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头一幕,镜头对准的公寓大楼是暗色的。
后来山城受伤住院,镜头对准的医院是明亮的,暗示最后山城彻底的改变了。
2、在警局,连续追问山城两个问题,“能不能画出凶手的脸”、“有没有看到凶手的脸”,镜头给到的清田警官一直都盯着山城,没有变过。
就如同后来去山城画室,连珠炮追问,给凶案现场照片,眼神都没离开过。
和山城一样,对待警察这个职业也是充满敬意。
3、山城和妻子第一次回到老家,一家人并不喜欢山城的作品,妹妹当面说山城的漫画太恐怖,后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父亲买回所有周围漫画店里的单行本,就连妻子也附和着。
山城冷漠的看着他们。
但最后山城为了让一家人配合设圈套的时候,却是无奈的陪笑。
4、山城和清田在酒馆的交谈,山城说“漫画里是有绝对的正义和邪恶,而且邪不胜正”,不承认漫画能影响到有人去模仿杀人。
马上两角出现了,直接打脸山城。
5、清田说过的“被害者的家属和朋友也会一生悲伤”,也暗示他自己的结局~被杀,山城真正后来的复仇就是已经把清田当朋友了。
6、镜头给了两角两次回家后有气无力地说“我回来了”,两角其实是很希望每次回家都有家人在家等候。
7、两角进到山城画室,马上惊呆了,兴奋地要山城给他看他“诞生的地方”8、最后法官问两角的身份,两角就如他的名字,到底是纯粹的模仿杀人犯,还是山城的助手?
镜头切换给山城,他也在问自己,到底是在漫画里杀人,还是通过漫画来杀人?
看到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完这部电影后,其实我也有疑问,就是这电影就只值6.6分吗?
你们是看了假电影吧?
发现很多观众喜欢在悬疑电影里找“bug”了,剧情不认真看,意见先飞上了天,说电影在强行进行,殊不知是他们在强行挑刺,那么喜欢找“bug”,要么去当程序质检员,要么去玩大家来找茬,不认真看电影,就别刷存在感。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画功高超的漫画作者,奈何不会刻画人物,整天郁郁不得志。
然而突然某一天,他遭遇了恐怖杀人现场,并意外看到了凶手的脸,于是把所见画成了新作品,开始步上成功之路。
但把凶手画成角色,却引发了不小的麻烦,最后更是波及身边熟识的警察。
为了结束这一切,善良的漫画家决定以自己和家人做诱饵。
但人算不如天算,凶手选了漫画家怀孕的妻子为目标,漫画家不得不返回家里直面穷凶极恶的杀手……如果故事仅仅只是这样,那只能说设定有趣,但故事普通了,我想很多观众都是因为这个给中评或差评的吧,那假如真正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一切只是障眼法又如何呢?
线索电影里几乎都给出来了,就看你能否利用起来了。
这是“预热漫画”,而不是“原作漫画”在还原故事之前,先说明几个问题:1. 这不是漫改电影,它没有原作漫画!
2. 漫画和电影是不同的故事,漫画从边见偷袭清田开始,就和电影不一样了!
3. 漫画除了画风外,没啥好夸的,过程敷衍,故事敷衍,更像是原始剧本,建议不看为好。
下面开始还原故事——1.山城和两角真的就是合作关系山城在第一次见到两角时,并不只是偷偷看到了他的脸,而应该是有过对话的。
漫画表现得更清楚,不像电影只给出了隔着玻璃的画面当他们相遇的时候,那种“宿命感”便击中了俩人。
因为这种契机,两角说出了自己为什么杀这些人,估计又是念叨四人家庭很幸福啥的;而山城见他没有灭口的意思,就顺着谈了下去,得知了九条村那个奇怪团体的事,还得知眼前这个人并没有合法身份。
于是,山城也说出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事,希望以两角为模板,创造一个角色和故事,这样两角可以收获一个“身份”,而自己则可以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角色和故事”(这回谁还敢说他没有亲身经历?
)。
这个想法无疑让两角特别感兴趣,于是“合作”就此缔结。
之所以认为他们有过交流,还可以从故事中推断出来——
当真壁问山城“有过那种经历,你竟然还能画出这样的画”的时候,虽然编辑很快就以“漫画家不应该放过特殊经历”解释了,但实际想想是根本讲不通的,因为山城看到过真凶长什么样!
