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很不错的硬科幻片子,其中不乏激动人心的场面和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行为。
虽然有一些技术上的硬伤,但在心情上的刻画还是成功的,尤其是贯穿整个片子的那来自一个天文单位的星尘的宁静。
凡是热爱硬科幻的人,可能不会被整个片子打动,但绝对会被其中的一些小细节打动。
整个片子的节奏稍微有些乱。
我觉得导演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但是可能这一个多小时的胶片不足以让他把自己的所有观点表达出来,因此片子中还是不幸地塞进了一些俗套的商业片元素。
如果有机会再琢磨琢磨,也许可能成为一块闪光的宝石吧。
科学片,嗯首先我得说...这个太阳浩劫,好看是好看,可是终究没有跳出太空幽禁片的桎梏..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以前那些好看不好看大制作小制作的太空片,能想到的就不下十部,从索拉利斯星,到地平线号事件(当年还是租两块钱一天的歪西弟来看的..)一小队精英男女,这个专家那个专家的,塌上拯救太阳系苍生的征途,路上遇到了前代飞船,七年前因不明原因任务失败,如今似幽灵般漂浮在死域--咳,反正就是太阳边上啦。
然后有人说回收利用嘛去看看那个船还能不能用..结果导致一系列的差错,最终大错啊大错!嗯反正差不多就这样以下是不理解的事情(向小爱学习)其之一:某人在计算偏移航线的时候的确是出于疏忽忘记计算遮阳板的转换角度了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在输入指令的时候难道强大的AI就不会提示吗?
好吧,手动操作AI是不管啦,但是!在后面的人工抢修过程中..科技那么发达了居然还要派真人出去修结果挂掉一个也是活该!至此带出全片最不理解的事:科技这么发达人手又不足这偌大的航行计划中居然没有一个机器银!风险那么大的事情还派真人舰长出去....要是用遥控机器淫儿或者别的什么都好不就没这种事了嘛!难道那么先进的背景设定都是在玩票啊?
这是最大不理解其之二:没有知识也该有常识吧,搁置七年的幽灵船发出SOS信号本来就够诡异了,又派真人队员上去考察..嫌死的不够多是么..虾米都不先探查就直接biu的送去四个人..又死一个吧,活该..其之三:强大嘀AI啊敢情你那主机室是说来就来说走就可以走的啊..随便哪个人都可以任意进出轻轻一提就把主机板带走...其之四:那么大个飞船就那么小小挤挤的一间氧气植物室...同学们都不考虑backup是吗?
认为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小小挤挤的一间肯定不会出任何岔子的是吗?
..烧掉活该其之五:囧了,神棍了又,一个重度烧伤的人(轻轻一捋皮啊肉啊的就分离了),是如何在七年的时间里一个人生活在全家死光光的飞船上的咱先不说了..也许空气干净没有细菌啊病毒什么的不会感染,嗯。
但是他是如何在没有任何衣服和防护的前提下,跨越20米的真空距离跑到另一边的太空船上去的0 0!导演你说话啊!你说啊!你说!!我错了,原来这个是惊悚片来的!另外画面的确很美...有discovery系列的神髓
吐槽几点:1:人物间的矛盾莫名其妙,为了点小事争吵打架.2:这是个背负任务的团队,里面的每个人不应该以任务为重么?
为了任务可以牺牲一切啊!
还有贪生怕死的人?
3:一号的船长黑化的莫名其妙,而且一直是自带马赛克,明显有心理问题.4:难道这种拯救全人类的任务开始船员没有进行心理测试?
还有想自杀的人?
5:真的想打一顿导演,镜头切换晃得想吐!
6:看多了科幻片,一直感觉出现亚洲人的面孔就好尴尬!!!
7:对比下《星际穿越》,看的真的是难受!
可能我的科学素质不够吧,我觉的整个来说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太空电影,细节上做的也不含糊,各位可能说的太重了!
