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不足通宵赶的版本、演讲人的突然更换、Richard的口拙、3D视频文件的软肋、展示最后时限程序突然的卡顿、超理论值的压缩率,这些一波三折的剧情元素如超能力一般把观众完全代入。
你会跟着置疑,随之担心继续被轻视。
情绪带起来了,观众就像主角一样期待被认可。
认可感要有人认才可以,而主角正好拥有一个最大的平台呈现自己:场景里面角色杂陈,女主,竞争对手,背叛的成员,队友,主持评审,酱油观众,投资方,这么多角色,每个角色心态都不一样。
简洁平均的镜头交错中,众人细腻的表情动作,把从怀疑到认可的整个过程表现得尤其出彩。
漏了一点,置疑的人还有主角自己:要知道程序没跑通前程序员是不会随便认可自己的。
又漏了一点,置疑的人还有我们观众:感觉上是要知道结局了,却又一次次地被剧情把情绪拐走。
有时候你不知道程序员的世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为了一个简单的输出结果激动不已。
看了该剧,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非程序员观众也会为最后的“5.2”而动心。
只是看了个数值,就这么激动:恭喜你进入了程序员的世界。
//---// 一个看了几遍结局,// 每次看到"VALIDATE SCORE 5.2"那就泪奔的程序员留。
//---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1. Runaway Valuation(失控估值) 与 Down Round(折价融资)在S2E1里,Pied Piper小分队凭借在TechCrunch大会上的出色表现,各大VC争相抛出橄榄枝,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一路飞奔到1亿美元。
在Pied Piper公司的真实商业价值还远远够不上估值时,其实已经形成了Runaway Valuation (失控估值),Pied Piper成了在风口上飞翔的猪。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估值真的是越高越好吗?
看上去高估值,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更大的发展机会、创始人们更高的身价,但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始人们也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1)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更高的业绩指标PE/VC们付出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希望更高的回报。
因此,更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业绩等有着更高的指标。
PE/VC们往往会设置对赌条款,如果公司没有实现既定的业绩指标,创始人们就需要赔钱、赔股。
Richard的朋友Javeed创业失败也是吃了这个亏,只能在酒吧里枉自嗟叹:“如果我没有融那么多的钱,我可以达到更现实的指标,甚至可以达到现金流平衡……”(2)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下一轮潜在的Down Round(折价融资)正如Monica给Richard的建议,如果创业企业某一轮次融资估值失控,造成估值虚高,那么创业企业很有可能面临下一轮折价融资的情况,即下一轮融资价格低于上一轮融资价格。
从外部投资者来看,折价融资往往意味着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是个危险信号,甚至会令投资者们信心滑坡。
现实中,Down Round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Airbnb的最新估值从前轮310亿美元下滑到260亿美元,Wework的估值更是腰斩。
Down Round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
PE/VC投资时往往会设置Anti-dilution(反稀释)条款,轻则加权平均,重则完全棘轮。
一旦发生Down Round,就会触发反稀释条款。
一旦投资人行使反稀释权,创始人就必须补钱或补股,以保证投资人的每股价格不受到Down Round影响。
另外,剧中曾提到Javeed因为Down Round而导致Reverse Vest(反向兑现),最终被逐出公司、倾家荡产。
Reverse Vest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概念,即创始人们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无需等待即可兑现,但仍然受限于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创始人不得离开公司)。
一旦触发限制性条款,创始人所拥有的股权就会被回购。
当然Javeed的条款过于严苛了,正常情况下只有创始人主动离开公司才会触发,但Javeed被投资人们解雇之后,也触发了回购,相当于Javeed完完全全丧失主动权,完全任凭投资人摆布。
这一条款在目前中国大陆的PE/VC市场不常见,但谁知道呢?
说不定哪天PE/VC们突发奇想就引入了。
2. 你的董事会谁做主?