当然,这时候还没人知道这事(这里要提一下,看电影时我们应该明白当时谁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要把拥有上帝视角的自己代进去,这样会混乱的)。
但加上“看到真凶长相”这个前提后,正常人都不会选择把真凶面貌画出来了,毕竟画成什么形象漫画都可以进行下去。
而当真凶看到漫画上的自己后,就会知道当时现场有人目击了他的“真面目”,为了不被警方知道,就很有可能想办法找出这个幕后的作者杀人灭口。
当清田他们发现杀人案和漫画一样而上门拜访时,山城也依然坚称漫画的角色是原创的,如果说山城这样画,是带着侥幸心理觉得真凶不会看漫画,那现在无疑说明真凶很可能看了漫画,还开始模仿漫画了,他却依然不和警方合作,为了什么?
漫画销量难道还能比命更重要?
那么山城明知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还要这样画还要继续隐瞒的原因,就只有一个,他知道凶手不会杀他!
这样做是他们约好的。
2.九条村之谜第二个案件的舞台,是一条普通山村小路,但因为清田的细心,发现命案现场竟和漫画几乎一模一样,模仿真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吗?
查到这一步,九条村就呼之欲出了,山城也不得不交代为什么选这里做舞台,虽然在他说来貌似机缘巧合,但仔细想想也是讲不通的。
在电影里,清田很自然地判断,两角很可能本身就熟悉九条村。
山城随机选的地方正好就是真凶熟悉的地方,这可就不能单纯用“巧合”来说明了。
在这里可以分为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电影里说的,山城发现了九条村的故事,从而选了这个地方做“舞台”;第二种可能就是他知道两角的来历,从而对九条村很感兴趣,然后去查阅了相关资料,最后选择了这个地方做“舞台”!
但从表面上看,就真的很像是“巧合”而已,清田一时也没想出个中联系,但能否想到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山城画的漫画,凶手的杀人目标可以设定成各种可能,第一个案子因为是亲眼所见,死一家四口没问题,但第二个案子,依然还是四人幸福家庭,就不得不说真的巧过头了,他肯定知道些什么才会这样画。
然后清田在路上就被边见捅了,死之前还听到两角说“关键之处”,这“关键之处”自然就是指九条村的秘密,但这最多只能说明两角的出身来历,他连身份都没有,也没有多“关键”吧?
之所以说“关键”,恐怕也就是会让人联想到山城和两角之间的联系了。
看到有人吐槽清田作为曾经的暴走族却这么容易就死了,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有本事就被人捅一下试试,暴走族又怎样,又没有人说他真名叫克拉克·肯特(白眼)……3.小吃店的奇怪对话
两角意外在山城经常去的小吃店出现,还说了类似粉丝的话。
但仔细看山城的反应,他并不觉得这个变态终于找上门来杀自己了,倒更像是为什么他会突然亲自来找自己吧!
电影里大致介绍过《34》的设定,但并没有说Dagger有专杀一家四口的设定,然而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漫画里是有这个设定的(还貌似暗示了两角知道山城的原生家庭是关系不好的一家四口)。
如果说第二个案件的案发地点和漫画完全一致是巧合,那Dagger的设定和两角完全一致,还能说是巧合吗?
当时因为他们都坐在吧台边,估计老板想听还是能听到对话的。
两角的打扮虽然和漫画里很像,但日本这样的国家,估计也只会以为是cosplay罢了,说的话也显示他只是个粉丝。
然而山城在两角走后,却问老板这个人是不是常来这里,因为刚刚有两个人和山城说过话,老板一时也不知道他问的是谁,然后山城就特地把两角的脸画了出来,老板表示自己不知道他画的是谁,也证明他没看过《34》。
他问老板两角是不是常来,有什么意义吗?
常不常来也无法说明什么问题不是吗?
清田可以跟踪他,难道两角不可以?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想到——他是不想让别人觉得他和两角认识。
当时清田出去接电话还没走,如果他看到两角,一定会发现他和漫画里一模一样,就会问起这个人是谁,这时候就显出山城的问话的重要性了。
他刻意引起老板对两角的注意,那当清田问起的时候,老板就会说出自己“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他们的对话,那应该是一个狂热的粉丝,连样子都“模仿”漫画里的呢(前提是他看过漫画)。
这时候估计山城的脑子是有点懵的,事情也并没有按他的预期走——老板没看过漫画,清田并没有注意到两角,事情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这件事之后,山城仍然没有跟警方说出实情,真凶可是杀到自己面前了,他难道不怕死?
