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欧洲历史喜欢 基本史诗片都会看 哪怕分不高还是下了8g蓝光 此罗宾汉虽然是戏说 但也没说的激动人心 连以前角斗士一半都达不到 更别说勇敢的心了 所谓侠盗罗宾汉劫富济贫是电影结束后的事情了 法军登陆地点居然那麽容易从个小兵口中知道欧洲人不讲谋略麽 诺曼底登陆情报战多精彩 之前看了天国王朝也很平淡 怎麽英雄都不雄了 不过制作是很好 说起制作欧洲人打仗貌似几百人就小仗开打了 城邦战甚至打个城堡国王居然战死 真不爽放在同时期的天朝 没个十万兵马你好意思开战麽 剧情画面都不再优秀了 听说好莱坞要拍秦始皇 有点期待
我去影院看《罗宾汉》,第一是冲着罗素·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这对英雄美人;第二是冲着奥斯卡提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执导水准;第三则是罗宾汉这个民间故事本身。
从观影回报来看,它们也随着我的期待顺序依次递减:故事比较乏味;斯科特功底仍在却毫无突破;英雄未老,美人依旧!
只要你未满四十岁,西方绿林好汉罗宾汉的大名想必你定会有所耳闻;尤其对年轻一代人来说,即便你不爱阅读,没看过吉尔伯特或者大仲马的《侠盗罗宾汉》,迪斯尼和NHK的相关动画片却肯定看过一些。
在我印象中,这位出没于舍伍德森林,以“劫富济贫”著称,广受下层平民爱戴的侠盗义士,是西方中世纪骑士制度和“骑士道”的反叛者,他的平民身份,他热爱自由自在的天性和诸种无私的义举都使他更接近于东方武林中半虚构的侠义精神。
由于他的赫赫威名,又或许是因为改编一个民间故事不需要付给“原作者”版税,罗宾汉也是好莱坞银幕上的宠儿,早期的“好莱坞皇帝”道格拉斯·范朋克,经典好莱坞时期的埃罗尔·弗林,以及新好莱坞时期的凯文·科斯特纳都曾在电影中扮演过罗宾汉。
不考虑导演的执导水平和演员的演技,就故事和罗宾汉这一人物本身而论,斯科特—克劳版的罗宾汉是最乏味最名不副实的一个。
这位罗宾汉既不生活在绿林里,也没见他“劫富济贫”,在追随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进行第三次十字军远征失败归来的他,不久便陷入到自身的“家庭罗曼司”之中:他要寻找自己的父亲。
果然,他父亲绝不是普通人,而是中世纪自由民主的先知式领导人。
于是,好端端的一个绿林好汉,在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叙事下,成了一个开明的“资产者的儿子”,他身上所肩负的不是侠义道,而是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开辟政治道路。
可能在许多影迷眼里,今天的雷德利早已不是当年拍出《异形》、《银翼杀手》和《角斗士》的斯科特了,他近几年的电影再也没像那三部电影一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当然,《银翼杀手》是后来才得到承认并被加冕为经典的。
他现在的电影仿佛陷入类型的泥潭和创意的真空中。
罗宾汉就是这样,除了在场面和细节的细腻程度上够得上标准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准之外,该片还真没多少新鲜的创意和让人耳目一新之处。
就一部动作大片不可或缺的集体战斗场景而言,《罗宾汉》中的攻城战以及最后那场诺曼底登陆似的海边对决也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大家早已在《角斗士》、《特洛伊》等电影中看到过几乎雷同的场景。
甚至罗宾汉这一人物的外形和动作表情上,与同是克劳主演的角斗士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今观众的口味已经被好莱坞喂养地异常挑剔,人们已不倾向于为一部仅仅改了下名字的“旧电影”随便买单了,《罗宾汉》在票房上的失利似乎很好理解。
尽管没有看到我喜欢的那个罗宾汉,没有能够通过电影重温一下儿时对那位好汉的记忆,尽管电影拍得一般般,我对克劳和布兰切特这对男女主人公还是相当满意的。
许多人对克劳的印象都停留在了他饰演的角斗士上,而我对他印象则源于《洛城机密》这部著名的当代黑色电影。
电影中那位内敛、冷静、强悍而内心又充满柔情的L.A.P.D(洛城警探)实在堪称当今好莱坞电影中最具男子气概的形象之一。
这次克劳饰演的罗宾汉虽然并非什么有深度的角色,演员身上的气魄和风度却不减当年;让人有英雄未老之感!
