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在家看傻B电视剧和脑C综艺剧看到脑袋发昏后决定换的口味。
很遗憾,这部剧也不怎么的……【剧透开始】全程我就没仔细看剧情,就晓得两女主都是妖,魅惑过往书生,然后男主不知怎的回来了,与两妖有渊源。
道士收妖,中途男主得知女主坠妖真相,拯救女主牺牲,女主为就回男主性命自我了结,一切恢复如常,只是昔日恋人阴阳相隔。
【剧透结束】难以相信我居然在2021年看到了这样一部古早剧情的影片。
除了拍摄的高清镜头时刻提醒我这是近期摄制的一部剧,其余的分分钟让我感觉在观看80年代港片里流行的各种道士影片,连剧情都如此类似,俗套易懂。
这种剧情贼熟的影片,要靠精美的服道化和感人的情感演绎来取胜,可惜两者都没有。
女主之一明明貌美得很,得罪了造型师一般的美貌和嘴唇直接让美貌消失不见;男主,还行吧,中规中矩一书生,但很多时候觉得是块木头,没啥感情(可能是个人观感)。
就一边刷手机一遍看片,也没搞清楚两个女主之间的关系(什么双生),也不想搞清楚了。
就酱吧,一部当背景音刷可能都有点无趣的影片。
观看日期:202105(忘了哪天)
冲着男主的名头去看,看完发现收获不小,在嗑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部好作品。
不夸张的说,几乎是本人看过的大陆聊斋改编作品中的新高度。
电影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最后的成片和原作的关联仅限于花妖、书生以及女妖的名称。
甚至出于推广目的,男主人公的名字也取易经“见龙在田”之意,从听着比较土气的常大用改成了常在田。
但葛巾、玉版这两个风雅的女妖名还是保留了下来,故事标题也从原作的“葛巾”改为“奇花记”。
可以说整部作品,几乎可以看到一个重新创作的聊斋志异体系的怪谈故事。
而花费如此气力做出来的作品,一方面需要演员倾注精力进行演绎,但本质上,还是需要导演编剧来搭建整体框架,再将他们心中的诸多元素一一归置,再进行调度调整,最终出来一部电影。
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说一个故事,未免过于奢侈,也太淡薄。
熟悉聊斋影视改编作品的人,大多看到的是青蛇、聊斋志异等影视剧。
作为电影,以吸引最大限度观众为前提,又以通俗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最把稳的当然是爱情题材。
文本读者熟悉的黔之驴、狼三篇等和纯粹动物相关的故事,作为短篇小说自是有它的价值存在。
可进行影视化改编,总归在篇幅和场景变化上吃了些亏。
相比日本、美国等影视行业更成熟的国家,迷你剧、单元剧等创作形式近年来虽然逐渐为大众熟悉,但商业投资在这些方面,资方这个关恐怕也不会太好过。
解释这么多,其实还是要说明,编剧即便心中有千万丘壑,创作依旧要遵循商业规律。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带着镣铐跳舞,方能显出功夫来。
奇花记一作,以书生爱情做主线,并不意外,也能保证作品质量稳定。
很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容易落入同一个陷坑中:试图把一部作品做得高大上。
但他们的大多数,最终交出的作品都难以令观众和评论家满意。
这一问题的根源则出在——试图赋予故事意义之前,没有讲好故事。
