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

Dalva,错爱的教育(港),爱的缺口(台),Love According to Dalva,According to Dalva

主演:塞尔达·萨姆森,亚历克西斯·曼蒂,范塔·圭拉斯,玛丽·德纳尔诺,让-路易·库洛奇,桑德利娜·布兰琪,玛雅·桑多兹,查利·德拉赫,罗曼·库斯托·哈兹,阿卜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达尔瓦》剧照

《达尔瓦》剧情介绍

达尔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逮捕。本片是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的长片处女作,她挑战了一个难度极大的道德主题,用克制清晰的镜头语言直指严肃尖锐的社会问题。摄影机紧紧跟随主角达尔瓦,记录她从被塑造的成熟女人、经过自我觉醒、慢慢学习成为一个年轻女孩的艰辛过程。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让我们述说雨日过去将来时空难余波最长一梦郑和下西洋百货战警孤胆义侠恋爱沙尘暴柔道少年亲爱的,公主病黄金少年阿弥陀堂讯息淘气包马小跳最强狂兵小凉宫春日的忧郁人人都在谈论杰米冰河世纪:巨蛋恶作剧大日本人光杆乐队天外世界:外星人星球狐墓迷影刘易斯探案第一季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莱斯博丹的《科西嘉岛的恩奎特》几近天堂贝奥武夫十天十夜瞌睡的磐音风流才子翻转天致命射杀

《达尔瓦》长篇影评

 1 ) Dalva,一个女孩、一个人的觉醒

23年的上海电影节,在被大家抢剩下的场次里挑挑拣拣,最终看了这部影片。

没想到遇到这部非常让我惊喜的影片。

电影的镜头和叙事简洁扎实,看起来很舒服,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女性和女性导演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中照见的人的觉醒。

影片描述了名为达尔瓦的12岁小女孩,被自己的生父洗脑控制性侵,坚信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女人与父亲相爱。

直到事情败露,父亲被捕,自己被送往救济院,但仍然无法接受周围人告知自己的事实。

随着和周围人的接触一点点增加,达尔瓦一点点发生了转变,也一点点接受了真想和现实。

看起来这是一个讲述恋童癖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故事。

马斯洛有提到过有提到过关于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匮乏动机”,由于缺乏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动机,在儿童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儿童需要从父母(抚养者)身上获取足够多的安全感,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则会由于此种“匮乏”而被驱动行事,尝试通过行为取悦和满足父母。

另一种是“成长动机”,在满足基本安全需要之后,自发的成长需求驱动的行为,个人被这种驱动产生成长,变得更好,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Dalva在三岁的时候被父亲从母亲身边带走,此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被父亲带着搬家,与外界隔离,所能依靠之人只有父亲,所能获取的信息只有父亲,只有通过满足父亲才能获取足够的安全,此前的行为包括在被解救之初,Dalva的行为都是被“匮乏”所驱动。

而在逐渐遇到朋友、正义的教官员、自己的母亲之后,Dalva的世界不再只有一个声音,她获取的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最终实现了从“匮乏”转变为“成长”,勇敢迈出了转变的这一步。

影片的后半部分连着有几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我看到影片中Dalva对Jayden说:“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对别人变得无关紧要”。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里最深切的孤独感也在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我看到Dalva跑出救济院,一路跑回自己原来的家,一个人抱着玩具钻进衣柜,关上柜门。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在觉得难过无助的时候也喜欢蜷缩在写字台下面,最近一次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抛弃了我,也跑去桌子下面仅仅抱住自己,觉得安全了一些;我看到Dalva第二天被镜子反射的光照亮、被照醒,逐渐清醒钻出衣柜。

我仿佛看到Dalva内心有真正的东西觉醒了过来。

从最开始的沉睡,到睡眼惺忪,再到完全真正醒过来,这是Dalva的苏醒,也是Dalva内心中的Dalva的苏醒。

影片中Dalva头发的变化仿似她思想的象征,变化贯穿影片,非常有趣。

最最开始的时候,金黄色的头发像大人般盘在头顶,一丝不苟,像座思想的堡垒,也象征着Dalva此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对于父亲灌输的想法的坚信不疑。

