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丽丝:从仙境来的少年那夜我们约定了克莱尔·达林的最后疯狂龙潭巨兽发誓沉默小吸血鬼新小屁孩日记午时三刻假小子行走的背影自白将界Ⅱ烽火双城相忘于江湖黑鸦1钢铁拳绝密使命王牌酒保神之酒杯失眠男女你的请求坏人好梦婴灵豫菜皇后幻海奇情第二季情何以归弱势角色友崎君第二季高卢英雄大战凯撒王子脱困前往并离开帝国天生赛车手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黑镜二》:三种死亡

人先天具有生产意义的强迫性倾向,哪怕是在面对三个不同人物、不同背景和不同主题的故事的时候。

看似松散的排列组合也会具有一种意义一致性的诱惑,使我们充满好奇的发问:为什么有且只有三集?

为什么它们以这样的顺序排列?

或者更直接的,为什么它们可以被归纳入同样一个名字下面?

对于《黑镜》这部有后现代气质的迷你剧而言,这样的追问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抛弃了现代性的、对于具体内容的细碎纠结,悬置了基于所指进行的引申意义的无效努力,而直接指向符号的逻辑与能指的逻辑。

在《黑镜》第二季中,第一集和第三集的基本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死去,然后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复活(高科技造就的仿真机器人,能够极其逼真地模仿男主人公生前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历史痕迹);而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活着(在影片结尾的黑夜中他虽然孤独、但依然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却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死去(他的心血——卡通形象Waldo——已经被夺走,他丧失了自己的符号价值,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成为黑夜里的幽魂)。

这一对立的内在张力体现在:虚拟的活着比真实的活着更真实。

对第一集的女主人公来说,虚拟机器人不仅提供了真实、乃至超现实的肉体感受,而且也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交流的可能,而对于第三集的男主人公而言,他的全部真实生活只不过是躲在卡通形象Waldo背后替他说话,而没有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

他创造出一个卡通符号,成为它,最后被卡通符号所吞没。

同样,我们也不得不说,虚拟的死亡比真实的死亡更真实。

在后现代生活中,主体的真正价值不过是在社会网络中激荡的意义效果,而早已抽离了其本身内在的物质属性。

当第三集的男主人公从意义的能指链条中剥落下来成为孤独的一环时,他在符号层面上真正死亡了。

第一集和第三集在对立之外的一致性,表现了后现代对于符号象征性功能的奇妙倒置。

齐泽克所引述的关于“国王的两个身体”的悖论——国王的身体是崇高的、非物质的、神圣的符号和屈从于腐败和换代循环的世俗的肉体的结合,它存在于这样让人好奇的事实之中,一旦一个人充当了国王,它日常普通的特性就经由一种实体性改变而成为了一个魅力的客体——在后现代政治生活中已经全然失效。

在第一集中,作为主人公社会存在的象征符号不仅不是崇高的、超现实的,反而是肤浅和世俗的。

虚拟机器人是一个完美的自我映像,但它永远不可能与自我完全一致——反射作为一种重新标记,自己本身总是已经是一种多余的标记。

它只能以一种扭曲的、移位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映。

女主人公很快就厌倦了机器人死板僵硬的模仿,她所期待的是看到模仿的失败之处,是重新标记的空白之处,是符号机体上可能出现的、转瞬即逝的人性光辉。

在第三集中,Waldo,一个虚拟卡通形象,“is not real”,“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它只会污言秽语,插科打诨,和民主政治的高贵气质沾不上边。

但正如主人公老板所言“he is not real ,but he is realer than all the others”,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 but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

在意义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时代,真正严肃的态度恰恰是嘲笑一切严肃的态度。

虚拟机器人究竟缺少什么?

Waldo又代表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又要使用那个用滥了的术语“没有所指的能指”来回答呢?

在这里是主人能指S1在持续补充着能指链S2,而这难道不恰恰是因为它不指代任何所指,才使它成为所有其它能指的代表吗?

最后我们回到第二集,“白熊”这一集在整部迷你剧中无疑激发起观众最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第一集和第三集是关于两种死亡的寓言,前者是肉体的死亡,后者是符号的死亡。

那么第二集恰如它的位置所证明的一样,处于两种死亡之间。

这里我们又要回到齐泽克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繁琐解释——第一种死亡试图否定对象的直观性,从而毫无察觉地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成为了对象的他者;而第二种死亡不仅否定对象,也必须否定对象所暗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从而否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一集是第一种死亡,主人公自己死了,但在世界上还活着;第三集是第二种死亡,主人公在世界上死了,虽然他自己还活着。

而第二集则是一个无尽循环的悲惨过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死去,但同时一次又一次作为自己活过来。

这种不断死亡但却不死的形象,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我们回忆当一部关于异形的电影被称为《普罗米修斯》时,这个直接的共同点——活死人形象——难道还不明显吗?