Pied Piper小分队,作为极不成熟的创业者们代表,在初期融资时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Russ Hanneman在Pied Piper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向Pied Piper提供融资,因此Richard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答应了许多苛刻的投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给予Russ两个董事会席位。
在这一情况下,董事会构成就非常微妙了:Russ有两个董事会席位,Monica代表A轮投资者Raviga有一个董事会席位,Richard和Erlich各有一个董事会席位。
抛开Erlich半个小分队半个投资人的身份,实质上Richard作为创始人只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完全无法控制董事会,这就酿成了之后许多的悲剧。
一开始,Richard、Erlich和Monica说好形成统一战线,同进同退,但Erlich由于私人利益开始投反对票,导致Russ的提议反而多数通过,白白浪费钱去设置广告牌,让本不富裕的Pied Piper雪上加霜。
更严重的是,当Russ的股权转让给Laurie之后,Raviga相当于占了三名董事会席位,完全控制了董事会,最终造成了S3E1中Richard作为Pied Piper的创始人却被免职出局的惨剧。
所以,创业公司董事会席位分配是一门学问,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公司。
创始人一旦失去董事会席位多数,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潜在控制,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般而言,每一轮投资人都会要求董事会席位,中国PE/VC市场上的惯例是早期融资超过10%才给董事会席位。
为了维持创始人的董事会席位占多数,每增加一名投资人董事会席位,创始人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应增加一名。
但是,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很有可能造成决策缓慢或者派系斗争。
特别是在中国法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规模上限不能超过13人,因此在后期融资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之前投资者放弃董事会席位,或者几名投资者共享一个董事会席位的情况。
3. 股权收购中的“连环杀招”如之前所述,Russ与Richard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给予了Russ过多的投资人权利。
这些权利在没有经验的投资人Russ手中,顶多就为Pied Piper小分队制造些麻烦。
但当Russ将其股权附带股东权利一并转让给Laurie时,Laurie作为富有经验的VC投资人,频出“杀招”,将Pied Piper的命运牢牢掌控在手中。
(1) ROFR 及 ROFO虽然在S3E8中没有过多描写,但是从Laurie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在Erlich套现交易中,Laurie行使了优先股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优先购买权在PE/VC投资交易中非常常见:在公司股东希望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拟出售的股权。
广义的优先购买权又可以分为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及 Right of First Offer (“ROFO”)。
两者的区别在于:ROFR情形下,卖方需要先获得第三方买家的报价,然后再寻求现有股东的意见,是否需要行使ROFR,相当于“last look”;而ROFO则需要先寻求公司现有股东的报价,相当于“first look”。
考虑到第三方买家报价前通常需要进行尽调、谈判等,这些成本必然会拉低报价,因此ROFO更利于卖方,而ROFR更利于原有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ROFR的常规条款,Laurie顶多就能以430万美元同样的价格购买Erlich的股权,又怎么会让Erlich身无分文的离场呢?
原因是Laurie的股东权利中大概率还有Veto(一票否决权),即Laurie有权否决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她不同意的买方。
所以,这两项股东权利联合使用就造成了:Laurie可以否决一切转让交易,只同意Erlich出售给她自己,在只有她一个买家的情况下,当然交易价格就由Laurie随意决定了,Erlich只能身无分文、黯然离场。
(2) Drag-along(拖售)及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在S3E10,Laurie行使了拖售权,要求将Pied Piper的所有股权出售给报价最高者,最后Erlich的Bachmanity以1美元的优势险胜Hooli,收购了Pied Piper的股权。
但是由于Laurie还拥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即出售所有股权获得的利益将优先用于支付Raviga的优先收益。
因此,虽然Bachmanity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Pied Piper,但所有价款都被Laurie拿走了,Pied Piper小分队仍旧身无分文。
因此,对创始人而言,“拖售权+优先清算权”是致命的杀器,会使投资人有权利将创始人的股权一并出售,同时还会优先获得收益分配,PE/VC机构很有可能凭借其逐利的本性将公司整体打包出售给竞争方,而不顾创始人的想法。
当年俏江南的张兰黯然出局也是因为CVC行使了拖售权。
4. 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及Fiduciary Duty在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委托代理利益冲突:公司股东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考虑的是公司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希望实现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即自己任期内的管理绩效最大化。