在救济院的初期,金黄色的头发仍然被盘在头顶,但是已经开始有些凌乱,在去前往监狱见父亲之前,Dalva提前仔细的用发卡固定好。

此时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但无法被立即破坏掉。

在救济院逐渐过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周围的人,Dalva放下了盘在头上的发髻,改扎一个马尾辫,从9岁开始被父亲染成金黄的头发由于停止染发,原本棕红的发色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象征着Dalva被灌输的思想发生改变,自我原本的意识正在逐渐冒出头来。

和寝室的朋友、管教员、母亲产生更多的联结之后,Dalva的马尾辫也散开来,披散着头发和大家跳舞旋转,显得自由而活泼。

Dalva仿佛恢复了天真的孩子气,开始进入真正觉醒的进程。

在舞会结束后,Dalva跑回原本居住的家里,次日一早醒来,亲手剪去了自己的长发,留下一头乱蓬蓬的短发,象征着Dalva的觉醒并坚定的与过去诀别。

全片的最后,Dalva的头发再次长长,披散在头上,在家人和管教员的陪伴下着走进了法庭,Dalva已经完成了觉醒。

愿每个人不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愿经历过痛苦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陪伴和支持,获得自己真正的觉醒。

 2 ) 近年很爱的一部

期待很久的一个片子!

法国女导演艾曼纽·妮可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女导演的视角充满着治愈和温柔,不是强行让你共情,而是用角色自己的叙事世界去填充这段待讲述的空白,用不同层次来展现小女孩的内心态度转变。

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

全片表达得都非常细腻,特写镜头居多,但是对于沉重的话题 来说,越细腻就越沉重。

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

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

 3 ) 她从另一个角度拍摄了《洛丽塔》里儿童性侵的故事 | 《错爱的教育/Dalva》HKIFF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4 ) 一场自我革命,她本该是她自己

达尔瓦出现的第一瞬间我甚至没反应过来这就是故事中仅有12岁的女主角:浓妆,蕾丝吊带的衣服,黑丝,盘好的卷发。

不只是外貌,眼神和状态处处让人感觉这不是个还未到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

她挣扎着叫喊着对方的名字,却不称呼对方的身份“爸爸”。

撕心裂肺的程度全然不像孩子离开父母,而是情人被迫分离。

故事慢慢推进,她的经历被从他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从社工的问题,从收容所的孩子嘴里,从学校同学的嘲讽挑衅里,从律师从医生的描述中。

她是一个被父亲困在家里被驯化被塑造的角色,她没有属于她的年纪的一切却成为了一个被臆想出来的性客体。

被捏造出来的情感和逻辑根植在她的内心,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方式,这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震惊的。

于是当我们看到最终作为结果呈现的达尔瓦的时候,奇怪的感觉才会穿过屏幕冲击到观众。

女性导演的视角温柔也存在于“不展示侵害的过程只展示结果和重建”。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转变:从抹掉口红,摘掉耳环,换了衣服,散下头发,到最后用自己的发色留短发和母亲出现在法庭上。

每一步都代表着她修正的曾经错误的想法,慢慢成为自己而不是父亲制造的玩物。

她拥有了朋友,面对了对自己不友好的人,慢慢意识到和男性的关系及行为的边界。

从柜子里走出来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她也明白了曾经是痛苦的,违心的,也愿意走到阳光下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成长吧。

这个题材近几年被反复提及创作,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成长中的引导和伤害产生的伤痛的治愈也是预防疗愈的重要部分。

电影展示的重要部分就是这个女孩子如何在并不算完美的治愈环境里慢慢转变的过程,社工和朋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纳,宽容,引导,激励,每个过程都会微小的影响她。

我也感激达尔瓦本人的温柔善良,她积极的融入学校,她对室友的感激和关心,这些宝贵的品质也是她能克服自己的重要因素。

力量不只是向外抗争,也是向内的原谅和遗忘。

 5 ) 达尔瓦:悲惨开局的错爱童年,也会有阳光普照

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看完后被影片的冷静刺骨深深触动。

后劲非常大的导演处女作,细腻温柔、冷酷严肃,在社会议题是恋童癖与儿童援助社会服务中心的背景下,以12岁小女孩「达尔瓦」因母亲离开而被恋童癖父亲作为性客体的错爱童年为切入点展开叙事。