倒不如说他知道不会死……4. 以自身做诱饵并不是为朋友报仇山城有很多次都表现出想结束漫画,他也有机会结束漫画,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还按照两角的要求去画。
当得知有人按照漫画杀人的时候,他就应该警惕了,更应该选择说出自己曾目睹凶手真面目,但他就是不说,当警察走后却又说自己想结束漫画,结不结束有何意义?
凶手很可能都已经知道当时有目击证人了(两角出现后更是石锤了)。
他这样做纯粹是想让人觉得他在乎社会影响更甚于漫画带来的名利。
当他开始休刊的时候,两角立马就找上门警告他,说明漫画只要一有变动,两角就会有反应,而两角这样频繁找他,也让他越来越困扰。
在山城眼里,Dagger是他笔下的角色,故事也应该按他的意思来发展,可如今,两角已经开始主动操控身为作者的他,慢慢的他将变成一个傀儡漫画家。
为了结束这一切,他就只能“除掉”两角,但除掉之后,山城就会失去一个真正拥有灵魂的角色,他可能无法画出更好的了;当没有人继续模仿漫画杀人的时候,话题度就很可能会下降,漫画的销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犹豫着不停刊的原因。
另一方面,清田这个警察还逐渐接近真相,更是让他感到腹背受敌,当清田被除掉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终极办法。
为了引两角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两角“不满意”就行,山城只要在漫画里做些奇怪的设定,绝对可以把他引出来。
然而山城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让父母和妹妹配合自己演戏,这一看就知道是陷阱的方式,他是傻吗?
并不是,相反聪明着呢!
随意改动漫画设定,势必影响漫画销量,总不可能以后再更正内容吧,吃力不讨好呐。
当两角出现在停车场的时候,说出了他老婆买婴儿床的事情,他就知道两角不是一个无脑杀人狂了,相反还特别善于调查。
这之后,估计山城也问了他老婆在家具卖场工作的朋友最近是不是有奇怪的人在调查什么,然后朋友说漏嘴,他终于得知夏美怀的是双胞胎。
最后山城问夏美他们是不是四口之家时,夏美也是立马想到这个朋友,同时也侧面显示出,即使她几乎都在家里,却并不是都知道对方在干什么的。
于是,山城想出了最后的计划,一个可以让销量大增的计划。
他选择让父母和妹妹陪他一起引两角出来(以平常人的眼光看这个计划是真的蠢到家),因为有警察在,所以家人答应了。
但计划成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家人是否愿意配合,而是这么明显的陷阱两角会不会为了还原漫画而特地上钩!
很显然,是绝对不会!
因为他善于调查,所以他会知道山城家是重组家庭,也会知道山城和夏美是四口之家,没错!
山城知道他一定会选择去夏美那边!
因为之前“错抓”了边见,所以警方对于抓凶手变得异常谨慎,并没有分配给真壁他们多少人,加上两角巧妙地用边见引开了夏美这边的警察,真壁这边也因为要确保安全,所以慢了山城一步。
很多网友说警察很笨,办事效率很低,但别忘了之前边见的事造成了多大影响!
而之所以不通缉两角,是因为山城前后口供不一致,可信度很低,所以两角以那么明显打扮到处乱跑,除了清田大部分人都只会认为是粉丝在cosplay!
(所以前面才说不要把拥有上帝视角的自己代进去!
)还有网友问过,为什么山城那么笨,要特地回家找夏美,他不回去不就组不成“四人之家”了吗?
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好蠢啊,难道两角不会用夏美威胁他出现吗?
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有点道理,只是问错了问题,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他为什么要回去带两角上楼!
山城住的地方,连住户都只能去自己的楼层,而在回家的路上,他和夏美始终保持着通话,说明两角根本没上去,就算再紧急,他也应该明白两角上不去(或暂时没上去),应该等到警察再一起回家。
可是呢,他就蠢到自己跑回去,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两角能够跟自己一起上去,从而组成“四口之家”给他动手!
5. 山城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人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山城不可能让怀孕的妻子成为目标,但如果他其实并不把夏美当回事呢?
有网友提到,他们感觉不像一对夫妻,夏美就是一个工具人的存在,然后其它网友就说很多片子都这样,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这是导演特地呈现的呢?