超越死亡的生命既是不死的物体,也是被象征秩序剥夺支持的生命。

对这一集的解读,需要在智识层面上抵制所谓“对死刑犯的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娱乐至死”这种肤浅观点,而必须看到一个真实的主体是如何产生的——杀死她恰恰是唯一赋予她一致性的行为。

我们的整体社会是如此紧密地围绕着这种“抵制符号化的剩余”而运作的,以至于女主人公的永久死亡或者永久得救,都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所以为什么这部迷你剧叫“黑镜”,罗德夫•加谢《镜子的锡箔》(The Tain of The Mirror)一书的书名提供了一个答案:当镜子去除它光亮的反射面后,我们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面。

锡箔既是反射的可能性,也是反射的局限性。

《黑镜》因此是一个关于反射的悖论:没有主体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只能通过在他者中对自我进行复制才能指代自我。

这种复制是不完美的(第一集),但却是必须的(第二集),甚至是主体存在的唯一方式(第三集)。

每一种复制也意味着一种死亡,任何熟悉拉康的读者都知道它们的名字。

 2 ) 恐惧的变形与进化——黑镜第二季全解析

我看的电视剧不多,不过如果要找一部没有一集不精彩不深刻不叫人失望的电视剧,想必只有黑镜了吧。

英剧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黑镜第二季,这两周所有的期盼和等待全都给了它。

而它也一如既往的黑色,冷酷,超前,批判得不留痕迹,揭露得毫无保留,看完每集之后,我几乎都有一分钟时间不想说任何话,只想沉默,看这结尾的字幕缓缓上升,五味杂陈。

总的来说,黑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奥威尔笔下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黑暗,而更多的像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预言的变形——即我们终将在一切的娱乐化里迷失自己,文化,教育,特别是政治,一切都无法幸免。

比如黑镜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里那个虚拟的蓝熊,靠着粗口讽刺娱乐大众就获得了选区第二的选票,甚至冲出英国走向世界,还有第一季第一集《our nation anthem》中,舆论,信息,博弈,民主,娱乐,一切让首相去强奸了一只猪,荒谬,黑色,压抑,不现实但你又无法肯定这一切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另外,黑镜所描述的恐惧还来自于对科技发展的警惕而引发的对自身认识的迷失,比如第二季第一集《be right back》通过对社交网络上一个人遗留信息的分析,可以造出和这个人一摸一样的人造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巨大的恐惧;比如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中诞生了记录你所有生活片段的芯片,可以随时回放,忠诚对于隐私的拷问在科技里找到证据,怀疑在对生活的拷问里将恐惧放大到无以复加。

最后还有关于“我是谁”这一古老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并非以哲学的意味呈现,其方式依然是恐惧的变形与进化,比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我们到底是谁,是正义的执行者审判者?

还是比杀人犯还要冷酷凶残一万倍的看客和怂恿者?

西西弗斯式的惩罚到底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凶残,还是用轮回的方式惩罚了罪恶?

又比如第一季第二集《15 Million Merits》中,不停地骑脚踏车来换积分,而积分可以用来换食物换虚拟衣服换名利的入场券,我们娱乐别人却又被别人娱乐自己,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面全面分析一下第二季的各集《be right back》——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古老的问题说过的话可以代表我们吗?

那些留在twitter facebook 微博 豆瓣上的自以为个性的话啊真的个性到可以代表我们的地步了吗那真人触感的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说话的人体模型呢?

不知饥饿,不知疲倦,不会厌倦,没有愤怒,永远陪伴完美的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可是为什么又觉得不对劲儿,一切都觉得很怪是的,“他”不会愤怒,即使被打也“不知道”还手;“他”更不知道恐惧,站在悬崖边,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跳下去女主角终于明白了,其实,“他”终于不会是他,因为,“他”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包含了感觉,喜悦,恐惧,厌倦等一切人对于外界对于他人的情感反馈和交互,我们就像一个个形状各异绝不相似的棱镜,对于光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沿固定角度反射回去,而是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才是我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

然后人终于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女主角将“他”锁在阁楼里,和女儿约定周末可以去看“他”,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你不仔细地生活。

《white bear》——又一个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被众神所惩罚,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会滚下去,一切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众神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严酷的惩罚了同样是西西弗斯似的悲剧,如果说《恐怖游轮》里一遍又一遍的死亡循环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故事,那么《white bear》里一次又一次重演的“秀”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超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整个故事写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个人觉得是第二季里最为精彩的一集,开始以为只是科幻电影,大家受了白熊信号的影响,残忍的旁观甚至录像女主角被追杀的过程。

女主角好不容易跑出来了,结果又差点儿被白熊党在树林里干掉,最后,女主角终于快切断白熊信号了,忽然大幕拉开真相大白,原来女主角是一个杀人犯,残忍的录下了男友杀害一个小女孩的过程,大家觉得判罚太轻,于是开设了“白熊正义公园”,将这个经典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正义的狂欢,被一次又一次去除记忆的女主角每天都不停地完成这幕剧,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被请进公园去参演参观直到晚上的闭幕狂欢。