我认为给低分的观众主要有2大原因:没有在大银幕上观看此片&错位的观影预设(期待看到类似《星际穿越》或至少是《2012》那样的商业片)Sunshine是一部介于主流商业片和独立电影之间的作品,它并不出自好莱坞,而是在伦敦东区的工作室完成的。
由于剧本有明显的对商业电影逻辑的悖逆,即使导演博伊尔当时已通过《惊变28天》《猜火车》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依然难以拉到理想的投资数目,最终以4000万的较低成本(相比起其他史诗科幻片的高成本预算而言)完成。
该片当年商业票房扑街,美国仅有10家影院上映,但业内口碑不错,获得了部分影评人及导演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称赞。
目前IMDB 7.3分,烂番茄新鲜度76% ,海外评分高于豆瓣评分。
多年来对此片的评价持续争议不断。
不断有观众将其选为自己最喜欢的科幻片之一,其他人则视其为不伦不类(科幻、灾难、惊悚、恐怖等类型元素混杂)的平庸之作。
很显然,我属于前者——我认为Sunshine虽有缺憾,但瑕不掩瑜。
———————————————【最大争议:第三幕(即平贝克开始杀戮伊卡洛斯2号的船员们)是否为电影的一大败笔】第三幕毫无疑问存在剧本瑕疵。
海外观众对这段转折褒贬不一,Reddit上至今有大量讨论。
有人认为平贝克的出现是为拔高影片的形而上气质和营造类似《异形》那样的太空惊悚元素所不可或缺的,也有人认为这是莫名其妙的机械降神和绝对的败笔。
昆汀塔伦蒂诺则像一个端水大师,他在多个方面称赞了Sunshine,但称第三幕为“不止令人失望,简直就是背叛” “与之前的整部电影美学背道而驰”。
根据导演访谈,关于平贝克这一角色的出现,博伊尔的说法是自己想要一个“像《猜火车》中主角跳进马桶那样的单一超现实主义镜头”,所以观众可以看到平贝克的出现总是带有超现实的电磁干扰、在极端环境下不仅存活了7年还力大无穷。
我们难以分清他究竟是幽灵还是一个活人,抑或只是卡帕的幻想(Reddit有超长讨论贴,争论平贝克是否是卡帕的黑暗心理投射、实际上是卡帕杀了其他船员等)。
“平贝克”来源于卡朋特1974年拍摄的《黑星球》中的同名角色,该片被称为恶搞版《2001太空漫游》。
该角色和整个第三幕都有着绝对的暧昧性,这样模糊处理的原因很可能是导演与编剧未能在剧本层面获得统一的直接后果——导演博伊尔(开放信仰论者)多年后表示Sunshine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由于“辩证思维”和“直觉”没有做好平衡(或其实无法平衡?
);编剧加兰(激进无神论者)也承认剧本一直存在悬而未决的部分,但在解决方案上他与博伊尔无法意见统一。
我认为第三幕的撕裂性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在于Sunshine从一开始就是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它展现的宇宙图景和船员因为技术故障而死亡是如此真实,这不可避免地凸显出第三幕的跳跃和突兀。
但整个作品如果想要达到它本身的野心,即试图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游走于神性与人性、超现实与现实之间,影片又必须出现这样一个超现实时刻,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要如何去塑造这个时刻。
《2001太空漫游》有阿瑟·克拉克的原著作为情节支撑,而Sunshine并无原著,它是导演与编剧两位基本世界观存在分歧的作者耗时一年共同创作的产物,终究在剧作的完整度上功亏一篑。
平贝克的存在,可以解读为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的化身——他们通常声称神不可被触碰,“你无权挑战上帝”;也可以视作神话中伊卡洛斯的父亲代达罗斯的化身、是父权制的化身——他对伊卡洛斯说“你不可飞得太低,也不可飞得太高”;他也是普罗米修斯精神的象征角色-卡帕的对立面,是人类自我束缚的禁忌化身——他是愚昧之网、是中世纪的幽灵,卡帕是科学之矛、是盗火者的黎明。
人类文明自始至终于其间挣扎不休,一如命运本身。
———————————————【独属于大银幕:为何Sunshine是我最希遗憾未能在电影院观看的作品】-音效-电影配乐由电子乐乐队Underworld和电影配乐师约翰·墨菲(代表作《两杆大烟枪》《迈阿密风云》)共同完成。
Underworld成员卡尔·海德表示自己为Sunshine配乐的灵感受先锋作曲家乔治·利盖蒂为2001:A Space Odyssey所做的配乐影响深远,而约翰·墨菲为Sunshine创作的D小调柔板(“金田,你看到了什么?