停车场那里有一段对话,显示山城自漫画连载开始,就对夏美不冷不热,而以前的他每次画完都会第一个给夏美看。
原因正是因为以前的他无法创造出好角色,得不到他人赏识,但即使是这样,夏美还是会夸他画得很好;而当《34》出来后,他得到了铺天盖地的好评,夏美的评价已不再重要。
《死神》里蓝染曾说过——崇拜是距离理解最远的感情,这句话是真的绝!
夏美因为崇拜而爱他,一直陪在他身边,但她却永远无法理解山城的内心。
在停车场,山城明知道妻子怀孕,也并没有搀扶她,在外人和观众看来,他们哪里像有爱的夫妻?
夏美曾说过他无数次不要把那个白色的杯子当烟灰缸,但他就是要把烟头扔里面,关于这个杯子出现了两次,难道是无意义的?
这不更说明了他根本不把妻子放在心上吗?
当两角杀到他家里后,他当着两角的面叫夏美找到机会就走,然后两角就说自己听到了,从而扎了夏美一刀。
按照原计划,他得到了防刺衣;按照漫画,他是凶手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夏美不会先他而死,他终于完成了一切准备。
这时候,即使山城发疯反杀两角,外人都会觉得他是因为两角太残忍对待夏美而失控,拿到刀的他的确也是这么表现的,他终于可以感受一次杀人的快感了,以后即使没有两角,他也懂得了一个杀人犯的感受,这是一个一石好几鸟的计划呐!
最后给了漫画特写,但现实却和漫画反了,但真的如此吗?
并不!
这宣布的是,山城才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杀手,他重新夺回了主导权!
而这一切,不仅是呈现给观众看的,更像是呈现给死掉的清田看的——告诉他谁才是主角!
躺在病床上的山城,拿起笔来画了清田的画像,也并不是想说他怀念这个朋友,而是想试试看自己的手还能不能画出像样的画来,然后很讽刺地画了清田。
以后,他一个人就可以画出悬疑漫画了……山城就是一个这么恶心的人,为了出人头地,什么都做得出来。
电影的最后,还讲了两角上庭的事——
偶像变成了粉丝的崇拜者,这是一个角色被取代的过程,说明变态杀手之间,弱者会自然服从强者。
而最后对两角的质问,他说的话,证明他的存在再一次被山城剥夺了,山城比他更邪恶,他自然也不会说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不是暗示两人的灵魂被调换了,就这样还看悬疑片真的大丈夫?
这真的不是贬低别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到底在看些什么?
)
这个偷窥视角,很可能是来自边见的,这个变态依然没被抓住,看来夏美危了……你们就说山城干了什么“好事”吧,从他想出以家人为诱饵的计划,就说明这人脑回路不正常了,现在更是显示出计划的后遗症了,果真是“无敌好男人”,为了名利,连家人的安危都不顾!
最后讲点漫画的结局,边见为了当主角,杀了两角。
最后站上法庭的也变成了边见,他的想法其实就是电影里山城的心声,只是电影没有漫画直白,而且结局不一样罢了。
但我是真的不喜欢漫画的结局,明明是山城和两角的故事,咋最后又让没啥戏份的边见顶上了,真是莫名其妙,而且山城最终还真的就是一个“小可爱”,毫无惊喜,所以说漫画不看为妙……最后再说几句——看电影认真一点,不要老是走神,多关注下电影本身讲什么,研究下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多好,不要老是想着找什么Bug,Bug多证明你看的片子烂,而不是代表你“牛B”,这样看电影有意思吗?
到最后讲什么都不知道…… 说完了,可能有点乱,见谅!
前半段挺吸引人的,后半段简直流水文了,一开始以为两角只是山城幻想的人物,后来猜山城才是最后大BOSS,可惜,什么都没有,杀手的怨恨源头也没有,为啥杀死小栗旬的理由也没有,杀小栗旬的大叔就这样逃了……最后是谁在外面偷看?
难道还有第二部?
