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Demasiado Grande Para Falhar,Grande Demais para Quebrar

主演:詹姆斯·伍兹,约翰·赫德,威廉·赫特,艾米·卡尔森,托弗·格雷斯,辛西娅·尼克松,凯西·贝克,爱德华·阿斯纳,保罗·吉亚玛提,蔡斯·凯利,托尼·夏尔赫布,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大而不倒》剧照

大而不倒 剧照 NO.1大而不倒 剧照 NO.2大而不倒 剧照 NO.3大而不倒 剧照 NO.4大而不倒 剧照 NO.5大而不倒 剧照 NO.6大而不倒 剧照 NO.13大而不倒 剧照 NO.14大而不倒 剧照 NO.15大而不倒 剧照 NO.16大而不倒 剧照 NO.17大而不倒 剧照 NO.18大而不倒 剧照 NO.19大而不倒 剧照 NO.20

《大而不倒》剧情介绍

大而不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饰)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为拯救全球经济,摆脱金融困境,不仅保尔森倾尽全力,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姆·盖特纳等人也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伦·巴菲特(爱德华·阿斯纳 Edward Asner饰)、投资银行家、英国监管机构以及几乎所有的国会议员都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大战中。 本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改编而成。影片荣获2012年第69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及最佳男配角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监禁区域LevelX我家的女仆太烦人了!红书召魔陈情令麦吉的计划大宋北斗司雷横与朱仝咖啡间疯云第三季眼镜部对决衣橱里的她1非常案件军舰少年基加利的鸟儿在歌唱新娘十八岁嫉妒黑暗空间复仇之角1428虎胆龙威4盲人阿清重获光明之旅拜拜母亲节千洞岛抗倭记高桥留美子梦幻剧场犬夜叉特别篇黑色铁碎牙女男变错身怒海狂蛛下山饭爱你如诗美丽鸡皮疙瘩2:闹鬼万圣节

《大而不倒》长篇影评

 1 ) 经典台词摘录

Michele Davis: I hate to do this right now, but I'm gonna have to have a press call first thing, and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m gonna tell them.Neel Kashkari: Tell them Lehman exacerbated A.I.G., the simultaneous payouts of C.D.O.s and credit default swaps put catastrophic pressure on……Henry Paulson: Go back further.Neel Kashkari: The global pool of investment capital……Henry Paulson: She has to do this in English. Start with the homeowners.Jim Wilkinson: Okay okay, here's how you explain it —— Wall Street started bundling home loans together--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nd selling slices of those bundles to investors. And they were making big money, so they started pushing the lenders, saying, "come on, we need more loans. "Henry Paulson: The lenders had already given loans to borrowers with good credit, so they go bottom-feeding. They lower their criteria.Neel Kashkari: Before, you needed a credit score of 620 and a downpayment of 20%. Now they'll settle for 500, no money down.Jim Wilkinson: And the buyer--the regular guy on the street--assumes that the experts know what they're doing. He's saying to himself, "if the bank's willing to loan me money, I must be able to afford it." So he reache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e buys that house.Neel Kashkari: The banks knew securities based on shitbag mortgages were risky.Henry Paulson: You'll work on "shitbag."Neel Kashkari: So to control their downside, the banks started buying a kind of insurance. If mortgages default, insurance company pays--default swap. The banks insure their potential losses to move the risk off their books so they can invest more, make more money.Henry Paulson: And when a lot of companies insured this stuff, one was dumb enough to take on an almost unbelievable amount of risk.Michele Davis: A.I.G.Jim Wilkinson: And you'll work on "dumb."Michele Davis: And when they ask me why they did that?Jim Wilkinson: Fees.Neel Kashkari: Hundreds of millions in fees.Henry Paulson: A.I.G. figured the housing market would just keep going up, but then the unexpected happens.Jim Wilkinson: Housing prices go down.Neel Kashkari: The poor bastard who bought his dream house--the teaser rate on his mortgage runs out. His payments go up. He defaults.Henry Paulson: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tank. A.I.G. has to pay off the swaps--all of them,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Neel Kashkari: A.I.G. can't pay. A.I.G. goes under. Every bank they insure books massive losses on the same day. And then they all go under. It all comes down.Michele Davis: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 And what do I say when they ask me why it wasn't regulated?Henry Paulson: No one wanted to. 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Jim Wilkinson: You'll work on "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

 2 ) 危机反思录(二)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为主角,以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要人为应对金融系统崩溃而斡旋并做出决策的故事。

主人公保尔森要解决全美乃至全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问题,他面对的烂摊子包括投行的鳄鱼CEO张着血喷大嘴吃肉上瘾,投资者信心像大笨象跌下悬崖一样拉不回来,国会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一样斤斤计较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民众则都准备好了起义的工具随时要起来埋葬华尔街。

这简直就是一部恐怖片。

面对困境,保尔森的起承转合是:起先市场持续走低,华盛顿就让雷曼破产,给公众信心,政府不会对华尔街手软;承接而来的是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高盛撑不住了,摩根撑不住了,美国撑不住了;聪明的盖特纳想到了一个转机的办法,让银行合并,给市场信心,但鳄鱼不喜欢交朋友;于是乎他们只好继续跟银行贷款,用更大的资金激活疲弱的市场,终于解决了危机。

这又是一部悬疑片,每个人都在问怎么办,每种传统的方法都相继失效。

在故事的高潮处,保尔森向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女士,深情地来了个天主教跪礼,法案一波三折最后通过了,银行家被关在一个屋子里研究政府给的钱要不要拿,这真的像是一出喜剧。

这部电视电影,是HBO电视台在2011年5月份播出的特别制作。

影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畅销书改编,这本书在2009年霸占非虚构类作品榜首六个月之久。