他们自诩正义,完成对杀人犯的审判和惩罚,然而在这种西西弗斯的轮回里,观众是否已经成了比杀人犯还要残忍的看客了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the waldo moment》——虚拟统治世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问题,其实是厌倦我们厌倦了政客的虚伪与谎话,我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辩论与陈述,我们厌倦了无聊的生活,我们厌倦了平淡的爱情,是的,我们也厌倦了日复一日不断在平凡中失去兴趣的自己。

厌倦啊这时候,有个虚拟的动画蓝熊跳了出来了,它可以说任何过分的讽刺的话而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做任何搞怪的下流的猥琐的动作而不必遭受责骂,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只是一味的攻击别人而免于被指责,因为它是虚拟的。

我们爱它,因为它标新立异如此奇特!

我们爱它。

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对它格外宽容!

猎奇和宽容,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将虚拟的人物捧上了神坛很有意思,我们对人如此苛刻,对虚拟的不现实的东西却宽容的要死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摧毁而摧毁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只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出于厌倦而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不满“没有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更像是一个“厌倦宣言”最后潦倒的蓝熊原创者看到播放中的蓝熊荧幕,愤怒砸之,却被警察打到在地,屏幕中的画面依然在播放,蓝熊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慈善项目中,它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充满了讽刺蓝熊背后是谁,重要吗?

蓝熊的目的是什么,蓝熊是善是恶,重要吗?

厌倦永恒,猎奇永恒,也许下一秒,我们会就将自己的票投给了一个虚拟的蓝熊,娱乐至死,who cares!

 3 ) 黑镜:科技不承诺美丽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4 ) 黑镜S02E03: 品牌即是权利

黑镜第二季第三集沃多的故事讲述了网络媒体时代权利的变迁,在传统媒体中,信息受众都从媒体得到信息,并且由媒体或者政府来判定什么应该作为信息发布给民众,民众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收到媒体的引导。

而在以网络为媒介的媒体中,民众的喜好和自发传播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流通,而且起到了一定的信息过滤功能。

于是在新媒体时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传媒的神话:犀利哥、芙蓉姐姐、凤姐。

每个神话从诞生到淡出大众的视线周期是如此之短,短到如果你不是一个狂热的网络爱好者,有很多“明星”从出生到消亡,我们都来不及不了解。

沃多的故事即是这一过程的深入解读。

沃多本是一个脱口秀节目中的卡通人物,由不得志的喜剧演员詹姆斯配音,以言语犀利著称,不时出现一些黄段子和过激言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誓死搏出位的典型。

在新一届的区议员竞选中大胆讽刺候选人门罗,博得了民众的疯狂支持。

为了保持高关注度,节目组不惜秀出损招,用车载着沃多跟随门罗竞选,不断的激怒对方,来博得民众关注,甚至在最后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参加竞选。

正像剧集中多次提到的,沃多的言论其实没有实质的内容,基本以谩骂和讽刺为主,尽情的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却没有任何的立场,换句话说没有任何的理性的解决方案。

但观众就是喜欢这样的形象:风趣、直接、辛辣、愤怒。

沃多的支持率一路走高,并在最终的选举中惜败于门罗。

在网络媒体的时代,民众的喜好直接决定了事件的曝光率和传播范围,而民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标准更多是感性而非理性,所以那些言论大胆、行为出格,并且能在媒体中针砭时弊,敢于挑战惨淡现实的人物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因为他们能说出民众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能够放下民众想放而放不下的尊严,而不会有人考虑在发泄之后应该如何解决现实的问题。

在新晋政客格温多林眼中,沃多——更多的是他的扮演者詹姆斯,成为了这场竞选的搅局者,他毫无立场,没有任何的见地,只是用出格愤怒的言论博得民众的支持,最终分流了自己的选票,而让门罗赢的更加没有悬念。

詹姆斯在辩论赛上攻击格温多林的理由,仅仅是对这个和自己有过一夜情的女人冷淡态度的报复,却直接影响了整个选区的民众的生活决策。

剧中对于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网络民众的喜好最经典的概括便是: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永远是条狗用屁声模仿《欢乐时光》主题曲的视频。

最终詹姆斯也无法忍受自己扮演的沃多,而选择退出。

但此时的沃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卡通人物,而成为了一种社会符号,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品牌,其后的团队能够继续支撑这个符号博得更多的关注,从而走向国际社会。

伴随着品牌知名度而来的还有极大的权利,在人人有iphone和电脑,能够通过网络直接发表建议和做出选择的时代,关注度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权利,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选举结果,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政策,可以轻而易举的聚集大量的财富,甚至干掉强大的官员和商人。

这种品牌权利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通过网络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打破了传统品牌的局限性,将每个民众手中的权利收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权利中心,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个恐怖的权利为所欲为。