杀人动机,还有以前的故事什么都没有,就像是瞎编的谎话圆不了强行结束,最后强行装叉问:我到底是谁。
醉了,期待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剧透预警】最近看了很多电影,于是开始尝试慢慢写一点影评。
关于故事线,最后漫画家给的伏笔还比较巧妙,把凶手引到自己家,故意画成刺大腿是怕凶手发现穿了防刺衣。
但是凶手的杀人动机的描述不够强烈,或者说对于想要“报复”这一点,再多下一点笔墨会更好。
其实全程凶手都自以为漫画家和他是一样的人,在虚拟中杀人和在现实中杀人毫无分别,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也有点怀疑,漫画家是不是最后也会变成连环杀人凶手,毕竟漫画家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有种处于现实和虚拟的边界上,他沉醉在画漫画中,和别人说话时也有些恍惚。
但是当他知道警官遇害后,收起了电子屏,重新拿出了画板和铅笔,画了第一笔后眼泪也随之下,以及结尾时他躺在病床上用缠满绷带的手画出了青山警官的样子,这两个瞬间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冷血凶手完全不同。
本来只是想看看小栗旬演警察是什么样,单纯只想对着帅哥流口水,没想到中途居然领了便当,好在故事也足够精彩,后续的反转也使得这样的牺牲有了意义。
影片中,两角的犯罪过程没有详细的拍摄出来,但是却可以从山城圭吾的漫画里看到某些断断续续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看时的不适感。
受害者的惨状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虽然场面有些血腥,却意外的有种暴力美。
125分钟的电影,最后的结局以两角询问法官的“我是谁?”戛然而止,好像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更深层次一点的东西,法官提问两角是谁,叫什么,户籍是什么?
他一概回答不出来,他又反问法官“我是谁?
”在电影里,关于两角的身世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快要揭开他的真面目时,查到线索清田警官却被杀死,一直到最后,两角的身份还是没有明确的体现,或许也正应了他提问的“我是谁?
”身为一个社会人,却没有得到身份地位的确定,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不知道为什么两角会用绳子把受害者捆住,电影中没有对两角的犯罪动机的具体分析,最后的问责中也以反问结局,有点可惜,也有可能电影想表达的重点不在这一块吧。
还有一点,从最后两角与山城的搏斗中可以看出,两角的战斗力应该不是特别强的,他杀的都是一家四口,无论在怎样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家四口总会有反抗的机会吧,感觉这里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
原本以为他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一个类似于悬疑类型的剧。
但是但是但是!
最后两角被被裁决的时候,法官问:“你将以什么身份被裁决”两角的回答是“我到要问问你们,我是谁”瞬间将这个剧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真的惊艳到我了。
整个影片画面都有点暗,全程紧张的氛围。
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跟随着漫画家山城的心理,跌宕起伏。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清田警官的死,原本以为他会一直调查这个案件,然后到大结局,就开始包饺子。
没有想到,两角指使边见去杀了他。
刚开始以为边见只是一个路人而已,但是没有想到后边也会有他的戏份。
让人担心的是到最后边见并没有被抓到,但是山城的老婆生了一对双胞胎,她在逛街的时候,他的老婆感觉有人跟踪(确实有人跟踪),真的好害怕他老婆出事啊。
除此之外,另一个闪亮点,就是山城对于两角的反杀。
山城用言语诱导两角刺自己的胸口,但是山城穿着防弹衣,没有刺进去,刀掉了。
他利用这次机会,捡起刀反杀两角。
等到警官来的那一个笑容,我的天,炸了!
原案和编剧之一的长崎尚志本人就是一位漫画编辑,亦参与漫画创作,熟悉浦泽直树漫画的朋友多半熟悉他的名字。
《角色》不是他用漫画元素讲述悬疑故事的首次尝试,wow台的两部《暗之伴走者》就采取了漫画编剧搭档保险调查员探案的形式,通过漫画细节进行推理,而漫画中的凶案同样在现实中发生了。
《暗之伴走者》作为片名隐喻了漫画作者与编辑的关系,编辑在“暗处”帮助作者创作,却往往不被世人所知,二人合作创作好似是一种“共罪”。
而到了《角色》,长崎尚志用片名暗示了漫画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关系,他们共同“杀人”,也是另一种“共罪”(日本人真是喜欢共罪啊),他用一个并不是那么精彩和严谨的故事来探讨这样一组问题:在创作中作者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而笔下的角色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那么我们读者呢?
虚实之间埋藏的“魍魉”男主缺乏创作灵感,在勘景过程中意外遇到残忍的变态杀手,擅长速写的他却没有告诉警方杀手的样貌,他想把这段”真实“的经历彻底化为笔下的”虚构“,将亲眼所见当成“创作”本身,而非“灵感”,首先打破了虚实之墙,现实凶案成了艺术创作。
而之后的杀手则反其道而行之,将艺术创作还原为凶案。
当作者意识到有人进行“反向创作”的时候,他开始焦虑起来,而这种焦虑来自于他的“失控感”,他无法掌控自己的作品,而和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从一开始也许就不属于他。
“模仿犯”的问题似乎一直无法解决,是作品引发的犯罪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电影呈现了一种极端的“理想”状态,像《34》这样的畅销作品,无数人阅读过,但并没有那么多人去模仿,而真正去杀人的,从来只有“角色”本人,换句话说,只有“角色”犯了法,读者无罪。
进一步说,作者是否需要为自己作品的后续影响负责?
