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的谈话

Women Talking,女性的谈判,没有声音的女人们,谈话的女人们

主演:鲁妮·玛拉,朱迪思·爱薇,艾米丽·米切尔,凯特·哈莱特,丽芙·麦克尼尔,克莱尔·芙伊,希拉·麦卡锡,杰西·巴克利,米歇尔·麦克劳德,基拉·古洛安,莎伊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女人们的谈话》剧照

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3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4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5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6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7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8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19女人们的谈话 剧照 NO.20

《女人们的谈话》剧情介绍

《女人们的谈话》长篇影评

 1 ) 比起展现暴力也许我们更需要谈一谈

As I understand it, what we women have determined is that we want, and believe we are entitled to, three things...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safe...We want to be steadfast in our faith. We want to think. 这是一部暴力和伤害不再是重点的女性主义作品,可以说是非常及时的。

我们已经开始共情,开始懂得愤怒,但是现代社会世界各地女权运动的崛起再衰落经常性的原因都是愤怒与激情的火花过后,缺乏明确统一的诉求。

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正需要沟通。

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现了一个小样本里的女性群体有着看似统一的愿望,但由于个人经验带来的不同需求和理解,在急需做出行动抉择的有限时间内,不断的争论,互相安慰,教育与被教育,最终达成了一致,开启了未知的人生。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是困惑的,脑海里有很多的疑问。

为什么不能坚持留下来斗争,村子外的世界就一定适合她们平安地生活了么,为什么安排人口普查者的那一幕,Ben老师/August为什么一直哭(哈),以及为什么要留下瘦弱的”男性叛徒“August面对可能到来的惩罚和伤害。

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答案,因为他是男孩子们的老师。

真正的问题是,受伤的女人们可以离开,但是施暴的男人们该怎么办?

电影和小说给出的答案大概是,这一代嘛,我们放弃了,有希望的话,也许下一代可以在良好的教育下慢慢改变。

原本在我的偏见里,这部电影不太会有男性受众,巧的是电影院里坐在我两边的都是男性。

因为对August这个角色的好奇,又花了几天时间潦草阅读了小说,才知道这是一个基于玻利维亚真实事件的故事。

震惊了几秒,想起了去年的种种新闻,忽然又不奇怪了。

小说实际是由会议记录者August的口吻展开,而他的自杀倾向在回到村子不久就产生了,目睹了这一切的Ona于是主动提议由他来做记录员。

电影最后Salome拒绝带走会议记录,并告诉了August这一切的意义就是需要他记录下来。

从此他有了新的使命,被给予了希望和信念。

电影的这一改编是很巧妙的,在最后才揭示了August隐藏的悲剧性但同时又留下了希望。

而故事的讲述者也从August改成Autje,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有两重意义,女人的故事由女人讲述,以及作为听者的”你“是即将出生的生命,如果你能听到曾经的先辈们的苦难与勇敢,也许你会更加珍惜幸福,并且能够有面对新的挑战的勇气。

文首引用的影片中三条诉求不外乎可以概括为,个人安全的保障,信仰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前两条都需要大环境的“妥协”,退一步需要至少另一个他者的配合,但看到第三条的时候我鸬鹚(醍醐)灌顶。

电影里的设定是只有男人会接受教育,女人连字都不识(虽然她们熟练掌握GRE词汇)。

女人被迷晕强暴被迫生育的行为持续了多久,影片没有交代,但我们能看到最年长的老人们经历过,她们的长辈经历过,而她们又像长辈做的一样,教导着下一代去学会隐忍和依赖神明。

如果没有August的母亲偷偷教Ona在内的女孩世界的广阔和无限的可能,那么这个故事的发生还要等几代?

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而也都在独立地思考着。

但逐渐我意识到,我们都只是在不断的被教化,独立地咀嚼着接受的教育罢了。

“We want to think.” 这看起来是多么的理所当然!

