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青春
白日青春,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导演:刘国瑞
主演:黄秋生,林诺,周国贤,乔加云,潘文星,火火,刘锡贤,太保,张同祖,赵伊祎,骆应钧,区嘉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英语,乌尔都语年份:2022
简介:莫青春,本名哈山的巴基斯坦裔难民男孩,一心想与家人移民加拿大,父亲却车祸死亡;陈白日,七零年代偷渡到港的计程车司机,与儿子关系疏离。哈山因涉入黑帮,不得不偷渡逃亡,意外获白日相助,只是追捕的警察,正是白日的儿子陈康,而白日帮助哈山的理由,也非哈山所能承受之重。导演刘国瑞长片首作,以特殊难民题材揭开香港的隐秘暗角,..详细 >
这就叫除了政治正确外什么都没有。
散乱无序又有点荒谬,看不出导演有什么好的想法,就像哈林一般童稚。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依旧有生命存在,袁牧的诗放到这部片,关注没有身份证的难民,偷渡是香港常态,算是扎根的人也有游水的曾经,父子关系的割裂让糟老头良心发现,送走哈山是双重的赎罪,然而感情的渲染不够浓,丢枪这样的大件事也可以这么冷静。
有点未完待续的感觉,看半天好像只看了一个序章,好像还能再挖点东西出来。还是在说父子,说故乡,掺杂难民元素。
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5。在離散不安的大時代背景下,本片卻將目光投注於在港的南亞難民。片頭計程車廣播揭露著,因為香港並非難民收容地,所以對難民們來說,香港至多只是「中轉站」,「他們都需要離開」,不僅絕妙點破難民處境,也呼應今日香港時局,實在是相當點睛的片頭定拍。當然,本片不是唯一一部將南亞難民納入敘事的香港電影。然而其可貴之處卻在於,它讓這些經常被置於社會暗角、被獵奇窺視的他者,突破性地成為了故事的前景人物,我們也因而得以一見他們的生活樣態——男孩哈山的偷竊日常、情竇初開、父子關係、家庭背景。故事中的兩線人物,是以交錯平等的方式並陳的。所謂的邊緣人物,終於不再僅是作為某一類人的標籤——如南亞幫——存在於敘事語境中,而是真正成為了敘事主體。本片雖質樸平順,但構建出富張力的角色矛盾,和解看似輕易,更襯得行至絕境。
6/10林諾最搶鏡,秋生交行貨。
轮椅影帝黄月球: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可以拿金像奖影帝(《沦落人》);短时间坐在轮椅上,可以拿金马奖影帝(《白日青春》)。
差点没看下去,选题加一星。两代移民的对照设置很好,但剧情太刻意,拍法也过于平淡。看黄sir带仔🈶
和一个巴基斯坦人看的独特观影体验
看着真糟心,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剧本好歹也是一帮人把关过了,这个叙事怎么会这么乱,偶尔有闪光点,表演也是够普通的,水中贵族确实
覺得關鍵在於其實主創沒有真正了解人物,可能是因為田調不夠也可能是單單因為閱歷,感覺如果開首人物有了好的立足往後很多走向不會是這樣也不用利用類型推進也更好看。不過如今有好的表演撐住,可能乍看還是合理吧,但其實很多硬傷。
本来可以是一个执拗不沟通和一切拧着干的老混蛋,一丝丝抽出的温情不知不觉给了菊次郎的夏天。可是导演偏偏选择了中间地带,模模糊糊地讲述,模棱两可的选择,看完觉得憋着一口气,你到底想干啥啊,恨还是不恨,爱还是不爱呢。导演技能非常的不精准。这种不清不白的阐述,让本次创作就显得不伦不类,sigh
两代难民的故事,但真的看不下去。两个家庭的父子关系都充满着矛盾,因为车祸因为当年留下儿子在内地自己走来香港,所以陈白日想去赎罪,去帮助一个难民儿童,但逻辑上说不通,没理由去帮一个犯了法的儿童。真正的香港又会有谁去帮南亚难民,为金像奖而政治正确罢了。
香港最近这批社会问题四字电影中的又一部,当下巴基斯坦难民和几十年前的大陆逃港者双线交织,这结构,这格局,操作好了的话放到任何一个国际电影节都会是热门片吧。前面大部分叙事还算稳健,可惜新导演处理这么复杂的议题终究还是露了破绽,尤其最后二十分钟走向过于离谱,让一个十岁孩子带着枪和巨额现金在闹市流窜开挂,没必要。尽管如此,至少是个7分片吧,现在这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黄秋生。他和小男孩在海边那场夜戏最动人,而且呈现了香港的整体面目:一座浮城。
是个“不正确(做的事)”的片,却又正确(难民话题)得很。演员不错,音乐不错,伏笔不错,就可惜故事工整得可以猜到,紧扣《苔》。里边的冰冷,那些话和语气好熟悉。
很平庸——不差,也不好。故事出发点是好的,导演水平一般,调度和节奏都差着一口气。作为核心的两个主角的人物关系太薄弱,发生的很多事情太刻意,缺乏深度关联。社会议题蜻蜓点水,虽然充斥全片,但看不到深入讨论。后半程类型元素太多,信息含量太少,又缺乏让人共情的能力,戏剧冲突和情感转折都显得生硬。好在两位主演演技都在线,才挽救回来一些。有人把本片与《沦落人》(2018)相提并论,其实本片与《沦落人》只是涉及的群体上有那么一丁点相关性而已,主题上大不相同,呈现效果上也差着一大截。尽管黄秋生同样靠本片拿了影帝,但是这个角色的表演呈现要受到导演的水平所限而打折扣。
我觉得题材是不错的,移民与难民,是不能忽视的存在;我也抱着艺术欣赏的态度观影,奈何黄毒的现实人设,频频拉着我出戏,实在代入不进,演技也是退步,烂鱼臭虾理应弃之…
这次去香港刚好在精神书屋里翻到一本书,讲香港的贫民阶层,看这个电影一直让我想起里面的照片。对我这样的路过旅行者来说,都是一些好陌生的画面,深夜里路灯不及的地方,南亚帮佣和难民聚集的地方,一些晦暗的街道,一些狭窄的生活。这些描述本身对我来说就是很新颖很有价值了。
不得不说,演员演技真的太好,无需太多触动,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触发泪点,好戏有时候另人回味就是不断引起思考,引起共情。“不是每个难民都是底层人民”,剧中难民爸爸原本是一个律师,在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律所,但因强权而被迫离家,律师不会修冰箱?妻子的无奈,一个无法制冷冰箱侧面反映原本的中产过得如此底层。“警察的私了无疑刺痛了最后的尊严”,白日通过“赎罪”希望能挽回过错,这段撞车后的逃亡,反而特别细腻,两个“儿子”希望理解父亲却得不到回应,一个用生命去换理解,一个亦无法理解,人不在了,也不知道去哪…唯有最后的指南针,认清方向,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