民间故事罗宾汉中的玛丽安是一个女仆,电影中饰演玛丽安的布兰切特确实在等待丈夫归来的那段时间里在田间劳作,俨然一副农妇形象。
但饰演过伊丽莎白女王和《魔戒》中的精灵女王的布兰切特身上有着一种掩饰不住的贵族式优雅,这份独特的风度甚至能让她在敌人面前显示出尊严。
如果说电影中的罗宾汉颠覆了以往的形象,那么配合着这种“颠覆”,玛丽安也需要随之改变,布兰切特赋予玛丽安的气质又正好与化身为主流正统派英雄的罗宾汉匹配起来。
由于这种匹配,布兰切特使玛丽安活了起来,玛丽安也让布莱切特的美丽持续地焕发了出来。
在英国的传说中,罗宾汉的名字是极为响亮的。
关于他的故事并非史实,不过英雄通常都是夸张或者虚构出来的。
他的传奇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说在12~13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英格兰的理查王被俘,留在国内的约翰王子趁机篡权,拒绝赎回理查王。
而与他狼狈为奸的诺丁汉郡长也趁机强占了忠心于理查王的罗宾汉家的领地,更试图染指他的心上人玛丽安。
罗宾汉被迫躲进舍伍德森林,以此为基地,领导一支农民起义军到处劫富济贫,最终成功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王子等人的阴谋。
反正罗宾汉的故事也是英国民间传说,所以电影与传说不符的地方我也就不说了。
罗宾汉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神箭手,但是在电影中,除了片头和片尾稍微秀了下箭术外,其余时间竟是骑着骏马拿着长剑或是榔头冲锋陷阵。。
最后就是怨念无比的海滩战役了,英国哪里来的那么多马?
骑兵有马是正常的,但是弓箭手居然也人手一匹马!
一群人骑到悬崖顶再下马开始展示英国长弓手齐射密集打击的威力,虽然也没怎么展示出来。
好吧,这也就算了,但是紧接着又跟来一帮小屁孩。
上帝啊!
他们居然也个个都是骑马来的!
首先,这么多数量的马是怎么来的?
其次,要怎么在两天内聚集这么多马?
再者,那些士兵怎么也个个都会骑呢?
那个时候的士兵可大多都是临时征集的农夫,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根本没有马,又怎么指望他们会骑马呢?
顺便说一句,那个小屁孩头头很吊啊,拿着两把匕首顺秒3个全副武装的法国士兵。。
要不是看在最近迷中世纪的份上,给个2星就不错了。
这是一部纯粹的烂片,充斥着牵强、巧合、矫情和无中生有的革命符号。
如果放在电视台播出,唯一可以与它竞争的就是更无聊的广告了。
以下片断是唯一能引起我兴趣和回味的:国王的爪牙到诺丁汉去张贴禁止百姓收留罗宾汉的布告,但苦于找不到一枚钉子来钉它。
突然,一支箭嗖的飞来,——或许正来自罗宾汉——,把布告牢牢的钉在树上。
我不是罗宾汉,我没有百步穿杨的绝技,只能写下如上的文字,把它们一起钉在豆瓣上。
雷德利·斯科特,罗素·克劳,这对由《角斗士》名声鹊起的黄金组合再度联手,翻拍英国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奇故事。
缺少了《角斗士》荡气回肠的史诗气质,也比不上《勇敢的心》催人泪下的感染力,《罗宾汉》是一部风格杂糅的电影。
幸好恢宏的战争场面和演员的出色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这部“中庸”的史诗巨作,使影片成为了一部不枉你爆米花钱的科教娱乐电影。
【绿林好汉的成名史】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让导演斯科特有充分的时间讲“新版”的罗宾汉故事。