剧情和剧情背后的深意,应该是骨肉关系。
如没有一个有型的骨架支持,再白皙的皮肤,饱满的肌肉也只能堆积在地上,不堪入目。
奇花记在这方面做得很扎实,在结局时男主人公出乎意料的幡然悔悟以及结局背后对人性的反思前,电影花了相当的篇幅讲述了双生花妖与男主的因缘起灭,以及曹玉如何抱憾离世、怨恨之下化身为并蒂牡丹的双生花妖危害世间。
男主在最后的忏悔中也给了他足够画面来回忆在做出“休妻”决定后,依然对阿玉保持的思念状态。
这既是真心的表露,也是为良心安稳做出的托词。
曹小姐的爱变成了白牡丹花妖玉版,而无法消解的恨意则变成了红牡丹花妖葛巾,七年后男主常在田衣锦还乡,再遇与昔日恋人长相一样的玉版,以及带着阿玉恨意的红牡丹葛巾,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这个折磨了他七年的错误,阿玉因他而丧命最终幻化成妖,祸害人间。
此刻他只想着尽可能弥补自己的罪孽。
而曹小姐无法释怀的恨意让葛巾对男主下杀手,玉版作为爱意的化身则出手阻拦,最终比起看着两人两败俱伤,男主则选了献出自己的性命作为补偿,或者说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和赎罪。
而让人意外的是,电影的编剧格局不止于此,当男主承认自己贪慕虚荣,百死莫赎,选择死去的时候。
画面一转,红白花妖选择牺牲彼此救了男主和全村的百姓,无论爱恨,终将化为大爱飘散在空中。
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期望,就像曹玉有爱的那一面玉版一样,无论世界如何待我,我都会以回报以暖阳。
相对乌托邦式的表达给男女主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终局,也圆上了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算是编剧对人性的一种乐观期望吧。
改编自《聊斋志异·葛巾》的《奇花记》终于还是上映了,一口气看完全片的我,为双生花妖的宿命感到既欣慰又难过。
欣慰的是两人终于得到解脱,不用再被情字所累;难过的是最后并蒂牡丹终香消玉殒,红白花瓣围绕下的漫天花语也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代表着这一世的爱恨已然消逝。
玉版拥有着曹小姐的容貌和单纯善良、为了爱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持,葛巾继承了曹小姐临终前的怨念、不甘和恨意,对于男人极其强势痛恨,邪魅狂狷。
虽然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还是能相互理解支持,纵然也为了常在田“相爱相杀”过,但仍能纯粹的去守护彼此,不为爱恨,只是那份相濡以沫且同株并蒂的感情。
有人说玉版太痴,为了常在田这么一个并不算是完美好人的角色就付出生命,还不惜与姐姐对抗。
有人说葛巾太傻,明明被负了一次体会到了绝望和恨意,还是对那个男人抱有原谅的希望。
可两人是一体双生,葛巾是曹玉,玉版也是。
曹小姐的怨念和思念分别注入到了这两朵牡丹身上。
玉版对于爱情是懵懂且天真向往的,当葛巾得知玉版对常在田动情之后,反对并严厉的惩罚了一直被自己捧在掌心的妹妹,而这一切只是她不想让自己承受的痛再一次在玉版身上重蹈覆辙。
她的那句“你受到的伤,我比你更痛”,道出了一个姐姐的深沉的心事与责任。
而常在田到底是不是渣男,又该不该死?