作者本人在影片中也作为记者露了露脸。

修复系统撞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买保险就撞了。

信用卡刷爆不可怕,可怕的是信用透支上了黑名单。

金融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中丢了工作,丢了名声。

出来混都知道,能处理危机,那才是能力。

股市交易的是公司红利,期货交易的是未来预期,这些天才的发明首先极大促进了商业文明,然后才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财富分配。

显然有钱赚的地方,马上就会吸引来资本。

当投机资本入场交易的时候,风险才应运而生。

当金融市场不停被交易资金推动,被多空较量操纵的时候,这个天才的发明是否已经背离了最初的设计不得而知。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当更聪明的游戏者设计了保护风险的衍生产品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依托实体经济的产业预测模型,而是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轮盘游戏了。

这个大轮盘公开摆在华尔街上开始赌博。

这里赌上了最聪明人类的大脑,这里赌上了人类未来的思想和创造力,这里还将继续赌下去,这里必然还会赌得更多更大。

每当有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天气恶劣、地震海啸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丑闻曝光、真相被揭露的时候,发生危机。

每当电脑死机、曼哈顿妓女罢工的时候,发生危机。

很多人一开始都想不通,为什么对风险产品进行保险,对保险进行再保险,这样完美的系统怎么还可能出现风险呢?

影片里保尔森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傻逼的”保险公司AIG,无节制地给众多投行的有毒衍生品进行了承保,为的是收取管理费,那可是数十亿的钱啊。

所以一旦AIG破产,其他投保的银行也将同时跟随。

那将绝对是一场灾难。

这个系统的基础是货币,而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说到信用,那就很简单了啊。

一张信用卡刷爆了,用另一种的额度还上,另一张额度到期,用第三张补上,每次只要经济危机,办张新的信用卡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张信用卡,大众用来贷款买房子,投行用来交易衍生品,保险公司用来为衍生品保值。

大家都很欢乐,只要MARGIN CALL里面那个家伙没有计算出了真实情况。

这张信用卡,是这场危机的根源。

这张信用卡,也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最终办法。

生活在一个金融系统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感到非常幸福。

如果同时能满足如下几个条件,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将衣食无忧:1,有数家银行愿意办信用卡给我们,这些额度汇总起来够我们一生的消费。

2,银行间还款无手续费。

以卡养卡,无忧无虑。

3,银行不会在有生之年收回授信额度。

事实上,第一个条件理论上已经具备,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在有22家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产品有超过200个,虽然理论额度从1000到无限制,但实际上额度通常都可以达到10万。

第二个条件如今不存在,曾经有几家国有银行为了扩展业务搞过跨行还款免费,但很快叫停。

第三个条件很考验银行的智商,不管国内外,对于退休人员的信用卡发放,都慎之又慎。

介于后两条事实,我们没办法感谢银行,银行家。

他们注定了不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银行系统怎样发达。

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里,我们要想享受银行体系的福利只能做这三种祈祷。

首先要去辛勤劳动,祈祷获取银行的授信。

然后祈祷各种网络支付系统更加发达,能通过各种繁琐的手续避免跨行还款的手续费。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祈祷银行能持续扩大授信额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需要。

最最重要的是要祈祷银行不要在我们周转不灵的时候把我们放上黑名单。

很显然,银行不会那么仁慈。

即使一切顺利,一旦到了6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们的系统也会突然冻结我们的授信额度,于是,我们在下一个还款日到来之前最好死去,否则只能去监狱了。

可以想象,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从哲学上讲,金融危机将是必然存在的。

繁荣与萧条是统一体。

2008年这一次爆发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去追根溯源。

这一次我们发现了华尔街的贪婪。

贪婪的华尔街CEO们,鳄鱼一样,拿着数千万的高薪。

这简直就等同于黑心的养卡公司,他们的高管拿着数以亿计的高薪,这些钱从哪里来?

这简直就等同于每笔信用卡消费,银行都要收取了比2%要高得多得多的还款手续费。

如果不是这些手续费,我们只负担了我们花费的那部分债务,因为这些手续费,我们很快就会万劫不复,根本活不到把200张银行全办完的时候。

现在唯一省心的是,我们根本不用考虑退休的时候授信额度会被银行锁定了。

这时候的华尔街高管们理直气壮,如果降低薪酬,哪怕是不继续增加薪酬,整个华尔街的创新能力就会下降,聪明的大脑就会停止金融产品的设计,美国,资本主义都将失去增长的动力。

不信,你试试?

华盛顿不敢试,谁也不敢试。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当一个卡奴破产的时候,养卡公司黑心的商人绑架了银行,他们说,给他更多的贷款,这样他就能还上之前的贷款了。

银行明明知道这些黑心的商人只是为了收取更多的手续费,但有什么办法呢?

用我们社会主义的一句话:银行是公家的,工作是自己的。

华盛顿即使无计可施,也只好饮鸩止渴,这便是这场危机的解决。

总统干得好也就八年,财长当得好也是八年,危机发生的时候处理不好,才是人生的失败,才是一辈子的事情。

什么一劳永逸,治标治本?

地球什么时候真正和平过?

何况一个金融系统。

真人秀很难记得还有那部影片能有如此多的“现世真人”出现在影片中,而且还都是演员扮演的。

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是故事片中的纪录片,而另外两部讲金融危机的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Inside job和迈克摩尔的Capitalism: A Love Story则被称为纪录片中的故事片。

言下之意是,Too big to fall对危机的描述太纪实感,而另两部则太戏剧感。

即使是美国人,不关心金融领域的新闻,看这部影片也会对各种穿西装的男人一头雾水。

(倒是美国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几个喜剧明星,只是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些喜剧明星一本正经地解决金融危机是什么心情。

)“保尔森”和“伯南克”同时入围2011年艾美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而“伯南克”还入围了金球最佳男配角,不过最后只拿到了个电影演员协会的最佳男配角奖。

看完影片的观众会情不自禁的八卦,两位经常是那样一起吃饭的吗,多少经济决策是两位在吃饭时候商量出来的?

