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朋友之后的玩耍,珍妮好宠米克,送水这段不得把米克迷死
神魂颠倒!
我神魂颠倒!
我说珍妮别太爱了
是谁爽死了
妹妹腿好长,两姐妹的身材比例都很不错
这里一句话没说却把愤怒震惊的情绪、心虚愧疚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刚认识的时候两个人也没有太多对话但是把怦然心动表现地淋漓尽致一样
我好爱珍妮
雀斑 与 雄性激素 直接相关,从ta的母亲来看,可以排除HRT影响的可能,所以ta应该是自身雄性激素分泌的比较多。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这点,所以设计的这个细节,然后后面专门聚焦在ta的脸上,想让观众注意到这点(其他的镜头都试图掩饰主角的雀斑,ta应该比较介意脸上的雀斑,导演应该也有这种朋友,所以其他镜头尽量都没有展现雀斑)或许可以检查一下染色体/雄性激素 和 认同 或者 取向 ,不是因果关系, 普通的女孩子也有可能有,祝所有的 Tomboy 都能找到幸福
洛儿才是真汉子因为我还是不敢直接光膀子。
游泳那段戏我特比紧张,生怕他们打着架就掉出个橡皮泥的小鸡鸡。
我曾特意写进周记“我的梦想是做一个男孩”,我还记得老师的评语是“男孩子气的女孩子其实还更洒脱呢!” 啊,真潇洒。
叫嚣我有爷们心的其实都是软妹,算是可爱度加分的一项,因此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也越来越不好意思说我真的内心很MAN啊,害怕稍显做作毕竟我看起来是如此的娘炮。
可是曾经无知年幼的我是真的拼命想把自己变成和男孩子一样啊。
爸爸喜欢短头发的我,那我就剪成小男孩头, 我不穿裙子,因为会妨碍我和爸爸爬山跳台阶。
很危险的高级雪道,摔成猪头的溜冰鞋,只要爸爸露出你真软弱的一点眼神,我立马表现我的勇敢给他看,即使我心里还是害怕,即使有时难堪的想哭,只为他能像赞扬表弟一样夸我真棒。
他最讨厌别人哭哭啼啼,他也不喜欢女孩子撒娇,他更是不能忍受懦弱和不坚强。
很小的时候看很多全国优秀作文,重男轻女打压下的苦情小作者那种文章真的很是触动好吗,当我怯生生的问妈妈你喜欢男孩女孩的时候当时的心脏都不知道放了多打音量的忐忑。
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小孩子的心里为甚么那么清晰?
比如出生前爸爸其实无比期待的是个儿子,比如爷爷取了一张纸的名字全是给一个小男孩,比如奶奶一直会有点念叨的差点超生的弟弟。
我知道这些小事情都是说说而已,也知道你们都很爱我,没有那么多我臆想的狗血剧情,可是-初中时就养成穿男装的习惯,在家里漫不经心的说起今天在学校打篮球打的好累的时候心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得意,骑自行车骑的要飞起来,还喜欢一个急刹车在女生的旁边一扬下巴,虽然现在觉得傻得无法直视但是当时还真觉得自己特别吊。
和好朋友去深夜教学楼大冒险她紧紧拉住我说在你旁边好有安全感噢的时候心里还偷偷笑了笑,不过当有一天我发现看着某个清秀的侧脸撩了下长发居然想亲下去,这才觉得我在长久以来的向往和失落中真的走远了。
看到洛妈妈说,“我不在意你假扮男孩,一点也不,可是你能一直假扮吗你告诉我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我没有”,居然就莫名戳了泪点。
可能只是想起某天晚上差点出柜的时候妈妈紧紧握住我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不会让妈妈难过的是吗?
你很听话的,是吗?
最后一幕我看到洛儿紧张的低下头,又抬起头,看看别处又瞄瞄丽萨的脸,然后她小小的笑了,我知道一定是丽萨先笑了。
原本是决心在前往戛纳的阳光海滩之前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把自己养得略微能见人些的,挣扎良久还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报,导演给你好评哦,亲!