进京赶考被害落榜无奈入赘相府,想要突破枷锁,试图回到阿玉身边,却在相国的权势威逼下妥协低头,始终没有那层戳破牢笼的勇气。
“吾尔无缘,来生再续”一封藏头诗的休书道出了他的万般的无奈与心酸。
七年后再回鹿韭村,面对和阿玉有着相同容貌的玉版,他坚定的不再放手,誓死保护。
面对葛巾的质问,他承认了“我贪慕虚荣”,他说着“我百死莫赎”,也心甘情愿的承受着葛巾对他的恨意。
他在忏悔,在救赎。
爱与恨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常在田也只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个缩影,有着人性的弱点,但也拥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
玉版是曹小姐美好包容的爱,所以再遇常在田,她仍然回馈给他最真挚的情感。
葛巾是曹小姐痛苦不甘的恨,在不放过常在田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束缚,但最终爱恨一体,红白牡丹因爱入魔又因爱而释怀。
影片在情爱纠葛之外,更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不失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合格作品。
《奇花记》的故事跟《葛巾》原著大有不同,只是沿用了原著中主要人物常在田、葛巾、玉版等人的名字,以及牡丹仙子的设定而已。
在剧情方面,影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一共分为三条,分别是常在田报恩线、曹小姐遇害线、双生花妖线,条条逻辑清晰,戏剧冲突感十足。
常在田报恩线中,曹家一家人对于常在田有大恩,曹家资助他进城赶考,阿玉又是他的青梅竹马。
常在田进京赶考后遭人陷害,被榜单除名,流落街头时,是相府收留的他,还招他为相府赘婿,两边都是报恩,常在田难以抉择。
相府替他做出了抉择,威胁他亲自除掉曾经的恋人曹小姐,彻底了断姻缘,可常在田却一直心怀愧疚,愿意以死谢罪。
阿玉遇害线中,阿玉因为怀孕,父亲又亡故,无依无靠,村民们常年受曹家恩惠,不仅没有帮助阿玉,还逼死了她,瓜分了曹家的财产。
这条线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但又没有将人性的善与恶完全割裂开来,一直试图掩埋自己恶行的村民,临死前也会幡然醒悟:“难道这是报应啊”。
双生花妖线中,表面上看起源于曹小姐自杀,但真正的起源却是人世间的情债,常在田许下却未兑现的诺言,才促生了葛巾的怨恨。
纯真的玉版得知了阿玉身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了给常在田一条生路,阻止姐姐葛巾杀死常在田。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悲情故事,采取了另一种表达方式:生,纯真欢快;殁,万物生长。
《奇花记》这三条线互相穿插,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不仅是原著中一个负心汉赎罪以求解脱的老故事,而是关于人性的新故事。
除了故事脱胎于《聊斋志异》以外,影片的特效也值得称道,不同于以往网大中的5毛特效,该片特效达到了中上水准,特效舍得砸钱,大场景不拉胯。
茅山道士的画符做法,看上去不及经典影片《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那么花哨,但是却并不毛糙,简单的特效透着细致。
双生花妖的一红一白花瓣特效也是如此,简单但并不敷衍,也不吝啬特效运用。
尤其是在葛巾和桑道人打斗的几场戏中,东方式的斗法画面,堪称近些年“网大”特效制作中的上乘水准。
大结局中,玉版和葛巾双双身死魂灭,化为双生花树,那些原本已经死去的人,常在田、乡邻们,都再度复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株双生花,竟成了保佑举子们金榜题名的神树,实在是令人深思。
看到好多人说男主是渣男,可我觉得渣男这个词把这个人物定义得太过片面化了。
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前期确实软弱,可我们也看到了这个人物的转变,自他回来之后,他一直试着在补救七年前的过错。
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文文弱弱的书生,他能做的也很有限,可他真的在尽自己所能去赎罪了。
许多人都认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都觉得他那句“我是没得选”不过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的借口罢了。
可我看到的是,他确实没得选,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的,都会被人诟病。
若他宁死不娶,一意孤行,相府真的一怒之下灭了鹿韭村,别人会说他恋爱脑,说他爱情至上,会说那些村民罪不至死,何苦要为了他一个人的爱情搭上全村的性命。
他为了保全其他人选择了屈服,别人又说他懦弱,说他贪图权势富贵,说他薄情寡义。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会对他这么苛刻,可若换做其他人,处在他那样的境遇下,也不一定能做的比他更好。
这世上哪儿有那么多完美的人,大部分都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里面的男主不像多数的偶像剧男主一般那么完美,他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普遍的人性,而这不正是《聊斋》的特点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近日这部电影《奇花记》总是出现各种社交平台的推荐及网友的讨论话题中,而有关男主的命运以及结局的走向引来众多讨伐之声。
今天我也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人性越真实男主就越渣?