但我们追剧看到大龄剩女,看到做饭管孩子的虎妈,看到霸道总裁爱上善良的我,看到抓小三,看到斩男色,等等,我们只是就这么默认了。

因为它们很真实,它们一直在发生,它们一直在那里。

但是我们没有问过,它们为什么发生,该不该,能不能,会不会。

当然现在的风潮更加风云诡谲,一切质疑都可以被打上过度解读和激进的名号。

然而质疑至少也是某种思考的结果,比起跟风和麻木,还是更有生命力的不是么。

  又扯远了,我就说我不会写影评。

导演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看待全片80%拍摄的场景,谷仓。

她说,她想营造一个可以让这些受伤的女人们感到安全,但又神圣,能够带来希望的地方。

片中的谷仓有着高高的屋顶,和全片蓝绿冷色调对比的暖黄稻草,能看到天空和远方的大窗户。

导演说,对于这些女人们来说,她们的圣殿就是这座谷仓。

这是她们思考,团结,冒险与祈愿的地方。

就像Ona所说的那样,一个新的信仰诞生了。

对于当下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圣殿也许就是你合上书本时坐的公交车,听着播客跑步时的公园,朋友聊天时的餐馆,家,公司,厕所,医院,超市,任何一个你思考的地方,只要你思考。

  电影里有一个原创的角色,一开篇就愤怒离席的Scarface Janz(大部分观众所谓的科恩嫂所饰演的角色)(又:她叫弗朗西斯 麦克多曼德)。

最后当大队人马集结准备出发时,她依然坚定地按住了女儿和外孙女,转身回家。

她似乎代表了那些我们见过很多的被迫主动去维护传统价值观的男权社会的奴隶。

她的动机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因为我们每个人也都是。

而最后的最后,匆忙拎着一个行李箱的她的女儿和外孙女跑来赶上了远行的车队时,尽管这里没有给她任何镜头,但这个角色瞬间丰满了很多。

这部有着十几位女性角色的电影能够把每一个角色都塑造出独特性,是非常值得嘉奖的一件事。

  最后还是用一段原文结束吧。

We will feel anguish and we will feel sorrow and we will feel uncertainty and we will feel sadness, but not guilt.

 2 ) 女人们的两难境地

电影的画面、色彩真的特别美。

当知道真相之后的愤怒、无奈、痛心等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女人们开会讨论该如何是好?

列出三种方案,大家投票,最终在两种方案中纠结、剖析,列出各自的利弊。

探讨过程中会有冲突,做决定总是痛苦的。

中间穿插的一些剧情,推动决定的产生,当她们最终选择离开,那是她们为自己做得选择,虽然不识字、不认路、不会看地图,但是为了日后不要遭受痛苦,为了保护她们的女孩们,她们必须离开!

最后她们准备离开,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她们曾经聚集在一起探讨的屋子,剩下的只有钉在墙上她们抉择的利弊分析,还有女孩在大家讨论时画下的插画,还有记录员、唯一的男性August……August作为本片唯一男性角色,本应是对立的,却与女性在同一战线。

本·卫肖的表演太精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很抓人。

作为理解女人的男性角色,但因为是男人,他无法与自己爱的女人一起离开,日后却只能与女人们痛恨的男人们一起,谁知道他将会在遭遇什么,想想都很绝望。

August其实也早已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在她们离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他掏出那把原本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手枪,交给Salome去保护女人们时,真的直接泪崩!

女人帮助女人,当她们选择离开的那一刻,她们就已经强大起来,不再需要依附男人!

 3 ) 这不是一部女权片

打着女权的名号,诉说着对抗暴力的故事,宗教在其中也只是个工具罢了。

女人们金句摆出,随便拿一句出来都可以分分钟教你做人,很多哲理放在宗教信仰中显得更无法反驳和神圣。

大字不识一个,却可以民主,可以追求文明自由,可以背诵圣经故事,而当字幕提示这是2010年的时候顿时觉得诧异和荒诞,谁又能说现代社会没有信仰村的女人和男人们,那些角落里的暴力,饥饿,贫困,变态,无处不在。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代表着三种类型,激进,忍耐,逃离,选择哪一种,都有生命的代价,这代价没有一个是牺牲孩子(影片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母爱,也不煽情,但这种天性无时无刻存在)。

女人们的谈话就像是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他们争吵却不诋毁,共同进退,不强迫不辱骂不偏见,虽然遭遇痛苦但却对未来充满希望,客观记录每个人的想法,当列队向着村外行进的时候,庄严肃穆,如同去战场般斗志昂扬。

胖老太太笑着说,即使死,也要死在路上。

那是一群通过对话和投票抵抗暴力追求自由的女人们,it is leaving not fleeing。

文明也不过如此。

故事的背景虽围绕着信仰和宗教展开,但在这群女人的行动和言语中,这些无非是他们仅剩的寄托和能够利用的工具,为他们的行为创造一种合理性,宗教为人所创造又为人所利用,共同发展,大概是最优解法。

人类太脆弱,需要仰望宗教和信仰来支撑精神世界;但这群女人们善用它解放自己,也许是种更高阶的信仰方式?