詹姆斯没办法接受利用民众的狂热来吸收权利的行为,在剧集的结尾不得不流落街头。

当他打开电视的时候,发现自己创造的沃多这个网络品牌,已经无孔不入,出没在各种媒体中间,成为了一个网络媒体的权利怪物。

值得欣慰的是,沃多这个品牌利用自己的权利也做了很多好事,比如为贫困儿童谋求福利。

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怪物,在难以约束的情况下,能对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和生活,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

毕竟,没有约束的权利是破坏性的权利,又有几人能够坚守不作恶的信条。

 5 ) 白熊:Enjoy yourself

看到网上有关本集的一些争论集中于是不是该对犯下丧尽天良的罪行的犯人施用如此残忍的罪行,我想这便偏离了本集的主旨。

如何惩罚犯人,是法学该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本集的中心。

何况,这部剧一直都是寓言,寓言都是为了讲述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不要把它复杂化。

当然说它剧情离奇就更免了,《伊索寓言》里动物会说话也很离奇。

注意本集结尾时,主持人对来到公园的观众们的约法三章的最后一条:Enjoy yourself。

这才是本集的主旨。

大家到来,并不是为了“正义”,只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满足自己的伸张正义欲、窥探欲、幸灾乐祸心理,以及身临其境体验紧张刺激事件的愿望。

这些都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是人心善恶两面的其中一面。

有些看似不好的欲望,像窥探欲,其实并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好或不好,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进化的产物。

希区柯克在《后窗》中将人的这种窥探欲发挥到极致,男主角甚至就因为自己的窥探欲而发现了一起发生在小区里的谋杀。

但是在《白熊》中,人们的这些欲望已经受到“正义”的助长而变得变态且有害。

就像一句有名的话说的:人们并不是邪恶,而是把邪恶错当为自己追求的幸福与美好。

人们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并为此乐此不疲。

是啊,多好啊,我只需拍下那个惊恐的女孩,我就为这个世界的正义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力,并且这活动还很刺激(要演戏,可近距离接触杀人犯),多么有诱惑力的活动!

一旦有人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范跑跑、药家鑫、李天一、长春偷车案),一些人立刻在网上对之口诛笔伐,形成舆论——不求真相,只求过瘾。

这是本集在讽刺的。

真的英雄并非说得多好听或是痛打落水狗,而是能解决问题——劳心者让悲剧不再重演,劳力者干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如果都不行,就安静下来,从中吸取和自己有关的教训。

打着正义的幌子“enjoy yourself”,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无耻小人行径无异。

本来,对这个寓言的讨论可以结束了,本来没那么多道理,再多说也是废话。

不过还是想插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是为了惩罚这个犯人,这种方式对吗?

这里的“对”,指的是于法、于理、于情。

我倾向于认为,不对。

现在有一种想法似乎认为,对于重罪犯人,就当千刀万剐方才解恨。

但法律存在不是为了给人解恨。

否则,小偷们大概就都被砍头了。

你说我高高兴兴踹了几百块钱可能要跟妹子出去结果就没了,该是有多恨人?

对犯人的惩罚,一是该使其改过,二是该警示后人。

使其改过自不必说,“白熊正义公园”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可以说说。

秦朝酷法并不能阻止铺天盖地的起义者,新西兰监狱弄成度假村似乎也没有使其成为犯罪天堂。

这是什么原因?

还记得《陈涉世家》中怎么说?

“等死,死国可乎?

”左右都是一死,干脆反他娘的!

这就是重法的悲哀。

如果在现代社会这样弄,小小的打架斗殴,为了不进监狱,可能演变为杀人灭口。

这是警示后人吗?

而一个没有狱警大骂、狱友相轧的宽松环境,不仅有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也会使得犯人不至于为了掩饰小罪犯下大罪。

当然凡事都有度,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太轻导致人们轻视法律。

如何衡量度,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至于是否合法合理合情,我这外行人就不能妄议了。

 6 ) 黑镜S02E01细节补充,及个人猜测

首先是关于@skylocker 写的这篇《黑镜 Be Right Back:一些有趣的地方》的个人看法:(原文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75864/)4, “不知道是假笑才更糟糕”:  一,A的妈妈唯独留了一张假笑的照片,只在意表面的笑容,却连亲生儿子真实的情绪都分不清;  二,暗示分不清真假、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才更糟糕,对应后面M纠结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沉溺于虚拟。

  5, 丢到阁楼上而不是直接扔掉,既舍不得放不下又不够勇敢面对,眼不见为净。

7, 如果真是这个那么应该是暗示神的意愿是让自然延续,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轨迹,这种复制人的技术就是像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神医那样违背神意--自然规律的。

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所以支持该技术支持公司被法办。

9, M不是抓飞蛾,更像是在把飞蛾赶向窗户接口处的缝隙让它离开。

对于任何飞虫(甚至可以说是任何生物)来说,玻璃都是一种奇葩并且恐怖的产物,飞蛾无法分辨玻璃的隔离作用,只能无数次往上面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永远出不去,就像首尾相连求食至死的毛毛虫实验),相比较来说人类的智商更高,懂得吸取错误经验改进行动。