《魍魉之匣》也试着探讨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装着魍魉的匣子,作者用创作将其释放出来,借此回归日常,但读者又可能因为阅读成为下一个“魍魉之匣”。
《角色》中的漫画家最后不肯放下刀,有种“杀上瘾”的感觉,他也在借着漫画发泄自己的嗜血欲望,然后又成为了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以及一位乖巧的漫画家,但因为”角色“在不断侵犯他的日常,他的焦虑与日俱增,这种由一连串杀戮引发的焦虑,终究要用最后一场杀戮发泄或者终结。
上帝跌落神坛今敏的漫画《作品》让作者堕入自己笔下的世界,和“角色”们出生入死,“角色”们也同样到他的世界来看了看,作者不再是决定角色命运的上帝,角色也在决定他的命运。
这在《角色》中当然也行得通,或者说在我们的世界中也行得通。
一方面,漫画家赋予角色意义,角色的行为受到他的操控,而当作者终结“角色”,失去了身份的“角色”,在法庭中问起了“我是谁”,没有作者,他什么也不是;另一方面,“角色”为漫画家带来声誉,一个有魅力的,受欢迎的角色能为作品添彩不少,漫画家得到了大房子和家庭之爱,而“角色”只能不断杀人,而杀人就是“角色”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为了避免自己的毁灭,“角色”选择毁掉漫画家。
在《作品》中,作者与角色的合作盖过了矛盾,在《角色》中则恰恰相反,这种拉扯与其说是“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冲突,不如说是作者与自己良心的冲突,他在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创作欲望之间焦灼不已,他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害怕失去“上帝”的权力,为了绝对的控制权,他选择放手一搏。
而警察清田则是大部分读者的样子,我们只希望自己喜爱的漫画家一直画下去,其他的我们才不要考虑!
其他几个有意思的点:1. “角色”的化名“两角”似乎暗示了他和漫画家之间的关系,他和漫画家互为投射,他毁灭漫画家的第一步就是拿刀毁掉用来创作的右手,但他似乎失败了,而病床上的漫画家画下了清田的速写,读者是漫画家的最大支持者。
(有些老师听到我们的呼声了吗)2. 最后夏美在家具店,又出现了一个偷窥视角的镜头,那个在逃的犯人似乎还在执行“角色”的计划,作品完结的余波还在继续。
(谨慎完结,各位老师)3. “角色”的扮演者Fukase是“世终”乐队的主唱,主题曲释出前我还在想是“世终”tie还是苏打tie,结果是别人,不过也很好听!
4. Fukase之前和神木在《山茶花》MV中演兄弟,这次扮演变态杀手,也向神木请教了不少演技方面的问题。
5. “邪教害人”——日剧日影永不过时的主题
首先画面、演技等都没问题,还是剧情的问题这剧情,按我的构想是,一开始强调男主是个好人,然后看到杀人现场之后激发了他内心的第二个自己,之后用漫画的形式指示凶手去犯案,最后陷害凶手致使被抓,自己逍遥法外。
或者,第一个案子就是老头子犯的,男主看到杀人现场后激发了内心第二个自己,然后自己做案自己画漫画,但是自己有一个死忠粉竟然每次都能找到男主在哪里作案,他和男主接触之后也表示不会报警,是男主的脑缠粉,最后男主嫌他太危险,会露馅,直接把他陷害入狱,自己逍遥法外。
但是这电影的剧情,男主完全是一个好人这点就让我无法接受。
特别是其中有几段专门描述了凶手去作案的场景,最后一章漫画的分镜是凶手趴在男主身上,然后事实是男主趴在凶手身上,这编剧想表达什么呢到底,如果前面没那些凶手亲自犯案,我感觉真能理解我前面想的那样,但事实不是。
更别说最后的反智片段,开头特地强调,这豪宅三层门锁,进不去,男主亲自去开门,牛!
