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奇幻人生》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奇幻人生》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跃情海印度大兄蜻蜓公寓出租玛门契约之涩爱诡局长剑相思点指贼贼贼捉贼惊奇队长致命的记忆女人的反攻DirtyMama!美式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第一季裸体动物西游记之七十二变豹头王传说揭竿而起失忆危机最终仪式华丽逆袭夜迷宫新娘乱马1/2逆谋:叛乱的时代艾米丽在巴黎第三季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求职保镖魔人侦探食脑奈罗暗金丑岛君外传剧暗金犀原小姐艾拉美国恐怖故事第六季

《奇幻人生》长篇影评

 1 ) 《奇幻人生》——谁来编写我的生活?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2 ) 奇幻人生

单从片名看,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多数时候我会选择励志、苦难、平实的电影,只为达成共识,浮想联翩这种体裁实在不适合我,就算哈里波特从天而降,我也希望小天狼星快点把他带走,因为我不是神秘主义者。

所有的一切,井然有序,在商业规律下,吃喝拉撒都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义,我更加倍的按部就班起来。

按部就班的人会对某个笑话或警句很敏感,因为时刻准备若是轮到自己发言,可以自豪又流利的滔滔不绝,而一旦没人的时候,便开始暗自懊恼,刚才那个笑话讲得,,不太合适吧。

我是这样的,Harold更绝,他是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尽管擅长数数、计算,但利用职务之便把MM时,却要靠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才能说得出话,并且有本事讲得坑坑洼洼。

这种温吞的男人,会有什么奇幻人生?

然而,他却要死了。

有个考虑跳楼,期待在暴风雨中出现交通事故的家伙,希望他死去。

哪种死法最适合Harold,她掰着指头算日子,神情焦灼。

令人纳闷的是,她竟然主导他的生活,他却毫无还击之力,诅咒老天无济于是,她在空中平静的对他说。

Harold在一个黄昏知道命不久矣,他神情尴尬的等死,即找不着原凶,又无人倾诉,不敢接电话,也不想上班。

这个时候死掉或许很恰当,循规蹈矩!

绝大部份人,皆死于此。

我却有点气急败坏,似乎明白他的感受“光明正大的活着,不知不觉的死去”,熟悉又凄凉。

好在,他没有因为即将暴毙而撕心裂肺,他拿起了吉他,在心爱的女孩家中哼起了有点走调的歌,他轻轻唱到just find it。

把这种生活渲染的,更加无可奈何。

死亡隐约的确定,相互联系,那个她说。

她一定能弄得死他,就像掐死只蚂蚁一样,尽管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种煎熬。

故事的状态不再奇幻,犹如一把双刃剑,刺得死他,也能令她崩溃而死。

我不再期待结局出乎意料,这是有想像力的,却凌驾在某种恐惧之上的,令人异常倾心的解构方式。

有时候,在恐惧中迷失自我不太划算,还是顽强的活着吧。

 3 ) 好电影!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4 ) 关于逻辑bug以及此片无关乎创作

影片存在不少逻辑bug,比如,当男主从阅读女作家的小说中得知自己将为了救小男孩而被车撞死之后,他完全可以提前和小男孩商量,让他明天不要骑自行车或出现在那个公交站台前。

这样既保护了小男孩,也保护了自己免于车祸。

如果仅仅是因为被作品感染而认为有必要为作品有一个伟大的悲剧性结局而献上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说不通。

还有一处不能算是逻辑bug,可以说是解开电影性质的钥匙,即当女作家写到the phone rang时,自己工作室的电话响起。

这一点说明,在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中,她自己也是一个角色,而且,她可能也写到了男主来找女作家。

由此可以推断,小说内容就是这部电影。

也就是说,女作家和男主在同一个representation world,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创作的内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男主发现自己被一个omnipresent narrator叙述着自己无聊单调的生活,以及自己马上将要到来的死亡。

在寻找女作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女作家总是写悲剧,也就是意味着自己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找到了女作家,也知道了自己将会怎样结局。

最后,知道自己结局的他决定从容赴死,女作家被其精神打动,最终修改了结局,通过一块表神奇地让他活了下来。

End。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内容,不是以Harold活了下来结束,而是以女作家修改了结局让Harold活了下来,并且去见了那位文学教授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结束。

也就是说,小说内容也就是这整部电影的内容。

所以,这部电影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作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大的哲学命题: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Little did we know…我们毫不知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

但我们确定无疑地知晓,我们一定会死。

我们每一天都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走在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既然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而且可能就在下个转角,你还会照原样生活吗?