也是因为人类智商更高,所以发明了玻璃,这种实质上隔离了自然的产物。

  A的身高记录:A、M的女儿都有身高记录,我想这应该是象征生命成长的印迹,与之对应的是复制人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外貌(胡渣都不长的)。

人可以成长和衰老是基于生命本身的规律,复制人只是一个印象的综合体,并不具备生命力。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

  另,M重整房屋的时候只有A的身高记录,说明A妈妈在另一个孩子死掉之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抹掉他存在过的痕迹之类的。

    所以,我想这一集BM的主题应该是“逃避”。

  逃避痛苦是一种自然属性,现实本就惨淡苦痛,逃避现实即是一种天性,而网络以及智能技术扮演的角色就是虎作伥助纣为虐。

  --正文始  1, 开场加油站M淋雨买咖啡,A只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貌似是在刷社交网络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没听到M说话,象征人类痴迷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对现实生活各种“无视”。

例:A一个男人不开车不买水不整理东西各种吃白饭行为,虽然西方世界确实男女平等比较严重,情侣都要AA制之类的,但是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流传在骨髓里的,所以这个甚至有可能是在暗示如果人们埋头网络世界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包揽一切事务的M就没那么迷恋智能终端)。

例:回家后A坐在沙发上继续埋头手机中,M开玩笑说让他用鞋子喝汤他也只是随便应了一声,非要M扔个东西过来才能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2, 要M强制要求手机放入杂货箱A才能专心陪开车的M聊天以免出车祸之类的。

3, 开车严重依赖导航仪,人类生活严重依赖技术。

说不定就是导航仪害死的A,也许是google地图造成的车祸,也许是Doctor Who里异化为坏(外星)人所用的车载智能技术。

4, be right back(难道这是这一集的名字?

)两个猜测:  一,就像电视台插播广告那句“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于M的一生来说,从A死亡到被注册加入参与此项技术活动的这个时间长度,确实只能算是电视剧里插播的广告(或者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

);  二,如果right理解成“刚刚好”之类的意思,A的虚拟邮件、虚拟语音、复制人都是让M“刚刚好”回到了A死前的世界,精神上。

5, A一个人开车就翘辫子了,两个猜测:  一,暗示现代人寂寞到没有“人”陪伴就不能存活。

开头M开车回家那一段A的存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充其量算是坐在旁边帮忙排解无聊,以免M困驾。

  二,暗示沉溺网络必死无疑?

A一个人开车没有人强迫他手机扔杂货箱,有可能因为分散精力到智能终端上不小心车祸了,或者过度依赖导航仪。

  6, M跟姐姐打电话时,后者在家带孩子,而她老公只是坐在沙发上麻木地看电视,收到老婆的求救信号后也只是把孩子报上沙发一起看电视。

  妈妈带着男孩玩玩具,而女孩早就已经加入爸爸看电视的行列,按照女孩成熟较早或者这里本来就是姐姐弟弟的设定,现代社会中人越成长越远离自然,现代科技捆绑了人类并极大程度上稀释了天性。

现在的家长都喜欢让各种pad成为保姆,除了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更大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在自然属性中或者人类社会前期的自然行为被篡改;而这又仅仅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源于人类的本质属性--惰性--还是逃避。

7, M让警察吃闭门羹,这显然就是拒绝面对现实。

  Revenge里某段独白貌似是说面对失去有五个步骤,一开始我们否认逃避拒绝面对,然后我们愤怒,balabala,最终我们接受。

  A的死、虚拟邮件、云端对话、复制人,M对待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从拒绝到接受,但是整体上看来,M选择了复制人而不是直面现实,这本身就相当于回归到了第一步骤,还是逃避。

8, S推荐M加入虚拟技术的时候用的是过去式,两个猜测:  一,她说谎,她不光是当时得到了治愈,更是从此之后就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她比较坚强挺过去了走出来了,虚拟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期。

  个人倾向于前者,首先我不相信人的自制力,其次人如果真正进入到纯粹臆想的世界,根本走不出来,这个世界要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物种要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沉溺于过去式,那就只能成为过去式,走不出来的。

9, 关于S的推荐和后续发展:一,S像是在传销,是不是这种东西上下线有提成神马的,纯猜测;二,虚拟A像是病毒营销。

后者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方面让宣传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对这种病毒营销效果效率的近无限放大。

10,垃圾邮件的读书推荐两个猜测:  一,讽刺亚马逊的智能猜测(类似于豆瓣的猜你喜欢之类的?