)。
早前在电影院里看到预告片虽然煞费苦心地始终捂着本片的中心plot,但对于我这种陈腐极深的人来讲,片名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于是不知道Tomboy是什么意思的童鞋请回避下文)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oys don’t cry的萝太版,但或许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同样是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他们到哪里找到这么瘦的小女生!
),于是自然或者说是刻意地避开了此类型影片中时常——应该说是一贯——因性、爱与婚姻等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或是在沉默中内伤更甚者在暴发中伤中的成人的烦恼。
而跨到“青春期”这条境线的另一边,导演想提到观众面前,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一些人“顺理成章”所想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女生会变成男生。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个“为什么”,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选择”。
影片的一开始,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因此不会称其为“她”)的短发在夏天的绿荫中飞驰,自由而欢快。
自此之后,镜头始终停留在主角这一边,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镜子里那个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
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妹妹时不时带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进入这个设定中成为伊的共犯。
不仅接受了这种“自然而然”,而且随着与这一群孩子关系的深入,也越来越害怕伊被揭穿。
从踢足球时的些微担忧“就这身材应该能混过去吧”,到游泳时的步步心惊,明明只有家长里短平凡琐事的生活片段简直堪比惊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没这么捂着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说。
我们都知道,被揭穿只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影片越近尾声那一份本该童真趣致的欢乐就越让人看得牙涩。
所幸揭穿时并没有暴力。
因为这还是孩子,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过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顶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谅的。
大人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解释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
在这个可能会被某些导演极用来煽情催泪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对那种大难临头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过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为没有暴力,在许多同题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点变成自我拷问。
正如妈妈说的“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
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
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
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
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样为了保护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赢了,又怎么样?
你能站着尿尿吗?
再过几年,你还能把T恤脱掉光着上身去踢球吗?
你还能用一根橡皮泥混过去吗?
(嗯,至少要塞袜子了)。
你生理上是女生,这是事实。
你觉得自己是男生,这也是事实。
即使亲人呵护包容,即使朋友不计前嫌,我们的自我认定,总无法抵抗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
而到长成时,我们的自我认定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天生带来的,有多少是社会附加的,已然浑然不清。
譬如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会上穿裙子吗?
我真的非要买粉色的hello kitty吗?
我真的非被人叫这个名字吗?
我不自在。
即使对自己的天生性别并无抵触,然而这个世界对女生使用的某些规则,仍然叫我不自在。
而我忍受了这些样的不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当成正常的礼貌的有规矩的存在。
是因为绝计没有别的办法了,还是因为对自己究竟是谁,自己天然的选择不够清晰与坚定所以才自投罗网?
在影片的尾声处,林间的风声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主角将连衣裙挂在树上,回到伊自己喜欢的打扮。
而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别认定而导致的羞辱后,Lisa如伊拉在影片开头初见时一般重新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回答”Laure”这个并不由自己选择的名字后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着“新生”的小宝宝的诞生和片尾曲Always,导演还是比我乐观。
PS:小妹妹太可爱了。
不仅在Lisa找上门的时候随机应变,而且还在跟同龄人的奶声奶气中一语道破兄控的天机,还会跟父母玩“瞒天过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来了。
思考孩子的行为 要用孩子的思考方式 大家都是当过孩子,谁以前还不是个小傻子?