理论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会。

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行尸走肉、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必死剧本的人还是大多数呢?

片中文学教授Hilbert和Harold的一段对话象征性地解释了这一点。

Hilbert: Hell Harold, you could just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f you wanted.见鬼,Harold,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只吃煎饼。

Harold: What is wrong with you? Hey, I don't want to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 want to live! I mean,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in a choice between pancakes and living chooses pancakes?你怎么回事?

我不想只吃煎饼,我想活着!

谁会在煎饼和活着之间选择煎饼?

Hilbert: Harold, if you pause to think, you'd realize that that answer is inextricably contingent upon the type of life being led... and, of course, the quality of the pancakes. ”Harold,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明白,答案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你想要过的生活的类型,当然,还有你正在吃的煎饼的质量。

在我们梦想的生活和煎饼的质量之间,我们常常选择了后者。

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出于无知。

片中Harold爱上的那个女人就是一个对照。

她在哈佛法学院和做饼干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Harold本以为自己过着稳定、自主的人生,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精细到分秒,但直到听到narrator的叙述,拥有了第三者视角,才惊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既不稳定,也不自主,而且无聊透顶。

影片通过Harold听到narrator这个奇妙的设定,告诉我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可能会有从每日的惯性、无知无觉的梦寐中醒来的契机。

我们会发现,继续吃煎饼的我们是一具行尸走肉。

提前知道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我觉得是坏事,因为主角只能无助地等待那个悲剧发生,并且看到自己所做的所有挣扎都不过是向那个悲剧性的结局更近一步。

但是这部片子却用Harold在知道自己的悲剧性结局之后,依然从容赴死,来体现他的自由意志,并告诉我们——我们没法改变自己的结局和临到我们身上的苦难,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它。

这让我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书中说过:“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误以为通过行善就一定会有好结局,就一定能进天堂,就是另一种误读了。

行善不一定会让我们迎来好结局,它不过是我们行使自由意志之后的一种选择。

进而言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去死,也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度过这一生,也就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剧本,也就等于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公,也是创作者。

这让我想到了M. C. Escher的那幅画,两只手互画着彼此。

表面上看,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若置于创造过程和我们的人生选择中来看,这完全说得通——我们创造的事物反过来也形塑了我们自身。

我们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剧本,这个剧本又反过来形塑了我们。

最后,当女作家为了让Harold活下来而修改了“伟大”的结局,让作品变得俗套,也正是回答了“理念与现实,谁更重要?

”的问题。

是idea/ideology更重要,还是鲜活的生命、现实的生活更重要?

男主选择了前者,为一个伟大高尚的idea而死,这却启发了女作家,选择了后者,让男主重新拥有真实的生命,拥抱生活。

也许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发自真心地认同并认真地活过。

女作家也发生了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位更接地气的女作家(从她去见教授时的穿着、神情和修改作品结局的行为来看)。

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跟她写完了小说有关(笑,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常常转换视角,从一个narrator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真正地活着,而不是继续吃着我们的煎饼,尽管它的质量看上去好像也不怎么样。

 5 ) How to beat death and tax

Benjamin Franklin said, "The only things certain in life are death and taxes."The main character is Harold Crick wonderfully played by Will Ferrell. "I am an IRS agent, everyone hates me," says him. He is also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book Kay Eiffel (played by Emma Thompson) who always killed her main character in the end of her book. So far she's successfully, very successfully, got eight of them killed. Somehow this time, Harold started to hear her voices narrating the book in progress. May be Harold is the only one who's real or may be the others also did, but died anyway. The story goes from here.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s:Ana Pascal, played by the sexy Maggie Gyllenhaal, is a bakery owner who's audited by Harold and, of course, fell in love with;Dr. Jules Hilbert, played by a rain man like Dustin Hoffman, is a literature professor obsessed with the Eiffel's work 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story.Penny escher, played by Queen Latifa, is Eiffel's publisher appointed assistant/secretary, who's job is to make her finish the book on time, i.e. efficiently and promptly kill Harold in time before the deadline.The case is excellent in delivering the plot, which some times switching between Eiffel imagining boring ways to kill Harold and reality when a demolishing crew mistakenly took Harold's apartment wall out with a crane."Did you say 1893? Oops."Finally, although I'm curious how the ending is going to be, I'm also certain it will be a Hollywood happy ending, when Harold was telling Ana how the food she gave away to homeless people hanging around her store can be used to deduct all her taxes.This movie tells you how to face the seemingly certainties of death and taxes,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o beat both.It is one of the best movies so far this year.Memorable quotes:Penny Escher (Queen Latifa): Did you smoke all these cigarettes?Kay Eiffel (Emma Thompson): No, they came pre-smoked.Kay Eiffel: I read this, in this fantastically depressing book, that when you jump from a building, it's rarely the impact that actually kills you.Penny Escher: Well, I'm sure it doesn't help.Kay Eiffel: [narrating] Little did he know that this simple seemingly innocuous act would result in his imminent death.