影片中对三位政治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

美联储主席,现实中每次公开演讲都会惊动市场的本·伯南克,讲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

时任纽约储备银行行长的蒂莫西·盖特纳,年轻有为,洞察问题本质。

危机中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秃顶,高大,坚毅,深邃。

威廉·赫特的饰演的保尔森的确可圈可点,大家很有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美国财长威胁投行高管收购雷曼的那股狠劲,被中国财政官员恐吓抛售国债时那种惊恐,忧虑危机夜不能寐起床扔掉安定药物时的坚定,向众议长行跪礼时候的君子坦荡荡。

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根本是保尔森的自传。

但显然,保尔森本人不会同意这个说法,他的个人阅历要丰富得多的多。

在危机面前,连这位性格立体,身材高大的大Boss都那么无助,那么脆弱,观众无疑会十分入戏。

而那些出动都是私人飞机,两个小时前还在千里之外,开口就是十来个亿的高管,相形之下要片面许多。

特别在银行高管们被召集进门开会时,每人一句的评论,更让观众替电视台捏了一把汗,这一不小心可是要吃官司的啊。

倒是每句评论都很过瘾,以保尔森的旁白形式出现。

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是个明星,虽然我曾是他老板,但他现在翅膀硬了。

摩根史丹利的CEO John Mack是个斗士,他以前总是喊着,让我们干掉谁吧。

美林证券CEO John Thain是个自私的家伙,也曾是跟我混出来的。

花旗的CEO Vikram Pandit,没人知道是他在搞花旗,还是花旗在搞他。

另一个让全世界观众都会眼前一亮的角色当然是沃伦巴菲特,出场不多,如同老顽童,但举手投足的淡定,和其他华盛顿华尔街人的慌张恰好形成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

姜还是老的辣,投资还是要谨慎啊。

对于危机,仁者见仁。

这部影片从政治的角度解读了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处理方式。

编剧皮特·古尔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电视制作人,由他编剧制作的电视剧《制毒师》(Breaking bad)曾经横扫艾美奖,金球奖,以及电影演员协会奖。

2012年的美国作家协会奖,则是他本人大丰收的时刻。

通过《制毒师》拿了最佳剧本奖,通过《大而不倒》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古尔德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会选取保尔森作为危机的核心,他的回答是,因为工作经历。

众所周知,保尔森在加入小布什政府之前一直在华尔街工作,而且他本人也正是华尔街高薪的促成者。

在离任高盛之前,他一度是收入最高的人之一。

而且,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关键的CEO大多都是高盛毕业生。

保尔森是放松政府监管的推行者之一,同时又是危机时刻要求政府救助的决策者。

当然,他妈妈并不希望他跟小布什工作。

记者很不客气地问了下一个问题,保尔森在影片中是个英雄吗,影片里有没有恶棍?

编剧的标准答案是: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英雄有时候并不都有壮举,恶棍有时候也会另我们吃惊。

保尔森只是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应该由观众来评价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带来的结果。

很显然,这部以保尔森为主角的影片,即使有豪华的电视演职阵容,也无法将保尔森的个人声誉洗白白。

在Capitalism: A Love Story里,迈克摩尔访问了几个议员,他们质疑在短短的几天内,起草并通过法案,7000亿就贷出了,而且大部分给了保尔森曾经工作的同事们,公众完全不知情。

很显然,这些贷款的一部分,仍然会作为奖金留在高管们的腰包。

迈克摩尔更是发动低收入人群,坚决断供,和银行对抗。

有的社区甚至成立的互助会,想方设法破坏银行收回房产后的再交易,当房子买不去,原来的主人才可以重新占有。

由马特达蒙做旁白的纪录片Inside job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那些有学术背景的人物,都在替资本说话,为华尔街开脱。

危机爆发的时候,却是纳税人来买单。

市场驱动力为什么这些人发生危机的时候要开会,为什么解决危机只能靠这些制造了危机的人呢?

华尔街的危机,跟英国人什么关系,跟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什么关系?

沃伦巴菲特不就四百亿资产吗,为什么所有人都想找他帮忙,又为什么他出手的时候,危机似乎真的解决了呢?

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信心。

这场危机带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市场是有信心驱动的。

市场的信心在哪里?

可能在华尔街高管的私人飞机上,可能在政府的就业数据上,可能在圣诞节前的超市里,可能在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里。

当各大机构短暂共识,长期博弈,市场就会有信心,格局会稳定。

当美国股市上涨,中国股市也可以跟着涨,而不论公司的红利是否分配。

当巴菲特出手50个亿,不仅回带来更多的50个亿,还会带来高盛股价短期6%的回升。

这就是信心。

信心是政府官员表现出来的决心,是保尔森的脸,伯南克的公文包,盖特纳的跑步机。

信心是一种共识。

是监管机构的有作为,是评级机构的客观中立,是媒体专家的正确解读,是交易员的喜怒哀乐。

信心是虚无的,是有史可鉴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影片结束的时候,TARP法案通过了,市场被激活了,占有全美资产77%的几家银行却很快归还了贷款。

他们害怕政府指手画脚,他们更怕奖金会减少。

没有人能证明是7000亿拯救了金融系统,也没有人敢断言没有那7000亿法案市场也会自动修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靠提高信用额度的方式,只会带来危机想续集。

无论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何种程度爆发,也不管到时候是谁在财政部长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说,危机会被解除,系统将继续运转。

只有华尔街人的奖金,不会更少,只会更多。

巴菲特说了,市场先生从来都是错的,他是个疯子,一会儿贪婪一会恐惧,根本琢磨不透。

市场的信心肯定也是个神经头。

千万要祈祷这个神经头不停地上窜下调。

因为一旦他聪明起来,朝一个方向不停前进,那麻烦就不远了。

这次是坏的情况,这些投行都被推到了悬崖前,更坏一点会全部倒下,不但纳税人的血汗钱血本无归,几十年积累的产业格局,商品文明都会被毁灭。

但是下一次呢,如果这些机构全面共识,带着市场疯狂上涨,把所有纳税人的资产往泡沫里带,他们的红利奖金会越来越多,只有更牛的市场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庞大的奖金体系的时候,市场也会一直不停地上涨。

那会是怎么的危机呢?