看完我更多的不是在意什么 性别男女 我看到的是年轻真好[抱拳]单纯的烦恼单纯的快乐。
看小孩子玩
影片展示他是女主判定
然后下定决心向男孩平稳、和谐、温馨的一家四口人。
女主(男主)表现得自强,敢勇于独自挡一面。
女主妹妹实在是太聪明伶俐了,对哥哥非常的好,妹妹在与她的小伙伴交流时,夸赞他的哥哥:词汇量相当丰富且生动形象,非常可爱。
而且还会帮哥哥剪头发,让哥哥满意。
她处理事情,都体现情绪管理特别好,懂得分寸,特别小机灵,特别棒👍🏻👍🏻👍🏻的随机应变能力。
懂得哥哥的难处,也懂得妈妈的难处。
女主(男主)当发现那个女孩喜欢她时他懂得了她的内心深处的状态,并且与他相处的事情过程中。
他很少说话,都是用他那深邃的眼神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让我感觉到他的沉默无比的娇嫩与可爱。
妈妈发现女儿外面打架时,问题出在对外面撒谎说是男孩子。
对他打架表在非常的宽容,掌握分寸解决问题,是一个好妈妈。
嗯,橡皮泥代替
当母亲责怪她之后,父亲与她故事最后,我发现了窗外的你,在一颗树下抱着双臂,你也看着我,在更早些你便一直看着我……感受到我的视线还向前走了一步,可能是刚吃完面包嘴唇有点干,不禁舔了舔干涩的它,习惯性的在思索时垂下眼帘,随即看向你,我下楼了。
你一声不吭地看着我走来,吐了口长气便看着地面,待到我走进些才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又低下,我用着很不自在的姿势撑着树,也看着地上那些无关紧要的石头。
你只是偏过头不说话而已,却让我觉得无地自容……余光瞄到了你来回摆动的脑袋,不是摇头,更像是犹豫,感受到你松掉一口长气并垂下双肩,便听到“你叫什么名字?
”,有点愕然的看着你……缓慢地轻吸口气,可嘴唇还是很干,以至不禁又舔了舔,“我叫洛儿”,话音刚落我便有点不敢看你,但又想知道你的反应,视线在你与石头之间不安的跳动,反复如此三两次,你笑了,真好看。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含蓄而不隐瞒的感受。
而且个人认为主人公并不是性别认知障碍,而是不喜欢“像女孩”一样生活,好多女孩其实都有一段讨厌自己性别的一段时间,但没有“反抗”成功罢了我实在太喜欢电影的配乐了,当两个孩子在欢快的旋律当中相伴游戏,随着仅有的一句i love you always在烂漫的脸庞涌起无数朴实的爱意。
尽管我知道这是部讲述故事的电影,但我更多看到的是孩童时期的痴迷,最单纯的一份浪漫。
其实我觉得女孩子也没必要就按照社会要求的穿裙子,留长头发,文文静静的。
男孩子也没必要非要有“阳刚之气”,不能爱美。
(`・ω・´)小孩子的天性都是有点调皮的,女主这个样子很正常,只是社会觉得她不正常罢了。
性别不决定性格,像女主这样的所谓“假小子”,会喜欢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女孩子,也仅仅是因为女孩子受社会影响,都文静一些,没准她也可能喜欢软软的男孩子呢,只是那个年纪的男孩子都和她性格一样罢了。
抛去同性这一个构成电影的元素,单是看两个孩子的暗恋与偷摸地传情达意,说些天真无知的孩童傻话,以及期盼再次见面时彼此的羞涩与在心里默默惦记。
已经足够美好、真挚,令人心生欢喜。
带你渐漫步于树林深处,桑柘影斜,漫无目的。
闭上眼睛,在粼粼湖边偷吻你,或许,这个浪漫至极的画面,曾在某刻荡起我心中一丝丝涟漪。
洛儿/米克?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以绝对女性化的可爱妹妹作为对照。
两个小孩的房间颜色(粉,蓝),头发(长卷发,短发),衣服风格(裙子,芭蕾舞裙,短裤短袖),行动(跳芭蕾,踢足球)。
处处是两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具象化表现。
以一次搬家为契机,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被赋予一次重新构建自己性别身份的机会。
为了以男孩身份融入新社区,主角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踢球、吐痰、脱上衣)来维持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
更进一步地,从社会性别,即行为上的区分,过渡到生理性别不可愉悦的鸿沟,从撒尿到为了去游泳而自制生殖器,似乎也是一步步走向性别认知的本质,迫实主角去面对自身认同或者说希望呈现的形象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败露并非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一次平常的打架。
我想这也是一个更为温和的“软着陆”处理,不是因为性别难以跨越,而是因为爱你的人总是希望你不必伪装,做自己。
最温暖的是看到最后,lisa问“你是谁?
