寓了……没多久,整个房屋振动了几下后就听见爆炸的声音。
当所有人迅速逃到户外时,自由女神的头从远处的飞来,重重摔在地方滚了几圈。
失火的楼宇间时闪时灭的灯,随时都会坍塌的高楼摇摇欲坠。
人们开始逃串,只是不知道该往哪里逃。
男主角和他的好朋友开始逃生,并且去营救他那被气走了的女朋友,沿路危机重重。
虽然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他们怎么有那么多次可以跟小强一样死不了。
还好他最后还是做到了,当天亮之后以为会有希望可以幸存的一对深爱着的情侣,最后还是一起死于被炸碎的石桥下,留下了这段后人可以观看的“电影”……"We have a good day!"依偎在他身边甜蜜女主角说完全片这最后一句话之后,一切的一切就嘎然而止于那一刻。
或许你会同我一样,以为会有一个扭转乾坤的人出现,或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避免一次浩劫。
这是部由DV纪录下Casual Video,一切属性的内容都是因为性质派生的,所以几乎没有所谓的“电脑特效”!
人都没了还怎么拍?
不拍你又怎么能够知道后面的事。
这也是这部片的巧妙之处。
可以说CLOVERFIELD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灾难片。
只有灾难,没有结局,没有绝地逢生。
当末日真的来临那一刻,当一切幸福都是昨日的幻想时。
没有奇迹、没有希望、没有憧憬、更不可能有SuperHero。
他们不能选择是继续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他们只能选择的是在哪里死,或是怎么死。
万丈高楼瞬间倒塌,帝国大厦,自由女神无一幸免,或许也只有亲身经历过9.11这类灾难的美国人可以体会到末世的驚悚,当然也只有他们可以如此的发挥想象力来拍摄此片。
当影院灯光亮起,当能跳出这一切,你会惊讶这一切难道只是为了成就票房;还是美国人在连续7年的反恐斗争中,已经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被害妄想症……最后对观看此片的朋友,有几点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小脑不发达者勿入;不要吃饱喝足时去看(最好空腹);如果你有晕车晕船晕机的历史,建议进电影院,请吃药(就是那种专治晕什么的药);本人观影过程中相当担心坐后排的会不会吐我一身,因为我也非常想往我的前方吐(汗!
)电影预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ufYF0f-zMgY
原来“绝录逢生”就是学习这个蓝本和拍摄手法的。
想法是好的,把一个老旧的故事换种方式讲。但是镜头太晃,看到头大。。。效果很压抑,但是真的不喜欢
The movie is exactly the length of a DV Tape and a sub-plot is established by showing bits and pieces of video previously recorded on the tape that is being recorded over.
镜头再晃也晃不出oscar的,放心好了。
看此片前,建议先服止晕药
这片子我也超爱的啊!我们老想身临其境的去看电影,它正好满足了我们!
摄影的逗比小哥一直被我脑补成seth rogen,根本停不下来...片子3.5星吧 晃得略想吐
不推荐观看。恶心。
这应该是最好看,制作最高的伪纪录片了,当年犹如王炸一般横空出世。……采用当时流行的“转移聚焦”的拍摄风格,这种风格被延续到扎克施耐德的《钢铁之躯》和韩国《恐怖直播》等影片。……之后出了2部其他剧本修改后的硬生生塞进来的2部外传性质电影《科洛弗道十号》和《科洛弗悖论》,特别是第三部扑的很惨之后,后续作品《霸王》《寂静之地》《爱与怪物》纷纷脱离“科洛弗宇宙”。……2021年到2023年一直有直接续集的消息,所以拭目以待吧。
除了伪纪录的拍摄手法,毫无裂缝的剧情拼接加上演员的临场表演,整体把末世的氛围塑造的超棒,片子是08年的,那时伪纪录还没烂大街,即使对伪纪录不报期望的观众还是会被震撼到,没想到结局是个爱情片,编剧德鲁高达后来拍摄《林中小屋》。。。
没有全局视角,全篇都是第一视角,很适合改编成动作游戏。从意味上说,我们都是在体验一个过程而已,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全局。因此,不需要活得那么精致、那么完整。叙事的方式很喜欢,手提镜头虽然晃啊晃的,总能很及时、很狡猾地把故事线索交待出来。
晃的我想吐,又是一部由于生理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下去的电影。
三星;DV拍摄的形式拍老套科幻片灾难片,用大量的手持晃镜头制造真实感,以及占台词总数大半的“Oh my god”
limited视角很不爽!男主为了追妹纸害死了那么多同伴!女主最后看到他的时候一定很感动吧!女主奔向直升飞机的时候跑的好快!一点都不像受伤的人嘛!片头看男主和女主很不错啊!但是两个人跑的一脸灰一脸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就都丑爆了。。摄影师一直在碎碎念!太聒噪!这片太坑爹!
有病,从头拖到尾依然觉得很SB,伪DV记录片了不起啊?看看JJ是制片,呵呵……
经典岁月静好的时候不珍惜感情,大难临头了想着“英雄救美”,rob一个人去也就罢了,其他人也跟着发疯?这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作死的事,别扯什么有难同当,那是他爱人不是你们爱人,而且Marlena只是来参加聚会的,她都算不上rob的朋友,她去也太牵强了吧?途中长发女孩Lily先被蜘蛛怪从背后扑倒,她没被咬伤,同行的短发女孩Marlena被扑倒,她就被咬伤了,合理吗?然后已经目睹了Marlena的惨死,另外两人有直升机不坐还要和rob去送死,Beth胸口遭受贯穿伤,在楼上还奄奄一息,下了楼就能跑了,呼吸回血呗?这台DV经历了各种碰撞,正面和怪兽的嘴来了个亲密接触,连画面都没有出现过问题……顺便说一句,你做成某个人的第一视角都会好很多,拿个DV一路拍镜头乱晃,不是晕不晕3D的问题了,像喝多了拍的
拍的太拖拉,前面20分钟没意思,最刺激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次出门,群众演员,DV手法,特效与场面看起来非常真实,但后来拍的跟普通怪兽恐怖片没什么两样,看的我昏昏欲睡
在家里看都觉得晕,在电影院会吐吗?
全程第一人称手提 新包装的老式科幻片
这种自拍形式的电影不多,很好玩。非常想知道完整的故事,要是有续集就好了。。。估计有续集的话,那怪兽是全球发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