 6 ) 谁又不是老天爷笔下的人物呢!

奇幻人生 (2006)7.82006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奇幻 / 马克·福斯特 / 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这是一部2006年的冷门科幻喜剧片佳作,片名《奇幻人生》,但是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直译成《笔下求生》,这个名字简单直白又满满的悬疑感!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创意,脑洞大开!

说的是男主耳边总是听到一个女声的旁白,诉说着自己的点点滴滴。

最终男主发现,自己就是这个女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就是说,自己的未来就是掌控在这个作家的笔下。

让人遗憾的是,当男主发现自己是这个女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时候,又了解到,这个女作家只写悲剧,也就是说,她曾经的作品中的主角最终都被她写挂了!

于是男主到处去寻觅着这个女作家,最终还真被他找到了。

但是,此时的女作家已经完成了她的这部作品,只是还没有发布而已。

男主拿到了底稿,果不其然,男主最终被女作家写挂了!

当男主看了底稿,也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貌似书中的男主不死不足以撑起这部电影似的!

于是,男主也彻底放飞了自我,改变了自己刻板无趣的生活,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最终,男主为了救一个小男孩,被公交车撞飞,男主最终…nonono,最终没挂,虽然被撞的全身打满了石膏,毕竟还保住了性命!

因为,女作家最终良心发现,把结局改了,所以这就成了一部“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大团圆结局的美丽童话喜剧片!

其实,我们谁又不是老天爷笔下的故事人物呢?!

我们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的一路走来,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然而,经常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结局总是不尽人意!

反而,有时候放飞自我,却又佳作天成!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幻想过,反正我小时候总是幻想自己是一部作品里的人物,我现在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回忆!

突然某一天一睁眼,我就回到了我的“现实”,一个成年人,拥有该拥有的一切!

事实证明,现在的每一天的睁眼,都来到了我儿时想象中的“现实”,我好像已经拥有了一切,有车有房,有妻有儿…但是我仿佛又一无所有,我的理想,我的抱负,我的追求…啥都不是!

本片虽然是一部小众电影,但是里面明星却是很多!

男主威尔法瑞尔是著名喜剧演员,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王牌大贱谍》和《非亲兄弟》;女主是《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瑞秋;还有老戏骨《毕业生》、《雨人》的达斯汀霍夫曼;还有女作家和她的黑人助理都很眼熟。

总体还是挺有创意的一部喜剧片,推荐指数⭐️⭐️⭐️🌟

 7 ) 很有些意思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8 ) 忙碌的生活節奏、讓我們都懶于發掘生活下的可愛小細節了

這是06年喜劇作品裏,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一部了。

這不是純粹的一般讓人XD的喜劇,你會聽到耳邊時不時有一個神經質女作家悲劇情節式的描敘。

我看得時候一直想:Kay Eiffel會安排怎樣的死法給主人公Harold Crick,Harold Crick會不會見到Kay Eiffel並阻止她對他"無意的摧殘",結局是不是來個反轉的SHOCK,....等等。

果然、結局被我猜到。

不過我不為這一點失望,就像Kay Eiffel最後對Hilbert教授所說的,Harold Crick是個"想讓他活下去的那種人"。

這只是一部有點點神奇的有趣輕喜劇,不用過多用你優秀的邏輯去找出不合理瑕疵。

為它的荒謬和他的認真笑笑就好。

 9 ) 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taste“范畴内的东西保有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吧。