”她答“洛”,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如此突然的强制转换或许是粗糙武断的,但终归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从剥去虚假的身份承认“我是谁”开始。
初看只感觉把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处理得清新温馨可爱。
最近一些回顾思考,再看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更感到温馨。
结尾略觉惋惜,没有直面问题只是轻巧带过,但看到那个未完成的腼腆的笑,终归觉得很欣慰。
或许就这样结束最好。
Celine Schiamma的《假小子》延续了2007年《水仙花开》中独特的酷儿欲望表达。
比如,嚼她吃过的口香糖这一段,让人很容易想到《水仙花开》里Marie偷偷吃Floriane丢在垃圾袋里的青苹果核,以及Anne把自己的内衣埋在自己男神家的院子里,但是当男神真的要跟她XX时,她却往男神嘴里吐了一口口水,然后遁逃。
同时,也可以看到2019年《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的细腻温柔和小小情趣。
翠绿的构图,小火慢炖的情绪,“让你赢,队友才会喜欢你”。
Laure/Mickael既是女孩们欲望的靶点,也是认同的对象。
童年时用红药水画爱心,用剪下的头发贴胡子,拿花洒唱儿歌和采访妹妹,还有用橡皮泥做penis,并把它存放在装乳牙的小首饰盒里。
她是我们记忆中回不去的童年自己,也是我们曾经暗暗地想成为的理想自己。
那个敏感、细腻、有趣,又擅长足球和打架,锤爆臭男生的自己。
全片的语境和场景设计很精妙。
酷儿欲望不仅游离在常规的学校时间之外(暑假),而且还在森林河流边的嬉闹、触碰里。
暗示跨性别认同是自然的,正常的。
把蓝色连衣裙挂在树上那个画面尤为精妙。
树枝形成十字架的审判,与连衣裙的性别规范相辅相成。
全片最大的叙事悬念就是“她什么时候会被发现”踢足球的时候,看她打赤膊,往地上吐口水,怕她露陷偷偷跑去草丛的时候,突然蹦出的男孩让人心梗穿着自己剪成的红色泳裤里,里面塞着用绿色的橡皮泥做成的clay penis去游泳,担心橡皮泥掉出来,露出来,或是变形、扭曲、染色……当场社死。
还好,导演给了一个相对温柔的揭露时刻。
由母亲领着,穿戴整齐地去别家解释。
并且避免了当面的语言羞辱。
虽然回归小伙伴,要被Lisa验明正身的那一刻让人处于崩溃的边缘,但至少,影片的结尾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温柔的笔触。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你好,我叫Laure,让我们重新认识彼此,让我们重新来过。
我们知道被揭露的时刻无可避免,但是共情让我们希望,她和我们都能熬过去,撑下去,走下去。
因为她是我们,因为我们喜欢她。
It feels like a time gone by of dreamy focused, eternally youthful, summer days: running around in woods, water fights, wrestling, sitting out of football matches, Play-Doh spaghetti, and feeling too scared to stand next to the other boys to pee.With an approach that is far more Boys Don't Cry than it is Mrs Doubtfire, and by hitting upon gender identity during pre-puberty, a lengthy and distancing make-up job can be avoided.And so without a rubber nose nor silicone jaw in sight, little Zoé Héran is left stripped bare, literally, to "play boy", with performance alone. And her performance as Laure / Mikael is nothing short of genius.Tomboy doesn't end with killings or sex or a pile of money. It's a movie about children where the children aren't effigies of the adult audience, with knowing wrinkles and smart-aleck sneers carved on ten-year-old faces. It is the opposite. It's a movie that can help the hardened and scratched-up adult carapace melt away for 80-odd minutes. Through layers of paperwork and grime, we watch and we imagine remembering what it was like to feel protected and loved by two tall and wonderful beings. What it was like to come home to dinner. What it was like not knowing who you were.
