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热门的电影当属印度影片《摔跤吧!
爸爸》了!
影片刻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他突破传统对女性价值的狭隘思维,挖掘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将她们培养成了世界级的摔跤冠军,让她们摆脱了大部分印度女人只能依赖丈夫存活,在锅碗瓢盆中蹉跎岁月的命运。
《摔跤吧!
爸爸》如果这位父亲,循规蹈矩,只教导女儿们学做家务、取悦男人,那么她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变成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
长辈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对孩子们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近日,由美国队长主演的《天才少女》,从不同的切入点,探讨了同样的问题。
Mary的母亲是个极具数学天分的少女,年纪轻轻就获得很高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她过的并不快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自杀身亡,临终前,她将Mary托付给自己的弟弟Frank,请求他能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平凡的生活,能有朋友、能玩、能开心......谁能想得到,这位令人瞩目的天才,渴望的竟然是平凡。
Mary遗传了母亲的天赋,年仅七岁就表现出过人的数学能力,这时外婆Evelyn出现了。
Evelyn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她将女儿(Mary的母亲)看成是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机器,并干涉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普通社交到私人感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计划。
在这一过程中,她从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感情,更没有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给予尊重。
她剥夺了女儿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让女儿成为了一个除了数学,生活一片空白的怪物,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交际,这也直接造成了女儿的自杀。
Evelyn在Evelyn的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不需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只要管好他们的学业,更体现出一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获得事业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在《醒醒吧!
孩子已经命悬一线,你却还问他什么时候上学》中,以两个高材生在父母高压下,对学业的极端追逐中,最后分别导致精神分裂症和自杀的悲剧,呼吁道:“呵护、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比什么都重要。
”
学业,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个全方面关怀的综合体,人生亦是如此,除了事业,我们还需要亲情、友情、爱情,需要一个个美丽瞬间带来的感动,一次次小确幸之后的满足感......在人生这幢大厦中,这些都和事业一样重要,不可缺少。
Mary的母亲,在临终前表达出的对平凡的渴望,实际就是一种对完整人生的向往,诸如“能有朋友、能玩、能开心”这样的生活,因为被大多人拥有,而显得平平无奇,但对于每一个仅此一次的生命体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体验,缺失了这些经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不会幸福。
Mary的母亲希望Mary平凡,其本质是希望她幸福。
Frank面对Mary出色的天赋,Evelyn那可怕的造梦教育计划又在蠢蠢欲动中酝酿,早就对母亲的教育方式相当反感的Frank,在姐姐去世的刺激下,和其临终受托的责任驱使下,决定与母亲争夺Mary的抚养权。
法庭上,围绕着谁才是更好的监护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本质其实是两种教育理念、两种人生价值观的博弈。
影片虽然批判了Evelyn的做法,但依旧肯定了学业、事业的重要性,仅仅否认了学业等于教育、事业等于人生的极端思维。
最终Mary在Frank的监护下,开始了针对天才的专门课程,既保证了天赋的开发、学业的进步,又不至于丢失孩子应享受的童年。
天赋,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它应该为你的人生服务,成为你人生辉煌的一部分,而不是让你屈就于它,而丢失了所有生活的乐趣,变成你的噩梦。
Frank告诉母亲Evelyn,姐姐早就取得研究成功,但她嘱咐,成果必须在Evelyn死后发布,这番嘱咐中,包含着深深的怨恨,她不想让母亲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胜利了,而Evelyn也在痛哭中,感悟到,早在女儿去世之前,自己已经失去了她。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教育天才的故事,但从教育理念到人生价值观,都具有普遍意义。
个人认为,尽管《摔跤吧!
爸爸》在中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中国更需要《天才少女》这样的影片。
印度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下,这部影片对女性也能拥有自己事业的宣扬,显然对印度社会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在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幅提高,女孩子很少因为性别,无法受教育,女性的就业率也非常高,大多家庭都把女孩和男孩一视同仁的进行培养,所以这部片子对中国社会的意义,相对就小的多。
《摔跤吧!
爸爸》与此同时,像《天才少女》中,Evelyn这样的中国家长,倒是遍地开花,尤其是80后一代开始为人父母后,更是越演越烈,大幅提高的收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年轻的父母们,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于是很多孩子开始辗转于各种五花八门的学习班、补习班之间,一个平凡的童年,则成了奢侈品。
参加奥数培训的孩子童年的缺失,让孩子没有幸福感,而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全方位掌控,也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机会,而难以真正成长,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是巨婴国,因为在推崇家长制的中国,大部分中国人心智的成熟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熟。
于是,你会看到凡事过问母亲的妈宝男,相亲需要母亲陪伴的女博士。
很多中国人,都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赢了学业、事业,却输了整个人生。
这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扎扎实实地砸中了中国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
如果,孩子连平凡的标准都达不到,如何期待他变得非凡?
