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高中生。
夏天。
暑假,寒假。
台湾。
青春片。
少年,女孩。
轻快,忧伤。
树,草地。
乡村,小镇,城市的角落。
天空。
大海。
小天地,天空。
单车。
校园。
海边。
田野。
操场爱情。
同性恋。
三角恋。
青春。
长镜头。
吉他。
口琴。
你还觉得有意思么?
你还觉得感动么?
你还觉得不无聊么?
你还觉得很煽情么?
你还不觉得审美疲劳么?
还没受够这种模式化的庸俗电影么?
你还觉得这种片子很干净很indie很文艺很清新么?
你还觉得这种电影能触动你最里边儿的那片小小内心么。
你还没觉得这种片子就象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消费品么?
你还没觉得你的眼泪情绪以及品位过分的容易被某些心怀叵测的文艺投机商们利用了么?
夏天的尾巴只是那只叫夏天的猫咪的尾巴吗?
当然不仅仅如此,夏天的尾巴还是我们的快乐,青春的快乐。
阿月说,夏天有它的尾巴,绕着它就够它快乐的了(貌似是这个意思啦)。
我想我也是一直猫咪,我的尾巴,我的快乐的源泉,已经不知从何时消失,或者是自然凋亡了(一旦扯上自然科学,就觉得非常的冰冷呐!
)青春的尾巴,丢失,寻找中。。。。
但愿我能寻到它。
碧绿的稻田。
呜呜叫着驶过的列车。
缓缓流淌的小溪。
溪水上架在两岸的木板。
溪水中静静漂过的纸船。
承载小小孩子的祈愿。
四个少年。
暖暖的可以唱出自由音乐的吉他。
红白相间的充满活力的足球。
出色的可以在校会上受表扬的成绩。
就是包含某些喜欢内容的微积分。
共同点。
是干净单纯善良的。
青春。
以及能明确看出绽放全过程的。
青春的笑容。
还有一只猫。
灰黑色,有着无邪瞳仁的可爱的猫。
它叫夏天。
纯粹的青春电影。
所以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能喜欢老师呢?
然后愤怒地将拳头砸在玻璃上。
所以会问是不是长大了就一定会逃避?
然后告诉自己,我以后一定不这样。
所以对于每次不及格时的罚站有些不在意。
却很想要回被没收的那颗活泼的足球。
所以并不觉得成绩出色是个足够快乐的理由。
最后拉着朋友一起帮忙答考卷。
最后把考卷揉成一团成为打闹互砸的工具。
我在想。
夏天的尾巴究竟是什么样子。
跟田原唱的那条担心被发现的尾巴是否一样?
还是作为比喻,指代即将结束的夏日时光?
或者仅仅字面理解,即那只猫的尾巴。
[你们家的夏天看起来好像很悠哉的样子。
][它哦。
它有那条尾巴就可以自己找乐子啊。
]背景声响包括蝉鸣,溪水声,列车的呜呜声。
还有吉他的弹奏声。
始终觉得配上的歌词有些奇怪。
[如果悲伤是人们必定的趋势。
证明它可以改变。
][小小的手紧紧握住暖暖的吉他。
即使地球依然规律地运转也不肯放。
]可是应该没关系吧。
唱歌的女声挺让人喜欢。
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可以包容。
总是不安分的。
总是要将自行车骑得飞快。
总是要保持奔跑的姿态。
总是要让笑容显得肆无忌惮。
总是任性地不计后果。
总是想着起飞。
总是让记忆的画面一直一直看见不断退后的路。
电影临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歌词。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
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
他们都严厉地要求不要回头不要停留。
为什么为什么。
忘记了蓝色的尾巴。
让世界平衡。
忘记尾巴的颜色。
我们如果忘了怎么做梦谁来制造笑声。
]莫非。
夏天的尾巴指的就是青春?
注定拥有。
终将消失。
而拥有的时候。
便是之前所描述的所有美好的模样。
写下这些时。
播放器里一直放着电影。
不看画面。
只是听声音。
似乎。
那些画面只能放在脑袋里回想。
对了。
那只饰演夏天的猫。
叫布布。
看电影的时候,我出了神。
我想的是,影片的末尾,夏天的尾巴会被砍掉吗?