因此,职业经理人往往会投身于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而放弃长期项目,哪怕长期项目的收益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S3E4中,Jack明知道平台是长期更好的选择,但仍然希望生产盒子,因为盒子所带来的利润是他任期内短期可见的业绩。
同时,美国公司法下,董事对公司负有Fiduciary Duty(受信义务),即董事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实质性可用信息,以谨慎勤勉的方式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
因此,虽然Laurie知道生产盒子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但是由于生产盒子已经基本达成合同,其获利已经可以量化,而平台可以获得的利润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基于Fiduciary Duty,Laurie只能选择生产盒子。
Pied Piper小分队同样也是利用了董事的fiduciary duty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于Pied Piper的竞争者Endframe被Hooli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也为Pied Piper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估值基础,因此Pied Piper的平台价值远远高于Jack的盒子,这也是最终Laurie同意建设平台并开除Jack的理由。
Pied Piper小分队们披荆斩棘,六年来踩遍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坑。
无数的创业企业沉沉浮浮,都逃不过C轮死的命运,正如Pied Piper的融资也在B轮戛然而止。
在拯救世界的十年之后,当Pied Piper回到孵化器小屋,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已然开始他们全新的事业,却完全没听过Pied Piper的名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684&idx=1&sn=a1502e1899f8c7c76fa5ffbd7e3ac6ba&chksm=ebefe34cdc986a5a3a4d6b5fff2a51de1c7bc01ad709452133594f2365db5e7fb16eea16de4a#rd创业有时就像取经,步步是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它又不像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你就一定能见到真佛。
更何况像Pied Piper这样刚刚成立的公司,不弄得焦头烂额,怎么对得起神剧的担当?
所以,本集就给Richard设置了第一个大坑——Pied Piper 的版权名之争。
因为Peter Gregory 的支票是付给Pied Piper 公司而不是给个人的,所以Richard无法兑换。
而Pied Piper这个名字已经被加州一家洒水车公司注册。
这件事,Richard打死都不敢跟Peter Gregory说,因为他知道说的后果是神马。
无奈之下,Richard只能跑去求洒水车公司老板把名字卖给他。
一番恳谈,老板愿意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成交。
Gavin提前打出了Nucleus的广告,Richard和小伙伴们意识到只要Hooli的Nucleus先上市,他们再无机会。
而Erlich为了打击Gavin,在网上发布挑战贴。
恰巧又被Pied Piper洒水公司的老板看到。
老头怒气冲冲地给Richard打电话,说Richard是个有钱的骗子,并把Pied Piper的版权提高到25万美元。
Richard沮丧极了。
小伙伴们看到这一切,准备另起炉灶想一个公司名。
一边,Jared、Dinesh和Gilfoyle一起用造词的方法在、生搬硬套。
显然,这招行不通。
另一边,Erlich带着一包迷幻剂开车出发,准备找个没人的地方运功想个碉堡的公司名。
结果刚上路就遭遇大堵车。
所以,他在加油站的公厕里待了一晚。
洒水车公司老板找到Richard,看着住在极客旅馆中的小伙子们,想到了曾经在车库里创业的自己,还是决定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把Pied Piper的版权卖给Richard到此,Pied Piper的版权之争结束。
可Richard的麻烦还没结束,因为公路休息站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说Erlich不光在公厕里待了一晚,还用屎在墙上写下了Richard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并且坑爹地带回一个孩子,说是自己的转世。
当然,本集的梗不止这一个。
穿插在整部《硅谷》中的一个大梗就是种族问题,在本集里也被提及。
来自巴基斯坦的Dinesh被问了14次基地组织问题,花了5年才成为美国公民。
而身为加拿大白人的Gilfoyle只用了几分钟就办妥了移民手续。
跪求注资的人急得屁股都快着火了,身为投资人的Peter Gregory 根本不搭这茬,一心一意研究起汉堡王面包上的的芝麻,并由此延伸到蝗虫的灾害问题。
随后发现印度尼西亚的芝麻期货价格非常低,立刻买进。
接下来才想起屋里还有两个快要发疯的创业者,然后慢悠悠地从未来预期赚到的6800万美元中预支1500万过桥贷款借给那两人。
投资人的思考方式果然与众不同,能傲慢成这样小8也是跪了。
还有硅谷全民创业的泡沫。
去超市买鸡尾酒器的Richard碰到了这个喋喋不休的店员,当知道Richard就是Pied Piper那个Richard的时候,很显然,他燃了。
Richard的午餐到了,却因为买了鸡尾酒器没钱付外卖而不得不返回超市退货,却正好碰到这哥们拿着老妈抵押房产的资金支持,正打算辞职回家创业。
听说Richard要退货的原因,这哥们顿时变脸了。
当然还有瞎胡闹的给公司起名的种种做法。
比如Jared反复尝试的造词法,这也是硅谷许多公司用过的一招。
还有Erlich吃迷幻剂希望得到灵感的疯狂举动。
这些并不是编剧的刻意夸张,在硅谷里,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其实就是一拍脑门的结果。
小8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这些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首先就是培养了一代人对科技产品审美能力的苹果。
关于公司名的问题,其实早年在采访中,就有很多人问过乔帮主,他是这么解释的:公司一开始公开征集公司名称,有人推荐了“矩阵电子”之类的名字。
但是“苹果电脑”最终在待选名称中脱颖而出,公司内部有了这样的共识:在征集截止日期前,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苹果电脑”这个名字将成为正式名称。
可是,为毛是苹果呢?