一直不太能体会宗教信仰除了给人寄托,还能带给人什么,当影片中女人们用各种角度解释圣经故事,给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创造出一套新的解读,我突然感觉这才是宗教的意义吧。

一种服务于人的意义。

上帝说的太少,留下的太少,其余的都需要人类自己创造。

片中唯一的男人,送走追寻自由的女人们的落泪着实让人动容,像是一个圣人一样放下小爱成就大爱。

 4 ) 些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

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

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

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

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

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5 ) 趁男人们去交赎金时,所有的女人决定一起逃离

在欧美一众明星中,莎拉·波利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童星出身的她,却一身反骨,12岁她参加一个儿童颁奖秀,因为拒绝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而被迪士尼列入黑名单。

后来参加示威游行,甚至被打掉牙。

正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慢慢和主流拉开了距离,后来接了很多小众电影,20岁开始自己拍电影。

去年,她凭借自导自编的电影《女人们的谈话》赢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今天来谈谈《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

《女人们的谈话》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在19世纪一个天主教殖民地上,所有的女人被秘密下药强奸几十年,男人们心知肚明却默不作声,事发后,女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该何去何从的故事。

这是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

虽然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但是莎拉·波利并不打算老老实实讲一个关于女人过去的故事。

她用一种创新而大胆的手法将女人的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将女人的历史和未来联结起来,让过去的女人开口说话,让历史上的女性跟现代女性无障碍沟通,让我们反思女人的历史命运,展望女人可能拥有的未来命运。

这种创新大胆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部电影的原因。

因为这些19世纪的女人使用了一种非常现代,也就是现代女性主义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

尤其是鲁妮·玛拉饰演的那个角色奥娜,她的语言非常现代,她的思想非常独立,她就是一位现代女性主义者。

这是因为导演想让这些历史上失声的女人们开口说话。

如果这些女性受过教育,拥有思考和书写的能力,她们会怎么跟我们讲述她们的故事呢?

我想就是像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这样。

这是一种非常创造性的拍摄手法,它是一种关于女性历史的想象,也是一种关于女性未来的想象。

在两种想象之间,它指出女人未来命运的可能性。

所以,它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因为只有有创造性的事物才能激发人身上的力量和生命力。

其次,这种创新大胆表现在交错的时间背景上,这也是令许多观众疑惑的地方。

刚开始,从女人们的穿着打扮上,推测出故事可能发生在19世纪。

但是电影中本·卫肖扮演的男主奥古斯特跟女孩聊天时,突然说起二战防空洞的一些事。

第二天,一段音乐响起,一辆车子驰入村庄,他车子上的大喇叭一直重复“现在进行2010年人口普查,请大家出门做好配合”。

对于这样的场景设计,你看的时候可能会疑惑,但是等你看完电影仔细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因为这殖民地上,女人们所遭受的伤害,并不是孤例,也不是个例。

这种对女性的性暴力直到现在还很普遍,也可以说从未消失。

不信,你随便打开新闻看看,#66岁女保安被队长性侵后遭辞退#,#女子出差被老板强奸##韩国酒店员工刷卡进房性侵中国女游客#……女人不管生在哪个时代,不管生在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年龄,都始终面临着被性侵的危险。

就像影片中一位女孩发出的灵魂疑问:“你们是怎么在那种恐惧中活着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女孩被性侵后的场景,早晨起来,她看到自己双腿间有血痕,大声喊母亲,母亲过来拥抱她,说这是恶魔或是撒旦的杰作。

直到,一个男人想强奸一个十六岁小女孩时,被她和她母亲当场抓到,这件事才曝光。

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恶魔,这些性侵害全是当地男人做的,他们给女人注射牛镇定剂,然后强奸她们,让她们被迫怀孕,或染上疾病。

这样的性侵现象持续了多久?