相比死活着才是救赎常在田作为本片的唯一男性忏悔视角,他不是一个天生就夹带很多标签的人,才华横溢,出身名门这些都与他无缘,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着最具普世性的人性弱点。
他也是电影中唯一接近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角色,成年人的世界都有太多的无奈和别无所择,他深知自己一做了一个忘恩负义,贪慕虚荣,百死莫赎的人,所以他七年后的返乡之路就是一段关于自我的救赎之路。
在电影里让一个有人性缺陷的男主去死何其容易,但显然编剧觉得这么做还不够,人性有恶,有弱点,且生生不息,所以它不会因为犯错的人死去而消失。
“渣男”一定要去死,但死却不是惩罚,对他来说是解脱。
让他活着才有更深刻的含义,因为要救赎,用一生来赎罪和偿还,真正地学会爱人与爱己。
这比让一个有罪的人直接去死,反而对这个社会更有贡献。
人性的恶是人性的深刻,不应该是生活的深刻关于结局上对于村民和男主复活的处理显然也没让很多人满意,不说现实,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播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表达手法,它不是纪实性的社会新闻,非黑即白。
结局也不是一道生与死二则其一的选择题,它不是写实,是写意,正因为村民和男主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到死的那一刻有人感概是报应,有人则含笑已释然解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所有人意料之中的结局。
但电影的艺术感就在于,人物命运的留白和开放式的结局的表达,更能给观众留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真理也许不过是向死而生后的大彻大悟。
首选网络播出的院线级电影,是匠心也是野心看《奇花记》的时候很多网友都惊叹其制作和网络同类电影相比不知道要精致多少倍,但真相确实,眼尖的网友看到了龙标,这是院线电影才会有的,所以作为比较少有的首选网络播出的院线级的电影,《奇花记》制作团队的匠心可见一斑。
除了电影中我大广西的山美水美的实景拍摄,在故事上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不是当前网络电影市场充斥的快餐式文化,简单粗暴的告诉观众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哭,《奇花记》显然更有野心,他不止于男女主的爱恨纠葛,悬疑氛围的志怪奇谈,它想告诉观众的是更多现实意义的思考,人性的真相并不是生活的真相,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不是犯了错就要宣布死刑。
正是这种乌托邦的结局设置,才让观众有了有对现实和人性的反思,也有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看一遍很难看懂的细节,人类怨念的形成”树妖”究竟何去何从和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一样,第一遍没有太get到葛巾与道人大战时的一个超级变身,直到最后结尾处,三个书生来到大树下许愿,树藤依然在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葛巾是被树妖附身,而它其实就是人类形无实的怨念,大树见证了太多人的相爱别离,太多的负心薄幸,每个人的欲望和贪念,人性弱点,于是便有了灵魂。
同样的葛巾也是曹小姐怨念的化身,所以便让树妖操控了心智,在最后在大战中与葛巾身上的怨恨合二为一,但故事显然早有安排,有怨恨便有爱意,最终是一体双生的白牡丹玉版用她的爱救了葛巾,也驱散了树妖。
至此整部电影将人性的主题升华,男主常在田也好,一体双生的花妖也好,亦或是村民的阴谋也罢,用电影中桑道人最后的那句经典名句概括为:“妖魔作乱,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贫道降妖哪里靠的是道法,是人性本善。
”只要有人的欲望和怨念在,“树妖”就一直会在,生命不止,生生不息,但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心里的那个道人吧
白色的玉版是爱,红色的树妖是恨。