1.認同先於情慾2.模仿與學習的差異在於立足點的不同3.母親的作為儘管殘酷,卻遠不及事實殘忍4.事實是,你住在一個你不情願的身體裡5.因為這個身體,其他任何人永遠不可能真正像你需要的那樣對待你6.也許他們會"尊重"你7.但他們是不會把你劃入你希望待的那邊的8.你很可能會被劃出你不想待的那邊9.於是你徘徊10.你的身體帶給你心靈的,使你仍然具備與你希望成為的那邊不盡相同 的特質11.若成為某邊的過程意味著排除另外一邊,你做的就是持續排除你自己12.最矛盾的是,讓你厭惡自己身體的,正來自於你的身體
她累坏了。
在我房间里,我们一起喝了一些绿茶,就决定去Chatelet看着《Tomboy》的首映。
一路上我们持续地打闹。
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和一个法国人这么样法英夹杂着说话,打闹。
在她的要求之下,我们坐到了第三排。
观影不会太舒服,倒是清晰地看到了来到现场的导演和两个主演。
我一边鼓掌的时候一边还想和莎乐美说,你肯定鼓掌得特别使劲儿,因为毕竟这又是一部女性导演出来的优秀作品。
我看着这两个小女孩玩游戏,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看她给自己做男生的泳裤和用橡皮泥做“阴茎”——果然,不用吃饭,不用杀人,仍然能够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就在于角色的设定。
故事的矛盾冲突点在于主角的内在,她的妹妹,她的母亲,她的“小情人”,她玩耍的伙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只是间接地突出主角的内在矛盾,基本上是主角向观众展现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并且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细节来展现。
这些细节大概正是因为是通过女性导演的眼光而捕捉到的。
这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却是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全片只有一段来自环境中的音乐,其他时间全由环境声来渗透生活的质感。
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使戏剧矛盾变得非常集中。
导演对某些场景的把握很好,在展现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挑战着刻板印象。
称心
没有剧情的感觉…纯琐碎
米克大背頭雙手插褲袋站在球場邊看他們踢足球的姿態也太帥了吧,做男孩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哪怕遭人指點惡言相向也願意繼續努力做自己。
萌点在哪儿- -
自我性别认同的女孩在轻盈的季节挥之不去的烦恼,风一样的电影,细腻温和,她换掉钥匙上花色的绳子,剪去泳衣的上部,甚至还为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阴茎,她想成为一个男生,你能感受到这种悲伤。
小盒子里的绿色橡皮泥
3.5/10 每次看瑟琳席安玛的作品,看不了多久就昏昏欲睡了。。。
Boring,time consuming
电影
与LES无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小孩对自己认知的电影。
典型的法式电影
人间女孩都弱暴了好吗
妹妹太可爱了,萌死了,《青少年警队》开场就是这小妹妹,要火要火啊!
我只想说我被演女主妹妹那小姑凉萌得找不着北 这就是个活天使阿阿阿
无聊死了
最后还是温暖的~假小子很帅,妹妹简直萌爆了~\(≧▽≦)/~
1.她妹太好看了 2.假鸡鸡好可爱 3.难道不应该是个微电影有必要拖80分钟?
看了好些讲小孩对同性的认知的片子,这部不算惊艳不算刻骨,只是淡淡的讲述劳拉开学前的故事。说实话~没有带给我什么深刻认识。
很细腻,很有爱,孩子貌似都是天生的演员,那么多表情特写被这小萝莉拿捏的都很好。片名就是剧透,没有评判也没有立场,其实只是安静地讲童年和成长。
果然不适合看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