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这里的每一个女人都被性侵过,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幼童,无一人幸免。

这里所有的男人都知道这一切,他们却都默不作声,他们纵容这种行为,并加入其中,男孩子一旦长大也加入他们父辈的行列,然后反过头来骗女人说这是鬼魂或撒旦做的。

当一个四岁女孩的母亲愤怒的想杀死强奸犯时,被警察制止了,强奸犯被警察带回镇上。

然后,这个殖民地上所有的男人们带着保释金前往镇上,要把强奸犯赎回来。

男人们离开前,留下话,让女人们原谅强奸犯,否则她们将要被赶出殖民地,而且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聚集地,宗教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这个地方,一切都是男人说了算。

于是,男人们走后,女人们立即召开集体会议,讨论她们该怎么办。

最初形成了三派。

一种是妥协派,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继续在这里生活,死后升入天堂。

这是一种非常落后保守的思想,在年长女性中最为普遍。

她们接受了男人的规训,内化了男人的暴行。

明明她们也是男权的受害者,却还反过来拥护男权,明明她们被男人奴役一生,反而劝女儿也这样活。

就像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一样,她们祖孙三代都被性侵过,她却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甚至不允许其他人谈论这件事,尽管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甚至还留着男人暴力的证据。

因为她这种隐忍沉默的态度,她的家庭一片死寂,一家人像生活在坟墓中一样。

第二种是激进派,坚决不原谅男人,主张留下来和男人战斗,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以克莱尔·芙伊饰演的沙隆米,她四岁的女儿被性侵后患上疾病,她恨不得杀死全部强奸犯。

第三种是温和派,主张离开这里,在其他地方开启新生活,以鲁妮·玛拉扮演的奥娜为代表。

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两个派别,所以会议的讨论重点就在于“离开”还是“留下”。

不管“离开”还是“留下”,她们都选择不原谅男人们罪行,按照男人们所言,她们将面临失去进入天堂的资格。

这里电影拍得特别好,因为你看到女人们开始反思她们一直以来所信仰的宗教。

正是她们对宗教的反思中,她们体内的女性意识觉醒了。

这正如波伏瓦所说的那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后天怎么形成的,是被教化而成。

而这种教化全部是由男人制定的,它最大限度的奴役女人,最大限度的保护男人的利益。

一旦想通这点,你就不会轻易被男人的言语洗脑了。

当有人害怕不原谅男人升不了天堂时,有人反驳:“我们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面对犯病的四岁小女孩,大家默默祈祷,她的母亲质疑:“如果上帝真的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遭受伤害的时候他没有出来保护我们?

”这一质疑,令在场的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在一次次讨论和质疑中,大家不再关心死后能不能升天堂,而只关注于当下,怎样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受侵害。

于是,她们让奥古斯特做会议记录,并在黑板上写出“离开”和“留下”的好处和坏处。

她们先列举了很多“离开”的好处:她们将获得安全,她们自己和孩子们将不再遭受性侵。

她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建立新的秩序,找到新的信仰,以爱为基础,大家友爱的生活。

当她们要列举“离开”的坏处时,那个四岁的小女孩跑过来,跟妈妈说她身体疼。

她妈妈默默地把她抱在怀里。

这时候一位年长的女性说:“离开没有任何坏处”。

“离开没有任何坏处”这句话也意味着“留下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根据目前的情况,她们留下来跟男人战斗,几乎没有赢的可能。

输了之后,她和女儿们只能继续被奴役,被侵害,被家暴。

渐渐地,大家都达成共识,决定一起离开。

然后带上重要的东西和女孩子们,也带上15岁以下的男孩子们。

15岁以上的男孩子们,将由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位男教师奥古斯特教育他们。

他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教育这些男孩子们成尊重女性的男人们,避免他们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混蛋。

奥古斯特为什么没有像这里的其他男人那样暴力罪恶呢?

因为他有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妈妈。

这说明“男人也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人都是教化的产物。

如果,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文化,大家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这些女人们赶在男人们回家之前,带着孩子们和重要的东西一起离开,走向远方。

连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老太太家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加入了大队伍,她们只带了一个小皮箱,但她们依然决定离开这里,迎接新生活。

就像格葛瑞塔所说的那样“连马遇到危险的时候都知道逃离,为什么人不可以?”。

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的优点:没有出现性侵的直接镜头,而是重点呈现性侵给女人们留下的阴影。

比如那个需要服用抗生素的四岁小女孩,比如那个被性侵后,简短头发,再也不穿女孩衣服,再也不肯开口说话的麦尔文,比如时隔多年,想起自己被性侵的画面,还是会情绪崩溃的女人。

