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2022HIFF|三段悼亡诗:自我的悼亡,民众的悼亡,未竟文本的悼亡。观影门槛太高,把三段短片拼起来的逻辑非常私人,没有了解导演就无法和叙事形成完整的共情,看得有点难受。但影像本身很动人。
以死亡来回顾人生和过去,也算是一种浪漫。
致献即是题跋。为哥哥撰写思念两章,用《钉子》锚定“未完成”的状态。保罗说,皮兰德娄“left without finishing”,而维托里奥又何尝不是?魂归故里烟尘入海,“作者”的身后事不会再有色彩,而“作品”却永葆鲜艳。耄耋之年回望这辉煌一生,“时间”不过是电影开头的那惊鸿一瞥,银幕上,光影之间转眼一瞬,青丝变白发。可此生太重,余烬装不下,不如就在海天之间,肆意挥洒。
时间会将你我连同我们人生中所有事都带走
还真是比较私人的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看不懂,但音效很棒
死亡的咏叹调,当维多利奥离开保罗,弟弟的那份深情与敬意浓缩进入了影像,摄影执笔写下了回忆录,黑白不全是记忆,彩色也非真实。西西里的海也太美了些,当蓝色浮现出来,沁人的海风与浓烈的情绪揉搓在一起,让他飞吧。
很稳。死亡与乡愁几乎是暮年大师们的永恒主题。看不懂是正常的!
彩色部分把皮兰德娄遗作影像化看得一头雾水,和黑白部分的割裂感也明显。不太了解背景的话对这种个人化的作品没有太大感觉。导演本人也在今年闰日去世了
不愧为大奖
(7.7/10)【La Berlinale à Paris】《莱奥诺拉的告别》关于时间与死亡。人生前的意义是自己寻找的,死后的意义是他人赋予的。一个人的死亡,将成为他人的精神寄托。塔维亚尼将本片献给过世的兄弟,与片中的怀念和祭奠在戏外达成一致。
意境配乐都很美,两个小女孩打架那有点懵逼。
归乡故事尽是瞻仰,皮兰德娄成为道具,他的独白留于纸面,大海的温柔也只是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或许保罗只是太想念哥哥了。
甚是唏嘘,而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要很具备实力的编导才能实现,虽未能十分满意,导演以90的高龄,还是能运用音乐和画面的牵引下,观众被卷入一种深层的悲伤。
回味无穷,很难得地从银幕上看到了干净的影像,即便一无所知,但感觉得到创作者没有一丝卖弄。想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那就好好去讲,真诚地去讲,简约有力,是接受了死亡之后才能做到的创作,情感丰沛又理性。ps.参杂着旧影像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6.5。在濃重的悼亡情緒之下,電影其實早已形神皆散,徒留下前後照應的戲劇結構和厚重手法續著最後一絲精氣神。
以未完成的作品作赋,以黑白的历史影像成诗,以蒙太奇的记忆进行纪念。告别在过往战争中的遭遇,告别在迷途里依然真挚的兄弟情谊。
如果没有最后部分就是完整的欧洲回忆录和意大利笑话组成,浑然天成的乡愁 (不会拍美国就别拍好吗...你意的阳光怎么能假装成纽约
嗯,意大利电影没死,放心了
【8/10】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骨灰的告别,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大街上的送别回味无穷;另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作品的告别,“on purpose”的含义也耐人寻味。由皮兰德娄已尽的夙愿,将骨灰撒在西西里岛,引出其未尽的遗作《钉子》,尽管从结构上来说,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无法忽略的割裂感,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好像必然存在这种不明所以的“on purpose”,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