但结尾只是背影。
四个少年渐行渐远。
夏天活得好好的,很享受夏天。
不痛不痒的Ending。
影片有些虎头蛇尾,倒是电影配乐和主人公的台词比较对味一点。
我设想的是一个暴力的结果。
青春期应该是叛逆的,荷尔蒙到处碰撞,小小的情绪便可引爆心中一个个的小宇宙;四个人无论如何也该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他们必须砸掉吉他(阿月)、带着老师私奔(陈怀钧)、和朋友绝交(雯莉)、和老师干上一架(不破郎),总而言之,理所应当就该将激情挥洒得淋漓尽致,做称得上年轻该做的事。
我们的世界绝不是这样的,也不要变成这样的成人。
在变成“大人”之前,和“大人”们极力划清界限,不屑看待这复杂和垃圾的世界,你们讲真话的不讲,该爱的不去爱。
这便是日本模板的电影。
这是其一。
日本电影,除了冷暴力(《告白》),最重要的主脉是小清新(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和岩井俊二的《莉莉周》)。
台湾近来颇受欢迎的新青春电影,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小清新,《夏天的尾巴》亦是,男主角读着村上,背影是岩井。
台湾的青春期电影,被侵蚀了。
若可以搬过来景,青春也是可以复制的吗?
至少,我的青春不是这样的。
青春有多少模板可以选择呢?
你以为自己走的是独一无二的,最干脆、纯净和自我的,但是,自己也逃不掉命运,是渺小的自我在对抗成人的世界。
不可逃避的,还是日式的结果,要么残酷,要么爱清新。
我合计的暴力只是自己潜意识里没有办法实现的梦罢了。
夏天其实是一只猫的名字,而电影里的青春也可以是错位的——缅怀我们曾经的青春,留下的尽是美好的影子。
所以,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碰撞——好像所有的矛盾,都在轻摇滚音乐与足球人生中磨碎了。
你爱你的吉他,你爱你的女神,你爱你的男生,你爱你的足球,一切只要离开学校就好了——学校戳破了不破郎的足球,埋葬了陈怀钧的初恋。
所以,故事都在学校之外寻找答案和梦想。
这就是永远的对抗,与其说是学生和老师,不如说是成长的破茧期。
青春可以没有故事,只需要挥霍就好了。
夏天是叫夏天还是挫冰,who care?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尾巴就是这时间。
时间就像尾巴一样,是身体(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尾巴断不了的。
不过,我们,至少也可以大声吼一句:青春,我们也是有过的!
我的心思混乱。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似乎有很多话想说。
里面的人物都话不多。
都坦然直率。
都有自己执着的小火苗都倔强的像头小兽。
也许,你真的不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你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青春让他们骄傲的站在阳光下,田野里有大片的小花,小水沟的水如此清澈。
青春的白衬衫永远都不老。
低头的浅笑。
指尖的温柔。
那些曾经羞涩过难眠过的隽永的细节深深抓住了自认为多么成人化的自己。
脑海里过电影般的那些青绿菊黄的点点记忆。
告诉我。
我多么多么眷恋那些年少时光。
停止了发烧,打算看个清新小片子舒活一下筋骨。
四个半大不小的孩子,闹腾了一个夏天。
音乐,爱情,奔跑,所有青春文艺片儿的小情小调都占齐了。
可是这片子就像《蓝色大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大拌菜,处处可见他们的影子。
绿色的稻田,几乎总是在后面穿来穿去的火车,让我不能停止回忆“莉莉周”。
而单车,那有些耀眼的阳光,和人物性格的设置就是“大门”的翻版。
片中有一个镜头,陈怀钧在前面骑车,家月在后面跟着。
镜头安排和“大门”一模一样。
甚至远处的家月看起来也像孟克柔。
也许这只是向他们致敬,但是总觉得少了些味道。
看完这部电影,记住的台词只有“我的青春和爱情都已经死了。
”这话太让我喷饭了。
因为,说话者前一分钟还在和师生恋纠缠的你死我活,后一分钟就和会弹吉他的女同学上演亲纯吻戏了。
青春片看的太多了,当我的青春已经几乎消逝殆尽的时候再看,实在有些自讨没趣。
他们太纯了,他们太耀眼了,他们太美好了。
我都不敢看,不敢替他们想未来。
虽然刚过谷雨,夏天的头还没有探出来,我却想说说电影《夏天的尾巴》。
剧情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台湾的四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一起演绎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快乐的故事。
感觉像一部很长很长的MTV,清澈悠扬的民谣伴随始终,好像梁静茹或者五月天音乐电视中出现的忽而颜色对比度强烈,忽而光线模糊的画面。
我们不是在音乐中逃避,就是在音乐中放纵。
绿稻田和白衬衫金子般的阳光,大片大片碧绿的稻田,随风飘啊飘的彩带和随风转啊转的风车,清澈的水渠,太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子,太多日本青春片的影子,无不昭示着台湾电影中日系影片的影响,而相关的大陆影片,则色调相对凝重,青春相对凝重,没有了台湾纯情中的一点点忧伤,没有了乡村荒地边废弃的集装箱前那样放肆的笑容,有些奇特的语言氛围,女生们的短裙在风里显得这么干净,同时,响起清澈的歌声和吉他声,这些感觉,会不会和那位站立在稻田中央,用耳朵连接到另一个世界的少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呢?