当有人问导演莎拉·波利“为什么电影没有出现性侵画面时”,导演说她看到影视剧中女人被性侵的画面就难受,觉得这没有必要,不知为什么成了男导演的拍摄癖好。

的确,男导演更乐于呈现性暴力,而且把性暴力拍得具有娱乐性来满足男性观众。

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二次伤害。

只有女导演才会明确拒绝这么做。

公众号:时空记1994

 6 ) 要步履不止

1:44:16。

如果他们真的相信天堂与地狱,现在世界不会变成这样的恶土。

所以女人们更加相信他们所造教义的天堂地狱,良善悲悯,灵魂,宽恕与正义。

没必要。

棉花种植园的黑奴用白人奴隶主的锤子无法打造出她们自己的基石。

神志正常的犹太人在奥斯维辛不会爱上迫害她们的纳粹。

唯一那个主要戏的男性角色最后还加个“我有一些知识可以教给你”,“让我来照顾你”(剧本是相当懂的)。

虽然最后他选择闭嘴。

(这段看的忍不住笑出声)每次看女性主义电影想打比较客观四星时看到主观拉低这些好电影分数的恶意低分就忍不住给改个五星和怀疑“人民内部出了叛徒”,再对照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台词就更贴合了。

一些“公正”给女导演电影打低分的往往给杨德昌等男导演电影打高分(一个观察)。

如果这是一部科幻女性主义电影,带上男性后代将是她们最错误的决定,所以喜欢拉斯疯版本的美狄亚结局(虽然他是男导演)。

她们在里面的谈话,今时今日一些还在争论不休(也算一种内耗)。

前一阵和朋友聊到展现女性苦难,我们共同说到不喜欢仅仅展现苦难的那种类型,反之就是要有战斗意志和出口的那种展现。

不是说展现女性苦难不可以,然而女性主义走到现在(一直是走两步被拉回或者被叛徒拉退三步已经很难了),如果仅仅是展示苦难是不够的。

一些场景想到了厄休拉《寻获与失落》里的一篇,一些台词想到了网文赌石师里的一些设定(BL慎入 这个古早小说让我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是关于石头能量的设定和穿越过去时间线的一场对话 明显的女作者和自然主义)。

两段她驾马车的故事,台词。

配乐,布光。

片尾的自然声。

如果有她乡(未被那三个男的进入和破坏的她乡),想立马坐上飞船回到她乡母星。

墙上的画,两个女孩编在一起的辫子,她们编辫子的场景,涂满墙的血,她的头发更短点就更完美。

 7 ) 女性的痛苦,未来的故事

就像电影所说:“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妇女和孩子。

”这也注定是一部大部分男性不能打高分的电影。

电影描写的是女性的故事,也只有我们能够理解她们的立场。

开始我以为影片的历史是一战前,后来出现二战描述和汽车,意识到这并不是描写的某个历史时刻的某一段女性反抗故事。

而是一部散文诗,描写是我们的母亲和我们的的人生,是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就如电影末尾那一队马车那样,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

在几千年的男权结构下,女性一直是被围剿的状态。

女权的运动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没有满分的答案,未来的结果也是不得而知的,祝愿未来的女性会有不同的、更美好的故事。

在女性权益不断下降的今天,作者也提出了另外一种破局的方案,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如电影那样逃离围剿。

 8 ) 摘录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men would have of the men would be for them to leave? (22:15)- It is men who prevent us from achieving those goals. - But not all men.- Perhaps not men, but a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us women, which has been allowed to take hold of men’s hearts and minds (40:00)the men would definitely leave with us because they can’t survive without us (47:43)misuse of forgiveness- perhaps forgiveness can in some instances be confused with permission (1:06:00)

 9 ) 一部从根源讨论男性和女性权利的电影

这部电影,如果是男权主义的人,很可能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会觉得很反感。

这部电影真正把当时的女性被剥夺自己思考的权利和被要求宽恕的情境下的每一种选择进行了讨论,充分论证了为什么要在遵守善良的前提下,保护自己,做出选择,揭开一个又一个那些被要求,被原谅,被沉默的题目,并且进行了讨论,得出每一个结论背后的原因,一部很好的深刻的电影,让人知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家暴,以及永不收敛的伤害,还有男性处于上位者的权力剥夺这些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也告诉每一个人男女平等从来不是男性授予女性这样的权利,而是女性本身就应该拥有这些权利,建议耐心看完。

 10 ) 第一个退出女性会谈的代表已经出现,会是哪个群体的代表呢?被规训者、恐惧派、激进者or 行动纲领派?