随着儿童援助督导员的不弃帮扶,她在收容所遇到了珍贵的友谊,伴随着母亲角色的最终回归,为她带来了正向的价值与爱,达尔瓦在此过程中逐渐找回自我,并意识到她对成年男性的“爱”是被恋童癖父亲控制和教化的曲意迎合。

裹挟着爱的性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女来说宛若一颗毒药,在她没有形成健康爱情观和世界观的年纪,任何超越自身认知范围的压迫关系都是一种权利剥削。

自我意识:自己世界的局外人女性导演在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上和男性导演有着不一样的视角。

比如在呈现瓦尔达痛苦且不自知的内心世界时,不着重刻画施暴者作出的行为,而在于呈现这些行为已经对她造成的后果,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带入达尔瓦扭曲的爱情观:父和女为何不可相恋、爱一个人就是要和他发生性关系、他从未强迫都是我自愿的。

这些自述她讲得轻巧流畅,全然没有意识到是她恋童癖父亲灌输的来自父权的思想体系,她在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局外人。

另一个让人痛心之处是,达尔瓦在收容所的非裔舍友萨米亚告诉她,在收容所和在学校是完全不一样的,收容所你说什么都可以,但学校不行。

这句话令人伤心,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小孩已经从心底将自己划分为“局外人”。

身份转换:悲惨世界的开场,也会有天使降临片中特写镜头占全片大部分篇幅,成熟着装、性感表现、在见父亲前像见情人般化妆的微焦特写,丰富地展现着她内心畸形的爱,直观呈现着恋童癖父亲对女儿真实内心世界造成的深不见底的摧毁。

电影场景中出现多次的柜子、阳光,是达尔瓦完成身份转换的场景。

第一次躲在柜子里睡觉,是她的舍友萨米亚用香烟戏谑着把她熏出来,告诉她女人也可以吸烟,而不是她父亲说的“吸烟的女人不优雅”;第二次躲进柜子睡觉,是达尔瓦熟悉地将来自成年男性(督导员)的安慰拥抱视作爱的表达时,被对方推开拒绝后的应激反应,她一路狂奔回和自己父亲住的残破小屋的柜子,将自己锁起来,但是第二天睡醒后,阳光洒在凌乱地面,化妆镜折射出一道灿烂光谱,瓦尔达拿起剪刀彻底减掉被父亲精细设计的“棕色长发”,终于让她彻底完成身份认同转化:从女人变成了女孩,从超越她年龄的欲望凝视客体,变成了属于她的12岁模样。

“柜子”,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时的避难所,“阳光”,是她每一次冲破内心防线时的指南针。

在督导员的车后座,一缕阳光打在熟睡的达尔瓦的侧脸,像是她错位童年的一丝希望。

她将来自外界的挑衅转化为攻击,收获了收容所其他朋友的大力支持,这时的萨米亚和所有同伴是她的阳光。

她每次搞砸一切,督导员的不离不弃也是她的阳光。

最终母亲终于找到了重新成为“女孩”的她,母爱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电影场景从昏暗到明亮,达尔瓦从桀骜不驯变得温情柔软,悲惨开局的她也值得拥有守护天使。

影片是开放式结尾,是关于她恋童癖父亲的庭审戏,可以从更加正能量的角度去理解,即法律是所有不公的底线,人心如太阳般不可直视,但正义与爱永远像阳光普照大地。

也对应着影片里那句台词:“你说了不算,法官说了算”。

社会议题:家庭尚存最小单元的权利剥削,真实世界的恶只是冰山一角恋童、儿童虐待话题在西方国家的热议程度一直很高,这些行为遭受的法律量刑一样备受争议,尤其在揭露惩处一些身居高位、手握权力的精英阶层、政治团体时将更加困难,只要有需求,灰色利益链就永远存在。