姐妹双生牡丹,原是昔日爱人曹玉的怨念幻化为妖。
姐姐、女权、渣男,若干年后回看我们这个年代的民间舆论,女性好像对这个时代有着喷薄而出的表达欲,相比之下的男性就像电影里的常在田一样,被命运的无奈牵着走,欲求功名不得,栖身相府行尸走肉。
如果说剧情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作为聊斋系列的经典奇幻电影,这部影片的特效及制作已接近顶级配置,不管是电影中间的道士做法还是结尾的红衣花妖与桑道人大战,从视觉效果既满足了小荧屏的爽感又满足了大银幕的紧张感。
导演年轻,操刀古装奇幻作品,服装与角色融合的很好,色彩选择匹配人物性格,演员表演在线,广西实景拍摄人美景更美,而这一切就注定了该片就已经在水准线之上。
茅子俊的外形斯文,难得的是演出了儒雅俊逸之下的颓废之感,这种颓废是男主内心无法消弭的痛苦,抓住这一点,基本上人物就立住了。
玉版由新人演员徐沐婵饰演,天真灵动,代表了昔日恋人阿玉对于爱情的赤诚追求。
代表恨意的葛巾由吴佩柔饰演,制作方特意用白红两色的花朵代表两种情感,以示区分。
这是电影在符号选择上有意做出的暗示,也为最后的和解埋下伏笔。
男主七年未归,回乡路上心神不宁,亦如电影开头,随从说七年了,但是男主从未忘记回来的路,这是更符合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改编。
电影中间,男主用回忆的方式叙说了自己在京城的失意和落魄。
考取功名却被顶替,接受救助却是以戕害自己的良知为代价。
泪眼朦胧中写就的休书,是对昔日恋人的致命一击,也是自己成为行尸走肉的原因。
但让人感觉温暖的是当随从逼迫他手刃昔日恋人并且用忠诚来嘲讽他时,男主冲过去和随从扭打在一起,男主在回来的路上就已下定觉醒,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和昔日的感情,这是他对自己的救赎,所以才有了桑道人做法时,他故意踢断插在地上的令旗,才有了最后人妖大战时他不顾一切去找阿玉,拨开荆棘,就出昔日恋人,不管她是人是妖。
我们都会犯错,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不得已背叛亲友、爱人。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爱也没有十足奸诈的恶。
很多时候,蓦然回首,总想找回过去,给自己一份弥补。
寻找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失望,因为斯人已逝。
但是电影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份念想,让我们追忆自己的往昔,也能获得一份安慰。
这样的男主,他所守护的感情不比女主微弱,只是来的迟的一些,同样值得宽慰。
而当他奋不顾身救出玉版,女主的恨意在男主的背后幻化成为匕首,终究又隐去。
电影中玉版和葛巾的爱恨亦如牡丹一样,高贵而独立又果断浓烈,男主的爱是迟来的紫藤,却也最终把她紧紧抱住。
这世间最难的莫过于原谅和放下,难的原因是需要有足够大超过恨的爱,因为相信爱,所以爱最终还是会姗姗到来。
并蒂牡丹是爱恨双生。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遇见爱情前,不要像那些村民一样去做自以为无辜的刽子手,也许有朝一日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影视艺术中,导演和编剧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的。
真正让一部剧出彩的,也绝非仅靠服道化和动作特效。
在编导的创作下,根植于剧中、无处不在的梗,既是对自我才情的一种肆意挥洒,又是对观众眼力的考验。
尤其是这一类轻度悬疑类电影,可以说,寻找细节能给观众带来很多意外之喜。
这种抽丝剥茧快乐,也是属于少数幸运观众才能享受到的加餐。
首先说一下片中男主去询问村民曹家灭门惨案时,村民的奇怪表现。
绝大多数人都对男主避之不及,这显然是心里有鬼。
唯一露出憨厚笑脸对答的,唯有铁匠父女。
铁匠面貌忠厚,一时难以分辨其言辞真伪,其女儿有话要说,却被铁匠迅速接过话茬。
由于男主并未得到更多有效信息,不免有些焦虑与失望,低下了头。
顺着男主眼神望去,这时镜头给到了铁匠女儿的左手腕,一个带有花朵纹饰的银镯子。
画面紧接着在女主的左手腕处停留了两秒,这已经足够各位福尔摩斯们留神了。
很明显,铁匠之女、铁匠,进而那些钳口不谈曹府遇难的乡民们,其实并非不知道事件真相,只是碍于某些情况而不能宣之于口。
