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Blitz,战火寻亲路(台)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主演:西尔莎·罗南,埃利奥特·赫弗南,哈里斯·迪金森,本杰明·克莱曼汀,凯西·伯克,保罗·韦勒,斯蒂芬·格拉汉姆,雷·吉尔,Mica Ricketts,C·J·贝克福德,阿历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的9岁男孩George(埃利奥特·赫弗南 饰)的史诗之旅,他的母亲Rita(西尔莎·罗南 饰)将他送到了安全的英国乡村。George不屈不挠,决心回到伦敦东部的Rita和外祖父Gerald(保罗·韦勒 饰)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冒险,却发现自己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而心烦意乱的Rita则在寻找..详细 >
“闪电战”的宏大故事更多的是一种背景板式的内容,更多想表达的是战争中反映出的种种人性,但巨大的叙事野心最终毫不意外地沦为了各种议题的胡乱杂糅,这一点与《艾米莉亚·佩雷斯》有着相似之处。但史蒂夫·麦奎因比雅克·欧迪亚还是要高级得多,前一秒还歌舞升平的宴会瞬间变为盗贼的狩猎场、梦境中温暖舒适的地铁站下一秒就成为现实中被洪水无情吞没的炼狱、还有在炮火连天的夜幕中突然闪现的代表希望的雏菊,总好过莫名其妙说唱就唱要跳就跳的尴尬插入,作者标签这个东西可不是说能有就能有的。
7/10,能看,节奏有点慢,但豆瓣评分过低了,加半星给西尔莎的颜值,依然我的菜。
故事线很平很碎片,没有什么情感爆发和高潮,今年颁奖季罗南的两部更希望能大推The Outrun。唱歌也那么好听🥺已深爱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不仅片名起错了,而且感觉小黑孩是多余的……没看完,没有更多要说的,一星鼓励。
很乏味,偏要塞几个黑人进去。
不知不觉罗南也开始到了演妈妈的年纪了,我的天。宣传的是冲奥之作,但是故事实在平庸,母子双线,过去的闪回都毫无意义,浪费两个小时,主要罗南在里面扮相也不够养眼,有点失望。
影史上以儿童视角表现的战争片经典太多了,而本片除了声音设计以及Hans Zimmer的配乐之外,只能算平庸。无比怀念那个拍出《羞耻》的麦奎因
好普好无聊
BC
低幼向。罗南的发型也不适合她
混血小猴子的逆反惊险之旅
顺畅但平庸 比较多好的片段 但感觉很元素堆砌 整体质感略电视剧 score最出彩 9岁小男孩演技跟9岁开始演戏的罗南一样惊艳 罗南唱歌居然这么好!不知道她和rihanna谁会先出专辑
6.6 关于回归的逃离,重返主流的麦奎因通过个体的视角逐渐构建出闪电战时期伦敦地下的浮世绘,一些旧调重弹,一些新的想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属于孩童的视线几近缺失,而麦奎因也志不在此,真正美丽的片段都处于情节的间隙之间:吞噬一切的火蛇,制造炸弹的女工,直至死亡才停歇的舞会…一种残忍的诗意。(罗南美神啊啊啊啊啊)
5/10。不断强调轰炸惨景的麦奎因这次煽情失灵,叙事失焦,众多人物都没有人物弧光,但开场非常特别,面对建筑火灾的消防员被水管喷出水柱的喷嘴打晕,然后它肆意地扭来扭去,其象征意义是:英国人在与灾难战斗时,也在与内部的危机战斗。正如轰炸期间民众以反抗政府的方式,强闯被关闭的地铁站,当乔治跳下行驶的火车,在购物中心的橱窗里看到殖民者的形象,和发现他的黑人宪兵制止了避难所内的种族隔离,而另一边,战争也创造了变革机遇,乔治的女工母亲有机会听到侏儒症社会主义者的地下演讲,能够与有色人种充满情谊地跳舞,当然也有反面,那是教唆乔治的台球馆混混,去洗劫并嘲笑咖啡馆里穿着富贵的遇难者,阶级之间的对立被战争放大,但就在最后关头,乔治从水淹没的地下救人,结尾镜头俯瞰冒烟的城市瓦砾,切入了雏菊的黑白画面,隐喻情感的治疗。
有几个不错的画面 没想到其他的部分那么主流
不知怎么一直在想cecilia的绿裙子
罗南妹妹蛮适合复古造型的
游记式对战争的切入实为细致,从边缘到大众,但连战争的危机都很难消除人和人的壁垒
罗南最近两年的选片感觉都不太行啊,基本都是无脑点开失望而归。故事太流水账了,母亲视角的故事感觉什么都没说,孩子的故事简直在开挂,没看到什么表达,视听比不上《1917》,故事比不上《乔乔兔》,类型和上面两部太像了
NYFF 62闭幕片 罗南没来 导演只映前讲了两句 电影乏善可陈 最想退钱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