尽管对所谓“史实”做了较多修改,但考虑到罗宾汉本来就是个传奇故事,几百年口口相传难免添油加醋,为了电影拍摄需要重新创作一个新的荧幕形象也无可厚非。
影片中的罗宾汉故事大致如下。
(不想看剧透的读者请跳至下一标题)十二世纪末期,罗宾汉跟随狮心王理查德一世的十字军东征。
在班师回朝前的最后一仗,因为在言论上得罪了理查德,罗宾汉一行人被拷上枷锁等待处置。
然而就在这时,狮心王意外战死沙场,罗宾汉得以幸运逃脱。
逃亡途中,他误打误撞遇上运送国王皇冠的骑士队,最终为了完成队长诺丁汉君主的遗愿,罗宾汉带着国王的头盔和君主的家传宝剑,搭上了返回伦敦的船队。
顶替哥哥狮心王登上王位的约翰王十分无能,导致国家内外受敌。
此时罗宾汉挺身而出,说服北方叛军停止内战,同时击退了法国侵略者。
深受国民拥戴的他却招来了约翰王的妒忌,被迫躲入林中。
从此,绿林好汉的传奇开始了。
【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战争场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斯科特完美地还原了中世纪战争,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都充满了真实感。
同时,对神射手罗宾汉射箭动作的特效处理也显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他最后一箭的制作上,画面充满了张力。
同《角斗士》相比,罗宾汉缺少了一些史诗电影中男主角的英雄气概,更“平庸”却也更显真实。
此外,谈到影片的“真实感”,剧本功不可没,整个故事可谓合情合理,唯独略显离奇的要数罗宾汉对童年亲眼目睹父亲被害记忆的选择性遗忘,但这并不破坏影片教科书电影般的超强逻辑性。
【罗素·克劳:“角斗士”变“大力士”】近来严重发福的罗素·克劳为本片可谓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减肥效果还算成功,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披着厚重的铠甲,导演还是给了他一个可以秀身材的沐浴镜头。
不过镜头前发福的他与其说像弓箭手,不如说像个大力士。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给了他这么多动作戏,企图将罗宾汉这个“神射手”变成“神武士”。
【多风格导致平庸,高成本票房堪忧】导演斯科特的事业有走下坡路的迹象。
总结他最近所拍的电影多为类型片,尽管制作都很精良,但大都缺乏新意。
再看看他的那些成名作:《异型》是科幻恐怖电影的先驱,《银翼杀手》尽管娱乐性不强但内涵深刻,《角斗士》则更是他事业巅峰之作,无论是观赏性还是评论都称得上既叫座又叫好。
然而近年所拍的《美国黑帮》影片基调过于沉闷,《谎言之躯》尽管真实感很强,但终究没能跳出动作片的常规套路。
同样,在《罗宾汉》一片中,史诗片的情节没能得到更好的渲染,爱情故事只是蜻蜓点水,幽默感也是时有时无,尽管有高投资,但最终的成片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都说史诗电影是最容易赔钱的电影之一,这让人不得不为《罗宾汉》的票房捏把汗。
最终成功与否就要看罗素·克劳的票房号召力了。
时隔十年,罗素克洛不仅添了一身肥膘,军阶也从罗马军团总兵降到了狮心王理查的流氓军队里一个小弓箭手。
可怕的是这弓箭手还满脑子他早丧的父亲遗传的普世哲学,一副硬汉外表偏偏包着一颗悲天悯人的玻璃心。
一脚甩在老国王脸上(他这辈子算是值了……)之后竟然还有胆吐槽国王的屠杀之举,国王与弓箭手之间的短暂对视下,我还以为他要被晋升,转眼天亮他和一干小伙伴被上了枷锁的镜头让我瞬间喷饭:斯科特大爷您这是在拍搞笑片么?