最早是在伦敦地铁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就让我初步认定其价值,毫不犹豫地收入“必看电影”名单,一是因为它的标题,二来就是海报上赫然点明的那几位主要演员:Emma Thompson,Dustin Hoffman,Maggie Gyllenhaal,真是不能不看啊。

再加上主演(我并不熟悉),谈及观后感,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很是统一,都可以用“干净痛快”四个字来形容。

剧情离谱的发展竟然完全藏于他们不露声色的对于平凡小人物的刻画之中。

最终集合成一体,收敛的表演反而突现了整部作品虚构张力。

《Stranger Than Fiction》有两个中文的译名——《笔下求生》和《天马行空》。

足以概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前者点明了故事的主体情节,而后者则是总结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

Stranger than fiction, 直译一下就是说:比小说更离谱。

只是看这样的标题,就充满着我所喜欢的那种电影口味:我们每个人都身入其中的“现实生活”成为一段故事的取材,至于故事的组合方法,越天马行空就越美妙,意兴盎然地闪烁着“创造”所独有的智慧火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电影在虚构一段故事的过程中,又高空凌架于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

如果是还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请先避开我下面要做的这段解释:A)女作家Karen Eiffel在创作一部关于税务员之死的小说——现实取材B)小说《税务员之死》中不断被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小说虚构的过程C)Harold Crick是个生活极端规律(刻板)的税务员——现实取材D)Harold的规律生活突然停顿在某个星期三的早上,因为他开始能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Karen Eiffel)——以一种“旁白”的口吻叙述着他生活的每个标准动作,甚至还能提前命中他生活里下一个瞬间即将到来的事件。

Harold惊恐至极,找到一位文学教授想从文学创作的思考角度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求脱离旁白声音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电影虚构的过程简而言之,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中,一方面,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刻板坚硬的外壳在层层虚构的逻辑递进中不断地被反讽被摧毁——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觉得这电影剧本的思路真的很妙。

于是,从IMDB找到剧本作者的名字:Zach Helm,75年出生在南加州,生平只写过三个剧本,但刚刚完成了自己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人生啊……这小子显然正是凭借《Stranger Than Fiction》剧本里所显现出的黄金灵感才会在今天初步地飞黄腾达了——在他32岁的时候。

(这么写下来,其实是想对很多人加以感召哈^^)电影的“美术”部分也值得一提——一切景观(人,室内,街道……)都着力向单调色系(灰色和棕黄色)靠拢,表面上,很明显Harold现实生活的基本色系就是如此,但让我们更深一步来纵剖导演的用意,如同对演员表演的妙用一样——表面越是收敛反而就越发突现对现实的反讽张力,所以电影的视觉色调也很好的服从于这一表达上聪明设计。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当Harold的生活渐渐展开了全新一面(弹琴,恋爱,不再counting生活中各种无趣的数字细节,从作家的笔下不断自救),那天当他又一次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Harold同学穿了一件红色的毛线衫!

OVER

 10 ) 奇幻人生:创造不是一切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临生死,又该如何取舍,舍生取义,最后皆大欢喜。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

笔下的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此时是追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是拯救一个生命却令作品不再完美,电影选择了不完美的作品,选择了生活,就如同一个呆板职员摆脱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重获新生,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西方,创造曾经是只属于上帝的恩典,而人类只有顺从,模仿,《我的名字是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创造成了一种罪过,人们惟有匍匐于神的脚下,亦步亦趋,否则便是不够谦卑。

而所有艺术的生命都在创造。

经由艺术家之手的造物还非得是活生生的,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获得生命,永世流传。

梅菲斯特与魔鬼作交易,艺术家也是与魔鬼做交易的人,与孤独为伴,牺牲人世的欢愉,呕心沥血,方才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

艺术家是被拣选的人,获得天赋,但不是用来弘扬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权夺位,去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本该上帝行使的职权,所以难免心有惴惴吧。

不过尼采发出的上帝已死的声音已经百多年,他们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禁忌吧。

电影里的女作家,风格是每本书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写了8本,10年没出新作,第9本,写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门了,原来她写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时,甚至她的笔,还决定了这个主人公人生的走向。

作家的创造的威力就这样成了一个问题。

文字不仅呈现于纸上,故事也将延续在生活里。

这把作家的那支笔抬到空前的高度。

创造,创造出一个人。

创造,杀死一个人。

早已经无畏地走在创造的这条大道上的作家,又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质疑,它是使人变得更好,还是相反,我们选择继续弘扬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关心一下别的什么?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种,在最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税局的白领,却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除了数数——这也是一种职业病——此外别无爱好,周而复始,数数,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定时定点,上班作息。

在这个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发展的极为充分的现代社会,主人公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除了数字,他的生活里空无一物。

我们应该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进步”的生活吗?