“那些虐待儿童的人, 用权力掩饰暴行,没有任何良知,也没有停止的意愿,他们不受法律控制, 因为他们就是法律”。

《达尔瓦》这部片子只是一个很小的切口,足以窥见“恋童”犯罪的潜在性、普遍性,甚至发生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单元,而受害者不发声,犯罪就如同冰下暗涌的冷水,就像深藏在柜子里的黑暗一角,永远无法见到光明。

 6 ) 恶父的空白

这样的电影对于高度道德化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佛教地区, 穆斯林国家。

但它出现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顺从影像的娓娓道来,十二岁的达尔瓦从小被恶父塑造成一个芭比娃娃。

一个小女人。

他对父亲除了特殊的爱,还有依赖。

直到结尾法庭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时,眼神中还是充满对恶父暖味的不详之兆,导演的视角是亲和的,但也是残忍的。

在她看来毁掉一个孩子的认知比毁掉一个孩子的身体更为残忍!

小演员的表演是优秀的,可惜剧中每次锐变,反复回到原点是缺少力度的。

回到故事开始一个真正的事件似乎没有完美形成那就是父亲如何把罪恶之手伸向女儿,迫使女儿变成了现在这样。

恋童癖心理怎么形成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不了解反方的世界可能也难以理解正方达尔瓦的真正受到的伤害是什么?

重大事件的遗失使我们只能通过人物来推测,虽然达尔瓦言行举止表达了一切但不彻底。

走出阴霾的事件设置也浮只于表面。

内心的困惑蜕变没有找到准确事件能得以外化来推进,使得这个电影看起来简单而无深意。

 7 ) 达尔瓦的内心转变过程

看到有些人说转变突兀,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认为电影完整地展现了达尔瓦转变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是抗拒,拒绝相信,直到她见到她父亲,亲耳听到她父亲承认他带给他的是伤害而不是男女之间的爱;达尔瓦难以接受躲进了柜子里,我当时想如果从这里直接完成心理转变会很突兀,但没有,达尔瓦的心理并没有一下子就转变过来,虽然这之后达尔瓦外表上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心理上对成年男性的依赖并没有真正改变——她多次试图让陪在她身边的青少年工作者、另一名成年男性来取代她父亲,而这名青少年工作者始终恪守交往边界,正是他一次次的拒绝才让达尔瓦明白未成年人与类似男性长辈的正常相处应该是怎样的,同时她也通过和其他同龄人的相处知道了青少年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再加上妈妈的出现与关爱,所有这些最终一起促成了达尔瓦内心真正的改变。

所以,我并不觉得突兀,比较有说服力

 8 ) 记录

她很彷徨很紧张 没有人跟她解释任何事情 她只是低着头抬眼看 像一只受惊的鹿急迫地穿上黑色蕾丝边领口很深的衣服 害怕地发抖逃跑也要穿着高跟鞋这个男工作人员好没有耐心!

给我换个女的来啊耳环 项链 裙子 好像很稚嫩又好像过于成熟从她的视角打量周围 镜头和眼神一样在抖动她以为她是个女人 其实只是个孩子“为什么要穿这个 为了让你高兴吗”从来没有自己挑过衣服 她真的像个芭比娃娃 最后还是穿上了别人说好看的那条衣服逃到萨米亚身边她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大包厕所的门被撞得感觉马上要碎掉了 很像谁被困在里面挣扎 她在门后用头猛撞门 一下又一下为什么要说是勒索 为什么要恐吓她很仔细地化妆 练习微笑 在他进门的前一秒脱开羽绒服露出镂空的露背裙 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他说这是真的 她变得愤怒又彷徨如果他坚持不改口呢他捡起被她丢掉的羽绒服慢慢地给她披上 她好像又变回一个小女孩阳光从她的脸上划过 屋子变得明亮了这个女的工作人员很尊重她 没有直接打开柜子 也没有强迫她一个客人就是三支烟的时间她被烟呛到的样子很像小孩 烟让她哭出来她终于摘掉了耳环这个小女孩好坏!

打她!

她突然融入了收容所 在草地上转圈的样子很美 好温暖 她叫她教她走路别拆散她们她送给她漂亮花裙的时候我还有点害怕她用注视她爸的眼神注视那个工作者我也有点害怕这个讨厌的男的注视她我也害怕糟了 她好像就想看到他嫉妒 她好像只习得了一种打量男人的眼光她骂她 他把她掀倒在地 好突然…能不能来个女工作人员啊!