不是第一遍吐槽西方史诗片里的战争场面,虽然看着声势浩大,却怎么看怎么愚蠢,人数少得像过家家,战术简单得像猜拳,两边一字阵对砍,一来二去谁剩下的喘气儿的多谁就开始漫天价鬼吼。
蕞尔岛国,打个上千人的战役就算大战了吧,想想战国时候,破一个城坑杀的士兵就几十万计的,更别提前线打仗的了,那种场面若是搬上荧屏该是何等的壮阔,只可惜中国的导演都不争气,中国的电影公司都是穷逼,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的史诗片把老外吓尿的场景呢。
就像港片的经典桥段一样,狮心王幽幽地说,拿下这座城本王就可以回伦敦了,然后他就被一个守城的小卒一箭射死了。
历史上的理查好歹也是被偷袭射中然后伤口腐化而死,影片里这个无脑往前冲的求死的二逼真是让我吐槽无能。
看多了西方史诗片的观众,肯定会被本片采用的套路剧情催眠,英雄落草或者竖子得志,偶遇贵人忽觉原来自己来头挺牛逼的,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有了一大群拥趸,还顺带抱得美人归,让你不得不怀疑是他的人格魅力太盛,还是天生就是管理大师,怎么人见人爱,做啥成啥。
在这种无聊设定之下,不管主角喊出了怎样振聋发聩的话语,只怕观众都不会买账了,罗素克洛一副常年受了委屈的模样,直面国王要求liberty的时候,气场真是被梅尔吉布森完爆几条街,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导演在借英国英雄输出美国价值观,恍然间站在国王面前的已经不是个绿林好汉,倒像个超级英雄。
传统印象里罗宾汉应该给人精灵射手的即视感,罗素克洛塑造的罗宾汉只给人一种屠夫的粗蠢之感,不像劫富济贫的侠盗,倒像个畏畏缩缩的猎户了。
最后想,蕞尔岛国的确也有蕞尔的长处,狮心王长年征战,诸侯雄起,连国王也敢不放眼里,悲催的约翰王只好在左右威逼下签了大宪章,本片结尾除了国王拒签宪章之外,还是落入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俗套桥段,似有续集之意,但至今不见动向。
狮心王,约翰王所在的黑暗时期,中国这边正是歌舞升平的南宋吧,这一类型所有的电影国王的王宫都像用石头简单搭起来的,破败不堪,现实中的伦敦塔也很大气的,为什么拍出来感觉都没有扬州一座妓院华丽呢。
罗宾汉率众啸聚山林的差不多同时,隔了大半个地球的东方有一百单八将也被逼上梁山,草莽英雄的脉搏,真是息息相通。
比起同为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本片总觉力道不足,完全将重点放在了弓箭手Robin Longstride如何蜕变成Robin of the Hood的,没在罗宾汉落草之后的侠义故事上着墨,情节略显拖沓。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史诗片,有着还原历史的风范,还算合格。
听说罗宾汉临死还射了一箭,叛逆了一世也射了一世,纠集了全英格兰的法外狂徒又如何,改变历史的还是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的领主们。
英雄迟暮,然而千古流芳,这次无需唏嘘。
说起影视圈翻拍经典的热情,中外貌似没多大差别。
我们这儿对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拍个没够,观众也看不烦,每拍一次都能成为热门话题。
老外对罗宾汉题材也堪称情有独钟,20年前凯文·科斯特纳版的《侠盗王子罗宾汉》》还令人记忆犹新,英国BBC电视台的剧集《侠盗罗宾汉》也才刚落幕没两年,好莱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又叫上老搭档拉塞尔·克劳,将这个全球知名的英国古代侠客重新搬上银幕,并赋予他新的传奇经历,将罗宾汉塑造成一个秉承自由平等理念,既反对国王对人民的残暴统治,又在民族危亡之际率领军队抗击法国侵略者的“侠之大者”,使整部影片具备了大气恢宏的史诗气魄。
但是,在好莱坞传统古装战争片日渐式微的趋势下,《罗宾汉》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上都不复以往古装战争片的功力,战争大场面也显得平平无奇,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加上本片在美国糟糕的票房表现,好莱坞古装战争片要想重现《勇敢的心》与《角斗士》的辉煌更是显得遥遥无期了。