金融体系的建立,仿佛是一个发明出来的印钞机。

谁会操作,谁就能在社会分配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农业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财富再分配。

在王权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荣誉赏赐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在资本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生产要素获得财富分配的高提成。

而在金融时代,一切规则都不同了。

这些要素复杂,多样,不可控制。

甚至连荷尔蒙都参与进来。

生物学家研究证实,在华尔街,荷尔蒙更加旺盛的交易员,成功率比较高。

那些无名指比较长的人,证明在母体内胚胎阶段荷尔蒙水平就很充足,也将比较聪明。

我们还是原谅他们吧,多花些钱在妓女身上也算是刺激消费。

就像我们抽烟,喝咖啡一样,他们需要毒品和妓女这样的休闲方式而已。

如果他恰好又是你的理财顾问,你不是更应该支持他吗。

这些荷尔蒙旺盛的华尔街人,他们是上帝的宠儿。

他们深信马太效应,肆无忌惮,不会回头。

他们有聪明的大脑,他们经过优秀的教育系统培训,他们接触交易第一线的信息,他们制造并完善交易系统,他们不可战胜。

一旦金融市场确立成为财富的分配的新手段,他们必然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群。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这个时代,也许我们只有祈祷多一些金融危机,多一些市场跌宕,社会的财富,才能从“华尔街”被重新分配出来,我们才会有机会跟那些穿西装的鳄鱼,在人格上做到平等。

上帝啊,让危机来得更频繁一些吧。

要不,曼哈顿的妓女会一直涨价!

 3 )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文末有影评链接)。

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

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

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

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

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图片6>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

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

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图片3><图片2>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

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

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图片1>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

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

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

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

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

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连带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图片4>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

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

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

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

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

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

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

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图片5>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

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图片7>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

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

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相关影评:《监守自盗》--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8>

 4 ) 我眼中的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指的是金融机构太大了以至于其破产倒闭会带来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传导到整个实体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于是乎,不能倒。

整个故事线是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以雷曼兄弟、AIG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事件,以及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过程。

美国一直是市场化最高的经济体,但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先是出手救了贝尔斯登,市场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在接下来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地产公司危机中,美国政府选择了将两大地产公司国有化,而接下来的雷曼兄弟却没这么幸运,一方面是由于其糟糕的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务状况,二是不想再让政府介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选择通过寻找非政府资金并购的方式解决雷曼兄弟的问题,雷曼兄弟董事长先不肯接受巴菲特的报价,之后不愿意剥离房地产相关资产气走了韩国人,英国最后时刻掉链子,最后保尔森只能选择让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的破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又发现了AIG手上高达数万亿的信用贷款的CDS,如果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这些CDS得不到偿付,AIG必然破产,而与之相关的银行将遭受毁灭性打击,纳税人的养老金将损失惨重,现代经济金融是信用经济,而且金融经济之间联系千丝万缕,一旦金融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将立刻传导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会使得整个全球经济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全球经济衰退,所以摆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面前的形势异常严峻,他提出了7000亿的救市计划,想通过政府出资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来控制局面,虽然保尔森强调了当时局面的严峻性,但是救市计划还是未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保尔森团队只得想其他方法,最后选择了向美国九大银行注资1250亿的方式,保尔森此举是为了掩护那些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因为单独注资几家问题银行就是直接告诉市场这些银行资产状况堪忧,最终,在保尔森团队的说服之下,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也选择了接受政府注资,美国金融系统得以止血,信用危机暂未扩散,这为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全球经济的回暖提供了重要基础。

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是雷曼兄弟董事长迪克的盲目自信,在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之际仍然相信房地产市场会好起来,迪克不能根据现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总以为雷曼兄弟还值66美元每股,这使得他接连丧失巴菲特与韩国人的资金帮助,直到破产前夕还抱有政府不会放弃雷曼的幻想,迪克的盲目自信以及不能认清现状导致了雷曼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是保尔森提到现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的基石是信用,这是一个过度提前消费的时代,给了缺乏偿贷能力的人过度消费的机会导致了次贷危机,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是短借长贷,这是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的,当所有的存款人同一天前来取走所有存款时,任何一家银行都会破产,这就是挤兑风险,信用是维持金融体系运转的基石。

以上。

 5 )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1、形式主义 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官方公告宣布政策调整/人事任免,向市场释放信号,一切正在掌握中,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其实往往隔靴搔痒,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费尽力气不得好。

但另一方面,大多事情都不会空穴来风,但凡大方向有些风吹草动,可能代表撕下来已经暗流涌动、波涛汹涌了。

可以选择安详无忧地“被煮熟🐸”,或者选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先发制人🐯”。

另一个形式主义的细节是,议会认为当下面临的困难,不应该是3页纸📄能说明白的。

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我的材料不完整,还有更多能说明情况和扭转乾坤的内容在哪里呢?