乔帮主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喜欢苹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话簿里面苹果(Apple)排在雅达利(Atari)之前。
大家都知道乔帮主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照乔帮主的脾气,选苹果这个名字也不足为奇。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乔帮主在创立苹果的时候就想到了苹果树下的牛顿,所以最初的苹果商标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
Spotify这个名字就比较有趣了,虽然是在瑞典起家,但是Spotify在瑞典语里没有任何意思,但不知道为毛Google翻译竟把它归类为瑞典语,有懂瑞典语的小伙伴可以帮着解解惑。
关于Spotify名字的来源,小8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某天创始人DanielEk和MartinLorentzon坐在一起纠结公司的名字。
突然有个提议里的某个单词被误听成了“Spotify”,偏巧这个名字叫他们大为心动。
俩人于是Google了一下,发现没有搜索结果,域名也没人注册,于是先下手为强,Spotify就此诞生。
公司默默无闻的时候,没人关心它。
但是一旦发展起来,什么边角料的八卦新闻都会为人津津乐道。
随着Spotify日益普及,公司也就越来越觉得需要给“Spotify”编一个像样点的出处。
Ek写道:“要承认名字是这么来的真不是一点半点的囧,于是我们编瞎话说Spotify来自SPOT(发现)和IDENTIFY(辨认)。
”666666这个名字的来源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Google是对Googol这个单词有意的错拼。
那Googol又是神马意思捏?
学过高数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它代表的是10的100次方或者说是1后面跟着100个零。
为毛要用这个巨大无比的自然数当公司名呢?
因为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想要传达一个感觉:他们可以提供庞大的数据。
公司先是于1997年9月注册了Google的域名,1998年9月,正式创立公司。
其实,谷歌搜索引擎最初还有个辣眼睛的名字,叫“BackRub”(背部按摩)。
这名字简直不能忍!
你能想象小8第一次跟相亲对象约会的时候,突然需要查下地图,然后抬起头来说了一句“LetmejustBackRubthatforyou(让我为你按摩下吧)”。
估计立刻得挨大嘴巴子。
因为用了个自然数当公司名。
2004年,数学家EdwardKasner起诉Google,他1940年出版的《数学与幻想》一书使Googol一词为人所熟知,因此控诉Google侵犯命名权。
然后呢?
数学家显然是败诉了,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到Google了。
看过《社交网络》的小伙伴都知道,Facebook最初是作为美国一些大学的学生花名册,用来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同学。
之所以叫“脸书”,是因为在一次约会中,扎克伯格被女方鄙视了,他一怒之下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把学生的照片放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让大家在一堆照片中选出“最辣”的那个,而且根据投票结果列出了排行榜。
这是赤裸裸的看脸啊,怪不得叫“脸书”。
话说这个网站一下子吸引了一大票学生光顾,然后哈佛的服务器被爆灌。
学校一看,这还得了,赶紧把网站关了。
这件事让扎克伯格下定了创业决心。
不久后,他就和室友一起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权。
2月4日下午,他在宿舍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帐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
接下来是最近刚被卖掉的Twitter。
其实Twitter一开始叫做twttr,灵感来自于Flickr。
创始人杰克·多西和埃文·威廉姆斯的同事多姆·萨格拉说,一开始还有人力荐“FriendStalker”这个名字。
那么为什么选择了twttr呢?