女导演莎拉·波莉编导作品,电影制片人为奥斯卡影后、《无依之地》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电影改编自基于玻利维亚女性真实事件的小说。

奖项2023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颁给这部把女性主义发展史拍成剧情片的佳作。

目前国内的报道因为电影很新很近,也因为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势弱以及中美关系紧张,这部电影并不为很多人知道。

而且因为它的独特,如果你去搜索会发现主流视频媒体多数对它充满了曲解,它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官方”影评人染指,也只有我这种民间独立影评人做视频来说说它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关于影评视频《女性主义被拍成了电影3》《女人们的谈话》视频影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Y4y1X7Ht/?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abf679ddb8421b437a50b8d94ce01d4《女人们的谈话》第一轮来到尾声,第一个退出女性会谈的代表已经出现,会是哪个群体的代表呢?

被规训者、恐惧派、激进者or 行动纲领派?

女性主义也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开始成长,和人一样成长过程伴随着群体、个体、立场、梦想蓝图的抉择,女性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女人们的谈话》用3个家庭,祖母、母亲、女儿的形象代表这一段发展、前进的历程。

这段女性主义的历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恩格斯、波伏娃、福柯的一些理论我都有提及。

还有不可错过的名场面:莎拉·波莉在《女人们的谈话》里用声光电影致敬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女导演香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

这个视频是《女性主义被拍成了电影》系列之3,有兴趣的可以进主页看1和2。

《女人们的谈话》短评

全白女还没有种族,要涉及到种族更热闹啦,去看看美国女性争取投票权的历史大分裂,因为黑人先拿到投票权,搞得一拨白女开始疯狂种族歧视,比这个好看

4分钟前
  • Y
  • 还行

矫情且自以为是。看得极其痛苦。所以导演到底想传递什么?如果每个女性都跟本片一样“女菩萨”,世界真的能变好吗?太“柔”了,女性为什么不能理智、冷血、强大、坚毅呢?还是说某些人所坚持的女权,根本不赋予我们这样的权利?

9分钟前
  • 薯片超人
  • 较差

确实可以更好,但已经很好了。以及,虽然不识字的人说不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但很显然这种谈话要比受过教育的网民骂战有水平多了,应该多一点这种谈话。

12分钟前
  • KREJERK
  • 力荐

7分,剧本本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用非常极端的架空世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剧作本身是有很多巧思在的,情感传达也挺到位,但是本片缺点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本片构建的架空世界虽然以真实世界为原型,但实在是太极端了给人感觉很奇怪,逻辑性欠缺,影片世界观的设定也非常不自然,完全不像是2010年,虽然密闭空间的群体谈话让人想到电影十二怒汉,但本片在精彩程度上却差了非常多,不过本片的群戏很出彩,每个角色都感情充沛,倒是为本片增加了一些看点。

14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推荐

几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各种各样movement当中的各个派别,然后所有人开始代表自身派别大喊口号,讨论内容悬浮肤浅到令人发指,整体感觉就是导演既不关心女性也不关心电影,而是投入在一种努力撰写某种宏大叙事的宣言当中

18分钟前
  • montage
  • 很差

像是强迫文盲村妇上了一堂女权思政课,空洞,造作。

22分钟前
  • 老泰瑞
  • 较差

优缺点都还挺明显。整体有些过于理想化,给的也有点太直白,但好在观感还算不错片长也没什么负担。群像刻画确实不错,演员各有各的风格,算是在认真用不同的人物不同角度在讲故事。非常恰当的安排了几个小笑点缓和气氛还是挺可爱的。我觉得最佳配角应该给到两批马Ruth and Cheryl…毕竟人家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5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3.5 hhhhhh “who are u,who are any of u?to pretend i have a choice?”“it was a yes or no question、you shit like any other man why dont u talk like one?”最喜欢的两句台词……

27分钟前
  • KEIINN
  • 推荐

既然已经是female imagination了,会感觉可以更激进一点…

30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当女性角色说出”not all men”的时候我翻了一个白眼🙄️women do not need forgiveness or tenderness, instead women need anger, revenge, power and outrage