)以及谷歌的智能搜索。

一切信息都会被记录然后根据数据推测,但是也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让人觉得毫无秘密可言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模拟复杂的人脑。

  二,讽刺人们心口不一。

M删除该垃圾邮件,以及后面抱怨复制人不该那么听话,我只想说女人真是复杂的生物...  11,M打给姐姐的未接来电。

一,男孩当时在玩类似于平板的游戏终端,同6;二,男孩女孩没做事也没提醒妈妈有电话,同1。

12,M从“只说一件事”到买下一个昂贵的复制人,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血拼的战果可能是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一样,营销手段只是手段,最终是人的贪婪成就了销售业绩。

13,用影像数据模拟电话以及生成复制人,除了说明仿真以及智能技术之牛叉,反过来看也是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拟态。

14,M说“不是法国人”...这应该是个笑话吧?

调戏法国佬貌似是英国人的看家本领啊,就连BBC“建国大业”的《亨利五世》里面的法国公主都是公认的丑得坑爹,摆明了不放过任何黑法国的机会...15,手机摔坏M急哭了,A安慰说他在云里,两种理解:  一,在云端,数据云存储,免丢失神马的奇葩高端技术。

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到某一方或者少数方手中节约仓库租金,个人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安全和隐私都超难保障。

  二,在天上,提醒M他已经死了。

一切看似听似真实的虚拟都只是数据的智能排列组合。

  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A马上就提出了销售新产品的要求,提醒A就相当于一个销售告诉顾客“我即将卖给你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纯精神满足”,尼玛又不是贩·毒。

  16,复制人回答M的问题现场搜索答案,之前在草坪上对话那个应该也可以算在内,那就两次。

人们果然已经依赖搜索引擎到脑子不想动的地步了么...17,复制人说无毒就可以吃,讽刺转基因食物?

18,复制人说人们总是留着好看的照片,恭维自己,所以复制人保持的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还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好,现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美好。

19,复制人行动范围受限,大抵象征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限的,智能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一堆0和1的排列组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

相较之下,人的行动范围则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种看上去的无限让人类的欲望成为黑洞。

  复制人须得管理员陪同才能离开离开原点,象征科技再发达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人类永远无法超远神明(或曰自然),科技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就像盖上了“所有权”的邮戳一样?

  20,最终,M也没能彻底脱离复制人和有A的过去,没能走出阴影发展一段新的人生。

她保留着复制人(藏在阁楼远离外人和自己、只在周末让女儿与之交流这些就不说了),时光荏苒,她会变老女儿会长大,但是复制人永远保持那个样子,这说明复制人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堆数据,甚至比克隆人还要低级。

  虽然按照多利羊的例子推断,初期克隆人的生命应该也比较短暂,但是那好歹是人得意忘形到妄图cosplay造物主所培育出来的生命,那是从受精卵借由实体子宫生长出来的生命,也会成长也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是数据只能排列组合,复制人只能停留在有记录的那个世界里。

  当然,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只有遗传没有变异,所以人在怎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大包天,到底不是神。

  这里的神不是指的宗教神。

  但是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尤指教科书营造和灌输出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类对面对这种“能力有限”的事实的一种逃避。

    欢迎捉虫和补充。

 7 ) Waldo: 杀戮权贵亦杀戮民众

当我大天朝在摸着石头尝试建立当代的稳定的类似于君主-贵族统治的政体的时候,当我天朝p民对“民主”当做一个梦的时候,民主的大本营发生的故事的脚本却是:发现投票与民主越来越多的结构性bug,而越来越觉得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腻歪。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变成秀是因为要取悦民众,可是民众是乌合之众,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几乎谈不上任何理性(waldo出现后,正在解释与某大妈切身利益相关的税的保守党候选人被大妈华丽丽的无视了);民众很容易被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感情所欺骗(民众观看第一的youtube视频与民众自身的福祉没有一毛钱关系);民众很善变;民众总是自以为是。

有如何的民众,便有如何的政治精英;有如何的政治精英,便会反过来影响民众。

片中悲剧的工党候选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悲剧,实际上在体系中与民众的气场完全无缝接合。

保守党候选人 好歹还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抵抗。

这货从前期的藐视waldo,到最后公布选票时候如临大敌。

这货属于政治精英中对体系仍有理性的改良愿景的那一类。

“体系出了大问题,但system built these roads”。

但这货缺陷在于以精英自居,而在实际上鄙视民众的智商(waldo一番I‘m more real than u理论能激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同时又不得不敬畏民众不可捉摸的巨大力量。

尽管仍然对体系有希望,但waldo让他感受到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vigilant citizen是民主社会中的永恒命题。

片尾全剧中唯一清醒的话剧演员被电击,或许表达了导演对于体系培养vigilant citizen的悲观看法。

另外话剧演员有点2的设定也很赞,对高智商的精英、不思考的群氓是完美的讽刺。

last point。

奥观海和罗姆尼辩论时候,罗姆尼攻击了芝麻街的大鸟,随后大鸟在utubue风传,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

探讨是否杀掉大鸟作为一个辩题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把大鸟符号化、口号化,而作为杀器,则是选举对手非常喜闻乐见,但却对“选举”体系杀伤力极大的一种行为。

因为,民众是那么的喜欢简单化的符号,并被口号的力量引导折服。

可蓝熊终究是很boring的,当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他处,也觉得有如撸管之后的空虚,就会渐渐淡漠政治,远离vigilant citizen。

是为正在发生的 民主的硬伤。

 8 ) 定制真的好吗?