单纯的喜欢片中的不破朗对于足球的热爱,是那么单纯,每天一个人就是踢啊踢,单纯的喜欢,单纯的执着,年少的我们都一样,执着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在乎什么,就是最初的感动,有时候居然被自己的执着感动。
老师恨铁不成钢或者是恨铁不是钢,用螺丝刀戳破了足球,男孩难过的不是老师的失望,而是自己的信仰受到了挑衅,我们不是也经历过那些被老师无情罚没“违禁物品”的时期么?
那时候多么恨老师啊,而随之桌子上出现的女孩子送的一个新足球,上面写着“不破+朗朗=超人”的时候,内心最纯的心弦被拨动,纯的让人无地自容,就像朗手中吹散的蒲公英,忧伤也随风而去了。
奇怪的关系那时候的老师们在我们眼里无非就是两种身份,一种是不可企及的暗恋对象,一种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对象。
而对于我来说,第一种身份有些不可想象,第二种身份则是不容置喙的。
关于梦想关于少年的梦想,关于青春的太多事,或者有关,或者就是青春。
当我在走廊上因为一次犯错而罚站的时候,我渴望的是飞翔,就像电影里阿月唱的——男孩有双翅膀 是灰色飞翔着和蓝色融合成云彩,可惜折断了翅膀,流光的鲜血才发现,其实梦想碎裂的时候,正是我们飞翔欲望最高涨的时候。
我现在反而有些怀念那些被罚站的日子,想想虽然身体被舒服在走廊上那个方寸之地,可是那时候的梦境是多么宽广,那时候我的双眼多么明亮。
青春不再陈怀钧说:“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
”而我们的青春,我们最初的爱情,或者我们根本不懂爱情,统统所有的一切,都会死去,直到我们长大,回首发现,我们怀念的不是那时候的自行车,不是那时候女孩的笑容,不是那时候满天飞的作业本,而是成长过程中一种膨胀的快感。
而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那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疯狂。
于是想起《开啦》上面白露的那篇《凤凰花开的路口》里面写到的:我终于明白,毕业,不仅仅是告别一所学校,告别一些人,更重要的,是告别一个时代;重要的不是我们告别哪所学校,告别哪些人,而是告别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那么的年轻过,我们曾经那样的肆无忌惮,我们曾经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年轻。
2008年4月22日
好像所有的时光都被留在了十八岁的微蓝天空里。
青春这般美好,青春那般残酷。
少年脸上略带孩子气的笑容永世不散。
即使是落拓的微笑,也足以匹配这最美好的年华。
那一朵朵不凋零的花,死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那一个个纯粹的梦想,埋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淋过一场雨,吹过一场风。
我们告别了一季。
细碎的发丝肆意飞扬在风中。
穿过无人经过的原野。
走过静谧的村庄。
漫过逆流的河。
我们的喧嚣。
我们的张扬。
我们的笑颜与泪水,都惊艳了时光。
校服裙摆。
牛仔裤。
棉T。
白色球鞋。
单车。
稻田。
所有与青春有关的事物,我们都曾历经过。
坐拥一片落寂的繁华,用最明媚的笑容悼念这场最盛大的年华。
你相不相信,那些忧伤正在远离。
看的时候觉得画面光滑清晰放眼看去就是台湾乡下碧绿色的稻田阿月骑着车,琴就放在车后面的筐筐里面曾经说,希望很多事情都可以静悄悄的进行着,然后华丽丽的登台亮相,让你们看到我最好的样子。
希望夏天很快到来,那个时候甚至连皮肤都是舒展开的,所以——如果我见到你了,我就能够自信的对你微笑,然后唱歌给你听.看到阿月弹琴的时候,心里满是感动因为喜欢这种方式甚至,连陈怀钧对她说——我喜欢微积分就像你喜欢音乐一样,想要的都在里面。
的时候,连我最讨厌的微积分,面目都不是那么的可憎了^^谢谢你唱歌出来听,让我觉得,最坏的时光,根本不是这一刻。