不过警官的那个反转我确实没想到,我都以为他下一个场景要去调查了,转身人没了,那一瞬间还挺满意的。
总体来说就是,当爽剧看吧,别深究了,就是讲了一个白开水故事。
是那种挖了一勺蜂蜜放水里还没化开,第一口很好喝,后面全是白开水很淡的感觉。
还有就是现实中男主这样的漫画家还真有,我指的是那种画功画技一流,自己却没有角色或者剧情塑造能力的漫画家,就是画死亡笔记的小畑健 。
对于设定的一些补充,如果加上的话能让节奏和剧情更能点题《角色》这个剧名。
两位犯人为交互杀人为了打击司法体系,在这次犯罪中 利用媒体洗白第一杀人嫌疑人边见先生,因为一次警方的误解,与律师携手洗白了自己曾经灭门全家的罪,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报恩保护二角… 而遵照漫画杀人的凶手二角其实才是真正杀边见全家的凶手,因为他信封幸福家庭的宗教理论,这里就沿用电影给出的这个宗教理论,第一杀人嫌犯边见先生可能那个人曾受到家暴(类似的理由)最终被二角先生也就是第二嫌烦所“救赎”,而藏刀,杀人、这些后续都是被二角指示去做的,借由着去酒馆告诉漫画的后续给男主角苏打饰演的角色,然后自己便有了不在场证明,让边见先生去杀人便可,借用他人身份的二角只做了杀了他全家那一起案子,之后边见先生为了报恩,成为了漫画模仿案凶手的替身的角色,这样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存在的角色,两者犯罪看起来毫无一点关联,实则是影子武士一样的主仆存在。
得到救赎的边见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二角的影子武士,那么二角则因为小时候在九条村里被宗教洗脑,人已经崩坏和扭曲,逃离村庄成为没有身份证存在的人,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被看似是幸福之家的边见先生全家,他不认为那是幸福,边下手杀了他们,只留下了边见,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杀手,可能是他对着二角狂笑,这是他得到救赎的那一刻,没有勇气杀掉家暴自己的家族成员,但因为逃亡出九条村的二角得到了人生的救赎,那种感恩和快感让他去认罪,承认这些都是自己杀的人。
因为受到宗教的洗脑,长期心理的扭曲,导致他指示了住在那附近的边见先生,接下来就来到了,影片最初开始的那一起全家灭门案,,苏打成为了目击者,被目击的那一刻起,他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真正“角色”的那一刻,可他只享受看着灭门案的尸体享受的那一刻,实则人全是边见先生按照二角的形式杀害,并布置成那副模样。
男主角因为得到了案件改编的漫画买到了曾经买不起的戒指,住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高级公寓,此时已是人生巅峰,渐渐的知道二角这个犯罪者已经成为自己的狂热的粉丝时,不停通过漫画给予心理暗示,(可以安排一场他故意用漫画诱导二角杀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漫画助手和漫画老师的戏份)看似是二角模仿漫画不停在杀人,其实一直都是边见先生根据指示去还原一场又一场谋杀,直到发生的案件不单单是灭门惨案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小栗旬饰演的警官发现了蹊跷,越来越接近事件真相的时候,便透露了关键的线索“九条村”这条线,而自己画另外一个漫画结局给二角,是一个与出版社收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版本,那个版本是二角在天桥下杀死了小栗旬所饰演警官的漫画版本。
最后布局漫画完结的版本,再次杀死自己塑造起来的“角色”也就是二角的这个角色,既是漫画角色,也是真实存在却又没有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
完成这一切之后,影片最后埋一条意味深长有一个神秘的视野看着男主角妻子带着孩子的镜头,这个视野是边见先生看到的,因为漫画那么热门,相当于少年JUMP头牌一样的热门程度,他虽然是影子武士也该发现了自己的“角色”才是漫画《34》里面画的“角色”那么为什么形象确实二角先生的形象呢,他也恍然明白一切,自己需要完成自己“角色”的使命,是像漫画中连载的最后一话一样,杀死菅田将晖饰演的角色以及他的妻儿,完成属于自己这个影子武士“角色”的任务。
边见先生的视角 PS:上面是我觉得可以对影片进行一些修改的拙见,让伏笔和某一些镜头都能够更顺理成章。
影片有一点可惜的是小栗旬死的太突然了,不是说这种突然不好,而是这个角色不够深入人心,为什么不没有走进观众的心里呢?