”)后续在不同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哪怕你没有看过Sunshine也绝对听过它(曾出现在《头号玩家》《命运规划局》《X战警逆转未来》《X战警前传金刚狼》等预告片,《行尸走肉》的多集,以及汉斯·季默在《神奇女侠1984》中选择使用它而不是自己的原创配乐)。
假设你在观看时有足够好的音效设备(如果不能在影院观看,至少是在配备了立体声和低音炮的家庭影院),就能体验电子合成器与宇宙飞船外壳挡板的完美共振,感受钢琴独奏与耀眼的太阳光辉融为一体。
-视效-1.绝对的细节把控举例:博伊尔之所以大量采用亚裔演员出演,是因为认为50年后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国家是China和USA。
为了表现这一剧作设定,除了采用多位亚裔演员并要求其他演员的美式口音之外,请看飞船的设计细节: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植物氧气仓设计(猜测灵感来自Silent Running,1972)和地球场景模拟厅,尤其是美队饰演的梅斯在地球场景模拟厅里沉浸-抽离时的专场效果,丝滑至极。
影片不像《星际穿越》那样分为 地球/太空 双场景叙事,事实是所有镜头都在太空中发生,直到结尾才给了被冰雪覆盖的地球一个镜头。
在叙事铺垫如此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说服观众迅速接受太阳末日设定,并在与世隔绝的单一场景内展现“这8位宇航员已经离开地球孤独航行了16个月,每个人都背负着全人类唯一的希望且明白自己极有可能葬身宇宙”的人类极端情境?
1.设计了超乎寻常宽阔的飞船空间,目的是使长时间身处其中的船员不会患上幽闭恐惧 2.配备心理医生、太阳观察室(船员不仅观看太阳,还一起看水星)、小型植物园、地球模拟厅 3.部分船员必须出现因心理压力过大,飞行时间过长而情绪失控的情节。
梅斯心理状态糟糕到与卡帕爆发肢体冲突,通过他长期未修剪自己的头发和胡须来做了提前铺垫。
…部分观众(尤其是在多年后来回顾该片的观众)诧异于宇航员们居然在太空舱里明火烹饪,指责该镜头令人出戏。
但该设定恰恰出自宇航局专业人员的建议:算上返程,船员们需要在飞船上生活2-3年,科学家认为自己烹饪食物是维持船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无所事事的不规律生活会毁人心智。
影片设定在2057年,科技已经发达到了飞船配备自有重力场且外壳能抵御太阳高温的程度,“在仓内明火做饭”在这样的科技水平设定下是可以实现、有充分理由去实现的。
如此繁多、细致的细节与设定,让此片绝对不至沦为二流科幻作品。
2.极具冲击力但毫不庸俗的诗意特效大量人类眼睛与太阳景观的互文、极端比例尺下明暗悬殊的宇宙图景、优美的飞船设计宛如“靠近太阳的一根脆弱羽毛”,完美对应了伊卡洛斯神话中“燃烧着坠落的翅膀”。
没有繁复的星云、华丽的黑洞和“从太空中回望地球”这样的庸俗镜头,Sunshine有的仅仅是在真空中静默燃烧的太阳、暗淡的水星和漆黑无垠的宇宙背景,足以让所有观众体验“飞向太阳的伊卡洛斯”究竟目睹了什么。
在这样的画面之后,我好奇有任何人能够抗拒太阳的魅力吗?