以前我们说到克隆,那么复杂的生物技术和DNA之类的会是难关。

但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无非是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那么像黑镜一样,在社交网站上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模仿并一定程度预测,那么这个人就被制造出来了,制造一个人,不用制造他的本源(受精卵),只要知道他成熟之后怎么表现。

但是最后女主带着人造灰灰到了悬崖边,对他说“你不是ASH,你没有过去,你不过是在表演他一些未经思考的不成熟的话语罢了”。

我突然想到,对呀,人怎么会只是我们看得到的人呢?

一个人怎么会只等于他所作所为?

那是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人性的。

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全部表现的。

克隆这件事,还得从DNA开始做起。

因此想起木遥的一篇日志http://9.douban.com/site/entry/339924616/“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

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

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他写这本书是在 2001 年,那时的互联网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只是一片荒芜。

那时还没有订制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订制的网络电台和订制的搜索结果页面,没有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社交网络平台,「拉黑」这个词还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这些都有了。

”定制真的好吗?

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成本增高了转化率,但是对这个社会,好吗?

附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英剧《黑镜子》拍第三季,你来写一集剧本策划,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有的国家的划分,不过是地域上的相邻者的集合,千年之后,人们的思想境界上了许多个台阶,人的分类像今天的MBTI,BIG FIVE,被分得很细。

这就是同类国!

人类伟大的发明。

所有的INTJ庆幸的摘去面具,再也不用和世人虚与委蛇,自在做回冷漠的本体。

所有的ESFP额手相庆,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的人类,让我们去玩,去疯狂吧!

在同类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同类。

你喜欢的编程之美,失控,自私的基因,往事并不如烟,在这个同类国里,不过是如财经周刊这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同类的电波传递起来毫无阻碍。

在INTJ国里,有一个码农省,他们交流起来特别方便,“”对不起上次那个概念我弄错了,从第五页开始清帮我更改过来好吗?

=select ** u在通婚方面,不同国家可以通婚,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见鬼!

谁要和从不思考的非NTJ生活?

世界从此安静修改

 9 ) S02E03 一场闹剧引发了民主自由?

谁是Waldo?

电子形象:蓝色,熊性(OR “big ball blue bear bollocks”, according to Jamie)角色定位:一档儿童教育类节目主持人, 广受cool kids欢迎,后老少通吃,开始在各类talk show 露脸幕后人物:Jamie,33岁,喜剧演员,单身,轻度抑郁Waldo如何一炮而红?

英国大选在即,丑闻频出,各党派人士纷纷亮相媒体,争取民意。

前文化部长,保守党的Mr Monroe来上Waldo的儿童教育节目,在回答什么是Politician的问题时,被Waldo羞辱一番,就此结下了恩怨。

Mr.Monroe在媒体上发表对Waldo的抗议,媒体借此契机,为Waldo造势,如创作Waldo app,Waldo pilot, 并且通过多次当街羞辱Mr Monroe,赢取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老板Jack(两杆大烟枪的痞子风姿犹存)更是趁热打铁,产生了让Waldo参选的念头。

Jamie最初表示抗议,但奈何不了疯狂的老板,只得参加。

与此同时,Jamie认识了年轻的工党候选人Gwendolyn Harris,互生好感。

一夜风流过后,开心的Jamie想与Harris进一步交往,Harris却由于受到了同事的警告,决意暂时与Jamie保持距离。

Jamie面对Harris的冷漠,很受伤害。

在一场面向学媒体的学生的问答节目上,Monroe和Harris同时出席,Waldo也受邀参加。

有备而来的Monroe,针对Jamie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受辱后的Jamie,大骂政党候选人的虚伪,连同Harris在内,一点儿不留情面。

节目播出后,视频被传到了Youbue,点击过百万,网友甚至呼吁Waldo另组党派。

Jamie则感到心力交瘁。

结局:网络时代的新民主?

节选一段Jack和Jamie的对白:Jamie: Waldo is not real!Jack: Exactly! That's what you said that really hit home.He's not real, but he's realler than all the others.Jamie: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Jack:Yeah, well,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 any policy, we'll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 Thumbs up, thumbs down, the majority wins. That's the democracy, that's an actual democracy.But, is that a real democracy?Here's the answer of a U.S agent:'You've got a global political entertainment product people actually want.''Like Pringles?'(Jamie asked) 'Absolutely.'(注:Pringles:品客薯片)通过网络投票,人人均可发表言论,似乎是一条通向民主的新道路。

至少‘天真又较真儿’的英国人是这么想的,可在聪明的美国兄弟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个新的政治游戏罢了。

Waldo自然不会赢得大选,因为它对实际改革、建设不能做出承诺。

但它可以拿来煽风点火,搞垮搞臭对手。

至少,在英国这边玩完了,还可以拿到南美国家去搅搅局。

如剧中结尾所示,操纵选举不过瘾,还可以把Waldo做成品牌,搞活国际贸易。

网络带来的虚拟自由到底有多大?