乡民合力将曹氏灭门,在影片中属于一条血腥的暗线。
不同支路之间的勾连,必须得从小处着眼。
曹玉手持并蒂牡丹去找常在田寻求医治之法,其实并蒂牡丹的意象,确有所指,其直接指代后来葛巾与玉版的一体双生。
也正是因为二者同出一脉,根系相连,才会有一人受伤,另一人也承受痛苦的设计。
这一点在大结局时正好用得上,并且设计的极为精巧:玉版为帮助葛巾解脱而自尽,她的死恰好也避免了树妖对葛巾的操控引发更大灾难。
二人休戚与共,则更加深了宿命感。
疯子在片中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男主给曹氏宗族上香出来,遇上疯子抱着狗,疯子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另一次则是在乡民结队、讨伐花妖之时,疯子声称大家都会死的。
很明显,疯子非常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外表疯了,内心还十分清醒。
也许,他之前也是一个正常人,只是因为遇上了太不正常的事,才会变得不正常;又或者,他并非是真疯,而是不得已装出一副疯癫的样子以避货。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时乡民围攻曹家,也拉上了疯子入伙,疯子不干,事后装疯来躲过乡民的诘难。
仔细回想,乡民们向男主所描述曹府劫难的场景,其中行凶者又何尝是强盗的打扮?
相反,都是普通村民的衣着。
甚至操持的凶器,明显就是柴刀。
乡民给男主主仆二人接风洗尘的晚宴,随从跟村妇挤眉弄眼,声称自己在相府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二人很明显,不包括男主——而是宰相及其女儿。
这也是转着弯在说男主的家庭地位尚不及一个受宠的得力仆从。
最后,在曹玉捧着休书下泪之时。
这个十分短暂的镜头,别有深意——休书原来也是情意绵绵的诀别和誓言,顶部自右向左为“吾尔无缘,来生再续”。
曹玉香消玉殒。
只是不知,她临走之前,是否参透了这份休书上的玄机呢?
这部片子拍得用心,各方面都拍得很好,就是立意太差,所以我会把这部电影定义为烂片。
葛巾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感觉很像是在点题,爱一个人比恨一个人快乐多了,所以如果有机会,还是爱吧。
怎么?
曹玉、葛巾和玉板的悲剧,是因为不够爱吗?
是因为爱得不够勇敢吗?
是因为对爱人不够包容吗?
恰恰相反,她们的悲剧是因为把爱情当做一切。
常在田就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男人。
喜欢上了曹玉,在没有成亲的情况下,和曹玉有了越轨的行为。
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环境,和曹玉有了肌肤之亲,他不知道这样做会给曹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
如果真爱曹玉,想和曹玉共度一生,那应该克制好自己,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欲影响曹玉的下半生,努力准备科考,争取考个好成绩回来再迎娶曹玉,退一万步,上京赶考之后,遇到之后的种种,被迫娶了候府千金,那就写一封信,告知曹玉上京后的种种,让对方不要等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虽然不确定曹玉会不会忘记常在田,但是没有未婚怀孕这件事,曹玉至少还有疼爱她的家人,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再来就是,如果真的情难自禁,有了越轨之举,常在田应该向曹家父母坦白,并迎娶曹玉。
曹家父母固然会生气,但是考虑到女儿的清白,多半还是会答应的。
曹玉成为人妻,怀孕生子就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了,这样就不会被人指指点点了。
常在田上京后取得功名,但是因为遭人陷害,被人夺去功名,流落街头,连乞丐都不如。
被人夺取功名,自己又囊中羞涩,难道不会找个打杂的工作养活自己,存点盘缠回家乡,要不找个教书的工作,要不继续准备下一次科考。
有手有脚还能沦落街头,还真是笑话,还说自己连乞丐都不如,确实连乞丐都不如,乞丐还知道知道为自己的生存使使劲呢。
他倒好,没地方住,躺在路边一动不动,而且还超级会选地方,躺在了相府门口,你说他躺在相府门口,纯属巧合,别无所图,谁信呢?