所以,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说,是时候多聆听孩子的感受,多尊重他们的选择,脚踏实地的引导孩子全方位的健康发展,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再有的放矢的激发他们的潜能,成就辉煌,也不迟。
其实看这部电影除了获得满满的温馨之外,更让我受益的是男主的与侄女交流的方式,印象较深的是两个场景:1.男主因为Mary看到自己的老师早晨出现他们家里而感到尴尬,就对Mary发了火,说了一些气话,然后Mary就自己窝在床上生闷气,男主过了一段时间来向Mary道歉,请求原谅,mary问她:是不是因为自己让他没有个人的私生活,这个时候男主并没有直接解释说没有,而是说了句:我那个时候说的话就好像你之前因为我没有给你买钢琴而说我是个Bad Uncle 一样2.男主的妈妈为了打赢官司,找来了Mary的生父,官司的细节的不讲了,事后,Mary知道了自己的父亲出现了,而且就离自己那么近,她感到自己是不被需要的,被抛弃的人,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这个时候男主把他们带到了医院,一直等,直到医院里的另一群人,因为接生成功的消息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时候,男主对Mary说,你出生的时候也是那样。
其实,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的是很无力的,因为你还需要有能力将你的情感附在上面传达给对方,但往往接受到的只有字面的意思,所以,能够让对方接受到你的情感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男主在第一个场景里是让Mary,这个七岁的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气话只是对自己的埋怨,是向自己发的火,所有的言语都不曾想伤害她;第二个场景里,男主是通过让Mary直接置身于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中,替代了一切描述的话语,更让人能感受的到试着开始学习这种能力,会有用的
外婆和舅舅的立场即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在提倡人文主义的今天,我们多数人会选择将幸福生活放在首位。
导演刻意将外婆刻画出一种蛮横、强势而自私的形象,也正是呼吁人们接受这种人文理念的感染,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成长中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而非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
最后的结局算是一种和解,Mary没有失去和同龄人相伴的时光,同时也依然拥有在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再次说明这二者之间平衡把握之重要性,借用《壁花少年》小说里的一段话:“我不知道让你的孩子们快乐成长是否比送他们念大学更重要,我不知道和自己的女儿亲近一些重要,还是确保他过的比你好重要。
”最优解当然是二者兼备,但这绝非敲敲键盘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没有孩子的人可能还不容易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那并不是或者并不只是父母的虚荣心使然,想方设法让孩子具备步入社会的足够竞争力是人类本能,怎样克制这种心态,确保给孩子快乐的成长空间,是人们世世代代需要讨论的课题。
马克韦布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糖果色的清新,几部著名电影里都能见到类似的元素——夕阳、剪影,从《和莎莫的500天》里夕阳下男女主在火车上的重逢,到《超凡2》夕阳下大桥上的爱之宣言,再到这部电影里Mary在夕阳下被舅舅扛在肩头的身影。
这种脉脉传递给观众的暖意总能获得我的好感。
而且这些视觉效果并没有让影片显得仅仅是金玉其外。
萝莉颜值逆天,表演更是活灵活现;桃总嘛...这张脸实在是太标致了,让人必须要刻意忽视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角色本身上。
虽说大胡子能帮他把自己的其他角色和美队形象比较容易地分隔开(然而复联3也要留胡子上阵了),但实际上影响了他不少表情变化和情绪上更直观的传达,如果坚持贯彻落实猕猴桃脸不动摇的话,表演方面还需再接再厉。
无论怎么说,很乐于看见他在演艺道路上更多更大胆地尝试。
电影展现了两个极端玛丽聪明,睿智,狡黠,继承了她妈妈的基因。
和弗兰克在小镇上生活的无忧无虑。
但她的聪明,也带来了离别。
外婆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伟人,流芳百世的人。
自己的女儿是天才,让她很骄傲,于是她“剥夺”女儿的所有,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仿佛是一台智能计算的机器,要破解世界难题。
但外婆说,每一个成功的伟人,都是忍受着寒冷走过来的。
外婆考虑到了数学,考虑到了世界,考虑到了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她不想知道她的想法,只想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最终,女儿走了,留下了玛丽。
难以想象戴安在自杀时候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是怎样一种绝望。
弗兰克希望玛丽过普通人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不是只有无尽的演草纸和写不完的数字。
弗兰克让玛丽出海,养猫,和朋友玩,上普通学校,尽管玛丽表示不想去,但也强制去,让她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弗兰克,是“剥夺”了玛丽的天才基因,千里马也可能因为没有遇见伯乐而日行百里。
最后的结局,综合了以上的两种,可以说是大团圆了。
那我们呢?