杰克·多西在2009年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列出了许多个可以使用的名字,最后想到了‘twitch’,它的意思是“抽搐”,非常像手机震动时在桌上慢慢移动的感觉。
但是twitch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名称,它没有画面感。
所以我们翻阅字典,寻找意思相近的单词,最终找到了‘twitter’,它简直太完美了!
Twitter意思是信息的短暂爆发,以及小鸟啾啾的鸣叫,这正是我们的产品想要传达的理念。
”虽说名字不可以乱取,但看看这些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公司,不光要乱取,接下来还得想一堆合理的说辞来把自己当初的荒诞合理化,也是不容易啊。
更多科技类美剧背后故事,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团队,不是那种it公司,就是5-6个人几条枪没日没夜搞开发,晚上干通宵,中午起来吃饭接着干,几个大老爷们饥渴了还会出去找小J,哈哈,码农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压力大,周围没女人,没事了也就是几个人一起出去看看电影,很屌丝也很快乐。
编剧很赞,编剧应该是干过程序的,因为很多都比较真实,比如主角开发出的东西,被别的码农拿去反编译,逆向了,哈哈,这种事情我也干过。。。
不过最后的所谓什么算法有点玄和俗了,也蛮精彩的。
自顶向下的设计,工程师肯定很熟悉这个了。
所以这个编剧不是码农也是工程师。
还有剧情里面对少年天才也是黑吧,其实我也不喜欢宣扬这种所谓的少年天才,太浅薄了,还有些所谓的黑客也不喜欢,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于3万个小时。
剧中人物那个眼镜长头发长胡子男,眼神很像我们以前团队的主程。。。
hbo出品果断精品,就是太短,在我看来hbo本身就很geek,他的作品中很多黑暗面或者现实的东西会很直接不会刻意避讳,有极道的精神,这些也都是我比较追崇的,极道就像修罗,最终追求的还是爱。
撸管理论入坑的,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部神剧,要追!
很多人表示看不动,觉得第一集平淡,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此类剧的话确实是很难切入,里面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但也不影响这部剧优秀,让我忍不住追到半夜两三点。
Richard在剧中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无数次关键时候掉链子,搞砸,直到最后也坚持了初心,尽管很想成功发布,但为了人类也制止了,就是这么个白莲花形象,有人说他是屌丝,如果说他是屌丝的话只能说Thomas演技太好,这么帅的说人家屌,怎么说在程序员里面也算中上等了。
Erlich是drug addict,过早的达到巅峰而失去方向,一直用大麻来麻痹自己,需要关注度,不要脸到极致,哪都有他,参与感极强,一直在帮助Richard打怪升级,本性是好的但还是逃不过世俗的诱惑,其实我挺喜欢他的,他现实不失仗义,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又肥又有钱,不是很有经商头脑,被骗到出家哈哈哈,最后也没出来亮个相,遗憾。
Big head 蠢萌蠢萌的特别可爱,好想捏他一下哈哈哈,他的存在就是这部剧的大Bug。
Jared因为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而后辗转几个寄宿家庭,他的心理是有点病态的,控制欲强,特别喜欢照顾别人,脾气最好的管理小哥,在别人身上弥补他自己缺少的爱,结局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观众都可惜他从一个高管到一个护工,不过咱们小天使很开心很满足就好啦。
Gavin这个人非常坏,没有心,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的公司作没了,Richard给了他无数机会都没有把握。
Martin Starr饰演的geek Gilfoyle,长像耶稣崇拜撒旦,不喜欢与人配合,自己也有能力把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傲娇的诡异的人,非常有魅力的人,他很通透经常一语中的,魔笛手不可或缺的人物。
Dinesh是nerd,他开发视频当CEO的那段时间太Asshole了,但也算是piedpiper的忠实拥护者,三人行当中最弱的。
硅谷很简短导致其中一些神一样的配角出场很短让人看不够但印象深刻,比如Peter Gregory虽然只出现了一季,但他无疑是Richard的精神导师,一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
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
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
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
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
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
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
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
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
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
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
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
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
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
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
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
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
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
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
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
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
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
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
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
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
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
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
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
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
好莱坞。
北京。
哪里都是相似的。
在S1E04中 LaFlamme(就是那个灌肠的lawyer)让Richie把公司注册地放在特拉华州,这使得 Richard还不解多嘴问了一句。
虽然那个表面上不靠谱的律师给了个 “I‘m lawyer, I got you”的答案,但为第二季和互利的诉讼官司埋下了伏笔。
其实,很多500强公司都将注册地选在特拉华,原因有三:1、公司所得税率在全美不算太高2、非美国籍股东若无美国商业活动,可不必申报税收,合理避税3、商事仲裁全美效率最高。
这其中第三点就是使得PP能在S2E09中能够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arbitration的前提,当然也间接促使了那个表面上更不靠谱的(tampon占酒精,天哪,这律师都跟菊花过不去啊)、不能practice law的lawyer,在pp请不起律师团的情况下为pp进行defend。
无聊的剧 不知道哪里还这么高的分数 一集也看不下去 哪里有笑点??!!