难道一个读书人竟然不认识“相府二字。
被相府所救,然后被相府要求报恩,要迎娶候府千金。
什么样的恩情可以大到要常在田娶了候府千金才能还。
自然不仅仅是一饭一蔬之恩,更大的可能是许常在田一个美好前程,许他荣华富贵,所以相府才要求常在田娶她女儿。
常在田显然是接受了相爷的恩惠,这才娶了相府千金。
常在田的仆人说得对,他在常在田口口声声说自己没得选的时候,不以为然道:“荣华富贵你享着,相府小姐的床你睡着,你敢说,这不是你的选择。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才是常在田的首选。
选择了相府的荣华富贵就算了,既然做了取舍,那就好好做好自己的高门女婿,履行好自己的官职就算了,偏要得陇望蜀,睡着相府小姐的床,还在想着曹玉,还要把曹玉的画像画出来,引起了相府的注意,要常在田亲手了结了曹玉(彼时常在田和相府都不知道曹玉已死)。
说白了常在田就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
曹玉的悲剧就是把爱情看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在自己选择余地不多的时候,为常在田倾尽所有,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
最后气死父亲,遭人非议,并且得来一封休书(这里有个bug,没有成亲,为何要写休书,如果成了亲,曹玉怀孕又怎么会被人指指点点。
),最后饮恨而终,成妖成魔,令人唏嘘。
就这样的结局,葛巾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爱一个人比恨一个人要快乐得多。
如果不是被辜负,被伤害,又怎么会有恨?
如果曹玉在和常在田相爱的时候,克制自己,同时好好了解和考察常在田的为人(比如看看失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考取功名之后会不会见利忘义等等),给自己留好抽身的余地,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转自慕容素衣在蒲松龄的原著小说《聊斋志异||葛巾》中,男主常大用从洛阳跑到山东曹州借住在官宦人家欣赏牡丹,整日注视幼芽,作一百首怀牡丹诗。
这种痴物男子古今罕见,也因此获得牡丹报恩,幻化人形,收获了富贵与爱情。
但是最终因为知道妻子是花妖所变,起了猜疑,又落得妻离子散,懊悔不已。
电影改编做了大幅度调整,男主更名常在田,一听就是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身份也成了书生。
进京赶考,考中后功名却被人顶替去做官,自己沦落街头。
身不由己之下入赘相府,抛弃家乡私定终身的恋人。
终又因为良心不安,回到故里,寻找昔日恋人。
进京赶考的书生,一定会在路上遇见姑娘。
这种爱情叙事几乎占据了古典小说的半壁江山,可无论放在那个朝代,大家就是爱看。
这里面有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有少年人闯荡江湖的冒险与传奇,有敢于为爱奉献的妹子。
现实中的爱情与富贵总是不同步,有爱情的时候想富贵,有富贵的时候,爱情又跑了,戏剧冲突和命运起伏也有了。
这两种男人都是渣,但诠释了两种伦理观念,在蒲松龄眼里,既是真爱,又何必在乎是人是妖,可这人世间的种种道德束缚却让常大用跨不过这个心理门槛。
电影中的常在田,作为书生去进京赶考,是追求现代人孜孜以求的功名富贵,为了栖身京城只能抛弃过往,这是所有“北漂”、“沪漂”、杭漂”、“深漂”、“港漂”都会面对的精神困境。
更现实的是,少年人初到京城,不免被欺被骗,往往使尽浑身解数还要被世态炎凉千刀万剐。
一如电影中所展示的,考上被顶替,风霜大雪无片瓦遮头。
不管你在哪漂过,看到这段一定心有戚戚。
在公司被算计,在单位被孤立,被本地人嘲笑,各种心酸往事。
电影中的男主,为了活下去也为了出人头地,写下一纸休书给昔日恋人。
男主在灯光下各种不舍与难过,提笔下字泪千行,有么有自己告别往昔删微信的样子?