或者,“进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们意识到更重要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也是被我们遗失的。

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家选择了给救人的主人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更珍惜身边的人,记住每一个温暖的瞬间,生活好好继续下去。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兴奋、跃跃欲试,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而停不下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渐渐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陶醉于作为造物主的力量,却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与关心。

停下来,不要那么完美。

作家为她的书选了这样的结局。

为了写这本书她曾经那么不快乐,其实她可以快乐一点。

并且她做到了。

《奇幻人生》短评

创意一分 motion graphic一分 2个女主表演各一分 结尾扣半分 男主扣半分motion graphic与电影结合的教学素材

6分钟前
  • Bing Sting
  • 还行

好一部小巧思的教育片,not a fan of the ending whatsoever。

11分钟前
  • 还行

【奇幻,古怪精灵,悲喜剧,爱情,美好的创意。】自己的命运却别另外一个陌生人在书写着,电影将这种不可能变得神奇而美好。

1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such a bad joke

15分钟前
  • Rach
  • 还行

就爱给你搞个峰回路转,转得直接看不下去了。忘说了,我不爱丑男,女的像孙燕姿,刺青真显眼。作家纯属心里障碍,教授也是,屁个professor,死老头,教人去死一刚。还有那书,算哪门子的传世巨著。居然还有催书人那么个新兴职业。

20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较差

“本来是关于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要死的情况下死去。但现在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死亡,坦然接受,这不是那种应该要让他活下去的人吗?”nice idea勉强扳回伤逝一程,而已

23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开头不错,但主角实在不喜欢!故事节奏挺慢的,到中途变得软塌塌的看不下去。梗全是文学作品,我看的书少get不到啊!但Emma Thompson、Maggie Gyllenhaal还有Dustin Hoffman演出很棒的~~…相比之下更喜欢《改编剧本》

26分钟前
  • 口袋小伙伴
  • 较差

我还以为“最诗意的死亡”是多么的绝妙,结果看到男主跑出去挡车的时候我也有点惊呆了,这是在poetic个什么劲儿啊?而且那么多大牌做配的意义在哪,无论是罗伯特德尼罗还是艾玛汤普森都只能算basic的表演。更不用提威尔法瑞尔,一股上世纪的味道。。

31分钟前
  • 双一君
  • 还行

除了结局 其他设计都非常查理考夫曼 但考夫曼估计不会让主角活下来 毕竟生活根植于荒谬 死得其所已经是难得的结局

33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

作者的小说人物与内容竟然巧合地与一个真实人物完全重合,并且真实人物找到了作者,请求不要把他写死,但最后为了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真实人物又愿意慷概赴死。而作者舍弃了原有的结局,改写、续写,从而让这部作品再次模糊故事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想法很有新意的作品。3.5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bug 奇多

38分钟前
  • IF
  • 很差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42分钟前
  • xjxiidjsns
  • 推荐

Emma的声音一出来,就为电影增色不少。不能把命运寄托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46分钟前
  • 号子
  • 较差

还不错吧,起码还有dustin hoffman客串呢

47分钟前
  • agean
  • 还行

开篇很惊喜,编剧很出色,结局很照顾大众承受度。

50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很新奇的一部

52分钟前
  • Wan
  • 较差

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有着极佳创意的一部电影,并且在电影的开头把这个创意出色的影像化了,让人有惊艳的感觉。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结局欠缺力度,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 改变生活 从刷牙开始

57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推荐

剧情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将要死亡,而且确切到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你会坦然面对么?把生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即使上帝为我们每一个人写着一本书,即使我们终斗不过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58分钟前
  • 猴丽莎白
  • 推荐

经常性想找一些穿越性质、奇幻色彩的电影来看着~~~不过这部让我失望。

1小时前
  • Poker Face
  • 较差

我喜欢的故事,那个女作家实在演得太好了~~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