《罗宾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雷德利·斯科特上部古装战争片《天国王朝》的续篇,注意看本片结尾字幕动画渲染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有意用片中没有的画面暗示了同《天国王朝》的承继关系。
从剧情来说,在《天国王朝》的结尾,赢得圣城保卫战的男主角在归隐山林的路上,碰上了雄心勃勃带领十字军东征的英国“狮心王”理查。
而在《罗宾汉》的开头,“狮心王”理查从圣城带领败军回国,罗宾汉正是军中一名普通的弓箭手,同样厌倦战争渴望平静生活。
就精神内涵来说,同《天国王朝》的主人公一样,罗宾汉也具有超越种族、宗教与阶级的自由平等精神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对“狮心王”理查滥杀异教徒的行为直言其过,对“天赋王权”提出大胆质疑,坚决反抗约翰王的横征暴敛,为民众争取人权与平等而战斗。
本片其实也算是好莱坞近些年颇为流行的“前传风”中的一员,讲述的是罗宾汉聚啸山林之前的传奇经历——卷入英国王朝更迭阴谋、冒充贵族弄假成真、率军抵抗法国入侵,本片中罗宾汉的故事无疑是各个版本中最具史诗气质的。
罗宾汉的形象不再是凯文·科斯特纳演绎的潇洒不羁的骑士范儿,而是被原成一个具有平实情感的普通人,给人更为真实亲切的感觉。
另一方面,影片虽然给罗宾汉设计了石匠儿子的平民出身,但在思想精神上却“系出名门”,石匠老爸乃是在民众中倡导平等理念的自由先驱,宁死不向王权屈服。
罗宾汉继承父亲遗志,不再是传统故事中劫富济贫的侠盗,而是升华为内抗暴政、外御强敌、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奥斯卡三人组”看似声势十足,都是演绎古装片的好手,前两人有《角斗士》的成功合作经验打底,凯特·布兰切特更是凭借《伊丽莎白》系列誉满全球。
其实,称他们“过气三人组”也不为过,因为所有辉煌都属于过去,雷德利·斯科特连续两部大制作影片《天国王朝》和《谎言之躯》都放了哑炮,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人气和票房号召力也已经江河日下。
这个组合给人老气横秋的强烈印象,对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
影片整体故事和角色关系也没有足够的新鲜感,画面虽然具备雷德利·斯科特影片一贯的凝重大气的美感,表现英国山川河流的全景镜头雄浑壮阔,但故事还是不够吸引人,剧情过了开头的紧凑精彩之后,在中段显得有些沉闷缓慢,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也明显过于沉稳内敛,缺乏生动与激情,两人的对手戏也毫无火花可言。
除了大反派的光头造型比较惹眼以及约翰王的贪婪跋扈个性突出之外,其他配角都显得过于平庸,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约翰王这个反角的塑造更是体现出导演思维的混乱,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家伙都给人标准的“无道昏君”印象,骄奢淫逸、横征暴敛、阴险残忍、外强中干,除了在王太后老妈面前还稍有点人味儿之外,几乎以一无是处,但结尾大战时,导演却又突然安排约翰王“人品大爆发”,一马当先率领英军杀向法军,颇有点他老哥“狮心王”理查的彪悍作风。
估计导演是想让角色性格丰富些,表现他作为英王血统中尚武的一面,最后再用众人为罗宾汉欢呼而冷落英王来个反衬,只是这样一个一贯自私自利的人突然变得如此奋不顾身,转变太大而且之前没有任何铺垫,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近年来好莱坞传统古装战争片呈现日益没落的趋势,如果不是像《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那样披上层魔幻的外衣,都逃不出票房惨败的命运。
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漫画超级英雄大片,以及皮克斯、梦工厂的动画片,对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搞清众多角色关系的古装战争片则不太感冒。
另一方面,如今的好莱坞越发商业,为了讨好观众短平快的观影习惯,极力压缩古装战争片的时长,导致《亚历山大大帝》和《天国王朝》经过删减后出现剧情和人物逻辑失调的缺陷,直接导致剧场版和DVD导演剪辑版口碑大相径庭的状况出现,对票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罗宾汉》更是给古装战争片唱响了挽歌,不仅剧情和角色老套乏味,战争场面居然也敷衍潦草、气势不再。