34分钟前
  • MyDear
  • 还行

1.幾乎不是電影。剪輯和調度水平都差到了令人髮指的水平。以「對話」為主的電影,「對話」作為台詞的作用是最微薄的,需要通過剪輯,在封閉場景內細微的捕捉,來體現話語的力量。2.論文電影不是在電影裡面寫論文,若在電影裡直白地說出自身的觀點,則需營造大量留白讓這些觀點被詩意的表達。前者可見戈達爾,後者可見前期馬力克,而不是這種話語乾癟且與劇情脫節的東西。3.影像可以架空,但永遠令人討厭的是自身的背反。讓人討厭的不是女性掌握文化,而是影像企圖用一種精英化視角描摹那些勞動女性,這些人類學的企圖不高高在上的視角永遠不會理解—譬如我在東北的姑姑們—生活的快樂與苦楚。4.如果你認為電影怎樣拍攝不可以被定義,那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話語描述女性的,種族的權益?barefaced non- essentialist。

36分钟前
  • 讀小陀的女孩🥰
  • 很差

意义大于内容,但好难看。可惜卡司,也许做话剧更合适。剧本最别扭的是这些字都不识的女人嘴里全是大词。

40分钟前
  • Jue
  • 还行

6.5分,女性主义作品,不过女人们的谈话有些过于冗长且有些对话可能并不属于这个文盲阶段的谈话,闪回的技法用的也不好。不过女性的觉醒确实是值得赞叹与探讨的的,女人们在一起的谈话也点名了主题。

44分钟前
  • 大开影介
  • 还行

请有声读物不要再假装自己是电影,请。

46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较差

4.5 台词太棒了(导致和没文化设定略显违和)每个角色都很立体 最喜欢两匹马的故事 太有诗意了

50分钟前
  • Ryan
  • 力荐

编导是有多歧视男人?而且非要以描绘一个女人不识字、世界地图都没有的宗教乌托邦小社会来映射整个世界的男人?也不知是什么鬼才思路,十九世纪初的农场风格混搭2010年人口普查……即使有问题,也是这个地方的“信仰”有问题,西方世界邪教多了去了,这个小村庄并不稀奇。但邪教就是邪教,以女权的角度去抗议邪教,那是文不对题,以女权的角度去批判父权批判暴力,本片贡献近乎零。最后,在2010年,没上过学的妇女们为了对抗暴力和不公,在说了一堆天马行空、无尚高大的哲理后集体出走,编导是苟活在自己的茧房里看世界吗?

53分钟前
  • 半逗
  • 较差

镜头在谷仓、田野间游弋,在确认自己的“Decision to Leave”之后,摄影机开始自由的翱翔。音乐则以凝重的曲调与跃动的main theme交织,将复杂纠结的心绪暗暗藏在底层。剧本有一些问题,但很多时候依然是真挚的。这惊人的克制、去功利化叙说,或许就是至纯的女性视点。希尔迪的音乐是深自灵魂的心声。【真情总被误,主流电影里多的是男性的浪漫主义,又何必对女性创作者的浪漫与任性这般苛刻】

54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推荐

我真的看得很累,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形式这个话题,尤其是一群女人上来就一受害者自居,又是殖民地,又是性侵,自己还不敢跑,不敢反抗,一会是上帝不可饶恕,一会是舍不得孩子分离,甚至不如《玩偶之家》《蔚蓝深海》之类的充满力量,老实讲,女性要迈出大门,摆脱困境,真的要自己先有想法,敢于独自在仓茫茫大地之间行走,别还没出门呢,就埋怨了周遭一圈。还是那句话,女性权力不是向男人要,是向自己要,这玩意就跟感觉一样,你说你有你就有,无论男女别人无权过问,别这么主动去当个受害者

59分钟前
  • 小温柔
  • 较差

太空洞了太空洞了看得我生气一看是女导演拍的我更来气了都2023了都架空了 咱的讨论还停留在原始阶段 观点输出极为保守和单调 女人是妈妈 是孕育者守护者 选择非对抗用爱拯救世界每一段的观点输出处于一个圈 某成员厉声控诉-崩溃大哭-姐姐妹妹牵手唱歌-问题解决划为队友 一直在想失语的Ms.45 我需要的是两小时的矫揉造作的演讲吗 我需要的是那颗子弹对 写女性群像却是全员白人Yue

1小时前
  • D
  • 很差

虽然都是我喜欢的演员,但是甚至不像一个电影。一群设定是文盲的妇女说话口气为什么像大学教授?被拐妇女不离开大山是拿不定主意吗?是逃不了啊。还反复提到保护孩子,如果真是设定中这么严酷的环境,被强奸生下来的孩子比自己的生存重要吗?

1小时前
  • 冰糖葫芦娃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