幸福两件事,功名和爱情,功名对男主有多重要,好比出人头地之于北漂,股票分红之于沪漂杭漂-这里也是渣男的起源,弹幕里满屏都是在骂。
可是有了富贵,又会想要找回爱情。
常大用也好,常在田也好,面对失去,都有悔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开头,茅子俊饰演的男主在回乡的路上,一脸怀念又有一点生无可恋。
怀念的是过去爱情的美好,生无可恋的是自己抛弃昔日恋人,不知对方是否愿意见自己一面。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将要见到的是已经逝去的爱人所幻化的妖。
这就像男生若干年后参加同学聚会,当年的那个心心念念的女同学,如今已经身材走形成了孩子他妈。
相见不如怀念,可是内心的折磨还是想再见,哪怕是一面。
常在田渣嘛,如果说他渣,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渣的时候,为了前途利益等等,伤害自己最爱的人,却又在得到以后想要弥补。
蒲松龄老爷子的鞭靼深入肌理,如果是真爱,其他什么劳什子的杂碎都不重要。
也许这正是聊斋故事经久流传的原因,富贵太迷人,失去爱情才明白它更重要。
原因各不同,但其实古今渣男,都是一样。
还可以,姐姐真的很美,妆容太可怕了
剧情主题还是不错的
站在不同人的立场,看到的事是不同的也不必骂玉版不知好歹也不必骂常在田渣男姐姐固然敢爱敢恨让人欣赏,但电影一开头站在道德制高点残杀三书生就对吗?
为什么网络大电影的服化道甩电视剧一百条街
男主也是后悔了吧,所以才会说:“无论你是人是妖,这次都不会再错过你”
对于男主渣与不渣也还真是不好判断,但他的经历是实惨,参加科举虽高中,但却因为没有后台被轻易换掉,后流落街头,被逼与相府小姐成亲。影片不仅讽刺了科举舞弊现象,也展现了什么是权势。
给选角导演加鸡腿!角色鲜明到让人一眼能辨别,白花妖和红花妖其实就是曹玉的一体两面,设定讨喜,演员演技在线
还算唯美。
茅子俊这部戏皮肤不是很好,但是剧情也一般般
刚开始那段桑道人看起来疯疯癫癫,等男主他们走了之后眼神变化好明显啊,这片子演技全员在线,夸夸
明明姐姐比妹妹漂亮那么多,结果化那么一眉毛和妆容。。。。。。得罪造型师
荣华富贵您享着,相府小姐的床您睡着,您敢说这不是你的选择?
其实没那么差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还是合格的
最有意思的是见证无数人空许诺的树木化成妖精来夺人生命。被遗弃的女子血魂入花,血色怨念,洁色痴念,爱恨一体,双生对抗。如果结局没有走向常规的“圆满“的话批判意味非常好——爱与原谅能救赎一切之类的实乃精神毒药。导演审美和演员们颜值造型演技都不错。
演员真不错,茅子俊的儒雅书生气,阿玉的天真灵动劲,以及特效服化都挺到位,可惜剧情太滥,相府是权贵之家,小姐婚配至少要门当户对,为什么要嫁一个连家仆都看不起的穷小子?相府的权利大到可以随意灭村?村民为什么要逼死曹家?还全村都是共犯?种种bug百出,无法自圆其说……可惜了演员用心去演,导演认真执镜。影视剧创作,剧情极其重要,故事没编好就别拍,否则全都是浪费时间、浪费经费。
及格线以上。
作为网大,特效和实景都挺好的,两个姑娘很好看很可爱。
色调真的绝美,其他的一般般
有钱没地方花了。。。
前面还好,但是感觉烂尾了,一个渣男被洗白,所有人迷之复活,总之没人要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