这个刑警角色没有立起来,虽然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刻画这位刑警角色,但是他的死亡没有给观众带来那种难熬和难受的感觉,哪怕他死亡后只留下最后一位亲人,只留下了他的奶奶,能花一小段篇幅来描述 他作为刑警之外温暖人心的一面的话,他的死亡能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只剩下奶奶一个亲人 影片卡斯、画面、BGM的电子乐带着一点敲鼓一点的鼓点,让人觉得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唯独可惜的是剧本如果打磨打磨真的能成为更好的佳作,看完之后觉得,只有概念却少了实实在在的悬念和好的发展,以及生了个双胞胎,我相信很多观众用脚指头想想都大概率想到了对吧,期待苏打也希望小栗旬能接到更好的剧本。
“我到底是谁呢?
”这是最后二角反问法官的话。
正好对应了他出生于四口之家、没有户籍的这段剧情。
这部电影属实有点高开低走了,最后的结尾太过匆促,没有好好收束。
感觉无论是主角还是二角(连环杀手)都处于一种身份认同上的混乱,主角也算是四口之家,但是正像二角所说的,他像是被排除在父母和妹妹之外的,二角专门针对四口之家下手,也是因为痛恨(?
)“善良的人是无法画出悬疑作品的”这是在影片开头,主角获得的评价。
但我私以为这是作为人的道德感、正义感、秩序感带来的,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挥刀,所以在漫画中,主角享受着杀戮。
不同于主角,二角是真正地在现实中挥刀了,享受血液了。
所以,“我到底是谁呢”这句话不仅是二角问的,也是主角问的。
小栗旬饰演的警官,感觉好好深挖下去应该是能够塑造成一个比较立体的角色呀,可惜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被死去了。
这部影片,血腥镜头很多,一个人看还是有点怕怕的。
菅田将晖输出稳定,但剧本有点拉垮了。
还可以,小栗旬,你要在我们这儿拍,给你整成主角
真实罪行与杀人漫画的彼此成全和反噬,为了设定牺牲了一些逻辑,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小栗旬很迷人。
看过一些精彩的日本警匪/剧情电影,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影片如果不是以漫画为基础改编,也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可“漫改”导致了部分情节严重不符合逻辑,例如:片中那个瘦弱的小子,在不用枪械的前提下,多次轻松杀死四人,还能全身而退,有些离奇;并且他行凶杀人的过程为何没有拍出来,日本又没有“广电审核”,难道是为了节省成本?另外,片中的警察开会时一堆人,而面对杀人犯时,基本一两个人,服了;漫画家为了创作拿自己家人甚至自己的生命冒险,离谱;再说,漫画为基础改编导致剧情本来就已经十分抽象,再加上部分情节没有直接展现,我看过之后查了很多影评和讨论也还是对该片很多情节感到“一头雾水”;两星评价,果断放弃!
氛围感很足,剧情结尾有点拉夸,警察实在无能
日影的一贯水平
山田这样的人设为何会有百依百顺的妻子?凶案场面是高光时刻,有点受惊…
啊不是,小栗旬下线的也太突然了🙃
3.5星,没看过原著漫画,情节展开果然脑洞很大,只是比较疑惑的是,这个犯人是怎么做到每次都完美完成杀掉四个人的,毕竟家庭四人要逃出一个还是比较容易的,而最后结尾真凶如何闯进安保严密的主人公家里也是交代的不清不楚,看走眼了,警察之一竟然是中村狮童
最后结束的我晕头转向!画的真好啊老师!你何尝不是另一个他呢?或者说,他是你的阴暗面。。
漏洞过于明显,真正的连环杀手不会冒险挑4口之家下手,太容易被抓;小栗旬跟漫画家的友谊来得过于突然;漫画家最后只要不回家,不组成4个人老婆就不会出事;警察为什么不跟漫画家一起回家救援。。Bug太多,完全被预告蒙蔽了双眼啊!
過時
确实对得起PG12的分级!
with H
菅田将晖这造型太像窃格瓦拉了
血呼啦呲的~
1.5 日本懸疑早已看不下去,劇情推進整個很無聊,為了深瀨慧而看,雖然他的形象完全超適合這種病嬌殺人犯但他演起戲還是很彆扭ㄋㄟ。
两个实力派男星
日本警察看这种电影会觉得被侮辱吗???
菅田终于演了个有钱的人了,虽然依旧很落魄!挺好看的啊!这悬疑写得还是很紧凑的,
其实,编剧也挺难的,绞尽脑汁后给了观众上帝视角,观众还嫌不够暗黑,不够刺激,不够烧脑。公平地说,凭着小栗旬最后一场戏,评分也该上个7吧…… 哈哈哈