也许目睹此景后为太阳而“发疯”才是更合乎逻辑的。
———————————————【科学与神学:《2001太空漫游》之后,我们是否还有太空科幻史诗】科幻影迷们在Sunshine的轮廓中可看出一大串熟悉的文本,例如《黑洞表面》《异形》《黑星球》等,但它最核心的效仿&致敬的对象毫无疑问是《2001太空漫游》以及塔科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星》。
《2001太空漫游》对应的神学文本是《创世纪》,它向观众展示了哲学基本命题中的“我们从哪里来”和“我们往何处去”。
黑色方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高级文明是人类进化之源。
这透露出明显的工程师理论,同时也是开放的神创论;而结尾的宇航员化身为星孩,则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人类将成为新神。
库布里克对阿瑟·克拉克的小说进行了改编与重释,抛弃了文字逻辑的叙事,用超现实的影像文本呈现出迷梦般超脱的视觉之旅。
从远古到太空时代的不同阶段,它的画面始终聚焦在一个人类精神的化身之上:从第一个拿起骨棒的黑猩猩到孤身一人老去的宇航员。
和《索拉里斯星》一样,它用太空之旅来呈现进入人类灵魂深处的探索过程——深入人心的过程,是坠入太空的过程。
此类科幻影片用宏伟而超脱的视野包围它的观众,引领我们到达理智不复存在的精神之地。
Sunshine以伊卡洛斯为互文文本,描述了人类无限接近于造物神的过程——巨大的太阳即2001的黑色方碑。
人类飞向太阳的过程即为每一次文明进化的过程缩影:有失败的先驱者(伊卡洛斯1号),有无畏的殉道者(心理医生、舰长、植物养护者),有自私者懦弱如蠕虫,有纯善的博爱者…与2001的个人象征不同,物理学家卡帕并不是人类的象征,伊卡洛斯号(包含1号)才是人类的象征。
Sunshine以人在群体中的化学反应、不同道德观的争论、个体复杂的行为(梅斯,暴虐与绝对理性并存于一体)来呈现象征人类整体的伊卡洛斯号。
从这一接受并还原人性的自由角度,重写了现代版的伊卡洛斯神话——原本的神话中伊卡洛斯死于骄傲自大,而这里的伊卡洛斯则主动飞向太阳,并借由卡帕之口说:“我不怕”。
Sunshine某种程度上与1997《超时空接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在抵达真相或终点那艰难漫长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人类面貌:有信仰者与无信仰者、坚持追寻真相者与回避真相者;分歧与争吵注定在不协的群像中爆发。
定格的最终,卡帕拥抱了太阳,艾莉(朱迪·福斯特)拥抱了星星;两颗科学家的勇敢之心都带领人类飞跃了未来。
后来的《星际穿越》《星际探索》与Sunshine一般,都对科幻寻求更哲学、更精神性的审视。
它们离激光大战和超级英雄很远,离宇宙和人心很近。
它们试图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唤起人们曾被《2001太空漫游》《索拉里斯星》所震慑的科幻魔力。
明显的致敬———————————————一些电影fun fact:1.导演曾邀请杨紫琼出演戏份更多的舰长(真田广之的角色),被杨紫琼回绝,理由是角色与自己不够适配。
2.博伊尔表示这是他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科幻片,称拍科幻片太消耗人:“怪不得那么多导演一辈子只拍了一部科幻片,没有导演会想回到太空,除非他拍的是《星球大战》”(库布里克点赞)。
3.饰演天才物理学家的基莲在拍摄过程中与电影的科学顾问布莱恩考克斯(一位从摇滚明星急转弯成大学粒子物理教授的神人)大量交流并恶补了物理学理论后,从不可知论者转为了唯物主义论者。
4.导演博伊尔(年少时差一点进了神学院)则因拍摄此片从开放信仰论转为了不可知论者(库布里克点赞)。
5.主演们被导演要求在开拍前进行大量准备功课,包括共同生活、潜水、看导演要求的电影、体验英国航天的飞行模拟器等。
据说基莲被要求在黑暗的集装箱中长时间独处。
6.美队多年后还在忿忿不平:“我演的神奇四侠(有多烂大家都懂)几乎每个人都看过,但却没人看Sunshine!
他爹的我所有的好电影都没人看!
”(接受现实吧桃总,我们只关心你的盛世美臀)(大概博伊尔除外,他之所以挑中美队是因为美队的舞台剧功底,而美队在此片中也确实贡献了层次复杂的惊人演技)
前几十分钟情节不错叙述完整有高分太空科幻电影的影子,具体到修完遮太阳的板子后整个情节开始垮,很多镜头开始像被刻意剪过一样,要不是看到完整版还真以为是删减过的。
比如找到另外一个飞船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有个提醒,谁知直接就是一个镜头两飞船对接,上一秒还是叙述一件事下一秒戛然而止突然跳到另外一件事上,看得一脸懵逼,包括后面放核弹物理学家爬在核弹外面然后核弹炸了,突然一个镜头物理学家又出现在核弹里面。
那个女的也在,可压根这个女的上一个镜头在太空舱内被怪物追,下一个镜头就和怪物核弹仓里,男的还要穿太空服飞过去,女的难道是会魔法?