”大家习惯性认同长篇大论带来的安全感,起码诚意和仪式感都足了,觉得事情就八九不离十了;在经济形势火烧眉毛的时候,还有需要加长文章的加班加点时刻,不免有些讽刺。

2、独身主义Vs一荣俱荣 一开始鼓励银行两两合作,互相看不惯和毫无合作意向。

需要被接济的银行认为往日彼此风光相差无两,即使要被救,也不应该是平常相同身份甚至更低身份地来;有能力接济的银行认为经济形势不好,平日也不少竞争,而且还不是一笔小数目,没有非必要合作/帮助对方的理由。

接近电影尾声时,9家银行被召集,一开始也都是独善其身的态度,完全没有意识到个体的存亡与市场息息相关,没有人能幸免于难,还时那句话“市场的波动变化将由千千万的市民和银行、企业共同承担”。

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个体、团体的共同努力。

发“灾难财“或见死不救或许终有一天会引火自焚。

3、压力 主人公压力太大了。

《大空头》看到的是金融危机下投资人士如何铤而走险投资成功,这一部看到的是作为公职人员肩上的重任和担当。

首先感受社会的动荡,自始至终承担着维稳社会的重任。

企业经营不善可以破产,银行资金断链可以躺平被接收,似乎都有第一反应不会喜欢的“退路”。

但是公职人员没有,不仅自己身处其中,还得置身事外想到解决方法,别无他法。

致敬。

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像主人公妻子说的那样,不要都压到自己身上,学会释放,做个心理健康不容易焦虑的新青年。

4、关于片名个人觉得也有反讽的意味。

too...to...本身就是太过于……以至于不会怎么,以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

本片名,是一开始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盲目乐观,认为会一直向好,未曾想过会有崩盘的时候。

另一方面,也是9大银行一开始认为战火不会蔓延到自己身上,认为市场/自己不会真正受影响。

P.S.这里也学了一个新词汇 play chicken互相挑战和威胁(以吓倒对方)

 6 ) 大到不能倒, 大到不能救 Too Big to ...

影片开头仅用短短几分钟交代了因政策而火爆的住房市场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级贷款, 顺势引入主角 雷曼兄弟 的当下困境.对于剧情, 我想说我大概不懂, 或者可以略懂一点点(当你从20年走过来到现在, 如果你有做一些投资, 你很难一点都不懂或者没听说过这些事情.)然后剧情引入了沃伦·巴菲特,其实对于巴菲特, 个人并不是很感冒, 可能是因为其被神话的太夸张了. 他的一本书《滚雪球》看了大约1/3, 最后也没能持续看下去. 有时候听到别人在谈论巴菲特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丝丝厌恶, 因为我们身边太多打着"复利"旗号宣传卖所谓的"财经课程"给小白了: 贩卖焦虑的同时用一些歪曲过的理论来把人带偏, 然后教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甚至有些激进的、不合适的操作将人引入歧途. 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野鸡大V甚至都没有持牌.在情形相近的今天, 沃伦·巴菲特会出手吗?美国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 "当一位年届80岁的老人(拜登), 向另一位92岁的长者(巴菲特)寻求建议, 那意味着什么? 答案: 雷曼兄弟倒闭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听起来颇具讽刺意味. 虽然当下情形(由恐慌引发的挤兑)远不能与08年房市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相比, 但美联储近几年来疯狂QE以及高强度的加息无疑加剧了恐慌情绪的蔓延.我有没有投资? 有, 亏损状态, 应该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不是学这块儿出身的, 很多东西不好评价, 也评价不好. 整体来看, 影片颇具讽刺意味, 以下节选一些双语字幕台词供观赏:(可能会在空行之后插入少许自己的看法)00:07没人拿枪放你头上说People act like we're crack dealers. Nobody put a gun to anybody's head and said,“嘿,伙计,买座你没法负担的房子。

知道吗,等你拿到手把它给抵押了,给自己买艘船。

”"Hey, nimrod, buy a house you can't afford. And you know what? While you're at it, put a line of credit on that baby and buy yourself a boat."00:19你想我允许提高借贷比例, 这样他们就能因为举债过度收购一家快要倒闭的银行You want me to allow them to raise their leverage, so they can buy a bank that's about to fail because it was overleveraged?有更好的主意?

You got a better idea?00:31雷曼和在座的各位都有生意往来Lehman is a trading partner for every bank in this room.雷曼的崩溃将波及到每一位的利益Their failure will be a massive blow to all of you.这就是你们的麻烦了This is your problem.我们可以争论事情怎么发展到这种地步的We can all argue about how we got here.违反规定,大量衍生产品交易,迪克·福尔德做了糟糕的决定Deregulation, derivatives, Dick Fuld made bad decisions.我们都有责任。

股市情况非动荡不安We're all responsible.It's a catastrophic mess.政府已经做了该做的。

现在该你们了The government's done whatever it can do. It's on you now.你们来处理,来买单You need to fix it and you need to pay for it.我再说明白些Let me be clear.我会记住那些不愿意提供帮助的人We will remember anyone who is not helpful.同样的剧情会不会发生在巴老身上?00:42保尔森有十万员工。

盖特纳有两百名律师Paulson's got 100,000 employees. Geithner has 200 lawyers.该死的克里斯·考克斯手下三千人Frigging Chris Cox has 3,000 people.任何一个混蛋都没拿起电话Not a single one of those assholes could pick up a phone,打给英国佬,问问是否交易能行call the British, find out if there was a deal to be made在花一周末时间来逼迫我们出资之前?

before they spend the weekend sweating us for cash?00:43雷曼同意提出申请了吗?