《罗宾汉》战争场面在大气恢宏方面,比之《勇敢的心》、《圣女贞德》、《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这些传统战争片都要差着一个档次(《角斗士》由于并不算真正的战争片所以略过),战争进程缺乏层次感和高潮,场面调度也略显混乱,精彩程度和震撼力远逊于雷德利·斯科特的上部古装战争片《天国王朝》。
即便罗宾汉的箭术依旧功力神奇,但这对观众来说并不意外,并不能成为吸引观众的理由。
开头英军进攻法军城堡小打小闹倒也罢了,那个城堡小成那样,再怎么拍也打不出《天国王朝》那样的大仗来。
结尾罗宾汉率军击败国内叛军那场戏太容易,叛军几乎一触即乱,束手就擒,没有看头。
看这场戏注意到罗宾汉率军攻来时,还专门给了一个光头反派骑在马上胸有成竹的镜头,貌似对遭遇英军并不意外,早有打算,没想到这么不禁打。
紧接着对决法军的海滩大战也没有战争片应有的起伏和层次感,英军既有地形优势又有士气优势,天上箭雨压制,地面骑兵冲锋步兵跟进,击法军于半渡,优势实在太大了,法军几无还手之力,这种胜负分明的打法有什么看头,还有凯特·布兰切特带领一帮小孩出来助阵这也太扯了吧,看不出有啥必要。
想想《勇敢的心》里面英军骑兵对起义军的压迫感,以及起义军浴血取胜的酣畅淋漓感,《罗宾汉》怎么有的比啊!
战争戏吸引人的要点就在于要先让正方处于劣势,让观众感受到好人命悬一线的压迫感和紧张感,然后再通过正方发挥智慧和勇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将观众之前压抑的情绪彻底释放出来,这才叫跌宕起伏、紧张震撼,大快人心,《勇敢的心》、《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等知名战争片都是这么做的,《罗宾汉》不这么玩,结果只能是把自己给玩死。
战争片什么都可以差,但战争场面一定要拍好,《罗宾汉》连战争戏这个好莱坞传统强项都保不住,看来好莱坞古装战争片在短期内真是无药可救了。
(文/列文)——影评删节版刊登于北京青年报
今天去看这部电影了,先省略郁闷的若干件事,直奔主题吧。
罗宾汉的故事,之前看过电视剧版本的,貌似是初中的时候。
当时罗宾汉已经是绿荫草莽,在森林中窜来窜去,这是罗宾汉留给我最早的印象。
雷利-斯科特导演的几部作品,包括《角斗士》、《黑鹰坠落》、《天国王朝》、《谎言之躯》、《美国黑帮》,都看过了,尤其是古战片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印象很深刻,个人也认为斯科特很适合执导这样的片子。
这一部《罗宾汉》更是实打实的“英伦故事”,也应该是斯科特最为熟悉的故事,应该更有味道。
不过感觉有点……前传。
介绍了罗宾汉落草的由来,介绍了罗宾汉随狮心查理出征、抗击法国人、维护国家统一的故事,最后受迫于国王的“迫害”而选择在森林继续进行游击战。
个人认为2个半小时,无法完全展现导演的才华。
有几个片段,个人认为可能会在导演剪辑版中得以展现:1、四个人从伦敦到诺丁汉的过程中,轮流站岗的场景:这里只是简单的讲了第一个人,而随后的故事就切换到了诺丁汉。
个人假设,可能会有敌人偷袭,然后四人战术小组成功反击。
2、在诺丁汉的部分,one knight和one night的讨论前后,应该会有一段浪漫的故事被剪掉。
3、Robin Hood这个Hood怎么来的,影片没有交代。
4、罗宾汉如何和妻子离开村舍,进入山林的部分,同样没有交代。
由此,个人认为最后部分处理得太草率。
虽然故事是三条主线并进,并在决战中交汇;但是之后的部分,太草率了。
这部电影,颇像《角斗士》的开场部分,在众望所归之下,男主角不免被人嫉妒,这个嫉妒者就是国王。
可惜,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开篇,真正的故事还在后面。
一向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片,再加上史诗元素,之前的我肯定就绕道了。
但暑期档实在没有什么好选的,虽然之前的评分远不如《波斯王子》,但《罗宾汉》毕竟算是大卡司,带着挑剔的心情去看,两个多小时下来,在一片骂声中,我却觉得它是好的,也许不能说杰出,但作为开幕影片还是足以撑起戛纳的场面吧。
《罗宾汉》准确的说来应该是《罗宾汉前传》,因为之前太多的作品都在诠释箭术精准的罗宾汉同学如何在森林中过着人间天堂的侠盗生活,而这个版本却是不遗余力的告诉了我们罗宾汉是怎样炼成的。