我们想以什么方式存在于世界?
以父母的安排?
还有众生的走向?
亦或是自己的梦想?
普通人还是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既然父母安排的路好像不错,那就走吧,反正也没什么想法。
我们这一代,缺少勇气,缺少失败再来的勇气,因为怕失败,那就不要开始了。
因噎废食,便会失去这个世界的多彩了,你不去走走闯闯,不会知道世界多大。
看完电影《天才少女》后,我在不同的几个社交软件上发了同一段话:“我知道影片是希望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快乐,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逼迫学习等等。
只是,看完后,我在想一件事。
最近在很努力地学习游泳,小时候也学过,并没有学好。
有一次在想,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也常想如果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学一点东西就更好了。
也许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成长都是件遗憾的事吧。
小时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乐,小时候如果是放养式的,又希望得到关注的严格训练吧。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
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
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
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
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
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
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
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
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
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
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
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
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
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
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
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
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
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猛然想清楚那个问题,其实,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小时候,或是告诉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在小时候,也不懂得我们喜欢过怎样的生活。
然而,长大后的现在,我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方式的。
小时候没有学好的东西,现在可以再学。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快乐,可以再去创造。
小萝莉颜值和演技都爆表 被小萝莉圈粉啦嘤嘤嘤还有天才少女配只独眼猫 太酷了美队也是挪不开眼 尽管从中间就一直忍不住泪流满面 (开始打官司那里)大家通常都是在结尾感到悲伤 我的泪点也是太低 之前还挺理解外婆的 直到她把小萝莉最爱的猫Fred 没经过同意就送走 绝对不能忍啊 好喜欢日落夕阳在海边的桥段 结尾bgm好好听 最后加一句 美队是个好舅舅哈哈哈哈哈
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玛丽)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弗兰克)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孩子抚养权的官司的故事。
弗兰克本是波士顿大学一名有着光明前途的助教,出人意料的,他放弃了原来的职业,选择成为一名修船工。
弗兰克的小外甥女玛丽面对的,确是母亲的突然离世。
失去母亲的小玛丽开始和舅舅弗兰克一起生活。
玛丽智力过人,却并不好相处。
7岁的玛丽拥有奇特的数学天赋,可以轻松解出高等方程式,刚一入学便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然而失去了姐姐的弗兰克只想让外甥女像其他孩子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于是他还坚持地把玛丽送到普通公立学校去读书。
玛丽渐渐从失去母亲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她开始喜欢上了有朋友、有同学,以及被舅舅宠爱的新生活。
弗兰克和玛丽分享着彼此对生活的认识和体会,在舅舅这里,小天才玛丽第一次体会到当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一天,弗兰克的妈妈伊芙琳突然出现,她是玛丽的外祖母。
在得知儿子将玛丽送到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去读书后,伊芙琳非常生气,她提出要亲自抚养外孙女。
作为一个资深的数学家,伊芙琳希望外孙女能像她的天才母亲一样,继续走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
弗兰克和伊芙琳关于对玛丽的抚养观念产生了冲突,母子二人为了争夺玛丽的抚养权走上了法院。