ajskdjnxskakkalalalalakkKlZlLlLlZlkkkakslaalbsjskdxxkkkkskslsxskkxkxkxk. kldossllz k skskdlzslla. skalalxkskwo kksskdkosk kskaoskjdj kalaoqdkxkls ksksmxmxdk
我很喜欢这个戏,以为搞互联网和创业的哥们都会喜欢,但是当我向他们极力推荐的时候,他们看了一集就放下了。
他们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一样,觉得这个剧不专业,现实神奇多了,这不就是个肥皂剧,也太肥皂了。
是的,我的朋友都是高智商,一个参与过互联网投资,一个是高能程序员,一个是ios工程师。
他们看了一集就弃了,共同的感觉是,没啥意思,没意外,这个公司肯定要成功,一旦固定就无趣了。
而且里面的压缩算法,他们可能早就脑子里想过n多次。
反而回归现实如何实现。
他们会在观看中从娱乐的状态转换为思考状态。
开始思考这么快的下载,那文件肯定也会越来越大,文件大小的增速肯定会比网速更快。
以前网速低网络只有图片,现在网速快了,几十g的蓝光,你还是觉得慢,他们看到的是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快感和yy。
试想迅雷10元会员咔嚓能一秒下100g的片,腾讯2元会员可以和100个人视频蹦迪不卡断?
想起来很有趣就继续想看,而他们,早就自己给自己剧透了。
这个现象给我的启发很新鲜,以前还没思考过。
照例来讲,一个喜剧片,够搞笑,演员刻画的出彩,剧情单集有包袱,整体有发展,最后有高潮,制作班底参与过周六夜现场、六人行等,是一个妥妥的好片啊。
事实证明,豆瓣和imdb都是8分。
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这是个貌似很极客的片,真正极客的人不买帐,观众或许也会跟风不买。
这种圈内题材,很容易落在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
大众用户看不懂或者觉得闷,真正圈内人觉得不行,不是这个味道。
真正喜欢的,反而是一群口味奇怪的小众。
所以其实这个貌似快要神剧的片,国内没火起来,没引进,盗版网站也没推的很厉害。
朋友圈和sina微博也很少见到话题。
但能看到的口碑是一致的好。
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主打用户应该是一些喜欢美剧搞笑风格,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但很有热情的我们吧。
但是我还是脑残的觉得好,因为互联网确实密布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故事不能只有一种解读的形式,好像乔布斯只能仰望?
好像商业故事只能励志?
其实这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拿来恶搞拿来拆解,也很有趣,看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切身反应。
比如普通屌丝拿1000万,马上走,还是拿100等2年赚1亿?
在公司快要完蛋时候跳槽还是先跳一步?
在大公司享受资源还是在外面苦战?代码再牛逼也要学会营销牛逼?
不都是在发生或者即将在我国发生的互联网故事?