Did Lehman actually agree to file?克里斯,联系雷曼Chris, call Lehman.确认一下Make sure they file right now.的确该确认下Absolutely.这两段对话说明了当时的美联储完全在状况外当事情再无挽回余地时, 财政部长想的是赶紧公布避免股市恐慌情绪下的暴跌, 而证交会主席还在考虑美国政府的角色定位00:50你需要在新闻发布会以这个为基础发言So you need to build on thi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为了雷曼我们竭尽所能了The story is we did everything we could for Lehman.- 我们尽力了。

- 结论就是...-We did. -And the takeaway is...不会再有财政救助No more bailouts.00:53人们给吓坏了。

拿不到钱People are freaking out. They can't get their money.不是投资人,是客户Not investors, clients.假如客户觉得他们在雷曼的资金是危险的If customers think their money wasn't safe with Lehman,他们不会再信任我们they're not gonna trust us either.也没人会和我们做生意了No one will do business with us.这里的clients, 应该就是指储户. 00:53丹和穆迪公司谈了。

他们今晚就会下调AIG的评级。

Dan spoke to Moody's. They're downgrading AIG tonight.穆迪(Moody)评级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评级机构之一, 其评级结果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在今天(2023/03/20), 穆迪将第一共和银行的评级下调为B2(即垃圾级)00:54你同意雷曼破产,汉克,这错误简直太可怕了You allowed it to fail, Hank. It was a horrifying mistake.对欧洲也会造成惨重的影响It is having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all over Europe.AIG更甚And AIG would be even worse.欧洲银行和AIG也有大量的接触The European banks have tremendous exposure to AIG.我们得确认你没有在行动上失信,就像对雷曼那样We need assurance you will not fail to act, as you did with Lehman.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了It is not just an American problem.雷曼事件持续发酵, AIG(美国国际集团)也深受影响, 事件进一步在欧洲各国发酵00:57从这个时间戳开始的台词基本上就用大白话把次级贷风波重述了一遍, 内容太长我不贴了, 建议你去看原片以下是我的简单理解, 可能有错:银行等金融公司打包出售CDOs, 由于担心这些打包的贷款出现违约, 就开始买进保险, 类似于对冲, 如果贷款出现逾期/违约, 损失由保险公司赔付.而AIG就是出售保险给银行的一方.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基于美国楼市的蓬勃发展, 即违约数量少:1. 如果没有产生违约, 保险公司赚钱2. 如果产生违约, 保险公司赔付, 但由于用户基数效应, 保险公司总体还是赚钱为什么楼市看好违约数量少:因为没必要, 只要房子还值钱, 可以变卖不至于断供, 楼市向上情况下变卖基本也不会亏所以当楼市泡沫成为当时的共识时, 断供潮就会出现, 随之而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就是为什么剧中要救AIG, 原片台词也有提到.01:03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是有足够的存款库存There's not a bank in the world that has enough money in its vault来支付存款人的。

一切都建立在信任之上to pay its depositors. It's all built on trust.若是其他银行不再信任他们,收回同业拆借资金If the other banks stop trusting them, if they pull back on interbank lending,几个小时就全完了it's over in a matter of hours.它太快了根本无法阻止And from there it goes too fast to stop, a run,不只是这一家银行,他们都这样and not just on one bank, I mean on the whole system.平民思忖着,“我的钱安全吗?

”And average people wondering, "Is my money safe?"他们也开始把钱取出来They start pulling their cash.然后,自助取款机前面就排起了长队And after that, lines outside the banks, smashed ATMs.几周后A couple of weeks,商店没牛奶卖了there's no milk in the store.同业拆借相当于借钱周转, 也是要支付隔夜利息的. 但更要命的是当恐慌情绪持续, 取款的人增加, 银行的钱不足以支付时, 就需要变卖银行做的一些投资, 而当存在一些未到期的投资时, 就需要另外一笔钱来把这个窟窿堵上; 又或者是需要将一些进行中的投资赎回, 这其中产生的亏损差额就只能是银行本身来承担.01:12我用我整个学术生涯I spent my entire academic career由于股市的崩溃,大萧条或许已经来临了The Depression may have started because of a stock market crash,但击溃整个经济的是信用的瓦解but what hit the general economy was a disruption of credit,普通公民无法借钱做任何事,去买房average citizens unable to borrow money to do anything, to buy a home,开展生意,在物架上摆货star a business, stock their shelves.信用有能力去构建现代的经济Credit has the ability to build a modern economy,但信用缺失会迅速毁灭掉一切but lack of credit has the power to destroy it, swiftly and absolutely.如果我们不鼓起胆子马上行动的话,1930年的大萧条会重新上演If we do not act boldly and immediately, we will replay the Depression of the 1930s,只是这次会更严重only this time it will be far, far worse.现在不做的话,周一就看不见经济二字了We don't do this now, we won't have an economy on Monday.这是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发言01:35接受防水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后,银行发放更少的贷款,市场继续动荡不安。

失业率超过超过十成,上百万的家庭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并且失去了住房。

银行就是这样, 本质上是生意人, 赚的是利息差.你越有钱, 他们越想要借给你钱, 给你额度 > 你是优质客户, 拥有良好偿还能力;你越没钱, 他们就越倾向于少借或者降低授信 > 信用基于可抵押物---电影整体来说, 没有一些基础了解的话, 可能不太容易看得下去(很多地方缺乏必要的解释), 最后10分钟的背景bgm带的秒针声音让整部电影充满了紧迫感, 但其实我也并没有完全能看明白, 几度暂停去查百度, 知道一点总比不知道要好吧.1h38min的电影, 看了约有2.5h(捂脸)由于这两年对于投资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电影给3星评价.