她还是个小孩 躲在柜子里抱着小熊毛毯 那一丝阳光她把自己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 披着小毛毯躲进了邻居家 坐在穿着公主裙的邻居小孩旁边 她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是的 腿上的丝袜都是被树枝划破的口子她很敏感地总在观察别人她和妈妈交谈带着萨米亚的问题 原来她没有要带她走 上法庭,她重新穿上萨米亚的外套她紧紧盯着他 他不敢抬头她好像还是有点困惑 伸手握住妈妈的手

 9 ) 坚定和害怕不矛盾,成熟和童真也不矛盾

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10 ) 助人者的困境

只能用“性”才能找到被爱的感觉,只有“性肯定”才是对你这个人的肯定,躲在这种创伤里走不出去的人其实很多。

讨好型习惯讨好别人委屈自己,不惜让自己变成小丑来得到认可;付出型习惯满足他人牺牲自己,不惜把自己压榨到形容枯槁来得到认可,都是一样的原理。

性也好,讨好也好,付出也好,他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得到肯定和认可),在这种诱惑下就很难走出困境。

想要帮助他们的话,要让他们脱离开这个用性/讨好/付出去交换肯定的变态评价体系,重新去发掘自己值得被认可的健康条件,比如勤奋、善良、友好、幽默等等。

这对达尔瓦们和帮助者们是个极大的人性挑战。

帮助者们,尤其男性帮助者要有坚定的意志,抵制源源不断地性诱惑。

自恋倾向的控制欲强的帮助者,讨好者带给他们的愉悦满足感很难抵御。

付出型创伤者总想为你做这做那,他们的帮助者也很难坚定地站稳立场——我并不需要从你这儿得到任何好处。

你可能会说这好办,让不同创伤的达尔瓦找与自己更适合的帮助者就可以了,这对达尔瓦们也很难做到,因为性的创伤就是被性爱好者培养出来的,讨好创伤就是被控制狂培养出来的,付出创伤就是被索要者培养出来的,遵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原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着这个味道去寻求疗愈,大多数达尔瓦成年后,会执着地一遍遍找欺负过她们的爸爸,想得到他们的道歉看到他们的改变,重新得到一个健康的爸爸来取代之前那个不健康的爸爸,可最终结果往往是循环往复的再次伤害。

太难了,沉沦是人的本性,向恶也是人的本性(即便目的是为了自我救赎),但要想向善,想助人,想变好就太难了,需要反人性的系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非人毅力。

《达尔瓦》短评

他把你囚禁在他的世界里,亲吻你并告诉你,你是女人,你与他之间是爱情。可当人们把你从他的牢笼里救出来后,他们告诉你,他是恋童癖,他对你是强奸是乱伦。你先是质问,后是困惑,再后来你从身边人里感受到了何为爱,你终于意识到原来爸爸教会你的“性爱=爱”是不正确的。当你学会无须再用性爱来表达你的喜欢时,你也终于迎来人生里做回小女孩的第一天。

4分钟前
  • 南之禾
  • 推荐

被镜头带过的洛丽塔

5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选材和表达都有容易滑向像《娇娃们》那样的危险,但始终坚持的故事视角(更多从这起事件的“受害者”、Dalva本人)出发乃至过程的讲述(未有刻意和具体复述不安的细节)都意外做得让人舒服;持续近身的镜头,亦会更加感知角色的遭遇与创伤,而非那种窥奇欲十足的凝视。在学校因为“超龄”遭遇的欺凌,在家里所遭遇的扭曲幻想;不安的叙述点点浮现,装束、举止的改变也渐渐抵达有些让人震惊的真相。很恰到好处,也绝不故意卖弄。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6.0。針對一個極具社會現實意義的困局給出了一個個體化且語焉不詳的化解過程。

9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题材,展现一个极为残酷的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的保护与“治疗”的一个剖面,但这个剖面切口太小,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分量,更别说支撑起面对这种如此严重的犯罪问题的分量,退而求其次哪怕就是仅仅只看电影涉及的切口,它的态度仍然是不够清晰和全面的(比如她很可能不仅仅是被父亲“洗脑”);影像风格电影形式与题材也很不匹配,虽然不至于说不好,可总觉得太“轻”了,这是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影响的事啊!