法庭之上,对峙之下,母子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弗兰克姐姐的死再次被提及,弗兰克认为正是因为母亲对姐姐偏执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姐姐一味追求在数学上的成就,导致她在生活上的不幸,最终选择自杀。
伊芙琳却认为,作为一名极具天赋的数学家,女儿戴安理应追求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不应埋没自己的天赋。
当母子儿子经过一番真正坦诚的交流后,他们才发现,两人对彼此的生活是如此不了解,而他们所秉持的生活理念,也是如此截然不同。
原来,弗兰克正是因为看到姐姐的生活状态,他才放弃了自己原来在学术上并不热切的追求,选择从事一份更简单,但自己却更热爱的职业。
弗兰克的话触动了伊芙琳,当她再次回忆,她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生活也知之甚少。
这一次,对弗兰克和伊芙琳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玛丽的抚养权展开一场争夺了。
弗兰克在跟母亲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终于醒悟,明白了自己的“普通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
于是,在经历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送玛丽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享受生活。
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冲突,难以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所以结局给了一个中合。
也算是最理想的方式,特别感人的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小女孩的老师一直对舅舅说要送她去特殊学校,不然只能让她变成普通人,舅舅很欣然说一句,那就把她培养成普通人就好了。
第二处是有个人问小女孩觉得舅舅怎么样,小女孩说舅舅有很多臭毛病,但是舅舅是个好人,那个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舅舅在我展现天赋之前就开始照顾我爱我了。
本片很好地展现了美式价值观:快乐教育>>>精英教育;也很好地坚持了美式政治正确:白人精致利己冷漠,黑人热情善良真诚,为了固化人设,连双方律师都要设置成“海尔兄弟模式”:)好吧,对我来说本片最大的价值大约是欣赏漂亮小女孩,以及了解英美抚养权案件庭审过程,但所谓的程序正义最终把小孩送进一个不负责任的寄养家庭这点也是挺黑色幽默的。
顺带一提,漂亮小女孩X中年大叔的每次肢体接触都让人警铃大作,不是我过分敏感,实在是有欧美影视圈隐性恋童倾向PTSD。
我注意到了两处细节非常动人。
一次是当玛丽因得知亲生父亲从未来找过自己而伤心哭泣时,舅舅带她去了医院,让她目睹了新生儿降临到这个世上时全家人都为此欢呼雀跃的温情场景。
那是多么令人高兴感动的时刻啊 “That's how it was when you were born.”“This happy?”“This happy.”那一段电影镜头放慢,音乐响起,小女孩懂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周围人的爱,于是跑去为那些陌生人祝贺。
那一场景真的太温情太动人了。
不得不说,舅舅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有智慧很高明。
另外,当舅舅发现小女孩的独眼猫被卖并且将要被注射药剂以用来做研究时,他及时将它救回来,与此同时,他还带回了另外两只将有同样命运的猫。
那一刻,让人感受到了舅舅身上那人性的光辉,觉得特别温暖感动。
拍的蛮甜腻的。所谓天才少女,一定要既知书达礼,又古灵精怪;既天真无邪,又早熟叛逆。这点倒是和琼瑶一脉相承。
请问那个长的像李维嘉的女主,是导演哪里淘来的....戏外竟和美队有一段情?What?为什么不找我来演女主,我可以为艺术献身啊,和美队激情戏完全可以长镜头纪实风啊....越看我桃越好看,快娶我吧....#我老公的电影,无条件五星#
这么平庸的影片竟然有8.1分,豆瓣这是怎么了?都是因为美队打了感情分吧。可惜美队留了胡子,我完全不认识。天才少女的母亲中间名叫艾琳,艾琳·艾德勒——福尔摩斯之波西米亚丑闻乱入~
普通。
编剧的语文水平和女主一样处于小学一年级水平吧,所以写出来的哲学教授都可以找个健身教练来演
女孩很漂亮也很可爱,美队帅,剧情有些无聊,就是为了争夺天才女孩抚养权,天才的点并没有很明显
两个学派的战争,也是世纪之战,根本没有对错,只有谁胜谁负。
只觉得结局很突兀
北美本年度目前票房排第一的独立片就长这样,笑死人。剧本简直放飞自我的乱来lol 台词也尴尬死了,一个privilege white people的故事还装模作样找了一堆非裔当人肉背景,科科
不是所有人都有天赋、能去解决“千禧年大奖难题”,但也不是所有能解决的人都要选择放弃好好生活去解一个数学难题。
超级英雄变体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内核有点像I am sam,轻松的、完成度高的故事
被电影上映前的预告片轰炸到已经可以背下台词,预告片也基本上透光了所有剧情。中高质量暖心小品。
故事很平,满满的标准套路,不妨碍还是会想看啊~人生鸡汤需要定期补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简单却惊喜的一部片,不止故事好,包括小萝莉在内的几位演员都表现抢眼。现实中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成为天才,而美队饰演的舅舅却希望自己的天才外甥女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家长们真应该组团来看这部片啊。另外,美队哪像当过哲学教授的人啊,体育学教授更像吧。
像个中规中矩的电视剧,缺少电影质感;基因决定一切,拗是拗不过的,不服不行;他们在所有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差的,无论孩子跟着舅舅还是姥姥,都优于跟着一个陌生家庭吧;在舅舅这,孩子也还是成不了一个所谓的快乐的普通人,那孩子的基因就不是个普通人的基因啊;从这个意义上说,姥姥倒是更现实
美国式文化,美国式教育。
喜欢独眼猫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自己未完成理想的工具。小女孩甜过小赫敏,镜头很美。
好扯。。外国也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