想想这些,这剧也是难得。
这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关于青春关于选择的古老命题而已。
话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职场剧,专业剧都能牢牢锁定目标用户。
用户是来娱乐的,你扯的东西如果太让他们出戏去思考上班时候的那些事情,比如如何融资,如何做算法,他们会累,也会觉得你说的并不到位,如果你试图很到位,也错了。
因为大众会觉得闷。
律政剧和医疗题材一直长青,就是因为除了专业的事情,大量还是人文故事,每个案例都有着不可预期性。
专业的医生和律师也会喜欢看,因为具体的case他们可能也没经手过。
普通观众的生活和这些职业太息息相关了,看的时候思考自身的利益相关,很容易进入剧情。
类型剧的成功,对目标用户的思考,还是要再深一步,先叨叨到这里。
我专门聊片的微信订阅号:liaoliaopian欢迎订阅
回答如下:在《硅谷》剧中,主人公理查德(Richard)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压缩算法“波多黎各”(Pied Piper)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数据压缩算法,可以将音频、视频等数据压缩到非常小的尺寸,同时保持高质量的输出。
虽然这个算法在剧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算法在现实中可能不可行。
首先,数据压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存在很多种不同的算法和技术,每种算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即使有一种算法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取得成功,也不能保证它可以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
因此,波多黎各算法在现实中的可行性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其次,虽然波多黎各算法在剧中看起来非常出色,但是它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能不适用于现实世界的数据压缩需求。
例如,它所使用的哈夫曼编码和分块算法虽然可以有效地压缩数据,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输入数据的大小、格式和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此外,剧中并没有涉及到波多黎各算法的具体实现细节和性能评估,因此难以判断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如何。
因此,虽然波多黎各算法在《硅谷》剧中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情节,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不好看,一般般,无聊的要死,最近也是无聊。
很好看,耳目一新的Geek剧!与TBBT的不同:1.整体上有核心事件,统一的时间线在往前推进 2.主要人物关系是团队模式,除了室友日常还要并肩创业,是利益共同体。3.有非常抢眼的两大antagonist(硅谷大公司老板+自家怪咖投资人。)可惜Peter Gregory的演员在去年底拍摄中因为癌症去世了,好可惜。
#比****好看#虽然不懂数据但最后话简直燃成狗,今后打算努力安利这部剧。
Vulgar filthy shitty anti-intellectual idiots that f--- themselves.
前七集里主要角色没一个能萌的。最后一集拯救全剧观感。编剧是文科生吧。
看了这么多美剧,这部剧让我没有一点评论的欲望,两个程序员配角性格迥异编剧想制造冲突但是非常失败,这种失败贯穿整部剧。276
被各种安利本来看颜值太低我是拒绝的,不过剧荒我就开始看了。然后湾区码农圈对我对影响真是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当 get 到剧里每一个梗,为每一个情节起伏而热血沸腾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印在我生命里了。最喜欢的角色是 Erlich 和 Jared 2333
无意中从微博中刷出来的,然后用一下午的上班时间一口气看完。最后撸出来的高潮!
Incredible fabulous!还看到Jimmy Yang 和陈凌嗷☺️0718,戒瘾的第一阶段,对最近一次吸过的毒深恶痛绝。从5⭐减评到2⭐
准备弃剧时,被最后一集燃到了,确实天才就是性感,撸管发散理论碉堡。
现在重温这一季,发现截止到第一季的时候,pied piper的前进助攻还都是自己人完成的(Gavin belson还没有发力)。
硅谷的人有这么弱智?
我就是想问一下这个无损压缩技术有了么,手机里有10G视频要转移,急需
也。。没有五分那么高吧。。但确实还挺好笑的。
还行吧,剧情线没有那么惊喜。看看纯属猎奇,但是个人接受度比大爆炸好不少。情节点不错,轻松愉快停不下来。
Jared太可爱了啊啊啊啊啊打滚( ´•̥̥̥Д•̥̥̥` )
偶尔换换美剧的口味也不错,最后一集的jerk off算法笑疯了
果弃
为了搞笑把创业团队塑造得都这么不堪?又小气恶毒又不靠谱…
怎么样给在场800个观众撸管最有效率?详情请看《硅谷黑历史》,一部相当具有潜力的极客剧,会一直追下去,可惜一季只有八集,一晚就给看穿了,非常非常不过瘾,强烈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