虽然从十字军东征说起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过于严肃,以至于让人看到想睡,但这确实显示了电影人的诚意,毕竟在这个档期,到处都是像波斯王子那样,动辄花上亿美元用最华丽现代的方式去讲个古代故事,而《罗宾汉》的整个调调却是向着严肃的史诗片去的,虽然有几个攻城和箭如雨下的镜头我非常不善良的想到《赤壁》,但客观的说,这真是最近难得的正经并且让人不会因此而想笑的电影。
罗宾汉的传说每个人都知道那么一点,所以电影的故事并不是主打,无非是一个本来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在人民民不聊生的时候,一点点显示出英雄气概,最后在当局出尔反尔的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和一帮兄弟在森林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过着自由自在的侠盗生活。
所以在这个相当于被剧透的电影里,第一个让人震撼的是布兰切特大人,不管她演的是什么,一出来射出一箭那个气场已经覆盖全场了,哪怕是个农妇,也是有着女王气质农妇。
也唯有有着角斗士霸气的拉塞尔克罗可以与之较量,否则还真想不到有谁可以招架得住她。
于是看着他们相得益彰的步步走近,这个让我们想起《似是故人来》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感动不已。
本片的配乐是我的大爱,在那个战争不断,生活贫乏的时代,每每有一点点小小美好涌现的时候,总是有轻松愉快,又相当英格兰风情的音乐汩汩流出,灵动又可爱。
罗宾汉和同伴第一次劫盗种子成功的时候,星空下,简单的音符跳跃而出,坐在黑暗中的我仿佛也身披月光,美妙至极。
虽然前半部分稍显拖沓,情节松散,但对我来说,之前的铺垫是值得的。
一个宏大的电影必然不能分分钟高潮的,历史也有让人打盹的时候。
就像看足球,就因为不进才好看吧,要是只想看进球,不如去看斯诺克。
《罗宾汉》是一个关于承诺和自由的故事,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罗宾汉因为一个承诺而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而他也因为不同BOSS如出一辙的出尔反尔多次在被利用后又被逼入绝境。
但他一直坚守着自由高贵的心灵,这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的。
看罢电影,忽然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不守诚信是你的自由,而我还有不被忽悠的自由。
这是一部多少显得有点儿不合时宜并有些另类的电影,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对于古装大片难以支付过多的情感支持,在21世纪的头十年,无数打着史诗巨制的大片接踵倒下,成了很多大腕导演的噩梦,这其中有奥利弗斯通这样的大拿,也有以玩儿人文关怀加场面调度而闻名的本片导演莱德利斯科特。
在观赏这部电影之前,人们一定会不自觉的立起几个标杆跟参照物。
第一,1991年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侠盗罗宾汉》,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制作,有的是儿女情长刀光剑影,成了这类戏说历史动作片的范本。
第二,已经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勇敢的心》,因为他也发生在英格兰,主角华莱士同样是位为名请命的草莽英雄,价值观世界观诉求近乎一致。
第三,斯科特的上一部古装史诗大作《天国王朝》,尽管票房惨败,福克斯过多的干预导致影片整体走形,但之后发行的导演剪辑版终于给斯科特平了反,人们还是在期待一些非常写实化,带劲的大场面继续在本片中出现。
然而这是一部跟以上的参照物都不尽相像的影片。
从节奏上来讲,《罗宾汉》依旧深深的打着斯科特的烙印,沉稳,内敛,在牺牲一定观影感的乐趣下是他对人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元素的交代与营造。
然而本片的整体基调却又是几经转变,三分之一的肃穆,庞杂,波澜不惊,充斥着些许欧陆文艺片的调调,三分之一的娱乐元素,男女主人公间的爱情突进,打情骂俏与可有可无的包袱,三分之一的好莱坞式史诗模式,大对决场景。