台湾的青春片总带着一种叛逆的情绪《蓝色大门》里是女生喜欢女生《盛夏光年》里是男生喜欢男生《夏天的尾巴》里是优等生喜欢漂亮女老师这样的情节确实有点恶俗但导演似乎总能把俗套变成唯美也许很多人对这样的电影很不屑也许这样的电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这样的青春我很喜欢天空 阳光 麦田 单车 校园 音乐......一个喜欢摇滚但心脏不好休学在家的女生 用弹吉和唱歌诠释自己的生命一个和女孩喜欢音乐一样喜欢微积分的男生因为喜欢自己的老师而被退学一个成绩优异的女生是那个女生最好的朋友却默默喜欢着这个喜欢老师的男生一个日本转学来的男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踢他最爱的足球余下的时间就是捧着试卷罚站这样的青春 单纯而透明 忧伤也是那样的明媚我喜欢这个唱歌的女生(确实有点像李宇春) 声音很有爆发力 歌很好听 吉它弹得也不错喜欢她像朋友一样的妈妈 会随着摇滚乐舞蹈 会随意地拨弄她的吉他 会称自己的女儿小姐喜欢她像孩子一样可爱的奶奶 会跟着摇滚乐做运动 说着我听不懂的台语 总是温暖的微笑这样温暖善良的一家子 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吧还有那只名叫夏天的猫 有点赖皮的样子 很惹人喜爱影片中那个叫张睿家的男生上一次他演的是喜欢男生的男生这一次他演了个喜欢老师的男生青春片的导演大概都会喜欢这样的男生吧安静的单纯的木纳的干净的执拗的很文艺就连金像奖的评委也被他稚嫩的演技征服「我很想跟你说如果丢掉一些傲慢 你会过得更快活 很想跟你说 你孩子般的笑脸浮现让人好快乐 你不需要那么快就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也不需要那么急着想成为一个大人 你不需要那么执著繁琐的忧伤」这是女孩为男生写的歌 也似乎是为所有的青春写的「怀念过去 一切都不再回来 恐惧明天 还能有什么期待」 这是女孩在最开始时唱的 用来结尾似乎也很合适不管我们的青春是否还有尾巴不管是否经历过这样纯粹的时光不管是否喜欢这样刻意美化的电影青春 永远是个美好的词 是最珍贵的岁月
本来是要看《奇迹的夏天》的,结果弄错了,看了这片子。很郁闷,看不出来影片到底想讲点什么啊~~
印象最深的只剩那个足球小子的第一组镜头里面的笑了。
青春就是要拥有一种取悦自己的能力,这是上天的礼物,如同猫的尾巴,独处的时候拿来玩乐,没有目标的时候拿来追寻。尾巴又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在找自己的快乐。每天如诗的游荡、散漫、无所是事的看着嘉南平原无边无际的风吹稻浪,心情来了就唱唱自己的歌,感觉对了就会滋长青涩初恋的情怀,偶尔跟自己过
个人认为不如蓝色大门~
青春啊青春,看来对青春片还不算彻底免疫…不知是该觉得庆幸还是丢人 -_-~
喜欢那个日本帅哥
男豬腳貌似就愛拍台灣這么個文藝片啊。
青春电影,有高中生,吉他,足球,一只叫做夏天的猫,田野,漂在小溪的纸船,吉他,恋爱和单车……这些让我随它呆到了凌晨三点。卡尔维诺说,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其实看电影亦会有相同的感受。那个影像里不存在我们生活的平行世界有着太多的魅力可以让人不停的臆想。譬如《NANA》,在我的时间轴上,那是个完全属于中岛美嘉的下午。我是那么的渴望自己可以拥有歌唱的灵魂,夸张到所有的脑细胞那时刻都是属于摇滚的。那天下午我们吃了川包子,我买了黄绿
这个电影多少还是有些杂乱 四个个性的青春一代 一个是民谣摇滚女生 一个爱上老师的优等生 一个爱踢足球的差生 一个爱幻想的女生 他们组合在一起经历了很多生活真相 此片节奏有些缓慢 故事交代不是很透彻 感觉纠结的很
“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 ---“那跳下去啊。”
我发现对台湾的纯情片儿有点免疫了,估计是慢节奏有点让我不耐烦。不过这种片儿给人留下的更多的是感觉吧,不会有震撼深刻的感觉,但是一段时间后再听这段音乐,白衬衣脚踏车稻田校园少男少女会浮现在眼前。算文艺片儿吧这个。
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但没有一个中心轴,让人觉得太分散~~
除了女猪脚和女配角,不是很满意,其他都安了
张睿家是所有推荐的理由~!!! 女主角长得太尼玛丑了比我还丑 怎么不找我去演 (ost蛮不错的 有阿飞西雅)
啊..我愛上青春電影..
浪费一个多小时强忍着看完。半句评语都不想给了。
台南的风景不错,看的时候正好在夏天
我只记得张睿家说得那句话:“是你让我喜欢上你的,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真的有点感同身受啊...
啊~~~换女主!!!她跟张睿家抱得很怪好吧!
台湾文艺片固有的调调不免有些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