 7 ) 看完三部金融危机相关电影后的一些随感

从《大空投》的投机者角度,到《监守自盗》的评级机构以及学院角度,再到《大而不倒》的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角度,算是比较完整地了解了08年次贷危机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应对措施和思考。

回到本片本身,片中主要基于汉克保尔森在贝尔斯登被收购后不愿意政府再出钱bail out金融机构,通过强行迫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对AIG重新实施政府bail out,以及对银行注入资金强行拉动市场信心重整经济几个时间点,以及国会对于为何没有提早监控危机的质疑,说明了在自由市场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提前预警和监管,大而不倒的金融怪兽对于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准备金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以及对于评级机构和风险资产的更加严格的监控。

但是,有趣的是,到了2024年,巴塞尔终局的提出本以为是对于本就处于衰落的全球经济周期起到保险作用,进一步限制金融巨头的风险逐利,却在最终屈服于华尔街,将本身的16%准备金要求降低到了9%。

联想到本片too big to fail的标题,以及历史上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政府监管机构的渗透(正如片中汉克和他的团队不少都是之前从GS过来的,又比如《高盛帝国》中浓墨重彩的温伯格对于当时美国政府的深度掌控和影响),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无处不在的regulatory arbitrage。

 8 ) 《大而不倒》影评

《大而不倒》,主要描述了在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濒临崩溃,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焦头烂额,竭力将这场金融风暴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的纪录片。

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将房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并打包形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卖给投资者。

为避免风险,银行在AIG做了保险,把风险转移出去,银行谋取暴利却不承担风险。

因此受信者的信用要求不断降低,很多无力承担贷款的人也被授予了授信,直到房地产市场崩盘,金融体系风险才爆发。

美国五家最大的投资银行中的三家美林、和贝尔斯登被并购、雷曼破产;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了(新世纪金融);“两房”和AIG因濒临破产,政府不得不注资接管等连串反应惊心动魄的事件。

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而信心是很脆弱的东西,金融市场一夜就可以变天。

如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估价从每股77.32美元,短短几天到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摩根大通银行并购;从里根、克林顿、布什当政期,都对监管有所放松,布什更是提倡发展房地产;而危机来临时政府是否可以干预经济和投资也涉及是否合法。

政府否有必要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们兜底,救的话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以后他们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冒着高风险谋取利润,如果失败了,纳税人将会为他们埋单;但是不救的话金融市场可能会产生系统性的崩溃,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美国政府还是做采取了救市的纾困行动,应了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9 ) 并非诺曼底 大银行倒在小银幕中

翻译自《经济学家》杂志May 26th 2011 | NEW YORK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关于金融危机的著作中,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受关注者之一。

不过,这部《纽约时报》记者所著、描述雷曼兄弟的倒闭及其所引发的风暴的书厚达640页,有人打趣说,有些“大而不读”(too big to read)了。

现在,HBO为那些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准备了一份数码版,将《大而不倒》浓缩在98分钟的电影里,由 American TV在本周首播。

迄今为止,讲述信贷动荡的戏剧或影片已有不少,而这部HBO称得上最佳作品(其他作品还包括大卫•哈尔(Sir David Hare)的毫无戏剧性可言的令人失望的《“好的”的力量》(The Power of Yes)以及BBC的剧情混乱的《雷曼兄弟的最后时光》(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该片——不要把它和色情电影《华尔街大营救颂》(tribute to the Wall Street rescue)搞混了——节奏明快、表演精湛,用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危机的起因——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威廉•赫特(William Hurt)饰)及其浑浑噩噩的同事们所面临的救援和彻底崩溃之间的惊心动魄的选择。

为了谋求让该片为自己说好话,保尔森竭力讨好HBO和赫特,甚至还邀请赫特和自己共同度假。

一位内幕人士说,保尔森越是想“摆平”该片,该片的领导就越是提防他。

不过,总体而言,保尔森的形象是正面的,虽然有时候会误读政治气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坏情形中做出了最好选择。

本片包括了所有关于2008年9月的主要时刻:迪克•富尔德(James Woods饰)从万众景仰到千夫所指;雷曼倒闭的混乱周末;还有声嘶力竭跪地乞求国会领导人通过巨型拯救计划的保尔森。

这就像穿着西装认真研读报表的男人(偶尔也会有女人)所感到的兴奋。

华尔街的几乎万劫不复起了一场经济海啸,但站在人的角度看,就没有那么戏剧性了。

这不是《拯救大兵瑞恩》。

一位银行家对一位哼哼唧唧的同事说:“要进美联储,你就得从奔驰车里下去。

这可不是奥马哈海滩的希金斯(Higgins)快艇。

”罗斯•索尔金可不会在乎这个。

据说他写这本书的预付版税就达到了70万美金。

电影版权费的数字则不可考。

他还在这部电影里跑龙套,饰演一位喜欢刨根问底的记者,日薪800美金。

谁说资本主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Finance and Economics 译者 majer 来源:http://www.ecolion.cn/article-1064-1.html

 10 ) 笔记+一些思考

1.第五大投行 贝尔斯登被JP摩根(摩根大通)收购,政府为内尔斯登300亿有毒资产提供担保2.第四大投行 雷曼兄弟 濒临破产3.汉克保尔森 财政部长,前高盛CEO4.雷曼CEO,“雷曼兄弟不是贝尔斯登,我们经营得很好”。

5.房利美和房地美,深陷债务危机,濒临破产,政府救了他们。

6.保尔森叫几家投行CEO会谈,讨论雷曼兄弟的事。

7.保尔森“Let me be clear,We will remember anyone who is unhelpful.”8.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政府想要巴克莱(英国)收购雷曼。

巴克莱洽谈后拒绝,“We don't want to import your cancer.”9.保尔森要求美国证监会主席要求雷曼申请破产。

10.雷曼兄弟董事会投票。

董事会成员全部同意。

11.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破产。

12.保尔森计划接管AIG80%的股权,证监会主席不同意,认为没有任何的紧急立法能够允许政府这样做,上午刚让雷曼兄弟破产。

怎么能晚上就接盘AIG呢?