1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认知和心态转变过程比预想中敷衍,好像是想这样拍于是这样拍了,根本没落到个人思考这么一个女孩是否真的会这样。

13分钟前
  • 三价拿铁
  • 还行

有点简短

15分钟前
  • 胖姑姑
  • 较差

学院派合格作的范例。权力的运作并不与自由对立,恰恰相反,它运作于两个自由的主体之间。“控制”与同意无关,换言之,它不是民主的。合法性的断定在于是否属于包含着“不可决定”的决定,一种自由主义经济,流通的概念。但我们意识到其实他们并未教会达尔瓦“决定”,他们将她塑造为一次反诘,使其在法律上生效,最终还是为了获得优势,一出政治心理学的把戏。

20分钟前
  • MManuel
  • 还行

不理解

21分钟前
  • 忠义手术刀
  • 较差

光影入迷,情节沉重,每五分钟就想叹一次气。SIFF@和平影都。座椅震动本来以为是地铁想了想影院在五楼呀

22分钟前
  • Dahlia
  • 力荐

形塑女性的是父、父權、父權下的每一個人。Dalva 身上結滿了父權系統的惡果,形塑你的思想,扼殺你的認知,異化你的樣子,扭曲你的審美,直到你成為一個絕對愛慕他的人。這部電影令人感到後怕。雖然它沒有任何父親操控她認知和性暴力的場面,只從 達爾瓦 對於他的執念和著裝就能想像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了多少令人髮指的事。Samia 在車上和 Dalva 說「不要和學校裡的人說妳的事,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在乎妳的事,我們只是混混。」收容所裡歡樂的氛圍和他們成長中親人的空位,過早得社會化,也讓人感到難過。

26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感觉缺点啥…

30分钟前
  • 还行

#2023SIFF# 洛丽塔的B面。不好拍的题材,但拍得很好,克制温柔,举重若轻,不消费苦痛。从小被教导如何自我性化、取悦男人,她早已不知道与世界与他人相处的正常方式,所以有圈住社工的胳膊,有对大孩子猥亵的顺从。她只是太渴望被爱了,奈何被灌输爱=性。在父亲面前惯性一般猛地脱掉外套,那一刻真是让人又惊愕又愤怒又心疼。被强行“催熟”的“lady”要学着做回一个小女孩,被毁掉的人格要重建,人生的自主权要拿回到自己手上,这将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好在身边都是温暖的人啊。阳光之下罪恶常现,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完善的保障和系统呢。

35分钟前
  • Ink.
  • 推荐

3.5,“爱上强奸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小女孩表演的真好,让她的情绪和行为,都让人信服。

3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从伤害中幸存下来的受害者,往后余生的每一天,都是一场斗争,一方面她要重塑自己的认知,重新学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另一方面,她又要重拾对人类的信心,不然她会失去活下去的动力,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她还必须时刻警惕再次陷入被操控的境地……这一切有多难在达尔瓦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得我眼睛都哭肿了。

41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推荐

基本没有任何说服力,没有人物只有被剧作建构起来的木偶,只展现了议题和跳跃式的节点与结果。

43分钟前
  • DSPS
  • 较差

就。。。还行吧。7分

45分钟前
  • hèihèi
  • 还行

7分,14.8G 己删

47分钟前
  • tiger
  • 还行

对比了一下,还是法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公务员形象更真实,那疲惫的颜色,面对问题儿童,看似关心,实则麻木的状态很贴合实际,小女主最后的妥协是要自己成为大部分人所认定的女孩子的样子。一开始她自认为是个女人,直到最后才成熟起来。

49分钟前
  • cici的小兄弟
  • 还行

期待更深入的探讨,可导演却停在了某处. 女孩的转变太快,导致电影的转折点很僵硬,结局更是落入这类题材的套路化.

51分钟前
  • L.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