你可以躲在一个假面背后,任意地辱骂,嘲讽传统的权威人物;可以引发事件围观,煽动公众情绪,造成公众压力。

若再加上些高级的计算机技能,成为一个黑客,个人就能拥有更多的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享受这些权利和权力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Jamie, 变得身不由己,变成了幕后大佬的马前卒。

It's not a voice of a blue bear; there's always somebody behind the screen.

 10 ) what we're expecting from a relationship

Ash在生前不算是个完美的男友,沉迷于网络,不能帮忙做家务,床上交流似乎也有点技术障碍。

如果不是因为Ash的骤然离世,两人生活下去,也就是简单纯净的匹夫匹妇的感情。

但是Ash死得那么突然,而Martha又发现自己怀孕了,与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对话都放大了她的哀思和怀念。

在孤独的孕期里她对Ash的替声的依赖到了成瘾的地步。

声音进一步实体化,展现了Ash最有精神的样子,又乖又甜,床技逆天,但是Martha对他的期待也提高了。

她希望这个机器人会像Ash一样和她吵架,违背她的主张---她期待更深层的互动,而非不经思索的反应。

各个地方细小的不同一直在提醒她Ash已死,面前的是倒影是涟漪。

最后在悬崖边,Martha一度想毁掉机器人。

然后她就果断戒了这个瘾,把这个人工智能放进阁楼。

只是每周末带着女儿和它见一次面。

这个故事是对今后科技走向的预言吗?

从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来看,相信设定是离现在不远的将来。

我却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从addicted 到get clean的励志故事。

PS, 人工Ash被扔进阁楼好多年,转身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守候两千年的百夫长Rory...对,就是那么一种凄凉。

《黑镜第二季》短评

难道是期望值太高了?

5分钟前
  • 张老辉不要脸
  • 较差

麻烦把第一集里所有电子产品都打包:那个超薄手机、超薄笔记本、触屏式电子绘画工作台…另外,再给我来一栋那样的英国乡村老砖房,和一个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劳迪。谢谢,一共多少钱?

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哦,其实看下去觉得有太多本子拍成这个长度更好,而这里面的某些本子真该拍得再长些

8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白熊最为精彩,很难想象到的反转情节,被颠覆之后是一种思考,对于审判和正义。另外两个题材不太新鲜,有点拖整个剧集的水准。

9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为什么第二季比第一季评分低呢,因为除了E2,其余两部都是没高潮的片子,也没什么悬念。 @2013-03-05 23:51:46

12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还行

那么多关于social media的讨论让我觉得很疲惫。更喜欢第一季的前两集震撼人心。去政治化做多了,就有些讨巧。期待下一季。

15分钟前
  • Cherry Chi
  • 推荐

给广大新闻学子指明了一条下岗待业后的明路

20分钟前
  • 东林君
  • 推荐

严重不喜欢第三集,总觉得这个片子有点为了奇葩而奇葩,有点做作了

2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神剧,笑死人了,哈哈哈哈

26分钟前
  • 侯玉榆
  • 很差

脆弱的人把生活過成了内心和網絡雲端的兩條平行綫,交叉不到一塊;第二集很好看,圍觀和參與進事件、跟進發展的狂熱讓外一層的人像洋蔥一樣只是又加厚一層,沒什麽不同。 這套劇集好看,值得等接下來的部分,水準製作。

31分钟前
  • Shy
  • 力荐

一如既往的强悍深思,发人深省让人回味!黑镜每一集都足矣颠覆我的价值观强暴我的心灵~!未来的科技可以改变什么?9.0

3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剧情和第一季水准差不多

37分钟前
  • FY7
  • 较差

打三星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42分钟前
  • 三文魚
  • 还行

从第一季开始就是一集比一集作... 到了第二季还是这样, 无孔不入的做作实在令人发指...... 不看了

46分钟前
  • sasasasa
  • 较差

明明是channel4的为毛都标签bbc。。

47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少了惊喜

48分钟前
  • 书非借不能读也
  • 还行

S02E01:⭐⭐S02E02:⭐S02E03:⭐

49分钟前
  • 一把残花
  • 较差

没有第一季好看了,尤其是第三集。。。

52分钟前
  • 小周炸学校
  • 推荐

一如既往的精彩!

53分钟前
  • 未分级
  • 推荐

这剧或许刚好展现出的是最近一百年英国人普遍意识形态的大退步吧,另外作为一个典型白左,编剧也太没特点了。

56分钟前
  • KREJERK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