AIG甚至不是一家银行机构。

(它是保险公司)13.保尔森,“8100万份人寿保险,面值1.9万亿,数十亿教师退休金无处不在,too big to fall,here is!”14.美联储850亿贷款给AIG。

15.市场仍然持续低迷,几大投行摇摇欲坠。

16.政府想要投行和商行合并,让他们CEO对接。

CEO不愿意。

(注:投行和商行是私有的,国有银行只有美联储)17.有人提出政府注资进投行商行,给钱让他们借出。

18.禁忌话题,不能把政府变成股东。

也不是共和党作风(主张大市场小政府,和民主党相反)19.财政部提交议案给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申请给投行资金援助。

20.国会讨论,保尔森问下属还有没有其它方案?

下属回答中投公司。

21.摩根斯丹利与三菱达成投资协定。

22.高盛与巴菲特达成协议。

23.国会否定7000亿援助提案。

24.财政部讨论,丹再次提出国家资本注入。

25.国会通过援助提案的修正案。

26.保尔森召见各大投行和商行CEO,宣布购入他们的优先股。

(相当于央行持有投行商行的股票了)27.有CEO问为什么不购入有毒资产?

保尔森:太慢了。

在弄好前,你们都完了。

28.九大银行宣布接受援助方案。

29.财政部初衷是想借钱给九大行,然后九大行放贷出去。

然而,

总结: 相比于《a big short》讲的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过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爆发金融危机后的结果以及美国政府试图救市的全过程。

可以看到中美金融机构的显著不同。

以银行为例,美国有商行、央行和投行,中国有商行、央行和证券公司(相当于投行,如中投公司、中金公司)。

在美国的所有银行中,只有一家银行属于国资,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美国其他的银行如美国银行、美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stanley全为股份制私有银行,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

而中国,几乎所有大型金融机构,如四大行、政策性银行、大型证券公司、城市银行等都是国有控股,部分甚至全国资,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就是因为银行不是国有的,所以这些银行的CEO不怎么配合政府,最后1250亿的资本注入没有翻起一点浪花。

这真是一部极好的片子,从头高潮到结尾,部分地方没看懂,倒回去反复看,引人入胜,酣畅淋漓。

ps.保尔森这个角色演得是真的好,另外,怎么长得这么像白岩松😂

《大而不倒》短评

金融片,拍得很不错,但是总体来说有点流水账,剧情写实连贯,但艺术表现不足。

3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这是剧情片吧?!那本书是小说吧?!顶多加个写实而已吧?!不了解情况的人乍看怎么可能看得懂啊!!

8分钟前
  • 牛排口味的饼干
  • 还行

同样是讲经济危机的,大空头能把故事讲清楚还能把专业知识说的通俗易懂。这个就不行。不是所有人都是财经专家。

11分钟前
  • سبحان
  • 较差

影片如此直观地展现了雷曼兄弟的股票从每股66美元到最后跌停导致公司破产的全过程,以至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本片和《利益风暴》的风格相似,不过节奏更明快,娱乐性也更强,照顾到了我这种对于金融一窍不通的观众。

1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真是不容易美国差一点就崩溃了全剧记忆最深的就是保尔森跟华尔街大佬们开会时说的那句在座的各位加入不帮忙我们会记住你的就差拿枪指着他们掏钱了

16分钟前
  • 投机客
  • 力荐

2/18/2012. 教学片

19分钟前
  • 離。
  • 还行

对2008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做了浅白的描述;但对其背后成因的思考缺乏深度。更不能容忍的是带有倾向性的提问与剪辑,使得影片降格为一个带有明显政治批判倾向的电影。“纪录片”应当忠实记录,而非作为宣传品

21分钟前
  • dadao
  • 较差

美帝国煽情洗白片 除了把华尔街投行的结构展示出来了 并无他意 差评

22分钟前
  • 在云里
  • 较差

人物刻画得不错,还有久违的米兰达。中投几个老板太有中国特色了。

27分钟前
  • 肥羊1号
  • 推荐

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会很难看懂,感觉影片拍摄得还是太柔了,将整个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给淡化了,也把财政部长美化了太多,把它当作了救世主了。可怜的美国民众,利益总是被私有化了,而损失就被公众化。3星推荐...

31分钟前
  • bugz
  • 还行

专业术语和信息量太大了,看得有点吃力,很紧凑的一部纪录片电影

35分钟前
  • 冷血看人生
  • 推荐

“为了让法案尽快通过,我们必须把他们吓得屁滚尿流。“”这个太容易了,我自己都被吓得屁滚尿流了。”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有戏剧性。

40分钟前
  • 商夏
  • 推荐

中国的金融体系才是真正的too big to fail,注入资金剥离不良资产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美国的制度在此有先天缺陷,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恐怕效率要比中国低很多,这将是左右未来金融战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试想如果08年中投真的收了摩根士丹利,我们也能在欧债危机中捞一把。明年美国大选还有好戏看。

44分钟前
  • 东城门
  • 还行

如果没看过《Margin Call》或许能给《大而不倒》3星。

48分钟前
  • massi.huang
  • 较差

介个,真心看不懂,但演员阵容亮闪闪,那就有机会多看几遍吧。。

53分钟前
  • Krazying
  • 很差

这是个向纪录片的妥协,好玩的是,如今纪录片急着表达意见的时候,反而这部剧情片试图保持客观

58分钟前
  • 伏特+
  • 还行

精彩!!!一气呵成,干脆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这个故事就得这么讲,拍的比黑帮片还酷。最喜欢高盛CEO的演技和,长相(喂跑题了吧,怎么又开始关注这些!)但外国片总有一个问题:亚洲人极度脸谱化。片中的韩发展CEO闵裕圣和中投高西庆简直就像一个bug, 人物塑造极不和谐。有时间必须再看原著。

1小时前
  • 杉爷
  • 力荐

金融世界 一体

1小时前
  • kobie
  • 推荐

目前没有看懂

1小时前
  • ceeport
  • 很差

乏味平铺直叙蓝眼睛是唯一的亮点

1小时前
  • 东木森森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