无外乎影片在欧美两处都遭遇到了近乎相同的情况:四不像。
在戛纳时欧洲人觉得影片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好莱坞商业作品,等到回了美国本土公映(5月14日全美公映),人们又觉得这是一部沉闷乏味的英雄迟暮之作。
这样的评价尤其集中在男主角拉塞尔身上,当年同斯科特合作的《角斗士》带动了一批这样的史诗影片问世,直接掀起了一股好莱坞史诗复古潮,不过当今天我们再看到这位昔日硬汉重新登场之时,除了已经发福的一身赘肉外,已经毫无可赞之处。
木讷干瘪的表演同生硬的主题拔高成了他与影片的致命点之一。
或许从一开始《罗宾汉》就不应该把宣传点定位在史诗动作上,其实本片中的动作场面并不多,华丽精致的大场面更是寥寥无几,片尾的海滩大战算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不过那些似曾相识的登陆场面跟冷兵器近身肉搏丝毫不会令人有兴奋之感,要么耍酷要么成为《斯巴达300》。
但这是斯科特的电影,写实,质朴,真实感永远是第一位,斯科特依旧把主题放在了诸如政治阴谋,权力斗争,争取自由,健全法制这样的层面上,那个曾被人们熟知的侠盗罗宾汉这一次成为了对抗强权政治的化身。
跟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所见到的罗宾汉不同,斯科特版本没有去过多的表现他的神勇,强悍,神秘感以及传奇感,他简单立体的就像你的兄长或是哥们儿,虽然有点儿宿命论的成分掺杂其中,但从骨子里讲其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命骨。
落草为寇为民请命的生活纯粹是被逼出来的,是的,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斯科特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更为平民化的英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罗宾汉如何成为侠盗的前传,环球电影之前曾计划打造一个三部曲,如今的票房成绩还算过得去(北美过亿),不知会不会就此续拍下去。
史诗古装电影在近年来的衰败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除非有电影公司和像斯科特这样执拗的导演愿意冒险,以带来再度的复兴。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罗宾汉》是勇敢的,可还不够聪明,同拉塞尔克劳跟此类型片一样,究竟是迟暮英雄的挽歌还是传奇再续的佳话,那就走着瞧吧。
观影贴士:观看之前请好好复习一下欧洲中世纪史(尤其是12世纪英法两国的过节,十字军远征等)。
影片片尾演职员表以油画风格的动画呈现,值得一看。
天涯首映场 《罗宾汉》:非典型英雄的诞生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94105.shtml
剧情老套,演员老套,场面老套,要求不高的可以凑合看看
稀烂
年度睡觉大作,完全没有《天国王朝》的气力;一亿美元就鼓捣出这效果?克劳基本一致保持着一个酷酷的表情,给路上全身镜头的时候就像个矮胖子;最后决战拿一把小铁锤,有够雷;有很多刻意幽默实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桥段
有笑点,少嗨点
有点过于粗旷,一种冷兵器的质感
我果然还是最爱这型
苦大仇深的苦瓜脸罗宾汉~
2012.1.31 DVD
12世纪谈人权,罗宾汉这种被传说得过分的英雄拍不出什么新东西来
大气 虽然是戏说历史..
。此片让偶怀念《the lord of the ring》。
某些男人像角斗士,某些女人像伊丽莎白女王,有些坏蛋像斯巴达克斯3000壮士,有些场面像诺曼底登陆和特洛伊海战。所以。。。
抱歉我真的看不进去
本片罗宾汉又名诺丁汉- -?
让人意外的有不少诙谐的元素 展开不够 坐等导演剪辑版
影院里屡屡睡着~与眼皮做斗争!~打杀场面竟然无血。。。
没有凯文科斯特纳的版本好看
有点失望,不过凯特布兰切特还是很好的
就是斯科特的水准,没啥惊喜的还不错。
感觉像没说完似的,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了,精彩之处刚开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