感觉这个电影很多镜头就像梦游,分不清东南西北。
还有后半段又出现怪物,怪物的镜头画面声音都是刺啦刺啦,听的心烦意乱,心率上升,不知道什么样的怪才导演能拍出这么阴间的镜头。
值得说的还有插入的图片,好好看着电影突然蹦出无关图片,一闪而过有点像故意吓人的那种,还以为这视频被某些人故意制作,或者电子设备中病毒了,一搜发现是导演刻意加进去的。
真无语,好好一个电影弄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艺术家有点个性可以,但在一个大众看的科幻电影弄些稀奇古怪的艺术,这和在农村茅坑喝咖啡有什么区别,几亿的抽象画普通人看来擦屁股都闲硬,一样的道理。
这电影就是一个四不像,拿电影投资人的钱玩自己的梦,哪怕往一方面发展都可以拍出佳作,反而却频频变化风格,不知道的以为不是导演中途挂了就是编剧亡了,换了好几轮。
这部电影开头还不错,虽然编剧让trey犯了一个极为低级的错误来推动剧情,但我也忍了。
后1/3开始忍无可忍了,自从出现那个奇怪变态的僵尸男在飞船上大追杀后,我就开始用快进功能了;一直快进到结尾,所有的人死光了,任务完成了,出一口气,还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
不过我仍然觉得这部电影钱花得值。
里面有几个让我不能忘记的细节。
华丽的防护盾,金光闪闪的,多次出现它的各个角度的描写,全景,特写,使得向着太阳旅行这个基本上不可能的想象变得可以接受,可以相信。
电影里面还提到这个防护盾会发出巨大的声音,那是金属受热胀冷缩而发生的声音。
这些细节让科幻这种基于幻想的情节与观众的日常体验结合起来,并且对影片设置的情景产生认同感。
金色的宇航服是这部片子另一个带给我美好印象的细节。
在这部向着太阳飞去的电影里,选择金色为宇航服的颜色,我觉得是神来之笔。
想来导演没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
可是人家一样是运用颜色的高手。
用得更有节制,更聪明。
那个心理医生的阳光浴,充满整个屏幕的巨大的太阳,这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震撼力的观影感受。
我是在家里看的DVD而不是在电影院。
我想如果在电影院看到这一幕,走出电影院再看到我们头顶的太阳,我们也会像古代印加帝国的人们一样,对太阳产生宗教性的崇拜。
影片的情节一般。
封闭的空间,各种意外事故和死法,不断积累的心理压力。
这些设置对于推理小说迷们并不陌生。
如果影片只有这些,则仅仅是一部平庸的电影。
但是两个因素拯救了这部电影,一个是伟大的太阳,观看这部电影就相当于注视太阳100分钟,以一种容易得多的方式。
谁能真的注视太阳100分钟呢?
但是我们看了这部电影。
我们花了生命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份时间去思考对我们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休戚相关的最重要的星球。
第二个是完成使命所需要的细节。
在我看到国内作家的科幻作品充满失望的时候,这部电影对我多少是一个安慰。
我们多么需要一艘宇航飞船,带领我们离开这喧嚣的地球,在黑暗无边又诡异莫测的宇宙中漫游一会呀。
很久没看这么硬的科幻了,画面又美丽,音乐又震撼。
于是感觉很爽看了前面诸多相当长的讨论人性的影评,也实在是没有太多要写的于是就换个角度瞎写吧 : )先说一句,物理学家分析应该去一号,并没什么对错的感觉,也没必要非得物理学家作出判断。
一颗核弹有45%的几率成功,感觉着几率已经很高了,其实没有必要去找另一颗;当然找也对,这样可以把两颗核弹的失效率降低到30.25%,也就是将成功几率提高到了70%。
这看起来也没错。
但是船长大意的是仅仅分析了核弹爆炸的成功几率,忽略了改变航向的风险评估。
而这个风险评估不应该由物理学家来做。
实际上这个船长应该是决策者,什么学家也好都应该仅仅提供供给决策的数据,而不应该越俎代庖地进行决策。
船长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帮人把错误的缘由归结到物理学家身上,也是相当愚蠢,很难想象是精英的人物。
总之,这个计划的决策者在挑选两艘船的船长的时候都出了问题,说明这个计划的决策者也不大行……这片子告诉我们:1.选重要任务的船长一定要找无神论者,心志坚定者,体质优秀但不能变态到太阳都晒不死者。
2.做电脑AI要做得更智能些,有什么异常情况赶紧说。
3.进行重要任务的时候不要没事跑去别的什么地方玩。
至于漏洞,我觉得对于入戏的人来说不算是给低分的理由。
毕竟是学理学工的,单研讨研讨对其中某些技术的想法。
完全不涉及到电影的水平1.关于宇宙飞船在205X年能不能达到越过水星以至于到太阳表面都没事儿?
我觉得有可能,毕竟是太阳已经衰退了,可能热度没那么高。
而且船体的隔热不单单是靠材料,还靠整个飞船系统的降温系统和电力系统还有外部的磁场共同作用。
只不过隔热板下部的电路直接承受高温,可能会容易磨损,估计船员得经常出去修理。
这么多隔热板,啧啧……2.关于手动操作然后计算轨道结果没有算偏移了1.1的角度导致四块隔热板损坏那块。
电脑系统可以根据人的语言来自动计算生成的轨道,我觉得对于轨道的修正也应该有一系列的计算。
至少在设计时把调整轨道之后计算所有参数的变化的函数集成到一个类里面或者集成在功能不同的多个可继承类里面。
这样就不需要人去考虑所有的参数,毕竟面对庞大的数据修改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
3.那个僵尸取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那块比较令人郁闷。
既然飞船有可以在自动操作与手动操作切换的时候,需要两个人confirm的权限系统;在飞船重要部件的操作上竟然不需要权限,直接往外拉,只会嚷嚷:你丫有权限么,别拉啦,别拉啦,然后就哑巴了- - 这个绝对是设计问题……再加上僵尸毁了通道,还有权限修改log这一点来看,这系统的安全性也太低了……设计这玩意儿的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去死了……话说这AI应该在检测到不应出现的生物之后,直接发出警报,分析比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给出风险评估,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可是这货竟然沉默了= = 好吧,这可以算是个系统漏洞,毕竟没有考虑到可能会有其他生物进来。
确实啊,谁让这帮野孩子偏离航道去玩了呢= =4.如果没有3里面所说的权限系统,我觉得至少应该有备用系统。
长达七年的太空旅行感觉所有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失效的问题,尤其是关键部分不能由船员自己fix的问题。
至少应该保留可以完成任务的备用操作系统。
那个超级计算机可以识别人的语言,自动计算,自动判断,我觉得仅仅需要的AI的运算量就得相当大。
所以那个计算机可能一大部分系统用来干这个了,说实话挺浪费的感觉。
5.从工程设计上,我觉得虽然可以由计算机来控制隔热板,不过如果隔热板可以由分区域的独立CPU进行控制会更好,最好还能根据传感器进行自适应的调整,而且要多核……中央电脑再牛逼,7年里不需要维护不需要停机也很难想象。
而且一个鲁棒性强的系统最好不要有一个无比关键的结点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O_O一不小心说多了……6.最后,AI已经如此牛逼了,感觉舱外操作应该由机器人完成……说多了,咳咳。
对了还有两个个疑点是:去废置了七年的船上探险不用穿宇航服么- - 谁知道那船是不是被陨石砸破了氧气漏光了才没完成任务呢?
哪怕有氧气,可能会很稀薄啊,因为谁知道是不是植物园烧了什么的呢?
可能气压也低啊,可能没有有效的保温系统在运行啊。
毕竟那帮人进去之后才发现系统完好的……而且感觉所有系统的关机了,可是有压力、氧气、水、食物系统还在运行哦?
那么至少应该有通风换气系统吧,那些灰尘就那么呆着,感觉摔一跤得粘一身的灰- - 出去探险玩还不穿宇航服,死了真的活该诶至于核弹爆炸能不能引燃太阳,这就难说了……太阳相当于130万个地球的体积,用一个岛面积的核弹想点燃个太阳……费解。
如果太阳真的被点燃了,那么也要重新经历恒星的演化吧……那地球也危了……最后,如果太阳衰退,应该先膨胀成红巨星再收缩吧。
体积增加10亿倍估计得把地球包里面了。
不管则麽说,感觉这计划失败是没跑的……节哀吧,最好移民到外星系比较保险……总的来说很喜欢这电影。
不过密闭空间中极限压力下人导致的性格扭曲看得多了,就没啥感觉了……
既然是科幻,生搬硬套科学理论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在科技的展现上有一些看不明,讲不清的小瑕疵我觉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比如:1. 有些人所谓的恒星生命周期理论,与片子里太阳阳萎的矛盾。
我认为这个属于没有理论支持但是绝对在硬科幻这个轨道之内的一个假设。
2. 飞船的设计。
故事设定在近未来,这种样子的飞船我个人认为是满科学的,自转的人造重力,太阳板,有绿色植物的氧气室,全息心理治疗等等。
如果投弹,大太阳板与小太阳板的分离,中间的连接都是相当合理的设定。
还有其他一些我也懒得说了,看观众自己愿不愿意接受了,硬钻牛角尖我也没办法。
片子前后风格变化太大,这个是我不喜欢的地方,尤其每当杀人狂出现的时候,特别处理的镜头风格让人很抓狂。
片子的亮点很多,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地方,比如开始视频跟家人通讯,全息治疗室的场景,大家观看水星,结尾这几个平静的片断,美妙的背景音乐让这些很特别,对七人小组心理的刻画是很强烈的反衬,也给观众时间去思考和感受片子的时间空间和人物。
片子首先就是表现了一种高压力下人的精神状态。
7个人,7年,背负着全人类的希望,不疯才怪。
其次片子频繁的展现人直面太阳时候的一种感觉。
比如片头太阳室里,随着阳光的渐渐加强,他形容那种感觉很奇特。
真田广之修理太阳板牺牲之前的那段,同一个人在前一代飞船太阳室自焚的场景。
不断出现眼睛的特写,给人感觉他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什么东西,仿佛有一定的宗教意思在里面,虽然很惭愧我自己说不清具体怎么描述。
特别是高潮核弹专家引爆炸弹的一霎那,时间停止,看到无数星星汇聚成阳光,他伸手想触摸到什么东西,也许代表着一种回归。
其实吧 我对变态杀人狂口中的上帝很感兴趣,就像盗墓笔记一直也没让我们看见的“终极”这样的感觉。
我非常的迷恋丹尼鲍尔猜火车、浅坟 时候的那种风格。
而似乎跟Ewan决裂了之后,他就变得贴近商业化了,惊变二十八天,127小时,这些也都挺好看。
但是,那种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就削弱了。
太阳浩劫也很精彩,开始一上来看见这帮演员,加上这个架空设定,我真的有点傻眼,很讨厌的题材,讨厌的演员风格。
但是后面确实精彩。
还能说什么呢。。
你现在不错、但我更怀念曾经的你。
那个时候,不完美,却光芒四射。
这是丹尼·博伊尔执导受到恶评最多的一部电影。或许是科幻题材本身有太多的逻辑限制扼杀了导演的灵性。他的特长还是拍剧情片和爱情片。但本片也绝不是其他人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只不过与丹尼以前作品相比,太过于中规中矩罢了。
和28天后差不多烂吧。请不要在娱乐片中塞入太多要表达的东西。
差点就是神作了,前四分之三太过惊艳了,作者是熟读希腊神话和尼采的,加以经典的太空科幻包裹和组合,非常棒!可惜的是后面的怪物出现,即使可以从神话角度架在科幻角度来理解,但还是有点违和的,因为关于对太阳的痴迷电影里已有多处片段体现,若一号船的真相埋伏在这层神话之中的话那就完美了。
电影资料馆的音效比较震撼,其他一般……
垃圾。
太一般的电影,毫无令人激动之处
片子不够严谨,略显沉闷。
视效不错,剧情上科幻不够硬,惊悚又差点
所以其实你想讲的是 火金刚大战小叮当 是么但是...昨天看了一个影评 让我对这部电影的态度产生了颠覆性地变化 准备回来改成四星 它是从中国人都不会但外国人必定会从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的 宗教和神话但是......我又仔细想了想 它还是不怎么优秀 - = 三星吧三星吧
相比其他的科幻和灾难题材电影,Sunshine显得尤为宁静,这是种韵律
终于正式的看了一遍,惊人,而且,是越到后面越惊人,权威不是用来盲从的
接近太阳就白光一片了,没啥效果,最后莫名其妙出来个虚幻的要和上帝同在的家伙,搞什么灰机啊
值得再看一次
难看
2007.8.31
全片就是我们一起看呀看太阳
意外惊喜之作!逼近太阳失翅陨灭的伊卡洛斯,消逝于光芒万丈。万国性格一览。虽然Danny Boyle还是一贯的不肯好好把一个主题贯彻始终,飞向太空没多久就变成了心慌方,随后甚至还拿出十分钟28天式结局。我大概是属于对他风格买账的那类,伯乐型导演,3部成就Ewan,2部成就基仔。
国产货靠不住
这电影如诗如歌•••
曾经最喜欢的导演的硬科幻,再也找不回来《猜火车》的感觉了,OST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